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中,外面打的叮叮当当,为何李渊还在“泛舟海池”?
李渊是李唐王朝的缔造者,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李渊的名声却远远比不上他的儿子李世民,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说开国皇帝真的会一事无成吗?其实我认为从李世民下定决心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渊已经身不由己了。
李渊选择沉默,或许是被逼的。李世民是功高盖主的人物,他手里有很多人都渴望得到的文臣武将。这是他在打天下的时候,逐渐积攒下来的。
而李建成在这方面就远不及李世民了,由此可见,李世民从一开始打天下的时候,就打算自己做皇帝,他是不可能辅佐自己的这个哥哥的。
可是李唐王朝建立初期,一直以来都是由李渊当家做主。包括发动起义以及对人才的分配,这些都需要李渊的默认才行。
所以李世民的功劳之中至少有一半,需要归功于李渊。可是当时的李渊手握重权,为什么没有阻止儿子们火并呢?
高祖与建成合阵于城东,太宗及柴绍阵于城南。老生麾兵疾进,先薄高祖,而建成坠马,老生乘之,高祖与建成军咸却。太宗自南原率二骑驰下峻坂,冲断其军,引兵奋击,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旧唐书》如果说李渊没有得知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火并,这是不科学的。因为双方在玄武门都是埋伏了人马的。能够在皇宫大门口埋伏人马,这是小事情吗?
这种威胁到皇帝安危的事情,李渊绝对不可能不知情,唯一的可能就是,李渊被这两个儿子中的某一个控制住了。
李渊是支持太子李建成的,自始至终没有废掉太子,可见他的态度。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之前,就已经限制了李渊的人身自由。
只有这样李世民才有可能在发动玄武门之变时,不让李渊插手。一旦李渊出面帮助李建成的话,那李世民可就真的成了反贼了,这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李渊被顺利夺权,也证明了这一点。李渊和李世民之间的权力交接,几乎是伴随着玄武门之变一起发生的。可以说从玄武门之变发生的时候开始,李世民就已经成了李唐王朝的主宰了。
他一方面控制住了自己的父亲李渊,另一方面诛杀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从而彻底拿到了属于他的权力。
而这个时候的李渊,当然已经被架空了。如果没有被架空,李渊是绝对不会原谅自己的这个儿子,他宁可杀了李世民,也绝对不会把皇位传给这个儿子。
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自卫。高祖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封伦、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等,欲令穷覆其事。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旧唐书》由此可见,李世民在斩杀李建成以后,并不是去通知李渊的。他进宫是去逼宫的,只有李渊通过禅让的手段,把皇位让给李世民,这样他们父子才能都好过。
李渊要想活下去,就必须彻底交出权力,否则李世民极有可能一不做二不休。而李世民为了不背负上杀父夺位的罪名,也只能让李渊继续活下去。
两个人的目的都达到了,这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李渊最终选择退让,将皇位禅让给了李世民,从此躲在后宫生孩子去了。
所以说不是李渊不想管这件事,而是他已经无法去管理这件事了,他手里的权力已经完全被李世民给架空了。
李世民这位千古一帝,也是篡改历史的高手。唐太宗李世民是千古明君的典范。因为他的努力,创造了巅峰时期的大唐,也创造了贞观之治。而且他礼贤下士,对待臣子非常优厚。
甚至连一个常常辱骂他的魏征,李世民都能够选择容忍。这对李世民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他毕竟是皇帝,能忍受这般辱骂,是难能可贵的。
不过李世民也有坏毛病,那就是篡改历史的毛病。他的得位不正,李渊压根就没打算把皇位传给他,是他杀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以后,才强行把皇位抢来的。
