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毛文龙驻扎的皮岛是今天什么地方?他又是如何牵制后金的?
皮岛就在后金和朝鲜交界的地方,毛文龙镇守皮岛,牵制后金,真的是当时天底下最大的一个笑话。我们看看毛文龙手下都是些什么人,可能就能理解当时为什么清军要塑造毛文龙的英明形象了。
毛文龙镇守皮岛,其实是拥兵自重。毛文龙本人是效忠大明王朝的,但是后期拥兵自重其实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他是代表大明王朝和后金作战,结果被皇太极的人马追杀,一路逃到了朝鲜。努尔哈赤让朝鲜交出毛文龙,可是朝鲜压根就不敢得罪大明王朝,所以在朝鲜人的支持下,毛文龙到了皮岛建立了自己的基地。
到了皮岛以后的毛文龙,如鱼得水一般地成为了当地的土霸王。一方面他可以在这里招兵买马,另一方面依旧可以向明朝朝廷要钱要粮,最关键的一点,还没有人能够管得了他。
在袁崇焕上任之前,毛文龙一直都充当这种角色,他常年驻扎在皮岛,偶尔对后金采取一些军事打击,但是都是小规模的偷袭。
正面战场上,毛文龙可没有露面过。他在皮岛一天天壮大自己,谁也不知道他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甚至连朝鲜国王都感受到了毛文龙的危险。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界定一点,毛文龙在皮岛,的的确确是拥兵自重。他在这里完全就是土皇帝,而且明朝还不能放弃这块地盘,毕竟这边可以稍微牵制住后金的步伐。
毛文龙手下的大将,后期都成了清军南下的藩王。毛文龙本人的战斗力是很难说的,他曾经打败过后金的军队,也曾经被人家打得逃亡朝鲜。但是他手下却将星如云,全都是一等一的猛将。
比如说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等全都是毛文龙的手下。我们看到这些名字,是不是有些熟悉?这几个人在明末清初时期,那可都是闻名天下的战将。
因为他们无一例外,全都是汉奸。在毛文龙死后,这些将领个个都天赋异禀,当然是不甘寂寞。他们不想再跟着袁崇焕干,毕竟袁崇焕杀掉了他们的大哥,所以他们这几个人索性都带着人马投靠了皇太极。
这件事对袁崇焕和崇祯的打击都非常大,毕竟崇祯皇帝是希望利用皮岛来牵制后金的,结果皮岛自己就先乱了。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的罪状之一,就有擅自杀害毛文龙。
这些人到了满清政府以后,全都变成了中坚力量。与吴三桂一样,带头入关冲向自己的同胞兄弟,烧杀抢掠,为满清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毛文龙被宣传成为英雄,那袁崇焕才能被崇祯顺利杀掉。我们现在是很难彻底看清楚当时的局面了,不过我们可以大致猜一猜事情发生的原因。袁崇焕用大炮把努尔哈赤给轰死了,这件事基本上就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了。
而且他防守的关宁锦防线固若金汤,皇太极的人马是很难突破的。所以说皇太极对袁崇焕是恨之入骨的。后来在范文程的建议下,皇太极学会了用反间计。
想要用好反间计,那袁崇焕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拿来做文章。比如说卖粮食给满清军队,其实这只是边疆正常交易,而且不是卖给满清军队,而是卖给了蒙古人。再比如说,杀掉毛文龙。
毛文龙当时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其实谁也说不清楚。不过毛文龙活着的时候,满清军队也没见被他怎么牵制过,依旧一直在攻打袁崇焕的防线。
所以毛文龙的牵制事件,极有可能也是为了给袁崇焕抹黑,所以刻意夸大了毛文龙在皮岛的作用,这种事情,常常看《三国演义》的满清人是最擅长做的。
为了使得孔有德等人成为正面人物,毛文龙的形象必须要树立起来。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小小的皮岛总兵,就会有如此多的纠纷。我可以断言,如果毛文龙手下没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那毛文龙也不可能像后来那样出名。
这几个人投靠满清以后,基本全都裂土封王,成为了世代王爵。满清政府离开汉奸的话,压根就没办法统治整个大明王朝。因为他们的人口少,对大明王朝又不够理解,所有的成就都是出自汉奸之手。
皇太极要夺取天下,就必须要重用这些汉奸。要重用他们,就必须要给他们一个光辉的形象,那么他们的长官,毛文龙就必须要成为正面形象了。
这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的形象高大起来,也是为了笼络住这些人。汉人都比较重视名声,这是当时的通病,所以满清政府就是有力地抓住了这一点,从而控制住了这几位猛将。
在南征的路上,这几个人的表现十分优秀,所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基本上都赏赐给了这些个藩王,作为他们世代镇守的资本。
总结:皮岛虽小,却是个逍遥自在的好地方。换做任何人来到皮岛,那都会像毛文龙那么做。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优越了。这里远离大陆,所以毛文龙在这里没有人看着。
这里又比较靠近后金,所以毛文龙时不时还能向后金发起一些小规模进攻,以此向朝廷索要大量钱粮。
这里还靠着朝鲜,实在无路可去的时候,还可以占领朝鲜作为自己新的根据地。毛文龙的这笔账算得实在是太清楚了。
袁崇焕之所以杀掉毛文龙,就是因为毛文龙吃空饷严重的问题。而且毛文龙也没有为大明王朝立下什么汗马功劳,居然官居一品,成了镇守一方的大员,这是极为不合理的。
小小的皮岛,却能够让毛文龙逍遥自在地在这里过日子,不仅可以拥兵自重,而且能够获得大明王朝丰厚的奖赏和钱粮,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资料:《袁崇焕列传》。
明朝后期毛文龙驻扎的皮岛是今天什么地方?他又是如何牵制后金的?
