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孝庄皇后亲自抚养,康熙帝最中意的继承人胤祺,最后为何没有称帝?
题主所说的一定是皇五子胤祺,但是题目本身是有两个误区的。第一个误区是胤祺不是孝庄皇太后养大的,他只是寄居在皇太后宫中。第二个误区是康熙并不是最中意这个儿子,相反这个儿子在众多儿子中是最平庸的一个。
胤祺的母亲宜妃郭络罗氏,深得康熙皇帝喜爱。这位宜妃其实大家都很熟悉,在《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经常跟康熙一起出去,找小老婆的那个妃子就是宜妃。现实中的宜妃也是深得康熙皇帝喜爱,入宫第一年就加封为宜嫔,在康熙十八年为康熙生下了皇五子胤祺。
可是问题是当时郭络罗氏还没有晋封为妃,所以出生以后的胤祺,只能交给后宫地位比较尊贵的女人来抚养。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如说康熙的另外一位妃子乌雅氏,她第一个儿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出生的时候,她的地位也不高,所以雍正一直是交由佟佳氏皇贵妃来抚养的。
所以胤祺在出生不久以后,便离开了母亲,到了孝庄太后的宫里。过了两年,到了康熙二十年,郭络罗氏终于被康熙提升为宜妃,地位上升的速度在当时的后宫是最快的。随后又连续为康熙生了两位皇子,其中九阿哥胤禟便是宜妃的二小子。
胤祺九岁还不识汉字,可见他在孝庄后宫中并不受待见。胤祺是一个出奇的老实孩子,一直被养在孝庄的深宫之中。最初康熙可能是希望孝庄太后能够教导教导这个五阿哥,说不定将来能够成气候。
可是胤祺一直到了九岁的时候,始终只认识满文,对汉字是大字不是一个。这说明他在孝庄后宫之中,其实并不受欢迎。如果受重视的话,孝庄太后至少要为胤祺选一两个启蒙老师吧?可能满文也只是跟身边的宫女太监们学来的,压根也没有系统学习。
而且胤祺一辈子都是以老实著称,康熙可不是个老实人,胤祺的弟弟九阿哥胤禟,那也不是个老实人,为什么胤祺老实呢?
其实我们从现代对孩子的教育中就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比较老实的孩子,小时候一定是受到过家长的严厉责备,甚至是经常如此。稍微犯点错,就会有重大的处罚。当然了,我所说的是绝大部分情况,不排除那些天生脸皮厚的小伙伴。
所以我认为孝庄并不喜欢胤祺,或者说,孝庄对胤祺十分严格,却不知道该怎么教育这个孩子,所以导致胤祺后天变得老实内敛,没有锋芒。再说了很多史料表示,胤祺是康熙的生母抚养长大的,并不是孝庄,可能只是在孝庄那儿挂了个证而已。
胤祺并不受康熙的特别重视,跟其他皇子的待遇是差不多的。诸位皇子当中,也就二阿哥胤礽,地位特殊一点,毕竟他是太子,所以等级自然是高。其他皇子,在康熙看来,其实是一样的,所以胤祺也没有特别得到过康熙的夸赞。
康熙35年的时候,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噶尔丹,也让胤祺带着正黄旗的人马随军出征。可是问题是对于他后来的作战状况,历史上并没有任何描述,可见胤祺的表现是非常一般的。
历史上稍微有一点成就,就能够被无限夸大,所以胤祺如果战胜过噶尔丹的任何一支部队,都会被史学家大写特写。然而什么都没留下,说明胤祺确实不善于打仗。
恒温亲王允祺,圣祖第五子。康熙三十五年,上征噶尔丹,命允祺领正黄旗大营。四十八年十月,封恒亲王。五十一年,赐银五千。五十八年,封子弘昇为世子,班禄视贝子。雍正五年,坐事,削世子。十年闰五月,允祺薨,予谥。子弘晊,袭。---《清史稿》在康熙册封皇子的时候,胤祺也跟差不多年纪的皇子一样,得到了该有的封号。比如说第一次是得到了贝勒的封号,第二次是在太子被废掉以后,胤祺升任亲王。同时晋升的还有好几个皇子,所以看不出康熙到底是哪只眼睛喜欢他。
资质平庸的胤祺,自然不可能被康熙考虑进入皇位继承人的行列,因为康熙本人的眼光那是相当高的,而且他那么多儿子都很优秀,为什么非要选一个资质平平的胤祺呢?
