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上有哪个王朝在灭亡后差一点翻盘成功的?有何依据?

自秦朝开始到清王朝,历史上哪个王朝在灭亡后,若干年趁着某些不明因素最有可能翻盘的?

导语:

当然是大明王朝,我们可以发现,从顺治皇帝入关,到溥仪退位,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有反清复明分子的存在。

顺治康熙年间的天地会,乾隆时期的红花会,嘉庆年间的天理教、白莲教等等,全都是反清复明的组织。尤其是康熙年间,差点还反清复明成功了。

康熙年间反清复明的情形是最严重的的。

吴三桂背叛了大明王朝,将清军引入关内,所以吴三桂夺得了清王朝平西王的爵位,并且作用西南半壁江山,是云南地区的土皇帝。到了晚年的他却发动了光复大明的反叛,主要目的就是拒绝削藩的事情发生。

吴三桂的部队声势浩大,一路向北打,长江以南的绝大多数地区,都成了吴三桂的地盘。这个时候康熙皇帝也被吓傻了,差点就引咎辞职,成为下一个朱允炆。这一仗打了足足8年时间,可见艰苦程度有多大。要不是吴三桂本人病死了,那胜负还真的难以预料。

郑成功父子到了台湾以后,也是拒绝与清王朝合作,他们暗地里支持各路反清力量。尤其是陈永华创建的天地会,更是反清力量的主力军。天地会成员主要是和尚和道士,这样就可以不用剃成满清的那种发型了。

所以康熙皇帝在位的期间,是大明王朝最容易扶苏的时候。一旦郑经或者吴三桂带兵打回来,那康熙皇帝真的要退回关外了

当时他也做好了退回关外的打算,让人去盛京收拾好地方,他打算去那边度假了。这就是最现实的情况,满清本来也就打算是来中原抢一波,抢够了就回去的。

要是康熙皇帝当时真的没有下定决心抵抗到底,或许大明王朝还真的可以恢复了。毕竟当时清军入关才二十来年的时间,一切尚未稳定。

顺治年间的南明王朝,差点就坚持下来了。

南明王朝的确非常不容易。从弘光政权,到隆武政权再到永历政权,这一路坚持了四十多年,就是要恢复大明王朝的江山。

可惜的是,当时的大明将领之间并不团结,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这才导致了大明王朝难以恢复江山的悲剧。

比如说郑芝龙,他表面上是大明王朝的官员,其实压根就是地方诸侯。只要清军给他一个好价钱,他立刻就能把自己给卖了。

还有左良玉,他手里号称有百万雄师,可是他鼠目寸光,一直就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压根就不考虑大明王朝的未来,所以最终导致了失败。

其他将领也是一样,手里但凡有点军权的,都不想再为大明王朝效力了。这是一个很悲惨的故事,却是实实在在发生的故事。

当时最有可能改变战局的,那就是永历政权了。因为永历政权是大明王朝和大西政权的结合体。政体是大明王朝,而军队是由大西军的将领来控制的。

他们君臣一心,全盛时期,几乎打下了西南的半壁江山。如果这个时候他们没有闹内讧的话,至少长江以南的地区,他们是绝对可以拿下的。

一旦拿下长江以南的地区,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机会北伐。当时李定国的军事实力相当强,满清在不得人心的情况下,再遭受如此重创,自然是要退回关外了,这个时候恢复大明王朝也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明朝有必要恢复吗?其实就算恢复了明朝,也没什么用处。

明朝表面上看似乎代表着正义的力量,其实这只是很多人的一厢情愿罢了。明朝皇帝对老百姓的伤害,其实是非常惨重的。

尤其是到了明朝末年,万历、天启以及崇祯,不断增加赋税,将老百姓逼得没有退路了。所以才会有一系列的造反行为。

其实老百姓就是要一口饭吃,为什么连这点要求都不能满足他们呢?李自成如果有个好工作,他有可能起兵造反吗?所以说是当时是大明王朝把自己给逼到了绝境,李自成、多尔衮这些人只是外界因素罢了。

我认为就算是恢复了大明王朝,也不可能彻底解决民生问题。因为明朝的赋税实在是太重了,他们的支出项目比较多,所以赋税自然严重。

比如说贪污严重,从上到下,就没有不贪污的,钱都要从辛苦的劳动力身上索要,养着这么多贪官,老百姓哪里吃得消。

还有就是明朝有一个人口众多的宗室需要养着,据说有几十万老朱家的子孙,全都要明朝政府养着,这得需要多少银子呢?

