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和朱高炽抢皇位,朱高炽当皇帝后怎么对待这个兄弟的?

导语:

明仁宗朱高炽当真是一个非常仁义的皇帝,他仁义到什么程度呢?弟弟们相继谋反篡夺皇位,他都要力保,而且高官厚禄赏赐给他们,丝毫没有任何责怪的意思。

朱高炽有俩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都不是什么好货色。朱高煦夺嫡谋反,朱高燧欲杀父谋反,本身这都是不可原谅的事情,可朱高炽表示,这都不算啥。

01朱高炽差点就被朱棣给废了。

在朱高炽还没有做皇帝的时候,朱棣就觉得十分发愁,自己一生戎马果敢,怎么就生了这么一个仁厚的小子呢?反观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煦,那叫一个刚毅果断,为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简直跟朱棣一模一样。

尤其是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朱高煦因为体重原因,只能留守北方,而朱高煦可以跟随父亲一起跃马疆场。在这场推翻建文帝的战役当中,朱高煦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得到了父亲的认可。而朱高煦虽然也有守城之功,相比较自己的弟弟朱高煦,则逊色不少。

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成祖以为类己,高煦亦以此自负,恃功骄恣,多不法。成祖即位,命将兵往开平备边。---《明史》

这件事让朱棣想到了当年唐高祖李渊所遇到的相同困境。李世民功高盖主,可不是太子,而李建成作为太子,虽然没有多大功劳,却也没有过错。最后李渊在坚持保李建成的路上,不仅造成了儿子们兄弟相残的情景,还把自己的皇位给搞丢了。

时议建储,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善高煦,时时称高煦功高,几夺嫡。成祖卒以元子仁贤,且太祖所立,而高煦又多过失,不果。---《明史》

所以朱棣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废掉朱高炽,改立朱高煦为太子。皇位这东西本来就是能者居之,如果建文帝有能力,他朱棣也不可能得到皇位。

可是想要废长立幼的朱棣,却遇到三个不可逾越的问题:

  1. 首先朱高炽是朱元璋亲自册封的世子,朱棣既然是以朱元璋作为正统,自己也是以朱元璋的儿子继位的,那么他就不能违背朱元璋的命令。

  2. 其次朱高炽守卫北方这么多年,身边早就有一大帮文臣武将帮助他。尤其是那些文臣,全都是朱棣集团的核心人物。要动朱高炽并不容易。

  3. 再者,和李渊遇到的问题一样,太子朱高炽并没有什么过错,无端废除太子的话,必然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刚刚稳定的国家,谁愿意动荡呢?

