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战略到底有没问题?谁能详细论述?
导语:
刘备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是谁?当然是诸葛亮。没有诸葛亮,刘备依旧寄人篱下。诸葛亮为刘备出的主意中,最重要的一步是什么?当然是隆中对。
刘备在人生最彷徨的时候,前往诸葛亮的草堂,在三次拜见以后,终于得以见到诸葛亮真容,最终诸葛亮被刘备的真诚所打动,为刘备谋划了三分天下。
三分天下的谋划,便是隆中对的一部分。也正因为隆中对,刘备走上了后来的道路。可最后蜀汉帝国失败了,那么是不是隆中对有什么问题呢?
01隆中对到底讲了些什么?迷茫的青年小伙儿刘备,从28岁开始创业,一路原地打转,奋斗到了48岁,依旧是穷的叮当响。除了俩忠心耿耿的二愣子结拜兄弟,此外就什么都不剩了。
在这迷茫的时刻,刘备希望能够得到高人的指点,所以刘备从他人口中得知诸葛亮的高深莫测。于是乎,刘备不辞辛劳,三次前往卧龙岗,终于得见诸葛亮。
诸葛亮告诉刘备,当时天下可以分为三大块。首先曹操已经占领北方大部分地区,占据了所谓的天时。其次孙权占据了江东八十一郡,且已经经历了三世的经营,拥有长江天堑,占据了所谓的地利。
如果刘备要想创业,那就只能先夺取荆州,再夺取益州,以益州作为安身立命之本,这就是占据了人和。等到天下有变化的时候,刘备可以命一位上将从荆州北伐,自己在益州北伐,双管齐下之后,定然可以夺取天下。
这就是隆中对的大致内容,诸葛亮没有走出茅庐,便为刘备规划了三分天下。这就好像给一个多次创业失败的老板,点燃了希望之光一样。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三国志》
刘备当然是欢呼雀跃,甚至认为自己得到诸葛亮,那是如鱼得水。隆中对中的计划,为刘备至少规划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至少比现在一文不名的情况要强得多。
所以刘备将诸葛亮奉为上宾,回到军营以后,大小事务,都交给诸葛亮来打理。也正是在这以后,刘备的事业迎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春天。
02隆中对中的策略,存在怎样的漏洞?按照很多人的说法,隆中对是存在天然漏洞的。正是因为这些漏洞,所以刘备最后并没有夺取天下,那么隆中对中的漏洞在哪里呢?
一般认为,隆中对之所以有漏洞,主要出现在分兵北伐之上。因为刘备集团相对来说本来就弱小,如果再分为两路人马北伐的话,不失败也就奇怪了。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
这话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当年关羽守荆州的时候,孙权强行要来夺取荆州。孙权已经屯兵前线,做好了武力夺取荆州的打算,而这个时候刘备觉得关羽独木难支,居然不远万里从益州增兵前来支援关羽。
也就是说关羽压根就没有力量对抗孙权。最终无奈之下,刘备选择割让东三郡给孙权,以此化解了关羽的危机。这可以证明一点,那个时候的关羽并不具备独立北伐的能力。
当然后来关羽在荆州根深蒂固以后,情况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但是你要说关羽这支人马能够北伐成功,这是不现实的。
首先关羽军中的人数不够多,满打满算加起来,其实关羽手里也就五六万人马,可曹魏大军却有几十万之多,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其次关羽军中没有一个类似诸葛亮这样的大才。诸葛亮不仅可以给刘备出谋划策,还能够运筹帷幄,帮助刘备处理后勤工作,这是关羽军中所欠缺的。
再则关羽北伐的同时,孙权必然入侵荆州,这也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因为孙权不可能看着关羽壮大,看着刘备集团北伐成功。
所以说隆中对中最大的缺陷,那就是分兵北伐的缺陷。荆州的兵马其实不能动,如果刘备想要北伐,就必须要从益州出发才行。
03隆中对只是一个大致规划,主要目的是为了划分三分天下。其实我倒认为,诸葛亮能够规划出隆中对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因为他没有考虑到东吴存在的实际情况,从来只把曹魏当成自己的第一宿敌。
所以这种选择性的失误,使得诸葛亮做出了分兵北伐的计划。可这个计划只是一个粗略的计划,而且未必需要照本宣科地执行这个计划。
隆中对真正的精髓部分,其实也不在这里。因为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时候,刘备还一无所有,这个时候提北伐和一统天下,只是为了给刘备提提神,让他兴奋一下,并没有做出具体北伐的规划,而且这是梦想,诸葛亮和刘备都知道这是梦想。
隆中对所规划的其实是三分天下而已,也就是说这才是隆重对的精髓所在。因为刘备一无所有,而诸葛亮眨眼之间,就给刘备规划出了一片根据地,这才是刘备最感兴趣的地方。
