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到底有多悲痛,她自己是如何形容的?
评语:是清流却为俗物所困,真豪杰也要苟且偷生。
当李清照来到安徽乌江的时候,曾经写下了一篇著名的诗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往往制定道德标准的人,偏偏就是那个违背道德标准的人。李清照对项羽的那种精神,是非常崇拜的,她甚至以此来抨击当时的宋高宗朝廷无能。可是在自己人生落魄的时候,李清照所选择的,却也是过江东来维持自身的生活,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嫁给了张汝州。李清照和赵明诚就是一对神仙眷侣,两个人不需要工作,因为家里都是达官显贵。赵明诚家里更是宰相之家,所以李清照嫁给赵明诚以后,压根就不用担心生活的苦累。
他们只需要好好过日子就可以了,可这种日子跟大家想象的是一样的,当然非常无聊。于是他们便开始在文化方面下功夫了。
两个人的文学造诣都比较高,可是李清照作为千古名词人,境界当然要比赵明诚高不少。所以在很多场合,李清照都会把赵明诚给比下去。
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夫妻俩的感情生活(说实话我不信),李清照和赵明诚相互帮助,一起研究起了古玩字画之类的东西。
也就是说他们在最无聊的情况下,居然研究起了古董。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爱好呢?据我来看,这是受到了宋徽宗的影响。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有涉及元佑党人的嫌疑,所以差点就因为这件事把他们给搞离婚了。由此可见政治对他们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宋徽宗偏爱古玩字画,而赵明诚夫妇之所以研究这些,我觉得是受到了这方面的影响。不排除想要通过这条路获得皇帝关照的可能。
不过很可惜,赵明诚人到中年便死了。3年以后,49岁的李清照,居然改嫁给了名不经传的张汝州。一时间,李清照的绯闻是满天飞,谁也想不到这位徐娘半老的李清照,居然会选择改嫁。
李清照的悲伤,都留在了纸上。赵明诚的死,几乎是击垮李清照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时徽钦二宗被金人掳走,北宋宣告灭亡。这一对官二代的夫妻俩,从此再也无法过上富足平安的生活了。
人生的颠簸从此开始,他们从北方一路南下,各种颠沛流离自不必说。不过好在有丈夫在这里,就算再辛苦,也有个可以依靠的人。
万万想不到的是,赵明诚居然忽然就死掉了。这个陪伴了自己大半生的人生伴侣,就这么轰然倒下了。
李清照伤心不已,不仅是因为自己从此孤苦伶仃而悲伤,更是因为丈夫的早逝而难受。为此她曾经写下了: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
我认为李清照的那首《声声慢》就是在赵明诚死后所写,意思很清楚,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太孤独了。
看到这一句词,我就感受到了当时李清照的孤独无依,原本是两个可以互相扶持的人,可现在走进家门,却只剩下了自己,这是多么的孤独呢?
所以赵明诚的死,可以说是李清照词风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丈夫的死,使得李清照的人生,有了一个质的转变。
此后李清照的词,全都是那种悲凉伤感的氛围,由此可见,赵明诚对李清照的人生影响,到底有多大。
李清照为何要改嫁?放不下俗物的清高。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固然很悲伤,可生活还要继续下去。这个时候的李清照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保住赵明诚生前最看重的《金石录》以及所搜集来的古玩字画。
这些可以说是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这一生唯一留存的东西,所以李清照自然是想想要好好保存下去的。
但是当时国破家亡,四处颠沛流离的李清照怎么可能守得住这些东西呢?古董字画在一路上被偷的偷,抢的抢,压根就没有多少是存留下来的,只有《金石录》的稿件,李清照还保存了下来,毕竟这是丈夫的遗作。
这个时候的李清照属于孤苦无依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张汝州不断讨好李清照,把自己伪装成了一个圣人,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得到赵明诚留给李清照的那些古玩字画。
有这么一个人在乱世之中可以保护自己,李清照无奈之下,只好选择了嫁给张汝州。这是一场带有欺骗性质的婚约,所以注定不会有什么幸福可言。
婚后的张汝州,忽然发现,原来赵明诚留给李清照的那些宝贝基本上都没了,就算留下来的,李清照也不愿意交给张汝州。
张汝州恼羞成怒,竟然对李清照大打出手。作为宋朝的著名才女,李清照自然是受不了这样的侮辱和打击,她公然举报自己丈夫贪污受贿,并且要求离婚。
结果李清照因为状告张汝州,被连累下了大牢。好在这个时候她的朋友比较多,全都冒出来保住了李清照,李清照这才勉强活了下来。
李清照之所以嫁给张汝州,绝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能够活下来,她的目的很简单,保住赵明诚所交给她的那些文物。
因为在颠沛流离之中,李清照压根就没有办法保住这些东西。只有寻找一个稳定的家,李清照才能完成丈夫的遗愿。可惜正是因为这种执念,导致了李清照一生中最大的不幸。
总结:李清照自己过了江东,所以她才会佩服项羽不肯过江东。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在这首诗里,李清照将项羽的悲壮行为,当作讽刺宋高宗的利器。其实真正等到她面临生活的困难时,她也成为了宋高宗那样的人。
她没有因为生活的不公而抗争,她最终选择了屈服。就算她的才华再高,也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她从小优越的生活条件,注定了李清照是个缺少磨难的人。
一个缺少磨难的人,在遇到磨难的时候,往往就会变得不知所措。李清照的前半生基本上就是没有磨难的那种人。等到她后半生遇到磨难的时候,终于知道了自己的手足无措。
项羽的死固然伟大,但是他死后就没有生活了。如果生活还想继续的话,那就必须要过江东,就必须要像生活低头。李清照是这样,我们也是这样。
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到底有多悲痛,她自己是如何形容的?
