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宋哲宗没有英年早逝,会不会改变格局?

叛逆小伙儿宋哲宗赵煦,是宋神宗的第六子,9岁就登基了。很可惜的是,他24岁就一命呜呼,所以你很难去判断,宋哲宗到底是怎样一位皇帝。

在位时长15年,其中有8年时间,一直都是他奶奶高太后主政,他真正亲政时间只有7年时间,而这7年,却让北宋政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01宋哲宗老爸宋神宗也是个短命之人,变法决心不够坚决。

很多人提到宋神宗,那个个都是竖起大拇指,那可就是鼎鼎大名的明君。为什么宋神宗如此出名呢?因为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主持变法,人才辈出。

比较著名的人才,我们所熟知的就有苏轼两兄弟,王安石本人,程颐程颢俩兄弟,老年欧阳修等等,人才大爆发的年代,恰好就是宋神宗的时代。

所以宋神宗实在是太有名气了,他主持变法,改变北宋沉积多年的陋习。启用王安石,几乎颠覆了过去所有的法令。

新政如火如荼开展着,然而问题出现了,宋神宗居然把王安石给罢免了,因为变法阻力实在是太大,宋神宗顶不住压力。

元丰八年,帝不豫,浸剧,宰执王珪等入问疾,乞立延安郡王为皇太子,太后权同听政,帝颔之。珪等见太后帘下。后泣,抚王曰:“儿孝顺,自官家服药,未尝去左右,书佛经以祈福,喜学书,已诵《论语》七卷,绝不好弄。”乃令王出帘外见珪等,珪等再拜谢且贺。是日降制,立为皇太子。初,岐、嘉二王日问起居,至是,令母辄入。---《宋史》

一方面是老旧势力的反对,一方面是新法难以推行。最初宋神宗放心大胆地让王安石去搞,甚至想要做秦孝公,放手不管,完全让王安石改革。

可是后面就不行了,王安石你哪凉快哪待着去吧,这个改革还是搞不得。第二次还是这么搞,王安石在众叛亲离之下,只好黯然谢幕。

可以说,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罪魁祸首那就是宋神宗。要是宋神宗能够有秦孝公那种改革的意志力,变法大成的话,北宋将会迎来一个完全不同的崭新局面。

可惜这只能是梦想了,宋神宗38岁就离开人世,变法失败是他一生最大的痛楚。他本人也不能原谅自己,毕竟他把千古大才王安石给坑惨了。

02宋哲宗前期,高太后废除了所有新法。

宋神宗去世以后,他家的小六子宋哲宗赵煦就登基称帝了,这一年他才不过9岁而已。因为缺少主政的能力,所以一直都是由他的奶奶高太后帮他管理朝政。

高太后什么人?老人家啊,人家那是宋神宗的老妈,这辈分这岁数,自然是长辈中的长辈。试想一下,这样的人会支持改革吗?

当然不会,高太后上台以后,立刻废除所有新法,把王安石的改革成果全部废除。并且启用了以司马光作为代表的保守派。

苏颂执政时,见哲宗年幼,每大臣奏事,但取决于宣仁。哲宗有言,或无对者;唯颂奏宣仁后,必再禀哲宗;有宣谕,必告诸臣俯伏而听。及贬元祐故官,御史周秩并劾颂,哲宗曰:“颂知君臣之义,无轻议此老。---《智囊全集》

司马光上台以后,那叫一个雷厉风行。人家本来就是一个写史书的,对旧东西特别感兴趣,所以按照高太后的意思,完全恢复了宋神宗改革之前的面貌。

真正的改革派就此被各种打压流放,其中就有一个不咸不淡的天才文学家苏轼。苏轼支持变法,但是不支持如此大刀阔斧的变法。他觉得一部分旧的东西是好的,应该保留。所以他在王安石和司马光两边都不讨好。

