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出街暗访,发现税收贪污问题后杀了哪些臣子?
朱元璋是自古反腐做得做好的一位皇帝,他从小出生贫寒,因为元朝吏治腐败,父母都是在饥荒之中饿死的。所以朱元璋发誓,如果将来能够做皇帝,一定要杀光天下的贪官。
朱元璋从乞丐中脱颖而出,对百姓好对官员严。当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朱元璋即使这么想,也不会说出来。朱元璋为了能够活下去,便前往黄觉寺做小和尚。
做和尚是可以出去化缘的,在那个年代,做个和尚就相当于乞丐当中有编制的,可以讨百家饭而不被人们嫌弃。
所以朱元璋觉得这份职业还不错,后人便认为他是做过乞丐的,确实在那个年景跟做乞丐是没什么差别了。
所以朱元璋对民间疾苦是非常熟悉的,他明白老百姓需要怎样的一个社会。等到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特别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对税赋方面管理得也比较松散,只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够吃上饱饭。
可是这件事似乎还是有点难度,因为贪官污吏实在是太多了。朱元璋无奈之下,只能对官员严格,对百姓柔和。
朱元璋伪装成乞丐,查出惊天大案。这当然还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重新化妆进入到了乞丐的行列之中,这帮乞丐可是消息四通八达的人,而且那个时候又不喜欢搞什么花边新闻,所以基本上传出来的事情都八九不离十。
这帮乞丐一直都在议论一位官员,那就是朱元璋任命的都察院御史刘志仁。刘志仁是朱元璋派到下面去查案子了,现在听乞丐们说起这个人,才发现,原来刘志仁利用自己下去查案的职权,在淮安地区收受贿赂。
因为人家不肯给贿赂,所以刘志仁将一个非常小的案子,一直拖着不肯宣判。刘志仁的目的很简单,只要价钱高,那么这个案子就是谁获胜。
朱元璋心里恼火啊,恨不得立刻前去把刘志仁给砸碎了。不过这个时候朱元璋冷静了下来,他必须要亲自去查清楚这件事是不是真的。既然乞丐朋友们都有这种说法,那肯定不是空穴来风。
所以朱元璋亲自审查了这个案件,确认了包括刘志仁在内的多名官员贪污腐败的严重情形,朱元璋毫不手软,把这些官员都给宰了。甚至还因此牵扯了很多高官,也都收到了责罚。
朱元璋反腐最厉害的大案,应该就是郭桓案。洪武十八年的时候,朱元璋突然发现这么大的一个国家,税收才那么一点点,他心里逐渐犯起了嘀咕,决定要查一查这中间到底出了什么状况。
结果他查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李彧和户部侍郎郭桓等官员联合贪腐的行为。首先他们私吞了太平府镇江府的税收,后来又吞并了浙西将近一半儿的秋粮,还设立了各种增加税收的办法,让自己的腰包鼓起来。
这么算下来,郭桓这些贪官,一共贪污了2400多万石粮食,相当于当时全国一年的总税收。
朱元璋立刻意识到一点,这绝对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干得出来的,因为如此庞大的数目,他们几个人根本就吃不下去。为此,朱元璋决定彻查这件大案,结果事情就大发了,事情牵扯到全国所有官员,甚至连六部之中都有大量牵连者。
朱元璋你彻底怒了,他吩咐将牵扯官员全部下狱诛杀,但是都杀了就没人为他打工了,所以朱元璋下令,六部侍郎以下官员,但凡牵扯其中的,一个不留。
一时间全国杀了几万贪官。而且连民间的地主也没有幸免于难,基本都被抄了家,可见朱元璋对贪腐的痛恨之处。
总结;朱元璋惩治贪腐,这是骨子里的愿景。其实从很小的时候,朱元璋就遭受到了贪官污吏所带来的伤害。他的父母兄弟是被活活饿死的,如果这些贪官不盘剥老百姓的话,那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所以他登基以后,将父母排位供奉在宫中,常常在父母跟前立誓要诛杀天下贪官。
这是从小到大一直存在于朱元璋血脉中的思想,所以在朱元璋当皇帝的期间,贪官的日子是真的不好过。
不过朱元璋杀戮心太重,杀掉的官员太多,导致后来官员严重缺失,临时补上来的官员又不太合格。他只是仰天长叹,自古以来贪官也不少,但是没见过这么多联合起来一起贪的。
朱元璋出街暗访,发现税收贪污问题后杀了哪些臣子?
