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掌权时明朝朝政腐败不堪,为何努尔哈赤的军队就是打不进来?

努尔哈赤是明朝的官员,被辽东总兵李成梁举荐成为龙虎将军,负责东北与内地的贸易往来。其中李成梁谋夺了多少利润,大家也是心知肚明的。李成梁下台以后,努尔哈赤立刻背叛大明朝。

所以说魏忠贤时期,其实努尔哈赤依旧还在发展期,实力上不允许他打进关内。即使萨尔浒大战他能够获胜,也不代表他有入关的能力。

努尔哈赤在李成梁的手下发展壮大,逐步一统女真。

努尔哈赤是非常聪明的,他知道在那个年代光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可能办成什么大事的。所以努尔哈赤选择找靠山,他找到了时任辽东总兵的李成梁。

李成梁在辽东基本上就是土皇帝,他的几个儿子也都担任当地各种重要的职务。所以对努尔哈赤来说,李成梁当然是最大的靠山。

据说努尔哈赤曾经拜李成梁为义父,从而李成梁对努尔哈赤在辽东的布局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趁着这个机会,李成梁将辽东的贸易逐渐交给努尔哈赤来打理,希望努尔哈赤能够成为东北女真部落的总代理,以此可以让自己也能获得巨大利润。

努尔哈赤显然做的十分到位,他不仅让李成梁赚的盆满钵满,而且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有了李成梁的支持,努尔哈赤开始了自己的征战生涯,他相继消灭了建州女真中的异己分子,随后一统整个建州女真。

后来李成梁卸任以后,他又相继攻占了海西女真,包括强大的叶赫女真也败给了努尔哈赤。从这个时候开始,努尔哈赤才真正建立了独立的汗国,正式与明朝决裂。可以说,努尔哈赤就是明朝养的一条狼,现在这条狼打算反扑主人了。

魏忠贤时期的贪腐,并没有阻碍辽东严密的防守。

虽然魏忠贤这个人非常可恶,但是不得不说,他还是有点大局观的。他知道东北的努尔哈赤是一条狼,现在大明朝压根就惹不起。

所以魏忠贤采取的方式是固守,而这件事跟历代辽东总兵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尤其是孙承宗上台以后,组建关宁锦防线,建造了大小城池数十个,目的就是为了步步为营,向前推进。

所以这个时候的努尔哈赤不仅没有能力战胜孙承宗,甚至还让出了数百里的土地。努尔哈赤手里没有先进的火器,所以攻城完全不占光。这就导致这段时间努尔哈赤一直都是比较压抑的。

魏忠贤虽然十分忌惮孙承宗手里的权力,但是在关键时刻,他也没有对孙承宗下手,而是让他把关宁锦防线都修筑好了,使得东北固若金汤的时候,才开始对孙承宗下手。

所以说,就算明朝内部腐败不堪,依旧挡住了努尔哈赤的进攻,这跟魏忠贤的决策是有一定关系的。魏忠贤虽然贪婪,但是不至于出卖国家利益,这就是他唯一值得称赞的地方。

而且那个时候的明朝经济还算过得去,朝廷手里有钱,自然是不害怕努尔哈赤打进来了。反正防守的军需都是足够的。

满清六十年的积累,才勉强入主中原。

满清的铁蹄其实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强大,可以看看多尔衮入关以后,满清的表现。他们虽然杀败了李自成的大军,可是在南方应付南明军队的时候,战况并不理想。

比如说李定国北伐的时候,曾经两次大败满清军队,甚至还杀了孔有德和尼堪两位王爵。可见满清的大军未必就是神话。

不过八旗军在当时的确可以称之为最有能力的部队,只不过跟其他军队的能力相差不是太大而已。这要多亏了满清在关外六十年来的累计。

从努尔哈赤开始,女真部落便被分为八旗,大小战争历经了数百场,所以战斗力是逐步锻炼出来的。到了皇太极时期,便积极与大明朝作战,这个时候他们又联络上了蒙古部落,与之达成了合作协议。

此后皇太极在带兵的过程中,也为满清积累了不少战例。所以等到多尔衮带兵的时候,已经到了万事俱备的时候了。他们人手一本《三国演义》,对战争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就算是这样,他们也打不进山海关。要不是吴三桂放他们入关,他们不知道还要等多久。所以说满清入关其实是一场意外,多亏了李自成灭亡明朝,才给了吴三桂放清兵入关的机会。

