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项羽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还是深谋远虑?
导语: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本身就是为了杀刘邦而设立的。当时刘邦不等项羽,率先攻下了咸阳城,并且在函谷关驻扎了守军,俨然是要在关中称王了。
关中的重要性,其实很多人不是很明白。当年秦始皇一统六国以后,将天下财富集中在关中地区,也就是说集全国之力发展关中地区,可见这里的富裕程度。
天下十之七八的财富都在这里的话,谁要是做了这里的王,那就是天下最富有的人。所以刘邦抢先进入关中,那是犯了项羽的大忌。项羽必然是要宰了他的,可最后鸿门宴上,项羽为何又手下留情了呢?请看以下各位戏精的表演。
01表演一,间谍项伯一再为自己的亲家刘邦解围。按照范增和项羽的计划,让项庄在鸿门宴上舞剑,随后不小心就把刘邦杀掉了。这一招就比较高明了,谁还没有个意外发生呢?
这就是为了告诉世人,项羽可是个大度的人,只是刘邦没有那么命罢了。按照计划,项庄的确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 惊心动魄的舞剑表演就这么开始了,刘邦裤子都要吓尿了,因为项庄的剑随时都会刺穿他的喉管。而刘邦身边除了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张良,也没有个会动刀子的将领保护他。
- 这个时候项伯忽然跳了出来,他故意表现得不清楚计划的样子,表示一个人舞剑实在是太寂寞了,要不大叔来陪你玩玩?
- 于是项伯和项庄俩货就在宴会上翩翩起舞,项庄剑锋所指之处,项伯的剑必然也紧随其后。所以项庄压根就没有下手的机会,以至于两个人后来差点打了起来。
- 其实项伯早就被刘邦给收买了,刘邦表示,不仅早就对项伯感恩戴德,更加想要和项伯成为儿女亲家。这两个人是同一个辈分的,项羽则是他们的晚辈,老谋深算的项伯,自然是要吃两家聘礼了。
左右不耽误,再说了张良当年救过项伯的性命,跟刘邦结交也算是报答了张良的救命之恩。所以项伯觉得这笔买卖不吃亏。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
而且项伯身为项羽的叔叔,自然不会被项羽责怪,就算他阻止了项庄的行为,至少项羽不会把他怎么样。
02表演二,樊哙大快朵颐,成功转移了项羽的注意力。既然项庄舞剑的方案失败了,那么以范增的为人,肯定还会有备选方案。以项羽掷杯为号,刀斧手就会一起冲出,将刘邦剁成肉酱。
这倒是一个直接了当的好办法,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张良跑出去撒泡尿的功夫,就把樊哙给喊进来了。
樊哙大大咧咧地嚷嚷着要进来喝酒,这完全出乎了所有人意料。项羽听说过樊哙的名声,知道他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所以就放他进来了。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史记》
樊哙果然是虎背熊腰,满脸大胡子一身横肉,项羽一看就十分欢喜。看来每个人的爱好果然不同,真不知道虞姬到底长得啥模样。。。
樊哙大吼大叫地问,项羽将军怎么不请他这个英雄吃肉喝酒?他可是等了很久了。项羽对他这个直来直去的性子更加感兴趣了,立刻上了一顿生肉和一坛子酒给他。
这可是生肉,还带着淋漓的鲜血。樊哙眼睛眨也不眨地就开吃了,他一边吃肉,一边喝酒,这生动的形象,绝对是一副绝地求生的状态。
这范增都有点蒙圈了,项羽咋还不掷杯呢?原来项羽被樊哙深深地吸引住了。居然忘记了这茬事情。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史记》
这个时候樊哙的演技就突然上升了一个层次,他说:怀王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打下关中以后,啥也没敢动就等着项王过来,可是据说项王听信了谗言,居然要杀了刘邦,这岂不是让天下英雄耻笑吗?
