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悲情官二代卫伉如何评价?

导语:

权力是一个很迷人的东西,谁都不想过早地把权力交出去,更不希望有外人来分割自己的权力。汉武帝显然就是这样的人。

卫伉,大司马大将军长平侯卫青的长子,两次封侯,两次被废。最终因为卷入太子刘据的巫蛊之乱而被杀。

01卫伉第一次封侯和废侯。

卫青总是为汉武帝立功,这让汉武帝非常高兴,所以一口气封了卫青三个儿子为侯爵。卫青这三个儿子一点功劳都没有,就被汉武帝封为侯爵,这让老将军李广差点没吐血。

其中卫青的长子卫伉就被封为了宜春侯,这个时候的卫伉才不到10岁,谁敢承受这样的礼遇呢?所以卫青一个劲儿地想要辞退。

可是汉武帝不答应,他心里高兴,因为卫青不仅打赢了匈奴人,还把军权给汉武帝夺回来了。在军中有卫青这个亲信,汉武帝动用军队就顺手多了,再也不用给那些老将军什么面子了。

于是卫伉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做了宜春侯。不过他这个宜春侯并没有什么权力,只是享受侯爵的待遇而已。

天子曰:“大将军青躬率戎士,师大捷,获匈奴王十有馀人,益封青六千户。”而封青子伉为宜春侯,青子不疑为阴安侯,青子登为发干侯。青固谢曰:“臣幸得待罪行间,赖陛下神灵,军大捷,皆诸校尉力战之功也。陛下幸已益封臣青。臣青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劳,上幸列地封为三侯,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伉等三人何敢受封!”---《史记》

其实这个时候的卫青已经开始过上了战战兢兢的日子,一门五侯看似风光,其实背后的压力是相当惊人的。

家庭条件过分好,这也是卫伉没有学到什么真本事的主要原因。就在卫家如日中天的时候,霍去病忽然病死了。

这对卫家来说是一个噩耗,对汉武帝来说也是一个噩耗。事情传到汉武帝耳中,汉武帝非常伤心,居然顺带着就把卫伉的侯爵给废了。

连同卫伉的爵位被废的,还有两个弟弟卫不疑和卫登的侯爵爵位。按照史书的说法,是因为卫伉假传圣旨,所以被废了。其实这是不靠谱的说法,毕竟假传圣旨那是死罪。

02卫伉第二次封侯和废侯。

被废了侯爵的位置,卫伉等人已经意识到了一点,汉武帝开始讨厌他们卫家了。纵然卫青再小心翼翼,可他在军中的地位是无人可以撼动的。

这一点是汉武帝最看不惯的地方,世上只有汉武帝一个人可以集权,为什么你卫青在军中可以集权呢?所以汉武帝培养了霍去病跟卫青分权,结果霍去病还中途死了。

这个时候卫青要想保住荣华富贵,就必须要申请告老还乡才行。等到卫青死了以后,卫伉也就接替了卫青的长平侯爵位。

虽然也是长平侯,可卫伉跟卫青是完全不能比的,他也在军中任职,却完全无法达到他老爸的那种境界和高度。

就在做了6年长平侯的时候,卫伉因为没有宣召,擅自入宫结果被废了侯爵。这一点谁也不太明白,到底为什么卫伉会擅自入宫。

宜春侯伉,五年四月丁未以青功封,元鼎元年坐挢制不害免,太初元年嗣侯,五年阑入宫,完为城旦。---《汉书》

难道说有什么紧急情况需要他入宫?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让他进宫的人,应该就是太子刘据。刘据和卫伉属于表兄弟关系,卫青和霍去病死了以后,刘据无所依靠,只能依靠这位不怎么靠谱的表哥。

