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是不是中国历史上运气最好的皇帝?
汉文帝刘恒的运气的确不差,因为如果兄弟们都活着,怎么排,都不可能轮到他来做皇帝。刘邦一共有8个儿子,我们一起来看看刘邦那几个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刘邦的长子是齐王刘肥,母亲是曹氏,也就是刘邦做亭长时候的情人。所以吕后嫁给刘邦之前,刘邦跟曹氏一直都是相好的。所以刘肥的出身相对来说低下一些。
刘邦的次子也就是汉惠帝刘盈,母亲是大名鼎鼎的皇后吕雉。作为正统嫡系的儿子,刘盈自然是有接班做皇帝的资格。
刘邦的三子赵王刘如意,母亲是戚夫人。晚年刘邦一直在考虑是否废掉太子,改立刘如意做接班人,可见刘如意是刘邦比较中意的。
刘邦的四子代王刘恒,母亲是低调的薄姬。薄姬低调到了尘埃里,以至于刘邦早就忘记了他的存在,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母子俩才躲过一劫。
刘邦的五子赵王刘恢,母亲不详。刘恢运气不是很好,被吕后的侄子吕产看中,相为女婿。可吕产的女儿生性歹毒,毒死了刘恢最爱的女人,所以刘恢为她殉情而死。
刘邦的六子赵王刘友,母亲不详。刘如意死后,刘友接任赵王,他也是吕家的女婿。可刘友也不喜欢吕家的姑娘,结果被老婆告了。吕后很生气,就把刘友抓了起来活活饿死了。
刘邦的七子淮南王刘长,母亲赵姬。年仅4岁的时候刘邦就去世了,刘长这个人比较喜欢武力,据说力能扛鼎,难道是项羽转世?结果在汉文帝时造反被抓,绝食而死。
刘邦的八子燕灵王刘建,母亲不详。刚出生一年刘邦就去世了。因为前任燕王卢绾逃往匈奴,所以刘建就被封为了燕王。吕后当政期间他就去世了,儿子也被吕后杀了。
由此可见,吕后当政的时候,刘邦的长子刘肥、次子刘盈、三子刘如意、五子刘恢、六子刘友、八子刘建都相继死去。剩下的只有刘恒和刘长两个人了。
这是没得选了啊,刘长是个天天举大鼎的兄弟,刘恒才是那个温文尔雅的人才。就算是闭着眼睛去选,大家也会选择让刘恒来做皇帝。
刘恒母子低调的风格,让他们躲过一劫。刘恒的母亲薄姬本身就是一个低调的人,当年她是魏王豹的妻子,后来刘邦击败了魏王豹,所以就把薄姬给收入囊中。
不过刘邦媳妇儿太多,长期以来,薄姬都没有得到宠幸。她为人又比较低调,所以也没有什么法子让刘邦来宠幸她。
结果是跟她一起入宫的小姐妹,将薄姬介绍给了刘邦,刘邦这才跟薄姬睡了一次。没想到就这么一次,薄姬就怀上了刘恒。
汉王坐河南宫成皋台,此两美人相与笑薄姬初时约。汉王闻之,问其故,两人具以实告汉王。汉王心惨然,怜薄姬,是日召而幸之。薄姬曰:“昨暮夜妾梦苍龙据吾腹。”高帝曰:“此贵征也,吾为女遂成之。”一幸生男,是为代王。其后薄姬希见高祖。---《史记》
所以说这就是命,刘恒出生以后,薄姬也算是有了盼头,并不希望在刘邦的后宫中争宠,所以吕后也不太重视薄姬,甚至有点可怜薄姬。
刘邦去世以后,戚夫人惨遭吕后杀害,刘邦的其他夫人没有几个有好下场的。可吕后却偏偏放过了薄姬,不仅放过了她,还将她送到了她儿子代王刘恒的封地安享晚年。
可见吕后对薄姬还是相当不错,应该是薄姬生性不争不抢,赢得了吕后的好感。吕后认为她对自己没有任何威胁,而且代国也不是什么好地方,冰天雪地冷的很。
刘恒也因为低调,所以没有被吕家的人看中,也就没有成为吕家的女婿。正是因为他们母子俩多年来的低调,这才造成了他们可以躲过一劫的幸运。
刘恒登基,其实是陈平周勃权衡以后的结果。吕后死后,吕家人想要篡夺汉室江山,这个时候开国大臣陈平和周勃发起兵变,将吕氏一族全部铲除。为了斩草除根,刘盈的几个儿子都被陈平周勃杀死,并给声称这几个都不是刘盈的孩子,因为刘盈不孕不育!
