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最器重的大臣,死后还葬身雍正身旁,为何乾隆却推平其墓葬?

雍正皇帝一生最宠幸的三位大臣,分别是大将军年羹尧,两江总督李卫,以及河南巡抚田文镜。这里被乾隆皇帝把墓给推平了的,就是田文镜。

田文镜仕途不顺,大器晚成。

作为非进士出身的官员,田文镜算是栽在了文化低的事情上。谁说文凭不重要的?田文镜就是因为文凭低,监生出身,所以总是被人各种瞧不起。

尤其是那些高中进士的人,就算是他的手下,那也是打心眼里瞧不起这位监生出身的上司。所以说康熙皇帝自然是更加不会重用田文镜的。

一直到了61岁的时候,田文镜已经有些老态龙钟的意味了,这才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因为赏识他的雍正皇帝终于登基了。

雍正登基以后,开始着手新政事务,为了实行改革,雍正将田文镜派到了河南地区。他希望田文镜能够在河南,将改革的路给捋顺了。

田文镜没有辜负雍正皇帝的期望,他到了河南以后,立刻就开始按照雍正所布置的方针来进行改革。火耗归公是一件非常得罪人的事情,因为原先火耗都是地方官员们的外快,可是现在不行了,雍正要把这点外快都给收回去。

这就导致了官员们各种反对,可是田文镜顶住了压力。不管多少人反对,只要是雍正支持的事情,他就会严格执行下去。

当时的田文镜已经六十多岁了,却依旧能够保持如此亢奋的战斗力,实在是非常不容易。所以雍正非常看好田文镜,他在位期间,田文镜一直都是封疆大吏。

雍正看中了田文镜的什么?为什么这么多人反对田文镜上位?

田文镜身上有一处好处,是其他官员们都不具备的,那就是他非进士出身。进士出身的官员们,都有同年的好友,也就是同一场科考考出来的进士朋友。

这是非常重要的人脉关系,所以进士出身的官员们都比较看重。不过这也造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结党营私的问题。

进士出身的人必然是有同年的,这就导致这件事是无法避免的。然而田文镜压根就没有考上过进士,这就是他的优点。

在康熙时期,这是他的致命伤,可是到了雍正时期,这反倒是变成了他晋升的关键。所以说福祸相依,这是很有道理的。

其次田文镜执法严格,公正不阿。这种人在当时来说也是比较稀少的,他不给任何人面子,只要是雍正安排下来的任务,他会想各种办法,把这件事给做好。

放着这么有能力的大臣不用,雍正又该去重用什么样的人呢?所以说田文镜当然能够得到雍正的重用。

那么那么多人反对田文镜,这又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也就出在了他的这两个优点之上,他们这帮名牌大学出身的官员,始终认为田文镜之所以能够上位,是因为他攀附了雍正,甚至是拍了雍正的马屁才上位的。

为了给雍正拍马屁,田文镜不断压榨地方官员,他们甚至认为新政的所有措施,都是田文镜提出来破害百官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拍雍正马屁,帮助自己晋升。

至于他的能力,他越是严格,地方官员们就越是讨厌他。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田文镜的确也亲手得罪了不少人,所以他的人缘是很差的。

田文镜到底怎么得罪乾隆了?

雍正可怜田文镜一生劳苦,为了自己的改革呕心沥血,所以在田文镜死后,赏赐田文镜给自己陪葬,陵墓就在雍正陵墓旁边。

可是乾隆皇帝跑来祭祖的时候,觉得田文镜的坟墓实在是太碍事了,所以就叫御林军把他的坟墓给铲平了。这可是一位封疆大吏的坟墓,是雍正皇帝最信任的大臣之一,说被铲平就被铲平了?没这么容易吧?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结果呢?官方并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原因,不过我认为,一定是田文镜生前得罪了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是个非常会做人的皇帝,他在做皇子的时候,一定是有不少门客的。这些门客遍布全国各地为官,这里也就少不了河南地区的官员了。

