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什么一定要赐死弘时,终生圈禁宗人府不行吗?

要想知道一个人做这件事的目的,那么我们必须要知道,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雍正皇帝为何要杀了自己的儿子弘时呢?弘时之死,必然是有原因的。

弘时到底犯了哪些罪?

弘时是雍正的三儿子,在活着的儿子当中,排行是老大。按照辈分来算的话,弘时是有机会成为皇帝的,可是按照能力和人品来说,那实在是不可能选他做皇帝。

1.第一件事,科举舞弊案表面上就是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贪污受贿,泄露了考题。

可是张廷璐在八阿哥胤禩的威逼利诱之下,说出了幕后主使者,那就是雍正的儿子弘时。弘时将考题卖出去,以此赚取不少钱财,这件事做的十分愚蠢。因为弘时事情做得太招摇,虽然隐藏了自己,却完全没有要隐藏小伙伴张廷璐的意思。

由此可见,弘时不光是贪财,而且压根就不把科举制度放在眼里。还有一点那就是脑子太简单了,做事情不够周密。

2.第二件事是雍正打算改革政务,并且要整顿旗务,这是雍正一直打算做的事情。

所以八阿哥胤禩就联络起了关外的旗主王爷们,打算对雍正逼宫。这件事弘时居然也参与其中,旗主王爷们的手下接管丰台大营的军务时,弘时拉着傻瓜弟弟弘昼一起,证明了他们有雍正的命令,这才让他们顺利接管了丰台大营。

八爷党表示,将来雍正被逼着退位,那就把弘时拉上来做皇帝,恢复八王议政的旧制。按照常理来说弘时是没有希望做皇帝的,他的能力比弘历差太多。

所以弘时立刻答应了八爷党的要求,并且还让自己的弟弟弘昼做了背锅侠。结果事情被十三阿哥胤祥给解决了,可弘时完美脱身,将所有罪责都怪罪给了弟弟弘昼。

3.第三件事,弘时与八爷党之间,有纠缠不清的关系。

八阿哥胤禩跟雍正本来就是政敌,两个人早晚是要闹掰的。这个时候弘时选择跟八阿哥胤禩站在一起,其实就已经注定了他的结局。

其实弘时不是不知道胤禩的可怕之处,所以在胤禩家道中落的时候,弘时不仅没有帮一把,而且还落井下石。因为他担心自己跟八爷党之间的关系,会被雍正知道。关键时刻八阿哥拿出了弘时科举考试的证据,立刻把弘时给吓傻了。

跟八阿哥比起来,弘时的确还是太嫩了。不过最后弘时的心狠手辣也表现了出来。他拿到那份口供以后,就把八阿哥全家发配到遥远的边疆,基本就是死刑。可见他有多狠毒。

4.第四件事,弘时参与了八王议政的政变以后,为了不让自己的身份泄露出去,一方面将弟弟弘昼作为挡箭牌,一方面又要让知情者堵住嘴。

八阿哥胤禩这一边是不会说的,因为他还是希望弘时能够参与夺嫡,越激烈那么雍正就会越痛苦。那么事情只有隆科多知晓了,当时隆科多已经下狱了。

弘时担心隆科多把自己的事情说来,所以就在大牢之中,给隆科多施加刑罚。为了防止别人看出伤势来,每天晚上在隆科多身上压着一块大石头,时间长了隆科多也就会死掉了,而且没有任何痕迹。

这么歹毒的事情,弘时都干得出来,真的想不出他还有什么干不出的事情。最后隆科多为了活下去,只好在牢里装疯卖傻,以此吸引雍正皇帝来看他,才把实情都给说了出来。

5.第五件事那就是最严重的的事情了,弘时打算直接了当地与弘历争夺皇位。弘历是雍正最信任的皇子,他平时的表现也非常优秀。

所以跟弘历比起来弘时没有任何优势,之前的几次谋划也都没有成功,所以弘时决定暗杀弘历,从而夺取皇位。

弘历在河南田文镜那里平息了考生罢考的案子,又巡视了黄河水患治理的情况,在回京途中,就遭到了弘时派去的人追杀。这件事的严重性大家可想而知了,可见弘时不仅是个狠毒的家伙,而且基本都是脑残操作。

干了这么多坏事,雍正还能留着他吗?