所以说多尔衮入关都如此艰难,更不用说数十年钱的努尔哈赤想要打进关内了。实力决定一切,那个时候的大明实力还是比较强悍的。

总结:崇祯皇帝苛捐杂税,这才导致亡国。

为什么魏忠贤时期明朝没有灭亡呢?因为那个时候的税收没有崇祯时期那么严重。所以能够忍受的老百姓自然是忍气吞声。他们犯不着冒着生命危险去造反,但凡有一线生机,也不可能有老百姓选择去造反。

所以说魏忠贤时期的内部矛盾还不够尖锐。可是到了崇祯帝时期,内部矛盾变得尤其尖锐。国家的财富逐渐被贪官污吏们贪污了,崇祯皇帝的可支配财富并不多,所以只能从老百姓身上加税。

崇祯皇帝稍微加了一点税,下面的贪官们恨不得把老百姓的血都给抽干了一样,因为他们也想从中捞一笔。所以当时的老百姓苦不堪言,纷纷加入了李自成的大军。据说当时的义军有一两百万人,可见被逼造反的人有多少。

而崇祯之所以征税高,其实为的就是扩充军备,以此对付东北的多尔衮以及内部的李自成和张献忠。可是税收越高,这反抗越激烈。最终在恶性循环之下,大明总算灭亡了。

魏忠贤掌权时明朝朝政腐败不堪,为何努尔哈赤的军队就是打不进来?

魏忠贤权势熏天的时期,是在天启元年至崇祯一年魏氏身死为止,期间大致七八年。

魏忠贤从一个自阉的市井混混,混到黄运泰、潘汝桢等一班阿腴宵小,拜稽出“九千九百岁”的荒唐媚呼;同时,在各地都建起了魏之生祠,有的生祠的规制,甚至大大超过了在中国不可逾越的“忠义”的标杆——岳庙、关庙之时,

水满则溢,月圆则亏的客观规律,便发生作用了。

魏忠贤从天启帝那儿,积攒了几十年的信任和宠信,都不能阻止崇祯帝下给锦衣卫的抓捕令牌。所以,还没等到缇骑径至,魏阉便一丈白绫悬梁了结了。

在大明的皇权、宦权、臣权的权力三角中,所谓权势熏天的宦权,在新晋的皇权轻轻的一折之下,嘎嘣脆成了两节,余孽也尽受追索。为魏氏极尽撑腰的天启帝奶妈客氏,勉强算个外戚吧(基于天启帝的极度尊崇,就当她是封建王朝中的一极力量——外戚吧),被崇祯帝让人鞭死在浣衣局的院子之中。势去如风,满目狼籍。

千万不要藐视大明的皇权,哪怕它是才出生一天的皇权!很多人以为,大明皇帝个个奇葩,不是开豹房,就是做木工;或者二十几年不上朝,或者启丹炉、书青词。也有人以为有明一朝276年,除了洪武、永乐帝干过些正事,其他皇帝都是在玩物丧志。

非也,由于专制制度到了明朝,已发展接近巅峰。所以,明皇大多是二千多年来封建王朝中最会整合各方力量的精明人。

给你的宠信和权势,是为了更方便榨出你最后一点的能力,而不是相反。

由于制度的关系,皇权最怕的不是东林党的文臣,也不是权阉,而是大明的武官。

东林、权宦这些傀儡,覆手须倾可压在皇权的五指山下,恣意妄为的魏忠贤,被制度加挂、新晋的崇祯帝一击便倒、毫无抵抗之力,便是明证。而崇祯朝,仅是明朝最虚弱、最平庸、最可怜的一个朝代。

当然,最可怕的武官们,其结成军事集团的可能性,早被朱元璋用“卫所制”,先知先觉地所分解和融化。余下的军门勋贵,不是被瓦刺在“土木堡之变”之中一网打尽,就是被争权夺势的东林党文臣和权宦所压制,皇权那个心里暗爽呀。

直接说“木工天才”天启帝朱由校吧。

他是不是玩物丧志、有无治国之才,看他回复袁崇焕的平辽方略,就知道了。细节之中见魔鬼么。

打过“宁锦大捷”的袁崇焕,论作战能力,在晚明不算很差吧。

他上了一个奏折,说准备筑城困死努尔哈赤部。这方法,与后来忽悠住崇祯帝之策如出一辙。天启帝在忙碌地做完木工之余,顺便问了袁很多防女真部落中的战略、战术疑问。比如如何防止女真围点打援,如何在努酋来袭时,保护边城外的耕地和边民等问题。

