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为什么晚年反曹操?世人皆知曹野心勃勃,荀彧难道不知?
导语:
荀彧一直以来,那都是曹操的臣子,根本算不上什么汉臣。所以他一生的谋划,也都是为曹操做打算,压根就没有为恢复大汉江山设想过。
可是荀彧晚年为什么又反对曹操称王了呢?难道他是在维护大汉江山吗?当然不是,一辈子都在为曹操谋划,凭什么到了晚年,要维护从来没给他发过工资的大汉江山呢?
01荀彧从一开始就知道曹操的野心。曹操常说,荀彧就是他的子房。所谓子房也就是张良,说这话的意思很明确,荀彧是他的张良,那他当然就是把自己跟汉高帝刘邦相提并论。
既然曹操都这么说了,难道荀彧还不知道曹操的野心?就算是傻瓜都能明白曹操想干什么,他就是想要给自己打天下,压根就没有想过匡扶汉室的事情。
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三国志》
所以荀彧如果一心想要恢复汉室,跟着曹操就算是真的上了贼船了。他完全可以再次弃官不做,回家种田去。可是荀彧没有这么做,他不仅做官,而且做了大官,足以操控曹魏政局的大官。
那么这样的荀彧,有没有让很多心系汉室的看官们感到失望呢?千万不要失望。因为汉室江山本身也是从别人手里夺来的,改朝换代只是自然规律而已。
曹操这么一位有能力有操守的人杰,凭什么就不能成为帝王呢?相比较而言,汉献帝就显得一点用处都没有,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保不住,何其懦夫?
所以说荀彧会傻到为了汉献帝的江山,而舍弃英雄曹操吗?我认为不会。荀彧不是愚忠之人,他分得清该效忠谁。
诚如诸葛亮效忠刘备也是一样,他们也不是为了恢复汉室江山,诸葛亮也只是欣赏刘备的雄才大略,所以才甘心辅佐刘备。
由此可见,荀彧知道曹操的野心,也想帮助曹操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甚至愿意成为曹操建立的帝国中,不可或缺的那一位。
02荀彧反对曹操称王,不代表支持汉室江山。我们的确发现荀彧是反对曹操加九锡称魏公的,可是这又能说明什么呢?难道反对曹操称王就是支持汉献帝吗?当然不可以划等号。
因为荀彧反对曹操称王,有他自己的理由。我认为缓称王是荀彧和曹操之间的一个约定,荀彧认为,在天下还没有平定之前,称王绝对没有任何好处,只能满足内心的那种卑微的自豪感罢了。
荀彧是从实际效用角度去考虑的,他认为曹操这个时候还不能称王,因为天下尚未平定,所以称王对自己只有坏处,增加对手罢了。
曹操称王以后,会面临这么几方面压力:
首先就是朝廷中那些心系汉室江山的大臣们一定会表示反对。
其次就是军中那些支持汉室江山的大臣,也可能会跳出来。
再则那就是刘备和孙权,就有了讨伐曹魏的口实。他们要对付曹操是必然的,但是他们必须要找到一个借口调动起地方百姓们的积极性。
原来是很难找这个借口的,毕竟曹操是代表汉献帝执掌天下大权,可是现在不同了,曹操一旦称王以后,就有谋朝篡位的野心,这恰好就可以被刘备和孙权利用起来。
太祖以女妻彧长子恽,后称安阳公主。彧及攸并贵重,皆谦冲节俭,禄赐散之宗族知旧,家无余财。十二年,复增彧邑千户,合二千户。太祖将伐刘表,问彧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会表病死,太祖直趋宛、叶如彧计,表子琮以州逆降。---《三国志》
为什么要做这种让对手高兴,自己烦恼的事情呢?荀彧这么一个聪明人,实在是想不通如此精明的曹操,会在晚年犯下这么一个错误。
难道说你不称王,大家就不会把你当成王来看待了吗?曹操在北方的地位无疑那就是皇帝,就是主宰大北方的一把手,不管曹操身居何位置,都不可能改变这件事。所以荀彧反对曹操称王,的确还是为了曹操着想。
03荀彧是想激发曹操的斗志。曹操过去一直南征北战,是一个拥有宏图大志的英雄。可是称王是一个不详的标志,这表明曹操再也没有了征战天下的打算,这是要退休了。