孔子言‘必世然後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馀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於今。呜呼,岂不仁哉!---《史记》
这当然是借口,陈平这么做,只是为了斩草除根,防止吕后的后人们卷土重来报复他们的后代。刘盈是吕后的亲儿子,那他的儿子自然也跟吕后有关系,只要有关系,那就有关系了。
当然坐在皇位上的后少帝也被杀了,这么一来皇位就空缺出来了。陈平和周勃掌握朝政以后,自然是要选拔一位新皇帝出来。
选皇帝当然要选刘邦的儿子,怎么也不可能选到他的侄子里去。所以范围一下子就小了,之所以选择刘恒,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刘恒是汉高帝刘邦的儿子,自然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陈平和周勃对刘邦的忠心,那是没的说的。
其次刘恒的母亲薄姬生性淡薄,没有强大的外戚力量。如果刘恒登基,可以巧妙地避免太后干政,外戚专权的现象出现。
最后还有一点小私心,正是因为刘恒势单力薄,所以陈平和周勃认为刘恒是比较好掌控的,刘恒做了皇帝他们依旧可以执掌朝政。
有了这么三个原因,刘恒自然是坐稳了江山。可是让陈平和周勃万万想不到的是,刘恒虽然势单力薄,可绝对不是一个懦弱的皇帝。
总结:刘恒的运气,是实力积累的结果。多少人都把刘恒的成功,归结于运气。其实这是一种比较武断的总结,因为刘恒本人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实力,这是大家都看不到的。
低调内敛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吗?不惹是非是很简单的事情吗?作为一名皇子,又是地方上的王爵,难道刘恒就不想过得飞扬跋扈一些?
他当然是想的,他弟弟刘长其实就是一个相当跋扈的人,谁都不放在眼里,后来在汉文帝时期居然公然造反。
汉既初兴,继嗣不明,迎王践祚,天下归心;蠲除肉刑,开通关梁,广恩博施,厥称太宗。---《史记》
正常的皇子王爵,可能都像刘长一样。可刘恒偏偏就不是这样的人,他的沉稳内敛,都是这么多年练就出来的,他需要用这种外衣来打扮自己。
把自己装扮成人畜无害的样子,才能躲过一个又一个危险。吕后执政期间,他的兄弟们死的死囚的囚,要不是刘长年幼也会遭逢不测。
唯独刘恒躲过一劫,这是有原因的。刘恒的沉着冷静,是刘恒最强大的武器。成为帝王以后,刘恒依旧保持这种习惯,创造了文景之治的开端。
参考资料:《史记》
汉文帝是不是中国历史上运气最好的皇帝?
汉文帝刘恒,论获得帝位的运气,确实逆天,不说是中华历代皇帝中运气最好第一人,起码也是之一。也只有晋元帝司马睿、宋理宗赵昀、明世宗朱厚熜等寥寥几位,获得帝位的命数能与汉文帝相比。
但是,汉文帝之所以能够登上至高无上的皇位,不仅仅是凭借着无与伦比的运气,他同时也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和异于常人的决断;运、时、智三者合一,才是汉文帝得以成功的原因所在。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六十二岁的汉高帝刘邦去世,皇太子刘盈继位,即汉惠帝。朝廷大权则操控于太后吕雉的手里。
吕太后掌握大权后,为了报复当年高帝在位时,和自己及刘盈争夺储君之位的高帝宠姬戚夫人、赵王刘如意母子,先是残酷杀害了戚夫人,又设计毒死赵王刘如意。
此后,为了稳固儿子的皇位,及维护自己独掌大权的地位,吕太后先后杀死高帝第五子赵共王刘恢、逼死高帝第六子赵幽王刘友;高帝第八子燕灵王刘建因病死后,吕太后杀死他的儿子,使得刘建绝后。
高帝庶长子齐悼惠王刘肥,因为是长子,所以被高帝册封齐王,拥有齐地七郡,是天下第一强藩,因此也被吕太后忌恨,几乎被毒杀。刘肥为保命,县城阳郡给吕太后的亲女儿鲁元公主(刘肥之妹),尊奉其为齐国太后,这才躲过一劫,但是之后担惊受怕,早早去世。