袁崇焕顿感哑口无言。袁的无语,并非个人能力不够所致,而是有因国力衰减、被魏权阉制约而无法回复天启帝的因素在里面,但这至少说明天启帝和袁崇焕都不是昏君庸将。当然,还反映了一点,老袁的水平、运气比李成梁要差点儿意思。

然后天启帝说,“胜无轻谈。”(想取胜不是这么容易的),又斥责袁崇焕,“该抚饶为之,亦善为之。”(该督抚要踏实做事,别扯那些没用的)。

以上大略纠正了一下大家,对晚明政治力量中主次构成的错觉。下面再来谈谈后金,为什么攻不进天启帝时的国门。

先说后金。

明敕都督、龙虎将军努尔哈赤,比天启帝登基早了三年,宣布因与明朝有七大恨,而举事叛明。在这以前,努尔哈赤及其祖上,一直生活在李成梁总兵依明国策所造成“力足以自立,势足以对抗,互不通属,各自通觉,不得纠合”的压迫之下抑郁着。

也就是说,万历皇帝施行的是,让女真各部落之间达到一种自立、均衡、互抗指标的政策。明朝政府的考虑是这样的,显然,如果女真某部太弱了,易被其他部落所灭;太强了,易纠结侵犯明边。实际上,大明一直在女真各部之间,作着剪强助弱的调节,让女真族各部落一直处在谁也灭不了谁的争斗之中,而永远没有力量,去侵犯大明之边境。

二十几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果然聪明无比,腿瘸,心眼却一点都不瘸,不愧为“柱国名相”张居正教出来的高徒。

然而,聪颖的努尔哈赤一直在大明的压力下,于东北假借“仇隙”之称,东征西讨、四处兼并各部落。而李成梁出于私心,在后期以“养寇自重”之技,为多多抢夺明庭为其防区的资源分配而努力着。

加上孙承宗的力所不逮,和高第愚蠢的弃关外疆土而独守关隘之策,对努酋的压力,就仅浮于表面之上了。在很多的战略节点上,出于国力衰减和私心,都没卡死尚为弱小的努酋的作为。

到了袁崇焕手里,袁也无特别出类拔萃之才,中上等不错的能力吧。

他自然也倾向于以守代攻,保住山海关不破就行了。毫无李成梁在到处挑拨之后,又以宗主裁判之态,四处行惩强扶弱之能。不过,在宁远城上,用红衣大炮总算是让努酋认识到,与大明玩心跳,得自己的心脏足够强大才行。

天启六年,袁崇焕守宁远,魏忠贤派太监刘应坤、纪用监军,袁上书请求调离指手划脚的太监无效,反受魏阉弹赅。巨功仅晋一级,便愤而辞官,朝庭以王之臣替之。

仅就这一点,当然不能说魏阉在内推天启朝。但皇权通过宦权代行监控军权,在战场形势急迫之时,高级军官在临机决断上,会颇受煎熬。如果这个军官个性强点、能力也不太突出,就容易被敌所趁。土木堡之变,就是受太监王振所侵,大明勋贵、文武精英尽失。

这就是战争时期,皇权太强的坏处。它让“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调节机制,无法对过于强大的皇权所露出的短板,进行补救。

其实,魏忠贤的眼光还是有的。他看到了东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不顾东林党地阻拦,以收工商税,开辟新税源来填充国库,弥补了因小冰河时期农税赚收、军费不足的大难题。否则,明朝国力会衰退得更快。袁崇焕、洪承畴的仗会更难打了。

一收工商税,等于宣布,皇权与处于臣权主导地位的东林党要隔空互怼了。因为这侵犯了臣权的来源、黑金之核心了。要知道,自太祖剥夺了宰相一职后,文官便与皇帝同床异梦了。

上边说过,皇权灭了东林党不易,但遏制住东林党,还是比较容易的,强势代理人魏忠贤一放出来,东林党便被咬得战栗不已、满堂噤声了。

还有一个问题,李自成还没有出现。

事后看来,李闯这股力量,从内部打破了明朝原本脆弱的政治平衡,并拖垮极为拮据的帝国财政,还使明朝的军事部署处于左支右绌、处处露怯的境地。

更重要的是,李闯的群众基础,比后金要天然的好很多,他没有民族基因排异的担心。关内更无长城之阻隔,剿起来很不容易。

“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的”、“攘外必先安内”,真是治国良言呐!