还没有一统天下,就想着要退休过幸福的生活,有这么好的事情吗?当然没有。荀彧的理想就是帮助曹操一统天下,帮助曹操成为一代英明的帝王。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恃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三国志》
可是理想才进行到一半,曹操就想着退休了,荀彧肯定不会答应。荀彧还很年轻,连50岁都不到,正是建功立业大展宏图的时候,他当然希望继续辅佐曹操征战天下。
而曹操退缩的情绪,让荀彧非常反感。所以当曹操想要称王的时候,荀彧发自内心地表示反对。反对的理由不是为了汉室江山,而是为了曹魏大业。
其实我们从曹操称王以后,可以看得出曹操的雄心已经收敛了。他不再想着开疆拓土,而是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至于能不能一统江山,就要看子孙们的了。
不管是在汉中的失利,还是关羽北伐时打算迁都,都表明曹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信心。那么这个时候作为老伙伴的荀彧,是不是要给曹操加个油呢?
可惜这个油加错了地方,因为曹操做出的决定,是谁也改不了的。就算他是荀彧,也不能违背曹操的决定。
曹操就是不想再征战天下了,就是想要好好过一过退休的生活,难道这也不行?好不容易创下了如此大的功业,我就想休息一下了不好吗?
总结:劳模荀彧也该歇歇了。曹操想退休,荀彧死活不让,两者之间当然会产生很大的矛盾。曹操就是想过一段糜烂腐朽的生活,可是荀彧这么一个纪检领导在这里看着,曹操是永远不会如愿的。
所以曹操给荀彧寄了一个盒子,里面啥都没有。这里可以有很多种解释,看收到盒子的荀彧当时到底是怎样的心态了。
盒子是空的,或许曹操是希望荀彧不要太操劳了,应该适当放空自己一下。结果荀彧却理解成了自己努力半生却只是一场空,所以荀彧无奈之下只好选择自杀了。
他认为曹操是听不进自己的建议了,与其再这么苟活着,还不如早点走了。曹操真的要杀荀彧吗?我认为不会。毕竟人家这么努力,也不是为了中饱私囊,哪有这种过河拆桥的英雄呢?
参考资料:《三国志》
荀彧为什么晚年反曹操?世人皆知曹野心勃勃,荀彧难道不知?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荀彧是一个拥有怎么样立场的人。荀彧家族世代为汉朝官吏,而且荀彧是以举孝廉的途径进入汉朝官僚体系的,也就是说荀彧本身就有着深刻的儒家忠孝思想的基因,《后汉书》记载荀彧“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也是对此的验证。再者从荀彧给曹操的建议可以看出,这是围绕“保天子”的角度展开的,比如说以“乃心无不在王室”的理由建议曹操优先保护天子。从官职的记载也可以感受到荀彧的立场,迁许都后,荀彧做的是“汉”侍中,而非曹操下属官职。官渡之战后荀彧不惜得罪曹操力劝不要复置九州,也就是阻止曹操扩充自己的地盘。后来还阻止董昭等人推曹操为国公加九锡的计划。即使去世后,《后汉书》云:“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宴乐”。以上这些无论从正面或侧面可以看出荀彧是一个秉持“汉正统论”立场的人,他所作这些都是为了维持汉王朝的生存与统治,并且也得到了汉献帝的认可。
那为什么持“汉正统论”的荀彧会帮助被称为“汉贼”的曹操呢?或许曹操的《让县本明志令》中的内容能让你有一些答案。曹操说他年少时的志向就是当官封侯,造福一方,为世人所知,他连墓碑文字都想好了:“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从这些可以看出曹操早期也没有想过做丞相这么大的官,更没有“篡汉”之心。
确实,从讨伐董卓的事情来看,曹操当时也是怀着“匡佐之义”的想法来的。更加难得的是在各路诸侯大军中也只有曹操是真心响应号召来讨伐董卓。即便弄的“灰头土脸”也没有放弃讨伐,而且还多次为讨伐大军出谋划策。所以,荀彧正是看中了曹操的这一点,与自己理想立场相同,才选择跟随了曹操。