所以说朱棣在废长立幼的问题上,做出了一定的让步。不过他在犹豫不决的时候,自己的好儿子朱高煦却犯了糊涂。

02能力低级的朱高煦,一再做蠢事。

朱高煦在战场上的确是一把好手,多次为父亲朱棣化险为夷。所以朱棣对他非常器重,但是他在政治上却一窍不通,简直是个愚蠢的家伙。

朱棣废长立幼的想法,最终还是给放弃了。因为困难太多,所以他将朱高炽从世子册封为皇太子。可是他必须要给自己另外一个好儿子,做一个不错的安排。

请得天策卫为护卫,辄以唐太宗自比。己,复乘间请益两护卫,所为益恣。既负其雄武,又每从北征,在成祖左右,时媒孽东宫事,谮解缙至死,黄淮等皆系狱。---《明史》

朱棣将朱高煦封为汉王,封地在云南地区。朱棣希望朱高煦能够远离朱高炽,这么一来俩兄弟之间就不会发生争斗。

这算是最好的安排了,可是朱高煦是怎么想的呢?他不想走,他不仅不想走,他还一个劲儿地作死。

  1. 朱高煦将天策卫索要作为自己的护卫,这是皇帝的亲卫,朱高煦常常跟身边的人说,自己跟唐太宗是一样的。意思很明白,自己很有能力,哥哥是个废柴。

  2. 朱高煦不肯就藩后,常常跑到朱棣身边说太子朱高炽的坏话,甚至借机害死了大学士解缙,这是朱高炽集团重要人物。

  3. 朱高煦被改封青州以后,依旧不愿前去就藩。同时挑选精兵三千人,不断增加自己的护卫军,显然是摆出了一副要武力夺权的姿态。

  4. 朱高煦甚至一再违背朱棣的旨意,一直赖在京城。甚至曾经使用过朱棣曾经用过的马车器物,又将兵马指挥徐野驴给杀了。

这一系列作死的操作,最终让朱棣下定了决心,要把这熊孩子给彻底废了。由此更加肯定了朱高炽作为继承人的决心。

03朱高炽仁厚有余,魄力不足。

当朱棣要把朱高煦给废为庶人的时候,朱高炽果断跳了出来,他想要学习朱标,为自己的弟弟们说情,以此换取弟弟们的谅解。

他虽然没有做错什么事情,可是朱高炽认为他做了皇太子,本身就是对弟弟们的一种伤害。在这种神逻辑的唆使下,朱高炽做了这么一个愚蠢的决定。

废为庶人,又不是杀掉,为什么你非要把朱高煦给逼上绝路呢?朱高煦的爵位并没有被废除,只是将他的封地改为乐安州。

这个弟弟算是消停了一会儿,另一个弟弟又冒出来了。朱高燧作为朱高炽和朱高煦的弟弟,从小就嚣张跋扈,不学无术。

成祖尝命同仁宗谒孝陵。仁宗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掖之行,恒失足。高煦从后言曰:“前人蹉跌,后人知警。”时宣宗为皇太孙,在后应声曰:“更有后人知警也。”高煦回顾失色。---《明史》

当看到二哥朱高煦被贬谪到了乐安州以后,他心里非常不爽,之前就已经帮助过朱高煦夺取皇位,可是失败了。在朱棣病重的时候,朱高燧伙同手下人,决定发动谋反,先杀死朱棣,再踢走朱高炽,从而朱高燧自己夺取皇位。

可是谋反很快就被朱棣给识破并且镇压了,朱高燧被囚禁后,按照律令这是必死之罪。朱棣正要发落朱高燧,这个时候神仁厚的朱高炽又出现了,他表示弟弟肯定什么都不知情,一切都是手下人干的好事。

就这么一个仁厚的朱高炽,在做了仅仅8个月的皇帝以后,就去世了。关于他的死因,有很多说法,不过总体来说,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并不低。

总结:总归要有人为朱高炽的仁厚买单。

所谓慈不掌兵,义不养财。朱高炽作为一名皇帝,显然是太过于仁厚了,虽然说他执政期间,也任用贤臣,开启了一段比较著名的仁宣盛世。

可如果那个时期存在奸臣呢?难道朱高炽这种仁厚的人,会对奸臣下手吗?从他对待俩谋反的弟弟来看,他是不会下手的。

他是一个过于仁厚的皇帝,弟弟朱高煦一个劲儿地要夺嫡,甚至想要杀了他,他表示可以原谅。弟弟朱高燧从小就跟他不对付,暗地里帮助朱高煦,后来更是要杀掉朱棣夺取皇位,朱高炽还是表示可以原谅。

  • 所以这俩弟弟都好端端地活了下来,但是这件事就这么解决了吗?当然不可能。朱高炽在8个月后离奇去世,这段时间他的好弟弟朱高煦一直在策划谋反。

  • 朱高炽刚死,朱瞻基登基以后,朱高煦就发动了叛乱。朱瞻基何等人物?他早就看自己的叔叔们不顺眼了,每次父亲朱高炽原谅这些人,他心里就阵阵绞痛:这明摆着是要把烂摊子甩给我啊!

