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这个地方,为什么会有人说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有九年荒?

凤阳的地理位置其实还是不错的,但是从来没有成为过都城。就连从凤阳走出来的朱元璋,甚至都没有将都城建立在这里。按照古代风水的说法,凤阳这里不是长久之地。

很多人就疑问了,凤阳不是出了个朱元璋吗?为什么还不是龙兴之地呢?其实当年刘伯温在位朱元璋选择都城的时候,其实是有考虑过凤阳的。

凤阳可以作为朱元璋安葬父母之地,但是不适合成为国都。

我们去凤阳的话,到现在都能看到凤阳高大的皇陵,其实那就是朱元璋为了安葬父母,所以扩大修建的。

在朱元璋看来,因为父母安葬在这里,所以自己才能一路好运,成为皇帝。所以对这里的修建工作是非常看重的。

朱元璋本人是比较节俭的,但是对凤阳皇陵的建设,却丝毫没有小气的意思。不过凤阳却不适合作为都城。

  1. 首先,凤阳从来都没有成为过都城,这就导致了凤阳地区的基础建设实在是太差了,所有东西重建的话,需要消耗大量财富。
  2. 此外,凤阳地盘太小了,人口也太少,作为都城的话气派完全不够。
  3. 而且地理位置的局限性和历史原因,导致了这里一直处于穷苦状态,想要变得富庶,至少需要几十年的发展才行。

但是定都的事情刻不容缓,所以刘伯温建议朱元璋定都金陵。这个地方是自古以来的旧都,无论是人文还是经济都发展的相当好。

所以凤阳也就被朱元璋给抛弃了,朱元璋在金陵修建故宫,修建明孝陵,重点打造金陵城,所以才会有后来如此气派的南京。

为什么出了朱元璋以后,凤阳反而讨饭的多了呢?

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传说,讲的就是朱元璋原先打算把都城设立在凤阳,可是跑过去一看,我勒个去,还不如当年他逃荒的时候繁华。

想想也知道,朱元璋打下天下的时候,就连扬州这样自古繁华的地方,都没几户人家了,可见凤阳地区穷困到何种地步。

所以朱元璋开始学习秦始皇,在一统天下以后,将江南的富商都北迁到凤阳地区。他希望通过这些富商能够带动凤阳的经济。

当年秦始皇在一统天下以后,其实也做了类似的事情,他将六国境内的所有有钱人,都挪到了咸阳,多达十多万户。一方面可以监视他们的动向,另一方面也能够刺激咸阳的经济发展。

这对朱元璋来说,倒是不错,可是对富商们来说,却叫苦连天。因为他们的宅院、祖坟、祠堂全都在南方,现在突然把他们迁往凤阳,谁也接受不了。

可是这是朱皇帝的命令啊,是命令就必须要执行,要不然就是掉脑袋的事情。这些富商也就一个个都老老实实地去了凤阳。

不过他们时常想念家乡,所以就假装成要饭的出城讨饭吃。既然明面上不准他们回乡,那他们出城讨饭总不会有人拦着吧?

所以这么一来,凤阳每年都有大批量的富商们化妆成乞丐回家乡祭祖。久而久之,凤阳花鼓里就写下了这么一段戏词:凤阳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总结:戏词唱得不错,结果把凤阳真的唱穷了。