毛文龙驻守的皮岛对于明朝而言至关重要,只要皮岛在明朝手里存在一天,后金就不敢对明朝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皮岛的由来说来也滑稽,皮岛原本并不是明朝的领土,而是属于后金的领土,之所以落到明朝的手中,主要是因为明朝的一场战败。
天启元年三月二十日,位于辽东前线的辽阳失守。由于辽阳失守的速度过快,作为辽东经略的袁应泰根本做不出任何应对措施。
为了不落入敌手,袁应泰仓皇自尽而死,而他直接指挥的数万士兵则全军覆没。
一时间,到处是残兵败将。这些残兵败将全部往一个方向跑,这个方向就是关内,只有关内才有守军。
在当时的众多残兵败将之中,就有毛文龙这个败将所率领的残兵。
一开始,毛文龙也想往关内跑,但是由于努尔哈赤的进军速度太快,如果他跑的话,只能跟在努尔哈赤的屁股后面跑,努尔哈赤突然间回过头的话,他就得全军覆没(当时他的手下只有两百人)。
情急之下,毛文龙选择下了一招险棋,那就是挥军攻打镇江。
镇江处于后金的腹地,但这个腹地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靠近海边,走陆路是肯定走不到镇江的(有守军),但是走海路则能够畅通无阻。
毛文龙率领着两百人航行到镇江,趁着夜色进行攻打。当时的镇江守军有上千人,这上千人包括守将佟养真都没有想到,明军居然敢跑来他们的大后方。
出其不意,再加上是夜色进军,后金军琢磨不出明军有多少人,一时间军心大乱,上千余人被两百人一一歼灭,守将佟养真战死。
努尔哈赤向来都是主动出击,从来不被动挨打。当他得知自己大后方被偷袭的消息,一怒之下举兵大规模攻打镇江,准备让毛文龙死无葬身之地。
努尔哈赤兵力数十倍于己,毛文龙并没有愚蠢的一直驻守在镇江与努尔哈赤拼命,迎接必死的结局,而是选择了退守位于镇江后方的皮岛。
由于当时的后金军并没有水军,只能一个个眼睁睁的看着毛文龙安全撤退,站在岸上骂几声,过过瘾。
这时,皮岛正式落入明军的手中。
位置与骚扰当时的毛文龙率领两百人位居海外的皮岛,而皮岛仅仅只有不到二十平方公里,按道理来说毛文龙的生活应该过得很不容易才对,可事实是毛文龙的生活过得十分滋润。
毛文龙除了有打仗的头脑,也有经商的头脑,并没有靠着明朝的接济在岛上混日子,而是选择发展经济。
毛文龙从明朝进口货物(说实在的其实也算不上是进口),然后拉到皮岛上卖。平常到明朝去进口货物的朝鲜、日本客商,见皮岛上有货物卖,也就不到明朝去买,而是直接选择在皮岛买。
朝鲜、日本客商选择在皮岛买货物,并不是因为皮岛的货物便宜,而是因为对于朝鲜、日本客商而言,皮岛相比于明朝更接近自己的家乡。
皮岛位于鸭绿江附近,处于朝鲜的眼皮子底下,距离朝鲜近,自然距离日本也近。朝鲜与日本的客商在货物同等价格的情况下,哪里会长途跋涉到另一个地方去购买(后金也有人与毛文龙有生意上的往来)。
毛文龙一边拿着朝廷的补助,一边往商品里面抽税,日子过得要多滋润有多滋润。原本手下只有两百人,到最后竟然有三万人。
过上土地主生活的毛文龙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职业,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时不时的就派出一支军队骚扰后金。
后金后方的城池基本上都遭到过毛文龙的攻打。最主要的是有的时候还能够攻打下来,就比如金州、耀州、义州。
努尔哈赤恨不得扒了毛文龙的皮。
就是因为毛文龙的存在,害得努尔哈赤不敢对明朝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因为害怕一发动进攻,毛文龙就在他背后捅刀子,防不胜防。
毛文龙像个蚊子一样,努尔哈赤一不注意就扎,一注意就飞走。
不服从命令,迎来一死毛文龙一个人孤身海外,他打了哪场仗,不打哪一场仗,朝廷都一无所知,正是因此,他打了哪场仗,不打哪场仗,都是出自他一人之口。
而根据朝廷的规定,将领在外打下胜仗,朝廷是要给予一定的报酬的,毛文龙抓住这一点,多次谎报战功,索取朝廷的报酬。
由于毛文龙驻守的位置过于重要,在当时只要是个人都明白,他毛文龙虽然不能够灭掉后金,但是却能够有力的牵扯后金不敢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正是因此,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都将毛文龙供起来,只要他把战功发过来,基本上都会把报酬给他发过去,这一来一去玩的不亦乐乎。
谎报战功的毛文龙不但没有受到朝廷的惩罚,而且还受到朝廷的嘉奖,就连常年当木匠的天启皇帝都特地给他赏了一把尚方宝剑,派使者到朝鲜的时候,特地叫使者去看他一眼。
说句实在话,只要是个人活成毛文龙这样,都会变的嚣张,连皇帝都不敢惹我,你算个什么东西?毛文龙虽然不是辽东地区最高的军事将领,但是却刚违抗辽东地区最高军事将领的命令。
对于对后金的战争,他想打就打,他想不打就不打,任何人的命令他都不听。
以至于到崇祯初期,朝廷有人建议减少军费制裁毛文龙,但是最后崇祯并没有听从,因为怕把毛文龙逼反。
其实就算崇祯减少毛文龙的军费,对毛文龙而言也造不成多大的损失。因为朝廷给的军费根本就供不起他岛上的三万士兵。
鉴于毛文龙不听话的行为,新任辽东地区最高军事指挥将领袁崇焕采取的措施是——杀。
在袁崇焕看来,辽东将领只有无条件的服从他的指挥,才能够收复辽东。毕竟他在离开朝廷之前,向崇祯许下了诺言,五年之内,必定复辽。
要知道君前无戏言,他说下这句话,实现不了就得死。
毛文龙的兵虽然是自己招的,他也不听朝廷的命令,但实际上他是归属于朝廷的,他的兵也明白这一点。
正是因为他的兵也明白这一点,以至于袁崇焕在他的防区内就用上方宝剑把他杀了(毛文龙也有一把尚方宝剑,但那是前任皇帝赐的)。
毛文龙当时占据的领土并不上一个皮岛,在后金的后方也占据着一部分的领土,由于毛文龙的死,前方将领又无能,以至于在后金后方占据的领土被皇太极一一收复。
毛文龙的兵是毛文龙招的,毛文龙被袁崇焕杀的当时,虽然并没有人敢站起来造反,但是随着袁崇焕的离开,毛文龙的兵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向后金投降。
皇太极这下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
结语
袁崇焕这么想都没有想到他杀了毛文龙,同时也杀了他自己。崇祯二年,没有了后顾之忧的皇太极率领十万大军直接扑往明朝境内,一路冲向北京,竟然出乎意料的攻到了北京城下,史称“己巳之变”。
由于袁崇焕在这场战争中的不作为,不服从崇祯的命令,如果服从崇祯的命令,在北京城的外围布控,皇太极就攻不到北京城下了。群臣纷纷指责袁崇焕是奸细,以至于袁崇焕步入了毛文龙的后尘,不得善钟。
明朝后期毛文龙驻扎的皮岛是今天什么地方?他又是如何牵制后金的?