按照道理来说,在康熙朝是不会杀儿子的。康熙那些儿子不孝顺的一大把,尤其是太子,居然跟康熙的妃子搞在了一起。

这件事康熙都能忍得下,呼伦贝尔大草原都为他打抱不平。太子胤礽最终只是被圈禁,并没有被康熙杀掉。

可为什么雍正非要逼死弘时呢?雍正的儿子本来就不多,长大成人的就更少了,逼死一个真的是少一个。

因为干了这么多坏事,就逼死自己的儿子,肯定还是有人会说雍正这个人太残忍。这话不是没有道理,雍正的残忍是有原因的,那就是为了帮助弘历彻底铲除障碍。

雍正是经历过九龙夺嫡事件的,他知道夺嫡路上的辛苦程度。这么多皇子,各种尔虞我诈的事情,雍正这一路走来,着实不容易。

现在他自己的儿子们也开始了夺嫡的挣扎,这是雍正最不想看到的。然而弘时的种种行为,已经完全触碰到了雍正的底线,雍正必须要做出一个选择才行。

他认为弘历太仁慈,如果仅仅是圈禁弘时,将来他心一软,把自己的哥哥给放出来,那么以弘时歹毒的心肠,肯定还是会找机会谋害弘历的。

所以这件事弘历不愿意去做,那么雍正就会想办法帮他解决这件事。弘时的歹毒已经被雍正完全识破,没有任何遮掩的必要了,所以雍正必须要杀了弘时。

总结:多行不义必自毙。

人的命运似乎就是注定好的,弘时没有这个实力争夺皇位,其实他心里也是非常清楚的。从最初他的表现就看得出来,八阿哥挑拨他夺嫡,可弘时却认为弘历很优秀,是当仁不让的选择。

但是八阿哥胤禩有自己的办法挑拨,渐渐将弘时带偏了。其实弘时心里一直有一个心魔,这个心魔平时被人压在心底,关键时刻就暴露了出来。

暴露这个心魔的引子,那就是八阿哥胤禩的挑唆。他忘记了自己的命运,忘记了自己有几斤几两。在明面上斗不过弘历,那么弘时只能选择阴暗的手段,而这一切都被雍正看在眼里。

雍正夺嫡的可怕之处,那是弘时所不能知晓的,所以弘时这点鬼魅伎俩,完全入不了雍正的法眼。但是弘时对兄弟下杀手,这是九龙夺嫡时都没人干得出来的事情,不死也是奇怪了。

参考资料:《雍正王朝》

《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什么一定要赐死弘时,终生圈禁宗人府不行吗?

《雍正王朝》中,弘时是皇子,也是别人利用的棋子,智商不够却偏要做“皇帝梦”,心眼不够却乱下注,结果走上歧途,越陷越深。雍正要杀弘时是因为:弘时不死,天理难容!

弘时的罪,让雍正忍无可忍

雍正在皇位上辛苦耕耘,为的就是江山图治。弘时作为雍正的儿子,不仅没有为父分忧,反而不停地当“绊脚石”。

一、为了自己的小利益,罔顾朝廷选人、用人的章法,窜通张廷璐,制造“科场舞弊案”。

这不仅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更要命的是,搞砸了雍正的计划,相当于打了雍正一耳光。就这条罪状,按正常程序,当时就要入狱甚至杀头,但雍正舐犊情深,放了弘时一马,他却不知悔改。

二、与清流“同流合污”。

雍正的“新政”,出发点很好,对天下百姓有利,但得罪既得利益者。这帮人不是暗地里使坏,就是台面上当“喷子”,比如清流,一天到晚喋喋不休。

清流们骂到后来,以李绂为首,结成朋党,跟雍正杠上了,强烈抨击田文镜,也就是间接说“新政”不行。

雍正为了以正视听,派弘历去河南调察实情,其目的就是试探亲儿子对“新政”的态度,同时堵住清流的口。

但弘时却不仅没有体谅雍正的苦心,反而与清流站到一个阵营,积极替清流奔走呼号。他早早地跑到璐河驿等待弘历,想把弘历也拉“入伙”。他这么做,当然有点笼络人心的用意,却让雍正大失所望。在雍正心里,谁跟“新政”过不去,就是跟他过不去,下场自然不会好到哪去。

三、与八爷党沆瀣一气。

雍正在潜邸时,为了储位,就与八爷党势不两立;继位后,双方的斗争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在一决高下的关键时刻,弘时被胤禩连哄带骗拉上船。

