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是武则天的宠臣,死后为何被老百姓砸了祠堂?
导语:
其实古代有很多坑爹的例子,狄仁杰的儿子狄景晖就是典型的坑爹专业户。狄仁杰的名声大家都很了解,在电视上那个探案如神的神探,基本符合狄仁杰的形象风格。
他一心为了李唐江山而操劳,又跟武则天之间有非常深厚的友谊,所以狄仁杰在唐朝的声望是非常高的,为此,百姓们想到了给狄仁杰建立祠堂的想法。
一般只有有公德的人,才有资格拥有自己的祠堂,毕竟这是百姓们自愿为狄仁杰建造的祠堂,其特殊性不言而喻。
01普通百姓有钱建祠堂吗?生祠其实是拍马屁的重要工具。唐朝的经济水平的确很高,不过很可惜的是,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高。达到世界经济水平巅峰的北宋,也出现过饿殍遍地的情况,更不用说徒有盛名的盛唐时期了。
唐朝的确很发达,主要体现在国都长安、洛阳地区,而其他地方依旧是饿死的饿死,穷死的穷死,老百姓们总是受到地主阶级和封建官僚们的压迫。
任何一个封建时代都一样,你想让普通老百姓从口袋里掏钱出来给狄仁杰建祠堂?这是不现实的事情。
初,越王之乱,宰相张光辅率师讨平之。将士恃功,多所求取,仁杰不之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仁杰曰:“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而万贞生。”光辅质其辞,仁杰曰:“明公董戎三十万,平一乱臣,不戢兵锋,纵其暴横,无罪之人,肝脑涂地,此非万贞何耶?且凶威协从,势难自固,及天兵暂临,乘城归顺者万计,绳坠四面成蹊。公奈何纵邀功之人,杀归降之众?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如得尚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旧唐书》
历史上很多记载,其实就是为了表现出他们那个时代风光的一面,谁也不愿意把饿殍遍地的事情,记录在太平盛世的时代里。
所以这里的祠堂,在史书中的记载,应该是百姓们自发建立的。但是实际情况呢?每年交完税,家里就不剩余粮的百姓,可能建得起这座祠堂吗?
所以说祠堂应该是地方政府的官员们,为了拍马屁,让当地富豪建立起来的。名其名曰是百姓们筹款建立起来的。而且这座祠堂是生祠,提到生祠大家一定能想到一个人,那就是魏忠贤。生祠显然是拍马屁用的重要工具。
狄仁杰是武则天的好朋友,给狄仁杰建立祠堂,那就是给足了武则天面子。武则天至少会去看看,是哪个地方的政府领导,组织了这次建祠堂的事情。从而这位官员就能够进入到皇帝的视线当中,仅此而已。
所有的盛世都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完美,这是血淋淋的事实。武则天再伟大,也有各地起兵造反的情况存在,也有难民无处安身的情况,这是冷兵器时代改变不了的事实。
02狄仁杰被武则天称为国老,是武则天依赖的重要大臣。武则天为什么能够得人心?她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她手底下有大量人才为她干活。试想一下,你再有能力,如果手下人都懒散不愿意干活,或者说手下人都是蠢货干不了什么大事,还能创造什么盛世吗?
