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什么丑化魏延,在正史中魏延可是冤死的?

罗贯中是崇拜诸葛而不惜伤了刘备。魏延荆州破时就投奔刘备,忠勇双全,是刘备第六大将,委以重任。

诸葛时代,大力培养姜维接班,甚至拒绝魏延奇计,一举奇袭魏都。而且不放心,特关照马岱随时执行"2号"方案。魏延是描写了头有反骨,刘表败了投刘备,诸葛走了投曹操,这是罗贯中对魏延的误判,却连累了诸葛。诸葛如此傻气,去管身后事?都是杀了魏延之人打着丞相之名,名正言顺罢了!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什么丑化魏延,在正史中魏延可是冤死的?

魏延,字文长,蜀汉名将,智勇双全,勇冠三军,深得刘备信任,刘备取得汉中,称汉中王后,封汉中太守。

魏延为人孤高,深明大义,多立战功,为蜀汉后期诸葛所倚重的大将。后官至: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凉州刺史,前军师,假节。

魏延过于自信,认为所有事情都可以自己处理,经常爱发牢骚,不懂的官场上的为人处世,与同僚关系处的很差,其中与杨仪更是有点水火不容。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结果不幸病逝,生前留下遗命,由杨仪、姜维等人领军撤退,让魏延负责断后。

魏延因与杨仪不和,所以自行领兵先行撤退,并烧毁栈道。杨仪与魏延同时上表后主,互称对方谋反,后主问董允、蒋琬,二人均担保杨仪不会谋反。杨仪派遣王平及马岱追杀魏延,魏延军士都知道错在魏延,所以军士皆四散逃落,马岱率部队追上魏延后将其斩杀。

魏延是能力出众,但过于自负,有点目中无人,在刘备与诸葛亮在世时,能听命而行,二人去世后,整个蜀汉再无驾驭魏延之人。

且魏延与众人关系皆不睦,在他违抗军令时候,无人替他说话。同时群臣为了防止出现,魏延佣兵自重的情况,所以都站到杨仪一边。

罗贯中是基于真实历史,而进行艺术加工的。《三国演义》主要传递的思想是忠君爱国,而不是朝堂上的勾心斗角,所以才有了对魏延的黑化。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什么丑化魏延,在正史中魏延可是冤死的?

在三国史上,真的历史上没有五虎将,赵云生前就是个杂牌将军,而魏延的军衔要比赵云高,而罗贯中却一直写诸葛亮说魏延有反骨,一,要说两人在军事战略上有分歧,是的,魏延主张出奇兵,子午谷奇谋,可是诸葛一生为谨慎,不同意,二,个人关系上,没有冲突,弹劾李严时,诸葛和魏延统一战线的。要说真正有反骨的人有。张松,出卖主子,作为外交官,直接到各地出卖主子,按说刘璋对他不错,他却到处出卖主子,开始想把益州出卖给曹操,结果可能是曹操手下能人太多,他不可能得到太多好处,结果失败了,第二次又想出卖给孙权,结果,途中被刘备截胡,顺手就出卖给刘备,可能是刘备势力小,人才少,分的羹多吧,最后和刘备的书信被他哥哥揭发了,想想连他哥哥都接受不了,这种人。所以该死。然后下一个就是法正了,他的官职没有张松高,但是拿的薪俸也不少,结果他和张松一样出卖主子,之后受到刘备的重视,当刘备取得西川后,张松的好处是大大的,这里注明,赵云是君子,刘备平定益州时,欲大赏封地,诸将默然,只有赵云谏曰:“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今安居夏业,民心方定,不宜夺之为私赏也。”仍是一秉以往忠君救民之志,堂堂正正,刘备只得大喜从之。只此一言,已把蜀汉的满朝文武得罪尽了。马超按说也是降将,而且就是因为马超的叛乱害死了马腾,马腾父子和韩遂就是经常一会儿投降,一会儿叛反,可说是小人中小人,可是罗贯中就没有对他丑化。所以要说讲究忠心,魏延要比张松法正之流强多了,要说勇武魏延不比张飞差,这是刘备说的。我不明白为什么罗贯中歧视魏延,难道他的周围有姓魏的仇人,或者该人家姓魏债。不明白。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什么丑化魏延,在正史中魏延可是冤死的?

正史形象: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深受刘备的器重。

魏延在跟随刘备入川是立下很多战功,当时跟随刘备入川的是黄忠和魏延两员大将,还有军师庞统和一些小将,比如关平。魏延一路攻伐,非常勇猛,都被刘备看在眼里,认为魏延非常厉害。

所以刘备攻下汉中后,许多人都认为汉中作为四川的北大门,应该是刘备的三弟张飞来守卫,因为东大门荆州是二弟关羽镇守,刘备自己镇守益州成都,北大门就该交给三弟嘛。而张飞也认为非自己莫属,结果出乎大家意料,刘备任命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镇守四川的北大门。

刘备曾问魏延:“我把汉中交给你,你打算怎么办呀?”