卫伉进宫本来没有什么大事,可这件事被小人告发到了汉武帝那里。汉武帝一直觉得自己的儿子刘据想要夺权,所以再次废了卫伉的侯爵,警告刘据做事小心点。

03卫伉因为巫蛊之祸被杀。

卫伉因为擅自入宫的罪名,不仅被剥夺了长平侯的爵位,而且被发配到边疆服兵役五年之久。也就是说这段时间,卫伉跟太子刘据之间,是见不到面的。

刘据失去了卫青、霍去病、卫伉等人的相助,此刻早就成了孤家寡人。而刘据的弟弟们在一点点长大,他们每个人都想要夺取太子之位。

为了能够扳倒太子,他们可谓是什么办法都用了,甚至连汉武帝时期最讨厌的巫蛊之法也用了起来。

最终巫蛊之祸爆发,刘据因为拒不认罪,又带兵反击,最终被汉武帝认定为谋反,被逼无奈自杀而亡。

刘据全家也跟着被杀而亡,只留下了年幼的孙子刘病已。而此刻卫伉也因为涉及这件事,被人诬陷,所以惨遭杀害。

武帝末,卫后宠衰,江充用事,充与太子及卫氏有隙,恐上晏驾后为太子所诛,会巫蛊事起,充因此为奸。是时,上春秋高,意多所恶,以为左右皆为蛊道祝诅,穷治其事。丞相公孙贺父子,阳石、诸邑公主,及皇后弟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汉书》

卫伉到底有没有参与到这件事当中呢?我觉得肯定是有的,当刘据打算要奋起一搏的时候,肯定是通知了卫伉。

作为刘据的后盾,卫家当然要为刘据保驾护航。不过这个时候的卫家已经没有什么能力可以帮助刘据了,所以卫伉的死,其实是比较无奈的一件事。

也就是说他明知道,自己掺和这件事无异于杯水车薪,但是卫伉还是要参与进去。没办法,太子一旦倒台,那么他们卫家也会完蛋。

总结:卫伉的能力太差,导致后期刘据太被动。

其实后期只是卫青和霍去病去世了,卫家还是存在的,卫伉接替了卫青的爵位,如果能力足够的话,完全可以打造下一个鼎盛时期。

可是卫伉的能力不行,这是硬伤。因为汉武帝讨厌卫家的力量太强大,使得太子刘据的风头简直要超过了皇帝。

所以汉武帝不断打压卫家,可是等到卫伉承袭爵位的时候,卫家的力量已经不算什么事儿了。汉武帝也没有什么闲工夫去打压卫家了,这个时候卫伉还是无法振兴家业。

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同时卫青另外俩儿子也是没什么太大出息。富不过三代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过卫青之所以没有好好教育自己的额儿子,我认为他是有自己的考虑的。如果他的儿子也像他一样优秀出色,那么卫家将会成为汉武帝的重点打击对象。

他三个儿子虽然没什么出息,但是只要不为非作歹,想要保住荣华富贵那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在卫青看来,每天陪着皇帝战战兢兢,还真不如回去做个富家翁来的舒服。

所以卫青不打算把孩子们培养成什么出色的人才,他只希望他们平安健康地过一辈子。很可惜的是,你不想惹事,可事情却想要来找你。

卫青家族显然已经够低调了,太子刘据显然已经够弱小了。可大家还是觉得不够,非要铲除他们才行。所以说成为强者以后,就别想着功成身退的事情,再往前走一步,做曹操曹丕有什么不好呢?

参考资料:

《汉书》

《史记》

西汉悲情官二代卫伉如何评价?

谢邀。

作为大将军卫青的儿子,卫伉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毕竟汉武帝晚年很疯狂,而在他之后的外戚王商,更是一个悲剧。

西汉河平四年(公元前25年),琅琊郡境内频发灾害,乐昌侯、丞相王商派人去查办琅邪太守杨肜。

杨肜虽然官位不大,但他与阳平侯、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是姻亲关系,王凤听说王商派人查杨肜,立即找王商说情,认为天灾不是人能控制的,应该给杨肜一条活路,但王商没有理睬王凤,经调查后,上疏奏请罢免杨肜。