洪武十九年(1386年),这一年是朱元璋称帝的第二十个年头。
有一天,老朱坐在金銮殿上寻思开了:“自南京称帝以来,老朱我励精图治,努力减免百姓税赋,严惩贪官污吏。”
百官也上奏说「地方吏治清廉,风清气正、一片祥和」弄的我心里也没底,这些当官坏的很,别是在骗我吧?
朱元璋心眼很多,一般人骗不了他,这也是苦难童年造就的性格,想想看,老朱7岁就沿街乞讨,心眼少早就死在异地他乡了。
说实话老朱过去很自信,过去南征北战和基层打交道多,各种情况摸得很清。最近十几年出宫少了,对地方不甚了解,所以对百官的话将信将疑。
“不行,我要微服私访深入民间,看看惩治贪官污吏的效果如何?听听老百姓是什么说的”。
朱元璋打定了主意,第二天一大早,带上一名锦衣卫,二人扮作乞丐就出宫了。
老朱对乞讨门清,他从小当过乞丐,加上扮相逼真,所到之处并没有被人发现破绽。
老朱走走停停,边乞讨边暗访,晚上没人的时候就偷偷把听到和看到的记下来。也许是天子脚下的缘故吧?总得来说南京百里范围的官场还不错。
老朱越走越远,不知不觉来到了淮安地界。这一天,老朱来到了淮安府门前,发现这里热闹异常,原来知府大人组织手下欢迎御史大人巡视办案。
但见两位御史风尘仆仆的来了,点头微笑。老朱一看认识,这二人分别是他在半月前从国子监选拔的监生——刘志仁和周世良。老朱授意二人去地方核查一下税收情况,刚巧君臣在此碰面了,不过没人能认出乞丐就是当今天子。
话说御史进了淮安府,随即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老朱不能现身,他要暗中观察,只好混进了当地丐帮组织里了。
还别说,二位御史工作效率蛮高的,当天传唤了淮安府的税监,火速封存了当地的卷宗账目,马不停蹄的开始查找线索。
经过一个礼拜的查账,二人终于查到了当地官员涉案的铁证。
有一天晚上,刘世仁和周世良围桌对饮小庆一番,当时周世良感慨的说:“刘兄,账目总算查清了,咱们也算不负圣上皇恩,明天赶回京城奏明皇上,把这些贪官绳之以法……”
没等周世良说完,“哈哈……”刘世仁笑了起来。
“刘兄何以发笑?”周不解的问道。
“老弟,你还嫩点”,刘世仁滋溜一声喝了一口酒,然后问道:“咱们读书为啥?”
“还用说,上报皇恩,下安百姓”。周有点动情的回道。
“错了,老弟大错特错了,读书是为了荫妻封子荣华富贵,现在就能实现这一切,我们为什么要着急上报朝廷的?老兄真是木头脑袋。
周世良彻底蒙圈了。“这是何物?”刘志仁指了指身后的卷宗,周说这不是证据吗?
“错,大错特错,此乃银子也。”
“刘兄,你是喝多了吧?这怎么会是银子呢?”周世良一脸的懵逼。
刘志仁滋溜又呷了一小口酒,说,“你我明日稍微露一点口风,何愁没有大把的银子孝敬,这不是银子是啥?”
周世良大惊,“刘兄这可是犯法啊!”
“你不说,我不说,涉案的官员更不说,你怕啥?”
“你说的也对,小弟听你的。”周世良说道。
第二天,刘志仁和周世良把查账的情况透露给了知府,知府连夜把消息泄露给了手下,次日半天时间二人就收了5000两银子。
涉案的贪官用金钱买来了平安无事。可是亏空总得有人买单吧!
