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在灭楚以后真的归隐了吗?他为什么不救韩国的韩王信?

韩襄王仓之孙韩王信,平定韩国,被封为韩王。对于张良而言,复韩是一生的梦想。那张良为什么没有去辅佐韩王信呢,不论是楚汉相争之时还是天下平定以后,张良都没有去追随韩王信,甚至没有再回韩国,这是为什么呢?韩王信先被刘邦迁徙封地,後被讨伐,张良为什么都无动于衷呢? 另外,项羽败亡後,张良就求仙问道了吗?既然他已然遁世,又怎么会在京城和韩信一起整理古代兵法呢?又是怎么参与到太子事件中去的?他既已身退,又为何为吕雉献“商山四皓”之计,还被刘邦任命为刘盈的老师?如果没有遁世,又为何对自己的故国韩国置之不理呢?

导语:

张良的隐居一直都是比较矛盾的事情,从项羽失败以后,张良就宣布隐居了。可是吕后为刘盈争夺太子的时候,张良依旧可以为吕后出主意,让他去请商山四皓。

那么既然已经隐居的张良,是如何做到为吕后出谋划策的呢?要么就是司马迁在搜集史料的时候,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要么就是张良采取了半隐的办法。

01张良是天下第一聪明人,刘邦不会放他走。

作为聪明人,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多年。可是张良的身份却比较尴尬,他是韩国贵族,而当时韩王信依旧还是诸侯王中的一员。

就算没有韩王信,刘邦分封了那么多异姓王,这些人手里要钱有钱,要兵马有兵马,就差一个肯动脑子的谋士辅佐了。

你认为刘邦会乖乖把张良给放走吗?他完全不放心这件事。张良一旦跑出去,被其他诸侯给弄走了,那他的天下可就出现危机了。

公大惊,曰:“为之柰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柰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史记》

所以说张良在请求退隐的时候,刘邦肯定是想了各种办法阻止这件事。因为异姓诸侯王的事情还没有彻底解决,你张良是不能走的。

可是司马迁偏偏说张良就这么隐居的,这又该作何解释呢?我们会发现,张良在朝中并没有非常明确的一个官衔,以他的才能,做个丞相那是绰绰有余的,只少位列萧何之下,做个副丞相。

很可惜的是,张良并没有接受这样的官职,刘邦甚至要把齐国分封给张良,让他随便挑地方,张良也表示拒绝。为了不让刘邦作难,张良只要了当初跟刘邦相遇的留地作为自己的封地,其实也就是象征性地接受了一点赏赐。

由此可见张良在朝中是没有正经官职的,可他却偏偏时不时地出现在吕后身边,为她出谋划策,所以我认为他就是传说中的半隐。

02什么是半隐?张良这么做有什么好处?

所谓半隐,也就是说,他在朝中不担任任何官职,属于闲云野鹤的状态。只不过呢,他的行踪必须要让皇帝看到,皇帝一叫他随时就能来的那种。

这就是雍正王朝里邬思道的境界,我想作者便是从张良隐退里找到的灵感吧。张良的确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如果自己完全做一个闲云野鹤,那么刘邦绝对不会放心。

可让他入朝为官,他并不愿意,况且异姓诸侯王一个个都被害了,张良知道朝堂并不是久留之地。所以只能采取这种折中的办法解决眼前的困境。

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於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史记》