而当时河南正好归田文镜来管辖,在新政改革的时候,田文镜一定是处置了乾隆的门客。这帮人一气之下,将田文镜告到了当时还是宝亲王的乾隆那里。

乾隆虽然很生气,但是不好管地方大员的事情,所以应该是向这些官员求了情,希望田文镜能够跳过这些官员,结果田文镜丝毫不买账。

此前我们已经说过,田文镜之所以如此得到雍正的器重,主要就是因为他刚正不阿,谁的面子都不给。所以他当然也不会给乾隆面子,这或许就是他俩结仇的主要原因。

结局:乾隆皇帝不好直接报仇,只好说田文镜的坟太碍事了。

登基以后的乾隆皇帝,本来早就把这件事给忘了。可是在拜祭雍正陵墓的时候,乾隆皇帝忽然就看到了田文镜的坟墓,所以他立刻就想起了当年那些不愉快的事情。

当时的他已经贵为皇帝,自然是不会跟臣子们记仇了,就算记仇也不能表现出来。所以乾隆就找了个理由,找人把田文镜的坟墓给铲平了。意思就是说田文镜的坟墓太碍事了,其实真的碍事吗?

当然没有那么碍事,作为陪葬先皇的封疆大吏,就算是碍事,也是给爱新觉罗家做事的功臣,没有理由把人家的坟给扒了。

在这之后,乾隆也没有采取任何补救措施,等于就是默认了这件事。这赤裸裸的就是对田文镜的报复,只是乾隆没有说明白而已。

可怜田文镜一辈子都在位爱新觉罗家做事,辛辛苦苦地帮助雍正皇帝实行改革政策,结果却被他儿子乾隆给扒了坟墓。可见皇权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东西,他可以扶持你,也可以瞬间将你摧毁。

田文镜的坟墓被铲平,看似是一件小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乾隆皇帝本人的小心眼。小心眼不可怕,非要装作很大度的样子那才可怕。

雍正最器重的大臣,死后还葬身雍正身旁,为何乾隆却推平其墓葬?

雍正有一位宠臣,名字叫做田文镜。这位田文镜田大人不简单,是雍正当时最宠爱的四位宠臣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李卫、年羹尧、隆科多。

宠臣田文镜

田文镜比雍正年龄大很多,整整十八岁。田文镜的仕途,前期波澜不惊,不温不火,从入仕到61岁都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是到了62岁,他的仕途出现了巨大改变。

田文镜过了甲子之年,或许是冲破了什么桎梏,他走进了雍正的眼中。田文镜给雍正的感觉是正直、清廉、忠诚、敢于叫板、执行力强。

田文镜对于雍正的支持很大,在雍正最难的那几年里,田文镜一直都充当他的前锋部队,不论是什么事情,他都冲在前头,在雍正时期,田文镜和李卫是雍正的左右手,无论是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当差,这二人都是跟着雍正死磕文武百官,没有一点动摇,最终收效颇丰。

雍正喜欢田文镜这样的人,他喜欢田文镜的敢打敢拼,喜欢田文镜的正直勇敢,喜欢田文镜的一板一眼。总之,田文镜的一切,雍正都喜欢。

惺惺相惜

雍正为什么喜欢田文镜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雍正在成为皇帝之前,经历了九子夺嫡的惨烈,雍正正是依靠着不结党营私、死心塌地跟着康熙、为康熙办事尽心尽力,这才得到了康熙的认可,最终顺利登基成为皇帝。

雍正在夺位之时,为了执行康熙的命令,得罪了几乎除了老十三外所有的文武百官,他在争夺皇位的时候很孤独,还是康熙的那句“想做皇帝,就要学会做孤家寡人”鼓励了他,但是那种难熬的时候,真的让雍正都曾经想要放弃。

毕竟,雍正的孤立和无助,与当时呼风唤雨,朋党众多的老八一党比起来,难免会让人觉得有些落寞。长期的压抑让雍正很不舒服,但是雍正还是尽心竭力的为康熙办事,因为他在赌,把宝全押在了康熙身上。

好在最后雍正赌赢了,他侥幸获得了皇位,这才保住了性命,否则下场不堪设想。登基后的雍正,依然面临着老八一党的时刻阻挠,雍正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

田文镜的出现,让雍正似乎看到了早年的自己,因为田文镜对于他的命令执行起来近乎苛刻,即便是王爷他也不给面子,更不用说八旗的那些“老爷”了,整个八旗子弟,田文镜都是按照规矩执行,没给任何一个人一点面子,在田文镜眼里,只有大清的律法和雍正的口谕,其他的一切都免谈。

田文镜之所以这么“硬”,一个是他自身性格决定,另一个是他感谢雍正的知遇之恩,毕竟在61岁之前,他田文镜一直默默无闻,是雍正皇帝对他的提携,才让他有机会走上大清朝的历史台面上来。

