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配享太庙是一种怎样的死后哀荣,后代会有什么好处吗?

说到底,这就是封建思想在作祟,但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从秦汉时期,太庙就已经成为皇家延续的重要象征,享受世代皇族祭拜的香火。

在民间立神庙,享受老百姓的香火已经是很多人所向往的了,更不要说在太庙中,享受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皇族们的香火。这种荣誉对这些大臣来说实在是太有诱惑力了,而且他们认为,享受这些香火,甚至可以成仙成神,福泽子孙。

太庙是供奉皇帝灵位的地方,配享太庙就可以到地下服侍皇帝。

太庙对于一个朝代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历代皇帝的排位都供奉在其中,这也是皇家延续的象征。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对太庙都相当重视。

而大臣们呢?他们争着抢着要配享太庙,其实也是有自己的打算的。一方面配享太庙的确可以享受世代皇族们的香火,这也是子孙们的服气。可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可以向皇帝表忠心。

大臣们在生前努力干活,在皇帝面前是忠心耿耿。可是有时候皇帝会看不到这种忠心,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他死后,依旧可以跟随皇帝干活。所以大臣们都会争抢着要配享太庙,表示自己对皇帝是忠心耿耿。

虽然自己岁数大了,不中用了。可是争取这份荣誉的同时,可以让后世子孙们享受到相应的待遇,这件事是非常不错的。

就算是后世子孙们犯了罪,皇帝都要考虑到,他的祖先是配享太庙的。所以对这些人会从轻处罚,这也是很常见的现象。

配享太庙的人数不多,所以进去的都感到很光荣。

我们从清朝的太庙人数来看,在东西配殿中一共就27个人配享太庙。试想一下,清朝有276年历史,数不清的朝臣,却只有27个人入选。而且这27个人中,还有14个都是亲王级别的天潢贵胄,剩下13个名额才是给大臣们的。

这下子可就不得了了,满清王朝到底有多少大臣呢?压根就数不清楚,怎么也得几百万人。可是这帮人中只有13个人,可以配享太庙,这份殊荣又是多么高贵的呢?

所以说人数决定了臣子们是否要为配享太庙而努力。就算你是一代名臣,有显著的功绩,那你也未必能够配像太庙。比如说曾国藩,他挽救了满清王朝,消灭了占据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可是他没有资格配享太庙。

左宗棠收复新疆、李鸿章是慈禧最忠心的臣子、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这些人统统都没有配享太庙。有如此功绩和地位的人,都没能配享太庙,更不用说那些小人物们了,所以说配享太庙成了一种特殊的荣誉,就好像中了彩票一样。

而且清朝的太庙中,13个臣子里有12个都是满洲人,只有张廷玉一个是汉人。所以留给汉人臣子的席位那就更少了。

张廷玉为何一再要求配享太庙呢?

作为汉人中唯一配享清朝太庙的臣子,张廷玉可以说是充满了荣耀。他不仅是清朝第一个配享太庙的汉人,而且还是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人。

他一辈子服侍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是康乾盛世的见证者。早在康熙年间,张廷玉就因为记性好,反应快而成为了康熙最重要的秘书。

后来雍正上台以后,张廷玉依旧得到重用,成为雍正重要的秘书兼任首席军机大臣。甚至到了乾隆时期,张廷玉拖着70多岁的身体,依旧在为清王朝卖命。

雍正皇帝只做了13年皇帝,他在临死前,不仅任命张廷玉为顾命大臣,而且还让张廷玉配享太庙。这件事对张廷玉来说太重要了,可以说这是他努力一生的见证。

所以张廷玉必须要捍卫这份荣誉。当时张廷玉已经77岁了,依旧还在干活,所以他向皇帝申请要退休。乾隆批准他退休以后,他提出了一个过分的要求,让乾隆写一份保证书给他,表示要让他配享太庙。

乾隆皇帝很生气啊,这配享太庙的事情,本身就是皇家给你的荣誉,哪有像你这样张口就要的呢?无奈之下乾隆还是给了他这么一封保证书。

可是第二天谢恩的时候,张廷玉本人却没有前来,而是让自己儿子来谢恩的。意思很明确,自己的目的达到了,那就可以不用拍你马屁了。

乾隆愤怒之下,剥夺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并且削去了他的爵位。张廷玉一脸懵逼地过了几年,后来更是被乾隆抄了家,好在张廷玉没什么钱,所以免除一难。