荀彧与曹操合作前期理想基本是一致的——平定各路反叛势力,匡扶汉室。而且合作得很愉快,很有成效。但是时势变化,接二连三的胜利,尤其是官渡之战后,曹操还做了冀州牧,此时无论是时事所迫还是下属推动亦或出于私心膨胀,曹操的立场开始发生了变化,从匡扶汉室慢慢向自立为王转变。“复置九州”这一想法也是在那时候提出的,从此刻起荀彧和曹操的立场开始走向岔路口。即使后来曹操上表加封荀彧,也没能拉拢荀彧,后来更是阻止了加封曹操国公的建议,这件事让曹操更加久久不能释怀。
后来曹操借着出兵孙权的事宜,以犒劳在谯的军队为名,把引荀彧出来,并伺机将其扣留。《三国志》记载:“荀彧因病留在扬州寿春,忧郁而死”,而《后汉书》和《魏氏春秋》记载:“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即是曹操逼死了荀彧。
这个答案总的来说,荀彧和曹操早年因“匡扶汉室”的共同理想走到了一起,晚年也因曹操背弃了这个理想,从而导致两人分道扬镳。
荀彧为什么晚年反曹操?世人皆知曹野心勃勃,荀彧难道不知?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客观上最好的选择。朝廷上拥戴汉王朝的人还很多。就是将领中也有脚踏两只船的。
曹操一次战争获胜后,令众将领当场焚烧来往信件。他不想查,不愿看,用大度来感化文武百官。虽然也杀了杨修丶孔融和弥衡等,树立威严。但总体上保持丞相位,克制野心,让儿子去取代。
荀彧为什么晚年反曹操?世人皆知曹野心勃勃,荀彧难道不知?
尊崇汉制,永为汉臣,是荀彧一生的理想。至于为什么荀彧追随曹操一辈子,到了晚年却要反对曹操,这不得不从曹操的思想转变说起。
早年的曹操,一心想为改变腐朽的大汉尽绵薄之力曹操虽出身宦官世家,祖父和父亲,一个是历侍四代的宦官,一个官至太尉,但曹操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出身而感到光荣,他反而因为当时贪官横行、宦官把持朝堂的腐朽的大汉朝而感到悲哀、难过。
曹操出仕后,因为家庭成分的原因,直接被任命为洛阳北都尉,洛阳城是什么地方,是汉朝的国度,皇亲国戚聚集之地,曹操一上任,就为了自己 心中的那一份理想,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曹操也因此得罪了当时的权贵,他的父亲曹嵩暗中通融疏通,才使得曹操免于大祸,调离了洛阳。
光和三年,曹操上书陈述窦武(窦武曾是大将军,曾经谋划诛杀宦官,反被宦官所害)等人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奸邪之徒满朝,而忠良之人却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辞恳切,但没有被汉灵帝采纳。尔后,曹操又多次上书进谏,虽偶有成效,但东汉朝政日益腐败,曹操知道无法匡正。
董卓入京后,知道自己是一介西北武夫,打仗行,但治理国家不行,为了笼络朝廷的这些文臣谋士,董卓册封了一堆官员,其中就有曹操,当时封曹操为骁骑校尉,(校尉是一个权力很大的职务,之前一直都是皇亲贵族担任),但曹操看穿董卓不是一个好的统治者,便连夜逃出洛阳,到了陈留后,曹操又以微薄的力量起义兵,号召天下英雄反董卓。
曹操早年间的一些列行为,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很有野心,想推翻汉室,自立江山的一个奸雄,而更像一个乱世之中的英雄。
荀彧“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荀彧出身颍川荀氏,是当地有名的望族,家里多人在朝堂做官,荀彧曾任守宫令,专门负责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物品,因此,荀彧对皇帝的思想是有一定了解的。(我不敢说汉朝的皇帝,特别是东汉末年的那两三位都是昏君,无能之辈,但我相信,他们也一定有自己的想法,一定会时常通过某些方式表达自己现在的不如意以及心中的抱负)。
董卓霸占洛阳后,荀彧投靠了袁绍。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袁绍虽为联军总司令,但表现却不理想,且联军各部心怀鬼胎,反倒是实力最弱的曹操,独自率部攻打董卓,最后几乎全军覆灭,受伤而归。
