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战功显赫,朱高炽肥胖迟钝,为何朱棣还把帝位传给朱高炽?

导语:

朱高炽, 朱棣活着的儿子中,年纪最大的一个,是一个憨厚的胖哥。永乐大帝朱棣的接班人,朱棣一统天下以后,被册封为皇太子。

朱高煦,朱棣儿子当中,最会打仗的一个。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表现英勇,多次力挽狂澜,是朱棣夺取天下的好帮手。

从两个人的表现来看,朱高煦明显要比自己的哥哥朱高炽强得多,至少在战场上的表现来说是可以这么下定论的,为什么朱棣还是要把皇位传给朱高炽呢?

01朱高炽是长子,嫡长子继承可保帝国恒久远。

自古以来都有嫡长子继承制的习俗,李世民表现那么优秀,为什么李渊还是要保住李建成的太子之位?还不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制能够保证国家的稳定么?

秦始皇没有让长子扶苏继位,结果导致天下大乱,秦王朝灭亡。隋文帝废了长子杨勇的太子位置,把皇位传给隋炀帝,结果导致隋王朝灭亡。

嫡长子继承制,几乎成了自古以来的一个公认习俗。但凡想要自己的集团长久发展下去的君主,都会考虑这一点。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而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明史》

比如说朱元璋其实也是这么考虑的,他选择让长子朱标做太子。即使朱标死了,他甚至要让长孙朱允炆做皇帝。

虽然最后酿成大祸,但这不是因为长子继承制而产生的问题,这是朱允炆做皇帝的水平不行才导致了靖难之役。

会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世子不启缄,驰上之。而俨先潜报成祖曰:“世子与朝廷通,使者至矣。”无何,世子所遣使亦至。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杀吾子。”成祖践阼,以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明史》

所以当朱棣坐上皇位以后,他也必须要考虑这个问题。到底是让谁来做这个接班人,才能保证帝国长久稳定发展下去呢?

朱棣思考再三,还是认为嫡长子继承,是最合适的办法。首先这么做不会有人指手画脚,其次也能够保证帝国的长久发展。

02朱高炽本人治国水平还是比较优秀的。

靖难之役主要都是战争,而朱高炽不善于打仗,所以他的能力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可朱高炽并不是没有能力的人,这是没有体现在战争这一方面而已。

战争最重要的,其实是后援供给的问题。朱高炽当时留守北方,为朱棣源源不断提供粮草,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大的功劳。

我们看刘邦平定大汉功臣的时候,第一功臣并不是能征善战的韩信,而是提供后勤支援的萧何,由此可见,朱高炽在靖难之役中的功劳并不比能征善战的朱高煦差,甚至功劳比朱高煦还要高。

十年,北征还,以太子遣使后期,且书奏失辞,悉徵宫僚黄淮竺下狱。十五年,高煦以罪徙乐安。明年,黄俨等复谮太子擅赦罪人,宫僚多坐死者。侍郎胡濙奉命察之,密疏太子诚敬孝谨七事以闻,成祖意乃释。其后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自是太子始安。---《明史》

此外,当李景隆带着50万大军前来围攻北平的时候,朱高炽只用了一万多人,就把城池给守住了,实在是非常了不起。

而且,朱高炽早在朱棣做燕王的时候,就已经是燕国世子,属于王位的继承人。他早就接受了治理国家的培养,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管理思想。

这样的接班人,在接手国家以后,会更加容易得心应手。由此可见,朱高炽的确是朱棣接班人的不二人选。

03朱高炽比朱高煦更加适合治理国家。

兄弟俩虽然是亲兄弟,可是人品差距的确有点大。朱高炽为人仁慈懂礼貌,是非常优秀的儒家弟子。而朱高煦则嗜杀成性,无恶不作,是个鲁莽的汉子。

光从这一点上来看,朱高煦就不可能比自己的哥哥更适合做帝国的君主。当皇帝不仅要有雄才大略,更多是要爱民如子。

如果朱高煦这种人做了皇帝,将来铁定是要成为暴君的。出现暴君的王朝,能够长久下去吗?朱棣必须要考虑这件事。

性凶悍。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明史》

所以朱高煦当然是被朱棣给踢出了君主继承人的范围。反过来看朱高炽,他虽然没有太明显的特长,可是人品是没的说的。

再说了,他治国的能力比较强。一直以来都受到了系统的训练,这是朱高煦所无法相比的。朱高炽比较喜欢读书,是一个温文儒雅之人。

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平?”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明史》

朱棣多次出征,都是朱高炽在监国,他做皇帝自然是有根基的。一直以来跟朝臣相处得都很好,人缘关系自然也是朱高炽更胜一筹。

相比较而言,朱高煦则显得人缘非常不好,在朝中没有多少力量是支持他登基的。所以朱棣即使提出要换皇太子,也会遭到大臣们的反对。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朱高炽是个合格的皇帝。他登基称帝以后,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朱棣时期所遗留下来的问题,都得到了妥善处理。尤其是宽恕建文帝朝臣的这件事,是朱高炽最正确的举措。