李闯部是一支农耕社会的起义军,这支队伍无论是经济血缘,还是在血统性上,天生对大明的民众具有亲和力,并因此能得到民众的补充。而仅凭后金这些游牧民族的无根飘萍去折腾,反观后金既无强大的财力补充、又无充沛的兵员补充,以落后的奴隶制度,也无法长期对抗更为先进的、农耕社会制度下的大明官军。

当然,后来经过努酋的努力,到处和纵连横、抢占基地,游牧习性有向农耕社会靠拢的趋向。但由于满族地处满、蒙、朝鲜不同族国之间,到处充满基因排斥的民族、国际的恶劣环境,后金比起李闯在同族中的本土作战、融民为兵,打败明朝,显然就难了很多。

满清这种先天的缺陷,直到康熙朝,采用了大明对后金一模一样的民族政策,才让蒙古不再与满清作对。

综上所述,努尔哈赤攻不进天启的国门,主要不在于魏忠贤在不在位、权势强不强,而在于努尔哈赤仅凭游牧的奴隶制度下军队,是无法与大明的农耕社会制度下的国力相抗衡的,也无法侵入长城这层皮肤,让大明立时毒发身亡的。

它的主要原因在于,是经血出同族李闯的强力内推,从内部破坏了大明身体的免疫力,让外来力量更易侵入其机体,所造成让大明重疴在身、突变身亡。

大明非死于大清,实死于李闯内推。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魏忠贤掌权时明朝朝政腐败不堪,为何努尔哈赤的军队就是打不进来?

魏忠贤执政时,努尔哈赤的军队始终打不进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与一个人有关系,但这个人不是魏忠贤,而是毛文龙。在天启二年的时候,毛文龙在偷袭后金的要塞丹东市后,便率军撤退到朝鲜湾中的皮岛上,随后他以此为据点,招抚辽东的难民,组建军队。

因为毛文龙的崛起,让后金在地理位置上陷入了一个四面围困的局面。换句话说,当时的后金的根据地,处在大明帝国、蒙古、朝鲜王朝和毛文龙的四面包围之中,这让努尔哈赤实在是有苦说不出。

因为,后金不管往东南西北任何一个方向发展,只要他的军事主力长时间的远离自己的老巢,大明帝国、蒙古、朝鲜王朝和毛文龙这四个势力,都可以趁机去骚扰他的老巢,从而让努尔哈赤顾此失彼,不得不撤退回来。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它是建立在这四股势力都拥有野战实力的基础上,但问题是,当时朝鲜王朝和大明帝国的军队,早已经丧失了野战能力,努尔哈赤不去招惹他们俩,他们就已经是阿弥陀佛烧高香,又哪里去敢主动招惹努尔哈赤呢?

同时,蒙古军队虽然没有丧失野战能力,但它早已被努尔哈赤揍得狼狈不堪,在这种背景下,他就算有心也无力。所以,很多时候虽然大家都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但面对努尔哈赤的打击,往往都不敢相互支援,只能眼睁睁看着盟友被打。

但是,毛文龙的崛起,改变了这一现状。首先,毛文龙的军队是自己重新组建的,并不是明朝原先的那些腐败军队,虽然他的野战能力,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其次,毛文龙的根据地皮岛,是在海上,而他又拥有一支海军力量,反观当时后金还没有海军力量,贸然出海等于送死,所以毛文龙根本不用担心努尔哈赤的报复。

虽然说,以毛文龙的实力,和后金相比,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如果努尔哈赤只有毛文龙这一个对手,他只要全力剿灭毛文龙,毛文龙恐怕很难有活路。但是,毛文龙的背后,还有大明帝国、朝鲜王朝和蒙古支持,他们虽然不敢明着支援毛文龙,但却可以在背后不断给他送人送钱送武器,这样就算努尔哈赤击败毛文龙,毛文龙也可以很快满血复活。

更关键是,因为毛文龙的存在,只要努尔哈赤率领军事主力离开大本营后,毛文龙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杀入后金的老巢搞骚扰和打游击,甚至截断努尔哈赤大军的后勤供给。这样一来,努尔哈赤自然无法举行大规模的远征,只能时不时在边境线上活动。

也正因为此,在努尔哈赤时代,还有皇太极早期,后金的对外扩张,一直处在一个死局之中,虽然他不断狠揍大明帝国、蒙古和朝鲜王朝,但始终无法对他们进行大规模和长时间的远征,更无力巩固已经夺取来的城池,因为他们的后方一直受到毛文龙的威胁。

