为什么刘备在三国中投靠势力却能够屡次受到认可?
导语: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可惜的是,刘备是一只落魄的鸿鹄,他没有名牌大学的文凭,也没有庞大的家族势力作为支撑。作为一个落魄的平头百姓,刘备唯一的出路,那就只有打工。只有通过打工,不断积累资金、人脉以及能力,刘备才能够大展宏图。
当然了,打工也要选对老板才行,刘备打工的经历丰富。基本上投靠了七八个领导,为什么没有人说刘备是什么三姓家奴呢?因为刘备从来没有伤害过自己的前任老板,而吕布是拜一个义父就害一个义父。
01刘备的打工经历非常丰富,吕布之流是不能比的。平头百姓出身的刘备,最初是在路边卖草鞋的。不过他胸中有韬略,在收服了关羽张飞以后,凭借张飞的家产,刘备好歹也置办起了自己的一支小施工队。
下邳陈登谓先主曰“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於今日。彼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登曰“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三国志》
不过没有资质在手,这支施工队压根就无法去投标接工程,所以他必须要寻求大公司接纳。只有在大公司的手底下混饭吃,刘备才能壮大自己的力量。
- 第一次投靠的是幽州公孙瓒。理由很简单,因为公孙瓒是自己的老同学,这个时候老同学成了大企业的老总,刘备自然是要投靠去的。但是公孙瓒并不是什么明主,刘备知道不是长久之计。可有了这一次在大企业工作的经历,再找工作的时候履历会好看得多。
- 第二次投靠的是徐州牧陶谦。陶谦虽然是大公司的领导,企业也上市了。可是这是一家快要跌破发行价的上市公司,陶谦自己都着急想着甩卖掉。所以基本上半卖半送地把徐州给了刘备,刘备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大公司。
- 第三次投靠了徐州吕布。因为徐州濒临倒闭,刘备也没办法盘活。结果让吕布钻了空子,霸占了徐州。刘备再次成了一个打工仔,但是他不气馁,认为自己还有机会夺回徐州,所以甘心为吕布打工,驻守在小沛县城。
- 第四次投靠了东汉丞相曹操。曹操跟吕布之间是有仇恨的,他也非常想要吞并徐州这家公司,没有差公司只有差领导,只要换个人来一定可以盘活它。所以刘备就和曹操联合,击败了吕布,从此刘备就跑到曹操那儿去了,摇身一变成了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员工。
- 第五次投靠了冀州牧袁绍。表面上东汉是世界五百强大企业,可是却是曹操借壳上市的那个壳。看清事实以后的刘备,毅然决然选择离开,不过他离开之前,还不忘从公司带走五万人马的资源,结果被曹操发现杀了个片甲不留。无奈之下的刘备只好投靠了袁绍。
- 第六次投靠了荆州牧刘表。袁绍这边也是个世界五百强,而且没有借壳上市,因为他们资本雄厚,不需要上市融资,一直在默默无闻地发展壮大,是当时最大的一家公司。刘备在袁绍这儿压根混不下去,人才太多了。而且曹操和袁绍之间一场大战即将爆发,未免成为炮灰,刘备只好选择南下,投靠了只想保境安民的刘表。
所以我们仔细看,刘备前前后后正式的老板,就有六个这么多。他的工作履历,放在哪家公司,都是值得重视的。
02刘备每次离开,都没有伤害过自己的老板。刘备跟吕布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对待老板的态度不同。我们可以简单看看,吕布到底是怎么对待他的历任老板的。
- 吕布拜丁原做义父,本来是丁原帐下的一员猛将,深受丁原的器重,传言丁原甚至收他为义子,结果为了荣华富贵,杀了丁原。
- 后来吕布又拜董卓作为义父,董卓对吕布的器重,那就更加不用说了。不仅将赤兔宝马给了吕布,而且视他为自己最重要的大将。结果吕布为了美女,又杀了董卓。
- 再后来吕布又投到了司徒王允的门下,王允和吕布合谋,将董卓诛灭。结果李傕郭汜打来的时候,吕布感觉自己打不过,结果自己就这么跑了,最终把王允给害了。
- 吕布到了刘备的徐州,吕布本身就是寄人篱下,刘备给了他一个县城小沛。可是他总觉得自己比刘备要牛,所以又把徐州给抢了。
这么个忘恩负义的家伙,天下人都觉得可耻,洗一万年也洗不白。他也是在各大公司打工,但是每次都把人家老板给害了,他哪里还能找到工作呢?曹操这位大老板害怕自己也被害了,所以就把他给做了。
先主与术相持经月,吕布乘虚袭下邳。下邳守将曹豹反,间迎布。布虏先主妻子,先主转军海西。杨奉、韩暹寇徐、扬间,先主邀击,尽斩之。先主求和於吕布,布还其妻子。先主遣关羽守下邳。---《三国志》