总结: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历史评价却非常高。

很可惜的是,朱高炽这个人寿命比较短。他老爸朱棣做了22年皇帝,也就是说朱高炽做了22年的皇太子。

等到朱棣去世以后,朱高炽顺利登基。不过让人感到伤心的是,朱高炽登基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英年早逝了,年仅47岁。

他虽然只做了一年皇帝,却在历史上拥有非常高的地位。因为他的施政举措得到了历史上公认的好评。

  1. 首先,他休养生息,没有做任何扰民的事情。而且政治清明,对于贪污腐败问题的查出比较严格。

  2. 其次,就是他废除了朱棣在任期间的许多苛政,对于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苛捐杂税,也做出了适当减免。

  3. 再则,他赦免了建文帝时期的诸多大臣,并且平反了不少冤案,以此获得了大量人的支持,使得建文帝时期的旧臣们得以安享晚年。

  4. 最后,对于军事上的整顿,他也做了一些贡献。朱棣比较喜欢打仗,所以军队常年需要国家养着,这是沉重的财政开支。所以朱高炽当政以后,裁减士兵,减轻了老百姓们的负担。

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朱高炽就施行了这么多开明的举措,不得不说,朱高炽的确是非常优秀的一位皇帝。

如果他能够多活几年的话,可能大明王朝会提前进入太平盛世的行列。很可惜的是,他47岁就去世了。

他死了以后,依旧是遵从嫡长子继承制,由他的嫡长子朱瞻基登基称帝,从而父子两人一起,创立了著名的仁宣之治。

参考资料:

《明史》

朱高煦战功显赫,朱高炽肥胖迟钝,为何朱棣还把帝位传给朱高炽?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率军渡江破京师,击败建文帝,结束“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炆乱军中失踪,其余文武勋贵大部分投诚,一部分忠于建文帝的官员或自杀、或被捕后被杀,总之建文朝廷土崩瓦解。

于是,朱棣在谒孝陵之后,正式即位,成为大明新一代皇帝,日后的明太宗(成祖)。在登基为帝之后,成祖所头疼的,就是皇太子的人选问题。

成祖一共四子,第四子朱高燨早夭,所以不再叙述。其余三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熙、三子朱高燧,都是燕王妃徐氏所生,身份都是嫡子。

成祖对于三个儿子,最器重的是次子高熙,因其类己,勇武有力,在靖难中多次出生入死,领军作战,为击败南军立下汗马功劳。尤其是东昌之战,燕军兵败,主将张玉都战死,成祖在军中面临绝境,是高熙及时赶到,击退南军,救出成祖。所以那时候成祖就有改立高熙为继承人的想法,手抚高熙背,说:“小子,努力!世子多病。”

整个靖难之役中,高熙简直就是成祖的低配版,时时冲在交战最前,勇冠全军。成祖之所以能够成功,高熙其中出力甚多。

而幼子高燧,是因为最像燕王妃(徐皇后),而且年幼乖巧,口齿伶俐,特别得成祖欢心。当时无论成祖如何发怒,甚至暴起欲杀人时,只有高燧上前撒娇劝慰,才可以安抚。所以高燧因此恃宠,进而可以觊觎储位。

至于长子高炽,因身材肥胖,且有足疾,平日做事慢吞吞,没有成祖所想像的利索样,因此成祖不是很喜欢他。

但在成祖还是燕王的时候,燕藩世子之位一是于太子相比,没有那么重要;二是燕王本人对于自己的继承人也没有日后当了皇帝那么要求高;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高炽因是燕王嫡长子,所以被太祖钦定,册封为“燕世子”,是名正言顺的燕藩继承人。

综合以上几点,朱高炽在成祖还没有登基前,是包括其两个弟弟都没有异议的、当然的下一代燕王人选。

但是,自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起兵靖难,并连续击败南军,逐渐有了夺取天下的前兆之后,朱高熙的心态就起了变化:对于父亲起兵,并争夺天下,他从心里很是支持,甚至有迫不及待的感觉。因为如果成功,那么自己肯定会水涨船高、更进一步。大哥身体确实不好,如果有突发事件,那么自己还会有更大的惊喜。

所以,在成祖“世子有疾”的鼓励下,朱高熙像打了鸡血一样,几乎是拼了命于南军作战,好实现自己的梦想。

对于二弟的心思,朱高炽心知肚明,由于自己身体肥胖,不能上阵作战,时时呆在父亲身边,从而没有朱高熙那样的表现机会,那更应该在其他方面做出成绩,以让父亲知道,自己不是毫无成就。

所以,在成祖与朱高熙出征时,朱高炽以燕世子身份,主持燕军大本营---北平的防守重任,并将后勤粮草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使得成祖在前方不受物资短缺、粮秣不及的困扰。

在建文帝亲自来信,劝说其归顺南军,承诺事后封王的引诱下,朱高炽承毫不动摇,并承受住成祖不明真相,几乎遣人前来问罪于自己的压力,将信函不拆封,并南使一并送往成祖军前,事后还是照常安排后勤补给、严守北平以备南军。