皮岛,本非大明土地,“荒葺无人,多蛇虎”,是一个方圆数百里,开发程度很低的荒岛。
然而,明清战争中,这个小岛却成了明清双方都瞩目的焦点。
皮岛“参战”皮岛,也叫椵岛,今属于朝鲜平安北岛铁山郡。
明朝时,这个岛也不在大明版图内。袁崇焕后来致书朝鲜国王时就表示“皮岛本非中国地”。
很长时间内,这个岛都是“荒葺无人,多蛇虎”,是个荒岛。
不过,明清(后金)战争期间,这个岛却重要了起来。
原来,曾作过李成梁亲兵的毛文龙,向王化贞请命,联系初降后金的盖州、复州、金州将领,袭后金后方。
王化贞的军事才能有限,但敢于任事,敢想敢作,但大约也觉得这事不太靠谱,所以只派了197人,随毛文龙行动。
不料,毛文龙居然真的把事情干成了,一举袭杀后金在镇江的守将,袭取了镇江。宽甸、险山等地纷纷响应,一时“数百里之地,望风归附”。
自明与后金开战以来,明军连战连败,得此捷讯,“缙绅庆于朝,庶民庆于野”。王化贞趁机提出,以此为契机,迅速发起反攻。
然而,熊廷弼认为时机不成熟,反对此议,结果,诸镇观望,毛文龙孤立无援。(其实,即便不发起大举反攻,给与毛文龙适当增援,稳固镇江大捷成果是必要的,熊廷弼虽是良将,但个人以为此处意气用事了)
努尔哈赤趁势掉头进攻,毛文龙哪里能敌,退入朝鲜境内。
后金与大明打仗打到朝鲜境内了,朝鲜国王这下惊恐了。
大明、后金,朝鲜都不敢得罪,灵机一动,想出主意,提出建议:要不然,你毛文龙退到岛上去?
毛文龙也知道:就算朝鲜国王派兵与他联兵,在陆地上也是不够后金打的,不如退到岛上,后金骑兵厉害,但没有海军呀!
于是,毛文龙便退到了皮岛及附近几个岛屿上,躲过一劫。
如此,蕞尔小岛,卷入了明与后金的战争。
旋即,毛文龙发现,皮岛真是个好地方,可以一展身手!
具备战略意义的皮岛大明对付后金的基本战略,正是那位在镇江大捷时不支援毛文龙的熊廷弼提出的。
熊廷弼提出的方略,就是“三方布置策”:以广宁为中心,建立正面防线;以天津、登、莱为基地,从海路出敌之后,袭扰后金后方;经略坐镇山海关,统一调度。
显然,位于登莱、朝鲜、辽东之间的皮岛,是执行海路袭扰最佳的前进基地。
然而,一开始,大明文武都没有把皮岛和这个战略联系起来,认为皮岛不过是毛文龙临时退却之地。
因此,大明许多官员提出,毛文龙在皮岛也没什么用,不如沿海路撤回来。
然而,毛文龙上书天子,系统地阐述了皮岛的战略意义。
1、其民可用。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毛文龙认为:过去与后金交战的,都是内地调过来的兵,不适应辽东环境,一旦交战,容易溃散。
而此时,皮岛上的民众,则本是辽东人士。努尔哈赤攻略辽东后,这些人不愿接受后金的统治,迁到了这个岛上。
这些人既坚决不愿降后金,如今退到岛上,退无可退,必然坚决作战。
而且,这些人本是辽东人,熟悉辽东形势,袭扰辽东,是回故土作战,无论气象、地形都很熟悉,足以为用!
2、其地可用。
由附近的弥岛到义州不过100里,由义州到镇江不过3、4里,由镇江到辽阳不过360里!
如此,不过500里地,就可以直接威胁后金的统治中心!
500里也很远对吧?
是的,如果从宁远北上,一路都是平原,无险可用,利于后金骑兵运动,自然寸步难行,500里确实很远。
然而,自东江而进,一路都有山险,利于隐蔽前进,也利于借势设伏,大有文章可作!