  • 结果果然出现了这个巨大的烂摊子,朱瞻基立刻发兵平定叛乱,朱高煦这家伙是铁了心了,在被囚禁以后,居然把朱瞻基给绊倒了,真的,朱瞻基去看他,他把人家给绊倒了!

瞻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朱瞻基给朱高煦准备了一个大铜缸,把朱高煦扔进去,在底下生火给活活烤死了。而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一个不留,全被朱瞻基给宰了。要不是有朱瞻基这位英主坐镇,可能第二次靖难还真的会发生。

参考资料:

《明史》

朱高煦和朱高炽抢皇位,朱高炽当皇帝后怎么对待这个兄弟的?

明仁宗朱高炽虽然只做了一年的皇帝,但其却获得了中国为数不多的庙号“仁宗”这项殊荣,所以不难想象,朱高炽会如何对待想跟自己抢皇位的弟弟们。

事实上,朱高炽登基做皇帝之后,对自己的亲兄弟朱高煦和朱高燧都进行了加封。要知道当时朱高煦和朱高燧都曾加害过身为太子的朱高炽,并且朱高煦在朱高炽登基做皇帝之后,还策划过反叛。由此,朱高炽的仁慈略见一斑。

要知道,中国大一统朝代中庙号为“仁宗”的皇帝只有四位,分别是宋仁宗赵祯、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明仁宗朱高炽和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这四位哥都称得上是开明且仁慈的君主。

明仁宗朱高炽如何能在短短一年之中,获得此项殊荣?下面就由咕嘟君来带你了解一下其中的前因后果。

一、高龄太子太难了

中国古代,太子是一个高危职业,原因有下:

  • 首先就是要防着兄弟们觊觎东宫之位;

  • 其次还要担心着皇储之位随时被被废;

  • 第三如果再遇上一个长寿的父皇,那么这太子的日子可就不好熬了。

很幸运的是,以上几点朱高炽全都符合。

朱高炽他爹就是大名鼎鼎的永乐大帝朱棣,是明朝少有的长寿帝王。朱棣可谓是英明神武戎马一生,在做燕王的时候就经常北击鞑靼,做皇帝之后每遇战事更是会御驾亲征。

当朱棣外出征战的时候,身为世子和太子的朱高炽就被任命代理监国。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同尚武的朱棣在施政方针上多有出入,所以经常受到朱棣的责骂。

又因为朱高炽好静,导致身体肥胖行动不便,所以每次外出作战朱棣都带着朱高煦和朱高燧,使得朱棣越来越不喜欢朱高炽,反而认为朱高煦最像自己,并多次有了废太子立汉王朱高煦的想法,由此开始,自命不凡的朱高煦在争夺储君的道路上越走越黑。

二、爱护兄弟不计前嫌

由于朱棣曾经对朱高煦许下过诺言,所以在靖难之役后,朱高煦多次挑战太子东宫之位。先是以称病为由迟迟不去就藩,并且在朱棣面前调拨是非,使得力保朱高炽太子之位的解缙被贬被杀,并且在京城私养武士,击杀兵马指挥官,僭用御车马器物等来挑战皇权。

后来知道真相的朱棣对朱高煦进行了严厉的训斥,并且剥夺了他的冠服和爵位,准备将他废为庶人。身为长兄和太子的朱高炽念及兄弟之情,所以跪在朱棣面前为朱高煦求情,此为第一次爱护兄弟。

前往藩国的朱高煦依然不思悔改,他继续豢养精兵,朱高炽虽有察觉并多次书信劝解,但是朱高煦依然不为所动。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北伐的路上去世,朱高炽以太子之位继位登基,认为机会成熟的朱高煦派遣心腹前往京城打探,朱高炽知道后将朱高煦叫到宫里,不但给与其高额的封赏,同时还给朱高煦的长子封为世子,其余儿子封为郡王等。