樊哙的话分量很重,因为项羽认为樊哙是英雄,而他认为自己也是英雄。所以英雄惜英雄,项羽就觉得今天这件事做得不对了。
03表演三,刘邦出去尿个尿的功夫,人影子就不见了。留下张良善后就行了。樊哙的话深深触动了项羽,至少在短时间内,项羽深感自责,认为自己冤枉了好人,甚至希望能够得到刘邦的谅解。
这个时候刘邦捂着肚子,表示自己憋的不行了,要去方便一下。刚出门,在张良和樊哙的安排下,刘邦就策马离去了。
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史记》
他才不管那些礼节,因为只要再稍留片刻,等到项羽回过味儿来,那事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转变。樊哙的话非常对: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这哪里像一个杀狗的能说得出来的?
刘邦走后,总要有人留下善后。这个重任当然就落在了张良身上,张良从刘邦那儿接过一副地摊上淘来的玉镯和玉斗,以此作为项羽和范增的谢礼。
项羽得到这副玉镯以后,沾沾自喜,还认为自己占了多大的便宜,想着拿回去给虞姬试试看。可是范增拿到玉斗的时候,立刻给砸了,他表示项羽你小子真的是没办法交流了,刘邦早晚要把你给祸害了。
总结:一帮人陪着演戏,项羽和范增都是老实人。你说杀个人怎么这么费劲呢?人要脸树要皮果然不假,如果当晚真的杀了刘邦,项羽觉得面子上挂不住啊。
- 范增虽然是个聪明人,但是未免显得也太老实了。既然明知道刘邦是个奸险之徒,为啥不直接拖出去宰了呢?
- 包括跟随刘邦一起来的那些实力派演员,为什么要给他们表演的机会?难道范增也喜欢看戏吗?所以说范增不能责怪项羽,你自己都被这帮人演的戏给套进去了,又怎么能责怪天真烂漫的项羽呢?
- 刘邦能得天下,那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为有一帮誓死跟随他的实力派演员,始终为他各种解围。这次出场的三位演员分别是项伯、樊哙和张良,包括他自己也是演技实力担当。
再看项羽这边,能演戏的有几个?除了一个会演戏的项伯,还跑到了对方阵营去,还有谁能承担实力派演员的称号?大家都是老实人,一窝子老实人聚在一起,怎么打天下呢?不是说老实人不好,只是老实人不适合打天下而已。
参考资料:《史记》
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项羽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还是深谋远虑?
如果知道几年后会自刎乌江,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才怪呢。我们是从历史结果往前倒推才会得出这种疑问。在当时,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根本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认为他对自己根本没有威胁。
项羽和刘邦两个人是老相识,在秦末农民起义的时候,他们都在项梁的手下为将。在项梁兵败的时候,他们两人正在一起攻城阳,打定陶,斩李由。在这一段时间里,项羽和刘邦配合默契,战无不胜。
但是,不久项梁被章邯所破,项梁被杀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被项梁所立的楚怀王看到了机会,把所有的军队都抓在了自己的手中。在他的心中,项羽是对他王位的一个威胁。所以他拜华而不实的宋义为上将军,统帅项羽等人救赵。并派刘邦入关,还和大家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这就彻底把项羽排除在未来的领导层之外,企图彻底肢解吞并项家的军队。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忍无可忍,杀了宋义,夺回军权。他带领自己的亲信人马,渡河去救巨鹿。他破釜沉舟,一举消灭了秦军主力,迫降了章邯等人。在这一仗里,项羽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能力,显示了他带领下的楚军的战斗力,慑服了天下的诸侯,使得这些诸侯军都归于他的指挥之下,在当时,项羽指挥的军队达到四十万之多,是天下最强大的军事集团。