而且···再不济,一旦不利,退回海岛,清军无法追击。
这是个好地方:我想打你的时候,出手就打;你想打我的时候,打不着!我们拥有绝对主动!
天启皇帝见奏,果断回复:疏说地势人心极明,不必移驻。
如此,皮岛成了具有战略意义的要地!
经营皮岛随即,毛文龙撸起袖子干了起来。
首先,是招人,有了人,才会有兵。
如今皮岛上的人,都是辽东迁徙过来的。自然,附近地区仍然有大量同样不愿接受后金统治的民众,可以招来!
因此,毛文龙规定“来归者每人每月给粮三斗”。
三年之中,“辽民襁负而至者前后数十万”!
人多了,要吃饭,因此,毛文龙搞起了屯田。
毛文龙以迁徙来的辽民开垦荒地,从朝鲜买来芥麦等作种子,开始屯田。
当然,皮岛种植条件一般,不足以养如此多的人口,因此,还需要依赖朝廷、朝鲜的支持,不过,最起码,皮岛自己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接下来,就是练兵了。
毛文龙将岛中壮丁编为行伍,总计编成“劲兵十四五万”。(当然,这是毛文龙自己给的数字,应该是吹了牛的,不过,数万兵是没有问题的)
毛文龙将将士收为义子、义孙,以此为纽带,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只看这些“义子”、“义孙”的名字,我们就大致可以了解毛文龙军的战斗力了:义子孔有德,被赐名毛永诗;养孙耿仲明,被赐名毛有杰;养子尚可喜,被赐名毛永喜···
怎么样,后来大清藩王,已经“三缺一”,就差吴三桂了。
根据地已经建设起来,强兵已经练出,接下来就是作战了。
牵制之法毛文龙一路的意义,类似于解放战争中的南满。
解放战争中,我军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在南满斗争,南满与北满合作,“南打北拉,北打南拉”,打击东北地区的敌军,为最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南打北拉”,打乱后金军的节奏,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是毛文龙的重要任务。
天启六年五月,毛文龙得知:后金将大举西征,遂出4路骚扰其后方。
袭扰鞍山的明军趁深夜攻入城中,拂晓时撤离,中敌埋伏,死战得脱。
袭萨尔浒的明军与城内清军短促激战后,主动撤离。
攻海城、辽阳的明军自然无力攻城,通过袭击巡边清军和附近屯堡,虚张声势。
努尔哈赤闻讯,立刻率领主力回师,毛文龙当然不会硬拼,全师而退。
此战后,袁崇焕上疏肯定:要不是毛帅捣虚,宁远又要遭到攻击了!(当然,后来斩毛文龙时,袁崇焕解释说这只是安抚毛文龙的话。)
然而,毛文龙做到了“南打北拉”,袁崇焕却没有做到“北打南拉”。
后金进攻朝鲜及毛文龙时,朝廷要求袁崇焕督师北上。
结果,坚持“守为正著”的袁崇焕不甚积极,派的兵力有限,行动也缓慢,结果仗打完了还没有发挥作用。
此一事,后来是袁崇焕第一次被“撸”的原因之一,袁崇焕与毛文龙的梁子在这次已经结下。
袭扰之法此外,毛文龙还以各种手段,扰乱后金后方,是后金不得安宁。
在具体作战方法上,毛文龙也有自己的心得。
力量有限,不能硬碰硬,其基本战法为:“张疑帜以乱贼心,避其锐而击其惰”。
以此为方针,七年间,毛文龙先后袭击了凤凰城、镇江、宽甸、横河、长甸、会安堡、孤山、海州、鞍山等地。
正如清人所说,毛文龙如同蚊虫,时不时叮一口,后金忍着难受,集中力气去打又难打到,让后金十分难受。
此外,毛文龙还积极争取在敌人内部作文章,分化敌人。
比如,毛文龙招降了金州、海州、盖州的三州副将刘兴祚等二百余人。
此外,毛文龙还施展离间计,是后金杀掉了“奴大帅名阿骨力”(有说法是努尔哈赤长子褚英,但未有明证)。
因此,“大清恶文龙慑其后”。
尴尬之处然而,毛文龙的处境却是比较尴尬的。
从战略上看,毛文龙的袭扰,确实是后金十分难受。
然而,在大明言官看来,这却不甚划算。
据统计,七年间,毛文龙“前后大小三十余战,斩首共一千九十七级,数谕上捷者共五次,总获器械、弓箭等件共五万”。(这是明吏核实过的数据,不是毛文龙自己汇报的数据。)
不考虑战略意义,单纯看数据,七年就斩首千把人,确实战果一般。(当然,如果横向对比,其实大明主力发起声势浩大的萨尔浒之战、松锦决战,斩首数也没有多少)
而且,你还没有收复一寸土地。
而大明为此付出的成本,却是比较高昂的:毛文龙每年索饷一百二十万。
很多时候,一项工作的成果,未必能通过数据完全展现出来。
何况,毛文龙本人也确实沾染了明将常见的毛病,有虚报等问题,是他自己汇报的数据无人相信。
这正是毛文龙的尴尬之处。
何况,在当时的大明朝廷中,是非曲直,早已让位于复杂的关系,功绩成败,早已经失去了客观的评价标准。
而另一项变化,也是毛文龙尴尬起来。
自从袁可立被撸以后,毛文龙与其他长官的合作不畅,相互配合减少,这样的情况下,“南打北拉,北打南拉”,进行牵制的意义已经大大缩水。
最后,袁崇焕出于各种原因,拿“数据说话”,列举毛文龙十二大罪,不但指责其跋扈等其他问题,还将其七年功绩贬得一文不值,斩了毛文龙。
对于军人来说,来自对手的评价,有时是最客观的。
至少有两件事情,足以说明毛文龙在皮岛坚持作战的意义。
1、平定皮岛后,皇太极主持仪式,祭告其父努尔哈赤。
2、当毛文龙手下的将领孔有德、耿仲明等人降清时,皇太极亲自迎接,封其为王,并特意以两部为天佑兵。此后,各降将都得到格外重用,满清入关所重用的汉将,“四王一公”,除吴三桂外,悉数出自毛文龙所部。
由皇太极祭告其父,可见皮岛,早已成为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雄主的心腹大患。
由重用其部将,可见后金(清)对毛文龙所部将士战斗力的认可。
袁崇焕是忠臣,但杀毛文龙一事,事实上给大明带来了一场灾难。
几年后,袁崇焕被杀时,在皮岛擅杀毛文龙一事,也成为其“罪”之一。
小小的皮岛,居然决定了两位名将的命运,影响了明清两朝的国运,实在不可思议!