好比说,你现在只有一个月一万块的工资,突然有个大佬跑过来跟你说,介绍一份一月可以赚10万块工资的工作给你,将来有可能还能挣100万一个月。
先主曰:“善!”於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原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三国志》
那么是10万块吸引你,还是那100万的工资吸引你呢?对于刘备来说,眼前的既得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隆中对的精髓所在。
总结:诸葛亮是刘备生命中的贵人。其实诸葛亮完全可以不用辅佐刘备,到东吴去至少可以解决温饱问题,一不小心也能走进核心圈子。再不行辅佐个刘表或者刘璋还是绰绰有余的。
可是诸葛亮偏偏选中了啥都没有的刘备,这就好比孔融让梨一样,自己挑了最小的,把大梨都给了兄弟们。诸葛亮不是要挑战高难度,而是要报答刘备这位英雄的知遇之恩。
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诚意十足,这就是两位君子之间的默契。所以诸葛亮为刘备负担起了打江山的重任,这也是一种对惺惺相惜的回报。
后来刘备强行讨伐东吴,结果导致一败涂地,还是诸葛亮帮助刘备担起了蜀汉帝国的担子。当时就连瞎子都知道,蜀汉帝国要灭亡了,可是诸葛亮不信这个邪,非要拯救蜀汉于水火之中。
不仅将蜀汉帝国内部的矛盾全部化解,保证了蜀汉帝国的地盘。而且还积极上进,多次北伐,为蜀汉军民注入了一剂一统天下的强心剂。兢兢业业27年,不为钱财不为子孙,就为了报答刘备,可以说,诸葛亮很对得起刘备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隆中对》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战略到底有没问题?谁能详细论述?
诸葛亮是一代贤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蜀汉终究没有能够一统天下。诸葛亮本人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不仅“长使英雄泪满襟”,而且喜欢读三国故事的人总在询问:“《隆中对》的战略究竟有没有问题?蜀国的失误在哪里?”
对于《隆中对》这么大的战略问题,豹眼看不明白,更不敢妄加评论,就以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毛泽东主席对这个问题的评价,做一个简单的回答吧。
根据豹眼手上的毛泽东批注《二十四史》提供的资料,《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06页记载,毛主席读姚鼐《古文辞类纂》“论辩类”苏洵《项籍》的批语:其始误对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如果豹眼理解没错的话,毛主席是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二分兵力讨伐曹魏的战略是错误的。主席用一开始就是误对来定论。
《诸葛亮传》记载《隆中对》,诸葛亮对刘备说: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意思就是,取得荆州、益州之后,守住荆、益险要之处,与西边的戎族交好,安抚住南边的夷越,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等到天下形势有变的时候,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刘备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
诸葛亮幻想着老百姓没有人不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
而且预言,如果真能如此,那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毛主席对诸葛亮这一战略设想,仅仅从兵分两路是错误的角度,就认定其是误对。
事实上,刘备也没有等来两路出兵的机会。也就是毛主席所指出的《隆中对》的错误,作为这个战略的一个环节或者说一个步骤,还没有开始,刘备就已经失败了,没有机会去完成两路出兵的战略规划啦。
也就是说,《隆中对》本身就是错误的,不必说实现百姓箪食壶浆以迎刘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目的,就是连两路出兵的能力也没有实现。
不仅没有等到天下有变,而且先把孙刘联盟搞砸了,自己一方有了变化;不仅没有两路出兵,却把唯一的一路出兵用在了东吴方向上。
这就是说按照毛主席的定论,即便是按照隆中对的套路出牌还是错误的,不能够成功。而刘备完全没有按照隆中对的套路出牌,岂能不败?