所以,在惠帝在位后期,亲兄弟只有高帝第四子,封地在偏僻代地的代王刘恒,和自幼母亲自杀,被吕太后抚养长大的淮南王刘长两人了。
刘恒,是高帝的第四子,母薄姬,原是魏王豹的后宫姬妾,在高帝平定魏地时被汉军俘获,收入高帝宫中。薄姬为人忠厚迟钝,平日里只是织布纺纱,不得高帝宠爱。高帝四年(前203年),高帝在住在河内宫,听闻身边受宠姬妾谈笑,说起当年与薄姬约定富贵不相忘的约定,心里感到怜悯,于是招薄姬前来侍寝,了结其心愿。之后高帝也并不在意,不过薄姬却因此有孕,于高帝五年(前202年)诞育一子,即刘恒,这也是高帝的第四子。即使生下儿子,薄姬也不十分得高帝宠爱,之后很少得见高帝,幼年的刘恒只有跟随母亲,默默无闻地生活。
“......汉王闻之,问其故,两人具以实告汉王。汉王心惨然,怜薄姬,是日召而幸之。薄姬曰:“昨暮夜妾梦苍龙据吾腹。”高帝曰:“此贵徵也,吾为女遂成之。”一幸生男,是为代王。其後薄姬希见高祖。”-----《史记·外戚世家》
孝惠帝七年(前188年),孝惠帝刘盈去世,吕太后临朝称制,先后扶立孝惠帝两个儿子继位,即前、后少帝。仅存的高帝之子中,刘长自幼被吕太后抚养,此时也不过八岁而已,所以得以免祸,继续留在长安生活。
而刘恒,因其母簿姬不受高帝宠爱,影响到自己也不受父亲刘邦重视,所以得到了当时同样被高帝轻视怠慢的皇后吕氏的同情,由此簿姬与吕太后关系尚可,没有受到迫害。
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八岁的刘恒被册封为代王,前往偏僻贫瘠的代地就封,这也躲过了吕太后的注视,在代地平安度日。
因为受到吕太后的同情,在高帝死后,薄姬居然被吕太后奉送到代地,自己的儿子刘恒那里安养,这对比起戚夫人来说,真是强过万倍不止。
自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至高后八年(前181年),刘恒在代地十五年,小心谨慎、恭俭作则,无论对代地百姓官吏,还是对长安吕太后、朝廷清贵,刘恒都谦恭有礼,温和文雅,为人的人品性格受到众人的的交口称赞,代王宽厚仁德的美名传颂在外。相对那些不是骄奢,就是阴狠的宗室诸王,刘恒温和的性格简直太难得了。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太后病逝,虽然她生前做足了预备,将吕氏家族安排在各个重要位置,期待自己死后吕氏家族能够长保富贵。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吕太后刚去世,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开国老臣,和齐王刘襄、其弟朱虚侯刘章为首的宗室子弟们,就以吕氏准备篡位为由,发动“诛吕”行动,把吕氏家族的一干人等全部诛杀,彻底推翻十余年的吕氏统治,恢复汉室原本的制度。
在诛杀诸吕后,更立皇帝就成为头等大事。原先的小皇帝,虽然是孝惠帝儿子,那更是吕太后的孙子。如果依旧奉其在位,日后小皇帝长大后,难保不会报复。于是,老臣们决定不承认小皇帝及其兄弟是孝惠帝的儿子,把他们全部处理掉,另选新君!
“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不当立,益更立以继宗庙’。-----《史记·吕太后本纪》
那么迎谁为新皇帝呢,目前的情况自然是要立高帝子孙,而其中,齐王刘襄、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三人资格最足。
齐王刘襄,是高帝长孙,又是最先起兵讨伐吕氏,功劳甚大。诛灭吕氏后,迎立齐王为新君的声音很高。
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是高帝亲子,论资格、血缘,比齐王更近,似乎也是上佳人选。
不过老臣们对于奉齐王刘襄为新帝,还是表示反对。本来大家提着脑袋诛杀了吕氏,就是对于外戚专权忍无可忍,不得已起兵先下手,以免日后造祸。而齐王的舅舅驷均,同样是一个狠辣恶毒、手段严酷的人,一旦迎立齐王,岂不是旧祸才去,新祸又来!为了社稷的稳定和后代子孙安宁,齐王万万不可被迎为新君!
