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的嘴里为什么含了那么多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是干什么用的?
慈禧太后死的时候,喜欢在嘴里含一颗夜明珠,当然后来被人给敲开了嘴巴抢走了。其实古代人都喜欢在下葬的时候,往嘴里放点什么东西。
尤其是春秋战国秦汉时期,这似乎成了一种习俗。那个时候他们习惯于将玉器含在嘴里,所以又被称之为玉琀。似乎含着这些玉制作的东西,就能够获得神助一样。
那么曾侯乙的嘴巴里为什么含了一个动物园呢?考古学者们发现,曾侯乙的嘴巴里面,一共有21个玉琀,有6头牛、4只羊、3只猪、3只鸭、3条鱼还有2条狗。
这就比较有意思了,因为一般人下葬,也就只是含一两件玉器,可是曾侯乙一口气含了这么多。这不由得引人遐想,曾侯乙这是要干什么呢?
以下纯粹是我个人的猜测,首先我认为曾侯乙生前应该是个吃货,他喜欢吃牛羊猪鸭鱼狗这些东西,所以在他死后,家里人为了让他到下面还能吃个够,所以就往他嘴里塞这么多小动物。
至于数量为什么是这样的,我们会发现,牛的肉是最多的,所以放了6头牛,羊的肉也不少,所以也有4只。猪的肉虽然多,但是吃了容易发胖,所以跟家禽一样只有3只。至于狗,我觉得曾侯乙不是为了吃狗,而是希望有两条狗给他看门,所以也有两条狗。
这么一来就解释得通了,人家含着玉是为了得到上天的眷顾,为了能够保佑自己能够成神成仙。可是曾侯乙含着玉,纯粹就是为了到下面也能够过过嘴瘾。
我觉得我这个观点还是说得过去的,要不然为什么这些小动物非要在他的嘴里呢?如果是祈福之类的,身上其他部位也应该有这些玩意儿,可是并没有发现。
曹操遗漏了两座大墓,使得我们能够窥视秦汉文化。曹操是著名的盗墓先祖,他军中为了盗墓,特地设立了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这样的职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曹操之前的汉朝,是以孝道治理天下,选拔人才也是以孝道作为标准。
一个人不管你出身有多富有,如果你不孝顺,对不起,你在汉朝还真的没办法做官。那怎么才能体现自己的孝顺呢?这标准未免也太空洞了。
所以有人就想了个办法,那就是给自己逝去的父母隆重的陪葬品,谁家陪葬的越丰厚,谁家的孩子就越孝顺。
在现代,一般都是谁家陪嫁的东西越多,说明谁家越有面子。其实就是从汉朝那个时候传下来的,只不过春秋秦汉时期的风俗是风光大葬而已。
有些家庭的孩子,为了彰显自己的孝顺,甚至把自己全家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埋进了父母的墓地里,回头全家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等着选拔孝廉的时候,做官才能发财。
所以说汉代以前的墓葬,都是陪葬相当丰厚的,所以曹操自然是打起了这些墓葬中财富的主意。为什么曹操被称之为汉贼,他盗取了汉朝人墓葬里的陪葬品,不是汉贼又是什么呢?
其实孙权也是汉贼,因为他也喜欢盗墓,只有刘备不盗墓,毕竟刘备是老刘家的子孙,总不能去地下借祖先们的财产用吧。
不过曹操盗墓这么长时间,却遗漏了两座大墓,一座就是昌邑王刘贺的墓葬,还有一座便是这里的曾侯乙墓葬群。
我们要感谢曹操的这次疏忽大意,使得后世之人,有缘可以窥见秦汉时期的墓葬文化,以及墓葬中封侯的陪葬品。
曾侯乙墓葬的陪葬到底有多丰厚呢?曾侯乙这位有钱人,在春秋时代,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诸侯。曾国在春秋时代也压根就排不上名次,可是曾侯乙的陪葬品却让人沉默。
因为曾侯乙的陪葬品实在是太丰盛了。当时出土的黄金工艺品就有17斤之多,青铜器的重量加起来足有10.5吨,所有文物的数量多达15404件,随便哪一件都是价值连城的国宝。
除此之外,还有21名年轻的少年为曾侯乙殉葬,这就有些惨绝人寰了。殉葬制度一直以来都是历史上最见不得人的制度,因为它毁灭的是人性。
是有权有钱之人,毁灭穷人的手段。这种事情当然不能被发扬光大。不过很可惜的是,封建社会,陆续出现了很多朝代,都有人殉制度。
曾侯乙的陪葬品如此之多,这让我不由得联想到一点,曾侯乙会不会是大国诸侯呢?