成祖查看信函、及询问南使后,才得知真相,不由得叹息:“几杀吾子!”这也可以看出,朱高炽坚韧性格,和行事作风。绝不是庸庸碌碌之人。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成祖靖难成功,登基成为皇帝,对于自己的继承人,则不再像之前册立“燕世子”那样无所谓了。皇太子的选择,是将来王朝兴盛还是衰落的关键,如果随意册立,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大乱,刀兵四起。

在成祖看来,三子高燧一是序齿靠后,年纪又尚幼,心性未稳,首先就被排除在外。

长子高炽,就任燕世子多年,谨慎细微、没有特别过失,在靖难中虽然未有战功,但是坚守北平、主持后勤也是井井有条,并具有相当的处理政事能力,是皇太子的当然人选。

而次子高熙,自起兵以来,无时无刻不在作战前线,屡立大功,危急时刻力挽狂澜、甚至多次救自己出险境。可以说没有高熙,自己有没有命当皇帝,还不一定。

但是两人都有缺点:高炽性情宽和、仁爱,甚至可以说儒雅(成祖自己的感觉就是懦弱),得到了绝大多数文臣的拥戴。

而成祖本人,那是和文臣有相当的隔阂的,他自己都知道文臣们心里对自己那是相当的不满。所以他怕自己死后,高炽因为柔弱而受制于朝臣,成为另一个建文帝,那自己辛辛苦苦“靖难”,搞出这么大阵仗,何苦来哉。

同时高炽确实身体不好,腿脚不便,不要说上阵,就是正常走路,都需要人搀扶。每次见到长子气喘吁吁、半残废的样子,实在是一生都在战场上打滚的成祖所鄙视和厌恶的。

而高熙,战场上勇猛无敌,功勋卓著,英姿勃发的样子,简直就是自己年轻时的模样。但是战场下,高熙就是一个半弱智,而且是残暴横行的半弱智。自恃战功,骄纵狂妄,一切以武力说话,不遵循任何王法,除了自己,没人管得住他。同样,除了自己,还有少数几个功臣、勋戚,也没人愿意和他交往。在朝中那是人缘差到了极点。

如果改立高熙为太子,那就是把国家将来交到一个赳赳武夫手里。虽然成祖自己也是赳赳武夫,但他自认为治理国家,还是不比建文帝差,但是高熙就不好说了。

从内心的喜好来说,成祖还是愿意立高熙,这样自己的征伐事业、治国意志,都可以一脉传承。至多给高熙配上相应的文武大臣,再在以后勉力教导他努力学习治国经验。但是从礼法和传统上来说,成祖不敢违背太祖所制定的制度,废其钦定的继承人----长子高炽,而立幼。

成祖自己就是以建文帝“不尊祖制”的名义起兵的,这下自己再违反太祖所定祖制,那不是自己打脸么。同时高炽热于政事上已十分成熟,没有过失,且得众臣拥戴,如果轻易更改,恐怕会生大乱。

于是,在权衡了近两年之后,在永乐二年(1404年),成祖才最终下定决心,册立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以安定朝野。同时,册封次子高熙为汉王,就藩云南。册封三子高燧为赵王,藩地彰德,因年幼得成祖喜爱,所以居京师,暂未就藩。

朱高熙心心念念等待了两年的储君之位,就这么鸡飞蛋打了,极度失望之下,对于成祖也不客气了,当面顶撞:“我有什么罪,要被赶到万里之外!”就是不肯就藩!并强行跟着成祖北巡北京(北平),返回时候,又跪在成祖面前大哭,请求带儿子们跟着返回京师(南京)。

成祖面对天下百官万民都是说一不二,但是看着这个劳苦功高、又撒泼打滚的儿子却无可奈何,只得同意高熙携家眷随自己返回京师。

朱高熙自此以为得计,行事更加放肆。返回京师后,便求成祖将自己的护卫赐名为“天策卫”,而“天策”两字,是唐太宗为秦王时的官名封号,朱高熙平时也常以唐太宗自诩。之后犹不满足,请求再增两护卫。在跟随成祖左右时候,还多次挑拨是非,陷害长兄太子,致使东宫属官解缙被冤死、黄淮被构陷入狱。

永乐十三年(1415年),成祖见朱高煦在京师愈发不安于现状,为平息纷争,改封他到青州,朱高熙就是不愿前往。终于招致成祖大怒,训斥他有夺嫡之意(早就有了,只是成祖起先不愿意捅破),催他就藩。朱高煦左右不肯动身,并趁成祖北征时,私自挑选卫士,招募精兵,并无故击杀兵马指挥徐野驴,且僭用御用车马器物。

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月,成祖结束北征,返回南京,才得知朱高煦违法之事,数十起一一查明。这一次成祖终于不再为其开脱,痛斥之后剥夺朱高熙冠服,囚禁于西华门内,要将他废为庶人。