雍正看着田文镜,觉得田文镜和自己当年很像,为了主子卖命,得罪光了满朝文武,做事情一板一眼,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最好。当然了,弹劾田文镜的奏章没有一天间断过,但是雍正从来都不看,他知道奏章里写什么,就像是当年弹劾他的奏章内容一样。

雍正对田文镜有惺惺相惜的感觉,他知道孤独的滋味,所以雍正给了田文镜更多的包容和保护,甚至许诺,让田文镜死后的坟墓建在自己的泰陵旁边,陪伴雍正。

乾隆拆除田文镜墓

雍正死后,乾隆即位。乾隆与雍正截然不同,身为皇二代、又是富二代的乾隆,接替的江山康熙已经帮他打好,雍正已经帮他治理好,乾隆所需要的就剩下四平八稳的接管江山,只要不犯错,不过分昏庸,便能白捡一个“盛世明君”的称号。

乾隆其实不喜欢雍正,打小就不太喜欢。但是作为儿子,他去泰陵尽孝却是不得不做的事情,毕竟这种事情哪怕做给别人看也要做。

乾隆去泰陵祭拜,心里不是很舒服,因为田文镜的墓就在泰陵旁边不远,难道他乾隆祭拜泰陵的时候,还要让这个田文镜墓占了便宜吗?于是乾隆心生不悦,准备拆除了田文镜墓。

有一年乾隆来到泰陵,发现田文镜墓占了御道三尺,于是问道这是谁的墓,为何占御道?御林军回道:“田文镜墓,是否拆除?”乾隆大有深意的说道:“拉倒吧。”御林军一听此言,将田文镜墓给推平了,只留下了雍正亲自提过字的碑。

乾隆一看,质问御林军:“我说拉倒吧,不动了,你们咋给推了呢?”御林军沉默不语。此事也就此不了了之,其中利害关系,不言而喻。

乾隆拆田文镜墓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田文镜墓在泰陵旁,乾隆觉得不妥,他祭拜时不舒服,而且他觉得田文镜不配。一个是乾隆接了雍正的班后,对雍正的一些事情表示了不妥,例如年羹尧的罪,乾隆就改轻了;例如被雍正发配充军九年的谢济世也被补授了江南道御史;这田文镜墓被推平,应该也是以此来表达和雍正的意见有所不同,震慑前朝老臣。

▲文/野史日记 欢迎大家关注我了解历史!

雍正最器重的大臣,死后还葬身雍正身旁,为何乾隆却推平其墓葬?

关于乾隆推平雍正宠臣田文镜墓地的事情,记载在《易县志》里。

说的是,田文镜去世后,雍正皇帝感念田文镜忠诚一生,在自己将来的陵寝泰陵旁,给田文镜安排了个墓地。雍正去世归葬泰陵后,乾隆三年清明节前,乾隆皇帝前往泰陵祭拜扫墓。在行进路途中,发现有座墓的门墙把御道占了三尺多,于是就问是谁的墓地?御林军告诉他,是田文镜总督的墓。同时御林军还问,这个墓地挡住了御道,是否推平?乾隆当时说道:“拉倒吧!”

等乾隆扫墓回来后,发现田文镜墓只剩下两座雍正皇帝题写的诔文碑(毕竟雍正题写的碑文,谁也不敢动),于是问怎么回事?御林军说:“万岁爷,不是你说‘拉倒’吗?”乾隆才知道御林军理解错了。不过也就将错就错,并没有责罚他们。

(乾隆剧照)

问题来了,乾隆皇帝是真的想推平田文镜的墓,还是御林军理解错了呢?

田文镜是雍正最重要的宠臣之一。田文镜在康熙朝的时候,很早就出来当官了。但是在整个康熙年间,他一直不得志,直到五十多岁的时候,才被康熙提拔为内阁侍读学士,从五品官员(雍正三年这个官职才升为从四品)。

康熙去世的时候,田文镜已经61岁了,基本上还是一事无成。不过在雍正上台以后,田文镜的机遇来了。雍正非常重视他,对他多次提拔,委以重任,从布政使,到巡抚,再到总督,成为雍正朝最重要的封疆大吏之一。

雍正之所以那么器重田文镜,根本的原因,是因为田文镜对雍正非常忠诚,坚决贯彻实施雍正的改革主张,而且效果非常明显。

雍正上台的时候,由于康熙晚年怠政,出现了很多积弊。雍正急需整治这些积弊。要整治积弊,就需要有人来帮他的忙。而田文镜、李卫、鄂尔泰这些人,就是雍正改革和治理国家最得力的助手。田文镜在整顿吏治、清查亏空、耗羡归公、摊丁入地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田文镜剧照)