所以,从天启二年底一直到天启七年,也恰好是魏忠贤执政的这五年,因为毛文龙一直活跃在努尔哈赤的后方,所以他始终打不进来。但是,等到崇祯继位后,他重用名将袁崇焕主持辽东,结果袁崇焕上来就将毛文龙给杀死。

虽然袁崇焕杀死毛文龙有着众多合理的理由,但谁也不可以否则,因为毛文龙的被杀,他的部队直接集体倒向后金,于是努尔哈赤终于从四面受困的局面中走了出来,随后他开始放开手脚征服蒙古和朝鲜。而等到他征服完蒙古和朝鲜后,所谓的宁锦防线,就完全成为一个摆设。

魏忠贤掌权时明朝朝政腐败不堪,为何努尔哈赤的军队就是打不进来?

这个人妖九千岁,虽说是坏的一匹,但从某些角度上来说——他倒是对于大明有功,有效的阻止大明加快步入深渊的步伐,谈不上饮鸩止渴,也绝非歪打正着

天启年间,纵横江湖身为武林盟主的魏忠贤,的确保持了明朝的稳定,防止因为党争造成的内耗,成功的给大明续了一波命

但是,他也绝非什么善男信女,打黑枪、捞黑钱、玩阴谋权术,初衷也是为自己大权在握,并不是有什么崇高的理想追求,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天启年间的大明朝,可以说上下铁板一块——阉党一统天下,不是坏事

魏忠贤掌权前后,各党派之间斗争不断,东林党虽然处于霸主地位,但仍然不能实现一统江湖,这就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稳定,毕竟各派系之间的互相斗争,从中央到地方都是互相制衡,互相掣肘的,根本没法集中力量办大事

但是九千岁不一样,在他的淫威之下,普天之下皆阉党,大家都跟着九千岁干,也就不存在派系斗争,办个事儿也利索的多,无非就是钱嘛!作为武林盟主,魏忠贤控制着所有部门,一切都是他说了算,对内对外也都不会出现什么乱子

明朝流行以文制武,和平时期倒也无所谓,一旦出现战乱,这就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如果二人所属派系不同,自然要影响到前线的作战效果,甚至会影响到战事的成败。萨尔浒之战咋输的,名将尚存且能力很强,奈何却被杨镐这样的白痴统帅,最终全军覆没被人逐个击破。而杨镐之所以能成为三军统帅,是因为朝中关系,派系的支持,为了给他混个军功。说起来也是让人唏嘘不已,为了党派的利益,国家利益竟然也可以抛诸脑后,也真的是悲哀

反观天启年间,一切都是老魏说了算,在外打仗不用怕什么有人捣鬼,给老魏送够了钱,修明白生祠就行了!安安心心守你的边关,一切有九千岁撑腰

努尔哈赤虽然已成气候,奈何遇到了人生的克星——孙承宗师徒

要说,其实大明朝也没有那么铁板一块,边关守将也好,监军也好,掌握大权的也都是阉党的人,这些人不说是没有啥能力吧,缩在城里自保还马马虎虎,带兵打仗攻城略地就不行了,所以努尔哈赤也是瞅准了这个机会,准备给大明朝来一发

可以说,最初努尔哈赤是尝到了甜头,眼见大明朝的这些人没有一个能打的,他有些得寸进尺,准备玩波大的,到关内旅旅游,可惜就碰上了他一生中的梦魇——袁崇焕

起身微寒的袁书生,靠着老师孙承宗的指导,一路走来成长为一个坚毅果敢的人,也正是他的横空出世,保住了大明王朝的边关,守住了国门。面对气势汹汹的后金骑兵,他没有像阉党一样撤离至山海关固守,而是在宁远这座残破的小城筑起了防线,最终凭借着自己对于军事的理解和运用,他成功抵御了后金猛烈的攻势,并击伤了努尔哈赤(据记载,他很有可能用红夷大炮打中了努尔哈赤,并导致其半年后身亡)

正是这一场以少胜多的战斗,保住了大明的边关防线,并在此基础上修建了清朝直至入关都未能突破的宁锦防线!可以说,没有孙承宗和袁崇焕的力挽狂澜,或许努尔哈赤早已率兵入关,至于那时候大明会不会被打的七零八落,还真的不好说!

