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被朱元璋视若亲子,深得朱棣器重,为何最后被埋入雪堆冻死?
谢谢邀请。解缙是明初的大才子,在洪武21年中进士,深得朱元璋器重,认为他将来是辅佐自己儿子的宰府之臣。结果的确也是如此,只不过辅佐的不是长子朱标,而是四子朱棣。
解缙虽深受朱元璋喜爱,可到了朱棣登基以后,才算是发家致富了。早在洪武年间,解缙就以才学著称于世,而且为人耿直,所以深得朱元璋喜爱,被朱元璋当成了儿子来看待。但是解缙说话太耿直,跟他为人一样,所以时常得罪朱元璋,尤其是在李善长的案子上,解缙也想插嘴,结果被朱元璋一气之下打回原籍读书去了。
解缙满腹经纶,怎么可能就这么放弃仕途呢?所以在朋友的帮助下,等到建文帝上台以后,解缙再次入朝为官。不过解缙的才能并未得到建文帝的重视,因为建文帝有自己的一套领导班子,他只喜欢用这些人管理国家大事。
这么一来即使解缙入朝,也不可能参与到核心圈内的事情了。一直等到了朱棣打进了南京城,解缙的人生才算是彻底改变。
朱棣早就听闻了解缙的才名,所以将解缙拉入了自己的内阁团队之中,不久以后,更是升任解缙为内阁首辅,那就相当于宰相了。这是解缙位极人臣的时候,也是朱棣给他的这个机会。
解缙在朱棣立嗣的问题上,得罪了朱高煦。在靖难之役过后,朱棣夺取了皇权,成为帝国皇帝。那么皇帝就必须要有太子,这件事朱棣是比较为难的。过去朱棣还是藩王的时候,立长子朱高炽为世子,这是没的说的。毕竟自己也没有天下可以让子孙继承,可是现在不同了,自己是皇帝,必须要考虑千秋万代的事情。
先是,储位未定,淇国公邱福言汉王有功,宜立。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高煦由是深恨缙。---《明史》长子朱高炽是不错,宽厚仁孝,可是才能太普通,而且为人不够狠辣,更重要的一点他形象不好,是个瘸子。这个时候次子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跟长子朱高炽比起来,朱高煦就显得十分高大威猛,朱棣一时犹豫,便询问了解缙。
解缙似乎明白朱棣的意图,所以故意提到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可是朱棣的态度却出乎解缙的意料,朱棣显得不是很满意。解缙立刻反应了过来,连忙说出了一个千古著名的理由:好圣孙。这个理由实在是太重要了,一度被清朝的乾隆皇帝拿去装潢自己的门面。
朱高炽虽然不咋地,但是他儿子朱瞻基是个聪明伶俐的好孩子,朱棣终于宽心,将朱高炽立为太子。可是这件事深深伤害了朱高煦,好圣孙的故事传出来以后,朱高煦对解缙恨之入骨。
解缙被朱高煦谗言所害,贬谪安南。朱高煦得知这个故事以后,对解缙恨得咬牙切齿。他认为自己战功赫赫,跟当年李世民一样,因为是皇帝的次子,所以就得不到继承权。这是不公平的事情,跟自己的大哥朱高炽比起来,他认为自己实在是太优秀了,所以一切都是解缙捣的鬼。
所以朱高煦便有意无意地在朱棣面前说说解缙的坏话,久而久之,解缙就再也得不到朱棣的信任了。这件事对解缙的打击很大,不久之后朱棣更是将解缙给贬谪到了外地,一路到达了安南。
永乐八年,缙奏事入京,值帝北征,缙谒皇太子而还。汉王言缙伺上出,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帝震怒。缙时方偕检讨王偁道广东,览山川,上疏请凿赣江通南北。奏至,逮缙下诏狱,拷掠备至。---《明史》解缙心里苦,但是他愿意熬着,因为他认为只要朱棣死了,朱高炽上台,一定会重用自己。所以在入京的时候,解缙居然私下里跟朱高炽长谈了很久,而且私自出京的事情,居然没有得到朱棣的允许。
锦衣卫可不是吃干饭的,被朱棣知道以后,解缙彻底被一撸到底,关进了死牢。
因朱棣一句话,解缙丢了性命。解缙岁数不大,所以他愿意在牢里熬着,他还心心念念地认为,只要朱高炽上台,自己所有的烦恼就都没有了。哪曾想不幸的事情再次降临。
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将犯人的花名册交给朱棣审阅的时候,朱棣不小心看到了解缙的名字,就随便问了一句:“解缙这老小子还活着呢?”意思很明确,那就是说解缙不该再活着了。纪纲听懂了朱棣的意思,回去后将解缙用酒灌醉,随后埋入了雪里给活活冻死了。