但有意思的是,刘备却一直在一路用兵,汉中之战胶着的时候,关羽在襄樊咋不进攻呢;汉中之战结束了,襄樊之战却开始了;荆州丢掉了,夷陵之战发动了。
如此来对待一个既定的战略,那还叫战略吗?那是个可有可无的战略,可以随心所欲的发动战争,那么,《隆中对》就不能称之为战略,也就是随便说说,意淫一下,开开心罢了。
在豹眼看来,《隆中对》取荆、益二州的战略没有错,尽管结果不完美,毕竟刘备没有更好的选择。部分得到荆州也是很可以的。
但在这一战略规划上,没有明确说明对于汉中张鲁是个啥态度,是否把张鲁看作了一旦刘备出兵,张鲁就箪食壶浆以迎刘备的百姓呢?
可张鲁并不稀罕刘备,而且明确说“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这就比较尴尬了哈。
诸葛亮把张鲁看作是在取得荆、益二州后,两路出兵讨伐的对象之一。前提是等到天下有变的时候,但这个有变是啥意思呢?没有明确。
这也是《隆中对》太过粗线条,也算是存在的问题之一吧。
《隆中对》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战略到底有没问题?谁能详细论述?
《隆中对》的战略设计很完美,《隆中对》不但决定了日后三国鼎立的态势,也成为后世各种策略规划的典范。若将这个战略方案分成“三足鼎立”和“统一天下”两个阶段,那为何只完成了前一半呢?
起初十几年,刘备大致上都能按照《隆中对》里的构想,实现了第一阶段,即攻取荆州、益州与汉中,造成三分天下的局面。这除了该归功于诸葛亮对当时形势的正确观察与判断,也是成功联合孙权的直接后果。另外,当时刘备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与谦虚的态度。再加上曹操在赤壁之战犯下大错,最后才会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
可惜的是,“三足鼎立”竟然成为刘备一生“最大的成就”,他最终没能一统天下,为诸葛亮精心策划的《隆中对》徒留遗憾。这种结果的发生,大体归咎为:
一是在客观形势上,刘备和诸葛亮并没有等到“天下有变”的一天出现。
二是关羽刚愎自用,丧失荆州。
三是因为荆州丢了,孟达怕自己拥兵不救关羽,会遭到刘备怪罪,便举兵投降曹魏。
四是刘备因关羽之死,想报仇雪恨,结果伐吴失败,使蜀汉元气大伤。
五是位于益州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叛乱,加剧了当时的紧张气氛。
实除上,关羽在荆州败亡,损失了五六万兵力;刘备伐吴失败,又折了六七万;孟达叛逃,带走两万多。
总计起来,蜀汉因为丢了荆州,连带损失的兵员在十二到十五万人之间,这个数字太庞大了。后来诸葛亮处心积虑北伐,也只能“挤”出十多万兵力而已,可见荆州沦丧而导致的连环损失有多惨重!
失去荆州该负最大责任的是关羽,而不是设计《隆中对》的诸葛亮。
总之,《隆中对》最后只落实了一半,并非原始设计者诸葛亮的错。他的构想很完美,也有可行性,只是后来发生的许多事不是诸葛亮能左右的,也不是他能预料和掌握的。
《隆中对》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战略到底有没问题?谁能详细论述?