像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他家里就是家财万贯,良田千亩。作为对比的灾民,很可能连一顿饭都吃不上,这就是明朝必然灭亡的主要原因。

总结:还有哪些王朝有可能死而复生呢?

汉朝也是一个差点死而复生的王朝。其实早在西汉末年,王莽篡汉的时候,大汉朝就已经灭亡了。王莽可是做了大新帝国皇帝长达15年之久,这段历史不被人们承认罢了。

刘秀举兵起义,最终重建大汉王朝。其实东汉和西汉本身就是分割开的两个王朝,只是刘秀是刘邦的后代,所以强行算作一个王朝罢了。刘秀等于就是拯救了大汉王朝。

到了东汉末年,情况又发生了转变。作为刘邦的后代,刘备撑起了老刘家最后一片天空。他攻城略地,占领荆州、益州等地。要是讨伐东吴那一战没有失败的话,蜀汉极有可能再造大汉。

很可惜刘备最终失败了,这么一来汉朝复兴的希望也就破灭了。如果当初他没有冲动进攻东吴的话,保存实力对付曹魏,至少恢复半壁江山还是可以的。不过跟明朝一样,大汉王朝还有恢复的必要吗?我看是没有了。

当时的汉朝已经处于军阀割据的状态,就算汉献帝一直坐在傀儡的宝座上,辛苦的还是天下百姓罢了。与其坚守这么一个名号,倒不如让有德之人来重整河山了。

参考资料:

《清史稿》

《明史》

《汉书》

古代史上有哪个王朝在灭亡后差一点翻盘成功的?有何依据?

东晋五胡十六国时期,东晋组织了数次北伐,因因部侨居世族和江南土著士族不和,内部充突,叛乱不断,在这样形势下,东晋在淝水之战,以八万北府军击败前秦军队。刘裕北伐收洛阳,长安,把边境推到潼关至青州一线。如果,东晋君臣以国家为重,上下一心,完全有翻盘的可能。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导至国力损耗,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掀起建国热潮。西晋丞相司马叡在王,桓,谢等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建立政权,史称东晋,定都建业。

东晋是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建立的,皇权旁落。侨居的世家大族同吴地的周,吴,顾,张,陆等土著世族冲突严重,东晋建立后,一直被内耗,叛乱,起义困挠,在这样环境下,东晋几代皇帝和权臣都进行了北伐,取得不俗战绩,如果,东晋上下一心,重新统一天下的机率非常高。公元317年,祖逖北伐,东晋皇帝和世家大族都不支持,只给他少量军队和物资。祖逖北伐途中自募军队,率军一直打到黄河南岸,同后赵皇帝石勒隔河对峙。

祖逖威望相当高,东晋政权害怕他做大做强,派人牵制,祖逖忧虑而死,北伐半途而废。→永和二年(346年),东晋安西将军桓温北伐,攻克成都,灭氐人建立的成汉政权,使江南地区更加稳定。

此后,桓温还进行了三次北伐,进攻前秦,前秦进行清壁坚野,桓温大军缺粮,不得不撤军。在这样不利情况下,还收复洛阳,修鄯皇陵,建议东晋迁都洛阳。

世家大族都忌惮其军功,只想偏安一隅,桓温粮草不济,被鲜卑慕容垂击败。公元383年,前秦皇帝率八十三万军队南征,淝水之战,东晋以八万北府军大败前秦军队,収复徐,兖,青,豫,宾等六州。北府军名将刘牢之率军攻克河北邺城,这是晋军北伐最远的地方东晋丞相谢安无意北伐,晋军无功而返。