朱元璋招谁惹谁了,凤阳逃荒的多,难道真的都是富商们吗?当然不是,大多数还是老百姓。因为凤阳这个地方时常干旱,一旦干旱,老百姓就过不好日子了。

家里没有余粮的老百姓,在灾年都会组织起来出去讨饭吃。而凤阳地区的花鼓戏是非常著名的,看到这么多逃荒的百姓,那民间艺术家自然会艺术加工一下那段历史了。

其实凤阳有很多年份,的确是非常困难的,老百姓们唱着这种戏词,也都应验成真。但是这件事跟朱元璋是没有关系的。

朱元璋从一开始就打消了在凤阳建都的想法,但是这里是龙兴之地,所以必须要保护妥善。在朱元璋的主持下,这里的皇陵建筑规格一再扩大,而老百姓却不多。

如果没有长期的政治支持,就算是把富商们都迁到了凤阳,那也没可能把当地的经济搞起来。所以最初朱元璋就没打算把家乡人的经济搞上去。

不过凤阳人有个好处,那就是不用交税。这在农耕时代,是非常大的优惠了。也算是朱元璋为家乡人做出的一点贡献吧。

崇祯上台以后,张献忠大军杀入凤阳城,毁了明朝老皇陵,断绝了明朝的龙脉之地。崇祯皇帝为此痛哭流涕,认为自己不孝,连祖宗坟墓都保护不了。

凤阳这个地方,为什么会有人说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有九年荒?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唯有我家没得卖,肩背锣鼓走四方。”

这首脍炙人口的民谣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尤其是配合凤阳花鼓的曲调,听起来悦耳动听的同时,又略感凄凉。

为什么略感凄凉呢?

因为这个民谣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类人出现,这类人就是凤阳乞丐,甚至一度成为招牌,人们一提到乞丐,第一印象就是来自凤阳!

我们再看给这段民谣配乐的凤阳花鼓,鼓很小,像我们平时吃饭的瓷碗那么大,鼓槌也很细,两根,犹如筷子一般。是的,凤阳花鼓最早的原型就是一双筷子、一只碗,这是凤阳乞丐的初级装备。也正是凭借着这套装备,行走四方,并逐渐演化成一种曲艺形式——凤阳花鼓。

可是我们仔细看这个歌词,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凤阳,乃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按理说,朱元璋当了皇帝,必然是集中全国的力量,大力发展凤阳才对,凤阳人本应富裕,怎么会又卖田,又卖孩,去当乞丐呢?

这就要从明朝洪武年间到永乐年间浩浩荡荡地移民政策说起:

移民并不是明朝首创,但是被朝廷强制大规模移民的,明朝应属第一家。

历史上几次规模宏大的移民,主要受战争影响:

比如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由于中原地区连年战争,导致:

“中原户口,十不存一。”

一方面中原人们往相对安定的南方逃亡,另一方面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也不断内迁,这也是造成南北朝对峙的原因。

再有唐朝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造成中原人民大量南移:

“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

再到后来宋朝的“靖康之难”,整个宋朝皇室都南迁,同时带动很多人民跟着南迁。

但这几种迁移都是因为战争导致,是人民一种自发的行为,但明朝移民就不是那回事了,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官方强制移民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

由于元末战乱,再加上中原地带连年天灾,导致人口大量流失,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面对中原地带土地荒芜,人烟稀少,财政收入剧减,开始策划大移民:

“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

现在的中原地带,凡是有家谱的家族,回去翻翻家谱,往往会发现一个出场频率最高的词——洪洞大槐树。那么恭喜你,我们是老乡,都是从明朝初期相对富裕的山西迁过来的。

那么凤阳这个地方,并非富庶之地,按照移民的特点,必然不会作为首选。而且移民凤阳只是明朝大移民潮流下的一个小环节,为什么其他地方的移民不出乞丐,偏偏凤阳的移民跟乞丐挂上了钩呢?

其实,这完全是朱元璋好心办了坏事!