其实历史上的考古总会出这样那样的错误,我没有去现场看过,这只是我自己个人的猜想。如果是一个小国的话,按照当时的人口来看,曾国也就一个镇的建制,哪里能聚集如此大的财富呢?
答案或许只有一个,曾侯乙的墓或许是某位大国诸侯的墓,只是文字方面搞错了,这才使得我们误解了这一点。
曾侯乙的嘴里为什么含了那么多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是干什么用的?
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发现了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葬,出土了国宝级的文物--曾侯乙编钟,还有多达15000件的文物,出土文物之众,种类之繁多,说明他生前之奢华程度,人们又在其口腔里发现了21件小玉器,这是何意? 真佩服古人是怎么把这21件小动物放到已经死去了的曾侯乙的嘴巴里;这在古代叫饭含,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中十分重要的丧葬仪式,在石器时代就以出现,商代最为盛行,那时的习俗是死者的口腔里不能空着,不能没有吃的,所以人死后口里一定要塞一些东西进去。夏时用贝,到了周时改用玉了,也有用珠、谷物或者钱币等等。
塞进去的东西也是有讲究、有等级的,饭和含是两种不同的形式,饭指的是能吃的东西,据《周礼.地宫.舍人》记载,君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含也即琀,当然就不是吃的东西了,《说苑.修文》里说,天子含珠、诸侯含玉、大夫含玑、士以贝、庶以稻;这些都是根据死者的地位来决定的。
曾侯乙虽为地方诸侯,但也是富甲一方,生活极度奢靡,口里塞那么多的小动物,是希望在阴间继续享受生前的生活,有享用不尽的美食。
曾侯乙的嘴里为什么含了那么多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是干什么用的?
曾侯乙嘴里一共含了21只玉质“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每一个都大有来头。
提到曾侯乙墓,那可是在考古界如雷贯耳的存在,自打在1978年被发现以来,其文物之多,保存之完好,让这座位于湖北随州的战国墓葬名扬四海。
尤其是在墓中发现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为止发现,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完整,也是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套编钟虽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沧桑,但仍能发出乐律分明、音色清亮的旋律,堪称是一大奇迹。
除了青铜编钟以及其他一些价值连城的陪葬品外,在墓主人曾侯乙的嘴里,还发现了多达21只的玉质“小动物”,数量如此之多,就好像是在曾侯乙的嘴里开了个小型动物园。
那么说,这些被含在曾侯乙嘴里的“小动物”是干什么用的呢?其实,这就是古代丧葬文化的一种,口中塞满玉器,则是古人为了寄托对未来美好期望的一种体现。
这些被塞进曾侯乙嘴里的小动物,在考古界有个正式的名称,叫做"玉琀“。
所谓玉琀,顾名思义,就是含在嘴里的玉制品,而在《说文解字》中有云:“琀者,送死口中玉也。”
也就是说,这个玉琀,就是放在死人嘴里的玉石。
那么,古人为何要在去世之后,在嘴里放置玉制品呢?这说起来,与玉这种东西的材质和特性有很大的关系。