当项羽率领军队浩浩荡荡的来到函谷关前的时候,他才发现函谷关已经有人把守,不让他进入。经过询问,是刘邦的军队。项羽大怒,派兵打破关口,进入关中。刘邦的部下曹无伤向项羽告密,项羽决定攻打消灭刘邦。
刘邦能够比项羽早入关中,除了他机动灵活的战术外,主要是秦军的主力被项羽牵制消灭在巨鹿。他避实就虚,依靠诈谋和奇袭,一路比较顺利的进入关中,占领咸阳,灭了秦朝。
在关中,刘邦初步显露了他的政治野心。他约法三章,废除秦朝的苛法,广施仁义,收取人心,企图长久的占据关中。他派兵把守函谷关,想将其他的起义军拒之门外,割据为王。
而项羽入关,他的想法和刘邦不一样,他主要是为了报项梁之仇。当发现刘邦先占领关中,楚怀王的不公,自己的仇恨交织在一起,于是决定消灭刘邦。
当时刘邦的人马只有十万,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如果项羽进攻刘邦,刘邦必败无疑。但是,这个时候项羽军中出了内奸,他的叔叔项伯和张良关系好,把机密泄露给了张良。于是,刘邦透过张良收买了项伯,让项伯从中斡旋。于是,经过项伯的努力,才有了鸿门宴这一场活剧。
在这一场鸿门宴里,项羽的谋士范增劝项羽杀了刘邦,而项伯劝项羽放了刘邦。而在这场鸿门宴里,项羽的表现十分奇怪。他既不说杀了刘邦,也不说放了刘邦。他如同一个局外人一样,用一种毫不关己的态度看着这一切。
范增派项庄舞剑他不管,樊哙冲入营门他也不管,最后刘邦逃席而走他也不管。实际上,自始至终,项羽都是在矛盾中无法取舍,只好把一切归于天意。
项羽真的没有杀刘邦的心吗?从他不去阻止范增安排项庄舞剑刺杀刘邦来看,他确实有杀死刘邦的意思。项羽想杀死刘邦的理由归结到一起,也就只有一个,那可就是嫉妒。
项羽在巨鹿消灭秦军主力,自己以为立下了灭秦的最大的功劳。可是没成想,灭秦占领关中的功劳却被刘邦给夺取了。这让项羽十分的恼怒。而且,楚怀王的先入关中者为王的诺言。让项羽屈居刘邦之下,是项羽不能容忍的,这使得他想如同对待宋义一样杀了刘邦。
但是,这个时候的项羽已经不是当年杀宋义的愣头青了。他现在是统帅天下诸侯的统帅。时势已经让他必须拥有政治头脑,去为自己和部下以及未来的天下打算。这使他不能意气用事,要经过深思熟虑。
他让刘邦前来,就是想看看刘邦的态度,来决定接下来是杀刘邦还是放刘邦。最终,项羽以无所作为的姿态放过了刘邦。项羽放过刘邦不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刘邦的姿态很低,对项羽毕恭毕敬,让项羽对他产生了恻隐心理。
这一次刘邦来见项羽,先有项伯的铺垫。见面时,刘邦为了活命,可以说是低声下气。他对项羽一口一个臣字,以项羽的下属自居。这种低头的态度,极大的满足了项羽的自尊心,也对刘邦产生了同情恻隐之心。
这样一来,项羽难以下杀刘邦的决断。如同范增对项庄说的一样,项羽不忍,被刘邦的姿态所迷惑难以下手。
二、项羽和刘邦过去相识,被过去刘邦的作为蒙蔽,对刘邦有轻视心理。
项羽和刘邦过去就相识,他们还一起并肩作战过。对于刘邦,项羽自认为很了解。他对刘邦的军事才能是看不起的,同时,过去刘邦喜欢酒色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一切,都使得他对刘邦产生了轻视的心理。他认为,刘邦就如同他的囊中之物一样,他随时就可以收拾他。刘邦对自己构不成什么实质性的威胁。
三、楚怀王的诺言束缚了项羽的手脚,让他有所顾忌。