这俩极端的家伙把苏轼整的够呛,后来司马光去世了,高太后也寿终正寝了。17岁的宋哲宗赵煦总算是迎来了人生的曙光。

03宋哲宗赵煦是个叛逆的皇帝,他反对一切高太后支持的事情。

高太后当政的这8年时间,可以说是宋哲宗人生最灰暗的年。他虽然名为皇帝,却什么都要被管束。

尤其是他完全无法行使一个皇帝该有的任何职权,只能像个傀儡一样坐在宝座上。白天去龙椅上坐坐,打打瞌睡,晚上回到龙榻上躺躺,继续打瞌睡。

平日里的学习也非常紧张,因为奶奶高太后对他的要求比较高。所以久而久之,宋哲宗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叛逆小伙儿。

等到奶奶去世以后,宋哲宗终于亲政了。他要做的第一件事,那就是打击报复那些曾经管束他的所有人。比如说苏轼曾经作为他的老师,被他一路贬谪到了海南岛。

哲宗以冲幼践阼,宣仁同政。初年召用马、吕诸贤,罢青苗,复常平,登俊良,辟言路,天下人心,翕然向治。而元祐之政,庶几仁宗。奈何熙、丰旧奸枿去未尽,已而媒蘖复用,卒假绍述之言,务反前政,报复善良,驯致党籍祸兴,君子尽斥,而宋政益敝矣。---《宋史》

再比如说奶奶高太后支持守旧派,那宋哲宗偏偏就不喜欢守旧。他把守旧派的人全部赶走,改用那些改革派的人。

这个时候张惇、蔡京等人就逐渐走上了政治舞台。元佑党被打击贬谪,改革派重新掌握了朝局。

然而这个时候的改革派主将们,已经完全沦落成了投机倒把的势利小人。他们压根就没有继承王安石的政治理想,反而得到了吕惠卿势利钻营的真传。

于是问题就出现了,真正的改革没搞成,反倒是把国家越搞越乱。结果我们也看到了,宋哲宗自己24岁一名呜呼了,留下一个糟烂的世界给了宋徽宗。

据说宋哲宗是因为纵欲过度,最终把自己给掏空了才死的,这是当朝宰相曾布记录的,应该是真的。都是小时候憋坏了,所以说适当的放纵可以让孩子身心健康,这是有道理了,那么你觉得他活着能改变北宋的格局吗?

总结:失败的皇家教育,才是导致北宋灭亡的主因。

其实历史上不止宋哲宗这一个例子,比如说明朝的万历皇帝,他老妈天天吓唬他:要听张居正的话啊,不然人家说废就把你给废了。张居正对万历皇帝的期望值太高,所以对他各种严加看管,最终这孩子叛逆了。

等到张居正一死,万历皇帝大反常态,差点把张居正挖出来鞭尸。后期做皇帝也是一个叛逆的德行,最终造成了大明王朝处于崩溃的边缘。

宋哲宗其实就是万历的榜样,他小时候什么都不能做,被老师和奶奶管的太严重了。导致后来他亲政以后,开始了各种放纵的生活。

据说宋哲宗赵煦宫里的宫女都是天姿国色,每一个都是他精挑细选出来的。处在这么一个环境当中,你想不掏空自己,或许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于是宋哲宗就这么匆匆撒手人寰了。

宋哲宗本人不是什么英明的君主,宋哲宗的改革派臣子,一个个都是偷奸耍滑的专业户。这么一套领导班子长期把持北宋朝政,你觉得还有什么可以改变的吗?

宋徽宗只是一个没有作为的皇帝,而宋哲宗才是导致北宋灭亡的真正舵手。要想让他改变北宋的格局,我看挺难,你觉得呢?

参考资料:

《宋史》

《智囊全集》

如果宋哲宗没有英年早逝,会不会改变格局?