二位御史和涉案人员结成了同盟,把赋税不足说成是老百姓抗税。为了把税收补齐,对老百姓进行了残酷的压榨。
百姓自然不服,因此拘捕了许多人,而其中就有丐帮一个乞丐的父亲,他的姐姐也被官府抓了起来。
晚上,这个乞丐气愤不过,向朱元璋诉苦道“天底下还有这样的官,我家交税了,现在要强行再次交税,还有王法吗?可怜的老爸没钱交被打的死去活来,我姐姐也被差人强奸了。呜呜……
乞丐说着说着泣不成声。
老朱听罢火往上撞,但很快明白了自己的身份,强压怒火开导乞丐不要难过,朝廷自有法律制裁他们的。
到了深夜,乞丐们都睡了,朱元璋命锦衣卫潜入知府内,搜集周、刘的犯罪证据。
锦衣卫本来就是特务出身,这点事不在话下,很快查明了情况,果然像乞丐说的那样,差人轮奸了乞丐的姐姐,并把乞丐的父亲活活打死了,御史和贪官狼狈为奸。
查明事实后,朱元璋直接来到了淮安府衙,击鼓升堂。
当时御史还在和知府等官员喝酒,听到有人击鼓急忙跑了出来,看到是一个叫花子,知府大怒,刚要喝骂,锦衣卫上前亮出了皇上的玉玺等皇家信物,知府、御史等官员慌忙跪下。
朱元璋愤怒的质问二位御史,为何玷污国子监学生的名声,刚进入仕途就贪赃枉法,实在让人伤心。
老朱越说越愤怒。来人把两位御史、淮安知府还有两位税监等人斩首,这次一共斩了三品以上的大臣五位,涉案官员达61位,老百姓齐声说“皇上圣明,惩治贪官污吏果然铁腕”,府衙外跪倒一片。
这件事历史上有记载,收录在朱元璋的《御制大诰》一书里。经过此次事件后,朝中再无官员敢做出贪污受贿之事。文/秉烛读春秋
朱元璋出街暗访,发现税收贪污问题后杀了哪些臣子?
俗话说得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能够拥护你,是因为你能了解大众的贫苦,做事情能为百姓着想。而明朝皇帝朱元璋,很多人都说他是个暴君,但我认为他是个明君。朱元璋早年家里面很穷,穷到只能靠要饭来糊口。就算是后来飞黄腾达,也从来没有忘记过要饭的日子。但是自从做了皇帝,他发现自己耳朵似乎是“聋了”。
这里的聋不是生理意义上的聋,而是他看到奏折上面所写内容,全部都是国泰民安的景象。朱元璋他也不傻,他做过乞丐,知道百姓有多穷。
不可能仅仅在他做了几年皇帝就能把日子过好,当然他也知道,这是因为下面的官吏不敢报告真实情况导致的。因此朱元璋也经常乔装打扮成平民,去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
而这一天朱元璋扮成了乞丐,因为乞丐经常四处流窜,消息最发达。想当年朱元璋做乞丐的时候,就结下了不少的朋友。后来打仗的时候,甚至还用过他们做情报。
这次朱元璋混到乞丐队伍里面去,听到周围乞丐都在讨论一个人——都察院御史刘志仁。这个人他有印象,前不久的时候,淮安发生一起案件,把他派过去专门处理这件事情。难道他又惹什么幺蛾子了吗?于是朱元璋几经打听,终于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都察院御史刘志仁确实过去查案子了,但是本来一件非常清楚的事情小案子,他却一直拖着不判决。
有什么难处吗?其实也并非如此。他这是在等别人给他贿赂,谁给的钱多他就判谁赢。而且心还非常黑,可谓是吃了原告吃被告。不仅勒索两家人的财产,还诱惑良家妇女。
朱元璋知道事情之后大为生气,他平生最恨的就是贪污腐败。而且这个人还是自己派过去审案子的,岂不是就是代表了自己的名声。
于是他表明身份,要亲自处理这些案子。一番调查之后,发现都察院御史刘志仁果然存在贪污腐败的事情。而且这一查不要紧,查出来了一群人(并非是题目说的5个人)。
都察院御史刘志仁虽然官职也不小,但是这么肆无忌惮的贪污,说明上面有人。最后因为这件案件,牵扯出来了60多名给事中。该判刑的判刑,该处理的处理,刘志仁最后也被杀了。可以说在明朝时期,对于贪污腐败的惩罚力度最大。朱元璋曾经颁布律令:“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
比如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恃功骄纵,在村里面横行乡里,被朱元璋罚去守墓。朱元璋的驸马爷欧阳伦,由于靠着权力之便走私茶叶牟取暴利,结果被朱元璋五马分尸。
朱元璋对家里人都这么狠,对其他的贪官污吏更不用多说。
比如说洪武15年,一名户部官员勾结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结果整个衙门的长官全部处死。
洪武16年,刑部尚书收了犯人10000白银,给他找了一个替死鬼。最后将近20多人牵扯其中,全被朱元璋杀了。
洪武18年,朱元璋准备修缮宫廷,工部尚书虚报人数中饱私囊,牵扯进去有十几人被杀。基本上在朱元璋手下干事,什么都可以犯,千万不能贪污腐败。而我们所说刘志仁的事情,其实就发生在洪武18年。
朱元璋出街暗访,发现税收贪污问题后杀了哪些臣子?