胤祺的性格称帝,早晚要被他那些兄弟给玩死。康熙那些儿子都是什么人啊?九龙夺嫡中的任何一个儿子,换一个时期都能够成为一代明君,可惜全都挤在了康熙朝。这帮人实在是太精明了,所以胤祺这个小脑袋瓜子,玩得过这些人吗?
就算胤祺真的被瞎了眼的康熙选中了,成为了康熙的继承人。那么他该如何跟自己的这帮兄弟相处呢?他们的能力都比自己强得多,但是地位却在他之下。
最关键的是,他太老实仁义了,所以一定会重用他的这些兄弟。最后这些兄弟一定会分成好几个派系互相争夺。要么就是胜利者将胤祺拉下马,要么就是双方两败俱伤,导致清王朝统治不稳,反正绝对是没有什么好结果的。
胤祺自然是知道自己的性格并不适合做皇帝,所以他早早就腾出了争储的位置,让给这些猴精猴精的兄弟们去斗争。所以他的结果还是不错的,得到了雍正的肯定,在54岁的时候去世,受到了雍正的褒奖和追谥。
总结:聪明人永远都知道该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上。胤祺是个老实人不假,但是他也是一个相对聪明的人。他知道自己仁义的性格,压根就不适合做皇帝,所以他主动退出争夺储位的行列。
但是他也不随便支持谁来做这个皇帝,相比之下,他那个聪明的弟弟胤禟,就显得有些蠢了。因为胤禟自己不打算做皇帝,却一直支持八阿哥胤禩做皇帝。
结果胤禩败下阵来,雍正登基后不久,便开始清算八阿哥胤禩,顺带着把九阿哥胤禟也给收拾了。但是胤祺却没有因为这件事而受到株连,可见胤祺在雍正心目的地位还是不错的。
由孝庄皇后亲自抚养,康熙帝最中意的继承人胤祺,最后为何没有称帝?
题主这个标题真的很误导人。孝庄亲自抚养的是五阿哥胤祺,但胤祺从来就不是康熙中意的继承人,如何能继承皇位?
(孝庄亲自抚养的是五阿哥胤祺)
说到康熙最中意的继承人,自然会想到太子胤礽,这是毫无疑问的。康熙原配皇后赫舍里氏嫡出,刚出生就被立为太子。康熙四十七年因为暴戾不仁、侮辱群臣、纵多行不法被废。但康熙仍对其寄予厚望,康熙四十八年复立,竟又曝出密谋逼康熙提前退位,故二次被废。这也是没办法的。但是胤礽却不是孝庄抚养的,而是自从母亲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去世后一直由康熙亲自抚养。真正被孝庄抚养的是五阿哥胤祺。
(胤祺生母为宜妃郭络罗氏)
五阿哥胤祺,因为影视剧的渲染,他的母亲和同母弟弟都比他有名太多了。他的母亲就是著名的宜妃郭络罗氏。虽然康熙微服私访记是虚构的作品,但是宜妃受宠绝对是不争的事实。康熙后宫,除了贵族出身的三任皇后和几个贵妃,纯粹靠康熙恩宠获得崇高地位的就是“四妃”:惠妃纳喇氏、宜妃郭络罗氏、德妃乌雅氏、荣妃马佳氏。而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时,惠妃之子大阿哥胤禔提出杀太子,后又被揭发用巫蛊之术陷害太子胤礽,从而被永久圈禁,惠妃也因此彻底失宠。加上三位皇后,几个贵妃都已去世,宜妃实则已是宠冠后宫,无与伦比了。雍正即位后,还因为宜妃擅居太后(德妃乌雅氏)之前,还在宫中坐轿辇,对其大加训斥。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宜妃在康熙朝早已习惯特权。
(胤祺同母弟九阿哥胤禟)
而胤祺的弟弟则是九阿哥胤禟。在康熙晚年的夺嫡斗争中支持八阿哥胤禩,雍正即位后对他屡次打击,最后与胤禩一起被夺爵,削去宗籍,赐贱名“赛思黑”。很快惨死于禁所。
(胤祺未参与夺嫡斗争)