有了弘时的助力,胤禩联合关外铁帽子王,发动了“八王逼宫”事件。最后,雍正虽然赢了,但也是惊险重重,而且损兵折将,胤祥经此一战见了先帝。

这件事,关乎雍正的皇位,弘时不是主谋,却是从犯,事后遭到清算也是罪有应得。

四、为了夺嫡,竟然对亲兄弟弘历下黑手。

雍正心中的接班人是弘历,但弘时不甘心,再经过胤禩的“开导”,玩了一出骨肉相残。可惜,他的道行还不够,杀弘历的计划没有得逞。这一幕,雍正是何等熟悉,又是何等痛心。只要弘时存在人世,夺嫡之争就不会停止,弘历的生命随时都会受到威胁,雍正也会不得安宁。

此外,隆科多为了保命,当了污点证人,打了弘时的“小报告”;胤祥临终前提醒雍正,弘时身上有胤禩的影子;弘历的暗示以及李卫在雍正面前的“拐弯抹角”,都对弘时不利。这些旁人的因素,是雍正送弘时上西天的“催命符”。

面对弘时犯下的“滔天大罪”,雍正一忍再忍,但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当雍正发现弘时已经无药可救,对皇位的追求已经走火入魔时,就不能留下这个“祸害”,他要为弘历上位扫清障碍,为“新政”清理除掉绊脚石,为大清长治久安而替天行道。

关不住的夺嫡之心,只有阴阳相隔

权力如同迷药,一旦染上,就会上瘾。争夺皇位的念头,只要拥有过,就会孜孜以求,胤禩、胤禵等人,即使失败了,但总是不甘心,总想着扳回一局。

弘时不仅想争夺皇位,而且为之奋斗过,拥有相当丰富的实战经验与强烈的争斗意志。这种人,宗人府可以限制他的人身自由,但无法约束他的夺嫡之心。

历史上,胤礽也曾被关在宗人府,可他从来就没有真心悔过,一旦有机会,就不择手段与外界串联,惹得康熙心烦意乱。这是雍正亲眼见证的事实,他清楚地知道,只要弘时活着,他就别想安宁。

在《雍正王朝》中,宗人府也不是密不透风的高墙,稍微动点心思,不管里面的人与外面联系,还是外面的人与里面串联,都能比较轻易办成。胤禛一耳光加五十两银票,就串联了关在宗人府的胤祥,可见宗人府的“围墙”有多脆弱。弘时作为皇子,总少不了几个心腹或者狐朋狗友,即使身处宗人府,一样可以搅动外面的局势。

将弘时关押宗人府,是治标不治本;将其杀之,才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因此,雍正只能虎毒食子。

秋媚说:弘时的悲剧,在“科场舞弊案”就已经埋下,一步错,步步错,最终踏上不归路。

《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什么一定要赐死弘时,终生圈禁宗人府不行吗?

雍正为什么非要赐死儿子弘时呢,这个可以说是康熙的宽仁一手导致的。可以说是雍正经历了残酷九子夺嫡,所以才做出这个狠心的决定!

关于这点宋安之在之前系列中具体说过,那么今天再来大概说说!

老实说如果雍正没有经历过九子夺嫡,肯定会圈禁弘时终生。

毕竟康熙时期,大阿哥想杀太子胤礽,还魇镇太子,康熙也没有杀他,只是削爵然后圈禁终生,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但问题是雍正历经残酷的九子夺嫡,深知夺嫡的危害很大。更何况九子夺嫡并没有随着他登基而结束,还延续到了雍正年间。

出现了两大危害,一是以老八为首的八爷党,不只是反对雍正的新政,还在雍正在位晚期发动了八王议政,差点推翻了雍正的统治。

二是弘时本来已经心灰意冷不想争了,想当一个太平王爷,但老八鼓捣他去争,鼓捣弘时参加八王议政。

后来又蛊惑弘时去刺杀弘历,而丧心病狂的弘时还真这么干了。

正因为有着这个血淋淋的前车之鉴,加上弘时丧心病狂的连亲弟弟都刺杀,所以雍正为了自己的新政在弘历手上可以顺利延续,为了保护弘历,所以狠心赐死了弘时。

可以说这一切的就是康熙太宽仁所导致的,不只是使在位晚期出现了九子夺嫡的乱象。还在临终时交代雍正“善待你的兄弟,不是万不得已不要伤害他们”,给了老八一党兴风作浪的空间,所以出现了雍正狠心杀子的情况。

现在大家看明白了吧?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什么一定要赐死弘时,终生圈禁宗人府不行吗?