还是皇太子朱高炽念及兄弟之情,在成祖面前极力请求。所以成祖最后只是削去朱高煦两护卫,并将他的亲信诛杀,释放了朱高熙。

永乐十五年(1417年)三月,成祖决心彻底了断此事,于是直接将朱高煦徙封到乐安州(今山东惠民),并命他不得违抗,即日起程,否则别怪不念父子之情,必将严惩!朱高煦无法,只得万般无奈之下前往封地。

在乐安时,常心怀怨念,策划谋反更是日日不歇。皇太子朱高炽曾多次致书劝诫,朱高煦不但不听,而且还更加怨恨,不肯悔改。

但是,自朱高熙被强行赶到乐安就藩后,永乐朝储位之争,就落下了帷幕。朱高炽以不变应万变,面对弟弟的挑衅、陷害,父亲的疑虑、猜忌,最后还是用实际的表现,保住了皇太子的地位。

虽然终永乐一朝,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不能说稳固,但是在他及东宫官属的全力应对之下,还是胜利地熬过了永乐年间,最终得以继承大统,成为大明第四代皇帝---明仁宗。

另外,朱高炽之所以能够在内外压力极大的情况下,保住了皇太子的地位,还有一个隐藏的加持,那就是他的嫡长子,成祖亲封的皇太孙---朱瞻基。

朱瞻基出生时,正是成祖开始靖难,前途不明之时。成祖得报自己长孙出生,很是开心,亲自前去探视,看见小小婴儿脸上有一团英气,相貌和自己类似,更是大为高兴。所以这个孙儿,一直都十分受成祖喜爱,自小带在身边,亲自培养。

成为皇帝后,成祖还挑选著名文臣担任其授业老师,让文臣们尽心竭力教导。而在以后几次远征漠北的作战中,成祖总是将朱瞻基带上,以便使其了解军事,锻炼毅力。

而每次经过农家的时候,成祖都要让朱瞻基亲自去农家,让他能够了解农民的艰辛,告诫他以后要爱民惜民。这几乎就是确立了朱瞻基日后的皇太孙地位。

在之后成祖于立储之事犹豫不决,左右为难的时候,曾向翰林学士解缙征求意见,解缙回奏:“世子仁孝(当时朱高炽还不是太子)。”成祖木然物语。

解缙又奏道:“好圣孙!”这一下,成祖顿时脸色欢愉,频频颔首。之后不久,便正式册立朱瞻基之父、朱高炽为皇太子。

永乐九年(1411年)成祖进一步册立朱瞻基为皇太孙,这是大明第二个皇太孙。

从此,皇太子的地位因这个儿子而得以更加稳固。而少年老成的朱瞻基,也开始以自己特殊的地位,来保护父亲以免遭叔父们无时不在的中伤和打击。并逐渐反击,以维护父亲、同时也是维护自己的大明储位安全。

在一次成祖安排的谒孝陵祭祀中,由皇太子朱高炽带领,率诸皇子皇孙前往孝陵致祭,作为皇太子的朱高炽自然要走在第一。但是朱高炽身体肥胖、腿脚不便,即使是两个內侍搀扶,仍然极为吃力,磕磕绊绊,几次差点摔倒。

走在后面的朱高熙见太子模样狼狈,心里既鄙视又好笑,不免出言嘲讽:“前人蹉跌,后人知警。”而赵王朱高燧在旁也吃吃发笑。性情温和的朱高炽听见后,不过摇摇头,笑一笑罢了。

但是走在更后的皇太孙朱瞻基立马接口大声说道:“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熙、朱高燧回望,看见神采奕奕的皇太孙朱瞻基,顿时相顾失色,这才知道争夺储位的斗争中,增加了一个强劲的对手!

从此以后,汉、赵二王不敢轻易再讥讽嘲笑太子,朱瞻基也以自己的有力反击,来帮助父亲在权力斗争中不至于落败。

而在仁宗去世,朱瞻基继位成为后世的明宣宗后,汉王朱高熙终于按捺不住,在宣德元年(1426年)起兵造反,意图重演一遍“靖难”。

但是朱高熙不是成祖,而宣宗朱瞻基更不是无能的建文帝。在宣宗御驾亲征,雷腾万钧的攻势下,朱高熙手足无措、六神无主,穷途之下,束手就擒。

至此,绵延二十余年的储位之争,终于以朱高炽、朱瞻基父子的胜利而告终。

朱高煦战功显赫,朱高炽肥胖迟钝,为何朱棣还把帝位传给朱高炽?

