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篡唐改周,大唐为什么没有一分为二?

导语: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大一统王朝的女皇帝,她的两任老公,都是唐王朝的皇帝,两个儿子也是唐王朝的皇帝,在历史上也是独一份的事情了。

那么武则天改朝换代的时候,有没有将唐王朝一分为二呢?这是没有的,因为武则天虽然改国号为大周,却依旧将儿子李旦和李显,相继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这就是说,她依旧尊重唐王朝,所以唐王朝并没有因此灭亡过。

武则天称帝,其实只是形式上的变更而已。

早在唐高宗李治活着的时候,武则天就已经开始处理朝中政务,而且处理手段比自己的老公李治要强得多。这就造成了一个现状,大臣们更加愿意听从武则天的旨意,毕竟武则天的旨意更加正确,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久而久之,武则天的地位在朝中与日俱增,李治反倒是成了不怎么管事情的人了。恰逢当时他身体不怎么好,所以大小事务都交给了武则天来处理。

这是武则天真正意义上成为帝国第一人的时候,二圣临朝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大家也习惯了听从武则天的旨意。

初,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大帝于寺见之,复召入宫,拜昭仪。时皇后王氏、良娣萧氏频与武昭仪争宠,互谗毁之,帝皆不纳。进号宸妃。---《旧唐书》

这么一来等到李治死了以后,武则天还活得好好的,而且很年轻。纵然是让她儿子李显做了皇帝,可是大权始终还是掌握在武则天手里。

李显就是个吉祥物,一直以来都受到武则天的摆布。后来武则天看李显翻了,她想尝试着废个皇帝看看,以此来揣摩那些大臣们的态度。

这就比较有意思了,皇帝的位置从李显身上到了李旦手里,大臣们压根就不在意。那事情似乎就好办多了,这是为她登基提前打了个前站。

等到时机成熟以后,他告诉儿子李旦,你该下台了。李旦立刻胆战心惊地把皇位让给了自己老妈,这个时候武则天称帝只是形式上的一种转变。

大唐王朝的政权,从始至终都掌握在武则天的手里,李显和李旦压根就是俩吉祥物而已。所以说除了李唐宗室以外,并没有多少大臣是公然反对的。

武则天虽然改唐为周,可唐朝的配置一点都没变。

武则天登基称帝以后,除了杀了一些唐朝的宗室,并没有太多麻烦事情。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大家似乎觉得没有改朝换代的感觉。

尤其是对民间来说,武则天登基和没有登基之前,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大家还是认为自己是唐朝的百姓,并不会把大周这个国号深入人心。

那么尴尬的事情就来了,武则天到底该立谁为继承人,如果武则天立自己的侄子武三思做继承人的话,那么李唐王朝的确就灭亡了。

永徽六年,废王皇后而立武宸妃为皇后。高宗称天皇,武后亦称天后。后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旧唐书》

可是武则天在自己岁数大了以后,再次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李显。也就是说她终于还是恢复了李唐的江山。

李唐王朝再次恢复,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变局,大家该吃吃该喝喝,似乎从来就没有出现过改朝换代的事情。

而且武则天手下的一干老臣,全都是唐王朝的大臣,他们知道武则天的能力出众,有本事把国家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所以这帮人愿意跟着武则天干,比如说狄仁杰、张柬之之类的。可到了大是大非跟前,这些老臣的态度是很明确的。你武则天闹一闹就算了,千万别废了李唐王朝的后继之君。

由此可见,从李唐到大周,其实就是皇帝改变了一下,其他所有东西都没有变过,这就是李唐王朝没有一分为二的主要原因。

武三思差点就成了武则天的接班人。

武则天改朝换代,将大唐王朝改成了大周王朝,这是一件大事。因为任何一个王朝都要有接班人,武则天也不会例外。

在接班人的问题上,武则天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当然是自己的儿子,不管李显还是李旦,那都是自己亲生的。第二个选择那就是自己的侄子武三思,武三思的才能出众,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武则天心中动摇。