解缙死的时候只有47岁,一代才子就这么陨落了。他的死绝对不是意外,更不是纪纲会错意,因为他死后,他的家人也遭到了流放,家产更是被全部抄没。
总结:朱棣为什么要杀解缙?解缙对他还有什么威胁吗?说实话,这个世界上能够威胁朱棣的人,可真的不多。一个是他的狗头军师姚广孝,但是人家一心向佛,没有争名夺利的想法。还有一个就是解缙,因为解缙够聪明的。
为什么说解缙会威胁到朱棣呢?解缙从怂恿朱棣立朱高炽为储君的时候,就已经彻底成为朱高炽这边的人了。他不再是单纯的朝臣,而更像是皇子的家臣。这是一件比较危险的事情,因为皇子和朝臣有干系的话,是会威胁到皇权的。
当年李渊为了削弱李世民的实力,刻意将房玄龄和杜如晦从他的家臣名单中抹去,令他们入朝为官,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朱高炽即使自己的儿子,那也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皇权。自古以来皇子篡位的事情难道还少吗?朱棣希望将废立大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希望解缙成为当中的纽带。
而且一旦朱棣去世,解缙必然会得到重用,到那时候,他可是四朝元老,这级别地位实在是太高了,自己那个仁义的儿子能镇得住他吗?朱棣深表怀疑。
解缙被朱元璋视若亲子,深得朱棣器重,为何最后被埋入雪堆冻死?
恃才傲物,不知检束,这样的人,结局一般都不会太好。
解缙,字大绅,江西吉水人,自幼聪明绝顶,明朝遗老钱谦益在清初编撰的《列朝诗集小传》中有如此描述——
“五岁时,族祖抱置膝头,戏之曰:‘小儿何所爱?’应声作四绝句,其一曰:‘小儿何所爱,夜梦笔生花。花根在何处,丹府是我家。’······年十九举进士,倚待动辄数万言,未尝起稿,善为狂草,挥洒如雨风。才名炫赫,倾动海内。”万历朝的状元焦竑这样评价他:“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
解缙自己常对人说:“宁为有瑕玉,不为无暇石。”
有这样的自我评价,可见此人不甘平庸,渴求锋芒,胸无城府,心无崖岸。
解缙十九岁考中进士那一年,是洪武二十一年,他是极幸运的大才子,刚被授予庶吉士之职,便引来了太祖朱元璋的器重。
朱元璋对他说,我和你从道义上说是君臣,从恩情上说犹如父子,你应该知无不言。
就解缙一生的命运看,他是成在朱元璋此言,亡在朱元璋此言。朱元璋这一句明君鼓励,一把就抽出了他的心中利剑,从此再无法收回去。
在洪武朝,向朱元璋进言,解缙一向直率尖锐,但刚开始愤世直言时,他还能掌握一些分寸,懂得把一切责任都推到臣下身上:“天下皆谓陛下任喜怒为生杀,而不知臣下之乏忠良也!”
朱元璋看到这一些进言,是什么评价呢?
觉得他有点“迂腐”,“年少而语夸”,但整体上还是颇为赏识的。
仗着朱元璋的器重,随后的解缙火力全开,不仅敢直接批评朱元璋分封二十几个皇子为藩王的做法,而且对朝中大员也经常出言不逊。
起初朱元璋尚能像仁父般包容,但到了洪武二十三年,面对解缙公然为惨遭灭门的韩国公李善长鸣冤,朱元璋的感觉就不好了,觉得这个才子锋芒太露,太不懂事。
于是,在召见解缙父亲的时候,朱元璋说,你的儿子大器晚成,现在不如归去,多读点书。
完了又对解缙本人说,你回去尽心于古人,十年以后再来大用,还不晚。
朱元璋用这种方式将解缙赶走,其实是磨其锋芒,敲其警钟,遗憾地是,解缙对此领悟并不深刻。
八年之后,朱元璋驾崩,解缙回到京师,但京城官场并不欢迎他,不久即以其违反圣旨,而且母丧未葬,父近九十,不当舍弃亡母老父出行为由,将他贬到了边远地区。
遭到这般打击,解缙异常痛苦,他向礼部侍郎董伦写信诉说衷肠,缙率易狂愚,无所避忌,在奏疏中常常表达不同政见,因此遭人痛恨,企图陷我于法。
他请求董伦帮忙,或者调回京城,或者返回家乡。董伦是个讲义气之人,因他鼎力相助,向建文帝推荐,解缙最终被召回京城,出任翰林侍诏。
后燕王朱棣率“靖难”之师攻入京城,悬赏捉拿太常寺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等左班文臣二十九人,翰林侍诏解缙与户部侍郎夏原吉等文臣,“叩马首迎附”,由建文旧臣摇身一变而成了永乐新贵。
方孝孺誓死不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大义凛然地写下了“燕贼篡位”四个大字,最终被诛杀。后来这个即位诏书是谁起草的呢?