------大臣议欲立齐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於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于是,齐王刘襄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原本以为手到擒来的皇位,就这样鸡飞蛋打、一去不返。只得怏怏地返回齐国封地。
之后刘襄抑郁成疾,很快便因心病难愈而去世,齐悼惠王其余诸子也因此气愤难平,数十年怨恨朝廷,最终在景帝时起兵作乱!这些都是后话了。
淮南王刘长,此时不过十六岁,年少无知,又逐渐显露轻佻暴躁的脾气,也不是良选。而且刘长自幼母亲因罪自杀,父亲高帝刘邦在其四岁时也去世,他是被吕太后一手抚养长大,如同亲生一般。
孝惠帝及吕太后时期,刘长就依仗吕氏而骄纵跋扈、恃宠不逊。如果立其为皇帝,将来很大可能会重蹈吕氏覆辙,并危及诸功臣元勋。所以淮南王也被排除。
刘长日后长大后,果然如同大臣们之前预料的那样,骄横不法、不依诏令,藐视法度,并联联络闽越、匈奴等阴谋作乱,最后被贬为庶人,流放蜀地,途中自杀。果然不得善终。
这样,新君的人选就只有代王刘恒一人了。而代王本人,在诸臣眼里,是宽厚温和、谦逊有礼,个人品行优良。代王母家薄氏,也是小心谨慎、仁慈善良,断不会有吕氏之祸。所以,周勃、陈平为首的老臣们,一直决定迎立代王,继承皇位!------代王立十七年,高后崩。大臣议立後,疾外家吕氏彊,皆称薄氏仁善,故迎代王,立为孝文皇帝,而太后改号曰皇太后,弟薄昭封为轵侯。------《史记·外戚世家》
在朝廷迎接代王的使者到达代地,并说明是迎代王入长安即位来意后,刘恒不是欣喜若狂,而是谨慎观望,以待时局发展。代国郎中令张武认为局面复杂,不可轻易参与,建议称病以观变化。代国中尉宋昌则反对代王称病,认为天赐良机,不可错过。加上诸吕已伏诛,社稷稳固,刘氏江山中兴,如果错过机会,悔之不及。
刘恒经过决断,并以占卜结果为助力,决定立即出发,赴长安即皇帝位。为了以防万一,刘恒徐徐而行,随时观望,并让母舅薄昭先行出发,探听虚实,时时回报讯息,以明了局势。
在薄昭不断的传递讯息下,代王刘恒一行抵达长安郊外。刘恒再次停下脚步,驻扎城外五十里,令代国中尉宋昌前往长安打探。宋昌联络薄昭,至灞桥会合朝廷百官,自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以下诸臣都前来灞桥迎接代王。
于是刘恒才行至灞桥边,群臣以臣子参见天子礼节拜见代王,刘恒也立即谦虚回礼,不以皇帝自恃,这使得老臣们心怀欣慰,认为确实没有选错人。之后太尉周勃要求单独拜见代王,说有机密事宜上奏。刘恒再次谦逊推辞,回答目前身份不便,不宜接见太尉,等到了代国在长安的官邸后会同诸臣后再见不迟。
其实周勃是随身带着天子符玺,准备单独奉上,见刘恒谦虚推辞,也钦佩不已,于是跪着公开把天子印玺献给刘恒,刘恒还是没有接受。
------至渭桥,丞相已下皆迎。还报,代王乃进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代王下拜。太尉勃进曰:“愿请闲”。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无私。”太尉勃乃跪上天子玺。代王谢曰:“至邸而议之”《汉书---文帝纪》
之后,在代国官邸,代王与诸臣们先是以外藩对朝臣的宾客之礼见面,然后臣子奉上劝进奏章,献上印玺,代王三辞之后,郑重接过国玺,这才表示愿意继承高帝、惠帝所传下来的皇位。之后诸臣再以朝见天子之礼拜见刘恒。
这一刻起,代王刘恒才真正地成为大汉皇帝,也就是后世的太宗孝文皇帝。
而汉文帝刘恒,之所以幸运地得以继承帝位,归其原因:
一、运气逆天;首先是母亲薄姬不得高帝宠爱,因祸得福,被吕太后怜悯,加以善待,母子得以出外就藩,平安生活,躲过吕氏当权时对刘氏宗族的大肆迫害,成为最后幸存的高帝诸子。然后因为母家良善,不会酿起外戚擅权,因此得以被选为新君。二、时势使然;吕太后去世,诸老臣为自保,也为消除外戚专权,起兵诛杀吕氏,因此必须清除有吕氏血统的惠帝后代、当朝小皇帝,而更立新君。如果不是这样,身为普通外藩的代王刘恒,一辈子也不会摸到皇位的边,只能在代地默默无闻地过完尊贵而平淡的一生。三、智谋远虑;即使是接到了迎立自己为新君的讯息,刘恒也没有得意忘形,迫不及待地赶紧进京接手皇帝宝座,而是沉稳观察,进一望三,小心翼翼地探听消息,决定之后举措。
面对朝廷诸老臣时,也没有轻佻膨胀、急不可耐,而是稳重谦逊,稳扎稳打,使得诸老臣感觉代王谨慎仁德,不负所托,这才放心地将天子印玺奉上,心悦诚服地尊奉其为新君。
所以说,汉文帝刘恒,虽然以运气逆天的背景获得了皇位,但是同时也具有运、时、智三者的助力,才得以功成。这也和汉文帝刘恒本人所拥有的谦逊、温和、机敏、宽厚的个人品质有相当大的关系。
如果汉文帝的玄孙:同样因运气而被迎立为新帝的昌邑王(海昏侯)刘贺有他一半的优良品质,和微小谨慎的作风,也不至于落得被霍光废黜,从而郁闷而终的下场。这也是后话,不再叙述了!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庚子初春 于鹤州太平溪畔
汉文帝是不是中国历史上运气最好的皇帝?