玉是石头的一种,但它与普通的石头又大有区别,其质地细腻且坚硬,充满光泽又略有透明,正是因为其独特的外观和质地,让玉在很早之前,就被人们所钟爱。
根据相关资料研究发现,中国人使用玉的时间,要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在那个时期,上古的人们就开始用玉记录身边的人和事。
这可要比金、银、铜、铁器的使用,不知道要早了多少年。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玉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与此同时,古人们也赋予了玉不少特殊的含义,比如有万物主宰说、.天地精华说、.辟邪除崇说以及延年益寿说等多种说法。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说明了一点,玉石在古代深受人们的喜爱,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每一个人都喜欢这种晶莹剔透的物品。
正是出于对玉石的喜爱,古人们才会在”事死如事生“的丧葬大事中,大量运用玉石,而玉琀,就是古人在安葬时,必须要进行的一个重要步骤。
根据史籍记载,上古时期的人们,认为在人死之后,在埋葬时不能空口,也就是嘴里不能空着,因此就有了在死者嘴里塞东西的习俗,这种习俗称之为”口琀“。
最早的”口琀“之物,有米粒、贝壳、珍珠等,但随着玉石的大量运用,因此到了殷商时期,原来的”口琀“之物,就被质地坚硬的玉石所取代,所以就被叫做“玉琀”。
当然,这些被放进死者口中的玉琀,并不是随便拿一块就塞进去的,而是根据死者的身份等级,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雕刻成需要的形状后才放进死者口中的。
像在商周时期,大部分使用的,就是雕刻成”蝉“形的玉琀。
之所以用”蝉“这种生物雕刻成”蝉“,有两点原因,其一是古人认为蝉是一种一种清洁而高雅的昆虫,其饮而不食,均以露水为生,因此古人就取其清洁高雅之意来制作玉琀。
其二呢,蝉的生活习性也是原因之一,众所周知,蝉的一生要经历一个重要的时刻,就是“蝉蜕”,而在蝉蜕之后,就相当于新生。
因此,古人就根据蝉的这种习性,取其“蜕脱再生”之意,以象征变形和复活,说白了,就是以含玉蝉而寓意暂死的意思。
除了“蝉”形玉琀之外,在商周时期,还有使用玉蚕、玉鱼、玉管等多种形状的玉琀,在1953年,安阳大司空村所发掘的商墓中,就出土了8件形状不一玉琀,其中包括两个玉蝉、一个玉鱼以及若干个短玉管、玉珠和长方片的玉饰。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文化的多元,玉琀的样式也开始有所变化,传统的玉蝉、玉鱼,逐渐被形状不一的小动物取而代之。
而曾侯乙墓中所出土的“小动物”玉琀,就是那个时期丧葬习俗和文化的典型代表。
根据资料披露,曾侯乙墓发掘之后,在墓主曾侯乙的口中以及颅腔内,发现了足足21件制作精美的微雕玉器。
这21件微雕玉器,包括6只玉牛、4只玉羊、3只玉猪、3只玉鸭、3条玉鱼和2只玉狗。
而这些小动物的大小,最大的如黄豆,而最小的,只有米粒般大小,虽说体积不大,但却雕刻的相当惟妙惟肖。
尤其是在雕刻工艺上,深刻体现了什么叫做细致入微以及活灵活现,比如像玉猪的猪鬃,还有玉鱼的鱼鳍,这几样细微处的动物特征,都雕刻十分逼真。
整个雕刻工艺,可以说是简练又不失逼真,堪称是微雕界的鼻祖之作。
那么,为什么曾侯乙的墓中会用这些小动物的雕像作为玉琀呢?这些小动物又寓意和象征着什么呢?