项羽虽然消灭了秦军主力,功劳很大,实力最强。但是,在当年出兵的时候,楚怀王的那句“先入关中者为王”的诺言他也认可了。可是,虽然他以为自己肯定稳操胜券,可还是落后于刘邦进入关中,这使得他在政治上很被动。
在秦朝已经灭亡的情况下,项羽面临着主持天下大局,战争善后的问题。在这个时候,他就不得不注重自己的形象。他要给大家一个公平公正的形象。这样,他就不得不顾忌到楚怀王的话,难以向刘邦下手。
四、樊哙的闯营,用言语逼住项羽,使得他不能下手杀刘邦。
最后,在项羽默认范增派项庄舞剑刺杀刘邦的行动时,樊哙闯进营门打断了项庄的行为。项羽十分欣赏樊哙的气概,不但不以为忤,还赏他酒肉吃。
樊哙趁机说出了项羽内心的顾虑,刘邦有功而被杀,会被天下人所不服。这样一来,项羽彻底打消了杀刘邦的心思,默认刘邦逃席离去。
在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主要的原因还是轻视了刘邦,不认为刘邦会是自己的对手。他认为刘邦已经俯首称臣,也就放他一马。这并不是项羽妇人之仁,也不是他的深谋远虑。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项羽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还是深谋远虑?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欢迎关注。
我认为,项羽不杀刘邦是经过认真考虑的。很多人考虑项羽杀不杀刘邦,都是根据刘邦得到天下之后,反推的。而且,受司马迁写的鸿门宴影响太大。
刘邦手里有大家想要的,但不是地盘秦二世执政时期,把持朝政的是赵高。赵高看到东部战局不利的时候,早就另做打算了--守住关中,把关中变成自家天下。早就在关中储备相当丰富的物资。战局更加不利之后,赵高杀秦二世,立子婴为秦王,注意,是秦王,不是皇帝。刘邦兵临武关时,赵高想传统刘邦瓜分关中。可见,赵高早早得就不想估计东部,仅仅惦记关中这块肥肉。赵高想守住关中,风暴过后,世世代代称王关中。秦朝历经数世从东方掠夺的财宝,关中沃野产出丰富,也足够赵高享用。
赵高没守住关中,肥肉落到刘邦手里。土地是不动产,所有的动产:粮食,珍宝,统统在刘邦手里。诸侯联军一直受粮食困扰,急需解决。战后,诸侯要归位,士兵要遣散,都是要成本的。诸侯可以用昂贵的土地拉拢,士兵则用廉价的珠宝安抚。珠宝金银,都在刘邦控制之下。而打败刘邦,府库里的金银将会被败兵和乱民瓜分。
刘邦想要的还不是天下刘邦进关中,封府库,与民约法三章。很明显,他想按怀王之约,把关中拿到手。府库中的宝贝,将来可以瓜分给项羽和诸侯。历史上有很多例子,比如晋国曲沃一族篡位,贿赂周王,得到承认。还包括赵、魏、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都用钱财买地位。
即使是太史公写的鸿门宴,刘邦最大愿望就是希望能得到关中。并且表
露出来,任项羽做老大,做王中王。暗含着就是项羽应该考虑比关中更大的天下分配。以及自己地位合法性,毕竟如果没人分封,那就得大家把他抬起来。刘邦送上府库珍宝,也算是帮项羽。
这个条件至少对项羽造不成威胁。而刘邦当时的实力,可真不怎样,就是一个军阀而已。
项羽掌握主动第一步稳住刘邦,大家到桌上谈判,刘邦地位低,狼多肉少,不用项羽出手,没有人会拿出实际地盘来给刘邦。至于关中,大家都想要,但是都不敢要,否则容易成众矢之的,就像现在被排斥的刘邦。
到那个时候,项羽想安排刘邦,那是非常轻松的事。而且,实际证明,范增和项羽没费力气就把刘邦安排了。众人都想分完果子吃果子,分封完之后统一裁军,刘邦从八万裁到三万。刘邦封到汉中,将士流失非常严重,很可能元气大伤。再等个五年十年,刘邦就成一个老头了。偏远的汉中,耗也能耗死刘邦。偏偏后来多事,搞个韩信跳槽,引发事端。又把张良赶跑,送给刘邦。还不够,又送上一个陈平。其实韩信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找刘邦,不也差点跑了嘛?