因此,从心里上,荀彧就认定了曹操是一个心向汉室,且有雄略的明主。
迎奉天子荀彧投奔曹操后,曹操曾以“吾之子房”来表达荀彧对自己的重要性,每逢大事,往往先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也以其独到的政治眼光,为曹操指点谋略。
公元196年,汉献帝趁长安混乱,逃回了破败不堪的洛阳,各地诸侯都把当时的中央朝廷看成累赘,谁都不愿接纳汉献帝。当时,曹操也在为是否奉天子而左右为难,大部分人都反对接下汉献帝这个锅,而荀彧却说道: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乘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韩暹、杨奉,安足恤哉!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大概意思就是说:春秋时的晋文公,凭借迎奉周襄王回京城的功绩,使诸侯服从;汉高祖东征项羽前,令部下都穿上孝服,为被项羽杀害的义帝征伐,而使天下归心;曹将军首倡义兵拥护中央,心系苍生,功莫大焉!现在皇上重返京都,天下义士都拥护中央,九州百姓都怀念旧主。所以,拥戴天子顺从民心,是大顺;秉持大公无私之心使天下豪杰归服,是大略;主持正义广纳英才俊杰,是大德。曹将军此时如不当机立断扶正朝廷,天下人必将萌生叛离之心。所以,不论为国家为百姓为我军,曹将军都应挺身而出,迎奉皇上。
荀彧的一席话,令曹操坚定了奉天子的决策。也开启了曹氏军团“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外挂模式。
九锡大礼,二人就此分道扬镳不能改变他,就取代他。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曹操的心态已然发生了转变。特别是在剿灭了袁绍势力后,曹操已经成了东汉时期势力最大的诸侯。汉朝天子不但成了曹操眼中的累赘,也成了曹操势力下跟文武百官的累赘。
在邺城是,曹操手下有些谋士就在朝堂上给曹操灌迷魂汤,称颂他“为百姓除害,使汉室复存”的功劳空前绝后,文武百官也趁机要求汉献帝给曹操进爵,并行九锡大礼。
曹操最开始是假装拒绝的,“九锡”大礼的规格太高,他上书称自己受不起这项大礼,但经不住文武百官一再推崇。于是,曹操心底虽高兴,但还是装模作样给远在许昌的荀彧写了封密信,征求他的意见,说是征求他的意见,其实就是想看荀彧的态度。
没想到荀彧一口否决了。荀彧的回复很简单:“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为什么不同意呢?因为九锡大礼被称为篡权的象征。本来九锡大礼在汉朝之前并无不好的含义,但西汉王莽创造性地改造了九锡的意义,自此以后九锡的规格开始定型。而王莽身加九锡之后最终代汉而自立,被后世成为篡权奸臣。九锡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改变含义的。
荀彧一贯“名重天下,德行周备,淡薄名利,”他本以为曹操会理解他劝阻曹操的这一番苦心,谁知祸根已经种下。荀彧虽然知道九锡大礼的含义并不好,但他并不知道,曹操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曹操。
自此以后,二人分道扬镳,曹操将荀彧留在了寿春,荀彧抑郁寡欢,终于病倒,曹操派人给病中的荀彧送去一个食盒,荀彧打开后见是个空盒,顿悟曹操心意,“于是饮药而卒”
荀彧一开始是不知道曹操的野心的,或者说,作为聪明人的荀彧,他认为曹操不会过早的篡汉室江山,但没想到,当时曹操仅仅刚刚占领了北方,刘璋、刘表、孙权、刘表、张鲁皆在,曹操就迫不及待的打算再进一步,这是荀彧不能接受的。也许他已经看出汉室重将灭亡,但曹操此时就迫不及待,于势不符,于情不符,于礼更不符,所以,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荀彧劝阻曹操,终被曹操所弃。
荀彧为什么晚年反曹操?世人皆知曹野心勃勃,荀彧难道不知?