就是解缙。
此一举说明他真是一块“有瑕玉”,此后再说是纯臣,说服力似乎就有些不足了。
朱棣登上皇位后,第一要务就是篡改历史,他对于建文时期编写的《太祖实录》十分不满,参与其事的叶惠仲因为秉笔直书有关燕王谋反之事,被诬陷为“逆党”,遭到族诛的酷刑,而随后接任编撰总裁,负具体责任的便是解缙。
因为选择了恭顺效命永乐新朝,同时对建文朝旧事始终保持了沉默不语,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朱棣的确很器重信任解缙,因此他与杨士奇等人一同进了新朝文渊阁,参与机务,从而成了明朝第一批内阁大学士。
朱棣在右顺门召见解缙等七人时说:朕即位以来,尔等朝夕相与共事,不离左右,朕多次告诫尔等恭慎不懈,然而人之常情,保初易,保终难,尔等应该慎终如始,庶几君臣保全之美。
解缙叩首回应:陛下不以臣等浅陋,过垂信任,敢不勉励图报。
朱棣听了很高兴,赏赐各人五品官服,不久又赏赐解缙等人与尚书待遇相当的“金绮衣”,并且说,为皇帝代言,关系国家机密,而且早晚随侍朕的左右,裨益不在尚书之下。他还特别鼓励解缙要无所畏惧地进言:敢为之臣易求,敢言之臣难得,敢为者强于己,敢言者强于军,所以王魏之风世不多见,若使进言者无所畏惧,听者无所忤,天下何患不治?
朱棣把自己比成了从谏如流的唐太宗,要求解缙能做直言极谏的魏征。
可问题是,酷似乃父的朱棣,真有唐太宗的胸襟与雅量吗?
解缙没有去深究这个关乎性命的问题,便一头扎向了争取做魏征的名臣不归路。
朱棣要他逐一品评朝中诸臣,要知道聪明之人从来都是视此为官场大忌,但解缙却全然不顾,意气风发地很,一口气,他把六部尚书评价了个遍,例如,他说吏部尚书“其资重厚,中无定见”、户部尚书“有德有量,不远小人”、兵部尚书“虽有才干,不知顾义”——总之,等评价完,满朝大员他是全数得罪完了。
太子听说解缙“君子坦荡荡”,也要他来评价几个人,在官场,近太子这又是一个大忌,但解缙依旧无所顾忌,照样信口开河。
难道他不知道,刘伯温之死或多或少就跟当年评价杨宪、汪广洋、胡惟庸有关?
可以说,恃才妄行到这个地步,解缙距离凶多吉少已经不远了,遗憾的是,他非但没有警醒,相反越陷越深,后来居然主动投身进了册立太子之议。
这不是找死吗?