靖康之难时 ,许多诗人学士受尽了流离之苦,甚至有着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其中就包括了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
女词人李清照被迫逃到建康,她收藏的各种古书、文物等等全都在战火中被毁。在宋高宗建炎三年,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湖州知府。赵明诚着急去建康朝见皇帝,就一个人先走了。
当时是酷热的三伏天 赵明诚到建康不久就得了虐疾。李清照知道这个消息以后,连忙赶到建康去。谁知几天后张明诚就一命呜呼了,这对于四十几岁的李清照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本来国破家亡已经是够悲痛了,现在再加上丈夫又不幸去世了,只有李清照一个人流落在江南。由于金兵不断南侵,经过几年的逃难,宋高宗定都临安,不久李清照也跟去了。
当时的临安,在宋高宗和一群官僚贵族的带领下,只顾着贪图享乐,完全忘掉了国仇家恨。有一年元宵,李清照的一些贵族妇女友人,派了车马来接她去看灯。可她当时心情悲凉,没有兴趣,就拒绝了。并且写下了这首《永遇乐》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惆怅、对丈夫的思念和对往日元宵乐事的怀念。
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代: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回忆当年开封元宵节的场景,让很多逃亡过来的士大夫读完后流泪。以当年在汴京赏灯过节和现在在临安过节比较,用游人的欢乐来衬托自己内心的悲凉,李清照这时也更加想念自己去世的丈夫。
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到底有多悲痛,她自己是如何形容的?
赵明诚是李清照一生挚爱,他的早逝,自然会让她悲痛欲绝。那么,如何来形容李清照的悲伤呢?她写过一篇《祭赵湖州文》,不幸的是全文已经失散,只有两句留在了赵明诚表侄谢伋的《四六谈麈》里:
百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
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
这两句话,展现了李清照对偶精炼、用典工巧的四六之才。同时,每一个字都是她无限的悲伤。
“叹庞翁之机捷”,用了庞翁坐化而被女儿抢先的典故,叹息赵明诚比庞翁机捷,懂得抢占先机,把孤苦无依的自己留在了后面。而“百日正中”,则是说赵明诚正当盛年,结果却撒手而去,怎不让人心痛?
“坚城自堕”“杞妇悲深”,用的是孟姜女哭倒长城的典故,用来形容她和孟姜女一样,有着哭倒长城的悲痛之情。同时,“坚城自堕”还包含着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最终评定:她认为赵明诚是还没有来得及施展才华的国之长城。当然,更不用说,他也是李清照所依赖的家之长城。
也许,此时的李清照也想起了她写《夏日绝句》时的场景。对于这首诗给赵明诚带来的压力,她感到万分的内疚和后悔。她也想起了最后一次分别时,赵明诚坚定有力、分外精神的音容,以及那首豪迈的绝笔诗,最终选择了理解他,给了他一个“坚城”的评价。
这可以从《金石录后序》中得到印证:“取笔作诗,绝笔而终,素无分香卖履之意。”分香卖履的意思,我已经在回答“赵明诚去世时,李清照为什么说他"素无分香卖履之意"?分香卖履有什么典故?”时详细说明过,这里不再赘述。她这句话也是想说,赵明诚是一个有着豪迈之气的大丈夫,而不是她先前所认为的胆小鬼。
可见,李清照给予赵明诚的有爱更有理解,有悲伤更有敬重,真是人间难得。
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到底有多悲痛,她自己是如何形容的?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死于1129年,生前两人十分恩爱,丈夫在外出就任期间,李清照写了很多思念丈夫的词寄给赵明诚,赵明诚也写词回寄给李清照。几番比试下来,却是在写词上不及自己的妻子。但由李清照前期所作的词不难看出,两人是有多么的恩爱。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当然是悲痛万分的,后期所作的词字字显出她孤单悲苦的心境。简直就是血和泪的倾述。
赵明诚,宰相赵挺之的第三个儿子,对诗词也有一定的天赋。但最大的爱好是收藏金石玉器,对书画和金石玉器古玩有很高的鉴别知识。收藏有当时很珍贵的“赵氏神妙贴”等等珍贵的文物,金石玉器收藏品也是很多。《金石录》就是李清照在此基础上命名而成的。
由于当时正值金人攻打宋朝,而赵明诚时任江宁地区知府,有个叫王亦的下属官员发动兵变,被其余下属带兵平定了。当下属们来向赵明诚禀报时才发现:赵明诚已经用绳索搭下城墙逃跑了。
这件事引起了朝庭的怒火,而赵明诚的父亲早已死去,于是赵明诚被罢免了官职。其实赵明诚当时逃跑,是害怕他战死后,他的收藏品没安置好。他跟妻子李清照解释了,但李清照作为一个爱国人士(李清照是个很爱国的人,前后期的词中都多有体现),又是当时的名人。所以,李清照根本无法释怀,替他感到非常羞愧。因为她本人名气也较大,关注她们的人也多,李清照觉得丈夫这次的行为太丢人了。从此两人感情上有了隔阂。再不复之前那么恩爱有加了。但念及以前的恩爱,也还是凑合着没有明显的吵闹。只是对于此事,李清照始终耿耿于怀。
由于金兵继续大举人侵,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也加入了逃难避战祸的行列。一日,逃到江边等渡船时,李清照心有感触,加上对丈夫弃城的行为一直在心里挥之不去,于是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赵明诚当时的心情我们可想而知:当然是羞愧万分!大丈夫平生应当做个英雄毫杰!死后也是鬼中的英雄。现在还是仰慕项羽啊!宁愿自杀也不会延着厚脸皮苟且偷生回去面对江东父老!
