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否定魏延子午谷奇谋仅仅是因为风险太大吗?有无其他顾虑?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确实危险很大,可魏延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将,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风险极大的方案呢?
这个问题争论很长时间了,可奇怪的是,我们只听诸葛亮的一面之词,却不知道魏延的真实想法。
要实现魏延的策略,仅仅按照魏延所说的会有很多的困难。比如补给如何保证,走子午谷对方是否防范。穿越子午谷的具体困难如何,出谷后的战略如何,这些都没有说明。让我们看魏延的谋略一头雾水。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魏延的奇谋,我们可以看到,按照纸面上的计划来实施,基本取胜的可能性为零。一个是穿越子午谷的难度很大,在西安事变的时候,蒋军就穿越过子午谷,在条件好得多的现代化军队面前,蒋军还用了十几天,付出了摔死摔伤几百人马的代价。魏延要穿越子午谷,困难会更多,伤亡只会更大。
就算是穿过了子午谷,对方也没有防备,那近万人去袭击长安这样的大城,一是能否够保证突袭消息不走漏,二是能否拿下长安,三是能否坚守到诸葛亮到来。这些都是未知数。但有一点是可以保证的,那就是靠魏延那一万人马是办不到的。
那魏延提出这样的建议有什么目的呢?我认为有以下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魏延对自己的计划留有后手。魏延驻守汉中十年,他无时无刻不关注关中的形势,有自己的情报网。从魏延向诸葛亮提的建议我们可以看出,魏延对敌情的了解要胜过诸葛亮。这说明魏延对诸葛亮留了一手。在他的表面的建议背后,是一个庞大而周密的计划。但这个计划魏延不会像诸葛亮那样,像《隆中对》那样到处宣扬。
这个计划是否实施,就看诸葛亮的态度了。魏延一试探诸葛亮,一看诸葛亮只管按照自己的打算行事,根本不理睬他的方案,魏延就此放弃。后面史书上说魏延经常抱怨,实际上是魏延用这种方式想得到诸葛亮的注意,好实施他的计划,可惜他除了得到诸葛亮一群人的厌恶,什么也没有得到。诸葛亮一死,他们就罗织罪名,杀了魏延。
后来王平他们守汉中也应该得力魏延的关系网甚大,到了姜维之流的时候,这些魏延的关系不会再理会他们,姜维也就成了睁眼瞎,迅速丢失汉中,蜀汉灭亡。
二种可能是:魏延对诸葛亮的北伐计划不满意,故意打乱诸葛亮的部署。在这个阶段,诸葛亮的战场军事生涯才刚开始。那些沙场老将魏延吴懿等对诸葛亮马谡这些没有实战经验的人不感冒。《三国演义》里面关羽对待初出茅庐的诸葛亮的态度就是这些老将的态度。
于是,魏延故意提出一个建议来让诸葛亮改变自己的计划。如果采取魏延的计划,诸葛亮至少要调拨一半的兵力给魏延,那他原来的计划就要进行根本性的修改。
这是诸葛亮做不到的。拒绝魏延的建议也就理所应当了。这样,魏延就抓住了理由,说诸葛亮不懂用兵。这样守街亭,诸葛亮只好让马谡去,失败后没办法只好斩了马谡。
这一切,都是蜀军将帅不和造成的恶果。这种矛盾贯穿了诸葛亮北伐的始终。
诸葛亮否定魏延子午谷奇谋仅仅是因为风险太大吗?有无其他顾虑?
为回答题主这个问题,我专门查阅了一些史料,我认为:魏延子午谷奇谋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即便是侥幸成功,也是毫无意义。
因为另一路诸葛亮的大军,迟迟没有到达约定的地点长安,形不成合围长安的战略目的,孤军作战的魏延或战死,或坐以待毙。
01
子午谷奇谋的结果
有三种可能:
第一,在子午谷被发现,魏军一把火把魏延五千人马烧死在谷里;
第二,到达长安城下,由于城墙坚固,不能短期内下城,在长安与潼关之间,打游击,不仅粮草补给是个问题,能不能顶住魏军的合围也是个问题。
第三,攻下长安,等待诸葛亮大军前来会合。历史证明诸葛亮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从没有到达长安城下。因而,即便是魏延奇谋成功,也就毫无意义。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说:“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
此言不假。
在正史或演义中,对魏延子午谷奇谋的记载,都相差不大。至于细节描述的不同,我认为无关大碍。
主要是诸葛亮对这一奇谋产生的战役效果,并不认可。
或许诸葛亮对魏延取得成功有信心,但对自己这路大军,能否按约定准时到达长安城下没有把握。因而,魏延的成功也就失去了战略意义。
如果魏延成功,而诸葛亮受阻,那算无遗策的诸葛亮这人就丢大啦。
不是诸葛亮怕魏延成功,也不是诸葛亮怕丢人,是因为兵出斜谷没有足够的把握取胜,因为曹魏也不全是菜鸟。
但诸葛亮又不好说,你魏延可能成功,但我这一路够呛,否则,大煞风景啊。
诸葛亮只好说,你魏延不能成功,就别想这些好事啦。
02
六出祁山
史实也证明了诸葛亮的判断,曹魏不是菜鸟。
这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不能仅仅用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愿意冒风险来解释。
子午谷奇谋的确是不错的一个方案,但这仅仅是战役的一个手段,而不是战略目的。
诸葛亮兵出祁山的战略目的是占据关中,乘势出潼关、武关而进攻曹魏,一统天下。
从228年到234年,诸葛亮历次北伐,没有一次成功。
即便是最接近成功的第一次北伐,由于魏军的主力曹真、张郃、郭淮集团已经到达关中,即便是没有马谡的失街亭,也会在陇右,魏蜀两军进行胶着的拉锯战和消耗战。
史实证明,这一路的蜀汉大军没有能按照战役的计划,成功击溃曹魏,占据关中。
蜀汉全力以赴尚且不能有所作为,如果再分兵两路,恐怕就更捉襟见肘啦。
根本而言,蜀汉还是人手不够,战将不足。
自保或许有余,主动出击就力不从心啦。
突然脑洞大开,如果仅仅子午谷这一路进攻的话,万一魏延偷袭得手。
魏延占据子谷口,蜀汉大军源源不断的出子午谷,将长安、潼关一截两段,又会如何哪?