其实这也很简单,在商周时期,玉蝉是玉琀的主流,蝉的含义已经在前文介绍过,其寓意为“新生”、“再生”。
而随着时代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所谓“新生”和“再生”,只不过是一些虚无缥缈的精神寄托而已,实际上是不能实现和做到的。
因此,在丧葬习俗中,古人们就开始将这种虚无缥缈的寄托,转变为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愿望,因此,那些小动物就适时登上了舞台。
为什么说这些小动物具有实际意义上的愿望呢?如果留心的话,就会发现,曾侯乙墓中所发现的21件“小动物”玉琀,每一种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
比如猪、狗、牛、羊,再比如鸭、鱼,这几样小动物乃至到现代,都是人们常见也常吃的动物种类。
而曾侯乙所用的这几种小动物,刚好涵盖了古人所谓的“六畜五牲”这个说法。
我们都知道,早在远古时,我们的祖先就根据生活的需要和对动物的认知,选择了一部分的动物对其进行驯化饲养,像牛、狗、羊、猪这几种动物,是最早进入人类世界的动物之一。
它们不仅为我们的祖先生活中提供了不少方便,同时也为远古时期人类的餐桌上增加了丰富的菜肴,因此,在上古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这几样动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同理,鸡、鸭、鱼也是如此,同样是丰富人类饮食的一种动物。
在这种情况下,古人们就会把这些象征着“丰衣足食”的动物,做成玉石微雕,放进去世的人口中。
这样做有两个目的,其一就是前文所讲的,古人认为一个人在下葬时,不能“空口”,所以把这些“小动物”塞进死者口中,代表着这名死者能在继续享用这些“大鱼大肉”。
其二呢,就是用这些玉质的小动物陪葬,寄托了古人希望未来能“六畜兴旺”,以及“五谷丰登”的愿望。
说白了,这些小动物,就是象征着古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美好寄愿。
除了寄托人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外,使用玉琀还有一层十分特殊的含义,这层含义同样是古代丧葬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前文讲过,玉是一种质地坚固,且温润细腻的石头,古语有云,“温润如玉”就是形容玉的最贴切的词语。
正是因为玉的这种特性,因此就在很早之前就被人们所喜爱,同样,由于玉的特殊品质,让古人一度认为,其是集天地万物的精华而形成。
而这种集天地精华所形成的东西,在古人的认知里,都具备“神秘的力量”。
因此,在古代,玉除了被人们佩戴之外,还有“食玉”这一说法,之所以如此,就是古人认为品质好的玉,不仅能延年益寿,还能“永葆青春”。
出于这种心理,以及玉石的特性,在丧葬习俗中,就出现了大量玉的应用,而把玉石放入逝者口中,在古人的意识里,这样做能达到尸身防腐的效果。
正所谓“人有九窍”,而嘴巴则是最大的一窍,用玉石将这一窍堵住,就可以防止精气外泄,从而就能达到防止尸体朽烂了。
当然,除了在嘴里放置玉琀外,古人们针对其他几窍也使用有相应的玉器,像我们在考古文献中所看到的“九窍玉”,就是这个用途。
并且,在春秋战国乃至到西汉初期,除了九窍玉之外,还有“玉握”这种陪葬品,即把玉石雕刻成便于手握的形状,一般都是以长方体卧猪形为主。
不过,同样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口中塞”小动物“形状的玉琀再次演变,到了西汉中期,已经开始采用“玉口塞”。
这种“玉口塞”。与动物形的玉琀最大区别就是,其形状为新月形,侧视呈“V”状,使用时将尖端塞进逝者口中,以达到充盈死者口腔的效果。
不过,玉口塞受形状限制,两端不能完全塞进嘴里,而是留在嘴巴两侧。
像中山靖王刘胜墓里,出土的就是这种新月形状的“玉口塞”,虽说与小动物形的玉琀在外形上区别很大,但其用途和意义基本上还是一样的。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之后,在丧葬中使用玉的这种习俗逐渐消失,再往后的墓葬,基本上抛弃了这一习俗,仅在一些贵族墓中零星可见,因此,这种把玉琀和玉握作为一种葬俗的习惯,最终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
所以,就曾侯乙墓所言,其口中之所以含了那么多玉质小动物,是春秋战国时期一种极具特色的丧葬习俗,其用意,就是为了寄愿未来能“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的朴素而又美好的愿望。
曾侯乙的嘴里为什么含了那么多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是干什么用的?