历史的发展有规律,但是,历史也有很多偶然事件促成。并不是最终的失败者,所作的所有决策都不合理。项羽,能成就西楚霸王的地位,如果一直不堪,那又怎么能坐到那个位子呢。只是,坐上位子之后,很多应对措施失误了导致坐不稳。项羽不杀刘邦,利大于弊,只能算是留下一个隐患。世上没有万全之策,有利必有弊。项羽失败更应该从他自己身用人、施政、个人性格上找原因。
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项羽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还是深谋远虑?
我认为两者皆非,主要原因还是时势所趋。
一、历史背景
秦朝灭亡后,各路义军都以楚怀王为天下盟主,他曾与诸侯们约法三章,谁先入关谁可称王,对于当时势力最大的项羽集团,拿下汉中可以说是手到擒来。然而事与愿违,先入关的却是兵力远不及项羽的刘邦。待破了咸阳后,刘邦便驻军在霸上,其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向项羽告密,称刘邦欲在关中为王。起初项羽知晓刘邦先入了关中,就已勃然大怒,现在又得知刘邦将自立为王,更是怒不可遏。接着下令让士兵们吃饱喝足,欲与刘邦决一胜负。
二、鸿门宴的前奏
项羽叔父项伯曾得恩于刘邦的部下张良,为报恩情,连夜向刘邦告知项羽的动机,刘邦听后,惊慌失措,但仍保持镇定自若,他先向项伯敬了酒,说了一些祝福语,另外还与其结为了秦晋之好,为此刘邦真是费尽了心思,但也确实起到了效果,项伯允诺在项羽面前替刘邦说好话,并让刘邦前去答谢项羽。
三、鸿门宴的经过
次日,刘邦一行人来到项羽住处,项羽设了宴,看似好酒好菜的招待,实则杀机四伏。项羽亚父范增多次示意,希望项羽下令刺杀刘邦,然项羽始终无回应。无奈范增只有出险招,“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由此而来。可却被项伯所拦。后来刘邦的部下樊哙闯入宴席,项羽见其气宇非凡,得知是刘邦手下时,便赐了酒。刘邦借故离开一会,接着其部下张良入室称刘邦不胜酒力,未能道别,并献上了白璧一双,以表歉意。至此便有了长达五年的楚汉争霸。
李晚芳这样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然其做事却过于犹豫,没有主见。而刘邦虽是市井之徒,但他却懂得示弱,见机行事。如此才有了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刘邦成功建立大汉江山。
由此可以看出,鸿门宴上项羽未杀刘邦,是早已注定,也是时势所趋。
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项羽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还是深谋远虑?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我来回答。
鸿门宴上项羽放走了刘邦,于是项羽后面失去了天下,还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那么他不什么不杀刘邦,他在担心什么?