二月戊午,废皇帝为庐陵王,幽于别所,仍改赐名哲。己未,立豫王轮为皇帝,令居于别殿。大赦天下,改元文明。皇太后仍临朝称制。庚午,废皇太孙重照为庶人。太常卿兼豫王府长史王德真为侍中,中书侍郎、豫王府司马刘祎之同中书门下三品。---《旧唐书》

按照礼法上来说,自己是武家的人,传位给武家的后人才能够延续大周王朝。可是从亲情角度来说,儿子总比侄子亲,这是没的说的。

尤其是在传位这种大事上,儿子自然比侄子更加合适。在这个关键时刻,武则天得到了一个人的点拨,从此下定决心传位给儿子。

狄仁杰告诉武则天,要是立儿子为皇帝,那么陛下将会受到万世香火供奉,可如果立武三思的话,从来没有听说过侄子会把姑姑供奉在太庙之中受到万世香火祭拜的。

武则天终究还是看出了事情的真相,为了自己的未来,她当然要立自己的儿子作为接班人。从此武三思的地位一落千丈,再也不是接班人的人选了。

如果武三思真的成了接班人,大唐王朝可就真的灭亡了。

武则天再怎么说,那也是李唐王朝皇帝的母亲,所以她好歹跟李唐王朝是有很深的关系的。她的子孙们之所以没有在她活着的时候动手,也是因为在乎这一点罢了。

而武三思跟李家可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他要是真的登基以后,那么李唐王朝的这些嫡系,一定会被武三思赶尽杀绝。

疾三思奸乱窃国,比司马懿。其忌阻正人特甚,尝曰:“我不知何等名善人,唯与我者殆是哉。”与宗楚客兄弟、纪处讷、崔湜、甘元柬相驱煽,王同皎、周憬、张仲之等不胜愤,谋杀之,为冉祖雍、宋之愻、李悛所白,皆坐死。因逮染五王,而崔湜遣周利贞就杀之,故祖雍与御史姚绍之等五人,号“三思五狗”。---《新唐书》

这么一来的话,李唐王朝可就真的要灭亡了。武三思登基以后,定然会遭到很多忠心拥护李唐王朝的臣子反对,于是一场腥风血雨的政变就会发生。

不管李家获胜,还是武三思获胜,那对李唐王朝来说打击都是相当大的。由此可见,武则天也一定会在心里考量这一点。

再说了武则天子孙那么多,如果武三思登基以后,铁定不会留下这些人,武则天心里也是有些不舍的。

武则天虽然只做了10年的皇帝,却执掌了李唐王朝朝政三十多年之久。她在大是大非面前,当然是看得非常清楚的。她可以称帝,可她不能推翻李唐王朝,这是底线了。毕竟她跟李唐宗室之间的关系,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参考资料:

《新唐书》

武则天篡唐改周,大唐为什么没有一分为二?

一个朝代的一分为二,意味着政权被推翻,宗室血脉已断,改朝换代了。比如西汉与东汉。王莽篡权建立了“新朝”,刘秀推翻王莽后,也建立汉朝,但他与西汉末年皇帝早不是宗室血脉。历史上只能称为“东汉”,来区分两个汉朝。

再比如宋朝,北宋灭亡,赵构作为皇子南逃,被立为皇帝,史称“南宋”,但宋朝宗室血脉没有断开,历史上统一称为宋朝。

唐高宗李治去世后,李显继位史称“唐中宗”。武则天做了皇太后以后,废了李显的皇位,贬为庐陵王。武则天立李旦为皇帝,称“唐睿宗”。

李旦看武则天要当皇帝,不敢反抗,主动让位给武则天,并要求母亲赐姓武。武则天还是将其夫妻二人贬为庶人。李隆基就是在此期间出生的。

武则天篡唐做皇帝十年左右,在狄仁杰等人的力劝之下,唐中宗李显又被立为皇太子。五年以后,趁着武则天病重期间,在张谏之等五人带御林军,攻入武则天的长生院,逼迫武则天让位给太子李显。