但是从此张廷玉一蹶不振,感觉一生的努力,全都白费了,在83岁的时候黯然去世。乾隆皇帝在张廷玉死后,才恢复他配享太庙的资格,其实这也够歹毒的。既符合了雍正临终前的旨意,又惩罚了张廷玉。

总结:配享太庙其实没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配享太庙这种事情,对臣子们来说除了有荣誉以外,压根就没什么好处。就好像在学校里获得三好学生一样,是一份荣誉。

虽然这是对自己一生努力的肯定,但是却不能成为他们子孙后代的福祉。对子孙后代来说,爵位要比配享太庙重要的多。

因为爵位是可以世袭的,而配享太庙是不可以的。有了爵位的话,子孙后代基本就不愁吃喝了,可是光配享太庙对他们来说,压根就没用。

而且你该葬在哪儿还是葬在哪儿,太庙那儿只有一块木头疙瘩,只不过这块木头上写了你的名字而已,你当真以为你能吃那么多香火吗?

所以说其实更多大臣,都不太愿意配像太庙。张廷玉为大清朝奋斗了一生,到了77岁还不给他退休,这又何必呢?他又不是掌握大权的权臣,留在那儿干活干了一辈子,就为了配享太庙,实在是太傻了。

而且每次张廷玉提出告老还乡的时候,乾隆就无耻地告诉他,你可是配享太庙的大臣,怎么能这么早就走呢?这岂非就是古代的道德绑架?

古代的配享太庙是一种怎样的死后哀荣,后代会有什么好处吗?

古代的配享太庙是一种怎样的死后哀荣,后代会有什么好处吗?(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很多人都知道配享太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但是具体是一种什么荣耀,对后代有什么好处就不是很清楚了,今天我们就细说一下“配享太庙”这个事儿!

什么是太庙

太庙就是皇帝的宗庙,通俗一点就是皇帝供奉老祖宗的家庙,其实,太庙很早就出现了,各个朝代称呼却不一样,夏朝称为“世室”,商朝叫做“重屋”,周朝称为“明堂”,从秦汉开始就叫做“太庙”了,中国历朝历代都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太庙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

我们就以明清时期的太庙为例,讲一讲配享太庙的无上尊荣。

太庙前殿

去过故宫的朋友一定看过太庙,这座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94米的长方形大殿位于紫禁城的中轴线上,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修建的,整个太庙所有宫殿占地200亩,装修极为奢华,殿外三重台基都是汉白玉石栏围绕,殿内大梁为沉香木,其余的是金丝榆木,天花板和四柱,都贴着赤金叶。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太庙前殿已经不是永乐帝时期的原装货了,嘉靖二十年被雷击中全部焚毁,整整修了4年才恢复原样,李自成攻占北京、清军入关期间,兵荒马乱的,损坏的也比较严重,但是主体结构还在,顺治帝期间才修复完成,上面挂着满汉文字对照的“太庙”二字。

太庙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有功的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着异姓功臣的神位,并不是任何皇亲国戚和肱骨大臣都可以进入太庙享受皇家香火的,一般的皇亲还不行,必须是近亲或者是有大功于社稷的皇亲才能进入东殿,而有大功于社稷的异姓臣子,经过皇上的特许,死后才能进入西殿,这就叫做配享太庙。

整个清朝时期,东配殿只供奉了14个人,我们熟知的有代善(努尔哈赤次子)、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多铎(努尔哈赤十五子)、豪格(皇太极长子)、胤祥(康熙帝十三子,对雍正称帝有大功)、僧格林沁(博尔济吉特氏、活捉林凤祥、李开芳,有大功、铁帽子王)、奕訢(道光帝第六子,铁帽子王)。

西配殿供奉了13个人,比较有名的有扬古利、费英东、额亦都(这些都是开国功臣)、鄂尔泰(与田文镜、李卫并为雍正帝心腹)、张廷玉(三朝元老,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阿桂(常年戍边,战功卓著)、福康安(封疆大吏,对西藏统一有大功,金瓶掣签制度制定者)、和琳(和珅弟弟,骁勇善战、平定苗民起义)。13个人中,1个超等公、2个一等大臣、1个内大臣、2个一等公、其余均是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大学士,都是朝廷的肱骨大臣。