朱棣有四个儿子,除了夭折的四子朱高爔,其他三子都是徐达的长女,也就是后来的徐皇后所生。

老大朱高炽,为人仁厚,做事缓慢,可能患有肥胖症,体态臃肿,行动笨拙,不善骑射。

老二朱高煦,身材高大,矫捷凶悍,善于骑射,据说腋下有龙鳞数片(应该是某种皮肤病),霸气非凡。

老三朱高燧,相貌最像徐皇后,性格乖巧,精明能干,最会讨朱棣欢心。

三个儿子中,朱棣最宠爱的是老三朱高燧,最器重的是老二朱高煦,最不喜欢的恰恰是老大朱高炽。

永乐元年(1403年)上半年,文武百官加上朱棣的一帮兄弟,连续三次上表请立太子,朱棣知道这些人是为国着想,忠心可鉴,但对于他们的请求就是不答应,而且还找了一堆堂而皇之的理由加以搪塞。

朱棣说,长子高炽“智识未广,德业未进”,能力水平都还欠缺,需要好好磨练。

比起朱元璋,即位就立长子朱标为太子,朱棣即位后的态度很明显,就是不愿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不光如此,朱棣在不立长子的同时,还特意向朝臣征求意见:你们看立谁做太子最合适呢?

这话问的,其实就是向朝臣暗示,老二朱高煦才是太子的理想人选。

朱棣器重老二朱高煦,主要是老二类父,军事能力出众,在“靖难之役”中功勋卓著,并且屡次救父于危难之中。

朱棣起兵后不久的白沟河之战,是最典型的一次。

当时,朱棣率领燕军与李景隆的朝廷大军大战于白沟河。李景隆人多势众,列阵数十里,箭阵密集。史书记载,“王马三创,凡三易,所射矢三服皆尽,乃提剑,剑锋复折。”

也就是说,朱棣所骑的战马连续三次被射倒,朱棣连换三匹战马后,冲锋陷阵激战不断,自己所带的三袋箭射光了,手中的剑也卷了刃。

面对敌兵的追杀,朱棣策马跑到一处堤坝,也许这匹战马也中箭了,又或者累坏了,眼见追兵将至,这匹战马竟然怎么也上不去了。

朱棣见状,连忙跳下战马跑上堤坝,然后举起马鞭摇晃,假装招唤部队。追兵怀疑有埋伏,不敢冒然继续追击。就在这双方对峙、生死一线的时刻,朱高煦突然率领一队骑兵从远处冲杀过来。

朱棣得救后问朱高煦,其他人都在鏖战,你怎么突然跑来了?

朱高煦说,我听说父王领了少数骑兵同敌军周旋,担心你有危险,所以就来了。

朱棣听了欣慰地说,我打了半天实在累了,继续攻杀就看你的了。

单纯地看带兵打仗,朱高煦的确类父。在整个靖难之役中,不光是白沟河之战,东昌之战、浦子口之战,朱高煦的表现都堪称上乘,他不仅善打逆仗,而且总能在十万火急最关键的时刻,出现在朱棣的身边,救父王于危难之中。

正因为如此,朱棣对朱高煦才会多次说出这样的话:勉之,世子多疾,如得天下,以若为嗣。

靖难之役成功,朱棣即位后,朱高煦的心态一度非常的嚣张。在历代帝王中,朱高煦非常崇拜唐太宗李世民,平常他总是自比李世民,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英武,不类秦王世民乎?”

唐太宗有个封号叫“天策上将”,朱高煦后来请求得到天策卫为护卫。

拿着这个事,朱高煦曾露骨地说:唐太宗当年就是天策上将,如今我得到了天策卫,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

然而,朱高煦再怎么自诩为“秦王李世民在世”,但在这场“夺嫡之争”中,他最终还是失败了,而且毫无能力发动又一场“宣武门之变”。

老大朱高炽虽然不得朱棣欢心,但相比老二朱高煦,他的优势还是很有分量地摆在那里的。

第一、朱元璋当年很喜欢朱高炽这个孙子,正式将他册立为燕王世子。

史书记载,当年朱元璋为了考察和培养他的孙子们,经常把他们召到身边读书、做事,给以磨练,并借以查看他们的人品和才干。

有一天,朱元璋召来朱高炽等几个孙子,要他们分别去检阅守卫京城的部队。别人都忙着去检阅,要以办事迅速来讨好皇爷爷,只有朱高炽仍像平时一样不紧不慢,比别人回来得都晚。

皇爷爷朱元璋见这个孙子行动迟钝,有些不高兴,于是派人将他叫来问:何后也?

朱高炽不紧不慢地回答说:旦寒甚,卫士方食,俟食毕乃阅,故迟。(意思是说,因为早上天气太冷了,我让士兵吃过早饭再检阅,所以迟到了。)

朱元璋听到这个解释,十分高兴,当众对朱高炽表扬了一通,认为这个孙子能体恤下属,品行宽仁,未来可期。

透过这个细节看朱高炽,此人做事固然迟缓,但心智绝对一流,懂得将迟缓之类的事上升到宽仁的高度。

在与皇爷爷朱元璋的相处中,另一件事也能看出朱高炽的“帝王”心智。

有一次,朱元璋把一些奏本交给朱高炽,要他代为分拣一下。朱高炽选了一些与军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奏本送上去,朱元璋看了觉得很合心意,但有一点不满意,奏本中的错别字,朱高炽没有指出来。

朱元璋问朱高炽:尔忽之耶?(你大概没有看见吧?)

