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令专家学者感到尴尬的文物?

司马迁的《史记》几乎成了我们了解先秦文化最重要的工具,所有想当然的故事,几乎都是在司马迁的这本书里流传了下来。

比如说苏秦张仪之间的争斗,比如说长平之战声势浩大的规模,不过最近学者们却考察出了打脸司马迁的诸多结论。苏秦和张仪不是一个时代的人,长平之战被坑杀者远不及40万之众。

而出土的这件文物,更是打脸司马迁的重要佐证,它就是睡虎地秦简。这东西简单来说,就是秦朝颁布的法律。

01那么睡虎地秦简里面记载了什么事情,打脸司马迁呢?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绘陈胜吴广起义的那一段,我想大家今天应该还能记得。陈胜吴广跟刘邦的际遇是比较类似的,都是因为去服徭役,结果在路上遇到了山洪,没办法前行,结果耽误了期限。

司马迁说,耽误了期限,那就要被拖过去杀头。既然赶过去服徭役是死,造反也是死,为什么不去造反呢?

由此可见,秦始皇是一个残暴不仁的君主,清朝的法令是极端冷酷的。那么对于这件事,睡虎地秦简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它上面对秦朝的法律是有不同解释的,比如说迟到服徭役这一说,秦朝表示,迟到了问题不是很大,一般迟到时间比较长,是只需要罚交两副铠甲,相当于罚款了。比如迟到三到五天,会挨骂。。。迟到六到十天,罚一个盾牌,等于就是罚点钱。而迟到十天以上才让罚交一副铠甲。

由此可见,秦朝法令对于服徭役的人来说,的确是一件比较幸福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过去我们认为秦朝法令严苛,导致了后期全民起义,而事实上却跟《史记》记载的完全相反。

甚至于在睡虎地秦简上记载了,遇到大雨天气,那就可以取消这次的服徭役,甚至连大兴土木的事情,都需要搁置甚至取消。

不得不佩服创造这些法令的官员,当时秦朝法令的先行者是李斯,他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又是秦朝的丞相,自然是有资格修订法令的。由此可见,在秦始皇的支持下,李斯所修订的法令,其实是有利于与民休息的。

02睡虎地秦简的可靠性高不高?

这套法令,是在湖北一座秦朝古墓中发掘出来的。墓主人名为喜,相当于秦朝时期县令身边的书记官,专门记录一些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条文。

这些法令当然都是秦朝最基本的法令,是用来治理地方的,所以可靠性非常高。比凭空说那两句:失期,法皆斩。要靠谱的多。

而且喜在秦国的经历是相当丰富的,他在秦昭襄王时期就已经参与了服徭役,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以后,全民斗志昂扬,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战功,使得自己的家族变得荣耀,就算是奴隶出身,只要肯努力,那就能够成为王侯将相。

喜也是这当中的一名幸运儿,他从服徭役的普通民工开始做起,在秦始皇时期,亲自参与了三次出征,从而成为秦朝的一名官员,在地方上治理当地百姓。

所以他对于秦朝的法令,是有绝对话语权的。而《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人物,他距离秦朝其实也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所以在记载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未免有失偏颇。

不过如果你说司马迁没有考证到秦朝的法令,我认为这是不现实的。毕竟只相差了六七十年历史,那个时候对文物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不会有什么破坏性的活动。

所以司马迁绝对可以找得到秦朝的法令,那么为什么司马迁还是要这么写呢?他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为了拔高陈胜吴广的起义。

03陈胜吴广起义,其实就是愚弄大众的自私行为。

早在起义之前,陈胜吴广两人就已经是秦朝的屯长,大小也是个官了。他们带着一帮人前去服徭役,结果遇到了大雨连绵,山洪爆发。

结果陈胜吴广就告诉手下这帮兄弟们,按照秦朝的法令,迟到了就要被宰掉了。吓得这帮人立刻缩紧了脖子。这个时候两人一唱一和地告诉这帮人,与其前去赴约被宰掉,还不如就这么反了好了。