朱棣有三个儿子,都是徐皇后所生,没有嫡庶之分,按照立嫡立长的原则,老大朱高炽毫无疑问是不二人选,但是戎马一生的朱棣却喜欢跟随他南征北战的老二朱高煦。
朱棣曾抚着他的背说:你要努力,世子(朱高炽)多病,不久将立你为皇储。
因为有心换掉太子,朱棣私下曾征求解缙的意见,结果解缙很坦率地支持了朱高炽,他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以孽夺宗,自古致乱。”
又说:朱高炽之子朱瞻基是“好圣孙”。
解缙说的都是实话,但说出这些实话他也就卷入了太子之争,并且把如狼似虎的朱高煦彻底得罪了。
但解缙丝毫没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极其凶险的境地,见朱棣对汉王朱高煦越加宠爱,礼仪待遇都超过了太子,解缙又出头劝谏说:这样做会开启争端。
朱棣听了这话,很不高兴,认为解缙在离间骨肉关系。恰在这个时候,朝廷又在议论发兵征讨安南一事,解缙又站出来发表与众不同的高论,反对出兵。
朱棣以为是故意和他唱反调,对他从此不再信任。
如狼似虎的朱高煦抓住老爹这个心理,不久便诬陷解缙泄漏宫禁秘密,又揭发他上年廷试阅卷不公,朱棣大怒,永乐五年下旨将他贬为广西参议。
此前被解缙妄议,怀恨在心的一帮朝臣趁机再捅一刀,说他对于贬官心怀怨恨,朱棣听了索性把他贬为交趾参议,到化州去监督军饷。
永乐八年,解缙回京述职,恰逢朱棣率军北征,于是他只好向临时监国的太子汇报工作。朱高煦抓住此事,向朱棣挑拨:解缙窥伺皇上外出之机,私自觐见太子,不等皇上返回,径自离京,毫无人臣之礼。
朱棣郁结心头的怒气登时迸发,他下令逮捕解缙,关入锦衣卫镇抚司诏狱,严加惩处。
永乐十三年,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呈上在押囚犯名册,朱棣看了,不耐烦地说了一句:解缙还在啊!
纪纲心领神会,把解缙灌醉后,埋在积雪中,活活冻死了。他的妻子和其他亲属受到牵连,全部发配辽东。
《明通鉴》说到解缙悲剧的时候,有个一句话的总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
解缙被朱元璋视若亲子,深得朱棣器重,为何最后被埋入雪堆冻死?
解缙是明朝初年的一名杰出大才子,他曾经获得朱元璋、朱棣的两代君王的高度认可。朱元璋甚至用“恩犹父子”这样的话向他表达喜爱之情。朱棣进京后,方孝孺不愿意写的《登基诏》,最终由解缙妙笔写出。可是为什么,最终解缙会被深埋雪中冻死呢?
(解缙剧照)
一、解缙天资聪颖,少年登科。洪武二年十一月,解缙出生于吉安府吉水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其祖父解子元为元朝进士,曾出任江西安福州判官。父亲解开为二魁胄监,五知贡举。其母高妙莹贤良慧淑,通史书,善小楷,晓音律。
解缙幼时天资聪颖,机敏绝伦。5岁时即能过目不忘,出口成章。7岁时便可吟诗作赋,巧对对联。
相传,解缙曾陪父参加宴会。其中一势利权臣见他身材短小,但名声在外,就故意让其出丑,于是出上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解缙不假思索地回到“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羞得对方满脸窘色。
洪武二十年,18岁的解缙勇夺乡试头名,人称“解解元”。第二年赴京会试,列第七名中二甲进士,其兄解纶和妹夫黄金华也同榜登进士。由此,一家“一门三进士”的解缙,引起了朱元璋的关注,下令将他安置为翰林院中书庶吉士,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高级后备干部。
(朱元璋剧照)
二、直谏“万言”获器重,恃才傲物遭首贬。自从来到朱元璋身边,解缙的才华便得到了朱元璋的充分肯定。不久后,他就升为翰林学士,随侍在老朱左右。
一日,解缙陪朱元璋在大庖西室进膳。朱元璋对解缙说:“朕与你义则君臣, 恩犹父子,你应当知无不言。”
受到鼓励的解缙内心无比激动,当夜就洋洋洒洒成就了一篇《大庖西室封事》,上奏朱元璋,毫不客气地批评了朱元璋的严刑酷法、滥杀功臣之举。
