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区赵国就能把匈奴“打趴下”,为何匈奴却消耗汉朝100多年?
赵国真正打败了匈奴?那他们修长城干嘛?可能我们对赵国有一些误会,赵国的实力远不可能真正击败强大的匈奴,只能说当时的匈奴分线作战,并没有集中兵力对付赵国一家而已。
汉朝一统天下的同时,匈奴也联合成了一个强大的组织。战国时期的匈奴,也没有统一的意识,统一这一说真的是秦始皇发明的,所以说他是千古第一人。所以战国时期的匈奴也是一样,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不过匈奴人善于骑射,从小是在马背上长大的,所以战斗力自然要比中原王朝以步兵为主的军队要强悍一些。
所以赵国与匈奴之间,其实始终都是小规模作战,匈奴集结的大军最多也不过十万,可见他们并没有联合起来对抗赵国。
反观秦国与赵国之战,双方都是四五十万的出兵,秦国更是出兵六十万。这才是大气磅礴的战争。对于当时强大的赵国来说,收拾一个尚未形成统一局面的匈奴部落,那是绰绰有余的。
就算是这样,匈奴的问题也没有在赵国时期彻底解决,所以他们选择修筑长城自保,中原王朝的想法很简单,打赢了匈奴又能获得什么呢?当时的匈奴穷的叮当响,要钱没钱,要城没城,所以划不来。
可是到了汉朝,情况就发生了转变,秦始皇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大一统的思想。在匈奴内部自然也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所以匈奴们也逐渐联合成了一个整体,大规模兵团作战的局面逐渐展现出来。
赵国胡服骑射,其实就是匈奴打匈奴。赵国属于北方的一个小诸侯国,虽然在各路诸侯当中,实力算是比较强悍的,但是他们始终无法跟大一统的王朝相提并论。所以对赵国来说,他们的机动灵活性很强。
赵国出了一个赵武灵王,过去在对匈奴的战役中,赵国也是吃了不少瘪,所以为了提升战斗力,赵武灵王逐渐掌握了一些匈奴人的作战技巧。他发现匈奴人穿的衣服简洁方便,在骑射方面占据非常大的优势。
所以赵武灵王狠心对全国的军队进行改革,扬言胡服骑射,要学习匈奴人运动战的战法。这思路是非常对的,从后来李牧强悍的运动战将匈奴击溃的表现来看,赵武灵王确实找到了一条强大军备之路。
从那以后,哪里是赵国在打赵国呢?一眼看过去,大家穿的一样,骑得也是一样的,那简直就是匈奴在打匈奴。
匈奴自己都犯傻了,这难道是自己的兄弟部队吗?结果因为军事实力上不输匈奴,加上赵国强大的后备力量,自然是能够击溃匈奴的。
反观大汉朝,他们能胡服骑射吗?大汉朝一直都是以中原正统王朝自居,掌握着先进的文明。所以他们不可能全国学习胡服骑射的做法,这是对中原王朝的一种污蔑。
汉朝初期与匈奴和亲,是觉得战争不划算。其实这就跟做生意一样,能赚到相同价值的钱,当然是成本越小利润越高。汉朝开国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同样是换取和平,与战争相比,送一两个女人还有一些钱财过去匈奴那边,自然是再划算不过的了。
即使这是有失大国体面的问题,但是对于刚刚成立的大汉王朝来说,压根就不具备倾全国之力与匈奴死磕的条件。
一旦汉朝这么做了,那么内部消耗巨大的情况下,类似陈胜吴广起义的事情将会再次出现,那么汉朝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第二个秦朝了。社会在发展中需要不断吸取前人的经验,这也是为什么要学好历史的原因。
汉高帝刘邦包括汉文帝刘恒以及汉景帝刘启,其实都是采取了这种修生养息的办法,最终换取了70年的和平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期,这70年的和平终于为汉武帝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从而才能将匈奴打得载歌载舞。
重视程度不同,匈奴能灭了赵国,却只是在给汉朝抓痒。对赵国来说,他们本身国土面积不大,百姓也不够多,所以匈奴每次南下的时候,都有可能直接打到邯郸城下。所以赵国对付匈奴,那是要使出全身的力气,否则就是要被灭国的下场。
可是对汉朝来说,匈奴再凶悍,那也只是在北方边境上骚扰一下,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这些事情他们压根就不觉得是什么多严重的事情。所以他们自然是把国家发展放在了第一位。