配享太庙是一种什么样的荣誉,有什么用

首先,配享太庙不是爵位,不能世袭,也不能继承,说白了就是一个荣誉,而且是比较虚的荣誉,类似于现在立功受奖,相当于部队最高级别的奖励——荣誉称号,但是部队的荣誉称号伴随着工作安置、转业费等方面的便利,配享太庙就没有与之相随的金钱奖励了,但是,享受皇家香火,绝对够你后世子孙吹牛几辈子了。

其次,配享太庙后代也没有什么“特权”,比如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他的四个儿子张若溎、张若霭、张若澄 、张若渟照样要参加科举,和全国的学子们一起PK,但是,无意中沾父亲的光应该还是有的,张廷玉的儿子,在主考官那里还是响当当的,当年张廷玉的儿子考中榜眼,吓得张廷玉赶紧跑到雍正那里自求降级。

第三,配享太庙不是铁帽子王,搞不好,还得被迁出来,比如和珅的弟弟何琳,跟着阿桂当官,跟着福康安打仗,也跟着两个人一起配享太庙,最后,哥哥和珅倒台,嘉庆就把何琳的牌位撤出太庙,把和家的祠堂也毁了,剥夺了何琳儿子丰绅宜锦的公爵职位,改袭三等轻车都尉。何琳也成为唯一一个被迁出太庙的臣子。

既然配享太庙没有真金白银的实惠,为什么还是挤破头争取呢?

物以稀为贵,大清王朝276年,那么多人,皇亲贵族、王公大臣数不胜数,才有27个人获此荣誉,这比中双色球最高奖都难多了。

对于臣子来说,配享太庙是极大的恩赐,每年四季的首月农历初一,太庙里面所有的牌位都要捧到享殿,皇帝要亲自来进行拜祭,这叫享祭。遇到国家大事,比如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的时候,皇帝都要到太庙的寝殿拜祭,这叫告祭。最重要的祭祀是在每年除夕的前一天,要进行最大规模的祭祀,这叫袷祭。

在封建时代,讲究三纲五常,大臣任何时候都要跪拜君王,但是如果配享太庙,这就颠倒过来了,皇帝要拜大臣,对于跪拜了一辈子皇上的大臣来说,这是多大的荣誉呀,估计高兴地棺材板都按不住了!

所以,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过程好像唐僧取经一样的困难,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张廷玉先后给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当大秘,他的名气比创造出“六尺巷”的老爹、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还有名,张廷玉思维敏捷,雍正话音刚落,张廷玉就能拟出圣旨,而且非常符合雍正的意思,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达到了汉族大臣所能提升的最高位置,是整个清代做秘书做的最成功的一个。有一次,雍正突然要赏赐张廷玉两万两银子,动情的的说“汝非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乎!领赐勿谦。”意思是说,你是大臣中第一个卖力的人,就不要客气了。

雍正十三年,病危,临终前,张廷玉与允禄、鄂尔泰同为顾命大臣,遗诏张廷玉配享太庙。

乾隆继续重用张廷玉,但是77岁的张廷玉已经感到力不从心,提出告老还乡,乾隆说,你是三朝元老,将来要配享太庙,怎么能归老田园呢?

张廷玉一心想退休,乾隆就不高兴了。

后来孝贤皇后去世,张廷玉因为安排不当被罚俸一年,打破了他47年不受罚的历史,让他惶恐不安,老的更快了,满脸老年斑,走路颤颤巍巍的。

乾隆帝动了恻隐之心,特批他退休。

但是他担心别人告黑状,到最后被取消配享太庙的资格,就求乾隆帝给一个保证。

乾隆帝虽然很不爽,但念在往日的贡献和老爹的面子上,就发了一道保证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诏书。