大将军刘裕取得东晋大权后,也进行了北伐。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公元416年,王镇恶,檀道济,田成子等五路大军,水路并进,灭南燕,擒南燕皇帝慕容超,收滑台,许昌,洛阴,兵进潼关,克长安,灭后秦。

东晋以潼关,青州一线为边境,是东晋北伐以来取得最大战绩,隔黄河同北魏隔河对峙。如果,刘裕挟胜利之威,继续北伐,非常有希望收复故土,统一天下。

可惜,这个时候,刘裕已窥伺皇权,当皇帝了,只留下十二岁的幼子镇守长安,便回到江南,得到的地盘,逐渐丢失。所以说,东晋有实力,有机会翻盘统一全国,缺的是心怀天下的人。

古代史上有哪个王朝在灭亡后差一点翻盘成功的?有何依据?

古代王朝灭亡后差一点翻盘成功的,非宋朝莫属。1351年,韩山童揭竿而起,揭开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韩山童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关于他和儿子韩林儿的姓氏,很值得商榷。

韩山童生于韩地,他十有八九没有说谎,真是宋徽宗的后代,如果他和儿子真姓韩的话,以刘伯温之睿智,朱元璋之奸诈,在x林儿失去利用价值以后,肯定会抓住假冒皇亲这个把柄,名正言顺的除掉韩林儿,而用不着偷偷摸摸的凿沉他的座船,落下个弒主的罪名。

再说没人去关心韩山童父子的年龄,却坚决否定他的姓氏,这其中一定隐藏着天大的秘密。

1355年,x林儿称帝,国号大宋,年号龙凤。

1358年,龙凤大宋还都汴梁,靖康之耻一朝得雪。

皇帝x林儿手书: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兵分三路北伐,兵锋直指大都。

龙凤宋朝的北伐,一直饱受诟病,其实北伐也是受了北宋灭亡的影响。

五代十国时,儿皇帝石敬唐割让幽云十六洲给大辽,成为北宋的心腹大患。收复幽云十六洲,成为每个北宋皇帝的难以企及的目标。

很多人认为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应该先取大辽。然后再去平定南方割据势力。龙凤宋朝把梦想照进现实。南方防御,北方进攻。并为此做了充足的准备。负责南方防御的是江南行省左丞相朱元璋。

三路北伐大军势如破竹,东路军毛贵在山东杀掉了蒙元第一大将查罕铁木耳,一直打到距离京城120里。

中路军关铎表现更出色先后攻克了太原、大同、元上都(多伦)、辽阳,后来听说元顺帝在高丽大兴土木,准备迁都高丽,关铎又出兵高丽,攻克了平壤。

北伐西路军攻占了陕西、然后南下攻取四川。经过三路北伐军的沉重打击,蒙元政权摇摇欲坠,京城大都已是孤城一座,元惠宗(元顺帝)进退失据,只能坐以待毙。

可就在关键时刻,朱元璋趁龙凤大宋朝廷兵力空虚,假借救驾之名,囚禁了皇帝(韩林儿)和丞相(刘福通)。

龙凤宋朝时三路北伐军群龙无首,又被朱元璋切断了补给,没过多久相继失利。由此可以证明,北宋初年先易后难,先解决南方再图北方的策略是正确的。

如果北宋初年赵匡胤选择先平定北方,南方的割据势力一定会乘虚而入。北宋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其实龙凤宋朝所处的环境,远比北宋时好的多。

龙凤宋朝就是被燕云十六洲的梦魇住了,制定战略上出现了误差,最后才落得功败垂成。

龙凤宋朝北伐给了蒙元统治者沉重打击,朱元璋称帝后北伐没有遭遇像样的抵抗,主要原因还是蒙元的军队还没有恢复元气。

龙凤宋朝的皇帝落在朱元璋手中,给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以后讨伐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都是以龙凤宋朝皇帝的名义进行的。