武则天在做了十年皇帝后,让位给自己的儿子李显,主动要求去掉自己的皇帝封号,改称“则天皇后”,归李氏宗庙。

唐朝之所以没有一分为二,在于武则天尽管做了十几年的皇帝,改国号“周”。但其皇位本来就是从中宗李显手里夺来的,最后皇位又还给了李显,继续是李唐的江山。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李氏唐朝的血脉没有断。李显是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儿子,在宗宗室血统上,是嫡亲。所以唐朝不能算是一分为二了。

武则天篡唐改周,大唐为什么没有一分为二?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在古代,如果异姓称帝改国号,定会天下大乱,导致生灵涂炭。但是武则天改朝换代后,除李姓王室外,叛乱行为却少有发生。大唐也没有没有一分为二,这是为什么?1.重视舆论工作。

天授二年七月,古城洛阳魏国寺的法明和尚等人撰写了《大云经》四卷,法明和尚在经卷里,言之凿凿地说武则天是弥勒佛化身。在民间弥勒佛表示“量大福大”,作为佛,总提醒世人要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说的就是这个佛,因而深受百姓喜爱。

法明和尚认为武则天应为天下主人,武则天闻知,下令将此卷颁行天下。命令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专藏《大云经》,还让僧人向百姓讲解经卷内容,并将佛教的地位提高在道教之上。“历史上的任何革命都以哲学革命为先导”,武后舆论工作做到了家。要百姓知道,自己当皇帝是天命属归。2.武则天胡萝卜加大棒的治国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武则天在翦除唐朝宗室的过程,博州刺史李冲,垂拱四年(688年)八月于博州举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豫州呼应。武后分遣丘神勣、魏崇裕镇压,李冲起兵七日败死;越王李贞兵败自杀。武后随之处心积虑剪除李氏诸王,利用周兴、索元礼等人办案,韩王、鲁王均被诛。三下五除二,灭了带头起哄的人。

为解决与大臣之间的矛盾,武则天重用酷吏,倡导告密和酷吏政治。兴起了小人钻营,世风败坏的现象。弄得冤狱无数,怨声载道。

民心安定后,政局已稳,她又铁腕治酷吏。武则天收捕、禁锢了当年滥告滥杀的27名酷吏,杀掉了罗织能力极强、民愤极大的酷吏周兴和来俊臣。使自己与臣民矛盾缓和下来。长袖一舞能翻云覆雨,敌对势力瓦解,天下归心,这个女人不寻常。3.最重要的是武则天重视人才。

武则天把广招贤才看成天子之责。因此,招贤纳士,选才任能成为武则天称帝后的日常工作之一。“不惜爵位,以笼四方豪杰自为助”。

提倡自荐:她给予内外九品以上的官吏和百姓毛遂自荐的机会,根据自己的阅历与才能要求升官或谋求做官。推行试官:各级官吏举荐的人才能得到武则天的亲自接见后,有试作某官的机会。设立员外官:尽管有职无权,但同样领取奉禄。发展与完善了科举制度:利用科举取士。发明了武举:选拔有军事才能和武艺出众的人出仕。

这种不计出身、不论资排辈的选拔官吏方法,是很好的用人措施,能广泛地贤能,深获人心。4.武则天虚心纳谏。她🈶自己第一任丈夫唐太宗的纳谏之风,颇具政治家的气度。让群臣各抒己见,博纳群智,集思广益。贞观元老刘仁轨,上疏以吕后祸国劝武则天逊位,她没报复。朱敬则上书要政府免除严刑峻法,广布恩德,得到武则天嘉奖。刘知几进言赦令不可太滥,裁汰多余官员等等均被采纳。狄仁杰、张柬之等名相都🈶逆耳忠言,武则天从没计较。