荀彧晚年反对曹操称魏公加九锡,不过是沽名钓誉为了自己留下一个忠于汉朝的好名声而已。没想到弄巧成拙得罪曹操被逼自杀。
事实上曹操的野心勃勃路人皆知,足智多谋的荀彧怎么可能不知道?只不过荀彧视而不见,他一直助纣为虐出谋划策帮助曹操称霸天下。
荀彧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士与功臣,被曹操称为“我的子房”,曹操把荀彧与汉高祖刘邦的首席谋士张良相提并论,可见荀彧在曹操集团至关重要的地位,也可以看出曹操篡汉称帝的野心,足智多谋的荀彧见曹操把自己比作张良,难道不知道曹操野心勃勃吗?
荀彧在曹操集团的地位一度仅次于曹操,在东汉朝廷担任尚书令,相当于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地位仅次于曹操的丞相。
荀彧对曹操集团的贡献不仅像张良那样出谋划策运筹帷幄,而且更重要的是为曹操集团推荐了很多优秀的人才,比如郭嘉、荀攸、钟繇、陈群、司马懿等。
公元191年,29岁的荀彧离开袁绍投奔曹操,虽然袁绍占领冀州而且礼贤下士,待荀彧如同上宾,但荀彧认为袁绍最终不能成大事而去投奔当时一穷二白的曹操。因为袁绍性格上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的缺点太明显了,不仅是荀彧,后来的郭嘉等高手也一眼就看出袁绍性格上致命的弱点而离开袁绍。
当时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曹操询问荀彧对董卓的看法。荀彧说“董卓残暴已经超出常理,一定会因为祸乱暴弊,不会有什么作为”。
荀彧虽然是在批评董卓,也是在警示曹操,因为曹操的性格与董卓有些相似,也非常残暴好杀。 荀彧对董卓的预言非常准确,公元192年,权倾天下的董卓就被王允吕布等人发动兵变杀害,董卓全家被灭门。
当时曹操担任兖州牧,荀彧作为谋士跟随曹操征战。但荀彧并没有阻止曹操的残暴好杀。
曹操的奸诈凶残野心勃勃其实早已经暴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件事上。
一、血腥屠城,滥杀无辜。
公元193年秋天,曹操的父亲曹嵩弟弟曹德等人在投奔曹操的路上,被徐州牧陶谦的部下谋财害命,曹操为了报仇大举进攻徐州(治郯,今山东郯城),残酷屠城,陶谦被迫退守郯县。不久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
公元194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曹操征徐州期间,对无辜老百姓大肆杀戮,不分男女老少全部屠杀,鸡犬不留。
根据《三国志·荀彧传》记载:
“曹操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根据《吴书》记载:
曹公父于泰山被杀,归咎于谦。欲伐谦而畏其强,乃表令州郡一时罢兵。……谦被诏,乃上书曰……。曹公得谦上事,知不罢兵。乃进攻彭城,多杀人民,谦引兵击之,青州刺史田楷亦以兵救谦。公引兵还。根据《曹瞒传》记载:
自京师遭董卓之乱,人民流移东出,多依彭城间。遇太祖至,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陶谦帅其众军武原,太祖不得进。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根据《三国志陶谦传》记载:
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根据《后汉书陶谦传》记载:
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根据这些正史的记载,曹操在徐州多次屠城,屠杀了几十万无辜老百姓,作为曹操的首席谋士的荀彧难道不知道?