明朝后期毛文龙驻扎的皮岛是今天什么地方?他又是如何牵制后金的?
先上地图,皮岛就在这儿。位于黄海海域,鸭绿江出海口。在明末清初,皮岛这个位置恰好处在明清朝三国交界之处,地理上更靠近朝鲜一些。
毛文龙驻守皮岛,是当时被后金撵的实在没地方跑了,打又打不过人家,于是屯兵这个海外孤岛,欺负人家后金没有海军,偶尔跑到陆地上去骚扰后金一波,这就是所谓的牵制之策。
之前在《明朝那些事儿》上面有提到,因为毛文龙的背后捅刀子这种行为,成功的牵制了后金大举进攻辽西的军事行动,说是努尔哈赤不得不在辽河流域留下一些人来驻守,防止被偷家。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其实都是在给毛文龙脸上贴金。
真实的历史上,毛文龙不但没有很好的发挥牵制作用,反而谎报战功,坐视自己人被攻杀,而且还通过和后金进行粮草贸易壮大了敌人的实力,帮助后金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饥荒危机。
像谎报战功,这一项,毛文龙在天启三年十月的奏疏是这样写的:
平辽总兵毛文龙塘报刘爱塔之死遣张盘潜师夜起遂复金州今欲据金州以图三卫又报奴欲西犯榆关遣师渡江以伐其谋暗置空营更易旗号于是有满浦昌城之捷斩获奴级一百三十八颗获奸细四人及夷器等物奴耳目乱于梆声手足触于地炮东西奔命人马饥疲自相践踏而死者二万余人马三万匹而后来毛文龙的上司袁可立查实后发现是这样的:
上谕兵部著该抚查明登莱巡抚袁可立奏刘爱塔事洩而金州空沈有容有登兵势寡四不可守之议而张盘毅然入而据之此毛文龙所以有金州已复之报也奴酋闻金州有人率众以至张盘退居麻洋岛此沈有容所以有九月初二之报也此金州复与不复之实也至于满浦昌城之举当以赶杀首级获奸细夷器等项为实功而不交一锋致奴死二万余人马三万匹其数终有不可考然其分兵设奇举火放炮使奴东西奔驰如弄于股掌之上当优叙以为用谋者之劝 上降敕谕奖励赏文龙银一百两蟒衣一袭又发帑银三万两劳赏诸将士并命所司议处钱粮接济总的来说就是毛文龙虽然有牵制建奴之功,但是谎报战功吹得太过了。
除此之外还有杀良冒功,根据《朝鲜李氏实录》的记载:
文龙守身弥岛,在陆汉人,皆被胡兵所杀。贼既退.毛兵出陆作乱,攻陷碧撞、广坪等堡,驱掠子女财宝。文龙又募汉人,斩朝鲜人被俘逃归者三四千人,称以贼级,以捷奏闻……时文龙乘贼有无之隙,纵兵杀害,剃头作勒.以邀功赏.我人之被杀,不知其数,女人及未冠者,益不保。当然,这还不是最过分的。当宁远城被努尔哈赤围困时,天启皇帝给毛文龙下旨,命他火速出兵直捣后金大本营,间接的支援袁崇焕,并承诺招办就加官封爵。结果毛文龙只是畏首畏尾,没有出兵,事后天启皇帝非常恼火,据《熹宗实录》记载:
得旨功罪原分两途信赏必罚系朝廷操柄毛文龙即使有功岂得代人赎罪况奴酋入犯文龙全不知觉牵制安在辄敢言功乃为失陷封疆之人求宥藐视朝廷是何法纪念海外孤军姑不究。慌忙之下,毛文龙声称自己出兵打过海州。结果又被蓟辽总督阎鸣泰质疑,原因是海州距离毛文龙最近的陆地据点也有千里之遥,而且并没有收到海州有过战斗的奏报,随后戳穿了毛文龙的谎言。自此之后,朝廷对毛文龙越来越失望,几乎弃之不理。
接着天启七年,八旗军攻陷了毛文龙在陆地上的据点,逼得毛文龙彻底退守皮岛。这一仗毛文龙输得很惨,陆地根据地的丧失,也让毛文龙失去了所谓的牵制作用。
之后天启皇帝驾崩,崇祯继位,后金也赶上了最为严重的饥荒,根据《清实录》的记载;
时国中大饥斗米价银八两人有相食者国中银两虽多无处贸易是以银贱而诸物腾贵这点在《明季北略》上也有提及:
春三月满洲大饥于是皇太极派遣镶黄旗副总兵王子登出使皮岛,以谋求合约。根据《满文老档》 的记载:王子登到达皮岛之后,除了对毛文龙采取招降政策以外,还有就是大批量的购粮。
这次购粮,除了缓解了后金的危机,还给大明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因为在之后不就,宁远、锦州、登州包括皮岛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军粮不济,而且引发了小规模的兵变。
随后明政府把责任推给毛文龙,这驱使着毛文龙在走私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随后毛文龙几次申请军需,大部分都用在了和后金的贸易中。最有说明力的,是毛文龙给黄台吉的第四封降书,信中毛文龙向后金方面担保布帛等物供应顺畅,证实了皮岛马市同后金交易的事实,并非明朝官员集体信口开河。
也正是因为这些恶劣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大明进一步战略的实施,所以袁崇焕才会想杀掉这个不听话还耽误事的毛文龙,来实现自己的军事构想。
明朝后期毛文龙驻扎的皮岛是今天什么地方?他又是如何牵制后金的?