这件事还得从朱元璋登基之后,关于首都建在哪里的争论说起: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但是就都城设在哪里,朱元璋犯了难。

按照我们的理解,他是从南京(应天)起家,定都南京是顺理成章,但是当时的环境下,定都南京有很多问题。

最大的问题就是天下未定,北方还在战争,而从南京运送粮草去北京(大都),成本太高。如果是走陆路,送一车粮草到北京,还得带一车粮草路上吃,走水路,并不畅通,走海路,又是危险重重,即使不翻船,沿途的海盗都惹不起,真正能送到北京,只有40%的成功率。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有点小迷信:

因为自古以南京为首都的朝代,大都短命,比如东吴、东晋,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最多的也不过百年,所以,南京绝非朱元璋的首选都城,不过此时的元朝尚未灭亡,天下还有大片土地不在朱元璋手中,所以一时之间也选不好都城。

朱元璋比较特立独行,登基之后,他手下的大臣们,也不敢轻言定都之事,这事必须由皇上亲自定夺。

正应了项羽那句话: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

朱元璋跟我们千千万老百姓一样,也是很爱慕虚荣的,同时也是为了报效自己的家乡。于是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另类方案,那就是两京制,大力建设老家凤阳,成为大明朝的中都。

该位置在临濠(原濠州),朱元璋给改名叫中立府,并给了一个建设这里的理由:

“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

既然是建设中都,那么人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而凤阳连年饥荒,不然的话,当初朱元璋也不会起义。所以当时人口稀少,为了建设自己的家乡,朱元璋就连续迁移了四种人到凤阳:

第一类人是工匠,建设中都必不可少的人,这类人很多,估计有十来万之巨,都是从全国各地拉来的;第二类人是军队,这也很正常,建设好了中都,总得有人守卫,况且建设的过程中也需要军队来监管;第三类人最惨,是江浙地区的富人,被朱元璋强令迁移过来;第四类人则是罪犯,一种是无恶不作的罪犯,被发过来做苦工,另一种则主要是皇亲国戚或官员,是被关押在这里的。

“二月甲午,宥杂犯死罪以下及官犯私罪者,谪凤阳输作屯种赎罪。”

但凤阳这个地方,建了六年后,最终还是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方面这个地方确实无险可守;二是没有城池基础,硬建,成本太高;三是激起了民愤,要知道元朝之所以被推翻,就是因为徭役过重。

当然,还有一条原因在于,朱元璋的手下大部分都来自凤阳,一旦到了凤阳,担心自己会被架空,不利于统治。

中都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是人却迁了过来,其中的工匠随着建设中都的工程停止,大都又被招到南京建城。而军队嘛,中都不建了,自然也不需要这么多,大都驻防其他地方去了。唯有第三类人,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类人,命运实在悲惨,恨透了朱元璋。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迁这类人到凤阳呢?

其实恨都是相互的,他们之所以恨朱元璋,是因为朱元璋先恨的他们。要知道,江浙富庶地区本就是张士诚统治地,张士诚这人千不好、万不好,却对老百姓很好。当初红巾军起义遍布全国时,是江浙地区的富户资助张士诚,作为报答,张士诚保护他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这也导致,朱元璋打张士诚时没少费劲,夺得天下之后,自然对这群人恨之入骨。

把这群富人赶到凤阳,本来朱元璋是希望他们来发展凤阳经济的,可惜凤阳这地方:

“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

再加上土地就那么多,物资也不富裕,外地富人前来,无疑拉高了当地消费水平,结果富人活不下去,本地穷人也被折腾的够呛。

这种日子确实不好受,江浙的富户就想尽办法想回去,可惜朱元璋颁布有命令,是严禁他们离开凤阳府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想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每到农闲的时候,一般是冬天,成群结队地以乞讨为生,走回江浙的家乡。等到来年开春之后,再成群接队地从老家回到凤阳,毕竟地还得种,荒还得开……

而凤阳花鼓这句“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必然不是明朝时期敢唱的,毕竟朱元璋杀人可是不眨眼的。真正让这首民谣传播出去,实际上已经是清朝时期,凤阳还是那个凤阳,还是天灾不断,人们不敢抨击当今皇上,只能把老朱拉出来背锅了。

但不管怎么说,朱元璋的凤阳移民政策,无疑是酿成这个场景的原因。当然,除了凤阳移民之外,其余中原地带的移民,无疑是一利好政策。

本想把家乡建设好,没想,自己却背负骂名,被这些凤阳乞丐给传遍了天下,而真正受益的原住凤阳人,又有几个出去要饭呢?