曹操丧心病狂屠杀无辜老百姓的暴行,激起了曹操集团的很多正直人士的不满,东郡守备陈宫、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王楷等联合反叛曹操,迎吕布为兖州牧。
当时只有鄄城(今山东鄄城)和东郡的范(南范县)、东阿(今山东阳谷)两县尚在曹操集团的掌握之中,分别由司马荀彧、寿张令程昱、东郡太守夏侯惇等坚守,曹操集团的形势异常危急。
荀彧和寿张令程昱守鄄城(今山东鄄城北,兖州治所),吕布到后,张邈派刘翊告诉荀彧:“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进攻陶谦,应该马上供给他们军备粮食。”众人疑惑,唯荀彧知其计,立即命令军队加强防,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响应张邈,投靠吕布阵营。
豫州刺史郭贡受吕布煽动,率众数万来攻,军中甚惧。郭贡要求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惇等人说:“您是一州的屏障,如果前往一定会有危险的,不可以去。”
荀彧说:“郭贡与张邈他们,平素并没有什么往来,现在来得急,计划肯定还没有定下;现在趁他计策未定来游说,就算不能帮助我们,也可以使他保持中立,如果先怀疑,那他就会恼怒而定计了。”于是出城会见郭贡,郭贡见荀彧毫无惧意,认为鄄城易守难攻,引兵而去。
荀彧又与程昱定计,保全了范、东阿,为曹操集团保留了三城。
此时,曹操失去了兖州,军粮已尽,袁绍派人来劝说想让曹操投靠他,让曹操举家迁到邺县当人质。曹操本打算答应袁绍,因为荀彧与程昱劝阻,曹操才打消这个念头。
由此可见,对曹操血腥屠城滥杀无辜的暴行,作为曹操集团首席谋士荀彧不但没有阻止反对,反而助纣为虐为曹操保住三城,为曹操争取了反败为胜夺回兖州的机会,荀彧这难道是忠于汉朝?
二、睚眦必报,残杀名士
东汉大文学家边让因为被曹操杀害,他的大多数作品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流逝了,唯有一篇《章华赋》流传千古。
在三国名士陈琳代替袁绍写的讨伐曹操的檄文中,有这样一些句子:
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天下知名,以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县之戮,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陈琳是三国人物,后来还成为曹操的臣子,他对于曹操的描述,可信度极高。在这几句话中突出了一个意思,曹操在兖州时期,多行不义,最突出的就是曹操在公元193年杀害九江太守边让,边让是天下知名的贤士,正直敢言,却因此得罪了曹操。
曹操不但杀害边让,更把边让全族三百多人一起屠杀。边让的死,让整个天下的士林都极为愤怒,于是一个人站出来反对,整个兖州都一起追随。陈琳认为,边让被杀,正是曹操在徐州战败,被吕布夺取地盘的真正原因。
天下士林都对曹操残杀刚正不阿的名士边让全家三百多人极为愤怒,为什么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视而不见,没有任何阻止与反对的表现,荀彧这难道是忠于汉朝?
