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为啥比孙可望名望高?
谢谢邀请!李定国和孙可望都是张献忠的义子,也是大西军除了张献忠以外的,四大领袖之二。这四个人都是张献忠的义子,他之所以收他们为义子,那也是仿造当年朱元璋打天下的作风。朱元璋的义子一个个都是能征善战的猛将,所以张献忠也想像朱元璋一样打天下。
张献忠被射死,四位义子一起进入云南。张献忠的命不是很好啊,他比较擅长山地战,所以他的大本营就设在四川地区。可是因为他作战之前总是要去勘察地形,结果遭到了清军的袭击。
在乱军之中,大西军的皇帝张献忠居然被射死了,清军那边是豪格带队,据说还是豪格亲手射死的。这可真是闻所未闻的一件事,大西军的主力部队压根就没出马,皇帝就被人家给射死了。
群龙无首之下,张献忠的媳妇儿还想要夺权,准备做个武则天,结果被李定国和孙可望四个人联手杀掉了。
这个时候大西军的主力并未受损,所以必须要稳定人心。可是四川是守不住了,在四个人一起商量了一番以后,决定进入云南地区。
当时云南的沐王府遭受了两百多年来最大的一场浩劫,土司沙定洲造反,攻占了沐王府,侵吞了沐王府两百多年来积蓄的所有财富。
孙可望和李定国带人进入云南,扫荡了沙定洲的叛乱,决定放弃大西政权的称号,携手与南明政府合作。
孙可望年长,且读书较多,所以成为盟主。孙可望这个人在四个领袖当中,是岁数最大的一个,而且他读过书,懂得的道理似乎也比四个人多。所以在一番商量之下,孙可望成为了大西军的盟主。
但是这个盟主可不是张献忠那样的一号领袖,他只是盟主。他们在云南落脚以后,在这里改革吏治,选择与沐天波合作,使得云南成为了大西军的重要根据地。
后来李定国能够北伐的重要原因,也是他们有云南这么一块根据地,可以供给源源不断的粮草和兵源。
孙可望虽然后来投降了清军,但是他在云南任上的时候,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首先他减轻百姓的赋税,使得云南百姓过了两年好日子,逐渐恢复了云南当地的生产力。
此外他也在此地建立相对公平的法令,不允许士兵骚扰百姓,也不允许部队践踏百姓的庄家。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大西军在云南地区的发展。
云南发展好了以后,孙可望带兵北上攻占了贵州,使得云贵地区成为了大西军重要的根据地。这个时候孙可望等人已经放弃了大西军的称号,而是更换门庭,与南明携手。所以他们已经算是明朝的部队了,尊奉永历皇帝为帝。
孙可望与李定国内讧,选择投降满清。孙可望在军中的威望是非常高的,所以被大家选为盟主。可是他的想法远不止这么简单,他希望自己能够封王。为了封王的事情,他不惜杀掉了在贵州的南明十多个大学士。
这件事触怒了南明上下所有官员,永历皇帝已经封孙可望为秦王,可是他还是觉得不够,依旧以皇帝自居。无奈之下的永历皇帝,只好选择把李定国叫回来护驾。
李定国此刻早已名声大噪,两蹶名王的战绩,使得李定国在军中拥有了绝对的领导权。这一点是孙可望非常忌惮的。原本孙可望是李定国的上司,自封为国主,可是现在不同了,李定国也是晋王,而且战功卓著。
孙可望将李定国沿途经过的粮草全部烧毁,想要逼走李定国,这个时候两个人已经彻底闹掰了。孙可望带着十万大军与只有三万大军的李定国发生了内讧,结果孙可望部大败而归。
在失败的情况下,孙可望并没有举手投降,而是选择投靠满清政府。他连夜跑到了长沙,表示愿意投降满清,而且可以出卖西南地区所有军务内情。
孙可望的投降,是南明致命的打击。孙可望在南明永历政权中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他曾经一度达到了南明权力的巅峰地位。所以他掌握了南明军队所有的情报虚实。
而这些消息,孙可望毫无保留地全部都出卖给了清军。为此清政府对孙可望那叫一个礼遇,让一帮王爷出城迎接孙可望入京,又加封他为义王,赏赐了一系列金银珠宝。
一时间孙可望忽然觉得当汉奸还挺享受,可是他不知道的是,这个时候清军还需要利用他,等到平定了西南地区以后,那孙可望还有什么利用价值呢?