朱元璋是从最底层成长起来的皇帝,他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由于天灾加上沉重的赋税,一家人经常饿肚子,他从小就不得不给地主放牛,甚至外出讨饭,父母及大哥相继去世后,为了活命他来到一家寺庙出家做了几年的和尚,后来寺庙也难以为继了,刚满17岁的朱元璋就被打发出去云游化缘,其实就是干起了老本行--要饭。
丐帮的生活就是人员复杂,消息来源广,一入丐帮,便知天下事,他从乞讨人员的口中得知郭子兴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深得民心,朱元璋也很想加入,正好他的老乡汤和也在郭子兴的军中,于是朱元璋就投奔了郭子兴,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
郭子兴病逝后,朱元璋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这支队伍的主帅,随后朱元璋带领军队打败了长江上游的陈友谅,消灭了长江下游的张士诚,逼降了浙江的起义军领袖方国珍,然后率军25万北进中原,消灭了元朝,建立了大明。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早年穷困潦倒的生活一直让他刻骨铭心,因此他希望自己能贴近百姓的生活,站在百姓的立场上治理国家,所以朱元璋下令归耕垦荒,组织农民兴修水利,减免他们的赋税,使老百姓的生活逐渐稳定下来。不仅如此,朱元璋还特别痛恨贪官污吏,他铁腕治贪,但早上杀了一个,晚上又来了一批,怎么贪官越治越多,而且都是些级别低的小贪,重量级的贪官少之又少。
朱元璋一直对自己身边的官员表示怀疑,可又没有证据,贪官的脸上也没有记号,可贪官不出,他一日不安,他思来想去,决定深入到群众中去,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依靠群众他才能得到第一手的可靠消息。朱元璋乔装打扮穿上破衣烂衫,别说还挺像乞丐的,他有这方面的经历嘛,在几个秘密侍卫陪同下,朱元璋很快就融入到乞丐的行列中。
朱元璋就同其他的乞丐聊了起来,通过聊天朱元璋得知,都察院御史刘志仁在查出案件的过程中,为了方便自己受贿,故意拖着案件不审,吃了原告吃被告,谁给的钱多,谁就是赢家,他还以权谋私,肆意妄为,害死了一名少女,身上背负了一条人命,但他是都察院御史,是管官的官,没人敢惹他,下面的人是敢怒不敢言。这么大的事乞丐都知道,自己居然不知道,这得有多少人替他捂着,朱元璋一怒之下,径直去了几个大的行政机关,亲自探查朝中大臣的违法行为,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刑部官员收受贿赂隐瞒刑犯谎报死亡,礼部官员连公主结婚用的银子都敢扣留还有户部官员敢逾制(也就是僭越犯上),加上最恶劣的都察院御史刘志仁5个朝中一品大员,另外还有61个给事中也有重大的贪污行为。
原来在自己眼皮底下还有这么多的蛀虫,自己杀了那么多的贪官,依然还有人敢贪污受贿,这不得不让朱元璋深感震怒,直接下令斩杀了那5个一品要员,并将那61个给事中发配边疆,责令他们永世不得返回中原。经过此次事件,朝中再无官员敢做出贪污受贿之事了。朱元璋出街暗访,发现税收贪污问题后杀了哪些臣子?