凤阳这个地方,为什么会有人说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有九年荒?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是一首民间小调,却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古代凤阳很穷,即便出了朱元璋这个皇帝(朱元璋老家是安徽凤阳),仍然甩不掉贫困的帽子:“十年倒有九年荒。”这是为什么呢?

一、古代安徽凤阳正处于淮河下游的洪泛区域,每逢雨季这里就成了泄洪区,老百姓种的庄稼被淹、房屋倒塌。

造成这个局面的是元朝官府不下决心治理淮河,各级官员把治理淮河的“经费”当成唐僧肉分而食之。

没了治理河道资金,就只能苦了这些劳役河工。层层盘剥令他们忍无可忍,于是其中一个叫韩山童的神秘兮兮地说道:“石人一只眼,挑动天下反”。

当时河工不解其意,结果在挖河的时候,真的挖出了一只眼的石人。众人联想到流传的谶语,认为这是天意,于是揭竿而反。

这就是元末明初的红巾军起义。到后来老朱也加入其中,并且做了副元帅。

简而言之,凤阳穷不是从朱元璋当皇帝后才穷的,是历史遗留问题。

老朱也是受害者,他从小当乞丐四处讨饭,老爸老妈死后竟没有葬身之地。

凤阳小调唱的“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有夸大其词和诋毁老朱的意思,凤阳穷这个板子不能全打在老朱的屁股上。

二、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极力想改变家乡的面貌。

在老朱称帝的第2年也就是1369年,老朱命新任宰相李善长去凤阳督建明中都,计划把凤阳打造成明朝国都。

想法很好,但现实很糟,当地的老百姓不理解不支持。

营造宫殿肯定需要劳工,据说老李动用了上万民工和各种能工巧匠。如果凤阳成为明朝的国都,你想想当地百姓能不受益吗?

当地百姓不积极不出力也就算了,甚至带头聚众闹事。

李善长也是安徽人,他苦口婆心的劝道:“大家辛苦一点,以后会享福的,我好不容易为家乡挣来了名额,你们不知道,军师刘伯温总是鼓动皇上把国都建在他的老家呢!为这事俺俩都闹翻了脸”。

尽管李善长磨破了嘴皮子,当地民工就是不干。要改变凤阳受穷的面貌,为什么当地百姓如此“不感冒”呢?

原来这些老百姓有打花鼓四处乞讨的风俗,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凤阳花鼓。

淮河泛滥他们不怕,大不了挎上花鼓走四方,锣鼓一敲,有吃有花还能旅游开眼界,这就是当地人的想法。

我认为这是典型的“鼠目寸光”。凤阳要是成了国都,皇帝肯定有优惠和倾斜政策,这毋庸置疑。

事后证明,即便如此,朱元璋还是免了凤阳的赋税,我只能说,古代凤阳的老百姓不知感恩。

“往嘴里抹蜜他咬手指头,这帮子穷鬼活该受穷,不管他们了,老李把人员都撤了吧”。老朱生气的说道。

就这样断断续续修了六年后,到了1375年,明朝彻底下马了中都兴建工程。

凤阳的中都就这样成了半拉子工程,中都最终沦落成了陪都,南京成了明朝国都。

随着时间的流逝,中都的地位逐渐走低,就连朱元璋和李善长都很少回老家了。亲们说说看,凤阳抓不住发展机会,受穷能赖老朱吗?

三、“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你觉的这歌词在有明时代敢唱吗?

我认为在明朝绝对是禁歌和反动小调。也只有在清朝才敢传唱,当然现在唱也没问题。

反正明朝没人敢这样唱,唯一的解释就是清朝用此小调来黑朱元璋。

凤阳的土地荒芜不是老朱让你们荒的,是发大水淹了地荒的。

当然,老朱还是有一定责任的。

老朱的责任就是往凤阳迁了一些江南的富户,迁富户是好事,带动一方经济,这和田地荒芜有何联系呢?