话题回来了,跟魏忠贤有什么关系?答案是有的!他负责邀功收钱嘛,然后继续让袁崇焕接着干,好给他创造更多的受益。虽然听起来很荒唐,但对国家来说,反倒不是什么坏事!

小乱虽然常有,但是大方向不会错——权倾天下的好处,就在这儿

有人说,袁崇焕很有实力,也证明了自己,无论放在啥时候都能接着干,魏忠贤不过是捡漏了而已。问题是,真的如此吗?且不说袁崇焕无根无派,就是他在朝中有大树撑腰,也保不齐会出什么篓子。要知道,党争不断的明朝,言官最喜欢干的事儿就是弹劾(软刀子杀人),如果你没什么根基,分分钟向皇帝告你的黑状,本来是作战有功,弄不好到最后就成了什么结党营私、结交近臣,图谋不轨了!皇帝万一信了,撤职还算是好的,拉出去砍了的,真是比比皆是

而如果他原本就有根基,那更容易招风了,政治对手肯定想搞倒搞臭你,如果根基深厚还好点,万一不够深厚,份额分钟成为政治牺牲品。这就是政治,很残酷很无情,愿意为国家社稷着想的人不少,但是为了自己利益的人也挺多的

但是到了魏忠贤这儿就不一样了,老魏什么人,阉党一把手!朝中上上下下都是阉党的人,只要老大听挺你,放心大胆的干就得了,耍黑枪什么的,不存在!要么说后来袁崇焕被崇祯论罪的时候,就有人拿出他的黑料(给魏忠贤修生祠),以此来攻击他。说句难听的话,那时候谁不给老魏修生祠呢,袁崇焕这么做且不说是为了个人发展了,就说他在边关待的那些年,对于明朝的贡献,修个生祠又怎么了?

所以说,天启年间社会动荡是不假,但不至于乱!况且魏忠贤这个人,还是很有数儿的,他搜刮钱财的对象和打压的阶层集中体现在官商士绅,对于贫苦百姓倒是从不坑害,估计是觉得老百姓也没啥大油水捞,出发点我们暂且不管,至少结果是好的

有个说法,叫做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虽说有失公允,但却有一定的道理,毕竟这个魏忠贤指的并非是魏忠贤本人,而是他所代表的一种现象

党争不断的明朝,在中后期尤为明显,到了崇祯一朝更是变本加厉,可以说党争的不断恶化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而魏忠贤所代表的,是权力势力高度集中,综合了臣权、宦权、皇权的一种体现。

中央集权制度的好处,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儿,倒不说魏忠贤能干大事儿,但是在他被干掉后,崇祯并没有完成有效整合,最终,他在一步步的错误中,彻底丢掉了大明王朝!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魏忠贤掌权时明朝朝政腐败不堪,为何努尔哈赤的军队就是打不进来?

1644年4月,朱由检在煤山上吊自尽的时候,特意在衣襟上写了句“然皆诸臣误朕”甩锅,曹化淳也忍不住感慨:“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魏忠贤掌权的时候,对于抵挡努尔哈赤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实际上,魏忠贤此人素来喜欢排除异己,也喜欢敛财,说他能力强也不见得,可他确实又比朱由检强,这一点毋庸置疑。

所以,魏忠贤还活着的话,应当能够为明朝多撑几年,也只是几年而已。

魏忠贤之强于朱由检,一则强在敛财,二则强在用人。

明朝到了朱由检,或者说到了朱由校手上的时候,财政已经离崩盘不远了,这也是朝廷没有钱的原因所在。

可是,朝廷没有钱,却不代表官僚士绅集团没有钱,相反他们很有钱很有钱,说他们富得流油也不为过,因为他们趁着国难之际、百姓潦倒之时兼并了很多的土地,并且没有上报,这就是说他们拿到了这些土地并获利,却不用缴税。

明朝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一个是农业税,一个是商税。

官僚士绅偷偷拿了地所以不缴税,明宗室占了地则不用缴税,这么一来,明朝能够收到的农业税显然直线下降。

农业税作为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农业税少了,明朝政府能不穷?