由此诗可以看到,自已的妻子对自己如此看法,又关系着自己的名节,而恰恰又是赵明诚最痛的“伤疤”被揭开,心里的痛苦羞愧无处发泄,又处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为染上疾病埋下了根源。而李清照也不会想到自己丈夫会在不久后染病归西,本身是著名的诗词作家。心里对这件事不满,就写出来发泄发泄。如果她当时就知道这首《夏日绝句》会产生的后果,可能她是不会写这首诗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李清照为人嫉恶如仇,心里想什么就会表达出来,有点“强势”的意思。这个性格在她的词中也充分表达了。想就是想,思念丈夫就是真思念丈夫,少女怀春就用词直接写出来,也不怕别人说三道四。这在当时确实引起了许多保守派文学作者的非议,但也不泛嫉妒她才华的人趁此兴风作浪,“玉壶颁金”事件(此事件我另有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就正是那些嫉妒她才华的人所为。如果李清照没有那样的性格,也写不出直抒自己情怀并留传千古的“词”。
就在李清照和赵明诚逃避战祸期间,朝庭又录用了赵明诚,任命他为湖州知府,即日赴任。而赵明诚此时已经染疾在身,沿途逃难奔波,又加上心情郁闷,每日生活在自责与羞愧当中,接到任命后已经病得严重了。与妻子李清照分别时,由于战乱连连,李清照担心他又做和上次一样的羞愧(上次弃城而逃)事,就对他说:“此去战祸不断,万一你有个意外(就是叫他不要再逃了,意外就是宁愿战死),你的收藏品怎么处理?”。赵明诚回答:叫她带不了就丢弃,只把“赵氏神妙贴”收好就行。这次,赵明诚在赴任的路上因为病重就死亡了。李清照从此过上了形影只单的凄苦生活。当然,经济上的困苦与“玉壶颁金”事件也有很大的关系。这里就不在“玉壶颁金”事件上作繁述了。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也从新找了一个丈夫,名叫张汝舟,一起生活了两个月。张汝舟本就是个市井之人,又无高的文化,更不要说会什么诗词歌赋。一个性格前沿的词作家,和一个市井之人结婚,根本没有半点共同语言,于是,李清照就把张汝舟“休”了!继续自己一个人的悲苦生活。
由于受张汝舟影响,李清照对另外找丈夫心灰意冷。这也引发了她更加思念自己的丈夫赵明诚,比较之下,自己的丈夫赵明诚那是千般好,万般好。谁也比不上。李清照思念已故的丈夫,于是就在词中表达出来,而且表达的是淋漓尽致,这也使她后期的词和前期形成鲜明的对比。她自己是和何形容的呢?这个她形容的“词”确实太多了。就拣个她的代表作之一来回答一下题主吧。
李清照的《声声慢》也是她思念丈夫赵明诚的代表作之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风来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只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之一,她晚年都在困苦孤单中度过,常常思念丈夫赵明诚,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悲苦思念的“词”。与前期生活幸福时写下的悠闲生活的“词”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到底有多悲痛,她自己是如何形容的?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到底有多悲痛,她自己是如何形容的?
李清照《诉衷情》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蕊,更撚余香,更得些时。
此词作于南渡以后,此时,词人从青州逃到建康,不久赵明诚病逝。因此她的心情特别悲凉。词甲写她晚来饮酒消愁,很迟才卸掉头饰,准备歇息,可头上还剩有梅花的残枝未忍卸去。及至酒醒,下阕写夜阑更深之时,人声岑寂,月色柔和,词人垂帘枯坐。深刻地表现了她那惆怅难耐的心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