皮岛就是今天朝鲜的椴岛,地处鸭绿江入海口东南方向,与朝鲜的铁山半岛隔海相望。毛文龙是被后金军追赶,走投无路时上的岛,因为自己姓毛,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意,命名该岛屿为皮岛,作为安生立命的根据地。因为皮岛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加之毛文龙的个人能力,使之成为明朝遏制后金的重要据点,关于皮岛的战略地位,其实从明、后金、朝鲜这三方的态度中皆有反应。
毛文龙经略皮岛毛文龙是万历时期的小军官,经舅舅山东布政司沈光祚的介绍入了辽东,得到辽东总兵李成梁的提拔,并开始提升个人软实力,考上了武举,做了位千总,万历三十六年(1608)升为叆阳守备。在此之后,毛文龙就再未升迁,直到天启元年(1621),后金攻占了辽阳,辽东巡抚王化贞认为镇江防守空虚,于是就令毛文龙出兵袭击,毛文龙不负众望,一去便取得“镇江大捷”,继而一并收复宽奠、汤站、险山等城堡,毛文龙因此役被升为副总兵,随着后金军事行动的加深,毛文龙再被提升为平辽总兵。(毛文龙剧照)
人怕出名猪怕壮,毛文龙震动辽东的同时,也受到后金军队的特殊“关照”,集结总兵回攻镇江。这一次毛文龙以惨败告终,他率领残余逃往朝鲜,后金军则一路追进朝鲜境内。朝鲜国王李珲接不下这个烫手的山芋,于是就劝毛文龙出海找个岛屿避一避,毕竟后金这个时期是没有水师的,毛文龙就这样沿着鸭绿江顺流而下漂到了海上,并于天启二年(1622)十一月行至一个荒岛,即皮岛。皮岛离陆地不远,北边就是朝鲜的铁山半岛,地形比较陡峭,海岸滩涂面积不大,后金没有水师,即使到了岛屿也无法形成骑兵的机动优势,是个易守难攻、补给便利、有犄角可依的天然驻军据点。
在这样的天然军事据点下,毛文龙就向朝廷上奏,说明了岛屿情况,认为可以作为收复辽东的前沿阵地,并向朝廷索要30万两军饷,意图建立海上抗金根据地。天启皇帝也非常信任这个“镇江大捷”的军事将领,毫无折扣的拨调了30万两军饷。有了钱,毛文龙就开始了筹备计划,他在皮岛大肆收抚辽东地区的难民,并在山东半岛募兵两万,回家乡浙江一带又募集了一批抗倭民众,让他们训练火器。毛文龙干的风生水起,朝廷听闻后也提供了大力的政治支持,天启三年,朝廷以皮岛为中心设立了东江镇,旅顺口以东的身弥岛、广鹿岛、石城岛、獐子岛、鹿岛等皆划为东江镇管辖;毛文龙从皮岛出兵攻占金州(今大连中心区)后,朝廷还给毛文加左都督衔、挂将军印、授尚方剑,这表明毛文龙是归朝廷直接节制,不受地方巡抚、总兵调派。
各方势力对于皮岛的态度天启皇帝非常欣赏毛文龙在皮岛的游击战,后金常掳掠辽东半岛沿海一带,自从有了皮岛根据地,明金局面发生变化。不仅沿海一带的掳掠少了,而且毛文龙时常从海上登陆,骚扰后金占领的辉发、耀州、鞍山驿、萨尔浒等地,毛文龙采用同样的方式,进入后金后方,就开始杀金军,抢牲口,迁移百姓,干一票就开着船跑,搅的后金后方不可安宁。天启皇帝时期称毛文龙为“毛帅”,而当时的朝廷处于阉党专政的境地,毛文龙为了获得更好的支持,就巴结魏忠贤,跟大多数阉党一样,他也为魏忠贤修生祠,称呼魏忠贤“干爹”。到了崇祯时期,阉党专政被清除,按理说毛文龙是阉党余孽,可崇祯帝并没有对其下手,依然要钱给钱,要粮食给粮食,可见在崇祯帝眼中,毛文龙和他的皮岛根据地具有重要地位。(魏忠贤剧照)
“是后辽民皆卷入海岛,接屋甚盛,依作一都会,东南商船,来往如织,近海草木,尽于樵苏”。——《朝鲜王朝实录.光海君日记》如果按照今天的分析,皮岛是明朝于渤海湾制海权的战略要地,明朝的造船技术是很发达的,这一点郑和下西洋足以佐证。而造船和水师的发展正是后金的弱点,他们的铁骑固然所向披靡,但对于海上却无能为力。当时辽东的难民多数是通过船舶逃向了岛屿,毛文龙建立根据地后,皮岛更是成为明朝收抚难民的最佳场所。虽然皮岛的自然资源匮乏,但掌握了制海权,番邦朝鲜、山东半岛的补给就可以源源不断的送进岛内,这就让皮岛成为后金打不到、困不死的眼中钉。为了免受毛文龙的突然袭击,后金只能分兵把守要塞,据学者推算,毛文龙的皮岛根据地至少牵制了后金两旗以上的兵力,这着实减少了关宁一线的防守压力。
袁崇焕在赴辽之前,向崇祯帝夸下海口,声称五年复辽。崇祯帝给予袁崇焕莫大的支持,但他这位蓟辽督师受迫于后金的压力,所掌握的区域一再压缩。故而也有了控制皮岛、掌握制海权,然后由关宁出兵一路,皮岛北上出兵一路,形成东西夹击的战略思想。这个战略思想是否能达成,就在于毛文龙是否听袁崇焕的调派了。所以袁崇焕对于毛文龙的态度就是“能用则用之,不能用则杀之”,他将皮岛的战略地位看的比“毛帅”的命更重要。其实,当时的毛文龙虽然在牵制后金方面功不可没,但他本人谋略及素质有限,他在皮岛吃空饷、征招商贾、贩卖禁物,名义上援助朝鲜,实际上是妄出边塞,没有军事的时候就以变卖人参、布匹为职事,有战争,也是打打游击,掠夺资源,虽无割据之名,但有割据之实。(袁崇焕剧照)