这下子所有人都躁动起来了,的确是这么一个道理。反正去了也是死,造反的话,说不定还有这么一条活路。

不过这帮不识字的老百姓们可不知道,秦朝的法令中并没有迟到当斩的法令。这一切都是陈胜吴广为了能够起义,编造出来的谎言。

他们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带着大家起义。倒不是说他们找死,主动想要造反,他们这么做,是为了能够成为一方诸侯。

那么他们的谎言为什么能够得到众人的信任呢?一方面是因为老百姓们不识字,比较好欺骗。还有一方面源于秦朝的确存在大量服徭役的情况。

秦朝自己不作死,其实也就不会死那么快了。秦始皇和秦二世都是大兴土木的人物,修长城、建阿房宫,这些都需要无数民夫。

过去在秦国时期,所面对的百姓比较少,服徭役这一招还是管用的。可是秦朝一统天下以后,依旧沿用这样的法令,不作出任何调整,这是比较愚蠢的一件事。

在秦朝的压迫之下,这帮老百姓心里当然不高兴。谁不想着老婆孩子热炕头地过日子呢?难道个个都希望要被宰掉吗?

总结;司马迁用心良苦,打造出了这一对平民英雄。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任何人读到了都会热血澎湃,那么司马迁的目的就达到了。陈胜吴广是这样,后来的刘邦项羽其实也是这样。

那是一个平民中出英雄的年代,刘邦在一统天下以后,将陈胜封为了隐王,其实原因就是敬重他们的这种精神。

再说了,没有陈胜吴广在前期闹一闹,后来刘邦也未必敢造反。毕竟造反是把全家人的脑袋都别在自己裤腰带上的事情。

司马迁掩盖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真实目的,将这些野心家打造成了平民英雄。其实就是为了掩盖这些人的丑陋,本身为大众所熟知的英雄都是这些货色,如果不渲染美化一下的话,压根就不能看。

中国有哪些令专家学者感到尴尬的文物?

央视曾有一期节目讲的是《龙塘下的王陵》,里面有一件陪葬品,让接受采访的专家都“脸红”了。

2009年,江苏盱眙县一伙盗墓贼对大云山的一座汉墓进行盗挖。由于在盗挖过程中,使用了炸药,导致氧气不足。第一批下去的两人当场昏迷,后来下去救人的两人也昏迷休克了。在送前两个昏迷的人去就医的半路上,同伙发现这两人已经死亡。于是,就连同汽车一起遗弃在一个废旧工厂。而进去救人的那两个人,在休克以后,也被同伙就地掩埋了。

之后,丢弃在工厂的尸体和车辆先被警察发现。专家根据尸体上沾染的泥土是“夯土”分析,肯定跟盗墓有关。之后,根据车辆信息,果然将这个盗墓团伙抓住。而考古专家到达这伙盗墓贼的作案现场一看,马上发现,在大云山龙塘下肯定有一座大型墓葬陵园!经过测量,这个陵园总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有35个足球场那么大!

这群盗墓贼“立功了”!这个墓葬虽然在古代就被盗过,(龙塘这个水坑,就是盗洞形成的盗洞,积水而成)。但是,考古工作者依然从这个墓葬遗址内,发现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其中有一件文物,让考古专家“脸红”了(就是上图那个)。

专家解释:这个东西一般没有固定形状,但是,一般的研究认为它是一种“实用”的东西。(确实很实用。。。)

专家最后总结说:这个东西发现在男性墓葬里,应该是他使用的东西。“我们只要把它说到这个地步,大家就都应该很清楚了。”

专家对这个物件的解释,可以用“三缄其口”来形容。专家也不容易,也怕影响节目正常播出。

(文|勇战王聊历史)

中国有哪些令专家学者感到尴尬的文物?

说到让专家学者们感到尴尬的文物我觉得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

战国水晶杯

在众多的文物中,我觉得杭州出土的战国水晶杯是非常值得一提的。

战国水晶杯由一大块珍贵的水晶雕琢而成,在那个时期是少见的珍宝,但是对于现如今来说,战国水晶杯独特的外形才是最吸引人们关注的。

战国水晶杯的外形说独特倒也不是特别独特,但是说不独特却也非常独特,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这个战国水晶杯非常像我们现在市场上可以随处可见的玻璃杯。