汉文帝应该算是运气最好的皇帝。
别人登上皇位,要绞尽脑汁,要心狠手辣,要无所不用其极,而汉文帝踩着狗屎运,一坨接着一坨,毫无预料地当上了皇帝。
汉文帝能当上皇帝,最应该该感谢的,除了生他的母亲薄姬之外,最该感谢的要数吕后了。
首先应该感谢吕后的不杀之恩,其次感谢吕后替他杀了竞争者。
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前面有三个哥哥,按理说,刘恒当皇帝的概率微乎其微,唯一的可能,就是三个哥哥全部死掉或者废掉。
看似几乎不可能出现的奇迹,在吕后的“力推”之下,居然出现了!
刘邦的大儿子刘肥,虽然是老大,但他是个私生子,没有继承人资格。刘邦在娶吕雉之前,与村里一个姓曹的寡妇苟合生下了他,名不正言不顺。
二儿子刘盈,这是吕后亲儿子,理所当然地当了皇帝,然而他寿命很短,仅仅当了七年皇帝就死了,据说是被“人彘”吓死的。
三儿子刘如意,这是戚夫人的儿子,戚夫人成了人彘之后,刘如意也惨遭毒手。
为何吕后放过刘恒呢?原因很简单,刘恒很低调,薄姬娘家人也很低调,根本构不成威胁。刘恒就这样侥幸地活了下来。
吕后死了之后,刘氏宗族随即展开了对吕氏的大清洗,姓吕的被诛杀殆尽之后,接下来就要考虑皇帝人选了。
这天,长安使者突然来到了赵国,说要迎接刘恒回长安做皇帝,当刘恒听到这则劲爆消息之时,惊地呆了半晌,脑子一片空白,他怀疑是在做梦。
刘恒最先感觉到的,不是中了巨奖的狂喜,而是忧心忡忡,他见惯了阴谋和杀戮,心想该不会有诈吧?该不会是阴谋吧?
刘恒先把使者安顿下来,然后迅速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家一致认为,吕后已死,应该问题不大。但刘恒仍然不放心,他派舅舅薄昭亲往长安回见周勃,得到确认之后,仍然不太放心。
出发之前,刘恒又命占仆师占了一卦,龟甲出现了裂痕,占卜师说,此乃光芒万丈,前途一片光芒之相,刘恒这才心安。
汉文帝是不是中国历史上运气最好的皇帝?