魏延回答说:“如果曹操亲自领兵前来,我为大王(刘备)拒之,如果偏将领兵十万而来,我为大王吞之”。就是说,如果曹操亲自领兵来攻汉中,我帮你挡住他,如果曹操派手下的将领来汉中,我会歼灭他们。口气非常豪迈,也不是吹牛,因为后来魏延镇守汉中十年,确实是固若金汤的。这样证明了魏延作为独当一方的大将,确实是有才能的。

刘备死后,魏延跟随诸葛亮北伐,官拜凉州刺杀,都亭侯,曾经在阳溪大破魏国的费瑶和郭淮。诸葛亮北伐时,魏延献“子午谷奇谋”,打算亲率5000精兵,由子午道袭取长安,仿照当年韩信“明修找道,暗度陈仓”的故事,诸葛亮走大路,魏延走小路,一正一奇,会师关中,恢复中原。但是遭到谨慎的诸葛亮反对,而不了了之。

魏延作战非常勇猛,而且武艺精湛,是蜀汉五虎将逝去后,最厉害的将军。但是情商低,性格不好,比关羽还不合群,因此与朝里的人都不和,特别是跟长史杨仪的矛盾最为激烈。诸葛亮死后,把兵权交给杨仪,杨仪带领大家依照诸葛亮的计策退兵,魏延不服,说丞相死了,我就是老大了,我可以继续带领大家继续北伐。

但是诸葛遗策是不用管魏延所部,魏延退就退,不退我们先退,让他自己孤零零的在后面吧。这个时候如果魏延真的是谋反有异心的话,可以投奔魏国的。但是魏延没有投奔魏国,而是上书刘禅说杨仪谋反,而杨仪也上书刘禅了,说魏延谋反。这样就变成两人互相投诉对方谋反,在朝廷里面打官司。这个时候魏延的低情商,没朋友的坏处就显示出来了,朝廷的大员都跟杨仪关系好,都支持杨仪,没有一个支持魏延的。

最后魏延争斗失败,为马岱所追斩,头颅被砍下来给杨仪当球踢,夷灭三族,下场非常凄惨。这就是正史中魏延的经历。

《三国演义》的演绎:

罗贯中对魏延的偏见颇为明显,魏延一见到刘备和诸葛亮,诸葛亮就说要斩了魏延,掐指一算,说这个人脑后有反骨,就是香港电影中俗称的“反骨崽”,必须杀了,免留后患。还是刘备惜才,留下了魏延。

而且《三国演义》还处处编排魏延,说诸葛亮死前,想通过七星灯来延长寿命,结果被冲进大帐禀报军情的魏延踢翻了,诸葛延寿失败。诸葛还可以做法术延长寿命,这已经是神话传说了。

最后《三国演义》编排魏延狂喊三声“谁敢杀我”,“谁敢杀我”,“谁敢杀我”。被依照诸葛亮计策埋伏在魏延身边的间谍马岱一刀给砍了,还按上了魏延谋反的罪名。

总之,民间小说《三国演义》丑化魏延,给魏延按上谋反的罪名后,让更多的历史学者依照正史反复给魏延正名。但是,群众的力量大,人们相信《三国演义》里面的魏延是反贼,也不肯相信魏延是冤死的。惹来更多后人的争论不休。就像《隋唐》小说故事里面把大唐开疆拓土的大英雄苏定方定为反派,再也难洗白一样。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萧子北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什么丑化魏延,在正史中魏延可是冤死的?

魏延死在杨仪之手,而姜维、马岱是推手!魏延与关羽一样,善待士卒而蔑视同僚,从而被同僚攻击为叛敌导致诛灭三族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什么丑化魏延,在正史中魏延可是冤死的?

魏延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比较悲催的一个人,魏延在正史中是一个蜀汉内部党政的牺牲品,为了让《三国演义》能够进行的下去,所以作者刻意丑化了魏延,也就是成为了牺牲品。

正史中的魏延

魏延,字文长,是蜀国大将,军事才能仅次于诸葛亮,但是风格完全与诸葛亮不同,魏延善于骁勇作战,屡次为蜀国建立不世功勋,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

诸葛亮后,魏延就成为了蜀国执掌一国军权的将领。古语有云:“功高震主”就是说,皇帝手下的那些将领太有才能反而会体现皇帝的无能。魏延在刘禅继位后凭借着自己的功劳,屡次在刘禅面前大放厥词。加之自己与杨仪不和,导致诸葛亮安排他要听从杨仪后,心里赌气。

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可见魏延已经不知道自己是一个做臣子的,说话很放肆,没有谨言慎行,导致后来和杨仪开战,最后被被马岱所斩杀夷灭三族。

《三国演义》中的魏延

履历和正史中没有太多出入,但是,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以蜀汉为正线,诸葛亮为正线。

  1.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说魏延有反骨,但真的是魏延要反吗?要知道三分天下,曹操可比刘备强多了,为啥魏延没有直接反出蜀国投降魏了?
  2. 罗贯中为了迎合剧情的发展将魏延这种孤傲的人写成了叛徒,不然自己整整写了一生的《三国演义》就被自己自我否定了。
  3. 陈寿在《三国志》中写道;"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也非常正确的写道魏延其实是死在自己的手里,或者说自己孤傲的性格。
自古以来,死在自己的性格手里的人很多,身为臣子就懂得,谨慎谦虚,不然,就会死在自己的手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