所以等待南明永历政权灭亡以后,孙可望也就失去了价值,不久之后在一场狩猎之中,孙可望被清军当场射死。
他虽然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可是李定国等人却也难以幸免于难。因为孙可望把军情都出卖给了清军,使得李定国等人在西南地区的作战异常艰难,甚至连永历皇帝都不得不难逃到了缅甸。
结果永历皇帝被吴三桂的大军抓到了昆明处死,南明政权宣布彻底灭亡,而李定国在得知这个消息以后,也吐血成疾,过了一年时间,年仅42岁的李定国也病死了。
总结:那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李定国的威望要比孙可望高了吧?如果孙可望没有背叛南明,哪怕是自刎而死,那也算是一条好汉。可是他选择了投降满清,这就注定了他悲惨的结局。
至于李定国,始终坚定不移地抗清17年,虽然最后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至少为自己的目标奋斗过,这就非常值得尊敬了。
参考资料;《南明史》。
李定国为啥比孙可望名望高?
顺治七年十ー月,尚可喜、歌继茂攻广州:十年五月,洪承時经略湖广、广西、云南、贵州,总督军务,兼理粮饷;十二月,陈泰统帅大军驻镇湖南,对付孙可望:十ー年十二月,济度征则郑成功;十四年十ニ月,吴三桂等入贵州;十六年正月,入云南;十七年七月,罗托率军征剿郑成功。“则抚并用”的方针很有成效。西南方面,顺治十四年末,孙可望因同李定国争权斗争失败投降清朝,被封为义王。
孙可望和李定国都是张献忠的义子。张献忠被豪格射死后,他们率大西军余部进入云南贵州一带,队伍又日益壮大,建立了以昆明为中心的政权。李定国算得上是一位军事奇才,他10岁从军,在张献忠手下时功勋卓著,才24岁便成了张献忠大西政权的第三号人物,地位仅次于张、孙。他随孙可望到云贵开疆拓土,功劳要比孙可望显著多了,因而声望日隆。孙可望对此十分炉忌。
顺治九年(1652),李定国请缓出击南下清军,率军出全州,在桂林外围大败清定南王孔有德,在围攻桂林城中,又通得孔有德自杀身亡。接着北进湖南,占领衡阳,进通长沙。李定国出师半年,拓地千里,势如破竹,清廷为之震撼,特派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统领精锐部队15万人,救授湖南。李定国采取透敌深入的策略,诈败撤离长沙,伏兵于衡阳城北,以逸待劳,与尼堪决战。李定国军在激战中斩杀尼堪,大获全胜。
此时,李自成和张献忠遗留下来的军事力量与第三个南明朝形成联合抗清阵线。李定国节节胜利,又连杀清廷两大名王,国人振奋,深受鼓舞,迎来了第二次抗清斗争高潮。在此形势下,清延曾一度打算放弃湖南、江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七省,与南明划地议和。然而其时作为南明实权人物的孙可望,不但不配合李定国继续收复国土,还令冯双礼部偷袭李定国。李定国击败并收服冯双礼后,他与孙可望的矛盾更为激化。顺治十四年(1657),已处于守势的大西军正受到清军步步进通的时候,孙可望为了一官半之争,竟然合兵14万进攻李定国。逆人心而为的孙可望很快大败于李定国。众叛亲离之际、孙可望只得投进了清军的怀抱,充当了清军扫平云货的带路人这次内耗使得大西军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李定国抗清形势急转直下。顺治十六年正月清军三路会师,进军云南,攻陷昆明。断帝朱由梅逃往缅间。十八年吴三桂进入缅甸,永历帝被俘,处死于军前,明朝统结就此绝东南方面,顺治十年五月,顺治以“海澄公”的封图引诱郑成功投降,受到第成功的拒绝,但其部将施琅、黄和其他80多名官员陆续投降,黄梧还献海禁之策,断绝沿海居民对郑成功的接济,给郑成功抗清造成很大困难,于是郑成功退回厦门,并于顺治十八年(1661)收复台湾,作为抗清基地。这样,除了郑成功割据一方外,顺治世前清王朝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大陆。