5.她执政期间,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所提高!普通百姓有好日子过。

武则天篡唐改周,大唐为什么没有一分为二?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女皇帝,上接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唐朝经济迅速发展,为大唐二百八十九年的兴盛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武则天改唐为周,是统治集团上层的和平交接,社会并没有出现动荡和损失。武则天晚年又把权力还给儿子,也就是说,武则天从中宗李显手中取得天下,玩累以后,又还给李显,所以,大唐没有象汉朝一样被一分为二。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宜为春。她当皇上之前是大唐皇太后,三十多年来,一直居于权力的最顶端,对文武大臣有生杀予夺的大权,这为她登基称帝扫清障碍。

唐高宗李治驾崩后,中宗李显继位,遗诏规定,天下军国大事由武则天裁决,武则天牢牢的掌握最高权力。

中宗李显急于培植自已的班子,欲提拨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宰相裴炎反对。中宗李显非常生气:别说是一个小小的侍中,我把大唐天下给韦玄贞又如何!″

中宗一句话丢了皇位,贬为卢陵王,发配到房州。李旦当上皇帝,即睿宗,武则天临朝称制。

公元690年,一切水到渠成,67岁的武则天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改为神州。武则天权智过人,努力发展经济,善于发现人才,贤臣倍出。

武则天用酷吏治天下,打击李唐宗室和关陇贵族集团。任用寒门士子治现天下。武则天晚年,见人心思唐,便把卢陵王李显接回京城,再次立为太子。

公元705年,大臣张束之,袁术已,敬晖等人发动神龙革命,拥中宗李显复位,恢复国号唐。顺利完成权力过渡,社会并没有造成破坏和动荡,当时社公,自上而下都是人心思唐的,故而天下没有一分为二。

武则天篡唐改周,大唐为什么没有一分为二?

中国人正统观念,使夲来很小的事情。无限扩大化。本来如英国女王统治英国一样,中国人是不行的。武则天是历史最伟大女政治家,活的时候是唐高宗时的皇后。唐中宗,唐睿宗皇太后,临朝称帝。天生一付长得很美,是唐太宗的才人。太宗赐号武媚。

武氏也非常自信智能强大。认为自已好像日月一样崇高伟大,有凌挂于天空之上,统治万众能力。自制尊号圣神皇帝,别人尊崇的圣母圣神金轮皇帝,圣神越古金轮圣神皇帝 ,慈氏越古金圣神皇帝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则天大圣皇帝等等多得数不清的尊号。活着享尽荣华富贵,死了也有无穷传奇。

当皇帝时,令右鹰扬卫将王孝杰,为武威军总觉与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兵征讨西域,连克于阗,疏勒龟兹,碎叶等西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角兹,发兵龟兹守卫国士,扩大国土一倍以上。

当然契丹首领李尽忠和孙万荣,也反叛起兵起义,攻打营州,杀死都督赵文翙。武则天今曹仁节,张云遇,李多祚率兵征讨,但大军中吐蕃伏兵埋伏,全军覆没。武则天又令武攸宜,王孝杰率兵讨伐也大败。而武则天再令武懿宗,木头师,沙咤忠义率兵二十万,讨伐契丹,孙万荣才兵败被杀。契丹余众都归降了突厥。

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起兵对武则天当政不满反叛,豫州刺史越王李贞也起兵响应。武则天用武力镇压,株连李家宗室六七百人在监,籍没者多达5干以上。狄仁杰上书求免,武则天听从建议,特赦死囚改杀为安抚,流放。百姓稳定。豫州的局势平稳。

但突厥再反叛独立,南下骚扰河北,女皇命太子李显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去征讨突厥。太子李显无能不行,狄仁杰当元帅事,女皇亲自送行。但是突厥默啜可汗尽杀河北的赵,定等州男女万人退还漠北。狄仁杰追之不及,早就逃远。