显然是不能的,武则天作为一位明君,手下自然少不了有用的人才,狄仁杰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
狄仁杰是唐高宗李治时期的官员,李治去世以后,狄仁杰也就成了武则天手下的人才。在武则天自立为帝的过程中,狄仁杰是没有做出反对的。
这就是说狄仁杰成为了武则天的心腹,不过狄仁杰这个人比较矛盾,他一方面为武则天勤勤恳恳地做事,另一方面,也在极力维护李唐政权的传承。
未几,为来俊臣诬构下狱。时一问即承者例得减死,来俊臣逼协仁杰,令一问承反。仁杰叹曰:“大周革命,万物唯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俊臣乃少宽之。既承反,所司但待日行刑,不复严备。仁杰求守者得笔砚,拆被头帛书冤,置绵衣中,谓德寿曰:“时方热,请付家人去其绵。”德寿不之察。仁杰子光远得书,持以告变。---《旧唐书》
他在临死前劝谏武则天,将来一定要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传给侄子。因为没有哪个侄子会把姑妈的牌位放在祠堂里供奉,这是千古流传下来的习俗。
所以说武则天能够在儿子和侄子之中,选择儿子来继承皇位,这里面狄仁杰占据了很大的功劳。
03狄仁杰还是一位优秀的探案高手,打死也想不到儿子坑了他。在电视里面,大家或许已经看到了狄仁杰特殊的一面,他是一位神探,而且擅长使用排比句骂人。遇到这样的神探,凶手们也只能无所遁形乖乖求饶了。
现实中的狄仁杰,的确还真有神探的一面,因为他所处理的案子,没有一件是有人喊冤的。一年之内涉及了17000多人,没有哪一个人说自己的案子被判错了。
由此可见,狄仁杰探案的能力,那是超乎寻常的。狄仁杰是从基层一点点走上来的,完全依靠的就是自己的能力。
他能够在基层做到爱民如此,给老百姓们带来相对的公平,所以大家给狄仁杰建立生祠,那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很好奇,狄仁杰的生祠为何又被人给砸了呢?主要还是因为他有一个好儿子狄景晖。
仁杰尝为魏州刺史,人吏为立生祠。及去职,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颇贪暴,为人所恶,乃毁仁杰之祠。---《旧唐书》
狄景晖是狄仁杰的小儿子,肯定是因为父亲是宰相的原因,武则天给他封了个官。结果他到了地方上,为非作歹,各种贪污扰民。
老百姓们实在是受不了狄景晖的恶行,所以就把狄仁杰的生祠给拆掉了。为什么大家敢拆掉这座生祠呢?我认为当时武则天和狄仁杰都已经去世了,生祠存在的必要性也没有了。
再加上百姓们怨声载道,所以地方政府的官员们必须要有所作为才是。他们发动群众把狄仁杰的生祠给拆了,显示出了他们大义凛然的风气,获得了一片赞誉才是。
总结:富不过三代的魔咒,狄仁杰也逃脱不了。养儿胜似父,要钱做什么?这是民间的一句俗语。意思很明白,如果儿子的才能比自己的父亲要高的话,要钱也不会换的。
- 由此可见传承的重要性,秦始皇没有教育好胡亥,导致秦朝灭亡。刘邦没有教育好刘盈,导致吕后乱政。汉武帝没有时间教育刘弗陵,导致霍光独揽大权。晋武帝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是个弱智,导致西晋王朝灭亡。隋文帝没看出隋炀帝是个败家子,导致隋王朝两代而亡。
历史上富不过三代的情况实在是太多太多,因为没有重视后世子孙的教育问题,所以就算自己是一代伟人,那又能怎样呢?背后还是一地鸡毛而已。
- 有些人却做得很好,汉宣帝刘询对自己的儿子刘奭的教育就十分出色,刘奭虽然不是什么伟大明君,至少保住了大汉王朝的繁盛局面。魏武帝曹操那几个儿子个个出色,继承人曹丕也是一代明君,司马懿就更不用说了,儿孙全都是人中龙凤。
狄仁杰一辈子名声斐然,却在教育儿子的事情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可能是因为他太重视自己的工作,跟诸葛亮一样,忘却了对儿子的监督教育。
以至于等到他去世以后,他那几个儿子,没有一个成大器的。狄景晖甚至把自己的老爹给坑了,由此可见,子女教育刻不容缓,光靠补习班是无法完成这一浩大工程的,必须要亲力亲为。
参考资料:《旧唐书》
狄仁杰是武则天的宠臣,死后为何被老百姓砸了祠堂?
