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领八旗精锐30万猛攻南京,朱元璋领徐达常遇春步骑混合25万防守,谁能赢?
首先努尔哈赤的八旗精锐是没有30万之众的,顶天了15万就很多了。其次,朱元璋和徐达、常遇春都不善于守城,守城应该交给朱文正来做,而徐达和常遇春可以负责出城迎敌。
努尔哈赤的骑兵就算有30万,未必能打下南京城。就算是给努尔哈赤双倍的兵力,足足30万骑兵,那努尔哈赤也未必能够打下南京城。因为努尔哈赤的骑兵并不擅长攻城,他们更加擅长的是在平地上的进攻。
比如说努尔哈赤在同一女真部落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平地战争。双方的力量各自摆开阵势,互相拼杀之下,的确没有人是努尔哈赤的对手。
所以努尔哈赤很快就拿下了整个女真部落,可是这么多年以来,努尔哈赤并没有攻打过什么正儿八经的城池,大多数都是城寨或者直接就在野外跟对方拼杀。
那么努尔哈赤也就没有训练出一支可以攻城的部队,这就是满洲骑兵的缺陷所在。我们发现满洲骑兵南下的时候,所向披靡,所经过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望风而降。
不过他们在遇到顽强抵抗的城池时,一点办法都没有。比如说顽强抵抗的江阴城,清军打了八个月才给打下来,还是借助了红衣大炮的作用。
由此可见,努尔哈赤带着双倍的人马也未必能够打下南京城,因为他们没有一支足以攻下城池的部队,也没有相当成熟的攻城技巧,一切只能用人去拼杀,而在军队人马这方面,朱元璋手握25万人,并不比努尔哈赤少多少,所以努尔哈赤并没有任何优势。
由此可见,南京城努尔哈赤是打不下来的,不过这里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朱元璋没有选择带领大军全体出城,跟努尔哈赤决战。
朱元璋只要带兵出城跟努尔哈赤决一死战,那么事情就会有巨大的转变,因为努尔哈赤最擅长的就是互相厮杀,在这一点上,朱元璋未必就是努尔哈赤的对手。
朱元璋必须要坚守城池,随机应变。按道理徐达常遇春所带领的人马,不会比努尔哈赤的人马差。但是这里存在一个兵种差距的问题,努尔哈赤都是骑兵,这本身就占据了很大的光,谁也不可否认,骑兵的战斗力,比步兵要强大太多了。
骑兵就相当于古代的坦克,可见杀伤力有多强大。所以说朱元璋这边的步兵即使再强大,那也不是30万骑兵的对手。他们手里只有少量骑兵,是无法与努尔哈赤的30万骑兵相抗衡的。
所以如果贸贸然就出城跟努尔哈赤决斗的话,我觉得朱元璋必输无疑。这不是将领带兵强弱的问题,而是兵种之间差距的问题。
这就好比,用现代化的加特林,去跟汉阳造对决一样,差距是一目了然的。那么朱元璋该如何取胜呢?我认为必须要坚守南京城。
守城徐达和常遇春绝对不是好手,不过朱元璋手里有一位守城的天才,那就是朱文正。如果朱元璋启用朱文正守南京城,那百分之百可以守住。
只要守住了南京城,那么朱元璋就能够消耗努尔哈赤的实力。努尔哈赤的力量被消耗了一段时间以后,自然会露出破绽。
这个时候朱元璋吩咐徐达和常遇春突袭出城,打努尔哈赤一个措手不及。一个毫无防备的骑兵军团,未必就是骑兵步兵相结合部队的对手,毕竟徐达和常遇春是早有预谋的。
这么一来努尔哈赤的力量必然是被击溃了,而朱元璋便能够取得这场跨世纪之战的最终胜利。
打仗打的不是人数多少,而是战略思想。努尔哈赤的骑兵就是他最大的优势,所以他要想战胜对手,必须要把自己的优势无限扩大。而以逸待劳则是朱元璋的有点,他也必须要把自己的优点无限放大。
在放大自己优点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要注意对方的缺点,比如说努尔哈赤必须要放大朱元璋在骑兵上的弱点,引诱朱元璋出城决战,就是努尔哈赤需要做的事情。
而朱元璋也必须要看到努尔哈赤的缺点,让努尔哈赤不断攻城,消耗努尔哈赤的决心和斗志,削减努尔哈赤集团的综合战斗力,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朱元璋集团才能取得胜利。
人多人少,其实只是一种概念上的事情。当双方人马都上升到了上万人的时候,其实我们不能很好地判断谁能获胜,大家都是赌一把而已。
努尔哈赤领八旗精锐30万猛攻南京,朱元璋领徐达常遇春步骑混合25万防守,谁能赢?