原来老朱为了打造凤阳中都的繁荣盛世景象,仿照汉武帝把富户迁到长安的办法,把江浙等地十四万富户迁到中都,不过只允许富户带走金银财宝和细软,房产和田地不许带走。

这些富户到凤阳后大量购置了田地,富户不了解本地的风俗和天气情况,加之不懂种田只能租给佃农收租金,当发大水时,佃农扔下地里不管,挎上花鼓出外讨饭去了,所以大量的田地荒芜。

富户欲哭无泪,他们不事农耕,加之想念家乡(朱元璋有规定,不许富户回老家)于是也就效仿当地人挎上花鼓,装作乞丐偷偷回老家祭祖。

这样以来,凤阳城乞丐剧增,加上富户对老朱心存不满,慢慢编成歌词来骂朱元璋,不过富户都是被窝里放屁——暗自独吞苦果,到明末清初,这首小调才流行了起来。

文/秉烛读春秋

凤阳这个地方,为什么会有人说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有九年荒?

凤阳花鼓中的一桩悬案

在民间曲艺“凤阳花鼓”有着这样一段唱词:

“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首歌词里面的朱皇帝,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意思是,自从朱元璋当皇帝以后,凤阳就开始灾荒遍地。

而这段唱词,也引起了这样的一桩悬案:为什么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凤阳就开始灾荒不断?

这背后,其实和明朝的政策息息相关。

朱元璋的心愿

在我国古代,历来有衣锦还乡的传统——比如汉朝汉高祖刘邦做皇帝以后,曾回到老家沛县显耀富贵,并留下了著名的《大风歌》,不过,后世也有文人嘲讽刘邦无赖得志,而写了《高祖还乡》的戏文,对刘邦进行嘲讽。

朱元璋虽然文化浅,但也有衣锦还乡这个情节。朱元璋老家系安徽凤阳人,因此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曾钦定凤阳为大明朝的中都。

同时,朱元璋考虑到了两件事:一来是汉朝初年,刘邦为了稳定汉朝统治,而将各地豪强都迁移到关中居住,从而瓦解地方势力,保证朝廷权威,二来,则是凤阳虽然是中都,但毕竟人口太少,强行做中都,未免不伦不类。

而这两件事,给了朱元璋启迪:为什么不将江南等地的富人,以及人口过剩的山西百姓,都迁移到凤阳及周围?这样有利于建设凤阳的同时,也对自己的统治非常有利。

朱元璋的这个政策落地后,导致很多江南富户豪强和强行移民到凤阳的农民不满,同时,这些外来户和凤阳土著的矛盾也时常发生,双方经过冲突、资源争夺,双方总的来说,都处于吃亏状态——尤其是外来户,更是利益严重受损。

于是,一些百姓在心怀不满的情况下,偷摸编出来这首歌谣。

不过,这首民歌起初传唱范围很小,这一切,直到晚明,才出现变化。

舆论的重要性

明朝末年,明朝朝廷对地方的管理处于半失控状态,加之天灾人祸不断。许多百姓迫于生计,上山做了盗匪。

在朝廷中,由于吏治腐败,很多读书人的上进之路也遭到了堵死,因此处于报复朝廷的动机,而选择和朝廷为敌——历史上这类例子很多,比如北宋宋仁宗在位期间,读书人张元因为科举不如意,而选择投靠西夏王李元昊,并煽动李元昊不断对北宋发动侵略战争,利用西夏士兵充当自己报复北宋的炮灰,导致宋夏双方生灵涂炭。

晚明读书人李岩,在仕途不如意以后,投靠农民军首领李自成。李岩认为,李自成集团想和明朝争个高下,光依靠军事斗争还远远不够,还应该在名誉上将明朝妖魔化、黑化,于是,李岩开始大规模炮制并且有组织、有预谋的传播所有不利于明朝统治的民谣,进行宣传,从而为农民军争取人心。

由此,这首民谣在这个背景下,得以传唱全国。

凤阳这个地方,为什么会有人说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有九年荒?