宋哲宗天资聪粹,实有为之主,天不(阙)宋,乃早崩陨,致使徽、钦嗣之,陨丧厥基。——爱新觉罗·昭梿

这是乾隆时期的礼亲王对宋哲宗的评价,这样看来后世对其的评价十分高,这段话也可以回答一个问题,就是宋哲宗没有早逝,可以改变徽钦二帝造成的灭国格局。

但是浮人认为不能。

首先先来看看宋哲宗的功绩,

宋哲宗赵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赵佣,宋朝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赵顼第六子。宋哲宗九岁的时候,宋神宗驾崩,即位后,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辅政,所以宋哲宗在祖母的控制下形同虚设,完全不能参与国事。

高太后去世时,宋哲宗十七岁,完全改变高太后打击新党的政策,大力启用新党,打击旧党成员。

高太后一去世,备受高太后庇佑的旧党成员就已经感到大势已去了,大力打击司马光为主的旧党,将苏轼、苏辙等人贬往岭南,恢复王安石的保甲法、青苗法、免役法等,使国力慢慢变强,并终止与西夏何谈,直接两次战争将西夏打服,向北宋称臣求和。发动河湟之役,直接收复青塘地区,改变了高太后时期一直放弃边境任敌方蚕食的绥靖形势。

宋哲宗于国家有功勋,但是其就算没有早逝,也改变不了北宋被灭的格局。

从其个人来看。

宋哲宗太过于贪色

宋哲宗九岁即位,十七岁亲政,二十四岁便驾崩,实在早逝。关于其死因也有许多说法,根据正史的记载,宋哲宗在冬天,染上风寒,但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医治,久而久之无法得到治疗,便驾崩了。

但是宋哲宗时期宰相曾布,在日记中这样记载,宋哲宗并非死于伤风感冒,而是死于女色。

前后宫侍女固多,皆天下奇色。惟四人一样妆梳,衣服之类无少异。

这便是对宋哲宗后宫的形容,宋哲宗的后宫是十分充裕的,所以,宋哲宗的极度的性放纵,而导致早死。

(宋哲宗)

历来沉迷女色的皇帝也有不少,但是极度的性放纵是会耽误政事,而曾布在日记中曾记载宋哲宗的症状是"精液不禁,又多滑泄",所以这更加佐证了宋哲宗是非常的不自律的,所以,一个沉迷女色因女色而死的皇帝,难成大事。就是因为这样,没有子嗣,来找到自己的弟弟宋徽宗即位。

宋哲宗度量太小

宋哲宗即位后由高太后辅政时,高太后重用旧党,而这些旧党大臣只是服从于高太后,从而冷落了宋哲宗这位小皇帝,但是就是这样,宋哲宗记仇了,亲政后,对司马光、文彦博等旧党领袖追贬,对旧党成员贬谪南荒,甚至对弹劾过新法的大臣也一一贬谪,这些高太后旧部全部遭到打击报复,无一例外,甚至宋哲宗直接指责自己的祖母高太后“老奸误国”。

不论这些臣子是支持新法还是反对新法,他们本质上都是忠于大宋一朝,都在为大宋做着实事,作为皇帝都不应该将其中一派进行毁灭性打击,这种做法将其中有利于国家的人才也一起打击,这种做法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对于这些旧党成员,在岭南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大赦天下时,连死刑囚犯都可以赦免,唯独不对这些旧党成员赦免,就连大臣建议将这些受贬谪的官员稍徙善地,宋哲宗都是不允许,不说赦免,就连在蛮荒之地找一个好一点的地方安置这些官员都不允许,足以看出宋哲宗的度量,这些旧党成员在宋哲宗一朝就已经被“判了死刑”。

"党籍祸兴,君子尽斥,而宋政益敝"。

作为皇帝,面对党争,应当利用党争,使皇权凌驾于臣权之上,操控党争,加强皇权,而不是将另外一派毁灭性打击,旧党一派的大臣在宋哲宗一朝全部被贬,新旧党争在宋哲宗一朝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

所以这样只顾私仇而枉顾国家命运的皇帝,是不可能改变宋弱的格局。

浮人语

赵匡胤在开国就重文轻武,细分了很多机构,虽然加强的皇权,但是造成国家机关办事效率低下的局面,武将的权利太小,也造成了宋朝在军事上弱于辽金等游牧王朝,所以,如果宋朝皇帝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是不可能改变靖康之耻的这种局面。

如果宋哲宗没有英年早逝,会不会改变格局?