1364年正月,朱元璋自立吴王,发布文告。第一句话仍是:皇帝圣旨,吴王令旨。

群雄寂灭,朱元璋谋杀了龙凤宋朝皇帝。为了掩盖真相,朱元璋又奉元朝庭为正统,声称天下取自于群雄之手。

其实说白了,就是篡了龙凤宋朝的权。如果龙凤宋朝不急于北伐,而是像他们的祖先一样,先平定南方,历史可能就真的会被重写了。

古代史上有哪个王朝在灭亡后差一点翻盘成功的?有何依据?

北宋在灭亡后,赵构建立了南宋政权。南宋政权在和金朝交战中逐渐强大起来。

如果南宋坚决坚持抗金,极有可能收复中原,恢复北宋统治的疆域。

古代史上有哪个王朝在灭亡后差一点翻盘成功的?有何依据?

既然已经说“灭亡”,那翻盘其实也就只能停留在理论上或者是“差一点”成功的的地步。否则就谈不上“灭亡”。而翻盘成功后的王朝,也往往只是借尸还魂而已。

秦亡以后,天下皆是为其送葬之人,不必赘述。而继承秦朝的西汉,在被王莽篡位以后,其实本质上已经是灭亡了,但是它又被一个旁支血统复活了,我们知道,他就是刘秀。

而刘秀的东汉在被曹魏取代以后,在四川虎视眈眈的刘备迅速自封大汉皇帝。说实话,刘备这一支和东汉皇室的血缘关系都得论到汉景帝那里去,因此,倘若蜀汉真的北伐成功,那么也不算翻盘成功,只能叫借尸还魂。

而中国最接近成功的一次被灭亡王朝的翻盘,就应该要数东晋了。

东晋王朝的血脉和西晋关系已经很远,司马睿所建立的这个偏安江左的小王朝其实是等于再造河山,但毕竟打的还是晋朝的旗号。而在苟且偷安了几十年后,随着北方胡族的矛盾的加剧,以及几位军事强人如桓温、谢玄等人的努力,使得东晋在其末年反而迸发出相当强大的战斗力。

而当刘裕开始执掌大权以后,东晋的军力终于达到全盛。先后收复河南和关中之地以后,江左六朝终于达到了自己疆域的全盛时期。如果不是因为刘穆之之死等主客观原因,也许赫连拓跋真的并非那么难取,只可惜天意难测而已。

(当然,即使刘裕北伐取得决定意义的成功,东晋也很难说取得成功翻盘。毕竟,刘裕北伐成功之日,就是东晋皇帝自己主动把帝位禅让给他的那一天。这一点,已经被事实证明了,不再赘述)

除此以外,其他王朝也有过类似的机会,但都很难比得上东晋末年的形势大好,或者根本就难言灭亡。

比如宋朝,尽管前期曾有宗泽死守汴京、岳飞等人北伐的壮举,但赵构毕竟是赵佶的亲儿子,南宋只算丢掉半壁江山而已,并非完全灭亡。

又比如元朝,尽管后来也先等人曾两次围困北京城,但是黄金家族已经不再统治蒙古草原,蒙古也分裂成了几个部落,哪怕真的复国成功,国家也不再是大元了。

至于明亡之后,形势倒是确实一片大好,但是说“差一点”翻盘,那实在是抬举他们了。实际上,在弘光朝廷错失了所有良机以后,南明就基本丧失了复国的可能性了。

至于满清遗老们所搞出来的宗社党以及其他更丧权辱国的东西,不提也罢了。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古代史上有哪个王朝在灭亡后差一点翻盘成功的?有何依据?

元朝有一点沾边,自元顺帝北遁后,蒙古人实力尚存,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的京城就出现了危机,如果京城沦陷,那么蒙古人将会再次南下,好在于谦率领明军地挡住蒙古人(瓦剌人)的进攻,保住了京师,也保住了大明江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