当时的商税也好不到哪儿去,尤其是晋商更可恶,他们发了多少国难财,鬼才知道呢!明朝这边明明已经越来越难了,可是他们仍然为了几个钱和后金交易,说他们通敌、资敌并不为过。

所以,明朝之亡,也少不了晋商的捣鬼。

晋商的背后是谁?是明朝官僚,所以说到底还是官僚士绅在给明朝挖坑,然后活埋了明朝。

魏忠贤对官僚士绅可一点也谈不上客气,下起手来比谁都狠。

魏忠贤掌权的时候为什么能够刮得到钱?正是因为他拿那帮嘴皮子功夫一流、捞钱一流、能力没几个入流的官僚士绅集团开刀了,收刮商税更是收刮得东林党嗷嗷直叫。

这一点,朱由检可就远远不如魏忠贤了。

朱由检铲除了魏忠贤之后,东林党没了对手,势力迅速发展,后来更是不把朱由检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对于农业税,朱由检还是不敢收,可是商税都快被东林党给取消完了,这也不能收,那也不能,朱由检一说要收,东林党直接挑起来指着他的鼻子骂他与民争利,他还不敢顶嘴。

可是没钱怎么办呢?朱由检想向自己倚重的文官集团借点钱支撑一下,可是没人搭理他,太尴尬了。

朱由检没钱了,还怎么继续维持明朝的正常运转?你拿不出钱来,谁还愿意给你卖命?所谓的“忠君爱国”只是文官拿出来忽悠人的玩意儿,说白了一分钱不值。

魏忠贤拿得出钱,所以有人愿意跟他,所以明朝也能打得起仗,自然也能继续和努尔哈赤打下去。

对于用人,朱由检和魏忠贤一比,更是差得让人鄙视。

说实话,一旦到了乱世的时候,武将的作用是高于文官的作用的,或者说相辅相成,如果再用崇文抑武、以文驭武这一套的话,绝对会乱套。

可惜,朱由检却想不明白这一点,他对文官的态度可用如今的一个词形容——跪舔!对于武将的态度,却可以说是蹂躏,是践踏。

所以,朱由检一手将原本仍然具有一定优势的牌打成了“文官只求财不忠君,武将不愿忠君不肯卖命”的局面,洪承畴等武将为什么一个接一个地投降?说白了还不是怕朱由检的清算,怕自己的生命和利益得不到保障。

对于武将,朱由检是用谁疑谁,恨不得将武将全给杀了,这样的朱由检谁愿意给他卖命?没有武将卖命,这个朝廷也就离死不远了。

但是,魏忠贤却不同。

魏忠贤是所谓的“阉党”,可以说天生就是文官集团的敌人,所以魏忠贤掌权的时候是盯着文官集团打压,钱也从他们的身上刮。

反倒是对于武将,或者由文转武的人,魏忠贤表现得更“友好”一点。

拿辽东来说,不论魏忠贤出于怎样的目的,孙承宗能够督师蓟辽也少不了魏忠贤的放手,孙承宗能够放开手脚守住蓟辽也少不了魏忠贤在背后支持,魏忠贤让人送武器装备、钱和物资去辽东给孙承宗也是事实。

魏忠贤当然不是和孙承宗是一个阵营,但是他敢用孙承宗,这一点,朱由检这个废柴行吗?显然不行,袁崇焕的下场证明了一切。

朱由检的用人之道可谓是一塌糊涂,可堪一用的人要么被他杀了,要么被他逼得投降了,他还能用谁?东林党别说不会给他卖命了,即便有人会,他们的笔杆子又有何用?

钱谦益的“水太凉”,言犹在耳呀!

所以,魏忠贤掌权之时尚有余力去挡住努尔哈赤,朱由检不行。

当然了,这也并不是说魏忠贤没死的话,后金就一定打不进来,只是后金还没有积蓄够实力而已。

努尔哈赤从拿十三副遗甲起兵到建立后金,也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因为他需要积蓄力量。所以,他想要打败明朝,也需要积蓄力量。

可是,明朝和后金实际上是一个此消彼长的状态,明朝越来越弱,后金越来越强,对于这一点,不论魏忠贤掌权与否都没办法改变,所以后金打进来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不会因为魏忠贤在不在而改变。

所以说,魏忠贤对明朝的作用也远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重要。

事实上,不论是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还是东林党,抑或是朱由检,他们都是明朝的破坏者。

魏忠贤掌权时明朝朝政腐败不堪,为何努尔哈赤的军队就是打不进来?