这是一段凤阳花鼓唱词,所表达的意思清晰明了:俺们凤阳人民本来活得好好的,自从这里除了个朱皇帝,反而变得十年九荒!这就奇怪了,古代不管哪里出个皇帝,都是恩泽乡里,偏偏凤阳这么倒霉?难道朱元璋跟家乡人有仇?还是老天将对老朱的怨恨,施加在凤阳人民身上了?

很简单的一段花鼓词,竟成了公案。其实真相并不难解析,这段唱词诞生的时间应该在明末之后,而不是明初。朱皇帝跟十年九荒也没有因果关系,它只是艺术形式的转化需要,借朱元璋打“名人效应”而已。

后人的困惑来自于唱词诞生时间、唱词内容演变及其历史背景,这些因素,让人们仿佛置身于时空隧道,迷失了自己的时间节点!

2006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凤阳花鼓,最出名的唱段就是题干所说内容,全文如下: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传言:江浙迁徙富户对老朱的血泪控诉

关于这段唱词的来历,历史上说法很多,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朱元璋强制江浙富户迁徙凤阳,导致这些人破产。破产后的富户们,变身乞丐,打着花鼓一路乞讨,一路唱出对老朱的血泪控诉。

原来,朱元璋夺得天下后,打算将都城定在老家凤阳。衣锦还乡,恩泽乡里,是他最朴素的思想,不奇怪。可问题是,凤阳的底子太薄,人口稀少,经济水平太低。

老朱就学起刘邦当年迁徙富户的做法,从江浙一带,强行迁徙了十四万富户到凤阳定居。不过,这些富户在凤阳水土不服,被当地功臣派的富豪们欺负,最后大多破了产。于是,这些人就想着回到家乡。为了瞒过官府,他们一个个化妆成乞丐,一路摇着花鼓,靠乞讨回到家乡。

不过这个说法漏洞太多:

一、迁徙过来的富户都破产,这个说法不可信

富户就是拉动当地经济的引擎,而不是待宰的羔羊。假如当地官府把富户当做一块肥肉,掠夺光了,既做不到,也不可能被允许。他们的使命是振兴当地经济,而不是简单的“捐出财产”。

再说了,能做到富户,绝不是省油的灯,十四万移民,对凤阳这个小地方来说,也算是不小的势力,当地土豪想摆弄他们也不容易。

二、化妆成乞丐逃离凤阳,绝无可能

古代户籍管理非常严苛,保甲制度禁锢了人们的生活圈。别说化妆逃跑,就是串个门,也会有人盯着你!更不用说大规模的集体逃跑事件,这个说法明显不懂当时的管理制度。

三、哪个封建王朝允许这样的唱词存在?

唱词直指当朝皇帝朱元璋,把老朱当活菩萨了吧?还是这些富户们,准备拿出灭族的决心过把嘴瘾?即便他们有这个胆,也没人敢跟着传唱呐!

所以,这个说法显然站不住脚,朱元璋迁徙富户是事实,除了富户,他还迁徙了大量流民和罪犯,目的就是充实凤阳人口,夯实经济基础。没有史料记载,江浙富户到凤阳后,被集体折磨成破落户。

事实:老朱没少为凤阳人民谋福利

跟唱词完全相反的是,老朱登基后,没少为家乡人民谋福利。其实这是人之常情,眷顾家乡也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除了上面花鼓戏,凤阳花鼓还有一段传统唱词:

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 凤阳真是好地方,赤龙升天金凤翔, 数数天上多少星,点点凤阳多少将。 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 凤阳真是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荡, 不服徭役不纳粮,淮河两岸喜洋洋。

这段词表达的内容跟前面截然相反,它才是当时的历史真实。

将凤阳定为中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明知难度很大的情况下,朱元璋还是在凤阳砸下了海量的银子,对一个简朴的皇帝来说,他其实是宁可苦了自己,也不委屈父老乡亲!