宋哲宗赵煦是大宋第七位皇帝,赵煦和其父宋神宗赵顼是宋朝难得的想要改变现状的皇帝,然而二人均是英年早逝,奈何!

帅哥赵煦

宋神宗赵顼重用王安石,其在军事上试图解除西北边患、恢复汉唐旧疆。为此,当时的名将王韶上《平戎策》,并提出了“收复河湟,招抚羌族,孤立西夏”的战略构想。

之后,王韶通过熙河之役,收复熙、河、洮、岷、宕、亹五州,拓边二千余里,完成了对西夏的包围。

可是,宋神宗在1085年去世,年仅37岁。

宋神宗去世后,其子赵煦,即宋哲宗即位,年仅8岁。朝政掌控在了太皇太后高氏手中,高氏重新启用司马光,又恢复了旧制。

1093年,高氏去世,宋哲宗亲政,又重新恢复了其父之时的新政,罢黜范纯仁、苏轼、苏辙等司马光一党,启用王安石一系的章惇、曾布等人,恢复新法,并重启河湟之役。

1099年,赵煦通过两次平夏城之战迫使西夏谢罪乞和,史称:

夏自平夏之败,不复能军,屡请命乞和。哲宗亦为之寝兵。楶立边功,为西方最。

也就是说,此时的宋朝一改从前的软弱形象,并开始重现汉唐气象。

然而,1100年,宋哲宗赵煦便去世了,年仅23岁。宋神宗和宋哲宗父子的英年早逝,导致了宋朝再无对外开拓进取之望。

因为哲宗之后,其弟赵佶即位,是为宋徽宗,“靖康之变”马上就要到来了。

从战略上来说,收复河湟,包围西夏,之后平定西夏,这与当年汉朝断匈奴右臂之策相同。假如宋朝真能平定西夏,那么从东西两面包抄辽国,收复燕云、辽东,并非不可能。然而,随着哲宗的早逝,一切都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如果宋哲宗没有英年早逝,会不会改变格局?

宋哲宗体弱多病,很大程度上是他从小成长的环境决定的。那么假使他身体倍棒,多活个十年二十年,会改变格局吗?答案是否定的。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可以从他的生平窥探一二。

原因之一急于树立威信,丢失了许多真正有能力的人才

宋哲宗即位之初,一直都是高太后在把持朝政。而他又是一个不甘于被人控制的人,因此对太后的所作所为一直怀恨在心。亲政之后(太后去世),他曾说“朕只见臀背”云云,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独立的、想有一番作为的君王。

不过,在这种心理下,他又显得急于求成。宋哲宗很崇拜他的父亲宋神宗,想像神宗一样能够变法图强。

  • 见风使舵之人上位

而论道“变”,就得跟以前不一样,这首先就得换人,就得否定高太后时期的政策。此时,一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就开始上位,比如说李清臣。他在出策试进士题时,甚至直接否认了元祐年间(高太后临朝)的政治,让考生去谈看法,哲宗知道后还很满意。

杨畏是复试官,同样是“新派”,他就把支持神宗政令的排到前面,而高太后的就排到后面。一些考生还不屑于以此得取仕途,因此罢考。

而在这群见风使舵之人中,章惇是个重要角色,他从绍圣元年回到京城出任宰相起,就开始一路打压元祐年间的旧臣。

  • 元祐党人被流放
北宋的朝臣斗争激烈,新旧党派迭出。一些有才之士因此被外放,这就包括苏氏二兄弟以及范纯仁(范仲淹之子)。

章惇上位以后,又对这些大臣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打击,他将司马光、范纯仁等人定为奸臣,彻底否定他们的功绩。