朱高炽是这么回答的:不敢忽,顾小过失不足以渎天听。(我不敢马虎,不过我觉得这样的小错误,实在不值得给皇爷爷您添麻烦。)

朱元璋由此认为这个孙子善于辨别轻重缓急,具有大局观,做事沉稳,因此于洪武二十八年,亲自册封朱高炽为燕王世子。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打的是捍卫祖制的旗号。功成登基之后,谨遵祖制更是他“得位不正”的遮羞布,在立太子一事上,如果他不立朱元璋亲自册封的朱高炽,那就是违反祖制。

这一点,他必须慎重考虑。

第二、朱高炽虽然没有跟随父王冲锋陷阵,但他有坚守北平的战功。

当年朱棣起兵后,朱高炽奉命坚守北平城,城中只有一万多老弱病残,而攻城之敌却是李景隆率领的五十万大军。

朱高炽在姚广孝等人的尽力辅佐下,在这场关乎生死的守城大战中打出了一组漂亮的组合拳。他先是派兵偷袭敌营,令敌营后退十几里;继而他又充分调动使用仅有的一万守兵,将好钢用到刀刃上,为守城打下了坚不可摧的基础;最后他又极具创造力地利用北平的严寒,来了一招浇灌冰城。

从整个靖难之役的进程来看,正是由于朱高炽关键时刻守住了北平城,朱棣的大军才能够稳住,才能够保证军需、粮饷。

如果北平“老巢”被端,“靖难之役”必败无疑。

这一点,无论如何朱棣是不能抹杀的。

第三、朱棣想立老二朱高煦,受到朝中亲信重臣的阻扰,而朱高炽不仅拥有文臣集团的支持,武将集团中的重量级人物也站队在他这一边。

隆平侯张信是朱棣的重要亲信。此人原本是朝廷派到北平监督朱棣的,建文帝曾有密诏命他将朱棣控制住,但张信最终选择了向朱棣通风报信。

因为有这样的渊源,“靖难之役”成功后,朱棣称张信为恩人,并慷慨地封他为隆平侯。

据说,欲立朱高煦为太子时,朱棣曾私下征求张信的意见,不料张信竟罕见地顶撞说:“事干天常,岂易为耶?”(这事关系重大,哪能这么随意就决定呢?)

朱棣没想到能碰这样的钉子,一怒之下,拔出佩剑,当场砍掉了张信几颗牙,弄得张信满嘴冒血溅了一身。

除了张信,当时文臣集团的诸多重量级人物,如金忠、解缙、黄淮等人,都整齐划一地支持长子朱高炽,而且态度十分坚决。

文臣支持朱高炽,除了朱高炽具有”仁君”的风范,符合文臣的胃口,还有一点更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朱棣太像朱元璋了,治国太酷,大明帝国经过几十年的血雨腥风,确实需要休养生息。这一点,朱棣不能不顾及,更无法忽视。

反观老二朱高煦,只有一小撮武将表示支持,例如丘福。战争年代,这些武将有发言权,仗打完了,到了文臣治国的年代,这些武将不仅发言权弱了,而且朝堂上时常要打压他们的杂音。

历史上的朱高煦,虽说后来因为叛乱不成,真实形象可能遭到了一定的篡改,但纵观朱棣在世时他的各种叫嚣,朱高炽生前死后他的各种挑衅,尤其是侄子朱瞻基即位后的那次难堪的叛乱,此人在政治修为、政治格局上,确实不行。

第四、朱高炽有个好儿子朱瞻基,他是朱棣左右权衡后的一个关键因素。

解缙是“太子党”的成员,朱棣曾问过他的意见,解缙的回答很是直言不讳:“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朱棣听了这话,不置可否。

这时候,解缙说了大明史上一句很有名的话:“好圣孙。”(解缙提醒朱棣,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可是您最看重的好圣孙。)

据说,正是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朱棣的帝王内心。

关于朱棣最终下定决心册立朱高炽为太子,史书上还记载有另一件意味深长的事。

有一天,许多大臣陪同朱棣欣赏一幅《虎彪图》,此画绘的是一只猛虎回头看着几只小虎仔,“作父子相亲状”。

朱棣看了心情不错,就让围观的大臣根据画的内容题诗。

这时候,解缙提笔写了绝句一首:“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细品这幅画、这首诗,都是在给朱棣戴高帽子,夸他既有猛虎的尊贵,又有父子的亲情。朱棣看了解缙的诗,很能理解其中的含意,不禁大为感慨,于是立即下令召回远在北平的长子朱高炽,并于永乐二年四月,正式册封朱高炽为太子。

有人认为,君臣共赏《虎彪图》以及解缙题诗,是永乐文臣事先预谋的一次绝妙的拥立之举。

它成功打破了朝堂上的僵局,也让朱棣的内心彻底破了防。

朱高煦战功显赫,朱高炽肥胖迟钝,为何朱棣还把帝位传给朱高炽?