我什么官职都不做,但是我随时都能来为皇帝您出谋划策。这种状态太神奇了,自古以来,还没有哪位贤人是做到这种状态的。

古代贤者要么如姜太公、管仲之类安邦定国一辈子,要么如范蠡之流泛舟江上,做个富家翁。像张良这种半隐状态的人才的确只有这一位。

半隐最大的好处,那就是消除刘邦对张良的戒心。你说张良会帮助其他诸侯王造反,但是张良的一举一动,刘邦都看在眼里,他知道张良每天都做些什么,在哪里做事。

这下子刘邦才算是彻底放心了,所以张良用这种办法得以善终。我们感叹人生不顺利的时候,其实可以看看古人到底是如何处理这些人生难题的。

03韩王信对张良意味着什么?张良为何不帮韩王信。

张良跟韩国的关系,那是非常深厚的。张良的祖先五代人都在韩国做相国,由此可见张良的确是韩国的著名贵族。

那么张良为什么没有帮助韩王信一统天下呢?我认为张良看不上韩王信。倒不是说韩王信有多么愚蠢,只是韩王信承担不起一统天下的大业。

张良要辅佐的那个人,一定是人中龙凤,是刘邦那样的大英雄,拥有一统天下的气魄和能力。绝不是韩王信这种甘于在自己的地盘上过小日子的人。

吕后恐,不知所为。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筴,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曰:“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筴。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馀人何益。”吕泽彊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史记》

所以张良绝对不会出手帮助韩王信,那么韩王信对张良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颗定时炸弹。

只要韩王信活着一天,只要韩国还在他的掌控之中,那么张良就无时无刻都处于危险之中。虽然张良知道他不会帮助韩王信,可刘邦不知道这件事。

张良和韩国的关系实在是太深厚了,五代的感情联系在一起,不由得不让刘邦感到怀疑。所以说张良不仅不能帮助韩王信,而且完全不能接近韩王信。

尤其是在刘邦一统天下以后,张良如果想要回韩国看看老领导,那么事情可就糟糕了。刘邦一定会认为张良这是回去帮助韩王信夺取天下了。

那么不仅张良走不了,刘邦还会带人去把韩王信给灭了。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所以张良绝对永远不能再见韩王信,也绝对不能再踏入韩国土地一步。自从走出来的那一天开始,就注定了张良与故土永别了。

总结:张良的隐居山林,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

打下大汉天下以后,作为汉初三杰的张良,自然是少不了册封和嘉奖。不过聪明的张良知道册封越高,那么将来的危险也就越大。

因为你掌握了更多权力,拥有了更高的地位,那么你跟皇位的距离就更加接近,这件事是刘邦所不容许出现的。

韩信就是完全不懂得这个道理,一味地想要权力和地盘,结果他把自己给玩死了。还有很多异姓诸侯王的下场比比皆是,这些人都是张良的好例子。

所以说张良就算想要享受荣华富贵,也只能选择放弃。其实有一个人他没有放弃荣华富贵,那就是刘邦的丞相萧何。

作为大汉的第一任丞相,萧何身上的担子非常沉重。不过因为他太过于优秀,以至于所有人都夸赞萧何的能力。

这就让刘邦心里不开心了,所以萧何也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可萧何偏偏还是放不下这好不容易得来的幸福,所以他选择了另外一种自保的方式。

萧何在晚年故意贪污受贿,这件事让刘邦给知道了,刘邦终于松了口气。因为像萧何这种人,什么都不求,就知道努力干活,是非常可怕的。

既然他求财,那么说明他对权力的欲望并没有那么深厚,由此刘邦放下了对萧何的警惕。聪明人的处事方法是不一样的,但是规律是一样的,那就是用方法解决困难,而不是选择弃疗。

参考资料:

《史记》

张良在灭楚以后真的归隐了吗?他为什么不救韩国的韩王信?

张良是韩国贵族后代,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张良失去了他的故国,因此,起初张良对灭秦复韩是有执念的,所以有了古博浪沙张良刺秦之事。

秦末诸侯混战之际,张良也曾离开刘邦,复事韩国。然而,项羽于彭城杀死了韩王成,张良相韩梦灭,他逃出彭城,回到刘邦身边。

此时的张良,思想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公元前204年,楚汉相峙于荥阳,汉军渐露颓势。刘邦听从郦食其的计策,预备复立六国之后。正当刘邦让人刻好印玺,使郦食其巡行各地去分封之际,张良回来了。

张良听说复立六国(包括韩国)之事,认为不妥。

他说了八个理由:

一、商周之时的分封,是基于强势控制力,现下连项羽也控制不了;

二、周武王能拿到商纣王的头颅,如今陛下可能得到项羽的头?