狄仁杰是武则天的宠臣,这从狄仁杰官位和武则天对狄仁杰的态度就能看得出来。
一次武则天答应胡僧去参观佛舍利,狄仁杰却说:“一个外国神圣,不值得你屈尊,再说路也不好走。”
武则天采纳了狄仁杰的意见,于是半路折转而回。之后自己说:“我是为成全狄公直臣之气!”为自己找台阶。
武则天晚年要给自己造一座佛像,狄仁杰考虑到劳民伤财,就说道:“神仙有能力就会自己铸造神像,怎么还用人手造呢?”武则天听后,就没有再提此事。
武则天视权力如命,狄仁杰竟胆敢劝导武则天将皇位传给李唐子孙,最终狄仁杰并没有因此而获罪。
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武则天对狄仁杰的宠爱和倚重。
那么狄仁杰和武则天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首先,狄仁杰是一个非常机敏的人,具有高超说话艺术。
他深知武则天的脾气秉性,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以及怎么说武则天不会生气,这就是狄仁杰处世的高明之处。
其次,狄人杰的才华和能力折服了武则天。
我们从电视剧中看到狄仁杰的能力应该是高大上的那种人。事实也真是这样。
另外狄仁杰和武则天都是山西人,两个人的老家离得都不远,两个人是可是真正的老乡。
武则天每天在朝堂上能够听到乡音,肯定是高兴的事。
最重要的是,两人年龄相仿,相互理解,既是君臣关系,也是朋友关系。
在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伤心地说:“朝堂空矣”!可见武则天失去知音的痛苦。
狄仁杰是贤臣,也是能臣,但不属于忠臣。
狄仁杰虽贵为宰相,但因有人陷害,他也曾经屈打成招。
武则天因此说狄仁杰虽一心为国但屈打成招气节不够,不足以朝廷上下效仿。
狄仁杰虽然是武则天的宠臣,但肯定不是面首。武则天喜欢面首之事,狄仁杰曾经多次劝诫过她,而且武则天喜欢的是小鲜肉,轮不到狄仁杰这个老头子上位。
武则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女军事战略家。她在各方面都发展了贞观之治,并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当然,武则天在政治上也有黑暗的一面,例如执政初期,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任用酷使等。
狄仁杰为国为民誉满天下,为何死后连祠堂都被百姓砸毁了呢?原来坑爹的儿子有多种,狄仁杰的三儿子在狄仁杰死后,就狠狠坑了死爹一把。
狄仁杰病逝之后,武则天为了悼念他废朝三日,并追赠他为文昌右相,赐其谥号“文惠”,后代的皇帝也对狄仁杰也有追封追赠,还让狄仁杰附祭中宗庙廷,有配享太庙之荣。
民间百姓为了追悼和怀念狄仁杰,纷纷为他修建祠堂。这本是身后的哀荣,但是最后却被愤怒的老百姓砸了。
原来狄仁杰的祠堂之所以被砸,原因出现在他的儿子狄景晖身上。狄景晖只是狄仁杰的第三子,而长子狄光嗣居嫡长,受朝廷重用,获得了从三品的刺史职位。
狄景晖只得到了一个八品司功参军职位,这让他很不甘心。
心里不平衡的狄景晖在魏州上任后,就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对待百姓,为暴为恶,引起民愤极大。
老百姓将这种不满迁怒到其父狄仁杰的头上,于是他们亲手推倒了狄仁杰的生祠。
狄仁杰肯定想不到,自己死后被儿子狠狠坑了一把。
可见人无论怎么贤能,都必须加强子女教育。往往父辈辛劳一生,结果都败在儿子手中,应该引以为戒。狄仁杰是武则天的宠臣,死后为何被老百姓砸了祠堂?