为了营建中都,朱元璋将工部九万多工匠,全部调往凤阳,还大量征发徭役支援。为了促进当地经济,朱元璋下旨,凤阳、临淮二县,世世代代免除征税和徭役,这就是歌词说的“不服徭役不纳粮”。

后来,朱元璋发现,定都凤阳的计划根本不可行,才被迫停止了迁都计划。朱元璋去世后,各代皇帝对凤阳的投入逐渐减少,但总的来说,还是优于其他地方。

所以,凤阳人民不可能当白眼狼,没有理由指责朱皇帝。

真相:十年九荒的罪魁祸首是自然灾害

那么,凤阳十年九荒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说老朱得罪了上天,凤阳父老替他顶罪的说法不值一提。真相就是,凤阳的地理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仍。

凤阳位于淮河以南,地势平坦低洼。历史上,该地区是不下雨的时候旱灾多,一下大雨淮河就决口,平坦低洼的地势,就成了天然的泄洪区!

摘录部分《明史》及《凤阳县志》记载:

  • 成化四年大饥荒;七年,大水灾;八年,七月大雨,冲毁皇陵城墙;十年,春天大水灾;十二年,大水灾;十三年,正月地震;十四年,八月暴雨,临淮城被淹没,死者有千人;十五年,大旱灾;十七年,秋雨三月不止,庄稼尽毁;十九年,大饥荒;二十三年,大饥荒,人相食。

  • 弘治元年大旱灾、大饥荒。二年冬大雪,平地三尺,百姓冻馁而死者过半。十七年大饥荒,人相食。

  • 正德四年夏季大旱灾、蝗灾,秋季颗粒无收,大饥荒,人相食。

  • 嘉靖二年正月地震,夏季大旱,秋季大雨。冬季连阴三月,瘟疫流行,大饥荒,人相食。嘉靖三年瘟疫蔓延,人死过半;大饥荒,斗米五两银,人相食。百里无人踪。

自然条件的恶劣,其实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不说古人,即便今天,我们也做不到“征服自然”,这笔账,怎么能算到老朱头上?

事实上,老朱本来就是恶劣自然条件的受害人,抛开人祸,天灾对他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明史》记载:“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好容易到皇觉寺落脚,又碰上天灾,被迫离开寺庙去乞讨。

如此说来,恶劣的生存条件,其实也是将朱元璋改造成“战士”的外部力量!

凶手:花鼓戏的艺术表达形式

最后一个问题是,既然老朱不对十年九荒承担责任,为什么唱词偏要将二者捆绑在一起?

笔者认为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反朱明王朝势力的政治宣传需要

比如,明末的农民起义军。明末,凤阳当地出了两支义军:扫地王张一川和太平王。后来的张献忠部也到过凤阳,并摧毁了老朱家的祖坟。

再比如,清王朝建立后,为了诋毁前明,也存在编造政治宣传口号的可能。《鹿鼎记》就有相关记载,虽然是小说,它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却是事实。

二是花鼓戏的艺术表达形式需要,这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

凤阳花鼓戏最早就是当地乞丐的乞讨手段,并随着他们的足迹流传开来,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就是凤阳人民的凄苦生活,当然离不开灾荒内容。

随着花鼓戏逐步走向艺术化,它的艺术表达形式,也必然需要革新。其中,拿名人说事,打“名人效应”就是其中之一,朱元璋作为凤阳最大的名人,不拉他当“形象代言人”,岂不暴殄天物?