魏忠贤掌权的时候,自天启元年(1621年)到崇祯一年(1627年)魏忠贤死亡,有六七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为什么努尔哈赤的军队就是打不进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努尔哈赤的军队正在发展壮大,但势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于明军抗衡。

努尔哈赤的部落最初为明朝守卫建州,后来他的父亲被明军错杀,努尔哈赤申诉不得,才以十三副甲胄起兵,开始了统一了女真各部的征战,建立了后金,成为后金大汉,年号天命。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在盛京誓师,宣布对明朝的七大恨,亲率2万步骑兵进攻明朝。

这个时候,如果明朝应对得当,完全可以消灭努尔哈赤的军队。可是因为战略失误,十一万军队战败,使明朝在辽东的军事实力受到毁灭性打击。

魏忠贤掌权时,正是努尔哈赤大军疯狂进攻的时期。天启元年以后,努尔哈赤相继攻陷辽西广宁、锦州、大凌河等四十多个城堡,打败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到1626年,宁远之战,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打伤,很快就死了。

客观地说,这个时候,努尔哈赤军队还没有绝对把握战胜明朝军队。

天启皇帝重用魏忠贤,是为了打击东林党人,也就是用宦官集团打击文官势力,加强了自己的统治。

天启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喜欢做木工,他对朝政没兴趣,所以就重用太监魏忠贤,任由其把持朝政,惑乱朝纲。魏忠贤坏事做尽,任人唯亲,大力发展自己的党羽,残害忠良,贪污受贿,权倾天下,被人称为“九千岁”,各地纷纷为他建立生祠供奉,架空了皇权。当时很多人只知道有魏忠贤,不知道有皇帝。

但是,如果说朱由校就是昏聩无能,玩物丧志,也是不对的。即使皇权被魏忠贤架空,那也是朱由校自愿的,但他并不傻,因为魏忠贤代表的就是他的利益,维护的就是皇权。而东林党人并不是这样。

当时,明朝党争非常严重,武官集团还好,没有形成势力,因为朱元璋最怕武官造反,采用“卫所制”,将武官势力消灭在萌芽状态。当时与朝廷争利的就是东林党人。

东林党人都是迂腐的文人,同时也代表沿海工商业地主商人的利益。他们以君子和清流自居,势力十分强大,是明朝党争的始作俑者。

这些人开口闭口是圣人之言,背地里男盗女娼,欺压百姓,逼良为娼,奸淫妇女,克扣粮饷,与朝廷争利。

朱由校重用魏忠贤的宦官集团,成功打压了东林党人,加强了自己的统治。

朱由校并不昏庸,举一个例子。袁崇焕上了一个奏折,准备筑城困死努尔哈赤军队。朱由校在做木工活的同时,反问了他很多细节问题,比如如何防止女真围点打援等,袁崇焕立刻哑口无言。朱由校淡淡地说:清谈怎么可能取胜?

可见,朱由校最讨厌的就是东林党人的夸夸其谈。他重用魏忠贤,是因为魏忠贤可以代表他自己。

魏忠贤最大的功绩是做对了两件事情:一是向大地主和商人收取工商税,二是加强对东部边境的防御。

魏忠贤是从底层爬上来的,他知道老百姓没钱,所以专找有钱人弄钱,没有增加老百姓的负担。

明朝后期正处于“小冰河”时期,由于天灾,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国家税收入不敷出。魏忠贤将目光放在全国最富庶的东南沿海地区,这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一些大商人富得流油。

魏忠贤在江南地区设立了工商税,向大商人、大资本家和大地主征收工商税、矿税和海税,从此国库不愁,而且对灾害地区的农民减免税收,这样不至于激起民愤。

另外,魏忠贤懂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他虽然残酷打击异己,却对东部边境的战事非常重视,要人给人,要钱给钱。

努尔哈赤的军队虽然来势汹汹,但魏忠贤大胆启用了熊廷弼、袁崇焕等将军,而且在军费上大力支持。如果没有魏忠贤大力增拨军费,袁崇焕的关宁铁骑不可能建立,取得宁远大捷的红衣大炮不可能购置,就不可能打败努尔哈赤,最后让他受伤至死。

如果崇祯皇帝继续重用魏忠贤,明朝应该不会迅速灭亡。因为魏忠贤严重打击了东林党人的利益,在崇祯搬倒魏忠贤以后,东林党人向崇祯建议,取消了工商税,增加了农业税,才逼得人民造反。李自成本是一个驿馆邮卒,因为崇祯开源节流,取消驿馆下岗才揭竿而起,最后成为崇祯的掘墓人。

如果没有李自成攻打京城,吴三桂不会从宁远撤出勤王,后来投降多尔衮,明朝也不会就此灭亡。

我是子龙威武煮酒谈史,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