田文镜有两个非常有名的特点:勤和刻。“勤”就是他做事勤勉,一丝不苟,决不懈怠。“刻”就是他严苛,刻薄,对手下要求很严厉,不讲情面。他这样做事的风格,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很多人对他恨之入骨,不断地弹劾他。

但是雍正喜欢他这样的风格,甚至动情地在他的奏折上写道:“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田文镜于雍正十年去世。去世后,雍正特批把他葬在自己将来的陵寝泰陵附近,还专门给他写了诔文。

乾隆上台后,对雍正时期的宠臣,对雍正时期干的事情,似乎总是特别有意见,总想要拨乱反正(乾隆这样做,也是为了调和矛盾,让自己获得拥护)。很多雍正生前的宠臣,都受到他的整治。田文镜已经去世,雍正自然不可能整治他,但是依然还是多次表达对他的不满。

(雍正剧照)

乾隆元年,尚书史贻直曾上书弹劾曾经是田文镜部下的王士俊,乾隆就直截了当批评田文镜,似乎王士俊的错误,全都是田文镜造成的。乾隆五年,河南巡抚雅尔图上书,要求把田文镜撤出贤良祠。乾隆没有同意。但是,没有同意并不是肯定田文镜,而是说因为田文镜和李卫、鄂尔泰是先帝的重臣,他乾隆实在不忍心这样做罢了。

老实说,田文镜的一生,还是做得比较完美的,乾隆虽然不满,也是实在在他身上找不到茬子。所以说,他不爽田文镜葬在雍正旁边,用模棱两可的话,让心领神会的部下把田文镜的墓地推平,应该是情理之中的。否则的话,御林军也不敢轻易地对一位重臣的墓地进行这么随意的处理。而且,如果乾隆真没有那个意思,事后一定会处罚御林军。就算不处罚,也会对田文镜的墓进行易地修缮。但是他并没有那样做。

(参考资料:《清史稿》《易县志》)

雍正最器重的大臣,死后还葬身雍正身旁,为何乾隆却推平其墓葬?

雍正在位执政期间,勤勤恳恳,不敢半点懈怠。他的众多兄弟们对他的皇位虎视眈眈,雍正需要的是对他忠心耿耿的大臣,于是便有了年羹尧,隆科多,田文镜,李卫四大重臣。

这四位重臣的结局不同,活着时能被皇帝赏识,死后能有幸葬在皇帝身边的只有田文镜,别人可没有这个殊荣,他也是有史以来葬在皇帝身边的第一人。可好景不长,雍正死后,乾隆继位。这位新皇帝做出了出人意外的举动,乾隆把他的墓给挖了。坟墓被移为平地。难道说田文镜做什么违背大清律例的事?死后竟遭如此待遇!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田文镜的为官史。

田文镜正黄旗人,从康熙时开始从政, 刚开始在长乐县当了九年的县丞。从基层干起。后来又在山西乡宁县做了13年的知县。无论县丞,还是知县 政绩都不错,他在基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他以后的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又担任了吏部员外郎,刑部郎中等官职。可以说他的升官之道是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

那么他又是怎样走进雍正的视线,成为雍正的四大重臣之一的呢?

在田文镜担任御史巡山西时,看到遍地都是逃荒的灾民,当地政府官员没有把赈灾工作落实到实处,于是田文镜上奏皇上,惩治贪官污吏,使百姓得以活命。于是田文镜的受百姓的爱戴。这时雍正才看到田文镜的工作才能,得到雍正的赏识。

在赈灾的第二年,田文镜又升迁为河南的布政使,几个月后又转为河南巡抚,成了当之无愧的封疆大吏。他为官多年,没有犯大的过错。 在河南当巡抚期间,河南发生了水灾,无数的百姓流离失所,田文镜谎报灾情,说河南的灾情没有那么严重。纸里是包不住火的,皇上得知实情后,也没有怪罪他,反而给他台阶下,把他调回京城修养,后来又命他做了河北总督,此可见雍正皇帝对这位重臣的厚爱。