1977年9月,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武汉空军后勤部的一个雷达修理厂正在此处修建营地。随着炸药的一声巨响,一座战国早期曾国君主乙的墓葬被发现。其出土文物的数量之多、种类之齐全、技艺之精湛、学术研究价值之高,都震惊了世界。
(编钟)
尤其是其中保存完好的大型打击乐器编钟,更是被称为“世界第8大奇迹”。在墓中一共发现了65个悬挂着的编钟,分为上中下三层,由3根桐木结构的圆形立柱和彩绘青铜佩剑武士支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数目最多的一套编钟。
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尽管这套编钟深埋地下两千年,但依然熠熠生辉。其发出的悦耳之音,依然能绕梁三日,余音不绝,让人心驰神往。
同时,曾侯乙墓中还出土了372件玉器,有些玉器长达半米,宽近10厘米,厚达半厘米。有些玉器则只有1厘米长,宽0.25厘米,高只有0.6厘米。不过这些玉器都雕刻精美,材质上层,造型构思巧妙新颖,纹饰丰富瑰丽,雕琢技法多样。
特别是在曾侯乙嘴中发现的21件小巧玉器,可谓巧夺天工。这些小玉器都被圆雕成了六畜形状,共有玉牛6 件,玉羊4 件,玉猪3 件,玉狗2 件,玉鸭3 件,玉鱼3 件。
(玉琀)
这批小动物中最大的一件玉牛长2. 4 cm,宽0. 5 cm,高0. 8 cm;最小的一件玉羊长1. 2 cm,宽0. 25 cm,高0. 6 cm。也就是说,最大者比小黄豆略大,最小的与绿豆相差无几。
尽管这些玉器如此小巧,但其动物形象栩栩如生,轮廓清晰,细节雕刻精确,让人一眼便知。
其中最为传神的是玉牛,它雄壮有力,头颅上扬,一对弯角蓄势待发,四足粗短又结实,分立于地,稳如泰山。而玉羊则扬角昂首,嘴唇微张,似乎正在咩咩直叫。玉猪一副憨态可掬之状,肥头大耳,浑身滚圆。
一墓之内出土如此多的玉器且六畜齐全,迄今为止仅此一例。
那么,为什么曾侯乙要将这么多的动物玉器放在嘴里呢?这里面有些什么讲究吗?
实际上,这些玉器名叫玉琀,是专门放在死者口中的一类玉器,又称为饭琀,是一种丧葬用器。
玉琀的使用,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其质地也从普通的食品,发展到以玉器为主。在商代之前,死者口中所含的物品几乎都以粮食为主,随着丧葬礼仪的不断提高,玉琀就逐渐成为随葬琀的不二选择。
玉琀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周礼》中曾记载:“大丧共饭玉,含玉。”《说文解字》中也对“琀”字有如下解释:“送死口中玉。”在上海青浦县的崧泽文化遗址中,就曾出土过一件鸡心形玉琀,通体墨绿色,长度达到了4.2厘米。
从考古发现中,玉琀一般都是体积较小的贵重物品,除了曾侯乙墓葬中的一些小动物外,还有一些是玉环、玉块、玉碎片等。当然,墓主人的身份地位的不同,也决定着玉琀的材质优劣和数目的多少。
(出土的玉石)
那么,为什么古人要大量使用玉琀呢?
其一,源于古人对玉石的崇拜。古人认为,玉石质地坚硬,光泽晶润、色彩绚丽。它虽为石,但吸纳了天地日月山川之精华,凝聚各种美质,为人间至宝。正因为玉石的这些品质,让它成为了财富、身份的象征。众所周知的“和氏璧”,其价值就无法估量,秦昭王不惜以十五座城池作为交换条件,也要把它据为己有,可见玉器在那时古人心目中的价值。
玉在古人心里,还是权力、地位的体现。
千古一帝秦始皇拥有众多价值连城的宝玉,如“昆山之玉”“夜光之璧”“明月之珠”等。《周礼》记载:“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只有天子才配享有9寸的璧琮。在使用玉石作为随葬品时,古人也有严格的规定,《春秋公羊传》说:“天子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璧,士以贝,春秋之制也。”
其二,古人相信玉石能防腐。玉石制作的玉琀坚固温润,古人认为,这样的玉石放在逝者口中,可以保证体内精气不外泄,从而达到令尸身不腐的目的。
发展到后来,丧葬礼仪中还出现了“九窍玉”。也就是用9个不同形状的玉石塞住死者的9窍,堵住遗体的精气和魂魄,达到防腐的目的。
当然了,后来出现的金缕玉衣,那就是随葬玉器的顶峰了。这也充分说明了玉器在随葬品中的独特地位。
(玉蝉)
其三,玉琀的象征意义。曾侯乙墓中的21件动物玉琀,涵盖了常见的六种家畜,既寄托当时人们 “长生不灭”的愿望,还取其意“六畜昌盛”,希望死后仍能拥有活着时的财富。
玉琀中后来还出现了蝉形,并逐渐成为玉琀的主流,取代了随意一件玉器都可以作为玉琀的习俗。之所以古人喜欢用蝉形玉器,主要还是看中了蝉这种动物的象征意义。
古人认为蝉饮而不食,以饮露为生,是一种清洁而高雅的昆虫。同时,蝉是由土中的卵蛰伏蜕变而成,就好像人死后入土为安,是为了下一次的新生一样,终究会破土而出,再获新生。
(参考资料:《左传》《周礼》等)
曾侯乙的嘴里为什么含了那么多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是干什么用的?
