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谋士哪个口才厉害?
三国演义中谋士如云,口才最好当是诸葛亮。刚一出场,就给到刘备大礼包,《隆中对》三分天下,竟让颠沛流离一生的草鞋小贩,改头换貌地当起了刘皇叔,开始了浪漫之旅。
在大兵压境的危难时刻,诸葛亮以三寸不烂之舌力战群儒,最后说动孙权丶周瑜建立了汉吴联合战线,火烧赤壁联手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因而形成三国鼎立。
诸葛亮集政治家丶军事家丶外交家于一身,为刘备父子两代鞠躬尽瘁丶死而后已。
后来抗日战争,周总理总以孙刘联盟抗击曹军的典故,向国民党各界推广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进行统一战线的开山鼻祖。
《三国演义》中的谋士哪个口才厉害?
《三国演义》中口才最厉害的谋士 ,肯定是诸葛亮,注意这里说的是“口才”,其他能耐暂且不提。
诸葛亮有三次最著名的表现自己口才的经典事例。
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中非常精彩的篇章。 公元208年,刘备想与孙权联手对抗曹操 。于是派诸葛亮前往江东说服孙权。但诸葛亮首先遇见了东吴的一群儒士“名流”,于是双方利用唇枪舌剑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由于原文太长,不便引用,友友们可以自己搜索。诸葛亮利用雄辩的口才,满腹的经纶,巧妙机智的应变,把东吴的这些狂傲的酸腐文人一个个训得张口结舌,目瞪口呆,灰溜溜的甘拜下风。
在劝说孙权联吴抗曹时,他不按套路出牌,先摆出一副强硬的态度,用正话反说的激将法,以唤起孙权的自尊:"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孙权果然被激怒了:"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诸葛亮便"火上浇油"的说:"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至此,孙权的自尊心已被充分激发起来了,于是他激动地表示:"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诸葛亮用激将法成功让孙权联刘抗曹,又同样用激将法让周瑜下决心抗曹。充分说明了诸葛亮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
诸葛亮骂死王朗也是他最著名的“杰作”之一。诸葛亮深知王朗官高位显,“资历”深厚,心高气傲,于是在两军阵前,对王朗用厉语句句戳心。王朗年纪太大,因气急一时血脉偾张,被活活气死了。
王朗起初想说服诸葛亮,诸葛亮却说他的话是“粗鄙之语”,意思是王朗说话太没水平,不配当那么大的官。此时,王朗心里已有怒气,诸葛亮又指出“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将王朗说成是“狼心狗肺之辈”和“奴颜婢膝之徒”。
再往后,孔明又说王朗不思报国,反而助逆贼篡位。 王朗此时气的几乎语塞。随后,孔明骂王朗的言辞更狠。“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说明天下人都痛恨王朗。“你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意思是王朗所做的一切都是世人不齿之事。““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贰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此话一出,彻底扒掉了王朗的“底裤”。王朗羞惧交加,一头栽到马下死了。
《三国演义》中的谋士哪个口才厉害?
要说三国谋士口才历害还是诸葛亮,他舌战群儒,骂死王郎等。
《三国演义》中的谋士哪个口才厉害?
贾诩。一计乱天下(建议郭汜、李榷反攻长安),彻底断了大汉的根,开启了三国群英的出场。
《三国演义》中的谋士哪个口才厉害?
千言万语总结为两个字贾诩
《三国演义》中的谋士哪个口才厉害?
三国演义中的最强势说客诸葛亮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战场上也不是算无遗策,偶尔也会有点小失利。但是在口舌之争上,这老人家就从来没有败绩。其实这个也可以写成“最雄辩”,但想来可以出使他国的说客,又有几个不是能言善辩呢,且在辩论中,诸葛亮有个比雄辩还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强势。诸葛亮作为说客也就一次,赤壁之战之前游说东吴。但试问谁能在己方兵少将寡,仓皇逃亡情况下,出使还如此强势和风光呢,纵观《三国演义》,也就是诸葛亮了。尤其舌战群儒,简直就是一场精彩绝伦的个人表演赛,下面我们就舌战群儒看一下诸葛亮的强势。
看诸葛亮辩论,更加明白辩论不只是比口才,更是比气势。而诸葛亮仿佛有一种浑然天成的骄傲和自持,群儒问难之间,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挥洒自如,末学不才,试分析之,也许下面的三个词语可以概括其一二,那便是:先声夺人、围魏救赵、乘胜追击。
对诸葛如此痴迷,有一个原因便是其丰神俊朗,有昂然之态。所以注意到舌战群儒诸葛先生出场便很漂亮:“丰神飘洒,器宇轩昂”。出场漂亮,其实便已经是一种先声夺人,何况我们卧龙深知擒贼擒王的道理,看张昭首先问难,知道此人为东吴第一谋士,便已打定主意将其拿下。看两人言语渐入针锋相对阶段,诸葛表现:“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反驳之前,先贬损你一下,你质疑问难我,那不过是群鸟不识鹏飞之志罢了,不识没关系,教你知道便是,于是余下的争论几乎成了教导。论证如染沉疴的现状,摆博望烧屯白河用水的事实,举韩信的例证,连环出击,最后“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首捷,“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是对张昭的先声夺人,而“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在舌战群儒中也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
其时刘备的处境当真是又危险又尴尬,辩论中,虞翻直接冷笑曰:“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区区求救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此言直揭刘备诸葛亮的伤疤。此时如何应对,方显我们诸葛孔明雄辩之能呢?兵法有云“围魏救赵”,此处救之不及,便只好避实就虚,以攻为守,江东群儒各有七寸,而其中共同七寸便是献议降曹,于是孔明直打七寸:“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于是“虞翻不能对”。
同样一招围魏救赵用的漂亮的是对付陆绩,陆绩言刘备为“织席贩屦之夫”“何足与曹操抗衡哉!”诸葛呢,正面回答之前先揶揄其“公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每读于此,不禁失笑,如此暗损一句,想来这“怀桔之陆郎”问难之气早已泄了大半,难免语塞了。
若说老实话,当时刘备力不逮理不达,处境危险,手上无堪用之兵,乱世里军权不够,谁管你皇族还是皇叔,更何况本来就不是什么名正言顺的“汉室宗亲”,所以别人问实力问出身便都是致命攻击,一切全仗诸葛先生四两拨千斤,以寡敌众,避之于易,邀之于厄,一次次化险为夷。
但若只是化险为夷,那便不是诸葛亮了,且诸葛亮来东吴,也不是只求自保来了,不难看出,见孙权之前,诸葛是想把群儒“难倒”一下的,不然“如何说得孙权?”。于是辩论中,便不只是自救,还有乘胜追击。诸葛辩论时常常是傲气自诩,言语凌人。这在每次告一段落时尤其明显,诸如“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等,或反问句如“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使已是词穷的人更是“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纵观舌战群儒,东吴诸谋士竟然无人堪诸葛一问,一场辩论下来,看诸葛如鹤立鸡群,飘飘然有超群绝伦之态,而诸葛之胜,易若以镒称铢,巧若庖丁解牛,势猛又若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而其中妙语连环如“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等,又使这气势颇具观赏性。所以说,舌战群儒绝对是本书颇为精彩场次,而在诸多谋士中以压倒性优势胜出的诸葛孔明,便当得起《三国演义》最强势说客之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