三、包藏祸心,杀害忠臣
公元196年,汉献帝在董承等人的保护下从长安来到洛阳,曹操集团面临重大机遇,但曹操集团大多数人反对迎接汉献帝去许昌,只有荀彧力排众议,劝曹操迎接汉献帝,为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建立霸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汉献帝刚刚到许昌,身边的侍卫就全部换成了曹操的爪牙,赵彦等大臣为汉献帝治国安邦出谋划策,曹操非常厌恶,就把很多忠于汉献帝的大臣都杀害了。
根据《后汉书皇后纪第十下》记载
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余内外,多见诛戮。15岁的汉献帝忍无可忍,怒斥41岁的奸雄曹操,曹操吓得汗流浃背,从此不敢去见汉献帝。
根据《后汉书》记载,汉献帝怒斥曹操说
“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意思是你若能够辅助我,那么就希望你优厚相待;否则的话,就希望你恩爱相加把我抛弃。此话一出也就是说,汉献帝就直接摊牌,让曹操心惊不已,连忙磕头求出。
《后汉书》记载:
“操失色,俯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当时,也许是因为有虎贲军在侧执刀,同时虽然曹操已经都安排了自己的爪牙,可还有很多忠于汉室的人,所以曹操才会汗如雨下,惊慌失色,但是这件事之后曹操也没有把汉献帝如何,只是自此以后,曹操不敢再这么朝见汉献帝了。而能够把曹操吓成这般模样,除了汉献帝之外,又有几人呢?而他做到这些,仅是凭借一句话而已。
董承对曹操有知遇之恩,当初是董承秘召兖州牧曹操勤王,不然也没有挟天子令诸侯的曹操,按道理董承与曹操的关系应该不错。
公元199年,董承升任车骑将军,并得以开府。自汉献帝定都许昌之后,朝廷实际为曹操掌控。董承自称领受汉献帝衣带诏,联合刘备、种辑、吴子兰、王子服、吴硕等大臣密谋诛杀曹操。因为董承对曹操有知遇之恩并无仇怨,因此董承奉汉献帝衣带诏密谋诛杀曹操的说法是可信的。
公元200年2月,图谋泄露,董承、种辑、吴子兰、王子服、吴硕等大臣全部被杀,夷灭三族。董承的女儿、汉献帝怀孕五个月的董贵人也被曹操杀害。
《后汉书皇后纪第十下》记载
董承女为贵人,操诛承而求贵人杀之。帝以贵人有妊,累为请,不能得。后(皇后伏寿)自是怀惧,乃与父完(伏完)书,言曹操残逼之状,令密图之。汉献帝为了怀孕五个月的董贵人多次求情,曹操仍然杀害了董贵人,董贵人的情敌伏皇后都对曹操的暴行忍无可忍,写信给父亲伏完密图除掉曹操,作为曹操首席谋士的荀彧却对曹操多次屠杀汉朝忠臣以及杀害怀孕皇妃一言不发,这难道是忠于汉朝的表现吗?
公元200年衣带诏事件以后,荀彧在干什么呢?
一、力排众议,鼓动曹操集团与袁绍集团进行决战。
荀彧为了鼓动曹操与袁绍决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袁绍集团谋士田丰、许攸、审配等人的性格上的弱点,荀彧神奇地预测许攸必然背叛袁绍投降曹操,坚定了曹操击败袁绍的信心。
二、反对曹操退回许昌,鼓舞曹操坚持官渡决战。
官渡决战爆发以后,曹操因为缺乏军粮想退回许昌,荀彧建议曹操坚守待变,不能放弃这千载难逢的战机。
结果正如荀彧的预料,袁绍的谋士许攸投降曹操,为曹操献计偷袭乌巢,给袁绍集团致命一击。
官渡决战,曹操集团消灭袁绍集团七万多人,袁绍只带领八百多人逃回河北,从此一蹶不振,曹操集团统一北方大局已定。
三、提出先北后南,对袁绍集团穷追猛打。
公元201年,曹操想进攻刘表集团,而荀彧建议曹操先消灭袁绍集团,结果曹操用了几年时间彻底消灭袁绍集团残余,统一北方。
公元203年,曹操封荀彧为万岁亭侯。
四、鼓动曹操进攻刘表,攻占荆州。
公元207年,荀彧又建议曹操进攻刘表集团,攻占荆州。
此时是曹操与荀彧的蜜月期,曹操不仅把女儿安阳公主嫁给荀彧的儿子,甚至要封荀彧为三公(司徒司空太尉),与自己平起平坐,但被谦虚低调的荀彧坚决拒绝了。
正是荀彧鼓动曹操进攻刘表,间接造成曹操杀害了刚正不阿的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孔融。
公元208年秋七月,刚刚登上丞相宝座曹操踌躇满志,要发兵南攻荆州刘表。他知道孔融和刘备的关系一向亲密。于是曹操决定除掉孔融。曹操派亲信郗虑出任御史大夫诬陷孔融,于是,此时已是太中大夫的孔融被处以死刑,在街市上行刑,连同孔融的妻儿一起诛杀。
综上所述,荀彧完全是为曹操集团称霸天下为虎作伥,甚至鼓动曹操进攻汉朝皇族刘表,难道荀彧这是忠于汉朝的表现吗?