所以两家对待匈奴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其实不仅是汉朝,历代中原王朝,对匈奴的态度都是以防守为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找不到更划算的办法了。
匈奴完全不能把汉朝怎么样,所以汉朝没有必要对匈奴大动干戈。汉武帝这种情况毕竟是比较少见的,千古以来,也就出现了他这么一位对匈奴打击如此巨大的皇帝。就连秦始皇如此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都不敢跟匈奴正面对抗,而是采用连接长城的做法。
总结:赵国有李牧,汉武帝有卫青霍去病,这才能对匈奴动手。其实赵国一直以来也是被匈奴压制的,为此他们修建了长城防备匈奴的进攻。可是到了李牧出场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转变,李牧本人是天才的军事将领。他深刻地体会到了赵武灵王的良苦用心。
所以李牧在战场上十分勇猛,采取运动战的做法,对匈奴实施了惨烈的打击。不过那个时候的作战规模不算大,并且一直都在赵国边境作战,李牧并没有深入北方匈奴的势力范围之内。
到了汉武帝时期,情况就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有卫青和霍去病这两员虎将,作战能力也得到了空前壮大,所以他们敢于深入匈奴内部,将匈奴一路往北打,打到无处生存的时候,只能向汉朝投降。
所以说不是汉朝无能,也不是赵国太厉害,只能说,你在变化的时候,对手也在变化。
区区赵国就能把匈奴“打趴下”,为何匈奴却消耗汉朝100多年?
不仅赵国能把匈奴打趴下,最弱的燕国也能把东胡打趴下,秦国就更不用说了,直接杀义渠王、灭义渠国。
战国七雄,三个地接草原胡人,但个个都是好样的,不仅外打匈奴而且还不耽误逐鹿中原,而最后竟是秦战国统一了天下。
那么,为啥拥有华夏九州的汉朝却跟匈奴人耗了上百年?
1.草原还是那个草原,但匈奴已不是那个匈奴中原华夏在质变,从列国诸侯到统一帝国。
草原大地也在质变,而且质变的程度一点不比中原帝国小。
匈奴的冒顿单于弑父篡位后,就开始了一系列的统一战争,当然他不是统一华夏,而是统一草原。
向东,攻灭了东胡;向西,赶跑了大月氏,同时已经开始着手控制西域诸国了。
所以,等到刘邦建汉称帝,匈奴早已建成了幅员万里的草原帝国。
这个帝国的实力有多强?
首先是强大的军队,号称控弦之士30万。
刘邦首次出击匈奴而白登山被围,也就带了32万军队;70多年后,汉武帝马邑之谋,总共动员了30万军队。
也就是说,在军队数量方面,匈奴人已经能跟中原帝国打成了平手。
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草原作战靠骑兵,步兵基本就是靠边站,战马不如匈奴、骑兵不如匈奴、战士不如匈奴,在兵力对等的情况下,打起来,汉朝方面真心没啥优势可言。
其次就是匈奴已经建立了政权,也就是步入了国家形态,成为草原帝国。
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匈奴谓贤曰“屠耆”,故常以太子为左屠耆王。之前,赵国、秦国以及燕国能打败胡人,那是因为胡人的组织形态是游牧部落。
国家打部落,就跟欧洲人殖民非洲和美洲一样,基本上就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但是,抹除了文明代差之后再交手,那就不可同日耳语了。
2.中原在变弱,而且已经残弱非常。刘邦建国之时,中原是个什么形势?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这就是中原之形势,经济已经破产了。
而经济破产原因就是从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之后就开始打仗,而且一直打到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
打了整整八年时间,这时间已经是足够长了。
更关键的是,中原帝国不是局部的打,而是全面的打,基本上每一寸土地都被战火燃遍。
关中秦地、韩魏之地、赵地、齐地、燕地以及楚地,基本上都打遍了。
打的时间足够长、打得空间足够大,秦末战火是“世界大战”的级别。
历经此等级别的战火,中原帝国能不残破吗?