看到这个题目,我的内心就燃起来了。
朱元璋和努尔哈赤在军事史上,同谓雄主,八旗劲旅的将佐和徐达常遇春一样是将星如云,30万八旗劲旅和25万步骑混合军都是久经战阵,想必一番龙争虎斗必不可少。
我定睛一看,原来这条题目还天才般的提出八旗劲旅打的是南京城,而步骑守着南京城。
本来嘛,一般情况下,在草原或者平原上,八旗劲旅靠着骑兵来去如风,这样这样显然对天然缺少五万士兵的朱元璋不公平,地形熟悉,补给快捷,多为骑兵,机动性强,胜机较大的必然是八旗劲旅。但是,题目很公平的指出——让骑兵为主的八旗劲旅攻打南京城,让有步兵和数目少五万的朱元璋拥有南京城这么一处战略要地。
这真是天才一般的设想,一下子就挑起了我内心的热情。为了使得最后结果趋于真实,我就先设定这么一个情况——在南京,朱元璋属于本土作战,因此士气高昂,补给非常便利,南京城池坚固,易于防守。
这场战端一开,势必是中华军事历史上最华丽,最酣畅淋漓的战争篇章,至于所谓战争依存国力,我们暂时不考虑国力的事情,就设定八旗劲旅和朱元璋都不缺给养。
考虑周全之后,我们宣布战争开始。
南京城,长江是八旗军进攻之前必须要考虑到的天然的屏障,但是考虑到八旗军那彪悍的脑回路,以及凭空多出来的五万人,他极有可能试试把这条天堑当成天然的交通要道。
顺江而下之后利用高机动骑兵“任尔几路守,我这一路去”洞穿一处防线,必然全线动摇江防守军,但是凿穿一处后,努尔哈赤会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是直奔南京,第二个是继续掩杀江防部队,以达到控制江防的目的。按照努尔哈赤的性格秉性,极有可能选择第二种(参考历史上当年努尔哈赤袭击觉华岛,杀人泄愤)。
朱元璋面对来势汹汹的八旗劲旅,会如何应对呢?此时江防部队已经动摇,我们假设此时朱元璋只有十万骑兵,那么对于朱元璋来说,必然会任用常遇春和徐达两名骑兵大师,分兵合击阻拦或者接收江防溃兵与追杀的八旗劲旅,从而赢得自己布置南京守军的时间,对于南京城本身来说,城市本身背对着山,整个周边山脉相对北方就是一个凹形。
按照历史上的那些例子,一旦江防失守,敌人往往会趁机占据各处高地山脉,正如太平天国时期今天南京的俗话,“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轰进后宰门。”
不过幸好,努尔哈赤没有携带大量步兵,更没有携带火炮,他大量携带的是骑兵,他需要骑兵的高度机动以达到追击残敌的目的,因此他也不可能会分出军队放弃骑兵,去抢占制高点。
凭借着常遇春出色的突袭能力和不留俘虏的狠辣手段,阻击追击八旗劲旅问题不大,徐达收拢溃兵撤往南京城防,由于当年朱元璋根据南京周边的山川走势修建了南京城墙,又修建了周长六十公里的外郭城,其中仅仅有将近二十公里的城墙部分用砖砌成,其余四十公里城墙则相较简陋。
明初时,南京一度驻军将近二十万,而此时朱元璋军队数量严重不足(十万骑兵在外,五万江防军队在撤),城墙长反而成了累赘。
一旦徐达常遇春被八旗劲旅缠住,来不及回援,努尔哈赤只需分出一支部队,不用多,两万足矣,两万人绕过被缠住的徐达和常遇春,对着将近二十公里的南京城墙任意一处进行以点破面的战术,留守的大量步兵速度绝对跟不上机动性强的八旗劲旅,必然顾此失彼,南京外郭必破。