弘时的罪恶滔天,且心狠手辣,多方因素考虑必须处死!主要如下

1、弘时罪恶太大了,罪当处死

弘时不但参与了老八策划的夺军权逼宫一事,还是在黄河暗杀弘历事件的主谋。这一切他都是为了自己可以当皇帝。夺嫡之争又在雍正朝变本加厉的上演。康熙朝虽因九子夺嫡有皇子被圈禁,但他们还不涉及谋杀亲兄弟,弘时如此心狠手辣其罪当诛!

2、为了帮弘历扫清道路,不把难题和弑亲的痛苦和恶名留给后代

弘时如果只是被圈禁而不是被秘密处死,极有可能在雍正死后被其党羽放出来,如当时的十三爷一样。如此心狠手辣之人,只他要不死仍是弘历继位的大患。雍正在李卫的点醒之下想起了康熙的仁慈导致雍正朝“八王议政”逼宫的乱象,为了大清皇权稳固,雍正宁愿自己背负杀子的后世恶名,也不让弘历背负弑兄的恶名。

3、秘密处死也是为了雍正自己和皇家的面子

秘密处死弘时,则可以对外宣称其突发急病暴毙,且死无对证。如圈禁起来,那怎么对外解释呢?他的罪名又是什么呢?反而把事情公开化了,皇家体面无存。

综上,所以雍正下定决心秘密处死弘时,而不是圈禁!

《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什么一定要赐死弘时,终生圈禁宗人府不行吗?

雍正的皇三子弘时为了争夺皇位,不仅背叛了雍正,支持雍正政敌八阿哥胤禩等人的“逼宫”行宫,之后更是丧心病狂的想要致自己的亲弟弟弘历于死地,从而迫使雍正将皇位传给自己。而在事情败露之后,忍无可忍的雍正选择亲自将弘时赐死,进而为弘历的登基铺平道路。

其实,“被赐自尽”是弘时唯一的结局,他并不能能够像康熙的大阿哥胤褆以及废太子胤礽那样,被圈禁终身,因为他的父亲不是康熙而是雍正。且不说雍正的“腹黑”与阴狠远胜过康熙皇帝,就是从雍正“好人弘历做,骂名自己背”的一贯处事风格和习惯来看,雍正也绝对不会让弘时存留于世。这不仅仅是为了替弘历除去“心头之大患”,更是不想将这个“烫手的山芋”留给弘历。

雍正对待弘历之好,完全就是一副不折不扣的“爱子狂魔”形象。

《雍正王朝》中的雍正对待弘历,确实有着一份不一样的感情,原因就在于雍正与弘历之间,不仅仅是有着亲情,同时雍正自觉弘历对他也还有这一丝“恩情”。

热河秋闱期间,弘历在康熙面前的一番慷慨陈词,让康熙对其是大加赞赏,并且将原本是蒙古王公进献给太子胤礽的金如意也赏赐给了他。当然,这件事情获益最大的还是雍正,毕竟弘历是雍正的儿子,如此出众的表现必然少不了雍正的教育,所以这也使得康熙对于雍正是更加的认可与信任。

之后,弘历更是被康熙接到宫中,亲自调教,甚至还不顾自己帝王的身份,将这位皇孙扛在了自己的肩膀上,而这一幕爷孙其乐融融的景象就被雍正恰好看到。

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必然会认为弘历对于他的登基是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也算是他能够最终从“九子夺嫡”中胜出的一大“功臣”,再加上弘历天资聪慧、勤学好读,雍正登基伊始就已经将弘历确立为了自己的接班人,同时在他与其他两位皇子弘时和弘昼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对待。

当然,除了给弘历更高的爵位封赏以及更多的立功表现机会外,雍正对于弘历最大的帮助在于将一份“好名声”留给了弘历,自己则选择扛下所有的“骂名”。

这一点在“科举朋党案”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雍正口头上告诫弘历“得罪谁都不能得罪读书人”,可他自己为了力挺田文镜,更是为了推动新政的执行,顶着被天下读书人唾骂的后果,将李绂、谢济世、陆生楠等人拿下并且判处了死刑。

可是雍正却不想真的杀掉李绂,他拒绝了包括三阿哥胤祉在内的所有人的求情,硬是等到了弘历到场,并且将一份赦书交给了弘历,让其救下李绂。

最后的结果是,李绂对弘历感激不尽,而街头巷尾也在流传着“宝亲王飞马救李绂”的英雄事迹,弘历在旗人以及士大夫读书人阶层可谓是名声鹊起,只不过这些人对于雍正的怨恨又增加了一份。