在曹操要杀害一代神医华佗的时候,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关系着人的生命,应该包涵宽容他。”
曹操说:“不用担忧,天下就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终于在公元208年初曹操下令把华佗在狱中杀害。
华佗临死,仍不忘济世救民,将已写好的《青囊经》取出,交狱吏说:“此书传世,可活苍生。”
狱吏畏罪,不敢受书。华佗悲愤之余,只得将医书投入火中,一焚了之。
后来,曹操的头风病几次发作,诸医束手,他仍无一丝悔意,还说,“佗能愈吾疾,然不为吾根治,想以此要挟,吾不杀他,病亦难愈。”直到公元208年冬天,曹操的爱子曹冲患病,诸医无术救治而死,这时曹操才悔恨地说:“吾悔杀华佗,才使此儿活活病死。”
公元212年,曹操逼汉献帝封魏国公,加九锡。而加九锡往往是权臣篡位的信号,曹操加快篡位步伐遭到头号谋士荀彧的坚决反对。
荀彧说:“(曹操)本兴义兵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其实,从荀彧的所作所为看,他到不是有多忠于汉朝,毕竟荀彧是曹操集团的头号谋士,他的一切谋略都是为曹操一统天下而呕心沥血,荀彧只是觉得曹操篡汉的时机不成熟,希望为曹操塑造更完美的“忠臣”“君子”形象,更重要的是荀彧晚年反对曹操自称魏公加九锡为自己沽名钓誉,树立忠于汉朝的形象。
但荀彧的反对让曹操觉得是对自己严重的背叛,曹操可不愿意“忠贞”“退让”,曹操是“宁可我负人,毋让人负我”的人生理念,他不可能为了忠臣的虚名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谁违背自己的意愿,谁就是自己的敌人,要毫不留情地除掉。
于是曹操决定除掉荀彧,他派人送食物给荀彧,但荀彧打开食器,里面却空无一物,聪明的荀彧当然知道曹操的意思是“没有食物,请你自采(自裁)”,逼荀彧自杀。
看到自己呕心沥血辅佐二十年的曹操居然如此冷酷无情,荀彧百感交集,万念俱灰。49岁的荀彧最终服毒自杀。
荀彧为什么晚年反曹操?世人皆知曹野心勃勃,荀彧难道不知?
答:因为,荀彧反对曹操称魏公是因为当时立灶的时机不成熟!曹魏内部反对派以陈群为首的多数权臣并不是真心实意地想让曹操进一步做大做强!最重要的原因是曹操没有采纳《九品中正制》,曹操的选官制度仍然以“唯才是举”为令。这就激发不了士族大夫们对曹操的热情!荀彧看到了这个现象,力劝曹操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韪称魏公,凌驾于所有诸侯王之上。
而不是什么“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这是让曹操“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吗!
当然不是!或者这么说吧,在荀彧眼里曹操才应该是大顺、大略、大德的人!这样的人往往又都是太祖!荀彧不会不知道。否则,为什么拿刘邦来说事呢?!
夏侯惇为什么也反对曹操就大位呢?据《曹瞒传》及《世语》记载,桓阶劝曹操称帝,夏侯惇认为应先灭蜀,蜀地平定了则江东自会归服,二方既定,然后遵循舜、禹的道路,登基称帝,曹操听从这个意见。难道说夏侯惇也反曹操吗?道理是一样的。
关于荀彧为什么被曹操冷落,已有多文,不在此赘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