若是常遇春和徐达没被八旗缠住,及时奔赴回援了呢?那情况便会不一样,面对人手充足且存在大量机动力量的南京城,八旗劲旅无法使得朱元璋顾此失彼。最后会在旷日持久的围城战里面变得越来越焦躁,关键时刻朱元璋便可以令徐达常遇春为骑兵之将,出城野战,相持一段时间后,八旗劲旅便会疲惫不堪,最后必然惨败饮恨于南京城下。
所以,胜负手其实在于徐达、常遇春的骑兵部队能否完成在野外击溃不可一世的八旗劲旅?已知八旗劲旅人数在三十万,渡江过程中损耗五千(八旗造船业不发达),凿穿江防损耗五千(江防步兵占有地利),在追击泄愤江防各处的时候,损耗五千(江防步兵毕竟训练有素),留守三万看守后方物资(船),有人可能觉得太多,问题是三十万渡江的船,要是低于三万人看守,努尔哈赤能放心嘛?
在此期间,徐达和常遇春正在火速赶来,他们拥有一支十万人的骑兵部队,而此时敌人有二十五万骑兵,但是常遇春和徐达仅仅是收拢溃兵以及阻击任务,考虑到历史上二人擅长奔袭,按理来说,打疲惫不堪的八旗劲旅问题不太大。
所以,朱元璋在这场对决里胜利可能性极大。
努尔哈赤领八旗精锐30万猛攻南京,朱元璋领徐达常遇春步骑混合25万防守,谁能赢?
封建社会的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开头强结尾弱,而朱元璋是以驱除蒙古人“重建”汉族政权为口号的,其民心之属、军力之盛是远超当时的蒙古人的,甚至不落后于元初的蒙古人。在这样的情形下,“复兴”的汉族军队对阵新兴的假设中的满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武装,当然是必胜且大胜。历史上之所以出现少数民族武装打败汉族军队而入主中原(元、清),原因都是汉族政权(宋、明)后期的腐败不堪,而这对于朱元璋来说却是恰恰相反的。
努尔哈赤领八旗精锐30万猛攻南京,朱元璋领徐达常遇春步骑混合25万防守,谁能赢?
我的答案是清军必将折戟南京城下。理由很简单:参照江阴之战。
公元1645年夏天,大明江阴典史阎应元以万余不习军事的壮丁,抵御二十四万满洲八旗兵和汉奸军队八十一天,击毙八旗兵和汉奸军队七万五千人,这如果是25万正规军,八旗兵可能连底裤都要输掉。
别说这24万人里八旗兵不多,战斗力不强,恰恰汉奸军队比八旗更懂得如何攻城,他们本身就是大明的正规军,明朝守城那一套他们都懂。
南京城比小小的江阴城防守不知坚固多少倍,那么大的城市,25万守军完全可以展开,而30万八旗军队只能集中兵力攻几个城门,南京城的外城周长是多少呢?120里,18个城门,要是围攻,30万人还真是不够看的。
如果从长江往南攻,就要攻定淮门,当年朱棣靖难就是朱穗和李景隆开了金川门占了大便宜,否则没那么容易进城。明朝水师全世界领先,廖永忠俞通海这些鄱阳湖大战的悍将不是吃素的,后金有水师吗?恐怕三十万八旗都得到长江里喂鱼。
如果从南往北攻,南京外城包括了紫金山,因为紫金山居高临下,大炮可以直接打到皇城,届时双方争夺的焦点必在紫金山一线,八旗兵要攻紫金山,就要先打仙鹤门,那就要问过架在紫金山上的明军大炮了。
再考虑谋略和用计,朱元璋团队的牛人徐达常遇春刘基李文忠朱升朱文正李善长冯胜傅友德蓝玉……努尔哈赤有谁?范文程……这真是尴尬了。
努尔哈赤领八旗精锐30万猛攻南京,朱元璋领徐达常遇春步骑混合25万防守,谁能赢?