可是这件事在历史上可不能这么写。于是乎李渊这位开国皇帝成了个废人,所有功劳全都是李世民建立的。李世民成了大唐王朝的主宰者,他那个没用的老爹,就打算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二儿子李世民。
隐太子李建成之诛也,其余党冯立、谢叔方率兵犯玄武门,君弘挺身出战。其所亲止之曰:“事未可知,当且观变,待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君弘不从,乃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呼而进,并遇害。---《旧唐书》这个时候遭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嫉妒,李建成当然不会束手就擒,于是便主动挑衅李世民。并且埋伏了杀手要杀李世民。
李世民是在这万般无奈之下,才会选择杀了李建成。至于他老爸李渊为什么退位,那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李世民做皇帝合适,是主动让位给李世民的。
这历史改得有些恶心,似乎李唐王朝的开国之君不是李渊,而是李世民。他的兄弟们全都是没什么出息的人,他这才在无奈之下成为了皇帝。
不过我们从中可以看得出,李世民是非常注重名声的。为什么他后期如此有肚量?其实很多资料记载,李世民多次要杀了魏征,却总在第二天又对他笑呵呵的,这就是李世民的魅力所在。
他已经得到了权力,相当于得到了当时的所有一切,所以他现在希望得到的,是死后的名声。他希望天可汗完美的形象能够永远流传下去,所以他选择篡改历史。
总结:李渊两手一摊,除了游湖他似乎别无选择。很多人认为李渊之所以在当天游湖,那是因为他心里烦。首先李建成和李元吉要想办法收拾自己的二儿子李世民,而李世民前一天又举报李建成和李元吉,说他们淫乱后宫。
这一些的破事儿,全都发生在了李渊家里。这或许是皇帝最烦恼的事情,所以不少人认为李渊当时正在散心。
其实这是不对的,就算李渊在散心,在得知有人埋伏在玄武门或者得知玄武门发生了战争的时候,就应该立刻布置接下来的防范工作。
可是李渊什么都没有做,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他此刻已经失去了人身自由。泛舟湖上,那是李世民一手安排的。
李世民对自己集团的军事能力相当有信心,所以他相信自己能够把李建成和李元吉都给宰了。但是宰了他们俩是爽快了,一定是没办法躲过李渊的责罚的。
所以最好的办法,那就是连李渊一起拿下,只有把这件事办到位了,李渊的皇位才能乖乖送到李世民手里。
参考资料:《旧唐书》
玄武门之变中,外面打的叮叮当当,为何李渊还在“泛舟海池”?
一切皆因事发突然,李渊正行布置,结果已出,只能被动接受。
玄武门之变其实是临时所为,虽早做布置,却也是被逼无奈之举。
事发突然玄武门之变是李渊的三个儿子之间因帝位而发生的冲突。
而爆发的起因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咄咄逼人,想要致李世民于死地。
李世民被迫反击,只是手下谋臣武将为了日后的利益,都怂恿李世民早做打算。
而因此,原本准备与李建成二人对簿朝堂的李世民,临时决议要先下手为强。
而他早起已经做了筹备,在玄武门换成了自己的人。
以有心算无心让李建成与李元吉未曾多加防备,事发突然,未及反抗。
李渊正行布置李渊之所以泛舟海池,既是为了散心,又是为了布置场地。
散心是因为几个儿子给他添堵,大儿子和小儿子合谋诬陷二儿子,让二儿子几乎身死。
而二儿子又举报大儿子和小儿子给自己戴了绿帽子。
无论什么,也没有自己孩子兄弟阎墙来的打击大。
所以他才让几个孩子第二天都来到自己面前,当堂对峙,自己也好调节一二。
而选在海池泛舟,正是作为此次谈事的地点,毕竟这是自家的事,不能放到朝堂讨论。
泛舟游湖,关起门来自家事自己决。
结果已出等到外面开始打得时候,结果已经出来了。
因为第一个来到他身边的是尉迟敬德,而要知道玄武门的主要参与者就是他。
李建成第一个被射死,然后李元吉正是被尉迟恭所杀。
而他来到李渊这里,说明是杀了李元吉之后来的。
打打杀杀的时候,其实结果已经出来了,只是太子手下还未得报,才发起的斗争。
因为这事情不想李渊参与,所以早早的他们就已经封闭消息,直到尉迟敬德来到才把消息告知李渊。
而李渊当时并不知情,所以听闻外面打打杀杀的时候,他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能原地等待,等着消息。
所以并不是李渊不想参与玄武门之变,而在海池泛舟游乐,实在是他本意是与三个儿子在这舟上把事情解决了,谁知还不等他调解,几个孩子已经开始攻伐了,最后结果已出,他也就被逼无奈的登上了太上皇之位。
#大唐##历史#
玄武门之变中,外面打的叮叮当当,为何李渊还在“泛舟海池”?