除了经济破产,还有政局不稳。
刘邦统一天下,可并未拥有天下,整个大汉帝国遍地是诸侯王,而且多是实力雄厚的异姓诸侯王。
他们不仅削弱了中原帝国的力量,而且都是不稳定因素。
韩王信造反,是勾连了匈奴的。
也就是说他不是一个人在造反,匈奴人已经在干涉中原内政了。
刘邦带三十万大军北伐韩王信,也想趁机一战定匈奴,效仿一下始皇帝的大将蒙恬。
但是,刘邦或有蒙恬的武力值,但匈奴已经不是秦时模样,而且匈奴也出了一个“始皇帝”——冒顿单于。
先出兵示弱,再退却诱敌,见你孤军深入,便准备来一个包围歼灭战,所以刘邦有了白登之围。
可以说,冒顿单于组织战争的能力,是相当强的。他既不是死命地硬打,也不是无利便退,而是极有章法的。
韩王信造反、勾连匈奴;陈豨造反,也勾连了匈奴,而且动静更大。再之后,还有卢绾造反、彭越不出兵,英布彻底造反。
等等此种境况,中原帝国自顾不暇,怎么还有力量去收拾匈奴。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称帝之后,便是消灭异姓诸侯王的战争,这可不是简单的平叛战争,而是中原帝国的又一次灭国统一战争。
这场统一战争,刘邦一直打到死都没有打完。
燕王卢绾是大将周勃给平定的,而此时刘邦已经驾崩长乐宫。
经济不行、政局不稳、内战连年,要打匈奴是不可能了,能不被匈奴打,就已经阿弥陀佛了。
所以,刘邦和亲匈奴,得说是走了一步高明的棋。
如果匈奴入侵和异姓诸侯王造反彻底搅和在一起,那天下大乱不知会几时休。
3.匈奴就那么难打吗,非要打一百年可能,一百年都说短了,而是打了两千多年。
这不是汉人与匈奴人的较量,而是两种文明的较量: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
中原帝国跟草原帝国的竞相较量,一直较量到清朝中期才算结束。
哪是什么一百年就能完事的。
虽然汉武帝追亡逐北地打了几十年,把匈奴人的嚣张气焰给打灭了,但草原帝国还在,所以边地问题一直就是中原帝国的生死劫。
这个问题总是处理不好,而且总是在这个问题上亡国灭家、改朝换代。
为什么会这样?
就是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明。
从中原文明的思维方式去处理草原边地的问题,就始终处理不好。
既然处理不好,那没办法,只能一直打,要么中国打草原要么草原打中国。
能把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处理得比较好的,唐代算一个,但只是开始,安史之乱之后便彻底崩盘,中原算是处理好了但草原出问题了。
契丹辽国,算是一个,草原和中原分治,但金人做强,还是被灭了,问题还是出在了草原。
元代也是一个,但是它能搞定草原,因为自己本就出自草原,却始终搞不定中原,所以有国90年后便被朱元璋取而代之,问题出在了中原文明。
清代虽然各种非议,但却是把草原和中原都处理好的,可以说清朝全部实现了对中原和草原的有效统治。
但是,如果非要仔细论的话,满人还是没处理好中原文明,包容性更强的中原文明已经准备跨越至现代文明了,但满洲贵族却不能与之同步、成为文明进步的绊脚石,所以爱新觉罗家族便被历史一脚踢开。
区区赵国就能把匈奴“打趴下”,为何匈奴却消耗汉朝100多年?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李白的《侠客行》虽然是歌颂侠客的,但确是对赵人逞勇豪迈很好的写照。
一、赵国是七大“战国”之一,这时的战国,真的是能战、尚战之国,但说已经把匈奴"打趴下"却有点言过其实战国时期,天下纷乱,国家最重要的,最频繁的就是战争。全国的民力都是攥紧拳头打战,因此赵国虽小,但是这个国家确有一支带甲百万的军队。战争就像练把式,经常打战,将士实战经验强,也就不畏战,敢打战。
赵国胡服骑射改革后,吞并了中山国,并向北拓地千里,改进作战方式,吸纳了大量游牧民族的骑兵,极大提高了战斗力,是战国版“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成功范例。
汉帝国经过汉初六十年代的休养生息,人民富足了,但是耽于享乐,也往往怯战、厌战。而且汉朝疆域广大,幅员辽阔,虽说国防纵深空间大,但军事力量也分布广而散。边境万里的防御负担很大,难免有点顾得了东,顾不了西,因此边境经常遭受匈奴侵扰。
战国时期,秦赵燕与匈奴接壤的边境,对匈奴作战奉守的主要还是防御:修长城防御;不主动出击。