1978年2月,在随县城郊,驻军某部的雷达修理所为了扩建厂房,在一座名叫擂鼓墩的小山包上开山炸石。
随着一声巨响,石破天惊,意外地一座古墓浮现出来。
这座古墓就是距今2400多年前的曾侯乙的墓。
随着对墓葬的一步步地探索,人们越发地吃惊。这个墓坑有220平方米,单就棺椁室就有190多平。
这比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大6倍,比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在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大8倍。这样大的棺椁在当时的中国还算是首例呢!
更让人吃惊的还在后面,曾侯乙的墓室出土的文物真是太多了。
据统计,从墓中出土文物15404件,其中比较珍贵的青铜器就有十吨半,黄金制品更是超过了17斤。
当然最让人震惊的是,出土了总重量达到2567公斤的65个大小的编钟。
这些编钟除了少数几件掉落在地面上,其余的全都整齐地挂在木质的钟架上,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啊!
但我们今天介绍的不是这个编钟,而是曾侯乙嘴里含的小动物,这个小动物的数量足足有21个,是不是又很吃惊。这个曾侯乙到底是谁呀,怎么又这么奇怪?
别急让我们一步步地来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 曾侯乙的身份
曾侯乙是战国时期,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
其实在史籍上并没有这个人的记载,但是随着考古的发现,专家推定曾侯乙是姬姓,先祖是周天子的重臣。
而曾侯乙应当出生在公元前475年或者稍晚点。他大概是在公元前463年见后成为诸侯王的,在位时间大约为30年。
从出土的文物来看,曾侯乙生前是非常喜欢音乐的。他钻研音律的研究,并且也非常重视乐器的制造。
要不怎么会有编钟这么大的物件的出现。而且曾侯乙的兴趣也是非常的广泛,他呢也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
由此而看,曾侯乙的身份很是显贵啊,而且还是个出色的军事家。并且这个君王还特别文艺,竟然在音乐上非常有造诣。
不简单,很有意思的一个人!就是这样一个人,死后竟然在嘴里放了21个玉制的小动物。
二、 曾侯乙嘴里含的这些小动物是干什么的
随着棺椁的打开,专家们在曾侯乙的头骨里面发现了21个玉制的小动物。这21个小动物分别是6个牛、4个羊、3个猪、2个狗、3个鸭、3个鱼,这些小动物全都是用玉制成的它们的形状。
为什么要放这些玉制的小动物呢,这个呀其实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古老的葬玉习俗,这个玉制的小动物有个统一的名字,叫做“玉琀”。
玉琀是古人在死者入殓时,放入死者口中的小型玉器,也就是民间常说的“饭含”。这个可是我中丧葬习俗中最重要的礼仪,就是现在有些地方仍在沿用这个习俗呢。
为什么要有放玉的这个习俗呢?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帝王都追求长生不老。但是真得有长生不老吗?当然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呢,在他们的愿望破灭后,不朽就成了他们临死前最大的愿望了。
《抱朴子》是一本非常有名的道教典籍,在这本书里面有这样的一种说法。
说是“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这些帝王们可是都看中了这句话,所以呢就用葬玉来祈求死者永存不朽。
但是这个玉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放的,当时也是按地位等级来放置的。
天子是含珠的,诸侯才是含玉,大夫是含玑的,士呢则含贝,庶民也就是老百姓嘴里只能放稻米了。
正所谓“生以为佩,死以为琀”,死者生前带玉佩,死后呢也要嘴里琀着玉。
“东陵大盗”孙殿英从慈禧口中挖出的那颗夜明珠,也就是最好的例子了。
所以由此而看,曾侯乙嘴里放玉制小动物是为了那种不朽的臆想。
三、 那曾侯乙嘴里为什么要放那么多的小动物呢
有道是“生时所享,死后亦然“,曾侯乙虽然是个地方诸侯,但是他富甲一方,这口中的21件玉器足以证明,他生前的奢靡生活。
这21件小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全都是当时可吃的动物。
而且放的数量还是这么的多,那就说明了曾侯乙是个大吃货,生前就非常喜欢吃肉。
这些小动物可能就是他生前特别爱吃的!