可王商的奏章送上去后,一直不见汉成帝刘骜的批复,王凤却因此对王商非常怨恨。

王商和王凤都是当朝重臣,而且都是外戚,王商是汉宣帝刘询的表兄弟,汉成帝的表叔祖,曾极力维护汉成帝的皇太子之位,汉成帝非常敬重他;王凤则是汉成帝的元舅,他的同母妹妹是汉成帝的亲生母亲王太后,自然关系又较王商亲一些。

王商还在等汉成帝的消息,王凤已经展开了反击,他私下命人搜罗王商的“罪证”,唆使频阳人耿定上书指控王商,说王商曾与父亲的奴婢通奸,王商的妹妹也跟其他男人有不正当关系,奴仆杀了奸夫,很可能是王商教唆的。

汉成帝压下了耿定的上书,不同意对王商进行处罚,但王凤坚持要求汉成帝移交给司隶校尉彻查。

王商非常害怕,正好之前王太后曾想让王商的女儿入宫,当时王商拒绝了,现在他决定改变主意,去汉成帝的新宠李婕妤家寻求帮忙。

这时,出现了日食,太中大夫张匡就上书汉成帝,表示愿意向近臣说明日食灾祸出现的原因。

汉成帝命关内侯、左将军史丹等人去察问张匡,张匡把王商说得一无是处,要求汉成帝法办王商。

史丹等人回奏汉成帝时,也建议把王商下狱,定重罪,汉成帝不忍心,要求此案到此为止。

王凤继续坚持要惩办王商,汉成帝无奈之下制诏给御史,切责王商,罢免了他的丞相之职。

王商被免官后第三天,就气得“发病呕血”而死,还得了个“戾侯”的恶谥。

也怨不得王商,毕竟,王凤的侄子可是大名鼎鼎的新朝皇帝王莽啊!

西汉悲情官二代卫伉如何评价?

卫伉,西汉名将卫青的庶长子。众所周知,卫青娶了汉武帝刘彻的胞姐阳信公主(下嫁平阳夷侯曹寿后随夫爵亦称平阳公主)。但是,平阳公主和卫青并没有生育子女,卫青的三个儿子都是与小妾所生,卫伉虽然承袭了卫青的长平侯爵位,但他并不是嫡子、更不是嫡长子,仅仅庶长子而已。

襁褓封侯

卫伉一辈子最出彩的一幕不在成年之后,而是在襁褓之中。元朔五年,时为车骑将军的卫青率十万汉军分三路远征匈奴,大捷,俘虏了右贤王的小王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有几百万头……凯旋的卫青尚未回师长安便被喜出望外的汉武帝封为了大将军并增加食邑六千户(《汉书》说八千七百户)。

让卫青感到意外的不是增加封邑、也不是进封大将军,而是汉武帝将违制将他尚在襁褓之中的三个儿子卫伉、卫登和卫不疑也封为了列侯,卫伉爵封宜春侯。卫伉的这个列侯爵位更多地还是象征意义高于实际意义,但却使得卫氏一门算上霍去病一共出了五位列侯,旷古绝今!卫氏三兄弟也开创了汉王朝历史上的先河,成了年龄最小的首封、非承袭列侯,将他们十七岁封侯的表兄霍去病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霍去病英年早逝,卫伉失侯

随着卫青和霍去病的崛起,卫氏外戚势力也成了汉武帝最为忌惮的对象。因为对匈奴的作战仍在继续,汉武帝又不得不倚重卫、霍,不得已只能采取权力平衡的策略,将卫、霍并重,让二人相互牵制以维持一种微妙的权力平衡。元狩六年,霍去病英年早逝,汉武帝卫、霍相互牵制的权力布局化为泡影。自此,卫青成了汉武帝唯一的防备和忌惮对象!