但爱惜人才的朱元璋并未动怒,只是将他的奏折传阅群臣,在百官中引起了一片惊呼。解缙见首战告捷,又在几天之后写了一篇《太平十策》呈送上去,为朱元璋提供了一整套的治国方略。
朱元璋也算沉得住气,表面上仍然没有怪罪解缙,但在“为尊者讳”的高度集权的帝王时代,被人当众揭短,始终是让人不愉快的事。
于是,朱元璋策略地将解缙调任监察御史,希望他能学会收敛。
但解缙并没有体会到老朱的良苦用心,一味地刚秉正直,锋芒毕露,得罪不少大臣。
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好在洪武二十三年,找来解缙的父亲解开,吩咐他带儿子回家“继续进学,10年后回朝大用”。
就这样,解缙因自己的少年轻狂遭遇人生第一次“罢黜出朝”。
(朱棣剧照)
三、投奔朱棣展才华,主编巨著获恩宠。洪武31年,解缙受命在家“进学”已有8年,突然传来朱元璋去世的消息。正待他启程进京举哀之时,其母也撒手人寰。解缙强压内心悲痛,还是急忙赶往京城。
但此时的解缙乃一介百姓,根本没有资格为朱元璋吊祭。于是,当初被他弹劾的官员袁泰,以“母丧未葬,丧失人伦,违逆皇命”为由,在朱允炆面前告了解缙的御状。
由此,解缙被“发配充军, 徙三千里”,来到了甘肃临夏北部的河州卫,做了一名戍边小卒。后来在礼部侍郎董伦的帮助下,才被朱允炆谕召还京,成为待诏九品官职。
不久后,“靖难之役”爆发,朱棣上位,解缙也迎来了人生的一大转机,并由此青史留名。
朱棣登基时,因方孝孺至死不愿为他书写《登极诏》,待诏的解缙,成为了最佳人选。因拟诏有功,解缙从待诏九品官,一下擢升为正六品官,又在极短的时间内入主文渊阁,成为朱棣身边的内阁大臣。
解缙的才华,同样得到了朱棣的赏识,被任命为《永乐大典》的主编,完成了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至高地位。
(朱高煦剧照)
四、禀性难移得罪权佞再遭贬,深陷政治斗争终被杀。解缙在成为朱棣身边的红人后,经常为他出谋划策。一日,朱棣开列了一串朝臣名单,让解缙据实对他们一一点评。解缙又犯了老毛病,老老实实地将他们各自的优缺点写了出来。由此,不但得罪了一干大臣,还就此为自己的悲情结局埋下了祸端。
一天晚上,几位大臣聚在一起喝酒,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不满解缙在朱棣面前对自己的评价,故意做对联讽刺他:“洞中乌龟,颈长壳硬矮拍拍;塘里水鸭,嘴扁脚短叫呱呱。”
解缙马上回击,出了一个上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邀请纪纲作对。一介莽夫的纪纲,当然无法作答,解缙随即说出了下联“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狠狠地将纪纲奚落了一番。
没想到,这段插曲,竟为解缙招致后来被雪埋的后果。
实际上,解缙最大的错误,是卷进了皇权斗争。
永乐三年,朱棣询问解缙关于皇储人选,深受儒家思想浸淫的解缙建议立嫡长子朱高炽。而朱棣却有心立次子朱高煦,此事引发了朱高煦对解缙的强烈不满。
后来,朱高炽果然被立为太子,而朱高煦被封为汉王。
(纪纲剧照)
朱高炽的表现,一直令朱棣不满。而朱高煦却隆宠优渥,甚至超过了太子。直率的解缙又给朱棣上奏“启争也,不可”。此举彻底惹恼了朱高煦,他将自己未能成为太子的原因,全部归罪在解缙身上。
终于,解缙再次遭贬,降为广西布政司参议,后又贬往交趾。
永乐八年,解缙回京奏事,恰逢朱棣北征未归,解缙就偷偷地觐见了太子朱高炽。一直紧盯着解缙的纪纲,得到消息后,告诉了朱高煦。
朱高煦在朱棣面前向解缙打出了致命一击:“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
于是,纪纲在得到朱棣的授意后,将解缙打入大牢,并将他关押了5年之久。
永乐十三年,朱棣突然提出查看囚册,发现解缙仍赫然在列,轻轻问了一句纪纲:“缙犹在耶?”
心领神会的纪纲,马上把解缙从死牢里提了出来,好酒好肉地招待了他,直到他烂醉如泥。最后,纪纲指挥锦衣卫将解缙埋在雪地里。
一代奇才解缙,就这样沉在醉乡中, 静静地死去了,时年47岁。
(参考资料:《明史》)
解缙被朱元璋视若亲子,深得朱棣器重,为何最后被埋入雪堆冻死?