汉文帝的运气很是不错,他因为母亲出身不好,是刘邦最不宠爱的儿子。但他在吕后对刘氏子孙挥起屠刀的时候,也逃过了生死大劫。后来更是因祸得福,在吕雉死后,汉室宗亲和忠于汉室的大臣们想起了远在代国的皇子刘恒。在各种势力的交锋下,为了避免吕后这样的外戚再度干政,他们选择了外戚势力比较弱的刘恒。一夜之间,刘恒从最不受欢迎的皇子,一跃成为了执掌天下的皇帝,这就是汉文帝。
这种逆天的运气也是没谁了,旁人真是学不来。但汉文帝究竟算不算得上是历史上运气最好的皇帝,我们还得来比一比。
位面之子刘秀和谁比呢?提到运气,同为汉朝皇帝的刘秀谁也不服。
他虽然也是汉室宗亲出身,但到了他这一辈,刘邦的子子孙孙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估计从汉朝就有了。随便找一个大街上卖肉买鞋的刘姓老板,说不得就是汉室宗亲。相比之下,汉文帝的出身起码是皇帝的儿子,刘秀却啥都不是。
但刘秀运气好啊,他在公元二十二年才起兵,到了公元二十五年居然就坐上了皇帝宝座。从造反到当皇帝,人家只用了三年时间。这哪是开创国家啊!开一家公司也没这么快吧,或许只有开挂才能这么快。
刘秀能这么快登上皇位,和他在战斗中的幸运经历有很大关系。在和王莽军队的战争中,刘秀眼看着就要打败仗了,就有暴风暴雨袭来,或是流行天降落到了王莽的营垒。导致王莽军队大乱,以至于刘秀赢的莫名其妙。不知道是王莽运气太差,还是刘秀运势太强。但这种有如神助的经历让刘秀的士兵作战起来都分外英勇,毕竟,他们是受着老天爷眷顾的人群么。
逆袭一哥朱元璋提起出身差,皇帝中最有发言权的就是朱元璋。
这位八辈贫农出身的皇帝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名字。少年时,他幸运的没被饿死,要知道他家可是饿死了好几位。后来朱元璋当了和尚,在解决温饱的同时,还躲过了被元朝政府抓壮丁的危险。随后,朱元璋更是经历了社会上各个阶层,最终到了起义军那里。在这里,他幸运的遇到了自己贵人郭子兴,更是成为了郭子兴的便宜女婿。然而这位反元的起义军统帅,在不久后就不幸的去世了。但这对朱元璋却是最大的幸运,他顺势接管了郭子兴的势力。很快就成为江南地区的一方首领。
哪怕在这个时候,朱元璋的势力也不足以统一天下。比钱财他比不过张士诚,比部队他比不过陈友谅。但实力不够,运气来凑。朱元璋靠着好运接二连三的取得胜利,最终坐上了皇帝宝座。朱元璋的年号叫做“洪武”,其实改成“鸿运”更加合适。
胖子有话说: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有数百位皇帝。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排除那些不幸被灭国的皇帝,这些人都是幸运的少数。至于其中哪位最幸运,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汉文帝是不是中国历史上运气最好的皇帝?
汉文帝确实是世界上运气最好的皇帝,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不得不说汉文帝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他就是最后得利的渔翁。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都知道汉文帝是刘邦的儿子,刘邦有八个儿子。在刘邦这八个儿子当中,可以说最不起眼,最被刘邦忽视的一个儿子,就是这个汉文帝刘恒了?
之所以说刘恒最不起眼,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1、刘恒的母亲薄姬身份低微,他本来是魏王魏豹的女人,刘邦灭了魏国之后,就把薄姬纳入到了自己的府上。
《史记》上记载,刘邦的一生只宠幸了薄姬一次,仅仅就是这一次,她就怀了身孕,生下来了刘恒。
刘恒的母亲不受宠幸,刘恒也跟着遭受冷若。
2、刘邦把刘恒封为了代王,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刘邦不喜欢刘恒。要知道代国是和匈奴的地界相交,这里经常打仗,一不小心小命就会没了。
刘邦八个儿子,只把皇四子刘恒给封到了这里,这足以说明刘恒在刘邦心理是没有位置的。
刘恒不被刘邦宠爱,这就是他不可能当皇帝的原因,至少刘邦没有想过让他当皇帝。