在这之后,当雍正下定决心除掉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的时候,他再一次选择让弘历远离京城。

雍正这样的做的目的也是非常的明确,毕竟此时的“八爷党”依然拥有着众多的支持以及强大的影响力。而雍正所担心的是,弘历支持自己,必然为这些朝臣所记恨,收拢的人心就有可能散掉;如果弘历不支持自己,又会被扣上“不孝”的“骂名”。

所以雍正选择的是将弘历支开,自己背负所有的负面舆论,同时也是将朝中的“毒瘤”予以彻底的不将这个难题留给弘历。

由此也可见,雍正为了弘历真的是用心良苦呀。

雍正赐死弘时,为的也是不留给弘历哪怕是一丝困扰。

其实,即便是弘时没有暗派杀手刺杀弘历的举动,仅仅凭借其勾结八阿哥胤禩,阴谋乱政这一项罪名,雍正已经可以将其置于死地了。而如今,弘时又丧心病狂的想要除掉弘历,这不仅仅是极大的挑战了雍正的忍耐极限,更是险些将雍正对于国家未来的期望彻底葬送,雍正心中的愤恨是可想而知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固然是“虎毒不食子”,可雍正为了弘历,更是为了整个王朝的未来,也只能将弘时赐死。

首先,雍正非常不希望弘历重蹈自己的覆辙。

雍正对于八阿哥胤禩等人自“九子夺嫡”开始,就是非常的不满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极度的不屑,如果没有康熙临终前的那句“善待你的臣民,善待你的兄弟”,或许雍正早就会将其一网打尽了。实际上,雍正将九阿哥胤禟送到西北大营交给年羹尧,就是对其动了杀心的表现。

可最终雍正念及康熙的临终遗言,同时在其登基之初也是为了借由八阿哥胤禩的影响力更好的维系朝局的稳定,所以这才将整个“八爷党”保留了下来。然而雍正这样做换来的结果是,尽管有些时候其也能够发挥正向的作用,但是绝大部分的情况下,这些雍正的反对者们依然对雍正加以阻碍和掣肘,甚至直接发起了“逼宫”行动,给雍正的皇位安稳与新政的推行以极大的威胁。

也正是因为有了如此深刻的教训,并且充分认识到了这些宗室成员所能够产生的破坏力,于是雍正断然不会把弘时这个“定时炸弹”留给弘历,并且成为弘历的威胁的。

其次,雍正必须要处死弘时,也是不想将这个难题留给弘历。

在此之前的康熙朝,康熙皇帝曾对两位发了大错的皇子予以了圈禁终身的惩罚。

第一位是大阿哥胤褆,他不仅在康熙面前直言要杀掉太子胤礽以“除去庆父之忧”,更是被三阿哥胤祉举报其用“魇镇”诅咒胤礽,进而被康熙下令削宗夺爵、圈禁终身。第二位便是废太子胤礽了,在其被复立后,妄图通过《百官行述》挟制朝臣、把持朝局,之后还阴谋叛乱、武装夺权,进而被康熙皇帝所废黜,并永久圈禁在了咸安宫之中。

康熙如此处置自己的两位皇子,本就是因为这二人罪大恶极,康熙这样做已经是颇为仁慈,但同时也就此将一个难题留给了雍正,那就是雍正到底对于自己的这两位哥哥要采取怎样的态度。放出来,虽能昭显自己的仁德,但是这是违背康熙意愿的行为,并且就连雍正也不敢保证这二人会不会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影响;不放出来,虽名正言顺,但是也难免会让人质疑其过于严苛。

如果是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弘历身上,当面对被圈禁的弘时,弘历也会面临着如此的道义难题,甚至更加有可能让弘历陷入的是与“夺位”相关的不利舆论中,而这也无疑是雍正所不希望看到的。

况且在当时的情况下,雍正也需要当机立断,为弘历排除一切可能性的危险,同时彻底打消掉弘时及其党羽对于弘历的威胁,于是雍正也只能将弘时赐死。

再次,雍正此举也是为了让弘历安心,更是为弘昼的未来做着考量。

雍正在赐死弘时后,弘历找到雍正非常“腹黑”的说了一句“我三哥呢”,这实际上是弘历在确定雍正到底有没有处理掉弘时,而雍正的表现则告诉了弘历,他已经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了。