诸葛亮给刘备指定的战略没有问题,非常符合刘备当时所处的情况。只不过后来执行的过程中出了点儿问题。
刘备虽然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是汉室宗亲在那块地盘上太多了。所以刘备这个汉室宗亲的身份,其实和其他人也没有什么不同。
实际上反而还不如袁绍等人的四世三公有优势。刘备没有办法只好离开了汉献帝,跑到别人的地盘上去寻找机会。
刘备跑到别人那里,就拼命地捞好处。捞足好处就又跑到另一个人的地盘上去继续折腾。
时间久了大家都看清了刘备自私自利的品性了!很多人都说“备数反覆难养,宜早图之。”吕布也曾经大骂刘备“是儿最叵信者。”
最后刘备实在没有地方去了,就又想起了其他的汉室宗亲们来了。于是刘备就又跑到了刘表那里。
刘备在外面转了一圈儿,回到了汉室宗亲的怀抱之后,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了,所以就处处装大爷儿摆架子。
由于刘备是从外面转回来的,所以那些“荆州豪杰”只得好好伺候着。时间久了就被刘表知道了,刘表就下了严令把刘备隔离起来了!
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诸葛亮给刘备献上了《隆中对》。这是给刘备量身定做的战略。
诸葛亮首先指出了刘备的劣势,由于汉室宗亲太多,所以也就没有任何的加分项了。
其次,由于曹操已经坐到了丞相的位置,所以以刘备目前的情况肯定无法与曹操竞争。
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利用在汉献帝那里捞到的好处,跑到别人的地盘上去发展。
等从别人的地盘上再回到汉献帝那里时,就会有着高人一等的待遇。
那么剩下的就是决定跑到谁哪里去?因为在哪里发展很重要。
孙权那里不太好落脚,所以也不能去那里发展。
刘璋那里只要够了十年,刘禅就能够成为那里的人啦!这就是诸葛亮让刘备到刘璋那里发展的原因。
等到刘备再回到汉献帝那里时,“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刘备按照诸葛亮的战略,很快地位就得到了提升,一下子就成为汉中王了。
可以说诸葛亮的这个战略可以说十分完美!
但是中间却出现了天灾人祸,刘备自己又做了一个错误的举动,最终导致了刘备十分被动。
曹操在举兵攻打赤壁的时候,曹军出现了瘟疫。曹操果断地撤兵,从而把疫情控制住了。
由于蜀国疏于防范,最后关羽和张飞先后死亡。这时候整个“益州疲弊”,按诸葛亮的话儿说,就是“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汉献帝得知之后,因为都是汉室宗亲,就命曹操运送救援物资到汉中。
谁知道刘备却让曹操派人把刘禅接回到汉献帝那儿。曹操随即对司马懿道:“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
刘备随后又犯了一个错误,谎称汉献帝已经死了,从而把自己彻底地变成了蜀国人。
刘备的这个举动立刻引起了中原地区的反感,就开始禁止刘备入境了。
自此刘备终生再也没有踏入中原半步。在刘备死了之后,诸葛亮也没有再回到中原地区。
后来等到司马昭掌权的时候,司马昭就想引进人才。
司马昭给出了很高的待遇,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只要肯来太学学习,就让三个女伴读陪伴他。
刘禅听到邓艾跟他说了这些待遇之后,立刻就决定到司马昭那里。
刘禅到了司马昭那里之后,司马昭非常关心刘禅。司马昭动不动就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
司马昭看到刘禅如此开心,就和自己旁边的人一块儿开心地笑了!
诸葛亮的《隆中对》虽然中间出现了波折,没有在刘备、诸葛亮他们身上实现,但是还是在刘禅身上实现了!
【安得使予多暇日,重读古人寄来书】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隆中对》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战略到底有没问题?谁能详细论述?