这个外形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是非常常见的,如果在不知道实情的情况下把这个杯子放在大家面前,那么大家绝对不会认为这个杯子是一个文物,而是将其认为是最寻常不过的普通玻璃杯。

在当初考古工作者们挖掘杭州的那个战国墓葬时, 就出现了一些尴尬的局面。

面对着墓葬中出土的这么一个杯子,考古工作者们非常迟疑,差点就以为这个墓葬曾经被盗墓贼们光顾过、以为这个杯子是盗墓贼们盗墓的时候不小心遗落下来的。

但是好在他们没有被这个杯子的表象给欺骗,接下来,他们非常有职业素养地保存好了这个杯子,然后通过各种技术检验以及大佬级人物的鉴定,确定了这个杯子并不是现代的工艺品,而是实打实的战国文物。

汉朝的玉衣

现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很多金缕玉衣都是从汉朝墓葬中出土出来的,在汉朝时期,人们非常执着地相信玉里面有着神奇的力量,觉得只要用玉把人死去的尸体包裹起来,那么就可以防止尸体的腐烂,让人死后保存下一个完整的肉身。

正因为这些原因,才会使得汉朝的皇族、贵族们那么热衷于制造玉衣。

当然,这些玉衣是分不同等级的。

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年代,用金线连接的金缕玉衣只有少部分的皇族可以使用,至于其他地位稍低一些的贵族,则只能使用银缕玉衣或者铜缕玉衣。

而没有贵族身份的普通百姓们,根本就没有资格使用玉衣。

在古代一些时期,盗墓贼在盗汉朝贵族墓葬的时候,他们甚至是不敢拿走这些玉衣的。

如果他们把这些玉衣带出去了,那他们根本就卖不出去,因为平民根本就没有资格使用玉,所以那么无论他们怎么解释,都将有麻烦降临。

至于为什么说这些玉衣令人感到尴尬,我觉得不用解释,大家只要往下看一张图片就知道了。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玉衣都令人感到尴尬,只有某些男性使用的玉衣才会如此。

睡虎地秦简

睡虎地秦简出土于湖北的秦朝墓葬,所谓的睡虎地秦简指的其实就是一份记载了秦朝律法的竹简,由于以前没有相关文物的保存,我们所了解到的一些秦朝律法大多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

以前,我们一直都以为陈胜、吴广是因为迟到怕受罚才起兵造反的。

但是在睡虎地秦简出土之后,随着了解到了秦朝律法的细节,我们这才知道了真相。

原来,秦朝迟到是不会丢掉性命的,最严重的,也仅仅只是被没收一副盔甲,要是因为天气原因迟到的,根本不会受到任何惩罚。

陈胜吴广的起义,其实就是他们为了追求权力而发起的一场起义,跟所谓的刑罚没有太多关系。

正是由于这里面的出入,就导致了以前一直坚信着史记记载的人们,产生了尴尬的感觉。

中国有哪些令专家学者感到尴尬的文物?

尴尬的文物无非跟sex有关。

比如:汉代画像砖《桑林野合图》、汉中山靖王的「仿生铜器」,这尺度太大了,详谈的话怕过不了审,再者网上也说烂了,人云亦云也就没啥意思。

说一个知道的人比较少的尴尬文物:马王堆帛书「房中术」,尴尬到中国的专家学者羞于发布,被日本抢先发布。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三种帛书《合阴阳方》、《天下至道谈》、《十问》,目前中国所见最早的房中术出土文献。

汉代流行黄老之术,其实在汉代这些东西是非常流行的,不想今天一样动不动「三俗」

朱越利. (2003). 马王堆帛书房中术的理论依据(上). 宗教学研究(2), 1-7.

比如三号墓中的《合阴阳》《天下至道谈》就是讲的如何「采阴补阳、延年益寿」,如何前戏、如何「运动」、如何还精补脑等等之类的:

现代学者一些解读:

朱越利. (2003). 马王堆帛书房中术的理论依据(上). 宗教学研究(2), 1-7.

这里要注意的是,马王堆汉墓有三个墓葬,是汉代长沙王丞相、軚侯利苍近亲属的墓葬:

  • 保存得最好的一号汉墓就是辛追夫人,她是利苍的妻子。

  • 二号汉墓辛追老公利苍,

  • 三汉墓可能是儿子利希,或者说他的兄弟。(目前还没有定论,这个就不讨论这个问题了)。

从墓葬中发现的印章确定了墓主身份:

图引自:陈松长. (2003). 马王堆三号墓主的再认识. 文物(8), 56-59.