朱棣之所以能把地位传给朱高炽,主要原因是朱高炽是太祖朱元璋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帝的合法继承人;另外朱高炽儒雅、仁爱,深得文臣们拥戴;再一个原因是朱高炽有一个很得朱棣喜爱的好儿子。

靖难成功后的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在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却是犹豫不决,他喜爱武勇英俊的朱高煦。朱高煦的性格很像朱棣,而且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大功,且朱棣曾经许愿把皇位传给他。就朱棣本人的意愿,他非常希望把皇位传给朱高煦,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大明会受到别人胁迫、欺辱,但是他最终还是把朱高炽立为太子。

明朝时期的内阁制度和汉族封建长幼有序制度制约皇帝的权力。朱高炽是长子,并且已被朱元璋立为朱棣的世子,这种情况如果改立朱高煦为皇太子不符合长幼礼法,而且违背了太祖朱元璋的意愿。这不符合儒家以孝治天下的思想,也违背长幼有序的传统。何况朱高炽作为世子,各种行为中规中矩,得到许多文臣的拥戴。

朱棣起兵靖难,命朱高炽留守北京。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在此期间,建文帝遣书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朱高炽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原封未动地送到朱棣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间计失败。

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非常聪明、敏慧,深得朱棣喜爱,皇孙是大明的未来,说明朱高炽后继有人,朱棣身边著名文臣谢缙曾经以“好皇孙”来说服朱棣,永乐二年在大学士谢缙和黄淮的极力劝说下,朱棣终于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

  • 总之,朱高炽立太子得力于内阁大学士的鼎力支持,也是因为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得到朱棣喜爱的原因。

免责声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本人删除!

朱高煦战功显赫,朱高炽肥胖迟钝,为何朱棣还把帝位传给朱高炽?

所谓的小人是说身体与心智的不同步,身体长大,心智还像小孩子一样。朱高煦便是这么一位人物,其为明成祖的次子。因性格类父亲且有战功,受到成祖青睐,有让其继位的倾向,但剧本没有按照朱高煦的意愿,与皇位失之交臂。不甘心的朱高煦执念太深,犯了孔子说的“好勇、好刚”两种流弊,哪怕被囚,也不肯低头,终致身败名裂。

朱高煦略占上风

明成祖朱棣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政权后,立开国功臣徐达之女为皇后,立太子也提上日程。群臣前后于1403年正月、1403年三月两次上疏朱棣,立世子朱高炽为太子。这是符合自古“最上立嫡,其次立长,再次立贤,最下立爱”的皇位继承基本法,但两次都被朱棣拒绝。原因有两点:

  1. 相对于身体肥胖,腿脚不便的朱高炽。朱棣更喜欢朱高煦,其不仅在靖难之役,帮助父亲扭转战局,而且性格也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形象俱佳;

  2. 上述所说的群臣,更多的是文臣。因朱高炽爱好儒家经典,受到这批人的拥戴。而朱高煦跟随父亲作战勇猛,在武将中颇有威信,受到了武将的拥戴;

朱棣在原则与情感之间左右摇摆,便征询解缙的看法。大才子表示“世子忠敬仁孝,天下莫不闻,守成令主也,且夺长为乱道”。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朱高炽,仁义孝顺,守成之主的人选,不立长恐怕对朝廷不利。见朱棣还是犹豫,解缙知其喜欢朱高炽长子,又补了“一刀”:好圣孙。如此,朱棣才下诏立朱高炽为太子。作为补偿,朱棣也没强令,已封为汉王的朱高煦,前往封地云南,可见朱棣还会很舍不得这个儿子的。朱高炽经受考验

朱棣继位后,进一步开疆拓土,先后历经七次打击北元势力,留守监国任务交给了朱高炽。而另外一边,朱高煦夺储之心未死,先是在拜谒太祖陵时,因朱高炽体胖加腿脚不便,致使失足。朱高煦公然藐视自己哥哥:前人蹉跌,后人知警。意思是以后我可不会再跌倒了。显然是对夺储一事,向哥哥示威。后又广布眼线,监视哥哥。让本就不太放心的朱棣,在第一次远征回京马上召见杨士奇,询问太子的监国期间的情况。面对咄咄逼人的形势,杨士奇费了一番心思,主打朱高炽的“仁厚爱人”牌,说动朱棣,“上甚喜,命尚膳赐酒馔”,暂时惊险过关。此后,朱棣还是想改立朱高煦。拥立太子的大理寺卿耿通,诚如其姓氏一样,据理力争,被判凌迟,太子之位也岌岌可危,还是经过杨士奇斡旋才稳定下来。

多行不义必自毙

太子朱高炽多次的信任危机,少不了弟弟背后使拌。也渐渐引起了朱棣的怀疑,第二次远征蒙古之时,朱高煦提出要返回南京。朱棣以为,战事即将结束,何故要提前回南京?一旦朱高煦回到南京,兄弟相残,而自己又远在蒙古,那时是鞭长莫及,因此不允。