一年之后的元鼎元年,卫青的儿子首当其冲。卫伉因“矫制不害”失侯。从卫伉襁褓封侯来看,彼时他不过也就十岁上下,一个十岁的孩子“矫制”,能假传什么圣旨?又有谁信?就算按一些人的说法,十岁以内算“襁褓之中”,彼时的卫伉也不超过十八岁,这已经是极限了……再加上“不害”二字,这假传圣旨根本没有造成任何后果!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也都能想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说白了,就是汉武帝找个借口收回给卫青家的几个列侯爵位罢了!否则,“矫制”这样的重罪又怎么可能仅仅是削爵那么简单?与此同时,卫伉的两个弟弟也被汉武帝找借口削去了列侯爵位。

彼时霍去病刚刚去世,卫青还在世。汉武帝此举目的非常明确,就是给卫青上眼药!明着告诉卫青最高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否则能够削掉卫青儿子的爵位,同样能削掉卫青的长平侯!当然,卫青也是相当聪明的一个人,处处示弱、处处隐忍,这才消除了汉武帝的疑心,免去了进一步被清洗的危险……

卫青辞世,卫伉再次为侯

元封五年,卫青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中离开了人世,虽然没有遭到汉武帝清洗,但卫青晚年的日子并不好过。但汉武帝对卫青还算是善始善终,并没有秋后算账。在卫青去世之后,汉武帝依照常例,允许卫青的一个儿子承袭长平侯爵位。这时候,本就是庶长子又与平阳公主“母子”关系不错的卫伉幸运地再次成为了列侯,承袭了卫青的长平侯爵位。但是,这个时候的卫氏家族早已不是当年的卫氏家族了,长平侯也不再是当年卫青的长平侯了……

二次失侯,卫氏衰落

在承袭长平侯爵位以后,卫伉几乎就是在家混日子,史籍中唯一一次提及卫伉参与“军国大事”就是太初三年与游击将军韩说一道屯兵五原。在这次领兵之后仅仅一两年,卫伉便因为“阑入宫禁”(史载:无符籍妄入宫曰“阑”)被削去了长平侯爵位,完为城旦(史载:“完”即保留须发,城旦为刑罚名称,一种类似兵役守边塞的刑罚,为期五年)。换言之,卫伉这一次罪名还不小,是“死罪”降级处理,这才削去了爵位发配“充军”去了,而且得“充军”五年!看来老爹卫青不在了,卫伉已经不太罩得住了……由此也可见,卫氏家族再这个时候基本上已经到了近乎历史最低谷了。

巫蛊之乱,殃及池鱼

征和二年,在卫伉被削去列侯爵位近十年之后,“巫蛊之乱”爆发,彼时的卫伉城旦之刑已经结束,又失去了列侯爵位,差不多已经没有什么政治影响力了。但是,还是被卷入了这场政治风波之中,与表兄弟戾太子刘据、公孙敬声丢掉了性命……史籍对卫伉在“巫蛊之乱”中的行为记载很少,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很可能卫伉就是与戾太子刘据表兄弟之间走动比较勤,殃及池鱼而已。这也解释了为何事后汉武帝既没有继续找卫青其他两个儿子的麻烦,也没有为难卫伉的儿子,因为卫伉本身就是“打酱油的”……

综上所述,卫伉虽然襁褓封侯,但因为卫青的低调、示弱策略,卫伉并没有过得太多出头的机会,相反还很可能受到了卫青的可以压制,为的就是让汉武帝放心、保卫氏家族周全。所以,卫伉第一次被削爵时,卫青不仅没有表现过激,反而继续保持了异常的低调。只可惜,卫氏家族太过树大招风了,到头来卫伉还是因为“巫蛊之乱”丢掉了性命。

卫伉一生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更加没有他表兄霍去病那样波澜壮阔的人生。或者说,为出身所累也是可以的,因为出身烜赫一时的卫氏家族,注定了卫伉无法与政治绝缘,这或许就是卫伉一生悲剧的根源。因为政治,还在襁褓之中的卫伉便成了汉王朝的列侯;同样因为政治,卫伉最终丢掉了性命……可卫伉在政治上有什么建树吗?没有!他的一生都只是被政治裹挟而已。

西汉悲情官二代卫伉如何评价?