而刘备的工作履历,那简直就是他的金色招牌,找工作完全不用愁。因为刘备离开每一位老板的时候,人家老板都安然无恙。
- 刘备离开公孙瓒的时候,是为了帮助陶谦对付曹操,只是从公孙瓒那里借了三千人马,所以没有对不起公孙瓒。
- 刘备接管徐州,那是陶谦一再请求的结果,并不是刘备非要抢夺陶谦的地盘。刘备在吕布帐下做事,那是无奈之举。
- 刘备到了曹操那儿以后,只是自己跑路了,并没有伤害曹操分毫。刘备逃到袁绍那里没多久,又匆匆离去,也没有伤害到袁绍。
- 所以刘备到了刘表这儿的时候,刘表一看刘备的简历,他之前的老板跟他关系都不错,所以刘表欣然接受了刘备。
相比较之下,刘备和吕布的差距就太明显了,吕布的老板一个个被他给害死了,而刘备的老板不管成败与否,跟刘备的关系都不是很大。
03刘备有鸿鹄大志,打工只是积累的一个手段。如果你出身落魄,还想创造一番大业,那么就必须要经历打工这一个过程。那些所谓白手起家的故事,大家纯当心灵鸡汤,听听就好了,千万别当真。
连自己都养不活的话,你还谈什么鸿鹄大志?还谈什么一统天下?刘备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他知道要想创立大业,必须要先打工。
若干人都在打工,有些人打一辈子工,都不明白自己打工是为了什么。如果真的只是为了养家糊口,那最终所创造的成就也就只有那样了。
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三国志》
刘备虽然也是一直在打工,可是他知道自己最后想要什么,那就是自己创立基业。有了这份执念在心中,那么他就不会再拘泥于打工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他会在打工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自己的人脉、能力,为以后的创业打下基础。
很显然,这个过程的确有些长久。这是没办法的事情,谁让你没有一个宦官爷爷三公父亲呢?谁让你的家族不是四世三公呢?谁让地方太守不是你老爸呢?
你只有拼了命去努力,才能在最后,跟这些人站到差不多的终点。出身低微并不可怕,可怕的自己的内心都觉得自己低微。
总结:当然,刘备之所以不被人们诟病,主要还是因为他最后成功了。其实打了很多份工的人,在三国时期非常非常多。可是大家只对刘备是没有什么诟病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家打下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业。
你要是成功了,说什么话都是真理。你要是失败了,就算说出了天大的道理,人家也会觉得这是个废话,现实就是如此。
所以努力开创基业,绝对不是什么错误的事情。一旦认定了这个目标,别管过程有多少崎岖,只要终点有足够的风景,那就一往无前地往前走吧。
参考资料:《三国志》
为什么刘备在三国中投靠势力却能够屡次受到认可?
刘备投靠过的君主有: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
刘备投靠公孙瓒时,是在公孙瓒手下,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任公孙瓒部下别部司马,守平原县尉。这也是刘备从庶民身份,逆袭的第一个职位。 黄巾余党管亥围攻北海孔融,刘备向公孙瓒借兵三千前去救援,脱离了公孙瓒,还带走了公孙瓒的常山赵子龙。
陶谦部将杀了曹操之父曹嵩,引得曹操大兵压境。陶谦请刘备增援徐州,并且给他分派了四千主力的丹阳兵,就此刘备归属于陶谦。还是因为吕布偷袭曹操老巢,才使曹操回师兖州。陶谦没有过多久就病死了,刘备顺理成章的当上了徐州牧。
吕布偷袭曹操老巢,被曹操回师打败,逃窜到徐州,刘备接纳吕布守小沛。没过多久,袁术发兵攻打刘备,吕布趁机入主徐州,刘备又一无所有了。吕布答应给刘备小沛作为落脚地,刘备还没在小沛坐稳,袁术派纪灵带兵又来了,还是吕布辕门射戟救了刘备一命。后来又和吕布闹翻了,被吕布打得大败而逃,刘备跑到许都去投靠了曹操。之后,刘备与曹操联合攻打吕布,吕布不敌被活捉,吕布被弄死在白门楼上。
官渡之战前夕,刘备在徐州又一次被曹操打败,独身跑到袁绍处,投靠了袁绍。刘备后来借口到南方结盟刘表,借以脱身,还给了刘备不少兵马。
刘备来到刘表所在的荆州,刘表得知是刘备来投靠,给了他一个县城做落脚点。后来刘表病死,刘琮投降曹操被杀,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占据了荆州。
刘备一生多次投靠别人,又能独立,主要是汉献帝认他为皇叔,皇叔的身份,让被刘备投靠的人,虽然违心,但又不得不尊重。
为什么刘备在三国中投靠势力却能够屡次受到认可?