诸葛亮未出茅庐,便料定天下三分。说的就是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给他制定了《隆中对》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备受后世的推崇,被称为千古绝唱。可是,这个《隆中对》究竟有没有问题呢?我们从它的执行来看,最终它没有成功,那么它肯定是有一定的问题的。
《隆中对》的主要内容是,联合孙权,共抗曹操。先取荆益,后分兵两路北伐,一路由刘备率领,出兵关中。另外一路由一员上将率领,出兵宛洛。这样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我们看这个《隆中对》,里面有合理的成分,也有主观臆测的成分。这样,按照合理的部分进行的行动获得了成功,而不合理的部分造成了失败。可以说,刘备是成也《隆中对》,败也《隆中对》。
作为一个战略设想,《隆中对》的合理部分是,首先,它明确提出了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明确指出,刘备集团最大的、不可调和的敌人就是曹操。而刘备能够争取的盟友就是孙权。要对抗曹操,只有联合孙权才有可能。
第二,它指出了刘备集团下一步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夺取荆益,建立基业。刘备当时兵微将寡,在刘表的地盘寄人篱下。他没有发展的方向,在彷徨忧虑之中。
诸葛亮的《隆中对》可谓一下子打开了刘备的视野,使得他如拨云而见青天。刘备戎马半生,只是在战争的漩涡里拼杀,还没有深切的去想这样的战略方案。这样,刘备对将来有了一个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按照《隆中对》里的合理部分,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之战打败了曹操。并且利用赤壁之战的战果,占据了荆州里面的五郡,出兵益州。
经过激战,刘备先灭刘璋,后占汉中,占领了整个益州。这时,刘备的事业达到顶峰,他也进位汉中王,占领上庸,准备进行《隆中对》的下一步计划。
但是,在这个时候,《隆中对》中的不合理的成分也显现了出来。它直接给刘备集团带来了严重的挫折。当关羽进行《隆中对》两路北伐的第一步,夺取襄樊,为下一步出兵宛洛做准备的时候,一切都出现了变故。
关羽在发动襄樊战役的时候,时机、战术、兵力都占选择得当,也取得了很大的战果。可是,当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时候,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孙权为首的东吴集团突然败盟,吕蒙白衣渡江,袭取了荆州。关羽在回军时候,部众离散,只得走保麦城,被东吴擒杀。结果,《隆中对》的后半部分没有实施就夭折了。
为什么《隆中对》的后半部分,分兵两路北伐的规划,没有执行就破产了呢?这是因为,这一部分是诸葛亮脱离实际的设想,严重违背了现实。因此,才会遭到了失败。
这一部分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把孙权的态度计划进去。在整个《隆中对》中,对孙权的东吴集团就只有一个评判,那急速“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在规划的北伐时的战略,也只对孙权集团有一个预判,那就是“外结好孙权”,可是如何结好却只字未提。似乎孙权与刘备的结好是理所当然的。
这只说明了诸葛亮的《隆中对》里的一厢情愿。诸葛亮根本就没有重视东吴集团,没有认真研究东吴的战略企图。他根本就没有把孙权败盟的可能性计算在内。这是导致《隆中对》失败的根本原因。
东吴是一个独立的集团,它的三代君主都有争夺天下的企图。孙坚、孙策两次进出中原,但都壮志未酬。到了孙权这一代,虽然孙策对孙权的评价是,孙权有保有江东之能,但是,孙权也是有争夺天下的志向的。
孙权和周瑜、鲁肃、吕蒙都有全据长江,北向争夺中原的意图。但是,随着周瑜早死,孙权屡次出兵淮南失败,使得孙权开始考虑自身的安全问题。在这种考虑下,孙权把全据长江,保有江东放在了首位。这就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发生了战略冲突。
按照《隆中对》的设想,荆州是两路北伐中的指向宛洛的一路的出发地。刘备是绝不可能让给孙权的。而孙权为了全据长江,保证自身的安全,他必须要占有对自己至关重要上游的荆州。这个问题,是双方的主要矛盾。
由于这个根本上的战略矛盾,不解决好荆州的归属问题,刘备结好孙权是不可能的。可是,诸葛亮的《隆中对》根本没有考虑这方面的问题。一句简单的结好孙权,没有任何具体的措施,这是战略上巨大的疏漏。