说实话,朱元璋在位时候的确有“微服私访”的习惯,但是归来之后连杀五位大臣,这件事在正史之中,没有对得上号的,相应的历史事件。
在朱元璋一生的信条里,反贪,一直是一个根本性的信仰,元末乃是因为官僚的贪腐而衰落,朱元璋悲哀的前半生,也是因为这些人。
而朱元璋即位后,等肃清了政治上的纠纷问题,立马加大力度发展国内生产,元末的纷乱把人间砸了稀碎,统治者必须要有大毅力才能扭转乾坤,百废待兴,需要的不是很多天才,而是少点贪官。
于是朱元璋有令:
"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
朱元璋反贪的力度不谓不大,只要有官员贪腐超过六十两银子,那么就要被上死刑了,连宽容的境地都没有,所以洪武皇帝一直被认为是少有的“反贪大帝”,后世也唯有雍正曾经做过类似的事,但雍正比起朱元璋,还有所不及。
而朱元璋因为出身的缘故,做事情可以说是百无禁忌的,别的皇帝呢喃了一辈子的“微服私访”,朱元璋可以说走就走,别人扮乞丐、和尚需要伪装,但朱元璋不用,他很自然,因为他本身出演。
在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让百姓能够直接检举贪官污吏,在民间发放了《大诰》,每一个平民百姓,都可以拥有《大诰》,上面写满着大明的律法,只要是有官员触犯了律法,只要百姓手举《大诰》,那么直属皇帝的部门就要处理。
所以说,朱元璋这皇帝当得还是很接地气、很透彻的,比起刘邦,朱元璋的确才是真的那个一无所有进步起来的布衣。
然后在位期间,朱元璋喜欢“外出”视察民情,至于方法,正是“微服私访”。
每次出去,朱元璋都有收获。
首先,朱元璋的起家班底乃是“淮西”集团,这个淮西集团其实也好理解,因为朱元璋自己就出身淮西的安徽,因此身边任用的大多数官员,都是这个地带的,有的人是朱元璋发小,有的人是朋友,有的人是亲戚。
那么朱元璋一登基,众人便是“一步登天”了,也成为了勋贵,翻身把歌唱,但是问题也来了,这群人大部分品性参差不齐,主要还是“坏”的多一点,他们未必承受得起贵族的帽子。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地方的各级政治机构的负责人,都是这群淮西集团的亲属所任,而不是大量按照元朝旧制,这也就意味着,一旦腐烂起来,那就是从头烂到脚。
洪武初年,朱元璋因为“杨宪事件”而对朝中的亲信派进行大清洗,虽然历史上关于杨宪的记载极少,但根据杨宪的相关事件,可以发现杨宪经常任人唯亲,底下的人也是贪腐至极,在朝廷中,杨宪还排除异己。
朱元璋已经意识到这些“从龙之臣”们大有问题,或许是人性,又或是他们认为朱元璋乃是一个“乞丐”出身,无需太过拘束,于是便放纵自我。
就这样,杨宪被处死,成为大明第一个被处死的丞相。
杨宪事件不是结束,拉开了朱元璋清理贪官,废除丞相的序幕。
洪武十九年,淮南地区发生饥荒,虽然下述的文书好好看看,但是朱元璋秉着眼见为实的原则,再次微服私访,是否有扮成乞丐,这件事情不得而知,但是朱元璋回来之后,对一大批官员进行清洗,其中还包括三品大员。
比起洪武四大案,其实朱元璋在贪腐的工作上,也掀起了很多案件,淮南赈灾一事中,很显然贪官污吏把该发给灾民的粮财给中饱私囊了,朱元璋怒不可遏,他仿佛看到了曾经那个受难的自己。
要知道,朱元璋的父母兄长就是因为饥荒而死,当时凤阳地区的官府毫无作为,地主也对他们一家的遭遇漠视不已,所以朱元璋一家子几乎全部饿死,连埋葬的土地都差点找不到,与朱元璋有仇的,那是这些贪官污吏。
这一年,朱元璋开始了一次大清洗,众人不敢吭声,虽然朱元璋的手段极其狠辣,连“梳洗”之刑都用上了,但朝中一众大臣皆是理亏,没有出声,当然啦,也有文人暗藏文书,后世人才找到朱元璋当时的愤怒情景。
总而言之,一些政治勋贵集团的存在,让朱元璋感觉到了威胁,这种威胁不是对他皇权的威胁,而是对刚刚渡过了乱世中原的一种威胁,所以朱元璋加大了清洗的力度,经常进行明察暗访,为的就是继续发掘这种现象。