关于这个问题,如果排除史书描写有问题的话,那就要从唐代皇宫的建设方面和古代战争的烈度方面着手去看。
首先,在古代战争中大规模会战自然是金戈铁马之声不断,金鼓之声齐鸣。但是,玄武门之变不同于大规模军事战争。据史书记载:“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
可见这场政变之中参与的的将领共有九人,具体的士兵不明。而后半段中“建成既死,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元吉走马东奔,左右射之坠马。”可见秦王率领的士兵总量并不多。而太子一方由于事先没有防备,两千多的军队都还在东宫,赶来救援时被敬君弘堵在了玄武门,而且秦王采用的是突然袭击,定点式清除,肯定不会大张旗鼓吸引东宫的兵马前来救援。所以,这场战斗的声势和响动应该并不大。
其次,从如今复原的大唐长安大明宫的结构图看来,玄武门位于皇宫的正北方,太液池居于大明宫中央位置,稍偏北。史书中载“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这说明战斗的发生地点应该就是在玄武门到太液池之间的地带。据现在的考古发掘看来“太液池有东池和西池两部分,西池为主池,其平面呈椭圆形,面积约有14万平方米。”从太液池的面积看来,架龙舟于太液池上,根本就无法发觉大明宫北面发生了什么。而且,高祖当时身边还有许多的近臣随侍左右,这说明高祖是带有游玩兴致泛舟清波,他无法预料到发生军事政变,也可能由于风声浪声遮掩了喊杀声。
第三,当天原本的目的是要太子与秦王当面对质,解决秦王密奏太子淫乱后宫荼毒兄弟的案件。当时皇帝还传召了裴寂、萧瑀、陈叔达等枢机大臣,一起探查究竟。这些朝廷重臣都是跟随唐高祖多年的心腹大臣,特别是裴寂,在当时的朝廷中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拥有最高的威信和荣耀。可见皇帝当天还是希望通过正常情况化解两兄弟的矛盾,请各部大臣一起做个见证。因而在他们的心中,原本一切应该都是在他们的面前亲自进行,主导人应该是李渊。可是一切瞬间逆转,主导权到了以前的原告人手中,这些裁决者反而成了板上鱼肉,这是他们始料未及的,所以也没有注意探查宫中的不寻常动静。当乍一面对满身血污的尉迟敬德时,这些人已经无还手之力,只能是无可奈何的接受现状。
文:经典守望者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玄武门之变中,外面打的叮叮当当,为何李渊还在“泛舟海池”?
玄武门之变,外面打的叮叮当当,为何李渊还在“泛舟海池”?此时的他是身不由己了。
玄武门之变只是美化只说,这相当于一次血腥的政变行动。成则名垂青史,败则死无葬身之地。李世民集团策划之时,不仅要对付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也应考虑到怎样控制高祖李渊。
如果不控制高祖李渊,玄武门外的风吹草动一定会有人通风报信。此时大权在握的李渊,一定会果断制止这一场兄弟阋墙,并调查事变真相,严惩幕后真凶。
高祖李渊与众臣子“泛舟海池”时,已经被李世民集团牢牢控制,听得外面打的叮叮当当,虽心急如焚,但无可奈何了。
玄武门之变中,外面打的叮叮当当,为何李渊还在“泛舟海池”?
李世民带兵围攻玄武门,不会没人禀告李渊。此时李渊应该没有泛舟的闲情逸致。那么,史书记载的“海池内泛舟游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是李渊被李世民派人控制住,扣押在船上。李世民称帝后,自然不会把扣押父亲的大逆不道之举告知天下,于是将扣押粉饰为游船。
玄武门之变中,外面打的叮叮当当,为何李渊还在“泛舟海池”?
外面打的叮叮当当,李渊却“泛舟海池”,打了那么多年仗,李渊听到这声音又怎么可能不知道,他哪是想管也管不了了,就算他现在还是皇帝,此时出去会不会避免悲剧发生尚不能定论,而且李世民的势力已经暴露,剩下的几位皇子又有几人能争过他,他其实已经知道自己在位置上的时间不多了,李世民是下一位皇帝已成定局,已经无法挽回了。
他看的明白,也知道大臣们心知肚明,此次事件过后朝中大臣估计没有一人不会支持李世民,挣扎已经没有意义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