然后就来说说胤祺。胤祺有宜妃这样得宠的母亲,又有太皇太后孝庄抚养自己的经历,自然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他却完全没有参与夺嫡。这可能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因为从小养在孝庄身边,九岁以前没有读过汉文。而康熙对继承人的要求极为严格,必须文武双全,所以胤礽等都是熟读经史子集,这点,胤祺真的没有半点优势。另外,与太祖母生活在一起,历尽风霜的老太太可能让他养成了心性平和的状态,给人留下“心性甚善,为人淳厚”的印象。所以,胤祺一直以老好人的形象示人。也没有记载康熙对其有过特别赞赏的评价,所以,说他是康熙心目中的继承人,是很荒诞的。胤祺在康熙年间也算顺利,两次大的册封皇子都没落下。康熙三十七年与四阿哥胤禛、七阿哥胤祐、八阿哥胤禩一起获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与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一起获封亲王,雍正十年去世,雍正为其立碑,称其“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并没有受到同母弟弟胤禟的连累,这样得益于他的谦逊不争吧。
(苏麻蝲蛄抚养十二阿哥胤裪)
最后说说被孝庄抚养的事情。清朝早期,后宫女子生育皇子时如果位份不高,就会将皇子交给后宫中有地位的人抚养(不一定要是皇帝的后妃)。这种现象很普遍,比如后来的雍正胤禛出生时母亲乌雅氏没有任何封号,于是就被交予时为贵妃,后成为康熙第三任皇后的佟佳氏抚养(所以雍正后来叫佟佳氏的弟弟隆科多为舅舅);八阿哥胤禩出生时母亲卫氏地位低下,就交给大阿哥胤禔生母惠妃抚养;抚养十二阿哥胤裪的是孝庄的贴身侍女、康熙的满文老师苏麻喇姑。胤祺也是这种情况。他出生时虽然母亲郭络罗氏已经封嫔,但地位还是不高,而其清朝早期不提倡生母亲自养育孩子,所以正巧由孝庄抚养,可能也是为了给老太太找个小重孙做伴,不代表就特别看重胤祺。真正看重的话,康熙就会带在身边亲自抚养了。
由孝庄皇后亲自抚养,康熙帝最中意的继承人胤祺,最后为何没有称帝?
其实问题中提到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康熙最中意的皇子,毫无疑问这个皇子明显不是老五胤祺,所以他想夺嫡成为太子十分困难,不信让我给你分析一下。
一、论资历太年轻在古代想要成为太子,一般就是看出生,是否为嫡子,或者是长子,通常有嫡子就是嫡长子优先,没有嫡子就根据年龄长子优先,而老五虽然生下来之后就交给孝庄皇后带领,可是并不能说明康熙就喜爱他。
因为康熙喜爱的是胤礽,他是正儿八经的嫡子,母亲为皇后赫舍里氏,他一出生就被康熙立为太子,从小康熙就把他带在身边,专心照顾教育,就是希望有朝一日他能够成为自己的接班人。
可惜他不争气,在康熙四十七年因为过于娇纵任性引起康熙不满故而废除,胤礽太子被废除之后,其余的皇子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才出现所谓的“九子夺嫡”,当时老五没有参加夺嫡,因为他前边还有几个哥哥,比如老四胤禛(雍正皇帝),排行也轮不到他做太子。
二、能力与野心不足老五从小生活在孝庄皇后身边,经过很多耳濡目染,变得身上少了很多年轻人的冲劲,反而多了些许老年人的看破世俗,所以老五一直对夺嫡之事都不敢兴趣,反观他的弟弟老九胤禟,倒是在夺嫡当中积极支持老八胤禩。
后来老八没有夺嫡成功最后被老四雍正清算的时候,老九也一起被收拾。这样的野心虽然不错,但是风险也很大。
最终老五得到善终,死后也被雍正表扬其“秉性和平”,与他的弟弟老九比起来实在结果好太多,因为老九被削去宗籍,最后死于监狱,悲惨至极。
三、老五与康熙交集很少老五从小留在孝庄皇后那里,与康熙接触的时间很少,并且他学习的汉语太少,根本达不到康熙对继承人的要求,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他自己能力一般,怎么可能得到康熙的青睐呢?