我们都知道刘邦是把皇位传给了他和吕后生的儿子,也就是刘盈。但是,刘邦最喜欢的一个儿子,是他和戚夫人生的,也就是刘如意。
在刘邦晚年的时候,他甚至有想把刘盈的太子之位给废掉的想法,废掉刘盈就是想换成刘如意。
可是,刘邦并没有来得及换太子,他就去世了。
刘邦去世之后,刘盈就接替了他的皇位,当上了皇帝。
但是,因为刘盈的年纪小,他管不了政事,这时候吕后开始干政,可以说正是吕后干政,给了以后刘恒当皇帝的机会。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吕后在当政的期间,把刘邦的大部分儿子一个一个的都给弄死了。
前面我们不是说刘邦最喜欢的是刘如意吗,吕后掌权了,第一个杀死的就是刘如意。
刘邦的长子是刘肥的死,也是和他有关。
刘肥是齐王,拥有七十二座城池,吕后觉得他的地盘太大,经常削减他的土地,这导致刘肥三十多岁,就郁闷的死去了。
刘恢和刘友两个人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他们两个娶了吕后的娘家人,但是,最后因为得罪了媳妇,被媳妇告谋反,最后也被吕后给杀了。
还有吕后的亲儿子汉惠帝刘盈,他的死也是吕后造成的,因为吕后残忍的杀害戚夫人,把刘盈吓病了,他这一病就是一年多的时间。
刘盈病好之后,再也不管政事了,他整天穿梭在女人群当中,最终他在二十四岁时也就死去了。
总之,刘邦的八个儿子,到吕后去世之前,就剩下两个了,一个就是代王刘恒,另一个就是刘长。
所以说是吕后给刘恒扫清了很多障碍,让他有机会在众多的兄弟之间,脱颖而出当上皇帝的。
到了吕后去世,刘邦的孙子齐王刘襄,他就开始起义,要到都城杀姓吕的外戚派去,陈平和周勃这些功臣派一看情况不好,就提前把吕氏一族都给灭了。
就这样他们也没让刘襄进城,在这时候功臣们想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找一个皇帝了。本来灭吕氏一族应该是刘襄的功劳最大,毕竟他是第一个起义的人。
但是,功臣都觉得刘襄太厉害了,让他当皇帝自己作为臣子肯定是会受气的。
所以,他们就选中了什么都不关心的代王刘恒。
就这样刘恒被接到了皇宫,当上了皇帝。你看他这运气是不是最好的,就是因为自己老实,什么事情都不敢做,就被大臣选去当皇帝了。
不是说还有一个刘长吗,刘长是吕后养大的,功臣派们肯定不敢选他来当皇帝了。所以,这些人中只有刘恒最合适。
你看,他就是这么幸运。
汉文帝是不是中国历史上运气最好的皇帝?
谢谢邀请!
汉文帝能够当上汉朝皇帝,运气在其中占的比例很大。
刘邦离世之后,汉惠帝刘盈继位。六年之后,刘盈病逝,吕后取后宫美人所生之子,诈称张嫣皇后所生,立为皇帝,史称前少帝。年长之后,不满吕后杀其母,誓言报复。吕后就此将其幽禁,又立刘弘为帝,史称后少帝。
吕后病逝后,陈平周勃等人振臂一呼,联合齐王刘肥三子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诛除诸吕。刘弘失去诸吕扶植,被认定为不是汉惠帝血脉,软禁在未央宫之中,帝位闲置下来。不久,代王刘恒轻松即位,是为汉文帝。
可以说,刘恒的皇位来的很是轻松。
那么,为什么说汉文帝是凭借运气即位?
对于汉文帝整个即位的过程,简单概括的说。
运气(继承帝位)=智谋+品行+身份
换句话说,刘恒的运气仅是他的运气,后面三点是催生出运气的必要条件。
身份
刘邦留下了八个儿子,长子刘肥、二子汉惠帝刘盈病亡、三子刘如意、五子刘友、六子刘恢、七子刘建、八子刘长。
刘邦于汉五年(公元前202年)被异姓王拥立为帝,吕后病亡与高后八年(前180年),仅仅过去了二十二年。除刘肥寿终正寝,刘盈病死之外,四子到七子皆死于吕后之手。
仅余下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
刘长没有即位的原因很直观,刘长的母亲赵姬牵连到赵王张敖谋反案之中,被囚禁致死。死前产下刘长,刘邦将刘长交付吕后抚养。刘长自幼跟随在吕后身边,与吕氏之间的交往也比较融洽,为了杜绝日后可能会出现的报复,刘长便失去了被灭除诸吕的功臣拥立的资格。
排行第三的刘恒,此时的身份排行最长。
诛除诸吕功劳最大的齐王刘襄,是第一代齐王刘肥之子,按照辈份的话,刘恒是刘襄的叔父。
品行
刘恒性格谨小慎微。
刘恒的这一性格特点,得自于母亲薄姬的教导。而薄姬的做法,完全来自于残酷的后宫争斗。