但是由于朱高炽身体状况不佳,只做了一年皇帝就撒手人寰,所以在朱高炽做皇帝的这一年里,朱高煦并没有和朱高炽兵戎相见。而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做了皇帝之后,朱高煦起兵造反失败被杀,持续了二十多年的争夺才正式结束。

三、在位虽短却广施仁政

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也为大明朝做了很多奠定根基的大事,为“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础。

首先,为靖难遗孤平反,并且赦免了建文朝的一些旧臣和被连坐的家属,并准许他们回家,将剥夺的田产和房屋等都尽数归还,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此举动有效地化解了永乐朝所带来的统治集团的矛盾,为国家长治久安做出了表率。

其次,由于朱棣连年征伐和迁都北京镇守边境,从而给南方居民带来了经济上的压迫,所以即位后的朱高炽改朱棣征调的做法,改成市场价格购入,并且减免了受灾农民的田赋免费给予救济粮等,此举有效地减轻了人民经济负担,使国家得以修养生息。

身为君王,能够广施仁政与民休息,在中国古代四百多位帝王中,可谓是难能可贵的,在经历过靖难之役后依然能赦免前朝旧臣并委以重用,可以说朱高炽的心胸和他的体态一样宽广。

《明史》评价朱高炽,在寿命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和汉文帝、汉景帝相媲美了,如此高的殊荣在历史中也实属难得,朱高炽可谓是无愧于“仁宗”这个庙号。

朱高煦和朱高炽抢皇位,朱高炽当皇帝后怎么对待这个兄弟的?

一、朱高炽性格沉稳,在以太子身份监国时,朝无废事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与仁孝文皇后徐氏的嫡长子,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八月十六日,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颇得爷爷朱元璋的喜欢。

但是,对于朱棣来说,一生戎马生涯,他是爱动不爱静的主,他喜欢的是老二朱高煦和老三朱高燧。这两个儿子一直跟随朱棣南征北战,立下了不世之功。尤其是老二朱高煦更是多次化险为夷,力挽狂澜,还曾经救了父亲朱棣的命。

朱棣也多次对朱高煦说“勉之,世子多疾。”受到父亲朱棣的鼓舞,朱高煦一颗蠢蠢欲动的心是一刻也停不下来,他的最大的梦想就是当皇上。所以,朱高煦的一生都在想如何造反,并积极付诸于行动。当然,都失败了。

朱高炽体态肥胖,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朱棣见了就添堵。朱高煦嘲笑他说:“前人蹉跌,后人知警。”当时的皇太孙朱瞻基朗声接道:“更有后人知警也。”确实如朱高煦和朱瞻基所言,他们的较劲还在后边,最后还是朱瞻基果断除了朱高煦这个大患。

(朱高炽剧照)

但是,在大学士解缙、黄淮的极力要求下,朱棣还是立朱高炽为皇太子。解缙说“好圣孙”,说到了朱棣的心坎上,皇位的传承是大事。

朱棣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在马背上度过,太子朱高炽监国期间,朝无废事,不但自己得到了历练,而且还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

而且,朱棣也明白,在起兵靖难之时,朱高炽留守北京。以万人之力挡住了李景隆的50万大军,可谓是立下了大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朱高煦制造流言蜚语,胡濙密疏保太子之位

皇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朱高煦制造流言诽毁太子。弄得朱棣是半信半疑。于是,朱棣就让自己最信任的大臣胡濙到南京任职,命他顺便调查此事。

胡濙到后,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始对此事彻查。一查才知道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于是,胡濙秘密上疏送京,报告太子监国七事,并说太子诚敬孝谨,并没有过失,都是他人恶意中伤。朱棣听了,很高兴。胡濙是谁呢?