但朱高煦一再坚持,朱棣提出“汝必欲去,世子宜留待朕”。在明显不过,是说老子担心你造反,要留你的世子在身边做人质。没想到战场上勇猛的朱高煦,变身成政治上的侏儒,竟然说“亦欲以归,进其学”,说是也要一起回去,要上课。两父子之间的裂痕公开化了。之后朱棣借东宫迎驾事件,假装打压太子一派的势力,如杨士奇罢免只是走走过场,很快便被赦免;而杨溥则坐了10年牢,并未处死,目的在于营造出朱高炽即将被废黜的假象。

此时,虽然很失望,但朱棣念及是自己最喜欢的儿子,将朱高煦封地改在富庶的山东青州。但朱高煦故技重施,不肯前往。朱棣发飙,下诏:留待之言,殆非实意,青州之命,更不可辞。让其马上前往封地。

接着朱高煦因谷王朱橞一案,被揭发招募私人武装等诸多不法之罪,甚至以李世民自居,变相地说要再来一场“玄武门之变”,朱棣岂容此事发生,将其贬去乐安,严加控制。太子之位才真正稳定下来,朱棣也才将朱高炽作为接班人对待。

后记

曾以为后世的舒尔哈齐、阿济格执念太深,是因为汉化的不够,这个真跟文化程度无关,跟人的秉性有关。

孔子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是说人的过失都源自他的性格类型,观察一个人的过失,便知道人生的正路了,关键是觉察出缺陷,加以修正。否则,便像朱高煦犯了“好勇、好刚”两种流弊,走上不归路。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欢迎点赞留言^_^

朱高煦战功显赫,朱高炽肥胖迟钝,为何朱棣还把帝位传给朱高炽?

朱高煦骁勇善战,行事有乃父之风,这让从马背上得天下的朱棣非常的喜爱。反观朱高炽根本就没有一国之君的形象,大胖子,瘸腿,不爱动,朱棣看他哪都不顺眼,所以朱棣曾多次想废了他。然而朱高炽也有一些朱高煦无法比拟的优势,正是这些优势最终让朱高煦与皇位失之交臂。

长幼之序是朱高煦很难迈过去的坎

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为人仁厚,很受朱元璋的喜爱,朱元璋在世时就指定他为燕王的继承人,朱棣作为朱元璋的儿子也不敢否定自己老爹的指示。而且长幼有序的思想在当时已经根深蒂固,任谁也不敢轻易逾越。有一段时间朱棣曾透漏出想废掉朱高炽立他更中意的朱高煦时,大才子解缙劝他:“为长,古来如此”“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 解缙的理由让人无法辩驳,历史上每一次的储位之争带来的都是腥风血雨,如果从一开始就立长为储,就可以断了那些幼者的念想:你就安心的当个太平王爷,皇帝已经是你哥哥的。在欲望还没有生根发芽的时候就踩死它,这对整个国家的稳定是有好处的。

朱高炽在文官中的威望特别的高

朱高炽非常的喜欢读书,说话轻声细语,整个人非常的儒雅。而且他生性仁爱,体恤下属,有一次朱元璋派他在黎明的时候去检阅士兵,朱高炽去了没多久就回来了,朱元璋问其原因,他告诉朱元璋说天气太冷了,等士兵吃完早饭后再去检阅。他的这种儒雅仁厚的作风深受文官的喜爱。朱棣登基后,把朱高炽派往南京监国,朱高煦趁机制造流言诽谤他,朱棣也有点怀疑,于是派礼部侍郎胡濙暗中监视朱高炽。没多久胡濙便向朱棣汇报了太子监国七事,并对他大加赞扬,说他诚敬孝谨。胡濙的汇报顿时打消了朱棣的疑虑。朱棣看到朝中这么多人在支持朱高炽,知道其羽翼已丰,慢慢的也就认同朱高炽了。

好皇孙

朱棣生性残暴,在他想废长立幼拿不定主意时,曾征询大臣们的意见,有的人说应该立朱高炽,长幼有序符合礼制,朱棣听完非常的不高兴,毕竟他更喜欢朱高煦,于是就说大臣离间他们父子关系,把支持立朱高炽的人给杀了。有的人看明白了朱棣的心思,就顺他的意思说立朱高煦为太子,朱棣又担心于礼不合,会给朝廷带来不稳定因素,他心情焦躁又说别人怂恿他废长立幼,于是又把支持立朱高煦的人给杀了。就在众大臣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解缙站出来说了三个字:好皇孙。朱棣听到这三个字后一惊,顿时明白解缙的意思了。好皇孙指的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朱瞻基不仅聪明伶俐,而且处事之风特别像朱棣。朱棣实在是太喜欢这个孙子了,在他心目中已经把他这个孙子当做第三代接班人来培养。可是一旦立朱高煦为太子,那朱瞻基以后是绝对当不上皇上的。朱棣听完解缙说的这三个字后就再也不说话了。

朱高炽为人仁爱,这样的人更适合守江山。虽然朱棣对朱高炽不太满意,但最终还是让他成为皇位继承人,从后面看来这样的选择还是非常明智的。虽然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但在这短短的执政期里他干了不少实事,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为“仁宣之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