三、昔周武王可以封商之忠臣,而今汉王需要的是旌忠尊贤吗?

四、武王彼时可以用敌国积蓄散钱,我们拿什么救济人家?

五,周武王可以兵甲入库,我们现下能效仿吗?

六,周时天下天平,可以息战,如今争战不休,怎可如此?

七,如果分封六国,何人随汉出征?

八,楚势大,六国必向他称臣,置汉于何地?

张良认为:如今战争时期,裂土分封可以激励将士们,无端复立六国,无济于事。

从张良谏阻分封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变化,对于复立韩国他已经不热衷了,他的心思,在于辅助刘邦得到天下。在他心目中,后头跟随汉王打天下的韩王信,已经是汉之臣属,有义务忠于汉廷,所以在后头刘邦疑心韩王信时,张良属守了汉臣的责任,并没有出手相救“故主”。

张良在灭楚以后,继续劝刘邦定都关中,并辅助刘邦赏罚群臣。

自从刘邦入都关中后,张良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处于半隐状态。在协助吕后巩固了刘盈的太子之位后,他自请告退,专心修道。

张良在灭楚以后真的归隐了吗?他为什么不救韩国的韩王信?

这两个问题都问得很有水平,以下我来分别讲解。

大隐于朝

张良在在灭楚之后,出境的次数十分稀少。第一次就是在刘邦分封功臣的时候,本来想给张良齐地三万户,但是张良从这时开始,已经从谋国向谋身过渡了。于是张良拒绝了三万户的食邑,而是向刘邦提出了封一个对他二人有纪念意义的地方——留县,这里是张良和刘邦初次相遇的地方。可以说,张良除了智商超人以外,情商更是高的没边,主动要求留县作为他的食邑,一来推掉了三万户的食邑,显示了谦恭;二来选择留县,可以展示自己的忠诚恋主之心,算是间接拍了刘邦一个马屁。

此后的张良,开始逐渐淡出朝堂,只在刘邦有重大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才适当地给出意见,比如封赏功臣,比如迁都关中,比如随刘邦出兵代地出谋划策。更多的时候,要么就是借口自己体弱多病,在家闭门养病及修道,要么就是和后来贬为淮阴侯的韩信一起整理,撰写兵书。当然了,张良即使是韬光养晦,也都是假戏真做,修道就真的辟谷,整理兵书就整理出了先秦留下来的一百八十二家兵书。

后来在废立太子的事情上,因为被吕后逼得实在没办法,出了一个“商山四皓”的绝招,此后虽然就此倒向刘盈与吕氏,但张良更加谨小慎微了,甚至公开说“原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彻底潜心辟谷修道,终刘邦之世,始终荣宠有加。刘盈即位后,吕后强行让张良吃东西,张良也就着台阶下来,最终得以善终。

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中有这样一条: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只有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勘破隐逸的真谛,达到大隐于朝的境界,而张良无疑就是大隐之人。

不处嫌疑之地

前面既然说了张良是大隐于朝,那么他必然不会多事,给自己找麻烦。张良本来是韩国的臣子,他在血统上甚至还是韩王室的远支,在这种情况下,和旧韩贵族如果有瓜葛的话,很容易被刘邦归到清算那一堆里去。以张良的智慧,他当然能看出刘邦心中所想,同时,天下一统已是大势所趋,韩国是无法复辟甚至保留的,韩王信是必然在清算之列的。

因此,自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张良再次投奔刘邦后,他的心态已经发生了改变,之前他做的一切只有两个目的:向秦国复仇,恢复韩国。秦国覆灭后,张良其实曾经努力过想要恢复韩国,只可惜没能实现,在现实面前,张良只好改变了自己的初衷,放弃恢复韩国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转而专心辅佐刘邦统一天下,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以,在郦食其提出分封六国余孽,引援以抗衡项羽的时候,张良居然提出了反对,他选择了站在刘邦这面,而不是自己曾经的祖国。如果不是张良反对,刘邦的印信都刻好了,就等着分封呢,曾经这么好的复国机会张良都没利用,可见他真的看透了时局,也看透了刘邦。