但是,在平定全国的过程中,顺治重用汉将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站南王耿继茂,对其过分倚重和放纵,任其长期驻扎云南、广东、福建三省,尤其是让吴三桂兼掌云南军政大权,为了一时省钱省粮,不派八旗军留守驻防,导致三藩势大,尾大不掉,最后到康熙年间爆发了几乎危及大清江山的“三藩之乱”。
清朝入关后,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而民族矛盾尤为激烈。虽然可以倚仗满洲八的力量来稳固皇权,但是欲统治整个中国,消除广大汉族人民对清统治者心理上的国和抵触,缓和民族矛盾,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就要实行“满汉一家”的政策。顺治生活的紫禁城虽弥漫满族文化,却在汉族文化的大氛围之中。他倾心文化,并虚心学习。多尔衮摄政期间,有意疏忽对顺治的教育,不给他延师典学,想近他做一个无知无学的傻皇帝,以便于自己揽权,再加上少年天子贪玩嬉戏的天性,便14岁亲政时,竟然“阅读诸臣奏章茫然不解”。但是顺治并不是一个懒惰的皇帝,他勤奋好学,励精图治,为了治国理政,亲政的10年间,“发愤读书。每晨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书至晚,然顽心尚在,多不能记。
逮五更起读,天字空明,始能背通。计前后读书,读了九年,曾经呕血”。他曾在座右自书“英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帝人”、以警策自励。短短9年中,他遍览群书,博古通今,熟谙经史子集、诗文曲赋,通晓治乱兴衰古今历史,且书画双妙,诗文皆工,精通儒释真谛,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罕有的饱学之君。他尤善于思索,常以致用。大量的汉文典籍对他影响极深,在研读中,他对孔子、朱元章以及朱由检(崇祯)发生极大兴趣。从这几位人物的思想活动中,悟了治国安民的道理,形成了他“文教治天下”的治国思想,甚至竭力以尊孔和提倡封建礼教来完善和巩固清朝统治。顾治深知儒家思想对汉族的影响巨大,因此经常通过号召臣民尊孔读经、提倡忠孝节义,来树立清朝传统道德捍卫者的形象,以拉拢汉人,稳定社会。他亲政后的第二个月,即遣官赴孔子故乡阙里祀孔子。
九年九月他亲率诸王大臣等到太学隆重祭莫孔子,亲行两晚六叩礼。顺治还命内院诸臣翻译五经,号召全国读经。十二年(1655)满汉一家联合藏和民春,他传谕“直省学臣训督士子,凡六经诸史有关于道德经济者,必务研求通贯,明体达用。”另外,他大力提倡忠孝节义,一再下令旌表各省的“忠孝节烈”之人,并注重行满汉一致。他还特为“身殉社稷”的崇祯帝朱由检立碑,赞扬他“励精图治”,追谧为“庄烈愍皇帝”。对“从君殉节”的明司礼监太监王承恩,更是赞扬备至,特为立碑致祭赐谥为“忠”,以“使尽忠者以为劝,不忠者以为戒”。
为了能够使更多的汉人解除顾虑,心服口服地参与国事,顺治帝实行开科取士,用八股文章,考儒家经典。他亲政10年内,共举行了4次会试,即顺治九年、十二年、十五年、十六年,其中十六年为恩试加科,共取中进土1500名。中进士者,皆入韓林。顺治还决心改变“各術门奏事,但有满臣未见汉臣”的现象,于十年(1653)正月谕内三院:“嗣后凡奏进本章”,要“满汉待郎、卿以上参酌公同来奏”,达到满汉的心一德”。在顺治十年前后,他身边最为亲信的范文程、洪承時、陈名夏等都是汉人。
李定国为啥比孙可望名望高?