卫伉西汉武帝时战功赫赫的一代名将长平侯大司马大将军卫青长子,初封宜春侯。也是皇后卫子夫亲外甥、汉太子刘据表弟、一代猛将少年英才冠军侯霍去病表兄,在其父病死后袭其长平侯爵位。本富贵显赫,可惜一代名将之子却结局悲惨。先因无符擅入宫之罪失去长平侯爵位,后又于巫蛊之祸中惨遭姑父汉武帝下旨诛杀,落得一个悲惨而死的凄凉结局。

西汉悲情官二代卫伉如何评价?

卫伉,西汉汉武帝时期人,生年不详,卒于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西汉名将卫青长子,皇后卫子夫的侄子,名将霍去病的表弟,戾太子刘据的表兄,权臣霍光无血缘的表弟。幼年的卫伉于前124年为宜春侯,8年后前116年少年的卫伉坐“矫制不害”免侯。卫青前106年去世后卫伉继承长平侯爵位,后来无符籍妄入宫失侯。征和二年前91年因牵连巫蛊一案而被处死。

卫伉本人不是靠才华加官进爵的,属于典型封建社会官二代。等到做官,做的也非常差,既不慎独亦不守法,念及卫青,武帝对他大概是先抱有希望又跌入失望的。而最为致命的是,卫伉卷进了武帝晚年夺嫡大战,彼时太子集团的智囊所剩无几,卫青、霍去病等人也都不在,失败在所难免,卫伉也就成为炮灰了。

西汉悲情官二代卫伉如何评价?

卫伉是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长子,有这么一个英明神武的爹,他是幸运的,不过卫青实在是过于英明神武了,让汉武帝刘彻越来越忌惮,而且汉武帝对于外戚一直十分警惕,于是作为太子表兄弟的卫伉,一生是起点很高,但是结局很悲惨,最后因为太子刘据谋反受到牵连被诛杀。

汉武帝一高兴 襁褓中就封侯

能够遇到汉武帝这位志在灭绝匈奴的主上,卫青是幸运的,最终他也不负汉武帝所望,数次率军出塞,狠狠打击了匈奴。卫伉兄弟三人就是在卫青的一次大战之后出现在史记中。

卫青功盖一世

公元前124年春天,卫青率军三万攻打匈奴,“得右贤裨王十馀人,众男女万五千馀人,畜数千百万,於是引兵而还。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车骑将军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属大将军,大将军立号而归。”

这一次不仅是卫青成为大将军,而且汉武帝一高兴,将卫青的军功一折算,就将他三个儿子都封了侯。

天子曰:“大将军青躬率戎士,师大捷,获匈奴王十有馀人,益封青六千户。”而封青子伉为宜春侯,青子不疑为阴安侯,青子登为发干侯。

一下子就一门四侯了,卫青虽知汉武帝这是在激励他继续消灭匈奴,但仍推辞,

青固谢曰:“臣幸得待罪行间,赖陛下神灵,军大捷,皆诸校尉力战之功也。陛下幸已益封臣青。臣青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劳,上幸列地封为三侯,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伉等三人何敢受封!”

襁褓这个词,有研究者分析过,认为汉朝时候的襁褓指的十岁以下的孩童。卫青说了不算,不到十岁的卫伉就此当上了侯爷,三兄弟的食邑都一千三百户。

霍去病一死 卫青的三个儿子都丢了侯位霍去病 天妒英才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死,汉武帝不仅痛失爱将,也失去他认为的对卫青威望的制约者。虽然汉武帝没把很会晦暗韬光的卫青如何,却在第二年,把卫青大儿子的侯位剥夺了。

自骠骑将军死後,大将军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史记》)

自去病死后,青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汉书》)

有史料说卫伉是“矫制不害”,矫制就是说他假传圣旨,不害就是没造成什么恶果。于是就除爵了事。

不过那个时候卫伉最大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很难说是不是中了谁的算计。

又过了五年,这一次倒霉的是卫青的另外两个儿子。

阴安侯不疑及发干侯登皆坐酎金失侯。(《史记》)