出土文物结合《史记》文献记载,我们大致还原了【軚侯】的谱系:

引自:何介钧. (1982). 马王堆汉墓. 文物出版社.页11

马王堆汉墓是在WG时期发现的,我看了社会科学院当时发布一手的发掘报告,「医书」中完全没有提及「房中术」:

湖南省博物馆编. (1972).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 文物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1975). 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的主要收获. 考古(1), 47-57.根据当时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周世荣的回忆文章,当时对这些东西讳莫如深,除了发掘者根本没人知道这一批房中术文献。1981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把这批文献注释以后,以「中医养生类」文献《养生放》,发表极少人才能看到的研究古代医学刊物上。当年,日本学术交流团来访,作为学术交流,《养生方》送给了日本人,日本抢先以「房中术」文献发表。文章题目为:《亲历者忆马王堆发掘:《房中术》被日本人发表》,发表在三湘都市报

1980年中国古文字学会在广州召开,周先生去香港学术交流,当时饶宗颐先生询问:

饶宗颐和周鸿翔先生问我:“马王堆汉墓竹帛书中是否有房中术?”我不敢隐瞒,答复说:“有,但不敢发表。”饶、周两位先生说,国外学者很关注,希望早日发表。

一年之后,考古组顶着压力曲线出版,将「禁书」改称《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竹简「养生方」释文》刊登在《马王堆医书研究专刊》(1981年第2期)。

也就是在当年,日本医学代表团来访问,马王堆医学会将《养生方》的注释本,当作见面礼赠送给日本人。日本麦谷邦夫先生很快将《养生方》作了注释,把「禁书」在日本公开出版发行。

中国有哪些令专家学者感到尴尬的文物?

说起日本人的起源,很多人都会说,嗯,中国人的后裔嘛!问道为什么时,基本上都会不假思索的说:“徐福东渡!”

看过世界地图的人都晓得,日本是个岛国,岛国之岛民只能从大陆人来。如此一来,日本的岛民只有两种途径:从朝鲜穿越海峡过来,这样最近;从中国穿越黄海,这样会比较远。

从来日本跟朝鲜之间就不对付,日本人更是坚决否认大和民族是朝鲜人的后裔。三国之间也广泛流传着“徐福”的传说,于是,日本岛民来自中国的传说,也能够令大多数日本人认可。

毕竟,中国作为宗主国,逼格要比阿棒高出不止三个层次。

上世纪二十年代,有一小撮考古学家,偏是要将这两种可能变成一种可能:即,日本岛民的祖先是中国人。

徐福东渡的时间是中国的秦朝,日本最接近的年代,是他们的古坟时代。

于是,这帮日本的考古学家,专门挑一些古坟时代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日本考古学家非常尴尬的发现:古坟时代的陪葬品,与朝鲜半岛弥生人更接近。

换言之,日本考古学家求锤得锤,果然证明了自己的老祖先来自朝鲜。(与现在的朝鲜人不是一回事儿)当时正是日本侵略东北的关键时候,日本军部甚嚣尘上,想要搞个“自古以来”,没想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因此,当这个尴尬的考古报道出来,日本军部立马封锁消息;直到二战后,才逐渐解封。

当然了,日本人拼命证明自己来自中国,朝鲜人则拼命销毁自己与之中国有关的证据。

上世纪90年代初,北朝考古工作者忍饥挨饿在平壤贞柏洞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考古发掘结束之后,迟迟不见考古报道出来!

要知道,北朝为了证明先祖的伟大,一有发现,从来都是第一时间登报告知世界的!

不过这一次,北朝难得保持缄默。

直到十余年后,北朝偷偷放出来一直贞柏洞考古发掘的黑白照片,照片里只有三根木简,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汉字。

在东亚地区,但有古代遗址,发现汉字并不稀奇。北朝大可以宣传,这些汉字是他们的老祖先发明的,然后申请专利、禁止***使用。

之所以没有这么做,肯定是因为竹简上的内容,有着令他们无比尴尬的信息。这些木简上究竟记载着什么呢?