在这种情况下,他是绝对不会提醒韩王信,触怒刘邦的。实际上,张良只帮了自己曾经的老朋友长沙王吴芮,告诉他韬光养晦保存自己,因此吴芮也成为了汉初唯一留下来的异姓王。可见,张良不是没有实力没有办法保全韩王信,而是他明白哪些人可以保,哪些人是不能去保的。尤其是他自己曾经的身份,如果和韩王信有过多的来往,无疑是自处嫌疑之地了,以张良的智慧,又怎么会做这种鲁莽的事情呢。

所以说,张良这个人是具有大智慧的,古往今来谋国谋身都成功的人并不多,而张良无疑就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张良在灭楚以后真的归隐了吗?他为什么不救韩国的韩王信?

毫不夸张地说,张良是汉高祖刘邦所有下属中唯一一位是因为政治理想而投入反秦洪流之中的。除了张良之外,无论萧何、韩信,还是曹参、陈平、樊哙、周勃……或多或少都是被利益所裹挟而卷入反秦洪流的。

张良投效汉高祖的目的是比较明确的,一是报秦的灭国、灭家之仇,二是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价值。在楚汉之争结束之后,汉王朝建立,张良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所以他选择了“归隐”。但是,名动天下之后,归隐谈何容易?让皇帝看不见,岂不是又要生出诸多猜忌?因此,张良虽然想“归隐”,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最终,张良只能是辞去了三万户的封赏,却留下了留侯的爵位和封地,以此向汉高祖表白:“我不恋栈、不恋权,但我也始终让您看得见我在干什么,省得您瞎想。”

张良真的“归隐”了吗

前面说了,张良想“归隐”,但早已名动天下并证明了自己存在价值的韩信已经没有了归隐的机会,他必须让汉高祖能够看见自己,从而避免猜忌、保全自己。所以说,张良根本无法真归隐,充其量也就是远离政治漩涡而已。事实也的确如此,张良“归隐”之后的确很少涉足政治,基本上处于一种闲云野鹤的状态。

但是,这并不代表政治不找上张良!汉高祖那场著名的易储风波,张良就最终被裹挟进了政治漩涡。在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吕后的哥哥吕泽出面之后,张良实在无法推托,最终只得出山,为吕后支招、搬出了“商山四皓”。从这一点来看,张良虽然“归隐”了,对朝中的变化仍然是洞若观火的,他知道萧何等开国元勋都反对汉高祖易储,这个时候他再去说什么,除了增加汉高祖的猜忌,没有任何意义。

于是,他选择了另辟蹊径。张良深知汉高祖彼时的处境,骑虎难下、自己出尔反尔等于是自掴,他急需一个就坡下驴的台阶。而搬出“商山四皓”不要给汉高祖施压,而是给他一个台阶下。汉高祖和张良都是聪明人,在“商山四皓”出面之后,汉高祖就坡下驴:“羽翼已丰,难动矣”,太子羽翼已丰,连隐居深山的“商山四皓”都愿意出山辅佐太子,汉高祖放弃易储理所当然!