诸葛亮否定魏延子午谷奇谋仅仅是因为风险太大吗?有无其他顾虑?
战争是国家综合力量的博弈,一城一地的得失很难决定战争的走向。蜀的国力与魏根本就没在一个量级上,这就是蜀和吴最后被司马政权灭了的根夲原因。诸葛亮六出也落得损兵折将,府庫空虚就是明证。
诸葛亮不用魏延的计谋是对的。魏延计谋一旦失败,蜀国将一厥不振,再无同魏较量的勇气,只能加速蜀国后灭亡。
魏延计谋是建立在奇袭的基础上,如若成功,两国将陷入拉锯战的争夺中,以蜀的兵力、给养、将领人数和军事素养,蜀国是打不起消耗战的,也是万劫不复。
魏将的整体智慧和军队的素质远高于蜀,探子的侦听也是一流的,五千人通过人迹罕到,严酷奇寒的高寒雪岭,冻伤和病毙也会惊人,做到神鬼不知更难。
综上所述,魏延计谋是不成功的。
诸葛亮否定魏延子午谷奇谋仅仅是因为风险太大吗?有无其他顾虑?
感谢乌斯大将邀请。
魏延子午谷奇谋,用我们现在话说就是闪电战。闪电战的特征有两个:
1.是发起突然性,短时间内出现在敌人面前,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2.是火力密度高,海陆空立体打击。以压倒性的火力或兵力在局部造成优势。
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内容为:魏延亲自率领5000精兵,通过子午谷山道快速赶到长安。然后诸葛亮带队带领大队人马出斜谷,双方汇合于长安。
详见下图:
军事上讲究以正和以其奇胜,魏延将军的这个军事计划,应该说还是具有一定可行性。但诸葛亮为什么屡次不用呢?
个人分析有以下几条原因:1.兵种原因魏延带领的蜀军,用我们现在话说叫山地步兵团,以轻装步兵为主。山地步兵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只会轻装简从,不可能携带大批量的重装备。而长安(今天的西安)附近,是以平原地区为主。在平原地区作战。魏国的重步兵以及骑兵,有很大的主场及兵种优势。所以魏延提出的,兵到长安,魏军就会吓得就会投降,这种可能基本上不存在。
2.时间原因。子午谷,南北纵向长约330公里。按魏延的说法,10日内到达长安,大约每天就要行进33公里。正常人不负重的情况下每小时大约可以行走5公里。一天至少要行走7个小时。但蜀军是军队行军,起码要带上10天的粮食以及兵器,铠甲,辎重,古代大规模行军,在没有骑兵的帮助下连续10天日行33公里,根本不可能实行。所以魏延10天之内到不了长安。下图为子午谷道路
3.政治上的考虑三国讲的是魏蜀吴这三个国家的平衡。蜀国和吴国联合抵抗曹魏,是建立在蜀国吴国两国的实力相对较小的基础上。如果蜀国真的占据了长安,占据了关中平原。那蜀国就会拥有四川盆地关中平原,这两大主要产粮区。三国的平衡顿时会被打破,这时东吴就会在背后捅上蜀国一刀。
4.诸葛亮的通盘考虑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他恢复中原走的是步步为营逐步蚕食的方针。就算魏延真的打下了长安他也守不住。毕竟长安是战略要地,如果被魏延拿下,魏国一定会倾全国之兵来夺回长安。而魏国的军事实力蜀国是没有力量正面硬刚的。诸葛亮是帅才在出山之前,就已经从战略角度做了通盘考虑。魏延是将才,他考虑的只是这一个点。
但话又说回来,军事行动本身就是一个冒险行为,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例子举不胜举。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如果刘备活着有可能还会一试。但诸葛亮当政后。诸葛亮的性格像这样的军事冒险,他是不会尝试的。并不是说诸葛亮对魏延有什么不满或者怕魏延抢功。
诸葛亮否定魏延子午谷奇谋仅仅是因为风险太大吗?有无其他顾虑?