李定国和孙可望同为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军将领,这二位和刘文秀、艾能奇都是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的将领,又同为张献忠的义子。张献忠去世后,孙可望继承了张献忠的位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李定国的领导。而现在李定国的名望却要比孙可望高,究其原因无非是孙可望在历史上一直被看作白脸丑角,而相对的李定国就成为了红脸英雄。
孙可望和李定国的故事由于距今并不遥远,史籍记载较为清晰,张献忠去世前,孙可望和李定国同为张献忠领导下,为了大西政权英勇奋战。张献忠死后的十年左右时间,孙可望继续率领大西军余部,继承张献忠的遗志在云贵川桂地区发展。后来为了权势,孙可望、李定国发生内讧,最终孙可望降清,李定国归明。
我们在这里讨论为何李定国为何声望比孙可望高,没有必要讨论降清和归明哪一个正确,我们从李定国的所作所为中完全可以得出结论。首先作为一员武将,李定国刚直不屈,英勇顽强的优点是非常突出的。张献忠死后,李定国等四将军率领起义军余部在重庆击溃十几万南明军队,人们称赞李定国:“定国晓勇,更称万人敌。”
其次,李定国所领导的起义军军纪十分严明,能做到“兵不扰民,兵民相安”。李定国规定了行军的五条纪律:“一不杀人,二不放火.三不奸淫,四不宰耕牛,五不掠财货。一有于此,军法不赦。”对此,清初史学家王夫之和明末隐士李寄都留下过记载,“既平粤西,整饬军纪,于民一无所犯。”正因为有如此良好的军纪,在孙可望贪恋权势失去民心的时候,李定国可以迅速收获民心,得到群众的拥护。
李定国的部队始终一边战斗,一边坚持生产,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部队穿衣吃饭问题,这也为李定国坚持抗清斗争提供了物质基础。《谈闻续笔》记载,李定国军中“室家老弱各为一营,皆有职事。凡士伍破衣敝絮,皆送入后营纫织,为衬甲及快鞋之用,无遗弃。”这一点加上前面一点,使得李定国的部队拥有了很强的生命力。
而与李定国相对的,被看作白脸的孙可望做的最让人诟病的就是在和李定国的内斗中失败后,投降了清朝。而且孙可望的这个投降可以说非常悲惨,而且带有极强的报复性。兵败的孙可望投降清朝的时候只带了几十人,完全靠出卖南明的情报得到清朝的重用。
虽然李定国和孙可望同为农民起义军出身,在思想和战略眼光上有一定局限,但李定国的做法无疑更加符合一个忠臣的形象,在今天拥有较高的声望也是情理之中。在今天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有一座专门为了纪念李定国建立的“汉王庙”,可见李定国的名望之高。
李定国为啥比孙可望名望高?
李定国一生所做所为是值得歌颂赞扬的,可圈可点,忠君爱国比吴三桂洪承畴之流强,孙可望和李定国同是张献忠义子,孙可望比李定国年龄大,级别高。随张献忠反抗明朝,崇祯帝死后,清兵入关。张献忠在四川决定抗清,不幸被清军杀死,死前告诉大西军抗清保明,不做不义之事,这比左良玉及其子左梦庚等人强。事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孙可望和李定国等人带领大西军保永历帝使南明出现好的局面,后来孙可望私欲膨胀,最后投降了清朝,对永历南明造成极坏影响,但孙可望投降清政府最后结局也不好。投降派没有利用价值基本没好结果,洪承畴等之流也被乾隆判为腻臣,历史是实事求是的,只是时间有早有晚。李定国军事才能在明朝267年历史中也是排前面的,称为军中小尉迟,曾两撅名王,使满清政权震惊。李定国最后病死军中,死前还告诫部队不要向清朝投降。现在云南一些地方还祭祀李定国。李定国是明末非常有气节之人,而且军事才能出众,保障南明永历朝延长多年。
李定国为啥比孙可望名望高?