那时默啜可汗父亲骨咄禄自立为可汗,开始东征西讨,频繁出击,先后进攻过唐朝北部,九姓铁勒,三十姓鞑靼,契丹,奚的地方,奠定后突厥王庭的基业。死后其弟默啜自立为可汗,也进攻唐朝北方,杀掠当地官吏和人民。后来为了巩囤自己汗位,改变策略讨好中原王朝,以取得武则天支持。695年可汗请降女皇武则天,女皇非常高兴,册封为左卫大将军,归国公。契丹反叛唐朝时,后突厥还帮助唐朝击溃契丹。女皇又册可汗为颉利利施大单于,立为报国可汗。女皇要内侄儿武延秀娶可汗女为妃,武侄到突厥的黑恩沙城后。可汗却说,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那,此岂天子之子乎。将武延秀拘留,率兵侵扰河北。狄仁杰领兵十万追击,但未能追上。默啜可汗回到漠北后,拥兵四十万占地万里。唐朝中宗取消与突厥联姻计划,悬赏能斩获默啜有封国,授诸卫大将军。任命左屯卫大将军张仁愿为朔方道大总管击败来犯后突厥军。张仁愿趁默啜西征突骑施,乘虚而入,奇取漠南,在黄河北筑三座受降城,有尾相应,截断了后突厥南侵之路,又在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候台一干八百个,保卫北方安全,使突厥不能越山南下放牧。

柳州司马徐敬业,以复唐帝位拥立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起兵十万多,也很快被武则天派兵击溃。为了防止反抗,女皇对政敌进行毁灭性打击外,奖励告密,在朝置铜匦收密信。用酷吏索元礼,周兴,来俊臣制造骇人听闻的折磨和屠杀,专办谋反大案,诛杀关陇士族,扶植拥护庶族,破格用人,发展科举制度,首创由女皇帝殿试,允许官员百姓推荐自已为官,发现不称职立即废黜诛杀,造成社会放手招官,又用酷吏滥杀,社会到处遍布告密恐怖风气,做了十五年女皇帝,大肆修佛,到处造像,建明堂,修天枢,铸九鼎浪费钱粮无数重造洛阳城,加深阶级矛盾,使她在八十二岁重病时,宰相张柬之,李多祚发动政变,强迫女皇传位中宗李显复唐国号。但王朝政局也陷于多变之中

武则天篡唐改周,大唐为什么没有一分为二?

李治生病了以后为什么要给武则天加号“天后”,并与高宗并称“二圣”,参预朝政?而李治驾崩前,又为什么会临终遗诏: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天后决定?武则天遂由此太后临朝称制。唐高宗李治为什么会对武则天这么放心?

这是因为武则天生的儿子姓李。唐高宗李治认为:武则天权力再大,死了以后也还是要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是信任自己的老婆,还是信任辅政大臣?历史上所有的皇帝都是选择信任自己的老婆。太后临朝称制,权力最终还是要回到儿子手中。

武则天因为对自己的儿子都不太满意,也曾经考虑过立武承嗣、武三思为太子。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唐纪二十二》:

圣历元年:武承嗣、三思营求为太子,数使人说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太后意未决。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太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仁杰曰:“王者为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又劝太后召还庐陵王。王方庆、王及善亦劝之。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翅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三思之意。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武承嗣、武三思希望能当上太子,多次让人在武则天耳边吹风说:“自古以来,天子没有让异姓做继承人的。”言下之意,武则天姓武,将来的继承人也应该是武姓。武则天犹豫不决,宰相狄仁杰对武后说:“姑侄之于母子,哪个更亲近?陛下立儿子,千秋万岁后,会在太庙中作为祖先祭拜;如果立侄子,从未没有侄子当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庙的道理。”

从此以后,武则天再也没有产生过立武承嗣、武三思为太子的念头。之后,将儿子李显接回了洛阳。

武则天被迫禅位后,徙居上阳宫。李显复位,因为武则天是他老妈,因此还是率百官到观风殿向武则天问安,之后每十日一往。并上武则天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武周朝结束。

所以大唐不可能一分为二。武周朝和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武周的出现归根结底是李家夫妻,母子之间发生的事情,是他们的家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