不过这些都无所谓,因为老五自始至终也没有想过要与哥哥弟弟们去争夺太子之位,他一个人有吃有喝,过好自己的闲适生活足矣,管他谁当皇帝,他只管尽情享受生活。
结语综上所述,要说康熙最喜爱老五,实在是此言差矣,既然不喜爱,自己也没有能力夺嫡,而且不想夺嫡,又怎么可能称帝呢?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由孝庄皇后亲自抚养,康熙帝最中意的继承人胤祺,最后为何没有称帝?
康熙最中意的继承人,一直都是胤礽,并不是胤祺。
胤祺是宜妃的儿子,而这位妃子又极受康熙宠爱,所以有人可能据此认为,胤祺就是皇位继承人的候选。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他虽然是宜妃所生,却和宜妃没什么关系,从小都是由孝庄带着的。当然,孝庄带的孩子,康熙也是容易生出亲切,但是康熙后来确实将他册封为了贝子、亲王,却从来没有有任何表露,让他继承皇位。事实上,就连老四胤禛都没有这机会,因为康熙一直只想让胤礽来做。
那为什么胤礽一直这么受喜爱呢?
这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的生母早亡,让康熙心中悲痛。他的生母赫舍里可以说是康熙一生中最中意的女子,她貌美温和,却在生胤礽的时候意外死去。皇后的死让康熙非常难过,于是后来他就主动提出,自己要亲自带皇后的这个儿子。也就是说,胤礽因为生母的原因而得到了亲近皇父的原因,又因为一直受到康熙的照料,所以父子情深。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一直深受器重,就算是屡次犯错,多次被废,最终还是再度被立为太子。
当然,除了这些因素外,胤礽本身也有过人之处。首先就是他很有学识,从小不但精通满文,更精通汉语,除了诗书等方面的东西,他在兵法上也有涉猎,本身武艺也很不错,五岁的时候就能射到兔子,所以这是一个文武兼修的优秀的储君。而康熙是一个极有想法的君主,他认为未来的皇帝,必须像他一样优秀,不但要懂经史,在内治理朝政,还要懂兵事,于外用兵作战。而胤礽恰好完全符合他的这些要求,所以太子的位子一直坐得很稳,甚至在康熙外出的时候,多次主持过朝中的政事。
胤祺是个什么定位?
他在跟着太后的几年里,一直都是个“土包子”的存在,因为太后就不会说汉语,所以她带胤祺的几年里,胤祺就只学会了满语,根本不懂汉语。我们知道,从康熙的父亲开始,清朝就想着缓和满汉关系,到了康熙的时候,更是重用了很多汉人大臣,所以不管是从理政,还是为了满汉融合,他的继承人都必须精通汉语,而这个方面,胤祺显然有着严重的不足,不能治理国事,就算是再宠爱,也不会让他继承大位。康熙对这个儿子的评价也说明了没有立他为继承人的想法,他曾经说这个儿子心性敦厚善良。这种品质做一个闲散的亲王或者辅政大臣还行,做皇帝那是不行的。
另外,雍正登基后,对胤祺的态度也能看出,这位皇子根本不可能登基。雍正登基的第二年,就派他去祭拜皇陵,平时也经常让他出去做事,而他的亲弟弟则因为参与夺嫡,被雍正囚禁到死。当年的太子爷,也一直没有被放出来,在雍正二年郁郁死去。如果他真的是康熙中意之人,哪里有这样的舒服的生活?