谢邀,我是史小煮。李定国是民族英雄,而孙可望是汉奸败类,自然是李定国的声望高啊。
从明军劲敌到抗清战友李定国是延安人,张献忠的养子,在大西军中是出名的骁将,明军闻风丧胆。但后来,清军入关了,1646年11月,张献忠在与清军作战时身亡。
张献忠不只李定国一个养子,还有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其中孙可望是老大。他们收拾残部,转战重庆、贵州。
孙可望想拉队伍到广东,因为一旦战败,还可出海逃生。但李定国是积极进击型的,他认为,大西军应该跟明军联合,抵抗强清,挽救大明。
大西军一直与明军作战,被明军看成“贼”,孙可望不同意,李定国就拔佩刀刺自己,众将扑上去夺了他的刀,同意听从李定国的号令。
这里说明,李定国实质地位是比孙可望高。孙可望排在前面,仅仅因为他在养子中是老大,但论战功和在军中的威望,他怎可能和真刀真枪打出来的李定国相比?
一个手刃二王,一个投降李定国简直是战神级别的,逼死清军定南王孔有德(叛将),手刃努尔哈赤之孙尼堪(亲王)……
只是最后在埋伏吴三桂时,被叛徒卢桂生告密,李定国和大西军战陷入困境。再加上永历帝死讯传来,李定国病死了。这一天,是1662年6月27日。据说,他为了永历帝嚎哭抢地,双目流血。
而孙可望呢,竟然嫉妒李定国功高,怕李定国取代自己老大的位置,甚至在李定国鏖战时,孙可望派军偷袭李定国的后背……真是个十足的小人。
孙可望这货后来还投降了清军,成了汉奸。可惜清军也不信任他,借围猎的机会,把他给干掉了,真是活该!
李定国为啥比孙可望名望高?
这俩人一个将军一个流寇有啥可比的?套用相声里的一句话:同样是人,差距咋就这么大捏?人比人真是气死人啊。
李定国打仗是一把好手,从小跟着张献忠南征北战,对明廷造成很多困扰。自从清军入关,张献忠死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明廷与农民军的矛盾上升到汉族与满族的民族矛盾,全国团结一心对抗满清八旗。张献忠临死前就曾召集孙可望李定国四兄弟,说:“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后来孙可望和李定国就带领大西军就归顺了南明政权,替永历帝挡子弹,期间李定国的战绩很惊人,最有名的就是收复广西桂林的时候击杀汉奸孔有德,攻击长沙的时候全歼清军十万大军包括主帅尼堪,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
李定国
1662年4月14日,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用弓弦绞杀,结束了近二十年的逃亡生涯。抗清的最后一面旗帜轰然倒塌。数日后,李定国得知此噩耗,带着未报的国仇家恨,追随大明而去。大西军抗清形势图
虽然永历帝只是个吉祥物,但李定国确确实实的把他当成了中华正统来对待,很给皇帝面子。反观孙可望,并没有遵从大西军精神领袖张献忠的遗言,他想自己当老大。孙可望的失败是因为他在攻击李定国的时候,部下不愿内战而倒戈李定国,连手下人都明白的道理孙可望不明白。他为了和李定国的仇恨,为了消灭李定国,转而投奔清军,当了汉奸,出卖李定国,出卖大西军。1660年( 永历十四年、顺治十七年)11月20日,孙可望病逝,有种说法是狩猎时被清廷杀死,真是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
孙可望在历史上的声望和李定国差的太多,反清人士是不会给他好脸,清廷当然会给他留史,因为他对清廷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