张廷玉很开心,乾隆帝很窝火。

按规矩,这种破格施恩,张廷玉第二天要亲自进宫谢恩呢,但是张廷玉年岁太大了,行动不便,就让儿子张若澄代替他去谢恩了。

乾隆帝第二天等着张廷玉谢恩呢,结果等来的是张廷玉的儿子,龙颜大怒,命令廷玉的门生军机大臣张汪由敦写圣旨让张廷玉亲自进宫谢恩,汪由敦赶紧派人通知张廷玉做好准备。

谁知道弄巧成拙,圣旨第二天才能到张家,张廷玉天不亮就进宫请罪去了,很明显,有人泄露了朝廷机密,张廷玉也是老糊涂了。

张廷玉被"著削去伯爵,以示惩罚",取消配享太庙资格,回家养老,汪由敦革职查办。

一辈子的付出结果付诸东流,临走时,大臣们都不敢送行。

没多久,张廷玉的儿女亲家四川学政朱荃因贪污被抓,乾隆帝顺便把三代皇帝赐给张廷玉的赏赐品全部收回。

所幸张廷玉一生清廉,抄家时没有发现别的可疑物品,但是,张家深受打击,名誉扫地。

回家五年后,张廷玉83岁的时候去世了,消息传来,乾隆念在张廷玉一生鞠躬尽瘁,为大清服务五十多年,又恢复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

由此可见,配享太庙对一个大臣来说有多么重要,尤其是汉臣,这一荣誉更加难得,张廷玉用五十多年的心血才得到这一赏赐,还差一点失之交臂,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可见,汉臣在清廷中的地位之低,最后,乾隆帝恢复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固然是雍正的遗诏,君臣之间的感情,更多的考虑应该是笼络汉臣的心。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古代的配享太庙是一种怎样的死后哀荣,后代会有什么好处吗?

太庙是古代供奉君王牌位的宗庙,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存在,当时叫“重屋”“世室”“明堂”,到了秦汉才正式称为“太庙”。再到后来,太庙不仅会供奉皇帝,也对少数人开放,比如皇后、宗室、大臣。

什么叫配享太庙?就是说臣子去世后,名字刻在一块木头上,然后放在皇帝的列祖列宗牌位旁。这代表着什么?后代皇帝到太庙祭祀祖先,给先皇牌位磕头的时候,顺便把配享太庙的臣子也跪了。这在古代可以说是为人臣者的最高荣誉,比黄马褂、三眼花翎的含金量高出几个层级。

含金量高就意味着门槛高,能够获此殊荣的人自然少之又少,连再造大清的曾国藩也没进太庙,一般也就三种人能够拿到配享太庙入场券:

一、皇帝在世时宠爱的皇后,并且有较大的家族影响力,品行端正。比如司马炎的武悼皇后杨芷,出生弘农杨氏,这个家族在汉朝就已经是大豪门;在教养方面,史书记载杨芷“婉嫕有妇德,美映椒房”。皇后配享太庙,只在魏晋时个别政权存在过,并非后世主流。

二、得到皇帝认可的有功之臣或宗亲。这类人需要有台面上看得到的功劳,或开疆拓土,如常遇春、徐达、沐英、清初铁帽子王,或有拥戴之功,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或在文治方面有大建树,如司马光、赵普。

三、皇帝极其信任的人。这种人,既无盖世之功,但就是会做人,会与皇帝建立密切关系,让皇帝在生前就离不开,比如张廷玉、和珅的弟弟和琳。

配享太庙,并不代表着可以一劳永逸,如果家人不争气,还是会被撤销牌位,比如和珅倒台后和琳就被撤出;房玄龄的儿子谋反,也导致房玄龄配享太庙的资格被取消。

随着帝王的变更,臣子的历史评价往往是动态的,这也会影响配享太庙的资格,比如武士彟,在世的时候没什么特别功劳或关系,但生了女儿武则天。武则天称帝后,他的地位也水涨船高,被追加进太庙,后来武则天去世,武士彟又被撤出太庙。

再比如王安石,在生前就争议不断,名声时好时坏,虽然进了太庙,但随着评价的降低,也被撤出太庙。

有两个人需要特别提一下,一个是司马光,他是北宋名臣,《资政通鉴》的作者,王安石的政敌,属于保守派。别人往往只能配享一个皇帝的太庙,而他却能拿到两张入场券,同时配享宋神宗和宋哲宗两个皇帝的太庙。一人占两坑,唯涑水先生,也不知是不是小时候砸缸修来的福气。

还有一个是张廷玉,他是大学士张英的儿子,也是大清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不过这张入场券拿得有点曲折。在雍正年间,张廷玉深受信任,被皇帝许诺,将来配享太庙。一个臣子一旦位极人臣,想平安着陆的难度系数太高了,张廷玉也遇到这个问题。