如果关公与秦琼单挑,谁会赢?如果单纯从武器装备上来看,持双锏的很难敌得过抡大刀的。可是,这个努哈尔赤率军力战朱元璋、徐达、常遇春的问题,或许很难做出推论。毕竟,集团化的军事作战,会有许多因素会决定成败。
但是,如果要是硬作对比,我个人的看法是:努尔哈赤必败无疑!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努尔哈赤根本就筹集不到30万八旗精锐。要知道,清初的八旗分为劲旅八旗和驻防八旗,两者各自也就不到10万人,硬是要拿出30万八旗精锐,岂不是要把女真人的小孩都派上战场?
当然了,题主的问题终究是假设。那么,我们不妨以明清战争初期的双方事态来考虑。
努尔哈赤起兵之初,明朝已经是腐朽不堪了,军队的战斗力也大大下滑。但即便如此,努尔哈赤在与明朝的战争中,也绝非就是能够不费吹灰之力便能获胜。
要知道,在宁远之战时,清朝攻打城池时尚且伤亡巨大,将这位后金大汗气得大病一场,不久离世了。须知,明朝关外的城池,与南京相比,防御能力差得太远了,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
朱元璋之所以定都南京,就是因为它看重了长江天险。八旗军队欲攻南京,不仅需要渡河,还需要熟悉水战。因为,在南京周围部署着相当规模的水师,为的就是保卫这座城池。如此来看,30万的人马要渡过长江,冲破明军的重重封锁,再去攻打坚固的城池,岂不是成了笑话?
再者,朱元璋、徐达、常遇春,论军事才能而言,每一个都不会逊色于努尔哈赤。要知道,元朝的骑兵同样骁勇,不照样被朱元璋他们打回了草原?
另外,八旗骑兵南下,还需面对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水土不服,容易出痘。明末清初时,天花还是死亡率很高的疾病,作为渔猎民族的女真人,对内地的环境不是很适应,即便到北京时,还常有染天花去世的情况,更何况跑去南京呢?
所以说,这个问题虽然看起来有些类似“关公战秦琼”的意味,但要综合各方面情况来考虑,努尔哈赤是毫无胜算的,势必会被朱元璋等人打的落荒而逃。
努尔哈赤领八旗精锐30万猛攻南京,朱元璋领徐达常遇春步骑混合25万防守,谁能赢?
翻版“赤壁之战”就此上演
遇到擅长火攻明军,可能努尔哈赤八旗精锐在渡江途中就被明朝水师以火攻击溃。历史上陈友谅率60万水师进攻朱元璋,在遇到南京的边防要塞洪都时,打了整整几十天都没有拿下,紧接着朱元璋紧急调动二十万大军,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命运的决战,虽然敌我比例三比一,但朱元璋用火攻战术成功击溃陈友谅部队。在解决张士诚和陈友谅之后,朱元璋率大军开始北伐,派遣徐达常遇春率领率领25万大军。徐达擅长率领步兵,常遇春统领骑兵,北伐时常遇春经常率领骑兵与元军交手每战必胜,两人配合默契彻底将元军赶出中原,实现朱元璋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而反观努尔哈赤虽说拥有30万大军,但是根据史料记载清军入关是满八旗只剩下五万可战之兵,剩下的都是汉八旗与蒙八旗,这些都是仆从军不堪重用。满清八旗多是骑马的步兵,骑马接近敌人下马作战。反观明军骑兵和水师都是有赫赫战功,这一战努尔哈赤必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