这与狄仁杰的儿子有关,是因为他的儿子横行乡里,横征暴敛,祸害百姓。狄仁杰的一世英明全毁在不争气的三儿子狄景晖(大儿子狄光嗣,二儿子狄光远,三儿又名狄光昭),在担任并州魏功参军时,干的这些伤天害理之事。因为狄仁杰曾担任并州刺史(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部长级别或正地级),由于任期内,清政廉明,当地百姓为他建了生祠。由于狄景晖的劣迹,百姓就拆了狄仁杰的生祠。当时狄仁杰仍在世,他削去狄景晖的官职和俸禄,严惩了狄景晖。但在狄仁杰去世后,更多的狄仁杰祠堂也被拆了,只能说狄仁杰遇上了一个坑爹的儿子,导致祠堂被拆。
狄仁杰是武则天的宠臣,死后为何被老百姓砸了祠堂?
狄仁杰确实是个能臣,好官,这无可厚非。否则一开始百姓也不会在他死后为他建祠堂。
奈何他有个不争气的坑爹儿子—狄景晖。不知道狄仁杰是不是因为政务繁忙,无暇顾及对儿子的教育还是怎么着。他的这个坑爹儿子属实坏事做尽。为官期间,横征暴敛,鱼肉乡里。引起了民愤,百姓一怒之下将狄仁杰的祠堂砸掉了。
狄仁杰是武则天的宠臣,死后为何被老百姓砸了祠堂?
狄仁杰并不是死了以后被老百姓砸了祠,而是其还在世的时候,生祠被老百姓给砸了。
百姓爱戴的地方官与现如今狄仁杰“办案能手”的人设不同的是,历史上真正的狄仁杰更擅长的却是治政高手。
公元686年,狄仁杰时任宁州刺史,不但非常妥善处理了当地复杂的民族关系,而且非常为百姓着想,深受百姓爱戴。宁州百姓为了颂扬其德政,便已经开始自发地为其立碑了。
后来,公元696年,为稳定北方局势,武则天又安排狄仁杰任魏州刺史。前任刺史为抵御北方契丹作乱,将百姓都迁进城,而狄仁杰则反其道而行之,尽归百姓恢复耕作。契丹首领听说狄仁杰来了,便不再攻打魏州了。魏州百姓为感激狄仁杰,不但为他立碑颂德,甚至还给他立了生祠。
可是,再英明的官员也怕有个“坑爹”的儿子狄仁杰一共有三个儿子,即狄光嗣、狄光远、狄光昭。而“坑爹”的便是老三狄光昭,也即是史书上所写的狄景晖。
当初,狄仁杰在魏州留下那么多好名声,他的儿子官职也是稳步提升。后来,狄仁杰进京再度拜相,而狄景晖则做了魏州的司功参军。
与狄仁杰的爱民如日完全不同的是,狄景晖却非常贪婪、残暴,魏州百姓叫苦不迭。为了表达对狄景晖的不满,竟有过激的百姓跑去把狄仁杰的生祠给砸了。
后来,狄仁杰得知以后,要把儿子的官职一撸到底,幸亏多位大臣为其救情,狄景晖也是跪地求饶,并表示洗心革面,最后只是贬职处理。
幸好,后来狄景晖确实改了不少,狄仁杰的一世英明不至于毁于亲儿子之手。
狄仁杰是武则天的宠臣,死后为何被老百姓砸了祠堂?
历史中的狄仁杰并不是什么神探,后世杜撰演义成就了“神探狄仁杰”,并且家喻户晓了。不过狄仁杰的理政能力堪为一流,担任大理寺丞时处理了17000件积压的案件,未有一人伸冤,说明处理案件的速度和处理的结果基本让涉案人都是满意的,并非没有一件冤假错案,只不过翻案的成本太高了。
狄仁杰任地方官时,有地方百姓为其建立了“生祠”祭祀他,不过他的儿子“坑爹”,差点毁了狄仁杰的一世英名!(狄仁杰像)
狄仁杰的祠堂是怎么来的?一、唐王朝对狄仁杰的褒奖。
狄仁杰最大的功劳应该是为李唐复国培养了一批复国的政治人才,其中有张柬之、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人,这一批人是武则天病重之时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李显即位的主要操盘手。本来的操盘手是狄仁杰,可惜已经故去,因此李唐皇室和很多大臣都是他辅佐、提拔起来的,对恢复大唐的江山有巨大作用,因此后世十分推崇狄仁杰。
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追赠狄仁杰为司空;
710年,唐睿宗景龙元年,追赠狄仁杰为梁国公;
747年,唐玄宗将狄仁杰、张柬之等人配享太庙,附祭在唐中宗的庙廷。
这是唐王朝对再次复立的大功臣狄仁杰后世的褒奖。(张柬之像,狄仁杰推举的官员,发动神龙政变)
二、狄仁杰的生祠是这么来的?