等到了乾隆继位,张廷玉在皇帝面前的信任度就受到动摇,一大把年纪了,还多次被乾隆责罚。

退休前为了配享太庙问题,张廷玉还跟乾隆过了几招,最后输得爵位也没了,家也被抄了,配享太庙的资格也被剥夺了。后来,张廷玉回到桐城老家,没过几年就去世了。乾隆念在他是先皇老臣的份上,还是让他进了太庙,不过张廷玉已经感受不到了。

配享太庙,不管是对配享的本人,还是其家族,都是一项莫大的荣誉,但也像是虚名,可以带来关注度,并不能为后代带来实实在在的权利与富贵。传之后世的是爵位、财富与家学,以及官位恩荫附带的利益。

古代的配享太庙是一种怎样的死后哀荣,后代会有什么好处吗?

配享太庙,是做臣子的至高无上的荣誉。想想,死后能够被什么人祭祀?皇帝,和皇上的列祖列宗一块,享受后世皇帝的供奉,还有什么荣誉比这个更要命?还要其他好处?啥好处都没什么意思了。

一、什么是配享太庙

太庙,是皇帝的宗庙,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名称有些变化,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才称为“太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

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间),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大殿之后的中殿和后殿都是黄琉璃瓦庑殿顶的九间大殿,中殿称寝殿,后殿称祧庙。此外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筑。

由于太庙是皇帝一家直系的专门祭祀场所,所以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辈可享此殊荣。一般的皇亲还不行,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还有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经皇帝允许也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这些臣子死后将是以郡王之礼厚葬。

能够获得配享太庙的资格极难,不仅得有非同一般的事迹,首先还得根基正,获得皇帝的绝对信任,得到皇帝绝对喜欢,然后皇帝才可能特批。终清一朝,汉族大臣能配享太庙的就只有张廷玉,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且张廷玉能得到这个荣誉,过程也是反反复复,得来极为不易。

对于皇帝来说,这是怀柔手段,是聚敛人心的一种示好之举。一方面树立了忠良的典型,一方面也让先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不寂寞孤独冷。有人保护有人侍候。一举两得。

二、配享太庙有什么好处

不管对于谁,皇帝、郡王,还是臣子,配享太庙都是最高的哀荣。因为后世一代代皇帝会祭祀你,后世接受一朝朝文武大臣会跪拜你,你登上了云巅,成了万民崇拜的对象。一般除了皇帝,是谁也不敢想像这种场面的,但进了太庙就成了可能。

对于古人,尤其是封建臣子来说,这是莫大的荣誉,真比生命都重要。

配享太庙没有直接的明面的利益好处。而且配享太庙这种荣誉,不能像爵位一样世袭。

但没有好处是不可能的。对配享太庙的人的后世子孙而言,其家族绝对是勋贵之家,子孙根红苗正,只要自己不作,一生衣食无忧,锦绣华美是肯定的,如果有能力,更容易被提拔,委以大任。

比如张廷玉的四个儿子,个个都是朝廷高官:

张若溎,历任兵部主事、员外郎中、御史、刑部侍郎、左都御吏等职。

张若霭,袭封伯爵,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

张若澄,官至内阁侍读学士。

张若渟,刑部主事,充军机章京,再迁郎中。

其次,国家会把最好的资源给你,想读书有全国顶级的大儒教你,想看病,京城名医可以登门,甚至太医都有可能帮你“望闻问切”。

但这是个荣誉也不是铁板钉钉的,如果子孙或家族成员犯错或是皇帝不高兴了,把你的牌位从太庙移出也是分分钟的事。和琳,和珅的弟弟,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名将,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四川总督等,被封一等宣勇公,清高宗乾隆命配飨太庙,但到了嘉庆四年,和珅诛,清仁宗就把和琳撤出太庙。

三、清代太庙及供奉的人物

清代太庙,现在就是劳动人民文化宫,分正配殿。 正殿分前后殿。而配殿分东西两庑。顾名思义,正殿是供奉清代皇帝,皇后。以及入关前追溯的四位先祖及其配偶。

那清代太庙里具体祭祀了哪些皇帝呢, 根据光绪朝大清会典图,这些人有:

前殿 从左自右分别是: 文宗显皇帝(咸丰), 仁宗睿皇帝(嘉庆),世宗宪皇帝(雍正),世祖章皇帝(顺治),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太宗文皇帝(皇太极),圣祖仁皇帝(康熙),高宗纯皇帝(乾隆),宣宗成皇帝(道光)和穆宗毅皇帝(同治)。

可以看到如果以努尔哈赤为中心,分列左右的话,正好是父子相对而祖孙比邻。 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昭穆制。 始祖居中,左昭右穆。

而后殿则祭祀努尔哈赤以前向上追溯的四位先祖,从左到右分别是景祖翼皇帝,肇祖原皇帝,兴祖直皇帝,显祖宣皇帝。

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如果各位步入北京天坛公园,祈谷坛祈年殿里头,也同样供奉着清帝牌位,然而 除了正位的皇天上帝以外,却只有三祖五宗,止于道光。其原因在于,祖有功而宗有德,但咸丰自知其无开疆扩土之功反而失地甚多,自觉无资格入祈年殿与祖宗同列。因此从咸丰以后的皇帝,祈年殿里头都没有他们的位置。

四、清代配享太庙的人物

太庙东西两庑,分别供奉着26位功王、功臣以做配享之用。

前殿东庑配享功王13名:通达郡王雅尔哈齐(清太祖亲弟)、武功郡王礼敦、慧哲郡王额尔衮、宣献郡王界堪(三人均为清太祖伯父,皆附福晋)、礼烈亲王代善(清太祖次子)、睿忠亲王多尔衮(清太祖十四子)、郑献亲王济尔哈朗(清太祖亲侄)、豫通亲王多铎(清太祖十五子)、武肃亲王豪格(清太宗长子)、克勤郡王岳托(清太宗亲侄)、怡贤亲王允祥(清圣祖十三子)、超勇襄亲王策凌(蒙古亲王,固伦额驸)、恭忠亲王奕訢(清宣宗六子)。

前殿西庑配享功臣13名:信勇公费英东、宏毅公额亦都、武勋王扬古利、果毅公图尔格、雄勇公图赖、忠达公大学士图海、襄勤伯大学士鄂尔泰、大学士张廷玉、协办大学士兆惠、郡王衔大学士傅恒、大学士阿桂、郡王衔大学士福康安、科尔沁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

五、清代太庙祭品

清代每年大祭的时候,太庙都会在前殿统一铺设边豆案,一人一案采用分餐制,十分卫生。其布置如图,其中注意到只有祭帝后的时候才会放置登,祭品十分丰富。

功王,都是皇室宗亲,菜式不如皇帝丰富,但数量还是够的。

功臣,毕竟是外人,奴才,给块地方就不错了。扁豆案上相对比较寒酸。

古代的配享太庙是一种怎样的死后哀荣,后代会有什么好处吗?

什么是太庙?

太庙一个朝代的最高统治者寿终正寝后灵魂聚堆的地方,他们活着享尽了富贵荣华,死了也要与众不同要专门有个让后世怀念、让后世给他们上贡,不然这些大手大脚惯了的天之骄子们就会囊中羞涩。

太庙说白了就是皇帝自己家的庙,里面供奉的都是神灵世界中的玉帝等各路大仙的灵位,以及驾崩的真龙天子和他们的后台老板们的神位,就是各路神通广大的保护伞们。

历朝历代都有太庙,北京的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人和神灵的地方,是明成祖在位的时候兴建的。

什么是配享太庙?

配享太庙是皇上给自己马仔们的一种死后的无上荣誉。

生前为朝廷干了一辈子工作,流血流汗,肝脑涂地做出了很大贡献的大臣,他们活着的时候皇帝给了很多奖赏,死了也风光风光,自己的亲人也倍儿有面子。其他大臣们见了也会妒忌、羡慕,也会拼命工作,努力创造不菲的业绩,争先恐后当劳模,皇帝的天下就会井然有序,统治就会磐石般坚固。

说穿了配享受太庙就是皇上一种管理公司的一种激励机制,一种手段。

既然是配享,那就不是在正殿,只能是在偏殿。明清两代的太庙有东西两个偏殿,是拥有配享太庙资格的大臣门灵魂安息的地方。

这个荣誉要比皇上赏赐个金山银山都有价值,在那么多大神的地盘,在归天皇上们端坐的大庙里,自己一个凡夫俗子能在那个大院里有一席之地,能接受国家的供奉,那该是多么的荣耀,想想都激动人心。