天下初定,局势迷离项羽在巨鹿杀掉宋义,夺回主权,然后在和秦军硬刚,值得注意的是项羽只带了5万士兵去冲锋,其他的诸侯都在巨鹿边上观战,因为他们惧怕秦军,人人都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项羽灭掉秦军主力时,直奔咸阳,但是这时的咸阳城已经被刘邦占领,于是项羽在给刘邦摆了一场鸿门宴,本意是杀掉刘邦,但是最后项羽还是放走了刘邦。
当时天下初定,项羽还没有坐稳,其次项羽杀掉刘邦是项羽集团的意思,并没有得到诸侯们的同意,项羽这时虽然是大将军,但是各路诸侯的实力也不容小觑,刘邦的实力在各路诸侯中虽然是比较小的,但是刘邦从小路直奔咸阳,在路上部队招收降军,入主咸阳时,刘邦的实力也能独挡一面。而且项羽在巨鹿之后,坑杀掉了20万秦军,天下震惊,整整20万人,虽然项羽这样做是为了消灭对手,但是这一消息传了出来,项羽在人们眼中的形象会发生改变,如果他这时在杀掉刘邦,刘邦可是自己人,项羽这样做无非就是向天下人宣告自己是个“人屠”。
先入关者为王当时的天下共主是楚怀王,虽然他是靠集团登上去的,但是在天下人眼中他就是王。他说的话就是圣旨,他向天下诸侯约定先入关者为王项羽如果杀掉刘邦无非是在向怀王挑战,而且项羽这时杀掉刘邦诸侯们会人人自危,各路诸侯本身就是一个利益集团,巨鹿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各路诸侯不战,但是项羽项羽杀掉刘邦各路诸侯还是为联合的。
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这个道理诸侯还是懂的,大家一起起义就是为了灭掉秦,然后平分天下,但是现在秦没有了,就该享受了,但是项羽这样做难免会激发诸侯们的疑心,项羽的40万大军是有诸侯的军队在里面的,项羽的真实军队也只有巨鹿跟随他的几万士兵,这时的项羽是不能和诸侯对抗的,诸侯打仗不行但是谁要是动了他的利益,他就敢和谁拼命。军师范增给项羽的建议是杀掉刘邦,一定天下,这个计谋是正确的,各路诸侯是不足以抵抗项羽的,但是项羽输在理亏,刘邦先入关中,也和怀王约定好了的,项羽这时去这时杀掉刘邦,无疑会失去一半的人心。
同时,项羽这时有英布这个盟友,足以对抗诸侯,但是项羽不杀刘邦,还是因为他和刘邦是兄弟,项羽还是十分看重情义的,他想的是刘邦在鸿门宴上道歉认错,并承认项羽是主,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座位以自己为尊就表明了这一点。
项羽是一个贵族,贵族有贵族的尊严和傲气,项羽不杀刘邦一是担心天下诸侯,二是自己作为贵族的尊严和傲气,他并不认为刘邦能对自己构成威胁,只需要刘邦这个兄弟道歉,承认项羽是天下共主就可以了
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项羽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还是深谋远虑?
鸿门宴上一直撺掇项羽杀刘邦的,不是项羽,而是亚父范增。项羽从一开始就没想杀刘邦,甚至都不想跟刘邦撕破脸。不仅项羽如此,项羽麾下的一众诸侯将军们,也没有这个打算。原因就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把咸阳给抢了、以及如何宰割山河,简单说就是要大秤分金、小称分银。
01.项羽没有道理跟刘邦刀兵相向说刘邦最后夺了项羽的天下,所以项羽当时就该杀了刘邦。这是典型的结果论,用以后的结果评价当时的决策。这么讨论没啥意义了。如果杀了刘邦,项羽的天下还是被人夺了,结果论就会以此论证项羽太残暴、连同袍刘邦都杀,简直就是自取灭亡。
所以,必须置于当时的情境下,来分析项羽和刘邦的关系。