由孝庄皇后亲自抚养,康熙帝最中意的继承人胤祺,最后为何没有称帝?
这里说的应该是康熙第二子,即二阿哥爱新觉罗·胤礽,他是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历史上曾两次被立为太子,又两次被废,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胤礽因为康熙帝与其母感情深厚,在其母亲去世后,毅然立其为太子,当时胤礽刚满周岁。
胤礽自幼即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诸子百家经典、历代诗词,而且熟练满洲弓马骑射;长成后代皇帝祭祀,并数次监国,治绩不俗,在朝野内外颇具令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康熙的负担。但是由于康熙过早的确立太子人选,导致大臣们也积极的靠边站队,更有甚者打着太子的旗号拉帮结派,结党营私,这些都导致了康熙帝的极大反感,而且历史上有名的“九子夺嫡”,也导致储位之争日渐残酷,甚至手足相残,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下,康熙帝两立两废胤礽的太子之位,既反映了康熙对太子的感情很深,不忍心其被废,因为历史上被废的太子通常都下场很惨,又反映了康熙在立储问题上心力憔悴,力不从心。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康熙晚年,为应对这种残酷竞争的局面,避免更进一步的亲兄弟间手足相残,康熙在二废太子后,再没有立太子,而是通过遗诏传位的形式确立储君,就是后来的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
由孝庄皇后亲自抚养,康熙帝最中意的继承人胤祺,最后为何没有称帝?
首先我们来纠正一下题目中的两个错误。其一,五阿哥胤祺虽然深得康熙皇帝的宠爱与器重,但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成为康熙中意的继位人选之一,而是基本处在一个被“忽略”的状态,纵观康熙的一生,他最中意的接班人有且只有过一个,那就是太子胤礽;其二,胤祺并不是由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太后抚养长大,他是被康熙的嫡母,也就是顺治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所抚养和照顾的,这一点也是被不少的文章和资料所错误描述。
其实,历史上的五阿哥胤祺,作为参与了“九子夺嫡”的九阿哥胤禟同父同母的亲哥哥,无论是出身、爵位、能力,还是其所积攒的成绩与功勋,与其他康熙皇子相比,都是丝毫不落下风的。但是胤祺却是主动放弃了皇位的争夺,就此选择明哲保身,只专注于安心办差做事,再无其他所求。
而他的这种“高风亮节”,不仅让康熙倍感欣慰,就连日后登基的雍正都对他赞誉有加,这也使得胤祺能够寿终正寝,得以善终。
五阿哥胤祺,其实是一位非常有实力的康熙皇子。一直以来在众多影视作品中,都因为五阿哥胤祺没有参与到“九子夺嫡”之中,便习惯性的将其“忽视”,使得其并不能为人所熟知,以至于不少人当看到“胤祺”这个名字的时候,以为是将乾隆皇帝的五阿哥永琪的名字给写错了。
可历史上的胤祺,绝不是一个在当时可有可无的人物,他本身的能力、实力以及身份地位,都还是非常出众的,并且较之其他康熙皇子,完全不处于下风。
首先,胤祺的出身并不卑贱。
胤祺的生母是宜妃郭络罗氏,这是康熙皇帝非常宠爱,并且是“眷顾最深”的后妃。
当初郭络罗氏刚入宫后没有多久,就非常罕见的在没有诞育皇子的情况下被册封为嫔,并且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皇帝正式册封“四妃”的时候,便按照“惠宜德荣”的顺序,地位仅次于大阿哥胤禔的生母惠妃那拉氏,排在第二位,而这是要高于雍正和十四阿哥胤祺的生母德妃乌雅氏,以及三阿哥胤祉的生母荣妃马佳氏的。