从这一点来看,张良“归隐”了吗?显然没有,他对朝局的认识恐怕比任何当事者都清晰。但是,张良并没有选择正面卷入?为什么?还是为了让汉高祖放心!只有汉高祖放心了,他才能够善终,不是吗?所以说,张良“归隐”得并不容易。他更多地还是以退为进,主动摆脱汉王朝的政治漩涡。毕竟自己的政治理想已经实现了,再卷入政治漩涡除了给自己增加不可预测的风险,没有实际意义。

张良为何不救韩王信

关于张良不救韩王信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说。首先,张良是韩人不假,与韩王信有交集也不假。可韩国复国本身并不是张良的政治理想和追求,他除了报秦的灭国、灭家之仇外,更在乎的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结束秦末的乱世,而且他做到了。很显然,韩王信发动的叛乱并不符合张良的理想,他将汉王朝再次带入了战乱,不是吗?如果张良拘泥于所谓“旧主”,出面替韩王信说话,那他就不是张良了!韩王信叛乱是逆时代潮流而动,这一点韩信是心知肚明的,他不可能去趟这一趟浑水。

其次,韩王信之所以会发动叛乱,说白了是汉高祖对他起疑,韩王信不得已才发动叛乱自保。那么,问题就来了,想要除掉韩王信的正是汉高祖本人,这个时候张良卷进来,不仅无法救韩王信,而且还会把自己搭进去,将自己多年经营的“归隐”彻底化为泡影。自此之后,无论张良愿意与否,他都必须卷入政治漩涡,再也无法抽身!很显然。这不是张良愿意看到的。

张良的结局如何

正式因为张良的“自愿归隐”,使得他远离了汉王朝的政治漩涡。无论谁在争斗,他们都不会将张良这位边缘人物视为目标。因此,终汉高祖一生,张良没有受到任何冲击,晚年的张良索性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去了……

因为在汉高祖易储时给吕后支招保住了汉惠帝刘盈的地位,汉高祖去世之后,吕后对张良依然心存感激。不得不说,吕后这一点还是做得相当到位的,不仅对张良如此,对夏侯婴等人亦然。因为吕后的关照,张良日子过得相当安稳,云游四海为乐,安享晚年。高后二年,张良去世,吕后给了他“文成”的谥号,也算是盖棺定论了。可见,吕后对张良这个人还是相当肯定的。

综上所述,张良在楚汉之争之后,虽然名义上“归隐”了,实际上更多地还是一种让汉高祖放心的策略而已。对于朝局的,张良一直洞若观火,并没有真正做到归隐。但是,张良并不愿意过多涉足政治漩涡,因而一直以“归隐”的姿态明哲保身,汉高祖“易储风波”中张良的表现最完美地诠释了这种“归隐”。

也正是因为“归隐”,张良变得人畜无害。汉高祖看得到便不猜忌了;张良远离朝堂,革派政治势力争斗自然也不会拿他当目标;吕后感念他当初的出手,更加不会去为难他。最终,张良得以全身而退,以留侯之尊寿终正寝。这样一个不愿意卷入政治漩涡之人,又怎么可能违背汉高祖的意愿,去救韩王信呢?这不过就是提问者的一厢情愿罢了……

张良在灭楚以后真的归隐了吗?他为什么不救韩国的韩王信?

谢谢邀请,方城为您解答。

我们先来看题主的第一个问题,张良在灭楚以后真的归隐了吗?

方城可以明确的告诉你,由于各种原因,张良始终没能归隐。

张良在灭楚以后,确实向刘邦表达了自己归隐的愿望,《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

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从记载来看,“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可以说是张良的理想,也可以说是他的一份政治宣言。

谁知没过多久,张良的理想便因刘邦要更立太子被打破,他本人也身不由己的卷入到这场政治漩涡中来。

当时刘邦欲废太子刘盈,立戚夫人所生的刘如意为太子。众多大臣苦口劝谏刘邦,刘邦心意已决,拒绝接受。吕后内心很惶恐,不知该怎么办。此时有人建言吕后:“留侯张良平日足智多谋,皇上对他很相任。”吕后就派她的二哥建成侯吕泽去张良家里,务必要让张良帮忙出主意。

原本想以皇帝家事为由推托的张良,在吕泽的再三苦求下推辞不过,便为他出了个请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太子的主意。