酎金指的汉朝的侯爷们于宗庙祭祀时随同酎酒所献的黄金。汉文帝时就对此有了规定,刘姓诸侯王和最顶级的贵族列侯都要按封国人口数和食邑人口数献上黄金助祭。人口以千为单位缴纳金四两,由少府验收。献酎金时,皇帝亲临受金。酎金制度规定,所献黄金如份量或成色不足,王削县,侯免国。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要打南越,结果侯爷们谁也不上心,于是汉武帝一怒之下,就以“酎金不如法”,也就是金子重量或者成色不足为借口,一口气夺了106位列侯的爵位,其中就有卫青的两个儿子。

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后 没两年爵位又被废山西临汾为卫青故里,此为卫青铜像

卫青去世后,卫伉就继承了长平侯的爵位,关于卫青长平侯的食邑,《史记》说是有一万六千七百户,而《汉书》则记载为二万二百户和三万户。当然,因为“推恩令”的存在,所以卫青这些食邑在他死后应该是分给了他的三个儿子。不过卫伉继承侯位不过六年。

长平侯伉代侯。六岁,坐法失侯。(《史记》)

宜春侯伉,五年四月丁未以青功封,元鼎元年坐挢制不害免,太初元年嗣侯,五年阑入宫,完为城旦。(《汉书》)

阑入宫的意思就是说卫伉没有带通行证就自己跑到宫里去了,“无符籍妄入宫曰阑。”于是被罚去边境修长城,汉朝律法“城旦”为期五年。

卫伉为何去宫里?因为皇后是他姑,太子刘据是他表兄弟,这原本算不得什么大事,但汉武帝之所以直接把他撵到了边境去搬砖头,应该是他疑心病越来越重有关,总觉得太子想要夺权。其实早在二年前,卫伉已经去五原边境待过一阵子了,可是汉武帝明显针对他,于是作为太子最所倚重的外戚,卫家这下子连长平侯的爵位都没了。

巫蛊之祸 卫伉被株连身死

卫青活着的时候,太子刘据地位甚是牢靠,哪怕是皇后年老色衰恩宠不在之后,

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上觉之,谓大将军青曰:“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

但卫青去世后,各方都蠢蠢欲动,当然这背后少不得汉武帝的纵容,

卫青薨,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竞欲构太子。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公元前92年,巫蛊之祸发,就是汉武帝觉得有人用巫术害他。

武帝末,卫后宠衰,江充用事,充与太子及卫氏有隙,恐上晏驾后为太子所诛,会巫蛊事起,充因此为奸。是时,上春秋高,意多所恶,以为左右皆为蛊道祝诅,穷治其事。丞相公孙贺父子,阳石、诸邑公主,及皇后弟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汉书》)

这一场巫蛊之祸很难说一开始是不是汉武帝有意为之,因为丞相公孙贺父子也是外戚,是太子的另一依靠。

但最后,祸乱一发不可收拾,超出了汉武帝的想象,这场动乱不仅数万人死于非命,后来太子刘据被构陷之下举兵造反。皇后与太子皆死。

后来汉武帝也后悔了,

上怜太子无辜,乃作思子宫,为归来望思之台于湖。天下闻而悲之。《汉书·武五子传》

茂陵旁的卫青墓

卫青死后,卫家失去了顶梁柱,而太子也失去了最有力的依靠,使得卫家衰败,何尝不是汉武帝故意为之。

自卫氏兴,大将军青首封,其後枝属为五侯。凡二十四岁而五侯尽夺,卫氏无为侯者。(《史记》)

自卫氏兴,大将军青首封,其后支属五人为侯。凡二十四岁而五侯皆夺国。征和中,戾太子败,卫氏遂灭。(《汉书》)

卫氏遂灭并不是说卫家被灭族,而是说他们作为外戚势力已经不存在了。

汉宣帝继位后,作为太子刘据的亲孙子,赐青孙(卫登之子)钱五十万,复家。(《汉书·外戚恩泽侯表》)

参考资料 《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