在他的带领下,朝中大臣纷纷上奏言说元祐大臣的过失。而宋哲宗又没有多少经验,在众多大臣的挑拨下,元祐党人几乎被流放殆尽,很多人都被贬黜到岭南。

宋哲宗不知道,打击元祐党人,虽然在客观上减少了许多政治阻力,却让以章惇为首的“新党”上位,北宋也因此逐渐没落。

原因之二经济萎靡不振,未出台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欲一振大宋雄风,也因此因此劳民伤财
  • 经济政策
神宗时期的经济政策如“免役法”以及“青苗法”等,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矛盾,也算是让国库充实。因此,哲宗亲政以后就想恢复其父的政策。

不过,哲宗毕竟比不上他的父亲。在改革遇到阻力时,他显得很柔弱,总是摇摆不定,远比不上打击元祐党人时的坚定。

  • 巨大的开支
北宋边境一直烽火连烟,而军费的开支自然也是巨大,无休止的战争也并不是哲宗想停就能停的。短时间内保证边境无忧,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光如此,皇室的巨大开支也让北宋经济愈发沉重不堪。不光皇帝的日常起居是极尽奢华,后宫嫔妃的待遇也不能不好。

不过,这也不能怪哲宗,北宋皇帝的“富”众人皆知。就连宋仁宗都是如此,司马光曾尖锐地批评:到了哲宗这,只会更奢华,排场开支一点都不会少。在开支严重不足,经济萎靡不振的情况下,哲宗依旧我行我素,大修宫殿,更加剧了北宋的经济矛盾。

  • 陷入泥潭的西部战争

西夏一直是北宋周边的“定时炸弹”,时不时地就跑来攻击。到了哲宗即位时,双方因互有国丧关系缓和。北宋的大臣如苏辙等人就提出借机与西夏交好,归还原是西夏的疆土,以表诚意。

就这样,西夏与北宋度过了几年“蜜月期”。不过元祐六年,西夏又开始发动侵略,之后北宋和西夏又陷入了对峙。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皇帝在军事方面一点也不软弱,面对西夏国的无礼要求,他断然拒绝,反而加紧边境安防。

元符元年(1098年)十月,西夏国国母率三十万大军亲征平夏城。然而,在北宋边境将领的指挥以及朝廷的大力支持下,最终西夏军队铩羽而归,西夏国母梁氏也因此郁郁而终。

元符二年,西夏多次向宋廷求和,哲宗也顺势答应。由此看来,哲宗确实是一个“铁血”的君王,不过他的“铁血”也让国库越来越空虚。有大臣就进言道:

如此看来,宋哲宗不是没有能力,反而有志向也有一番作为。奈何北宋积弊过深,而年轻的宋哲宗经验又不是很足,也缺乏其父改革的坚定,在用人方面更不能做到知人善用。若是没有个成熟冷静的政治头脑与惊人的魄力,是不可能挽救大宋于水火之中的。因此,即使哲宗不英年早逝,也是不可能改变格局的。

参考资料:

《宋史》

《宋哲宗传》

如果宋哲宗没有英年早逝,会不会改变格局?

如果宋哲宗不那么早死,也不会有靖康之耻,北宋也不会那么快亡国。

宋哲宗继位之初,朝政大权被太皇太后高氏所把控,而高氏全盘否定之前的变法,与变法有牵连的人死的死,逃的逃,宋哲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奈何手中没有实权。

终于熬到高氏死去,宋哲宗终于大权在握,他重新启用变法人士,将之前反对变法的人发配,贬职,恢复之前宋神宗变法改革。

由于太皇太后高氏掌权时期对宋哲宗严加控制,连后宫之事都要把控,导致宋哲宗郁郁寡欢,很是憋屈。高氏死后,宋哲宗犹如脱缰的野马,政治上推行新政,起用新党,而后宫之中废高太后所立皇后孟氏,立刘氏为后,并与后宫美女日日如胶似漆。才导致最后纵欲过度,23岁时便英年早逝。

而后便是昏君宋徽宗赵佶继位,将北宋折腾到了亡国的地步。

所以,如果宋哲宗没有早逝,新法便会继续实行下去,北宋的经济国力便会继续稳步提升,说不定可以灭掉西夏和辽国。当然也不会发生靖康之变,北宋也不会那么快亡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