此时养病一年多,身体有所好转的张良,在刘邦的安排下,与被软禁在京城的韩信共同整理先秦以来的兵书典籍,先后编辑出有代表性的著作一百八十部。

后来代相陈豨在代地造反,张良跟随刘邦前去平叛,为刘邦献出平生最后一计,使刘邦夺取了叛军占据的马邑。

刘邦去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时,正逢张良生病,他勉力支撑着送刘邦到曲邮,并乘机劝说刘邦留太子做监国,留守关中。刘邦见状便任命张良为太子少傅,辅佐太子刘盈。

刘邦平定英布回来后,因身中箭创的原因,病情越发严重,愈发想更换太子。张良去劝谏,刘邦不听,张良就此称病不出,不再管事。

刘邦驾崩后,张良再行辟谷、导引、轻身的养生之术。吕后从心中十分感激张良在保留刘盈太子之位做出的贡献,就强让他吃饭,并且劝他说:“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那样短促,何必自找苦吃到如此地步呢?”张良不得已,勉强听从吕后的话而进食。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何况人在庙堂的张良。

所以说张良在灭楚以后,并没有旧隐,始终处于一种半隐半退的状态。

我们再来看题主的第二个问题,他为什么不救韩国的韩王信?

不错,张良最初的理想确实是为了帮韩国复地。为此他专门向项梁建言,立韩王后裔韩成为韩王,并且辅佐韩成去攻打韩地。

在韩地发现了韩襄王的孙子韩信,并将他留在自己的身边为将军。与刘邦在韩地会合后,张良带着韩信一起随刘邦入关,项羽在戏水封王后,韩信随刘邦入汉中,张良为了辅佐韩王成而告别了刘邦。

后来韩王成被项羽贬为侯,又被杀死。张良由此逃离了彭城,到关中与刘邦相会。而此时韩信凭借着军功,在刘邦军中也是风生水起,不久因攻下韩地,被刘邦封为韩王,也称韩王信。

随之而来的楚汉战争,让张良对天下局势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彭城之败后,张良在下邑为刘邦推荐韩信、彭越、英布。他们三人也确实是战功赫赫,为汉朝打下了大半的江山。但他们时而为了私利,阳奉阴为的种种表现,让张良认识到分封天下的种种弊端。

刘邦在荥阳被项羽军围困,艰难困苦之时,采纳了郦食其分封六国贵族后裔为王的“桡楚”之计。张良听闻后,为刘邦摆出了十大理由,最终说服了刘邦,让他收回了成命。

从以上两个事例可以看出,张良已从最初的光复韩国这一狭隘的认识中跳出,奉刘邦为天下共主,主张天下一统,这是他认识上的一大进步。

因此当韩王信背叛汉朝,做为人臣,自然要义无反顾的维护皇权,维护天下一统,这是大义。

而他个人对韩王信的私人情意,只能抛之脑后,以大义为主。

所以说张良不救韩王信是符合其做人准则的,没有必要为此事而怀疑张良的人品,反而应该为张良不徇私情而称颂。

张良在灭楚以后真的归隐了吗?他为什么不救韩国的韩王信?

张良并不喜欢争权夺利,类于道家的清静无为。之所以成为汉初三杰,起初是因为家族的原因,世代相韩,韩国被秦所灭,因而投入反秦灭秦大业之中。

秦灭后,六国诸侯图谋复立,他顺势复韩,追随韩王成。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他就追随刘邦。灭楚后急流勇退要去修道修身养病,实际就是想远离权力斗争。但事实上他名气大,天下又还是诸侯分立的,躲无可躲,只能关起门来离政治斗争远一些。所以,真要有什么事还是可以找到他,就看他愿不愿意开门接待了。

至于救韩王信之类的想法已经不再有了。因为这本身就是严重的政治斗争,避之不及。而且他已看清统一是天下大势,韩国是不可能复立了。至于他家累世相韩的交情,他以前所作的努力也已经足够交待。

张良自己不问世事,但他的长子张不疑承袭了留侯爵位,在朝为官,后犯大不敬罪夺爵。次子张辟疆在十五岁的时候给陈平出过主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