因为诸葛亮的《隆中对》两路北伐的方案是基于结好孙权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结好孙权,那么他后面的两路北伐就是一句空话。可是,我们可以看到,他没有做如果不能结好孙权的预案。这使得后来刘备集团面对东吴集团的败盟时,根本就没有一点思想准备。
而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就汲取了失败的教训。他按照当年郭嘉给他的战略,判断刘备和孙权“急则相保,缓则两图之”。对刘备和孙权采取守势,最终等到了两者自相残杀的一天。
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则没有曹操的发展的观点,它只是一厢情愿的预计孙刘联盟牢不可破,可没有想到,孙权集团也是有自保的战略需求。这使得在刘备的实力大大加强,而且占有上游,对孙权集团的威胁远远超过曹操的时候,孙权集团的态度会发生急剧的转化,甚至反目成仇。
正是由于这一点,才使得《隆中对》遭到了失败。而《隆中对》的两路北伐,似乎有兵力分散的嫌疑。但是,如果和孙权结好,在荆州方面,有孙权的协助,是可以胜任的。如果和孙权交好,那么真的会如诸葛亮的《隆中对》里说的,“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但是,由于忽略了孙权集团的需求,没有发展的眼光,使得孙权最终败盟,使得《隆中对》最终半途而废。而且,由于没有做出自己实力增强,会引起孙权集团态度的转变时的预案,这使得刘备集团遭受了意想不到的挫败。因此,刘备集团可以说成也《隆中对》,败也《隆中对》。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隆中对》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战略到底有没问题?谁能详细论述?
《隆中对》中,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战略目标实际上有两个:近期目标——三分天下,远期目标:待天下有变,一统天下。同时还为实现这两个目标提出了应该采取的7个措施。
战略目标由近到远,应采取的措施全面有效,如果刘备能够完全按照当时隆中对的做法去做。那匡扶汉室一统天下还真不一定是完不成的事。
所以我觉得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战略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后期在三分天下这个战略目标达成之后,刘备集团再没有严格按照诸葛亮的设想去做。
1.为实现两个战略目标,诸葛亮提出的7条措施。一.要求贤若渴。
二.要确保拥有荆州和益州。
三.对西部和南部的少数民族要结交安抚。
四.要结交好孙权
五.要政治清明
六.要带天下有变
七.要两路出兵,一路由荆州北上,另一路由益州东出。
2.在实现三分天下的时候,刘备是严格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去做的。比如他收复了马超,庞统,刘巴,黄忠,魏延等人;
比如他借来了荆州,占据了益州;
比如他与孙权联姻,建立了军事政治联盟;
比如他通过法治有效的管理了益州。
3.刘备为汉中王后,一切都变了。1.先是刘备最信任的法正在成都,以权谋私报私仇;
2.然后刘备大肆封赏群臣,将刘章父子30年来的积攒,挥霍一空,导致军费都没有了;
3.没有了军费,刘备的谋臣刘巴便向刘备献计发行大钱掠夺人民财富。(原先市场上流通的是汉代的5铢铜钱,每一个约重3.4克,刘巴发明了直百5株钱,一枚等于原先的100枚,但是重量只重7.6克。)这种措施在短时间内让刘备手中增加了大量的铜,解决了军费的问题。有了军费但失去了民心,所以刘备死后的三年之内,蜀国4次叛乱。
4.关羽拒绝了孙权的联姻,并最终丢失了荆州这个战略要地。不但让孙刘联盟成为了泡影,还为后来的刘备倾全国之兵发动的夷陵之战之战,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5.为了给关羽报仇张飞被害。
6.在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政策上,诸葛亮有七擒孟获的故事,但侧面说明了刘备在世的时候,他对西南少数民族并不像隆中对所要求的那样,要安抚。
4.刘备死后,诸葛亮以攻代守六出祁山。每次都因粮草不济被迫撤兵。而粮草不济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蜀国穷,而是刘备在夷陵之战的时候,将蜀国的国力全部丧失殆尽。而魏国和吴国又不可能给蜀国休养生息的机会,所以诸葛亮不得不主动进攻,而进攻的最终结果都是失败。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