首先,项羽和刘邦都是楚国集团的将领,项羽一路去了河北、刘邦一路到了关中。这之前,他俩从项梁时期就开始并肩战斗、一起反秦,合作大于恩怨,甚至都没啥恩怨。项梁被杀后,威胁项羽地位的是宋义,刘邦虽然地位提升,但领兵在外,跟项羽没有直接的政治冲突。
其次,河北之战后项羽成了天下诸侯的事实盟主,但是刘邦并没有挑战他这个盟主的打算。不是刘邦不想,而是刘邦的威望和实力都不够。刘邦的人脉,核心是沛丰将领,外延是楚国集团。天下诸侯之所以知道刘邦,就是因为他是楚国集团的将领,他第一个入关灭秦了,仅此而已。所以,刘邦也不可能挑战项羽诸侯盟主这个新地位。
第三,刘邦封闭函谷关、拒纳诸侯,只是小矛盾,后经左司马曹无伤挑唆,项羽才大怒的。但是,仅凭拒纳诸侯、仅凭曹无伤挑唆,项羽就要跟刘邦兵戎相见,这就有点小题大做了。因为项羽联军四十万,刘邦兵十万,要干起来就是几十万人的大阵仗,死多少人都可能。所以,曹无伤的挑唆,没有这么大的威力。
02.项羽和诸侯们最关心的不是刘邦项羽和天下诸侯举兵灭秦,道德目的当然是为了诛暴政、救万民。但是秦已经灭了,这个目的就完成了。然后,就得论功利目的了,自然是大秤分金、小称分银,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得收割果实了。
所以,聚兵鸿门的四十万诸侯联军,这时候最关心的,就两件事:一个是面前摆着一个偌大的咸阳城,里面有秦帝国的百年积蓄,怎么抢;另一个是天下九州已经不再姓嬴了,怎么分。
不要说天下诸侯关注这件事,就是项羽也关注这件事,因为他现在还不是诸侯,而只是楚国集团的大将军。所以,必须在这个时候赶紧强者定章程,宰割天下山河的时候,千万不能忘了也给自己宰一块。到底给自己宰多大地方、在哪宰呢?这才是项羽最关心的问题。
至于刘邦,就是给他一个关中王,关外的大片土地也够分的。所以,项羽和诸侯将军们,当真没人关心刘邦是不是拒兵封关了、是不是想当关中王了。同志们都在撸胳膊、挽袖子,但不是打架,而是准备打嘴炮,因为要谈判、要分地。
03.当诸侯霸王就不能玩黑社会的手段吃着吃着饭就把竞争对手给剁了,这是黑社会的手段,黑老大和古惑仔才这么玩。现在,项羽是事实上的诸侯盟主,天下联军的总司令;刘邦是楚国集团的沛公,楚国西路方面军的总司令。而在座的其他人,要么是诸侯王、要么是诸侯丞相、要么是诸侯大将军。就这个身份,项羽也不能这么玩。
隋末瓦岗起义,瓦岗军打成了隋末的楚国集团,就是灭隋的总盟主。但是,瓦岗军的两个领袖李密和翟让发生矛盾。于是,李密就玩了一局鸿门宴,吃着吃饭就把翟让给剁了。然后呢?瓦岗军就别说当天下盟主了,自己就先分裂了起来,最后连中原割据都做不到。
这是后车之鉴,能证明的就是政治争斗不是黑社会火拼,完全是两种性质的东西,所以不能玩黑社会的流氓手段。
项羽肯定是做不了皇帝。原因就是天下诸侯不用他封,就已经立国划疆了。齐国、赵国、魏国、燕国,包括楚国,被秦灭了的六大战国,就一个韩国没建起来。所以,项羽当不了皇帝,也不可能恢复秦制。但是,项羽可以仿效齐桓公和晋文公,当诸侯霸主啊。这是没有问题的,而且诸侯们大多也承认。只不过后来他的分封太过无脑,所以群起反叛。
即然要做霸王,项羽就得顾及自己的人设,简单说就是得要脸。而鸿门宴上把刘邦直接宰了,就是不要脸、耍流氓。所以,项羽就是为了能当霸主,也不能这么玩。
04.范增为什么这么建议司马迁的《史记》是在汉武帝时代写的。所以,难免就会有点儿事后诸葛亮的自作聪明。同时,也得掺和点儿刘邦之所以得天下的宿命因子。所以,就加了范增这么一个建议: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所以,范增可能会有这个建议,但容易被后视之明的司马迁给过度解读。
再一个原因就是范增这个谋士不算水准上,也就是不称职、不合格。如果范增真得有张良的智谋,项羽的天下攻略也不会屡屡犯错。