胡濙(yíng)(1375年-1463年9月20日 ),字源洁,号洁庵 。武进(今江苏武进)人 。明朝初年重臣、文学家、医学家。

胡濙为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历授兵科、户科都给事中。历经建文帝、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代宗的六朝元老,前后约60年。

胡濙曾奉明成祖朱棣之命,前往各地追寻建文帝朱允炆下落,前后一十四年,即使老母去世,朱棣都不许他回家奔丧,继续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胡濙突然深夜回到北京城,已经休息的朱棣急忙召见,二人一直谈到了很晚。后人揣测,胡濙已经找到了建文帝。

(朱高煦剧照)

胡濙为人节俭宽厚,喜怒不形于色,堪与北宋名臣文彦博相比。曾任礼部尚书、太子太师。明英宗天顺七年(1463年),以八十九岁高龄逝世,获赠太保,谥号"忠安"。《明史》:“海内无虞,卿等四人力也”,是明宣宗朱瞻基对胡濙的高度评价。

那么,太子之位隶属于朱高炽,历史漫谈君觉得原因如下:

  • 1、朱高炽是嫡长子,名正言顺。自古都有嫡长子继位的说法,这个身份别人争不了去,抢不走,是最有说服力的。

  • 2、朱高炽仁厚,身边聚拢了一些助力自己的大臣,关键时候,朱高炽身边有一帮能帮自己的能臣与贤臣。

  • 3、朱高炽兼国时,得到了历练。朱高炽在监国期间,处理事情非常到位,彰显了自己的能力。

  • 4、朱高煦、朱高燧有勇无谋,扶不上台面。朱高炽的这两个兄弟是空有雄心壮志,却志大才疏,属于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那种,实在是扶不上墙。

三、朱高炽坚守仁义,对朱高煦一直是包容有加,同时把不堪的局面留给了儿子朱瞻基

朱高煦的为人处世的样子从下面的一件小事可见一斑:建文帝继位,朱高煦、朱高炽和他们的舅舅徐辉祖一起去拜见。徐辉祖看看朱高煦一副游手好闲,吊儿郎当的样子,偷偷提醒他,让他收敛一下。朱高煦一听非常生气,觉得舅舅徐辉祖是对自己有偏见。临走,还做了荒唐事,盗走了徐辉祖心爱的宝马。

朱高煦最初被封为高阳郡王,后随父亲起兵靖难,累立战功。朱棣继位后,就把朱高煦封为汉王,藩国云南。可是,朱高煦有自己的主意,觉得太远,就是不去。他开始谋取太子位,中伤太子,并纵使私兵劫掠。他中伤解缙遭,使之被贬黜,被杀害。他还养了很多武氏。

1416年(永乐十四年)十月,成祖返回南京,得知朱高煦违法之事达数十起,对其予以痛斥,剥夺冠服,囚禁在西华门内,准备将他废为庶人。太子朱高炽念及兄弟之情,在成祖面前极力请求。

最后,徐皇后都看不过去了,让朱棣减少了朱高煦的一部分人马,并于1417年,被强令就藩乐安州。

朱高煦总算了不大折腾了,可是他的好弟弟皇三子朱高燧又想闹事,在朱棣病重期间,密谋杀死朱棣,然后矫诏即位,因泄密为成行。朱高炽又求情,朱棣才饶恕了他。

(朱瞻基剧照)

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在北伐回军途中病逝,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朱高煦认为此时是夺取皇位的最佳时机,就让自己在北京的儿子朱瞻圻,还有心腹们去北京勘察,想趁机起兵。明仁宗自然对这一切都心知肚明,防着他呢!朱高炽反而给他赏赐大量的金银珠宝,加封他的儿子们。朱高炽是想以德报怨,用真心去感化一块坚冰。

1425年(洪熙元年),明仁宗病逝,朱高煦又觉得是好时机来了,于是想半路截击朱瞻基,又没有成功,根本没有看到朱瞻基的人影。朱高煦是纳了闷了,怎么回事呢?