(一)赵长城
赵武灵王打败了林胡、楼烦,开发了燕、代、云中、九原这些地方,并修筑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张家口境内),经云中、九原(今内蒙包头市境内),西北折入阴山,至高阙(今内蒙古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长约一千三百里。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二)秦长城
宣太后在甘泉宫诱杀了义渠戎王,吞并了义渠国。于是秦国占有了陇西、北地、上郡,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三)燕长城
燕国也修筑长城,从造阳修到襄平 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来抵御胡人。
战国四大名将李牧,就是赵国边境防御匈奴的有名守将,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匈奴进犯时,他始终奉行坚守壁垒不出战。
李广在边境防守时,带兵秉持的就是李牧的风格。
那时匈奴认为李牧怯战、胆小,李牧借助匈奴轻敌的契机,布下奇兵,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反击,大败匈奴,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侵扰赵国边境。
二、汉武帝最大的功劳就是把匈奴“打趴下”,解除了匈奴对汉帝国北部边疆的威胁。汉朝几次大规模对匈作战,打击了匈奴的嚣张气焰,夺回河套地区、打通河西走廊,使匈奴进犯中原失去跳板。
在对匈作战中卫青、霍去病居功至伟,卫青夺回河套地区,设置朔方郡,霍去病开河西酒泉之地,开拓了汉朝防御匈奴的地理屏障。
御驾亲征,耀武边境武帝是个性情中人,在征西南夷,收吴越之地后,汉朝的文治武功达到鼎盛时期。
公元前110年(元封十年),汉武帝亲率十八万骑兵巡视边境,到达朔方郡,然后派使者向匈奴单于示威,很豪气地挑挑衅道,匈奴单于呀,南越王的人头已经悬挂在汉朝京城的北阙之上。朕亲帅十八万大军在这等着你,有本事来决一死战,没本事就俯首称臣,远远躲到沙漠苦寒的地方,算怎么回事!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武帝派使者对匈奴单于说:“南越王头已悬于汉北阙。今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何徒远走亡匿于幕北寒苦无水草之地,毋为也!”乌维单于听了使者的转述,气的得把使者囚禁起来,却不敢来应战,之后屡次派使者到汉朝服软,请求和亲。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武帝死后的五十年,汉元帝时期的西域校尉陈汤假托圣旨,胁迫西域都护甘延寿出兵,攻杀与西汉王朝相对抗的匈奴郅支单于,事后他在上书皇帝的诏书中写到:要让天下各国知道,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个时期真的是汉民族最剽悍的时期。
区区赵国就能把匈奴“打趴下”,为何匈奴却消耗汉朝100多年?
先问是不是再说为什么不是!
赵国可没有能够把匈奴人打趴下,赵国不行,秦朝统一天下之后的虎狼之师照样不行。在整个匈奴人和赵国人的战争中,绝大多数时间赵国都是吃亏的。
当初,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不就是因为匈奴的兵太能打了,他不得不向匈奴人学习的结果吗?
即使是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在面对匈奴人的时候还会经常吃亏。
战国后期,赵国的最后一位名将李牧镇守雁门关,连续好几年都不敢和匈奴人作战,一旦发现匈奴骑兵来袭,就命令守一下把兵撤到城中躲避。
所以,在当时虽然没有取得对匈奴人的胜利,损失却不大。
等李牧被调走之后就麻烦了,新的将领准备和匈奴人正面对抗,总是被打的屁股尿流。
赵王没办法只好再一次启用李牧,李牧就跟赵王说:我去行,但是怎么打的听我的。
赵王能说什么呀?
不听他的真损失大呀!