所以,这段唱词其实被过度解读,本就没有那么多含义,只是艺术表达形式的需要罢了。只是我们不清楚这段歌词产生的时间节点,很容易被歌词的艺术表达形式带歪了,不由自主地产生质疑,老朱到底对凤阳人民做了什么?也由此而产生了种种附会的猜测!

凤阳这个地方,为什么会有人说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有九年荒?

大明开国皇帝,在建立王朝之后,自己的老家竟然灾荒不断,就连老乡们也变得赤贫,被迫沿街乞讨。以致于当地百姓们留下了一首童谣怨恨朱元璋;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实际上,这种事情的发生,大部分原因确实是在朱元璋,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也属于背黑锅,再有就是好心办了坏事。

首先说,朱元璋也属于背黑锅的

凤阳当地本身的地理条件就不是很好,南部多山、中部岗丘,北部好不容易有了沿淮冲积平原。但因为历史上的淮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的原因,所以在古代的时候,当地百姓的生活也是非常艰难。

另外,凤阳地区的气候也不是很好。现如今统计数据显示,凤阳地区的年均降雨量为904.4毫米,而年均蒸发量却达到了1609.7毫米,这也使得凤阳地区经常发生旱灾。显然,旱灾这种问题是朱元璋解决不了的,毕竟他自己也是因为旱灾、蝗灾加瘟疫而被迫做了乞丐。

所以,童谣中说因为朱元璋登基而导致“十年干旱九年荒”的情况,这种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即便是朱元璋不当皇帝,凤阳贫瘠的土地也不会变成沃野,旱灾该来也还是会来。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当地百姓不说别的皇帝,反而是抓着自己的老乡不放?其实,原因在于朱元璋的一项政策,好心办了坏事。

这件事的起因源自于朱元璋的私心。

凤阳本名濠州,前文中我们也说了,这里土地贫瘠,本来就不是富裕之地,在加上元末战乱不断,致使当地的经济生产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无数的百姓因此背井离乡、死伤不断。

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战败张士诚,重新夺回了自己的家乡。也是这一年,朱元璋衣锦还乡,宴请了家乡父老,并且从他们口中了解到了濠州的现状。

五月,朱元璋从家乡启程回南京,一路之上看到的都是满目疮痍的景象。回到南京后,朱元璋回想家乡的经济凋敝,百姓民不聊生,所以开始和官员们商议如何恢复生产。

吾往濠州所经州县,见百姓稀少,田野荒芜。由兵兴以来,人民死亡或流徙他郡不得以归乡里,骨肉离散,生业荡尽……

既然要搞建设,朱元璋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老家濠州。于是朱元璋叫来了李善长,并且嘱咐李善长;

濠州是吾乡里,兵革之后,人民稀少,田土荒芜。天下无田耕种村民尽多,于富处起取数十万,散与濠州乡村居住,给与耕牛谷种,使之开垦荒田,永为己业。数年之后,岂不富庶!

李善长收到命令后非常上心,开始着手建设濠州,并且派了专人负责。

后来,张士诚彻底败亡后,朱元璋将原本效忠于张士诚的一些富户迁入了濠州,一来是为了惩罚他们,二来则是为了充实当地人口、繁荣经济、垦殖开荒。方国珍失败后,朱元璋用同样的方法从原本方国珍的统治区域内迁徙了大量人口到濠州。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改濠州为凤阳,并且设为明朝中都。此时,移民尚未停止,而且朱元璋又开始从山西、真定等地向凤阳移民。据统计,不到十年的时间,朱元璋向凤阳移民了十几万人口。

按说人口多了,经济应该繁荣,但事实却和想象相差甚远。

由于凤阳地区土地贫瘠,根本没有办法养活这么多人,所以很多人都变得赤贫,再加上这些人都是被迫移民,对家乡非常怀念,经常想家。所以他们之中很多生活无以为继的人,便选择了沿街乞讨的回到老家探望,这也就是当地百姓怨恨朱元璋的民谣由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