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被埋入雪堆冻死,这是直接的死因,真正令他致死的,是在太子之争中,他遭到朱高煦的陷害,再有就是永乐帝朱棣的残暴。《明史·解缙传》记载: 十三年,锦衣卫帅纪纲上囚籍。帝见缙姓名曰:“缙犹在耶?”纲遂醉缙酒,埋积雪中,立死。
若写成白话文,意思是说:永乐十三年,锦衣卫的首领纪纲上呈牢狱中服刑人员的名单,:朱棣看见解缙的姓名之后说:“为什么解缙还在?”。纪纲心领神会,与解缙喝酒并把他灌醉,然后将他埋在积雪中,活活冻死了。
解缙为何能成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朱元璋即位的第二年,解缙出世,江西吉安府人。解缙与刘伯温一样,都是神童。五岁便识字,七岁能写文,十岁读千言而过目不忘,十二岁贯穿四书五经的义理。
二十岁考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可谓年轻有为。解缙一生经历二帝,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修改《元史》、《宋书》、《礼记》,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主编《永乐大典》。
解缙主编的《永乐大典》约有3亿字,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实际上,史学家认为,《永乐大典》比清朝才子纪晓岚主编的《四库全书》更有价值,纵使《四库全书》有8亿字。因此,解缙排在明朝三大才子之首,实至名归。
伴君如伴虎,才子解缙在朱家王朝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世宦中浮浮沉沉。解缙20岁初入仕途,刚正不阿,但缺少经验,因指责兵部松懈无为,得罪兵部尚书沈潜。沈潜是当时朝廷内部最大势力淮西集团的成员,他见解缙一外籍官员敢指责自己,便上疏诬告解缙。朱元璋碍于开国功臣们的情面,加上对解缙本身的直言颇为不悦,虽然很欣赏解缙的才华,但还是将他贬为江西道监察御史。
解缙22岁之时,朱元璋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实则是铲除淮西集团内的开国功臣,但是解缙不知轻重,上疏为李善长辩冤。朱元璋很不高兴,觉得解缙虽然才华横溢,是个可造之材,但欠缺官场历练,日后会成为群臣攻击的对象,朱元璋出于惜才,便有心开导说“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解缙无奈之下,只得回到江西吉安,专心替朱元璋修史,时间长达八年。
朱元璋逝世,身在江西的解缙上南京吊丧。朱允炆继位时,淮西集团的党羽对解缙依然怀恨在心,指责解缙“诏旨,且母丧未葬,父年九十,不当舍以行。”朱允炆听信谗言,便以不孝之名,贬解缙为河州(今甘肃兰州附近)卫吏,实则是将解缙流放边境。
直到解缙34岁,礼部侍郎董伦极其欣赏解缙的才华,常在朱允炆跟前称赞解缙的才华。解缙这才很以召回京师复职,任翰林待诏。
解缙复职一年,朱棣对朱允炆发动靖难之役,成功夺位。朱棣登基之后,对解缙才华也颇为欣赏,升其翰林侍读,并且让他着手主编《永乐大典》。
太子之争,让解缙命丧黄泉。1405年,朱棣召解缙入宫,磋商立太子之事。朱棣想立太子的人选有两个:大儿子朱高炽,二儿子朱高煦。
朱高炽精通儒学,性情儒雅仁慈,与朝中文武大臣相处颇为和谐,但是他武艺平凡,在朱棣前往攻打南京夺位战争中,他留守北京,战功不高。
朱高煦英勇善战,作风强悍,颇有朱棣的风范,而且攻打南京期间,曾救过朱棣一命,战功显赫。因此朱棣偏向立朱高煦为太子。
然而,解缙却力荐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对朱棣说:
“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朱棣听罢,颇为不悦,犹豫不决,解缙见状继续说:“好圣孙”。朱棣听完,龙颜大悦。“好圣孙”是指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他自幼聪明伶俐,文武双全,既有父亲的儒雅仁慈,处事又能睿智果断。朱棣一直很欣赏喜欢这个孙子,若立他父亲朱高炽为太子,继位之后,将来的皇位再让朱瞻基继承,对朱家的天下必然是最有利。
接着,朱棣按礼制,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这让战功显赫的朱高煦非常不满,从此也对解缙怀恨在心。
同年,朱棣为了让朱高炽有战功,稳固他的太子地位,派朱高炽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征伐安南,解缙上疏劝阻,认为这是内耗国力,朱棣心有不悦,觉得是书生之见。朱高炽征伐成功后,在安南设置郡县,但在治理上,过于仁慈,朱高炽的表现并不能让朱棣满意。
而一直战功显赫的朱高煦,愈来愈受朱棣的厚待,礼秩与太子朱高炽同等。朱棣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在加深朱高炽与朱高煦的矛盾。深知其中要害的解缙上疏劝阻说:“启争也,不可。”意思是说,你这种做法是启动了朱高炽与朱高煦的斗争,这是不可行的。
朱棣听罢,将之当成耳边风,并且怒火中烧地呵斥解缙,认为这是对他儿子之间的挑拨离间,对解缙更加不满。
次年,淇国公邱福将朝廷机密“传达延外”,朱高煦一直对解缙怀恨在心,于是趁此机会嫁祸解缙,说是解缙泄露的朝廷机密。
因此,解缙被“禁中语(指帝王在宫内与亲近者所说的不公开的话。)”五年,祸不单行,朱高煦继续命人诬告解缙“试阅卷不公”等罪,解缙被贬到交趾(今越南)。
41岁,解缙因事入京奏事,恰逢朱棣北征蒙古未归,解缙只好觐谒太子朱高炽后,返回交趾。
朱棣北征归来,朱高煦又趁机诲言说:“伺上出,私见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朱棣听罢,勃然大怒,以“无人臣礼”罪下诏狱,而此时的解缙准备去广东,但在路上,他看到赣江两岸旱情严重,百姓深受其害,便上疏请凿赣江通南北,引水灌田,以解百姓之苦。可奏书刚至,朱棣看罢更加愤怒,立刻诏令锦衣卫逮捕解缙入狱。
解缙入狱6年之后,出现了本章初写的那一幕。一代才子解缙,才华横溢,忠心耿耿,最后狱中被人灌醉,冻死于积雪中,享年47岁,令人唏嘘不已。
解缙被朱元璋视若亲子,深得朱棣器重,为何最后被埋入雪堆冻死?