所以按照“子以母贵”的传统,胤祺在所有康熙皇子中,地位只比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太子胤礽,温僖贵妃钮祜禄氏所生的十阿哥胤䄉,以及前文中提到的大阿哥胤褆要低,其他皇子皆是不如。
其次,胤祺是仅有的三位在康熙朝时期便获封亲王爵位的康熙皇子之一。
这三位获封亲王爵位的康熙皇子分别是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以及五阿哥胤祺。但不得不说,三人中只有胤祺的获封亲王爵位是最为“名正言顺”的。
胤祉能够获封成为亲王,是因为其在“一废皇太子”之后,主动帮助和支持太子胤礽,并且找到了大阿哥胤褆“魇镇”胤礽的证据,进而成为了康熙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能够复立胤礽皇太子之位的“首功之臣”。再加上在此之前,胤祉在署理政务等方面表现突出,因而被康熙晋封为了“和硕诚亲王”。
至于雍正,靠的则是他在“一废皇太子”前后那些极为耐人寻味的表现。他虽然暗地里支持扳倒太子胤礽,但并没有任何实际行动,可就在察觉到康熙有想要复立胤礽为皇太子的意向后,他又主动向康熙表示了坚决的拥护和支持,而当康熙要将反对胤礽的胤禩等人进行惩治的时候,他则是进行了劝阻,并积极为胤禩等人辩解。这样一来,康熙对雍正产生了极大的好感,就此将其晋封为“和硕雍亲王”。
反观五阿哥胤祺,在这一阶段,他没有任何的举动,完全将自己置身其外,这也赢得了康熙的欣赏与赞誉,但他能够晋封为亲王爵位,靠的还是自己实实在在的战功。
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皇帝连续三次御驾亲征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而在这三次征战中五阿哥胤祺均参与其中量。特别是在康熙第二次亲征噶尔丹的“昭莫多之战”期间,胤祺受命亲领正黄旗大营参与了正面战斗,几乎打得噶尔丹全军覆没,使之仅率数十人仓皇逃离。胤祺勇武的胆识气魄与卓越的作战指挥才能也在此期间得以充分展现,令康熙皇帝对其是刮目相看。
于是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这次加封中,胤祺被康熙晋封为“和硕恒亲王”,这是对他此前战功的充分肯定与褒奖。
再次,就是胤祺是被康熙皇帝的嫡母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抚养长大。
其实在康熙的众位皇子中,有过“寄养”经历的不在少数,但是大多数都是出于无奈的“被动寄养”。比如,太子胤礽被交给荣妃马佳氏抚养,十三阿哥胤祥安排给德妃乌雅氏抚养,是因为他们两人的生母早逝,所以才会被“寄养”给康熙的其他后妃;至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雍正,以及惠妃那拉氏抚养八阿哥胤禩,则是因为这两位康熙皇子出生时生母的地位太低,没有资格抚养自己的孩子,进而才会被交由其他地位较高的后妃抚养。
但是,五阿哥胤祺的情况则是完全不同,他的生母宜妃郭络罗氏当时是有资格亲自抚养孩子的,而康熙之所以要将胤祺安排给自己的嫡母孝惠章皇后抚养,不仅是因为康熙本人非常喜欢胤祺,更是在于孝惠章皇后也对胤祺是极度的喜爱。
毫无疑问,能够被康熙的嫡母,也就是自己的嫡祖母抚养,这对于胤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殊荣,也使得其在所有康熙皇子中无疑是非常的“与众不同”。
三个无法避免的“硬伤”,让胤祺无缘皇位。尽管胤祺有着爵位,有着功勋,还有着地位与殊荣,但是他并没有参与到“九子夺嫡”之中,而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胤祺有着三个致命“硬伤”。
其一,便是胤祺的性格太过于仁厚和善。