诸葛亮率军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据《魏略》记载,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建议说:“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谋”。
当时,诸葛亮并不同意魏延的这个计策,“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意思是说,这个谋略风险太大。当时取“陇右”是一个十拿九稳能够实现的战略,用不着那么冒险。
但是,由于后来马谡“失街亭”,使得诸葛亮一时之间“进退无据”,本来十拿九稳的战略,变成了完全失败。这不由得让人怀念起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如果当初诸葛亮同意魏延的这个计策,是不是蜀汉的第一次北伐,将会打成别的样子呢?
(诸葛亮剧照)
那么,诸葛亮当初不同意魏延的这个计策,真的是因为他觉得魏延的这个计策风险太大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魏延的这个计策,有没有风险。
毫无疑问,这个计策肯定是有风险的。因为魏延说的这个计策,并不是孤立的行动,是必须要诸葛亮配合完成的。当时魏延认为能够把长安打下来,他的理由是“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也就是说,他认为只要十天他就可以打到长安,长安守将夏侯楙肯定会逃走,只要他逃走,城中的御史、京兆太守都不足惧。魏延打下长安以后,可以固守在那里。因为长安城中粮食还是比较充足的,魏军从东边来救援,至少得二十多天。如果诸葛亮从斜谷带着大部队在这段时间内赶到,就足可以抵挡住魏军。这样一来,咸阳以西的地盘,就可以平定了。
魏延说的这个策略,有非常多的条件。一是魏延打到长安的时候,夏侯楙要确保不抵抗而逃走。二是长安城中真的要有足够的粮食用来防守。三是在魏军前来救援之前,诸葛亮的大军真的要在这段时间内赶到。四是就算魏延能守住长安,诸葛亮要能够把长安西边的地区给平定,才不会造成魏延受两面夹攻。
(魏延剧照)
这些条件,都是一环扣一环的,任何一环都不能出错。比如说第一环,魏延打到长安的时候,夏侯楙固守长安,并不逃走。那么,很可能魏延就把长安打不下来。打不下来,他就没有据点。这样,诸葛亮率领大军在斜谷里就显得“进退无据”,没办法再往长安以西的咸阳打了。再比如第二环,长安城中的粮食被破坏,城边上的粮食也被坚壁清野,那么,魏延就算打下长安,也会缺粮。只要缺粮,魏延就守不住,只能逃走。这样,诸葛亮依然会半途就“进退无据”。
由此可见,魏延这确实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行动,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不过,当时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这个行动,理由是不是仅仅因为这个行动很冒险呢?
我觉得诸葛亮的考虑,还不仅仅是这一点。
要知道,魏延提出这个方案,是在诸葛亮选北伐先锋之后发生的。当时诸葛亮与众人商议,究竟选谁为先锋。众人都说选魏延或者吴懿,但诸葛亮不同意,把先锋给了马谡。
(马谡剧照)
魏延本来是正印的先锋,从魏延性格孤傲这一点来看,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但是,诸葛亮竟然不选他为先锋,他的内心肯定产生了不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会让他的行动具有很大的可疑性。对于诸葛亮来说,他当时肯定会对魏延的行动进行评估。他会怎么评估呢?
其一,魏延只带五千人马前往攻打长安,他究竟是真的去攻打长安,还是内心不满,准备投降曹魏呢?从最后诸葛亮病逝前,对众人的交代就可以看出,诸葛亮一直认为魏延是并不忠诚于蜀汉,随时都有“反相”的。既然魏延有“反相”,那么他投奔了曹魏,诸葛亮的部队就不仅仅是丑闻,还可能在斜谷被曹魏前后夹击打败。
其二,魏延这个“子午谷奇谋”,是以魏延为主导,诸葛亮配合行动的。就算打胜了,真的取得了咸阳以西的地区,功劳也是魏延的。诸葛亮本来刚通过一些列的行动,把刘备交给李严的兵权夺回来,让他取得了蜀国在政权和兵权上的控制。现在功劳一下给魏延得去了,诸葛亮不是白忙活了一场吗?
总之,无论是打胜、打败,还是魏延投降,对于诸葛亮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因此,他当然不会同意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魏略》)
诸葛亮否定魏延子午谷奇谋仅仅是因为风险太大吗?有无其他顾虑?
我觉得几方面吧,性格上讲,诸葛亮向来稳重,六出祁山,没什么战绩,但也不能算惨败,空城计的成功就有一部分原因。而魏延能力较强,为人高傲,又得刘备信任,所以比较激进,与诸葛亮的稳重对比鲜明,而诸葛亮是一把手,魏延也只能听着“别浪,我们能赢”。
刘备死后,诸葛亮算是大权在手,而魏延算是诸葛亮无法掌控的人,本就高傲的魏延如果再通过子午谷奇谋建立功勋,就更加不好掌控了。
最后。子午谷奇谋也真正是凶险,路在悬崖间,但凡有埋伏,必定伤亡惨重,以诸葛亮的稳重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冒险。
题外话,蜀国当时人才凋零,放着魏延用不好,真的比较可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