明朝的大才子解缙埋在雪堆里冻死,真是可怜,得到朱元璋的器重,朱允炆重用,朱棣更是重用,官至宰相,有着荣华富贵,怎么后来冻死了,谁也不相信?
解缙,明洪武二年,出生在江西吉水书香门第之家,幼时的解缙聪明无比,5岁就能出口朗诵,7岁作文写诗,10发能背千言文,终身不忘,12岁读《四书》,《五经》,而且还熟知其意,乡亲们称他为“神童”。洪武二十年重举人,洪武二十一年中进士,同年官至翰林学士,朱元璋很欣赏他的才华,留在身边把他当做儿子看待,有一天,朱元璋对解缙私下说:“我们俩个从道义上讲是君臣,从恩情上讲如同父子,你有话就直说就行。”次日解缙上万言书《太平十策》朱元璋看后,赞不绝囗称乃奇才,22岁的解缙刚入仕又得到朱元璋的夸奖,开始恃才傲物了,有点飘了,口无遮拦,忘议朝政,抨击众臣了,弄的众臣都不满意,又为李善长申冤,朱元璋也不高兴了,认为太年轻了缺少经验,缺少内涵,再这样下去,会是众臣的攻击对象,又爱惜他的才华不愿伤害他,只的把解缙老爹找来,把他领回家进行读书历练,闭口思过,并答应十年后再重用。
解缙在家刻苦读书,等10年后朱元璋再重用他,解缙还没等10年,朱元璋8年就死了,解缙失去朱元璋的厚爱,他非常伤心去京哭灵,有的大臣开始向新皇帝朱允炆告他黑状,说他母亲去世还没埋葬,父亲90多岁了也不管,就来京城了,不孝。朱允炆没有重用他,解缙再朋友的帮助下,这才复职任翰林待诏。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并登基,朱棣早就听说解缙是大才子,把他拉拢到自己的身边効力,让他任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解缙达到了人生巅峰。让他主编了《永乐大典》,《太祖实录》,《列女传》出书后,朱棣非常满意,还佳佳奘他,这是解缙最辉煌的时刻,解缙生性直爽,满腹经纶,才智过人又能直谏,朱棣很喜欢他,什么事情也找他商量。朱棣立太子之事,拿不定主意就找他商量,朱棣意思是想立次子为太子,因为大儿子朱高炽腿残疾还很仁厚,次子朱高煦,虽然性格暴烈,但能力很强,立下无数战功,按礼制应立老大,让解缙拿主意,解缙也不总结以前的失职教训,又信囗开河了说:“礼制不能改,当然立老大了,立次子会有争端。”朱棣还是犹豫不定,解缙说:“好圣孙。”意思是,你大儿子不行,但是你有个好孙子朱瞻基,聪明伶俐,能坐稳江山,朱棣听后便定下了太子朱高炽。
次子朱高煦封了个汉王,朱高煦非常不高兴恨之入骨,认为解缙从中捣鬼了,就时不时的在朱棣跟前说解缙坏话,朱棣以然宠爱朱高煦,把他留在身边,享受越出礼制的待遇,解缙的直脾气又来了,劝朱棣这样下去会让人有争议的,朱棣大怒,认为这是挑拨骨肉感情。
永乐八年,在外做官的解缙到京城办公事,正好朱棣带兵出去打仗去了,解缙办完事,心想拜望一下太子去,我举荐了他,以后还得只望他高升呢,于是去了太子府和太子高聊一番,在古代太子不召见,不能随便去,这下让朱高煦抓住把柄,朱棣回来后,朱高煦把解缙去太子府的事说了一遍,又增油加醋地说:“不知道他们再密谋什么”。朱棣大怒把解缙下入大狱。
解缙再狱中苦熬着,心想朱高炽继位就行了,他也知道伴君如伴虎,困难是暂时的,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把犯人的花名册,让朱棣审阅,无意中看到了几年不见的解缙,说了句:“解缙还活着?”纪纲琢磨透了皇帝的意思,回去带了一大壶酒,把解缙灌醉,又让锦衣卫把他埋到雪堆里,活活冻死,死时47岁,一代才子就这样惨落。
解缙的一生可以说,既辉煌又惨淡,刚正直言,恃才傲物的性格,不会低调谦虚,不会察言观色,不懂官场险恶,政治风险,妄有满腹经纶,不知道隐身而退,才大欺主的道理,最终让人算计而惨死,真让后人而惋惜。
解缙被朱元璋视若亲子,深得朱棣器重,为何最后被埋入雪堆冻死?