刘备乃皇室家族宗亲中山靖王之后,在平定黄巾起义军之后,有参加了虎牢关大战三英战吕布声名鹊起,与曹操交善到许昌后拜见汉献帝,查家谱知为皇叔根正苗红被封为左将军,在那个军阀割据的混乱年代由于实力不济,多次命运悲惨如丧家之犬,先后投靠过公孙赞,袁绍,曹操,陶谦等诸侯王公,正是由于他身份特殊才为众诸侯而认可,才令他惊天动地成就了一番霸业。
为什么刘备在三国中投靠势力却能够屡次受到认可?
因为大汉江山的老祖宗都姓刘,几百年都姓刘!贼人作乱,汉室无能导致三国局面。
汉献帝亲自说过,曹操野心大,让刘备灭了曹操,扶正汉室!老百姓肯定认可,支持。
三国名将孟达,原是刘璋部下,刘璋无能,孟达便与法正等合计,使刘备轻巧取了西川。若不是百姓支援,猛将苦拼,诸葛亮计某,刘备恐怕还没有三分之一的国土!
为什么刘备在三国中投靠势力却能够屡次受到认可?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最终魏、蜀、吴三分天下。三国之中相比较,建立“蜀汉”的刘备初时势力最弱。曾数次投身强大的军阀且都得到了礼遇,使其能够度过危机发展壮大,这是为什么呢?
分析起来,军阀混战的时代有兵就是草头王。刘备起兵之初就建立起一支忠于自己的武装,且有关羽、张飞等万人敌的勇将。经过征剿黄巾和割据混战,刘备已建立起自己的威名。虽然,一些时候刘备兵败,但队伍尚在。
收留刘备的军阀都希望刘备和他的队伍能为已所用。所以,才会对刘备礼遇有加。但刘备也非常聪明,虽然投身效力但部众不散,部属也对他忠心耿耿。这也使他可以随时带上部属独立出来。
再有,刘备自起兵时就宣称自己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按辈份是当今皇上的叔叔,刘皇叔由此而名。这一身份等到了汉献帝和各路军阀的认可,这样军阀们大多认为有了刘备的加盟,会使自己在政治上处于优势。
其三,就是刘备很会做人。在投身依附时,对主公是谦恭有加,成功的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想法,给人一种人畜无害的感觉。
为什么刘备在三国中投靠势力却能够屡次受到认可?
在中原,刘备先后在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的手下呆过,而且一次比一次地位高。吕布先后在多人手下呆过,名声却越来越臭。两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士族中的形象不一样。
(士族社会的典型:四世三公)
经过东汉一朝,豪族成了士族。士族拥有丰富的权力、财富、土地、知识资源,士族间通过婚姻、师承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网。
当时,一个名士肯定你,你的前途就会很好。一个名士否定你,你在圈内的形象就毁了,寸步难行。曹操得到许劭的评论为“治世能臣,乱世英雄”的评语对他前途就很好,孙坚在荆州杀了荆州刺史、在南阳杀了南阳太守,这俩人都是名士,所以孙坚基本成了士族的公敌。
我们的刘皇叔,虽然做了多年个体工商户——编草鞋。但和士族阶层的联系一直没断过。
刘备在十五岁的时候和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一块在卢植的门下学习。学习了多久、学到了多少,这已经很难考证。
(曾经的北境最强人)
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段学习经历对刘皇叔的发展很有帮助。同学公孙瓒一度是北方最能打的,刘备在他下面被派到青州对黄巾作战,靠着战功,刘备获得了平原相。
平原相就是平原国的国相,平原的实际事务负责人。东汉名义上也是郡国并行,平原国有平原王。也就是说,刘备此时已经成为一郡的负责人,这时候孔融为北海相。
又得说回来师承的意义。刘皇叔的导师卢植是大儒马融的弟子,马融还有一位好学生叫郑玄,同样名满天下。郑玄家就在青州。郑玄在青州、徐州影响非常大,他的导师对他评价为“吾道东矣”。
郑玄相当于刘皇叔的师叔,刘皇叔又救援过一次北海,孔融也特别喜欢他了。”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
到了这,刘皇叔在青、徐的士族圈就立住脚了。
(青州市刘备形象升级的关键地方)
之后,曹操进攻徐州,刘备解围,获得包括在徐州避难的颍川陈氏的一致赞同。刘备也成了名义上的豫州刺史。
在陶谦死后,接手徐州更是众望所归。后来提出九品中正制的陈群这时候是刘备的别驾。
到这时候,刘备的仁义形象在国内士族圈就立住脚了。不管自己实力如何,品牌效应是打出了。
(刘备的仁义形象破灭得等到诈取四川了)
后来刘备去了曹操那里,曹操对刘备是“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投靠袁绍,袁绍二百里相迎。投靠刘表,刘表也是以上宾之礼对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