狄仁杰的生祠一般是因为德政,得到地方老百姓的拥护,百姓自发为狄仁杰建立的祠堂。毕竟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官员不多,狄仁杰在一些地方官任上确实做到了体察民情,惩治管理腐败,给老百姓以安定幸福的生活。
狄仁杰曾经担任宁州(甘肃宁县)刺史、豫州(河南汝南)刺史、魏州(河北邯郸大名县)刺史,这是地方一把手,狄仁杰在这些地方的施政得到广泛的百姓赞扬。
1、宁州修建狄仁杰生祠(生祠是活着的人被人建祠堂祭祀)。
宁州地处边疆地带,胡汉杂处,妥善处理各民族矛盾至关重要。狄仁杰政治手段娴熟,让各民族融洽相处生活,处置了一批的州县官吏。老百姓感恩狄仁杰的德政,于是为他树立了生祠祭祀他,狄仁杰也因此获得提升。
2、魏州刺史任上百姓为他修建生祠。
狄仁杰担任魏州刺史是因为契丹首领孙万荣叛乱,攻陷了冀州。狄仁杰有军事才能又有理政的才能,因此派往魏州担任地方官员。
达到魏州之后,魏州城外的百姓都被迁移到城中,无法耕种自己的土地,老百姓个个心急如焚。狄仁杰处置好军事措施之后,将城外的百姓放回家中耕种土地,契丹叛军也没有骚扰当地百姓们的耕种生活。当地百姓感恩狄仁杰的仁政,于是修建了狄仁杰的生祠。
老百姓心中有一杆秤,谁好谁坏自然有自己的评价,给狄仁杰建生祠就是例证。(狄仁杰影视形象)
为何魏州百姓将狄仁杰祠堂砸了?狄仁杰祠堂被砸这事发生在魏州地方,宁州的祠堂没被砸,而且是狄仁杰活着的时候魏州(并州)的生祠被砸了。
狄仁杰有个儿子狄景晖,后来官职做到太尉。不过年轻时的狄景晖却是一个浪荡子,为人贪婪、暴虐,他升任魏州功曹参军,也就是地方军的参谋长级别的官职。
到了自己老子狄仁杰扬名立万的地方了,狄景晖的贪心开始膨胀起来,朝中自己的老子担任宰相——有后台,地方首脑毕恭毕敬。于是对当地老百姓横征暴敛,地方首脑也不敢管,老百姓自知也打不赢官司。老百姓有自己发泄怨气的办法,于是,狄仁杰的生祠被百姓们偷偷的给砸了,心中的怨气也发泄了,估计如果狄仁杰的祖坟在当地的话,也可能让百姓挖了!
狄仁杰知道魏州百姓为自己立的生祠和石碑被砸后,心中勃然大怒,老子的一世英名差点毁在自己儿子手中。于是坚决要求将儿子狄景晖的官职罢免,以免遗害后世子孙,历史上有很多官员的后代“坑爹”,也有不少因此而被灭门的先例。在其他官员的求情下,狄仁杰仍然坚持贬低自己儿子的官职,并且对自己的儿子说:
贤者当举,贪者当罚。这是用人之道,兴邦之法。
狄仁杰是一个睿智的政治家,对待自己的儿子绝对不能手软,轻则遭到武则天的猜忌,朝臣的弹劾;重则可能给狄仁杰的家族带来灭门之祸。
对待“坑爹”的后代绝对不能手软,古今都是如此。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