雍正十年,田文镜走到人生的终点。当地百姓为他修建祠堂,天天祭拜,感恩这位为百姓做实事的好官。雍正得知田文镜去世的消息,十分悲痛,甚至破例提出在泰陵旁给田文镜安排一个墓地。让这位老臣葬在自己的身旁,得到如此殊荣的大臣非田文镜莫属。

雍正去世三年,乾隆前往泰陵祭拜父皇,在途中发现有座墓的门墙把御道占了三尺多,于是就问是谁的墓?有人回答,是田文镜总督的。御林军问道:"这个墓挡了御道,是否推平?"乾隆回答:"拉倒吧!"御林军心领神会...等到乾隆祭拜回来时,发现田文镜的墓已被推平,只剩下两座雍正皇帝题写的碑文,这是皇帝亲手写的,没人敢动。于是乾隆问,这是怎么回事?御林军回答,不是你说:“拉倒吗”,我们才敢把田文镜的墓推平啊!乾隆这才知道是御林军理解错了,于是将错就错,也没有责怪他们。

这件事听起来是乾隆一句模棱两

可的话,御林军理解错了,才把田文镜的墓移为平地的,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乾隆对 田文镜并不怎么友好,在乾隆元年,尚书史怡弹劾王士俊,王世俊曾经是田文俊的部下,而乾隆把责任都推给了田文镜,似乎王士俊的错误都是田文镜造成的。

田文镜为官多年,没有什么大的过错,也算完美。但他对田文镜葬在先帝的身旁,极为不爽,在他的内心不想让田文镜的墓出现在泰陵,特别还占了御道。因此用一句模棱两可的话, 让御林军把田文镜的墓推平,是再好不过的事了。这样自己既不用担负挖坟掘墓的骂名,还保住了一国之君的尊严,可见乾隆这一招非常高。

雍正最器重的大臣,死后还葬身雍正身旁,为何乾隆却推平其墓葬?

在雍正爷心中,有着三位不可取代的“心腹大臣”:分别为隆科多、年羹尧、李卫。

隆科多自然不必多说,他是雍正的亲舅舅,身为皇亲国戚,还在雍正是皇太子时,两人就你来我往、有着很好的关系、互相合作帮助;

而年羹尧身为抚远大将军,总管西北军务,可以说是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与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雍正在治理边疆的一颗“定海神针”;

(年羹尧剧照)

李卫也在雍正爷的心中有一定分量,他历经康、雍、乾三代王朝,在雍正年间,官位更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其任职盐政道期间,对全国的盐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坚决打击走私的盐贩,稳定盐价,保持了人民的最基本生活。

(李卫剧照)

以上三位,可以说都对巩固国家统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们晚年的结局却各不一样,年羹尧因狂妄自大,最后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赐令自尽,隆科多和李卫却安分守己,得以安享晚年。

但要论雍正最器重的大臣,却还轮不到以上这三位,而是雍正年间,雍正心中的“模范疆吏”———田文镜!

“模范疆吏”——田文镜

田文镜身为雍正、乾隆两朝大臣,在雍正年间,多次担任重要官职,有如山西布政使、河南巡抚、河南总督、兵部尚书、北河总督、河南兼山东总督等等

(田文镜)

任职期间,凭借自己担任地方官多年的地方经验,全面部署和大力推行雍正的各项改革措施,且行之有效,深受雍正宠爱,雍正称之他为“模范疆吏”。

田文镜做了几十年的“高官”,但他却还是一个清一色的布衣,处理案件时,从来都是铁面无私,依法办事; 对待身边的朋友,从来都不依靠自己的“裙带关系”,拉他们一把; 实地调研考察时,从来都是亲力亲为、办事认真,做到事无巨细; 当了几十年的大官,身边的子女亲戚却依旧如故,并没有从这位“模范臣子”身上借到什么光。

《清史稿》:“(李)卫、文镜受上眷最厚,卫以敏集事,文镜以骄府怨;然当时谓卫、文镜所部无盗贼,斯亦甚难能矣。”

《清史稿》对田文镜的政绩也是极为肯定。

(田文镜剧照)

雍正十年(1732年),田文镜请求“乞骸骨”,得到了雍正的许可,但不久之后,田文镜便病逝了。雍正听到这一消息后,悲伤得不能自已,为了纪念这一位忠臣,感激他生前对国家、对人民的贡献,亲自赐于田文镜葬在泰陵附近(泰陵为雍正皇帝的陵墓),以表厚爱!

但为何这样一位正直大臣,在乾隆期间,其坟墓为何会被推平了?