看一下范增的履历: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居鄛,今天的安徽省桐城市,在当时就是长江边上刚刚被楚国开化了的偏远之地。
因为战国至秦的风华之地,是中原和齐鲁。这才是文化中心,其他地方,包括秦国在内,都是文化沙漠。如果不信,你就看战国至秦汉的风流人物吧,基本上都出自中原和齐鲁。李斯虽然是楚人,但也得跑到兰陵(今山东省兰陵),找荀子去求学。直到汉武帝时代,主政朝堂的文官士大夫,也得从这两个地方出。再有就是秦战国和秦帝国的历任丞相,除了皇亲国戚,就是中原和齐鲁的游学士子。
所以,居巢是个什么鬼地方,就是真有智商超过两百的人,也得把自己玩成智商盆地,原因就是环境很重要。
“年七十,素居家”,简单说就是老宅男。李斯知道自己本事不成,还懂得跑出去求学。甚至,汉高祖刘邦这个泗水亭长(后来当上的,之前啥也不是),还跑到大梁投信陵君,既是求当门客、也是求见世面。你一个老宅男,一宅宅到70岁,凭啥就逆天了、能担当格局天下的重任。除非范增是一个穿越的存在,否则他没这本事。
还有就是“好奇计”,范增给项梁和项羽也没出什么像样的计策。所谓的“好奇计”,也就是乡党里中的勾心斗角,村委会里帮着村长欺负乡民,或是帮着乡民跟政府谈判。仅此而已。
以这种“好奇计”,给出鸿门宴上宰刘邦的建议,也算顺其自然。流氓手段肯定盛行于底层社会,但是底层社会的手段不能拿到庙堂上来说事。
05.项羽也是一个“心机婊”没那么多妇人之仁,战场杀伐能打成天下无敌,不是项羽一个能打一百个,而是项羽具备组织战争的能力,而且能力极强。而组织战争,是要靠脑子的。从一数到一百都做不到,你怎么点兵十万。项羽能把四十万诸侯联军拉到关中咸阳,路上还活埋了秦军二十万,就说明这个人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强。
分封天下诸侯,项羽确实有点儿无脑。但这也是结果论的成分多了点,因为一封完就集体不满意,然后集体乱战。就是项羽虽然为灭秦而输出了武力,但是在灭秦之后却没有输出足够的秩序,导致天下继续大乱。
但是,在收拾对手刘邦这件事上,项羽已经做到了极致。
一是封刘邦到巴蜀。项羽不能太过分,一片土地都不分,刘邦肯定不干,而且马上就得动刀子。所以,项羽得封,就封你到巴蜀。巴蜀也是秦地,所以也不算违约,勉强也算关中王。
二是关中封给了三个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三分关中所以关中就不能制中原,三个秦朝降将也不会在关中造反,关键是这仨人可以把刘邦看住。
章邯、司马欣和董翳是向项羽投降的,其他诸侯是跟项羽合作的。所以,这仨人就比诸侯更有忠心。于是,项羽对付刘邦,要么用英布、钟离眜这种嫡系,要么就用章邯这三个降将。其他诸侯将领,不行,合作者没有人身依附关系,所以今天可以跟项羽合作,明天也可以跟刘邦合作。
你看这个设计,面子也有了、对手也欺负了,不是挺好吗?
刘邦当然不满意,不满意也没辙,因为他其他地方我都封出去了。你不去巴蜀当汉王,还想咋地。想封别的地方,你就说要封哪吧,说出个地方来,立即就会得罪人,然后不用项羽出手,那地方的诸侯王就得干你。
后来,刘邦的确逆天了。硬是翻越秦岭、扫荡关中,然后以关中形胜、携巴蜀财富,争霸中原。
但是,这就不是项羽所能预料的了。刘邦能翻越秦岭、走出巴蜀,主要是运气实在太好,偶然大于必然。实际上,就不用关中三王,一个章邯完全可以封死刘邦。
总结:鸿门宴上要杀刘邦的,不是项羽而是范增;范增这个谋士水平一般,只会用黑社会的手段解决政治问题;项羽没听范增的而是把刘邦徙封巴蜀,这是最好的决策。至于后之成败,不是鸿门宴上能预料和解决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