袁崇焕为了尽快达成设想战略,亲自前往双岛与毛文龙谈判,这次谈判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但皆被毛文龙拒绝。首先,袁崇焕要求东江镇接受蓟辽督师衙门的管辖,毛文龙欲求经济独立,不想海上的商贸税费上交都师衙门,于是拒绝;其次,袁崇焕要求毛文龙按照东江镇原有区域规划实行管理,不得向西扩展势力,毛文龙拒绝此区域划分;然后,袁崇焕要求毛文龙出兵丹东一带,由于毛文龙只擅长游击,不擅长攻城拔寨,又担心自身实力被消耗,故而拒绝;最后,袁崇焕要求毛文龙的部队接受统一改编,毛文龙担心吃空饷的事情败露而再次拒绝,这就应了袁崇焕那句“不可用则杀之”。
毛文龙被袁崇焕杀了之后,皇太极大喜,利用皮岛换帅之机,立即出兵,绕过关宁线,从蒙古南下,越过长城喜峰口一路杀向京师。这就好比一个人压抑太久后的爆发,毛文龙被杀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北京保卫战是成功了,但袁崇焕也遭受了质疑,不久后便被崇祯帝下狱处死;皮岛的战略地位没变,但袁崇焕被杀,两路夹击的战略思想破产,而毛文龙被杀,皮岛从此不再安宁,兵变此起彼伏,登莱巡抚视皮岛为鸡肋,力主撤岛。毛文龙旧部割据登州,应了毛文龙那句“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毛文龙旧部的孙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纷纷降清,并且是带着大明的水师船支,从而使清军有了海上武装。崇祯六年(1633),孔有德、耿仲明引清军攻破旅顺;崇祯十年,朝鲜在皇太极的武力压制下臣服,皮岛也随之被清军占领。
“我国难于失和,不得已发令两西,以每结三斗米加敛于结民,船运以送,其时则谓之毛米。”——《指水拈笔》其实就朝鲜而言,皮岛在毛文龙手上时作用还是很大的,朝鲜为明朝番邦,在后金不断蚕食辽东的背景下,他们与明朝的交往皆是海路,皮岛则成为来往交流的枢纽中转。在天启七年(1627)时,后金入侵朝鲜,毛文龙从皮岛出兵给予支援,虽然对战争走向影响不大,且存在诸多争议,但反应了皮岛对于朝鲜是有军事帮助的,加上番邦的关系,所以朝鲜不惜每年向皮岛资助全国三分之一的粮食。
所以从明朝、后金、朝鲜对于毛文龙及皮岛的态度可以看出:对于明朝而言,东江根据地是收抚辽东难民的避难所,这种难民可以转化为抗金阵营的兵员和后勤人员;皮岛驻军对于后金的骚扰达到了牵制兵力的效果,虽然它的军事打击能力有限,但就像是一只苍蝇,不断在后金耳边嗡嗡作响,俗话说打不死你也要恶心死你,皮岛就是这个效果;如果袁崇焕的战略设想成立,它还将成为明朝收复辽东的海上进兵线路,在天启至崇祯时期,山东的登莱巡抚负责向皮岛输送粮饷,那么也说明明廷可以走海路向后金后方渗透,皮岛及附属岛屿则可作为运兵的中转站,战略地位明显。(皇太极剧照)
对于后金而言,皇太极曾表示毛文龙在,他就不敢出远门,否则“妇孺不保”。在历史上,毛文龙的“牛毛寨大捷”、“萨尔浒大捷”都存在严重的争议,也缺乏史料支持。但不可否认的是毛文龙经营东江根据地十数年,对于后金的情况比较了解,并通过特务行动安插眼线,对于后金军队的动向比较敏感,这导致后金的军事行动受牵制,放不开手脚。所以后金在皮岛问题上也留下诸多历史疑点,最著名的就是与袁崇焕议和,条件便是诛杀毛文龙,这也被相关学者认为是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原因之一;还有就是毛文龙“通敌”的争议,即后金为了解决皮岛问题,频繁向毛文龙伸出橄榄枝,这些历史疑点不论实情如何,都能反应后金的重视。在经济方面,后金虽然不断扩大统治区域,但却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故而于天启七年(1627)发动丁卯之役,意图截断难民由朝鲜入皮岛,从而导致的劳动力流失。此战后金给朝鲜定下的“七宗罪”中,重点指责朝鲜接纳辽东逃人,并在“平壤之盟”中要求朝鲜不得接纳辽东逃人。
“奴以十万之众蹂躏东江,毛文龙乃能于狂烽正炽之际,奋敌忾迅扫之威。今解到活夷三名,夷级四百七十七颗,达帽二百九十顶。逐一验视,历历皆真。毛帅之功,于是乎不可及矣!”——《明熹宗实录》其实在天启六年,毛文龙就经谍报系统得知后金侵略朝鲜的消息,并将此消息传达给朝鲜方面,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这也说明毛文龙的军事谍报系统对于朝鲜而言,意义重大。且在丁卯之役前一年,毛文龙兵至鞍山驿、萨尔浒,实打实的对朝鲜形成军事支持,但该战役后金和毛文龙皆宣称自己一方获胜。朝鲜收到的消息是毛文龙全军覆没,故而在后来的丁卯之役中,并未与毛文龙形成有效的合作,这说明朝鲜对于皮岛的认知停留在“崇明排金”的国家战略层面,宗主国必须全力支持,能引以为用最好,不能用则自力更生。到了战争后期,朝鲜一些官员被后金策反,为其向导追杀毛文龙,故而也引起了毛文龙部屠杀朝鲜军民的事件。事件过后,朝鲜平安道观察使金起宗谴责道:“毛将持兵在岛中,不敢窥贼左足,而只以日献伪捷,厚罔天朝。”至此,东江根据地与朝鲜关系逐渐僵化,对朝鲜的战略意义也就随着逐渐消亡。