李牧又开始装孙子。
直到有一天匈奴人大意了,他才集中十几万人马通过诱敌深入之计,把前来进犯的匈奴人主力打败。
但是,如果说赵国通过这一战把匈奴人打趴下了那可真是太高看他了。
通过这场大战之后,匈奴人虽然受到了损失,可依然有对中原威胁的能力。
所以,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当看到“亡秦者胡”这句谶语的时候,立即想到了匈奴人,命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伐,夺取了河套地区。
可是,强悍的秦军不能深入草原,并没有对匈奴人造成重创。
到了匈奴冒顿单于的时候,竟然有能力向西打败了大月氏人,向东打败了东胡,将整个草原统一到一起,成为游牧民族的秦始皇。
可见,秦朝当年也没有重创匈奴人。
真正取得对匈奴的决定性胜利的,还得说人家大汉朝人。到了汉武帝时期,一直想解决匈奴人的问题,在此之前,汉朝人已经装了70多年的孙子,所以汉武帝也模仿一下李牧计划将匈奴人主力围歼。
没成想这一届的匈奴人水平要超过战国时期,到了马邑,匈奴大单于发现漫山遍野的牛羊无人放牧,心生疑惑,抓了一个俘虏,一问才知道当地埋伏了数10万大军,就等他上当了。
匈奴大军赶紧撤走,并且开始对汉朝实施大规模的报复,汉匈之战正式爆发。
对汉朝人来说,既然双方撕破脸那就是不觉出胜负誓不罢休了。
中原人之所以对匈奴人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主要原因就是中原的步兵难以深入草原对匈奴人的大后方实施打击。
到了汉武帝时期,成功的马政让汉朝可以组建大规模骑兵,强盛的国力让汉朝竟然能够使用小米当草料喂马。
此时的汉朝称得上是兵强马壮,就等着和匈奴人大战了。
从公元前129年开始,汉朝主动向北攻击,到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汉军累计歼灭数10万匈奴骑兵,匈奴损失的人口更是不计其数。
在汉朝的打击下,匈奴人无法从事正常的生产生活,国力越来越疲惫,再也没有和汉朝正面对抗的能力了。
对匈奴人的胜利大大提升了汉朝人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自豪感,也塑造了大汉王朝雄浑大气的国家精神,这是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没有达到的高峰,同时也影响着后世华夏子孙。
就是这么硬核!
区区赵国就能把匈奴“打趴下”,为何匈奴却消耗汉朝100多年?
我一直认为,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尚武的时代,即便是后世的汉唐,也无法与春秋战国相比。赵国的土地,不足西汉的七分之一,在经历长平之战后,在损失四十五万精锐部队后,为何仍然能取得歼灭匈奴十余万的伟大战绩呢?与之相比,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却持续三百年之久,这又是为什么呢?
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几个因素:
第一,当时的匈奴,尚未进入全盛时代对于战国后期的匈奴,我们知之甚少,不过应该可以认定,此时的匈奴尚未进入全盛时代。首先,匈奴并未打败周边的东胡、月氏等势力;其次,匈奴对赵、燕的边界并没有发动过特别大规模的进攻。匈奴真正进入全盛时代,是从冒顿单于开始,基本上与西汉开国的时间是吻合的。
第二,赵国打败匈奴,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李牧一人赵与匈奴之战,能一战平定边患,主要归功于李牧。尽管赵国在实力上是比匈奴要强,瘦死的骆驼还是比马大,但是并没有绝对的优势。李牧以一场大战就解决匈奴之患,然而在一战的背后,却是十几年的伪装与欺骗。没有长达十年的战略欺骗,就不可能捕捉到一次“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良机。李牧做到了,十年隐忍之功,只为关键一战,一战消灭十万敌军。故而赵国之胜,不是以国力胜,而是以谋略胜。
李牧的战法,与汉武帝初期的“马邑之谋”很接近。马邑之谋,集中三十万大军,诱敌深入,倘若成功,就是李牧的翻版,可惜失败了。此后,就没有诱敌深入的机会了,双方只能硬碰硬。
第三,赵国并没有真正把匈奴打趴下其实不能说赵国把匈奴打趴下,李牧虽然消灭十万敌军,只是让匈奴人不敢南下,并没有打到大漠,把匈奴逼到绝境。后来秦始皇北伐匈奴,同样没能打匈奴打趴下,只是打到北方去了。作为游牧民族,匈奴逐水草而居,来无影去无踪,很难将其势力连根铲除。汉武帝时,发动漠北之战,这是最深入的一次打击,仍然没能把匈奴打趴下。因为匈奴还可迁到更北的荒凉地带,顽强生存下来。正因为匈奴有广阔的回旋空间,才能屡败屡战、屡仆屡起,如果不是匈奴自身分裂,恐怕汉匈战争还要拖得更长。
区区赵国就能把匈奴“打趴下”,为何匈奴却消耗汉朝100多年?