胤祺是所有康熙皇子中出了名的“老好人”,这一点从他死后的谥号“温”上就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个性格极尽温顺、平和之人。康熙皇帝就曾评价他是:
“心性甚善,为人敦厚。”
而胤祺的性格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抚养他的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影响。
孝惠章皇后自幼就嫁给顺治皇帝后,但她并不受顺治皇帝的待见,甚至还险些遭到了废黜,于是他便就此成为了一个为人随和、处事低调的人,而这也极大的影响了胤祺的性格成长。与此同时,在胤祺的成长过程中,孝惠章皇后也不断的劝谏胤祺要远离朝堂的纷争,学会明哲保身。当然胤祺也非常有自知之明的认识到自己并不具备成为一代帝王的能力与心计,于是对于“九子夺嫡”,他选择了敬而远之。
其二,就是胤祺那极为拙劣的汉族文化水平,使其完全不具备统御朝堂的能力。
而实际上,这也与孝惠章皇后的抚养和教育密切相关。要知道孝惠章皇后从小生活在蒙古草原,嫁给顺治后也是久居深宫之中,所以她只懂得满文和蒙文,并不懂得汉文,更不懂汉族传统经典的文化。更为关键的是,当时的蒙古贵族,对于汉族传统文化普遍是非常的排斥,不仅仅是孝惠章皇后,包括康熙的祖母孝庄太后,也在一段时间内非常的抵制汉族传统文化。
所以,直至胤祺九岁的时候,他才开始正式接触学习汉语、汉字以及汉族文化,相较于从四五岁开始就被安排学习汉族传统文化的其他康熙皇子,完全无法相提并论,而这也使得康熙在每次考核皇子们的功课的时候,都是让胤祺读写满文文章,以缓解场面上的“尴尬”。直到胤祺获封亲王爵位,他依然是无法看懂汉文奏折,更加不懂治国之道。如此文化上的劣势自然也就决定了他与皇位彻底无缘了。
其三,胤祺在此前的征战中面部受伤“破相”,形象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其此前随同康熙皇帝征讨噶尔丹的“昭莫多之战”之中,他率部与敌军缠斗,虽然其领兵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但是在其面部留下了一道非常明显的伤疤,而这也直接影响到了胤祺的外貌形象,成为了胤祺重要的“减分项”。
当然,这些缺陷和不足,胤祺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的,于是他主动选择退出皇位竞争,安心与当差办事,而康熙也非常清楚自己这个儿子的情况与条件,也从来没有将其认定为是自己的接班人,这便使得胤祺与康熙以及其他康熙皇子之间,均保持了非常和谐的关系。
所谓“好人有好报”,胤祺最终以善终收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去世,雍正皇帝登上了皇位。
在雍正登基后,在康熙灵柩尚未下葬的时候,就开始向胤祺的生母宜妃郭络罗氏发难,对其进行了百般的训斥和羞辱后,直至将其赶出宫去。而终雍正一朝,宜妃郭络罗氏不仅没有获得任何封号,就连其死后,雍正还不许其葬入康熙皇帝的景陵之中,直到雍正去世乾隆皇帝登基后,她才得以被安葬。
至于胤祺的亲弟弟九阿哥胤禟,更是遭到了雍正极为残酷的打击和报复。雍正四年(1726年),胤禟被雍正削宗夺爵、圈禁致死,就连名字也被改为了“塞思黑”,下场非常凄惨。
反观五阿哥胤祺,不仅没有因为自己的母亲和弟弟而受到任何的牵连,相反,他继续保留了亲王的爵位以及待遇,甚至还得到了雍正的极高的评价和赞誉:
“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
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去世,雍正以极高的规格将其安葬,并且赠谥号为“温”。两年后的雍正十二年(1734年),雍正又为其立碑刻铭,以示祭奠。
就这样,胤祺最终得以善终结局收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