综上所述,皮岛的战略地位是相对于明、后金及朝鲜三方关系而言的,明朝固然是获利最大的一方。如果仔细分析辽东形势,后金方面拥有两大王牌,一是自身的八旗铁骑,二是与蒙古结盟;明朝的两大王牌便是关宁锦防线,以及毛文龙的东江敌后根据地。在满清获得毛文龙旧部海军和皮岛重镇以后,则形成了对明朝的三路压制,一是蒙古大青山一线对长城强子岭、密云一带的压制;二是辽东军事据点对于山海关乃至宣大一带的压制;三是皮岛水师对于山东半岛的海路压制。从全局来看,袁崇焕斩杀毛文龙,进而导致东江根据地陷入兵变以致降清,对于辽东形势的转变起到很大作用,故而皮岛的战略意义和牵制作用还是很大的。
参考资料:《明史》、《明熹宗实录》、《明季北略》、《李朝实录》
明朝后期毛文龙驻扎的皮岛是今天什么地方?他又是如何牵制后金的?
说到皮岛,便不得不涉及明末清初的一个重要人物毛文龙。皮岛,本来是一个寂寞无人知的小岛,朝鲜在岛上曾设立牧场养马,但除了牧马人之外,并没有百姓在此居住,岛上可能有椵树,所以朝鲜人称之为椵岛。明末,具体而言是1621年前后,当时的满清还叫做后金,在现今的丹东这个地方,有一座他们的要塞叫做镇江,后金的佟家(最早叛明加入八旗的家族,康熙他妈即出自其家族)负责镇守此处。当时担任都司一职的明将毛文龙,受辽东巡抚王化贞之命,对此处发起袭击,一举拿下,获得镇江大捷。整个后金境内震动,努尔哈赤动员重兵攻打毛文龙,致使毛无法回本部,只能向东撤入朝鲜。朝鲜此时是明朝的藩属,实际上也就是盟国,所以接受了毛文龙的部队,但努尔哈赤并未就此止步,后金骑兵在这年冬天从结冰的鸭绿江江面杀入朝鲜,在今朝鲜宣川这个地方再度打败毛文龙——如此一来朝鲜国王便害怕了,担心毛文龙如果继续停留下去,朝鲜将被后金所灭,于是他给毛文龙出了个主意,那就是去海上岛屿,钱粮我们给你运来,而且后金水上不行,也不用担心安全。于是,在天启二年(1622年)十一月,毛文龙登上椵岛。他姓毛,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便将该岛改称“皮岛”。稍后,明朝便在皮岛之上设立了东江镇,毛文龙“累加至左都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剑,设军镇皮岛如内地”。明朝为什么如此看重毛文龙的皮岛?因为皮岛虽小,却能起到对后金入关的牵制作用,而且明朝还可以利用此处联络支援朝鲜以及招抚安置辽东难民,可谓以一制三。明朝与朝鲜的往来,在辽东沦陷之后完全依赖于此岛——天启六年、七年,明使两度出使朝鲜,皆在皮岛停留。而辽东战乱造成的大批难民,也需要皮岛作为逃亡的中枢站,史载:“是后辽民皆卷入海岛,接屋甚盛,依作一都会,东南商船,来往如织,近海草木,尽于樵苏”。 当时明朝从山东半岛的登、莱二州运来粮饷,朝鲜也拿出大批粮食来支援,据说花费最高时达一年开支的三分之一(这个有点夸张,疑有误)。最重要的,还是牵制作用。有皮岛在,后金就无法放心大胆地西进,一旦后金主力向西进发,皮岛明军就会出动袭扰后金后方辉发、耀州、鞍山驿、萨尔浒等地。但可惜,最终明军内部的权力斗争葬送了这一局面。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后,虽然拿出大批钱粮试图稳定皮岛军心,但实际上已无可能。随后毛文龙旧将刘兴治发动兵变,杀死亲袁的副总兵陈继盛。明朝派黄龙来主持岛事,发生第二次兵变,杀死刘兴治,并击退乘乱来袭的后金军队。随后第三度兵变,黄龙又被软禁。直至尚可喜率兵援朝,这才恢复。最终,皇太极发动侵朝战争,朝鲜被打败,只能成为清军的爪牙,合兵攻打皮岛,岛上数万明军民,差不多都死难于此。仅有一百多人幸存,后来被朝鲜安置到国内。而皮岛本身,随后便归于朝鲜。
最后说一句,皮岛虽然是个无法自给自足的小岛,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直到上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仍有所体现,当时的“联合国军”曾组织一支“白马游击队”,驻扎在此以牵制入朝作战的志愿军。1951年1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渡海攻克此岛,并长期驻守,直到1958年才撤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