朱瞻基在位期间,也是重重地赏赐朱高煦,他提出的事情,朱瞻基基本都答应,可这更助长了朱高煦的飞扬跋扈。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公然起兵造反,宣宗御驾亲征,朱高煦吓得立即投降。

是可忍孰不可忍,朱瞻基这次下了狠心,将朱高煦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后来,朱高煦在朱瞻基的一次看望他的过程中,伸腿又绊倒了朱瞻基,朱瞻基于是斩草除根,把朱高煦与其诸子杀害。

那么,朱高炽为何一而再,再而三的对朱高煦忍让与包容呢?

  • 1、朱高炽本性使然,他是仁厚之人,对亲人更甚。朱高炽不想手足相残,他见过父辈的血雨腥风,他不想让这样的事情再在自己和兄弟之间上演。

  • 2、朱高炽不想留下弑杀兄弟的恶名,皇上的一行一动都是会被史官给记录下来的,特别重名声的他,是不想留下恶名的。即使是弟弟朱高煦作乱,他也能包容,就是因为他把名声看得太重。

  • 3、朱高炽觉得朱高煦的威力没有那么大,他觉得弟弟朱高煦的能力有限,是成不了气候的,小河沟里翻不了大船,所以就没必要下狠手。就像是一个小孩和一个大人摔跤,大人对小孩是不屑一顾的。

总之,不论是朱棣,还是朱高炽,还是朱瞻基,他们对待朱高煦都是一忍再忍。这样,家人对朱高煦的容忍更纵容了他,让他在挑战皇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朱瞻基忍无可忍时,就把他送上了不归路。

朱高煦和朱高炽抢皇位,朱高炽当皇帝后怎么对待这个兄弟的?

厚待,厚待,十分厚待。

朱高炽是真的很疼爱自己这位弟弟,虽然他几次三番想谋取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为此多次在朱棣的耳边挑拨朱棣与朱高炽的父子关系,并致使朱高炽的亲信解缙冤死、黄淮入狱。

但是,无论朱高煦到底有没有把朱高炽当成自己的亲哥哥,朱高炽始终都把朱高煦当成自己的亲弟弟,为此,即使他曾几次三番陷害于自己,朱高炽对他始终都是宽容的,都只把朱高煦的作恶行径当成是兄弟间的恶搞。

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月,当朱棣北伐归来时,得知朱高煦在京违法之事居然达数十起,其中更是有私自挑选卫士,招募精兵三千人,又击杀兵马指挥徐野驴,僭用御用车马器物等欲图谋反的重罪,由此朱棣这位靠造反登基的皇帝是大怒,也是心惊胆战,为此他先是下令夺朱高煦的藩王冠服,将其囚禁在西华门内,而后更是欲下诏将他废为庶人。

就在此时,朱高炽站了出来,他虽明知将一直想要夺位的弟弟废为庶人,对他是百利而无一害,但是他却是不想自己这位弟弟沦落为那般境地,因此他是极力的在朱棣的面前替朱高煦求情,希望朱棣能饶恕他的罪行。如此,在朱高炽的求情下,再加上朱棣对朱高煦本也是宠爱有加,由此朱高煦逃过了被废为庶民的责罚,只是被削去了两护卫。

但是朱高煦并未领朱高炽的情,对于他来说皇位远比亲情要来的重要,因此他明知朱高炽救他,但却并未消除他想夺位的想法,反而是让他觉得朱高炽这是在做戏,只是想稳固他的太子之位。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高煦被朱棣强行就藩乐安州,就藩后,以小人之心夺君子之腹的朱高煦认为他被朱棣强行就藩,是朱高炽从中撺掇的,对朱高炽是越来越仇视,因此是加紧了造反的准备。