生前喜欢什么,死后也要把它们带走,这也是中国人最传统的一种文化意识。
所以曾侯乙就要带走很多他喜欢吃的东西。在这之所以要放这么多数量的小动物,有书君猜测这个数字也许就是尽最大的力量把尽可能多的小动物放进口中的,21也许就是放入口中的极限了。
也许这个21还有一层含义。从《周易》中解释来说,21是个代表贵重的吉数,也是个伟大的首领数。
所以曾侯乙为了图个吉利,也是为了自己死后也能不朽,就选择用21这个数量。
不管是什么原因吧,曾侯乙嘴里含21个玉制小动物,这个举动还真是个奇葩。生前是个吃货,死后也不委屈自己。
把自己所愿都装进嘴里,估计这千年来,也只有曾侯乙这样的人,才这样做的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曾侯乙的嘴里为什么含了那么多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是干什么用的?
曾侯乙嘴里含的是动物叫作玉琀,是随葬品。曾侯乙最有名是精美的乐器,可以说曾侯乙是中国战国时代的音乐家。
曾侯乙是战国早期随国的国君。曾侯乙葬于公元前433年,距今已有将近2500年的历史。出土的文物证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青铜双音钟,它的体积有两面墙那么大、重达5吨、高3层、有8组65枚钟,有七声音阶,有绝对音高的概念。
均钟上的花纹
花纹中有凤鸟,还有戴着两条蛇做成耳环的人,描绘的似乎是《山海经》中《大荒西经》和《海外西经》里的夏后启。而这两个以蛇为珥的人又不尽相同,其中一个有胡须,也可能这两个人是伏羲和女娲。传说大禹作鼎启作乐,这写纹饰仿佛也在印证礼乐起于夏的观点。
建鼓鼓座
”建“,竖立。竖插在鼓座中的有柄鼓就是建鼓。青铜鼓座由八对曲旋蟠绕的龙组成,像火焰升腾的形状。
建鼓
鼓座
曾侯乙鸳鸯盒上奏乐图
出自于曾侯乙陪葬棺,其所有者为曾侯乙的一名妻妾。两幅图,一幅为击打建鼓,一幅为演奏编钟、编磬。
曾侯乙彩绘排箫
有十三根箫管,竹质,迄今所见最早的竹质排箫,保存非常好,刚出土时其中八根箫管还能吹出乐音。
曾侯乙漆瑟
《史记*封禅书》说,太帝(黄帝)听素女弹五十弦的瑟,旋律忧郁让人悲伤不已。于是黄帝命人将瑟劈开,变成二十五弦。出土的先秦古瑟大多为二十五弦。
曾侯乙竹箎
横吹竹管乐器。箎和笛子的不同在于,吹笛子时演奏者一只手的手心向下,手指朝前指向听众,有所不敬;箎的指孔全部朝向吹奏者自己,两只手的手指也全都向内朝向自己。
曾侯乙编磬
石制打击乐器,八音之一。单个使用的叫特磬,多个成组配套使用叫编磬。曾侯乙编磬一共三十二块,主要采用石灰石,仅有极少数使用大理石。下层左起第十一块磬石上还能看到三叶虫化石。
除了音乐,曾侯乙一定是个很会享受生活的人。
曾侯乙冰鉴,构造之精巧,雕琢之精美,体现了完美的实用性和艺术气质。另外,“曾国”也是个经济很发达的诸侯国,不然怎么就能造出来编钟那样的宗庙奇绝之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