其实雍正无疑是在用弘时的死来进一步坚定弘历的信心,让弘历更加明白自己地位之稳固已经是无人可以撼动,而如果真的留下了弘时反而会引起弘历的警觉与怀疑,使得弘历也会有新的想法产生。

当然,此时的弘历已经在朝中有了自己的支持力量,像极了“玄武门之变”时候的李世民,只不过,雍正本就中意于弘历,他的做法无非是让弘历更加的安心与放心,并且不再想着夺位之争,这样才能真正的保全他的另外一个儿子弘昼。

于是,雍正无论是以一国之君的身份,为了朝局的稳定与皇位的顺利更迭,还是以严父的身份,为了自己儿子们的未来所考量,他都要对已经犯下十恶不赦之罪的弘时痛下杀手,并且将所有的责任与骂名就此全部扛下。

想必此时的雍正,内心中也一定是心如刀绞、百感交集吧。

其实,历史上的雍正虽没有“杀子”之事,但弘时的死确实是与雍正的做法密切相关。

实际上,早在“九子夺嫡”期间,弘时就与八阿哥胤禩等人来往密切,并且不顾自己父亲雍正的反对,支持了胤禩,引得了雍正的极度不满。

雍正登基后,随即建立“秘密立储”制度,可雍正对于弘历的特殊关照,特别是数次安排其代表雍正本人参与祭祀活动,实际上已经暴露了自己想要弘历继位的想法。而这就引起了弘时的不满,并使得雍正与弘时之间的父子关系变得愈发紧张。

在这样的情况下,弘时还继续“作死”式的同八阿哥胤禩保持了密切联系,并且对其遭受雍正的处罚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最终彻底激怒了雍正。

“查,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奉旨: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庭,是以令为允禩之子。今允禩缘罪撤去黄带,玉牒内已除其名,弘时岂可不撤黄带。著即撤其黄带,交与允祹,令其约束养赡。钦此。”

就这样,在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将其过继给了八阿哥胤禩。随后又在雍正五年(1727年)将其削除宗籍,革除黄带子。就这样弘时从一名皇子瞬间被贬谪成为了一介平民。

而如此悬殊的地位落差,给了弘时以巨大打击,当年便郁郁而终了,去世时年仅二十三岁。

等到雍正皇帝去死,乾隆皇帝弘历登基,弘时也被平反,并且被恢复了身份,但同时,也被扣上了“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的“罪过”。

《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什么一定要赐死弘时,终生圈禁宗人府不行吗?

历史与电视剧是有差距的。

事实上,弘时不是被赐死,而是被赶出皇家,令其成为阿其那、也就是八阿哥胤禩的儿子,这对他的打击是致命的,因为这就等同于说,雍正不但与其断绝了父子关系,而且让他以猪为父。

受辱到这般程度,弘时心里的压力可想而知,不久,他便抑郁而死。

但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弘时是在见了雍正最后一面后,喝下老爹赐的毒酒而亡。

就事论事,抛开历史不说,雍正这么做其实情有可原。

俗话说,斩草要除根,在见识了弘时的种种不悖行为后,雍正决心要将他赐死,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弘时该死,江南派人截杀弟弟弘历,只这一条,他便逃不脱死罪,如果交由宗人府或刑部审理,这会是最终意见。

但那样公开审理的话按照律法,势必要明正典刑,别忘了,弘时可是当今皇子,宗室至亲,显然,公开赐死有损皇家颜面,而他犯的又是必死之罪,一杯毒酒了之,已是最大恩赐了。

二是弘时党附八爷,且以皇子身份笼络了不少朝中势力,事实上朝中也有不少人特别是八爷余孽,将夺位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如果不将弘时赐死,等他翻过身来那一天,振臂一呼,朝中必成乱局。

雍正深知,若论阳谋,弘时自然不是弘历对手,但若论玩阴谋,玩花花肠子,玩心狠手辣,弘历岂能玩得过他,为保大清江山不落在这个禽兽不如的人手里,将其赐死以绝后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那么如题主所问,可不可以只将他圈禁在宗人府呢?

本文开头说了,历史上雍正并没这么直接杀死自己的儿子,大家看到的只是电视剧的演绎,按照电视剧的套路,之所以没永久圈禁,其实主要还是因为雍正担心自己的身子骨不好,这个逆子将来东山再起而自己又不在了,弘历不是他的对手。

处死他,如此便可以为弘历扫平一切障碍,保得祖宗留下的江山基业安享太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