而此时,朱高炽虽明知朱高煦在准备造反,可是他却并未对他有过什么举动,只是一直致书劝诫,希望他不要做出这种亲者恨,仇者快的事情。不过,无论朱高炽如何劝诫,朱高煦始终都是执迷不悟。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北伐回军途中病逝,朱高炽继位。此时早已跃跃欲试的朱高煦认为朱高炽刚继位,帝位不稳,此时起兵必然有机会,由此他暗地派遣心腹入京,伺机叛乱。当然,对于朱高煦的举动,朱高炽早已获悉,但是他还是不忍惩罚于他,只是将他召入京城,然后下旨册封他长子封为世子,其余儿子均封为郡王,并增加其俸禄,同时赏赐数以万计的宝物。

朱高炽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希望用自己的仁义来唤醒朱高煦那虚无缥缈的野心,希望家庭和睦,兄弟相亲,毕竟朱棣这一生就生了四个儿子,活下来的就三个,子嗣可谓是少之又少,因此朱高炽实在是不想杀他,朱高煦毕竟是自己仅有的两位弟弟其中的一个。

当然,最后我们也知道,朱高炽虽然很厚待朱高煦,但朱高煦并未幡然悔悟,在朱瞻基登基后,他就起兵造反,而后因绊掉朱瞻基惹怒了他,由此被朱瞻基赐死,其子嗣也被牵连,被一一诛杀。

朱高煦和朱高炽抢皇位,朱高炽当皇帝后怎么对待这个兄弟的?

最近热播的《大明风华》里面,朱高炽是由胖胖的老戏骨梁冠华饰演的。

刚开始,梁冠华大腹便便地出场时,还以为狄仁杰走错片场了呢!

朱高炽确实是个大胖子,比梁冠华还要胖,肚大腰圆,有三百多斤重,走路十分不便,需要两个人搀扶,从皇宫骑马到城门口,需要换乘两匹马,因为马受不了。

因为胖,朱棣不喜欢大儿子朱高炽,喜欢二儿子朱高煦,因为朱高煦更“类己”。

朱高煦身材挺拔,长相威严,性格果敢,做事雷厉风行,不论容貌,还是性格,与朱棣颇为相似。

靖难之役,朱棣攻打南京城,城池坚固,久攻不下。朱棣着了急,一发狠,这就要带头往前冲。

但城墙上,矢石如雨,刀枪丛立,朱棣有一丝胆怯,刀枪可不长眼睛,要是被戳上一下,非死即伤啊!

恰在这时,朱棣看到了身旁的朱高煦,于是贴近朱高煦的耳朵,说了句:“老二啊,你哥身体不好,加油!”

朱高煦听了这话,明白了话外之音,瞬间像打了鸡血一般,拿着家伙,带着弟兄们嗷嗷地冲了上去,凭着一股二愣子的劲头,终于攻破了城门。

朱棣如愿以偿地夺得了皇位。

朱棣当了皇帝之后,确实考虑过废长立幼,废了朱高炽,立朱高煦,但此举违背祖宗礼法,乃取祸之道,所以朱棣犹豫不决。

后来,朱棣问大臣解缙的意见,解缙说了句“皇上你有一个好圣孙啊!”这个好圣孙就是朱瞻基,他是朱高炽的大儿子。

朱瞻基年轻有为,成熟稳重,确实是当皇帝的不二人选,所以朱棣放弃了废长立幼的想法。

朱棣死后,朱高炽继位当了皇帝,朱高炽如何对待朱高煦的呢?

朱高炽为人仁厚,并没有加害朱高煦,反倒是朱高煦图谋不轨,派心腹前往北京,偷偷观察皇宫的动静。

朱高炽心知肚明,但装作不知,派人给朱高煦送去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并给他的儿子们加官进爵。

朱高炽这招很厉害,这么一封赏,儿子们感恩戴德,觉得大伯很不错,对侄子们很好,干嘛还冒着杀头危险去造反呢,朱高炽儿子们的心散了。

朱高炽做了八个月皇帝就死了,朱瞻基继位,后来,朱高煦趁人心未稳,公然起兵造反,最后被朱瞻基平叛了。

朱瞻基没杀叔叔,而是把他监禁起来了。有一次,朱瞻基前去探望朱高煦,准备离开的时候,被朱高煦一下子用脚绊倒了,吃了个狗啃泥。

朱瞻基忍无可忍,就让人把朱高煦放进了一个大缸,活活地烤死了!