解缙,著名的“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字大绅,一字缙绅。江西吉水县人,明初学者、文学家。解缙于洪武二年(1369)出生在江西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据传解缙自幼便有着过人的天赋,被称为“神童”。据说他在襁褓之中便开始识字了,五岁时一篇诗文他听一遍便能够记住。七岁可以著文章,十岁能够每天背诵千言的文章并且终身不忘,十二岁时便读尽了《四书》、《五经》并且能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真意。解缙在二十岁的时候中了进士,由此步入仕途。可就是这样一位朱元璋和朱棣的两朝宠臣,如此聪明的一位才子,最后的结局竟然是被埋入雪堆中而冻死,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解缙之所以落得如此惨的下场,就在于他真的太聪明了。有一句话叫“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就是解缙这种人。解缙为官以后,常常因为学识渊博被朱元璋召见,朱元璋在与解缙谈论政治时还曾为了鼓励他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听了这话的解缙,不仅不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还以为朱元璋对他有很深的信赖度。第二天便向朱元璋上呈了万言书,向朱元璋建议应当改善一些政治举措,这使得一开始朱元璋十分“赞许”解缙的才华。
后来,得了夸奖的解缙便如同脱缰的野马一样开始一发不可收拾起来。上书进言朝廷中的某些官员玩忽职守,因此遭到了一批大臣的记恨,解缙便被他们上书诬告了一番。朱元璋看着解缙的种种行径,认为解缙过于直言,缺乏该有的修养,不宜继续留在朝廷为官。于是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召见了解缙的父亲,对他说:“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于是解缙就这样跟父亲回了家。
后来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继位后,建文四年(1402)解缙被时任礼部侍郎的董伦所举荐,这才得以回京复职。后来朱棣造反,看清了局势的解缙投奔了朱棣。朱棣成功登基后,解缙便因为出众的才华得以升任了翰林侍读,成了朱棣的最受信任的近臣。后来当朱棣在朱高煦和朱高炽之间犹豫立谁为太子时,支持朱高炽的解缙在关键时刻影响了朱棣的决定,使得朱高炽被立为太子。而解缙的死亡之路便从这时候拉开了帷幕。
解缙因为支持太子朱高炽,其中一些言行被朱高煦查知,故此有意陷害解缙,朱高煦对朱棣说解缙向外泄露了当时君臣商议立太子时的交谈。虽然议立太子一事已经过去好几年了,早就成了既成事实,但泄露宫中机密总是君主心中的一个疙瘩。于是朱棣找了个理由,说解缙在科举考试阅卷时读卷不公,将他贬至广西。解缙刚刚上路不久,又被改贬交趾。永乐八年(1410),解缙进京奏事,时逢朱棣亲征蒙古未归,于是向留守的太子朱高炽报告完毕,即行返回。朱高煦听说此事以后,就向朱棣报告称解缙进京目的在于趁朱棣不在,私下求见太子,引起朱棣暴怒。下旨将解缙抓起来严刑拷打,最后被埋在雪堆里生生闷死。就此,一代才子解缙的生命就这样落下了帷幕。
解缙是一代才子,还曾编写《永乐大典》,对那个时代来说政治贡献可谓巨大。可令人惋惜的是,解缙最终被卷入了夺嫡之争的漩涡并且不幸成了这场战争的牺牲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