乾隆年间,河南再次被开荒垦地,官府实行捐输,搜刮民财,搞得当地民生怨声载道,当地官员王士俊对此现象更是充耳不闻(王士俊为田文镜的下属官员)。

这件事后来被尚书史贻直上奏给乾隆帝,乾隆大怒,下令道:河南自从前臣田文镜治理以来,井然有序,但他的下属竟然剥削民众,致使河南人民深受其困、民不聊生、唉声怨气,而前年田文镜隐匿河南灾情不报,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然幸亏先帝爱民,派遣官员前去赈抚,才保证河南的安定,这件事天下人尽皆知。”王士俊最终被革职拿问,田文镜也因此受到牵连。

后来河南巡抚又上奏乾隆:河南百姓都对田文镜产生不满、怨声载道,建议取消田文镜的河南贤良祠堂,但都被乾隆以田文镜为前朝忠臣、重臣为由,奏折被撤回,保留了田文镜的柯南祠堂。

田文镜的坟墓,是阴差阳错的被当地守陵大臣夷平

乾隆三年,其率身边一帮大臣、皇子等,前去泰陵祭典老爸雍正,但问题就出在这儿,乾隆来到雍正陵墓面前,看着看着总觉得田文镜的墓葬占据了三尺御道,很是不顺眼,便命身边的人把其墓葬夷为平地,就这样一代功臣田文镜的坟墓,被以“无须有”的理由给推平了。

(泰陵)

但这还不止,到了清朝末年,清王朝寿命已尽,许多盗贼再次盯上了田文镜的陵墓,再次将其破坏,陵墓被破坏的惨败不堪,真是让人感到可气的同时更加可恨!

图片来自网络

雍正最器重的大臣,死后还葬身雍正身旁,为何乾隆却推平其墓葬?

正所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人生无常态,不管活着的时候有多么风光无限,但谁又知死去之后也许悲凉至极,而这句话用在田文镜身上就非常的恰当。

田文镜画像

田文镜可谓是大器晚成,在康熙二十二年以监生身份授为福建长乐县县丞,一直到1706年内迁为吏部员外郎,此时田文镜已经45岁,步入了中年。而被雍正帝重用提拔的时候,他已经61岁,按照现在规定的退休年龄,田文镜应该退休了,但是他对山西受灾情况的直言纳谏,使得雍正帝对其大加赞赏,而且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也帮助他出色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皇帝交办的重任,于是他得到了火箭式的提拔,最终成为一位封疆大吏。

被毁盗的田文镜墓

最终于雍正十年十一月二十一病逝,享年70岁。雍正帝派人在易州城南柳林庄西为他修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田公墓。陵墓可谓是富丽堂皇,工程甚是浩大,围墙环筑一里多长,松柏成林,遮天蔽日,坟冢有一丈多高。

而要问他的墓为何被乾隆皇帝推平,实际上这算是一场意外。

在乾隆皇帝继位的第三年清明节,乾隆帝来西陵扫墓,御林军在前面开道,扫墓的队伍绵延几公里,缓慢行进。当队伍行进到田文镜墓前队伍突然停下,乾隆帝问侍臣为何停滞不前,其中一位侍臣骑马上前问御林军,御林军回复道:我们正要回禀万岁,这是田文镜总督墓,田公墓的门墙占了御路三尺多,车撵不能通过,请万岁定夺。当听完侍臣的回复后,因为田文镜生前是雍正皇帝的心腹近臣,乾隆皇帝听了之后觉得没有必要追究,就随口说了句:拉倒吧!随即起驾西行。

影视剧中的田文镜

谁也不曾想,当乾隆皇帝祭祖归来,没有几天的功夫,就见田公墓已经成立一片平地,仅仅剩下两座雍正皇帝题写的诔文碑,墓中所有建筑均被拆除的一干二净。乾隆看后不得其解,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问道:田文镜墓为何如此一片平地?御林军回禀皇上:万岁,不是您老人家下的令吗?乾隆更加怪异,我何时下的令?回禀皇上,来的路上奴才请示田文镜陵墓挡路,陛下说:拉倒吧!乾隆听完之后鼻子差点给气歪了,心想,我说的拉大吧是算了的意思,怎么理解成把坟墓给拉倒呢?既然已经成为事实,乾隆也没有怪罪他们。

于是,就这样,田文镜的墓就阴差阳错的被拆除了。历史有时候感觉到如此的好笑,而又如此的巧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