朱高煦和朱高炽抢皇位,朱高炽当皇帝后怎么对待这个兄弟的?

大家好,我是夏目爱看书,很高兴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题主的问题是朱高煦和朱高炽抢皇位,朱高炽当皇帝后怎么对待这个兄弟的?按照历史上讲讲,其实朱高炽的对于这个弟弟是又爱又恨,一方面弟弟的能力很强,一方面皇帝也喜欢弟弟,但是碍于自己的是长子,最后虽然当上了皇帝但是弟弟还是造反了?当然是原谅他啦!

汉王朱高煦

在靖南之乱中,随着父亲朱棣起兵靖难,之后屡次担任先锋立下很多战功。特别是在朱棣兵败东昌的时候,大将张玉战死,之后朱高煦奋力杀敌前来救驾。建文四年,朱棣在浦口子被南军击败,朱高煦再次前来救驾,此时朱棣大喜并说道:“你要努力啊,太子体弱多病!”这也成为之后朱高煦不愿意就藩的理由,并且以此为由夺嫡。

此人和朱棣很像,在战场上多次帮助朱棣转危为安,他觉得自己的父亲也不是太子,最后通过造反当了皇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由于自己父亲朱棣的榜样,导致朱高煦从内心不服气。但是正是由于朱高煦比较残暴这就让朱棣感觉不可以担任皇帝,如果这个人当了皇帝那么儿子朱高炽,孙子朱瞻基等人就肯定死。毕竟朱棣并不希望自己家里面的发生骨肉相残的事情,于是在永乐二年立皇长子朱高炽担任太子。

朱高煦的造反

朱高煦自比李世民想要先下手为强杀掉朱高炽,以换防为由调集士兵,但是被朱棣看在眼里,最后造反失败。在哥哥朱高炽的劝说下,之后朱棣赦免了朱高煦。永乐十五年,朱高煦就藩,朱高炽多次书信劝建朱高煦安分守己,但是朱高煦仍然死性不改。之后明成祖朱棣与永乐二十二年去世,朱高炽登基。朱高炽当上皇帝之后赏赐朱高煦的儿子,在发现朱高煦要造反的时候,火速将其招进北京,加官封爵位。

一年之后,朱高炽病逝,朱高煦便打算在朱瞻基从南京去北京奔丧的途中将其解决,但是失败了。朱瞻基非但没有怪罪自己的叔叔,而且还重重的赏赐朱高煦和朱高燧,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但是朱高煦仍然不知足,觉得现在的形式和当时父亲朱棣起兵的形势是一样的。于是朱高煦又造反了,但是朱瞻基不忍心和叔叔兵刃相接,多次派人前去劝诫,但是都次无功而返,连当时的大臣都看不下去了,最后不得已御驾亲征。等到了战场之上两军对垒,朱瞻基仍然不想和叔叔为敌在此送去招降的书信,愿意重修于好,还是拒绝。这样一下来,就连叛军中都有将士想把朱高煦抓住送到宣宗手中,果然战争以开打朱高煦这边就溃不成军,最后将朱高煦抓住。

逃不了的命运

所有的大臣都想要明宣宗明正典刑,但是宣宗还是不忍心杀他,于是将其贬为庶民。关押在西安门内,之后朱高煦又作死,在宣宗探望朱高煦的时候,朱高煦故意用脚绊倒皇帝,最后被明宣宗处死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朱高炽朱瞻基对于朱高煦都过于仁厚,但是最后朱高煦还是因为自己太能作死了,最后被朱瞻基杀了。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宣宗也是不得以而为之的,只能说自己的好好地当王爷不好吗?

希望我的答案可以给你些许帮助,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