可是封建社会等级是森严的,普通大臣是没有那个机会的,哪怕是你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也很难争取到这个机会。皇帝可以在你活着的时候给你无上荣耀,给你金子银子和珠宝玉器,但对于配享太庙这个荣誉,皇帝是非常吝啬的。活着给他们下跪磕头,死了也不能平起平坐。

进太庙有多难,举个例子就懂了。

清朝两百多年里,只有27个人享受到这个崇高的荣誉,汉人里头只有张廷玉死后有幸进去。那些有幸进去的满人也都是在国家危难时候,为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建立过奇功,力挽狂澜的有头有脸的满人。

张廷玉是谁,为什么有那样的荣耀呢?

张廷玉是官二代,老爸就是大清的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一样的大官。

张廷玉先后给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当过马仔,从礼部尚书到吏部尚书到户部尚书、再到军机大臣,大清的各部门一把手几乎当了个遍。

张廷玉为主子可以说是玩命的工作,宵衣旰食、兢兢业业、没玩一点虚的。张廷玉才思敏捷敏捷,善于揣摩领导的意图,领导话音未落,中央文件就起草出来了。往往跟雍正的意思不差分毫,这样的马仔老板能不赏识吗?

由于张廷玉在雍正跟前工作卖力、非常称职,雍正往往一高兴就奖赏。

有一回张廷玉又完成了一项别人都无法完成的高难度任务,雍正大笔一挥就赏赐张廷玉数万两银子,张廷玉坚决推辞不敢要。

雍正非常诚恳地说,满朝文武就你最称职,你是朕最得力的干将,这是朕真心实意的赏赐,你就甭在那像个大姑娘那样扭捏了。

一番话说的张廷玉热泪盈眶,工作更卖力了。

看看,这就是手腕,就是情商,就是用人之道。皇帝懂得了管理学,管理国家就轻松多了。

后来雍正病危的时候也惦记着自己的马仔,驾崩前嘱咐张廷玉跟允禄和鄂尔泰当了顾命大臣,并在遗嘱中写明让张廷玉死后到自己身边配享太庙。

由于张廷玉的才干和忠心出了名,乾隆上台后,张廷玉继续受到重用,直到年迈退休。

张廷玉活到83岁去世,死后配享太庙。

配享太庙了后人有好处吗?

配享太庙是皇帝给的一种死后的待遇,一种非常的荣誉,是个看不见又摸不着的荣誉,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拿来穿,更不可以继承转让。因为它并不是被皇帝封侯、封王,不像爵位那样能够世袭。

说直接点就是本人死了进了太庙,后人死后可甭想进去,门儿都没有。

可是既然配享太庙是个稀缺的荣誉,大家伙都享受不到,自己的先辈得到了这个崇高的荣誉,对他的后人来说当然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旁人不用说嫉妒、羡慕的要死,自己也可以拿出来显摆。配享太庙是个无形的资源,无形中就高人一等。

古代的配享太庙是一种怎样的死后哀荣,后代会有什么好处吗?

诚邀,如题。太庙是古代王朝供奉历代皇帝的地方,如果大臣功劳甚大,有时皇帝也会恩准其配享太庙,那么古代的配享太庙究竟有何意义,后代又会有什么好处吗?

先说第二个问题,实际上,配享太庙的大臣后代并没有所谓“特权”,比如满清汉臣唯一配享太庙的张廷玉,其四个儿子张若溎、张若霭、张若澄 、张若渟都是举科举入仕途,并没有受到什么优待,所以这些大臣的后代们其实好处并没有想象的那麽大,最多也就是能在皇帝面前露个姓名,博得存在感罢了,当然这也是一种好处。

那么配享太庙对于官员来说究竟有何意义呢?

太庙是皇帝的家庙,主要是供奉皇帝自己的祖先。另外一些有功于社稷的皇室成员和大臣也能配享太庙,不过是极少数的。对于封建时代的人们来说,配享太庙是极大的恩赐。皇帝都会祭祀你,这是想都不敢想的。虽然配享太庙没有实际的利益好处,但是对于古人尤其是封建臣子来说,这是莫大的荣誉,这比生命都重要。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