项羽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大败刘邦,吕后及吕太公被项羽俘获。待到汉四年九月局势发生改变,刘邦与项羽议和,吕后才得以回归。此时刘邦却早就另有新欢,戚姬。
戚姬产下赵王刘如意之后,刘邦以各种借口想要撤换太子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因此,爆发夺嫡风波。
先后有张良、周昌、叔孙通等人一再劝谏刘邦打消改换太子的念头,刘邦却是不为所动,以至于逼得吕后以皇后之尊跪谢周昌等人的“仗义执言”。
汉十二年(前195年)刘邦病逝前夕,吕后强逼张良策划,遂请出“商山四皓”,一举击败倚靠年轻歌舞获得欢心的戚姬,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坐稳皇太后的大位。刘邦死后,尸骨未寒,吕后便出手毒杀十多岁的刘如意,继而将戚姬做成了人彘。
期间,薄姬早在汉四年时便生下刘恒。虽然如此,薄姬却一直极力避免加入到争夺太子之位的争斗中,只是默默存在于后宫之中,养护着刘恒。当时,薄姬还受到了刘邦其他姬妾的耻笑。
即便如此,薄姬还是一如既往地保持这种谨慎的做事风格,就连她唯一兄弟薄昭,她也没有要求刘邦给于什么封赏,完全谨守本分,无任何的令人生出反感的行为。
汉七年,原代王刘喜受不了匈奴经常的袭扰,私自放弃藩国逃回长安,刘邦一怒之下免除了刘喜的代王之位,命刘如意接任。紧接着汉九年,刘邦女婿赵王张敖门客意图刺杀刘邦,赵王张敖被废,代王刘如意转为赵王。由于年龄小都没有到封国就位,委任代相国陈豨代为管理。汉十一年,陈豨起兵造反,刘邦出兵平定之后,刘恒成为代王。
高后八年七月,诛除诸吕之时,齐王刘襄发檄文遍告各同姓王,哭诉吕后及吕氏之恶行。其目的无非是引发同仇敌忾之心同时起兵,一举平定诸吕。毕竟驻扎在长安的南北两军足有数万之多,且兵精粮足不易攻破。
然而,响应的诸侯却寥寥无几。
当时,同姓王有淮王刘长,吴王刘濞,楚王刘交(刘交之子刘郢客为宗正),琅邪王刘泽(吕后所立),代王刘恒。异姓王仅有长沙王吴芮。
按道理说,作为刘邦子嗣的刘恒以及刘长都应该举兵响应,但是刘恒以及刘长并未响应。
两个月后诸吕悉数被灭,大臣们开始商讨皇帝人选,多数的意见是迎立齐王刘襄,刘襄功高且是刘邦长子长孙理应继承大统。
琅邪王刘泽却极力反对,指出薄姬的做事低调,与人为善的口碑,成为了大臣们重要的考虑依据,因为他们不想再看到第二个吕后出现。刘泽其实是有私心的,刘泽的封国琅邪国乃是割据齐国琅邪郡,如果刘襄为帝,刘泽将无容身之地。
因此,首倡反吕大旗的齐王刘襄因母舅性格暴戾,不符合大臣们的最低要求,遂失去了入主长安的资格。大臣们遂派遣使者迎候刘恒。
智谋
刘邦病逝三年后即汉惠帝三年(前192年),匈奴单于冒顿向吕后发出一封求婚信。吕后大怒,准备处死求婚使者,出兵讨伐。吕后的妹夫附议,并提出亲自率大军十万扫除匈奴的建议。
原项羽部属,有一诺千金之称的季布极力反对,指出此事不可为,认为匈奴势大,又有刘邦大军三十二万被围七天的前车之鉴,发兵征讨实为徒自取其辱。吕后只得按下怒火好言安抚,并继续和亲匈奴。
刘恒所在的代地,紧邻匈奴,时常受到匈奴袭扰,曾经驻守过代地的韩王信和刘喜,他们两人的叛逃无不是因为匈奴。可以说,代地不是什么好的去处。
尽管环境如此恶劣,刘恒依然坚守了十年。
期间,刘友、刘建相继死于赵王之位。吕后想将刘恒迁徙到赵地,任为赵王。刘恒并未一口拒绝,上疏强调自己情愿为吕后靖守边地抵御匈奴,不愿去赵地。吕后鉴于匈奴的压力以及无吕氏子弟到那种兵戈不断的苦闷之地,最终不了了之。
诛除诸吕之后,周勃等大臣邀请刘恒来长安接位。刘恒没有迫不及待的赶赴过去接管一切。
古时受制于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限制,信息往往传播的很慢。他先是与臣属商量对策,在宋昌的精准分析之后,明悉了当时朝政的局势。尽管如此,几位兄弟的遭遇让他还是不敢妄下定论,又和母亲薄姬仔细商议之后,才派出母舅薄昭先行进入长安探听虚实。
得到母舅薄昭带来的好消息之后,刘恒这才放心。
出发进入长安,在长安城外接收代表权利的印玺。入住未央宫的当晚,刘恒就下发诏书,命宋昌接管拱卫长安内外的南北两军,张武为郎中令负责宫廷,控制了整个长安。为了安抚众大臣,他将名义上为汉惠帝子嗣的五人,一一诛杀。随后,大加封赏诛除诸吕的行动中的官员。
就此,刘恒才算真正坐稳了江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