有许多现代人读着古时候的历史记载,就会发现一些很奇怪的事情,比如说同样的敌国,不同时期的状态判若两国——战国时期赵国以一区区诸侯之力,便可压着匈奴打,可为什么到了大一统的汉朝的时候,匈奴却居然可以压制汉朝,逼得汉朝不得不选择屈辱的和亲政策,再之后更有绵延百年的汉匈之战?
其实之所以会存在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看待历史事物不能割裂的看待,而应该与时俱进的看向,就拿匈奴来说,可不是一直停在原地的,战国时期的匈奴和汉的匈奴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战国时期的匈奴被赵国压制,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匈奴的生产力实在是太不发达了,缺乏必要的武器和科技。
而等到汉代建立的时候,别看刘邦成功的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按理说汉朝要远超于战国时期,但是那个时候天下残破,作为皇帝的刘邦上朝时凑齐一样毛色的马匹都很难,相国萧何张良等人只能坐着牛车去上朝。这就很尴尬了,我们都知道赵国在当时的战国由于靠近边塞地区以及曾经的娄烦地区,加上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所以赵国的骑兵力量一直很强。
而匈奴在汉代建立的时候通过掠夺工匠以及接管秦朝时期留下的大批技术,迅速实现了生产力的大突破。当年秦始皇把匈奴人打得落花流水,然后在那些曾经的匈奴人的领土上设置了很多的驻军,并且还修筑了大量的长城,但是随着秦末天下大乱,长城兵团被抽调南下前去平叛,这就给予了当时落后的匈奴很大的机会,他们迅速来一下,将原先秦军来不及带走的大量技术和工具掠夺走,当他们生产力提高了,并且先后驱除丁零、击败东胡,成功的统一了北方草原,实力在汉初时期达到巅峰。
就这种情况下爆发了汉匈之间的第一次大战,所以结果会出现白登山之围也是理所应当的,当时据说匈奴单于搞了40万骑兵前来围困刘邦的军队,这4万骑兵按照马匹颜色的不同分为4个大方阵,每一个大方阵都拥有数10万一色的马匹骑兵,真是无比惊人,而寒冬天气。被围困的无数汉军的手指头都被冻掉了,最后还是陈平巧施妙计,通过贿赂匈奴单于的枕边人以及许诺日后和亲,这才把刘邦放了回去。
此后连续70多年都秉承着和亲政策,原因无他,当时残破的天下和匈奴羞辱比起来,是真的打不过:等到刘邦死后,匈奴单于写了一封信来羞辱吕后,樊哙被激怒了,“愿提十万兵,横行匈奴中”,结果被文武百官一顿狂喷,“当然刘邦高祖皇帝都打了败仗,你算什么东西”?结果汉朝廷就把这个侮辱的耻辱给忍下来了,继续搞和亲政策。
等到汉武帝时期,经过文景之治天下终于不再是一部残破的景象了,是汉武帝觉得机会和时机都已经成熟,是时候报父祖之仇了!这一时期的匈奴依旧也在发展,他们试图打通西域,对西域进行生产掠夺,但是此时的汉帝国毕竟是农耕社会,发展的明显更快一点。此后汉朝匈奴之间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战,在汉武帝执政时期先后通过河西之战、漠北之战将匈奴打得元气大伤远遁千里。
但是由于常年战争也使得汉帝国的再次变得残破,不得不休养生息一段时期,所以汉武帝晚年基本上停止了兵戈,等到了汉宣帝时期,通过各种手段分裂了匈奴,南匈奴选择内附,此后匈奴每况愈下,不服王化的北匈奴逐渐式微,在历史长河当中彻底消失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