乐浪郡初元四年县别户口簿。

乐浪郡是西汉时期,在西汉政府管辖下的一个郡县;初元,则是汉元帝时期的年号。如此一来,这片木简就是西汉时期,乐浪郡留下的人口统计数据。这种精确到郡县级别的人口统计,在国内尚未发现!

怪不得北朝不敢公开这次考古发掘报告,原来…考古报告对于宇宙第一大国来说,的确挺尴尬。

这俩奇葩邻居,怎么就这么不让人省心呢?

中国有哪些令专家学者感到尴尬的文物?

央视曾有一期节目讲的是《龙塘下的王陵》,里面有一件陪葬品,让接受采访的专家都“脸红”了。

2009年,江苏盱眙县一伙盗墓贼对大云山的一座汉墓进行盗挖。由于在盗挖过程中,使用了炸药,导致氧气不足。第一批下去的两人当场昏迷,后来下去救人的两人也昏迷休克了。在送前两个昏迷的人去就医的半路上,同伙发现这两人已经死亡。于是,就连同汽车一起遗弃在一个废旧工厂。而进去救人的那两个人,在休克以后,也被同伙就地掩埋了。

之后,丢弃在工厂的尸体和车辆先被警察发现。专家根据尸体上沾染的泥土是“夯土”分析,肯定跟盗墓有关。之后,根据车辆信息,果然将这个盗墓团伙抓住。而考古专家到达这伙盗墓贼的作案现场一看,马上发现,在大云山龙塘下肯定有一座大型墓葬陵园!经过测量,这个陵园总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有35个足球场那么大!

穿越的“玻璃杯”

大家都知道,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玻璃杯是从清代才有的。但是在杭州出土的战国水晶杯却把专家们惊到了。这个杯子,一眼看上去,就是玻璃杯,而且还是现在市场上随处可见的普通玻璃杯。据有关资料介绍,当时出土时,面对着墓葬中这么一个杯子,考古专家们非常迟疑,差点就以为这个墓葬曾经被盗墓贼们光顾过,是盗墓贼盗墓时,不小心遗落下来的。

但是好在他们没有被这个杯子的表象给欺骗,非常有职业素养地保存好了这个杯子,然后通过各种技术检验以及大佬级人物的鉴定,确定了这个杯子并不是现代的工艺品,而是实打实的战国文物,距今2400多年。

它是由一大块珍贵的水晶雕琢而成,在那个时期是少见的珍宝,但是对于现如今来说,战国水晶杯的长相就是一只貌似穿越的“玻璃杯”呀。

猪怕出名人怕壮,马踏飞燕就起了争议,用现在的话就是火了。有人论证是龙雀、老鹰、鸟鸦、燕隼等,公有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此有人开始命名“马踏龙雀”、“马踏飞隼”、“天马逮乌”,也不咋的,还不如马踏飞燕,这让我想起赵飞燕呢。

至于马身也有争议,体型高大,腾空飞驰,与汉武帝时从西北引进的“天马”很像,所以一说是“天马”。杜甫中的“夜骑天驷超天河”,成为第二种说法“神马”即“天驷”,奔行极快。三说“紫燕骝”,紫红身黑尾,奔如飞燕。因为此马姿式是明显的“对侧步”,是唐太宗养的六骏之一马种的特征,所以又认为是“特勒骠”。

这时麻烦就来了,马的来历谁也说不过谁,马踏的什么鸟大家也都不服输,各叫各的。连每个地方报导这件文物,也采用各自地方所能接受的叫法,这名字就一直没有官方统一的名称,最后为了避免纠纷,叫铜奔马,可这还是不准确的。

后来对文物的年代也起了争议,反正也是吵个不休。

马踏飞燕,藏于兰州的甘肃省博物馆。这匹造型优美的马得以发现得感谢武威县人民和郭沫若。前者在人民公社挖防空洞时发现了这座雷台汉墓,当地文物工作者用麻袋和架子车送到了武威文庙大殿保护,没让文物流失掉。后者慧眼识珠,根据造型、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断定这件文物不凡,让送到北京去展览,从此一鸣惊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