特别是淮西勋贵,淮西集团的话事权太强,侯爵也很多,朱元璋多次对淮西集团下手,胡惟庸案、李善长案,几乎全都是针对淮西贵族进行的清扫,这彰显了朱元璋的决心,这也打造了朱元璋“暴君”的名号。
整一个明初的社会环境,实际上都是对元朝的继承,好坏是各自参半的,并非是尽善尽美的,所以在这个阶段里,朱元璋也不允许“银”在民间流通,大家都用通宝(纸币),为的就是保证一点公平性。
再者,于政治体系中,朱元璋以废丞相的方式彻底消灭了朝廷集团的形成,因为丞相才是百官之首,自古以来贪污事件如此之多,跟丞相和下面官员的运作来往是离不开干系的,朱元璋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痛恨丞相,决定废除。
废除丞相后,朱元璋以六部直辖天下,反正朱元璋的中后期,日子过得很累,朱元璋也不让自己一个人累,还让自己的太子朱标加入“监国”事宜,而朱标英年早逝,跟朱元璋给的工作量太大离不开干系。
所以在朱标死后,又爆发了“蓝玉”案,蓝玉案里面,也牵扯出了很多贪官事件,不管到了蓝玉案这个年代,朱元璋究竟是为了正义而杀还是为了“杀”而杀,已经说不清楚了。
但关于朱元璋的“绝对正义”,这也是后世颇有争议的一个论点。
看看明初这么多官员贪腐,为啥他们要前赴后继地送死呢?
根据明初洪武年间的俸禄展示,一品大员的综合年俸禄加起来大概在1500石粮食左右,这个工资就是多还是少,暂且不说,因为说出这个问题,目的是为了对比。
要知道,一品大员已经是天花板了,那么朱元璋既然如此嫉恨贪官,又重视百姓,自然是自己带着子孙们一同节约,子孙们的待遇估计也不会很高吧?
可惜的是,结果让人讶异,朱元璋给自己二十多个儿子们定的俸禄是,一年综合下来几乎达到五万石粮食,这些正是藩王。
对比之下,朱元璋的“绝对正义”又好像有些不妥了,特别是朱元璋还有儿子十分喜欢虐待百姓和下人,这些都是朱元璋宠出来的,所以朱元璋对官员与对自己的儿子们,简直是双重标准,让人看不明白他的真实想法。
虽说这些官员是贪污,但朱元璋自己制定的规则,则是让自己的儿子们“明抢”,所以朱元璋以贪污的理由来清理朝臣,或许更多时候,还是为了他心中的“家天下”出发。
再对比来看,朱元璋为何在后世会有“暴君”之名,或许就跟这些事情脱不开干系,维护正义是真,但朱元璋的正义的确太过绝对也太过双标了,而那些被杀掉的文武百官的罪名中,大多数都是耐人寻味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朱元璋出街暗访,发现税收贪污问题后杀了哪些臣子?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据民间传说,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曾假扮成乞丐出宫,目的是为了查一查有哪些违法官员。
果然,他这一趟没有白跑,他查到了都察院御史刘志仁拖着案子不判,吃了原告吃被告,而且还诱奸良家妇女!这让朱元璋非常生气,他回到皇宫马上下令亲自审理此案,结果牵出了61位官员有贪污受贿行为,其中有5名官居一品!这把朱元璋气得无名火起。
这是真的吗?每次看到朱元璋的故事,我们总是当小说来看,因为这些故意既有趣,有不太现实。
今天这个故事也一样,有真有假。朱元璋查处刘志仁是真的,但他并不是假扮乞丐破的案,而是派锦衣卫去办理此案。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对官员的贪污受贿行为是零容忍的,他为了监督各级官员,专门设立了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职位,没想到这些监督部门也被腐败势力渗透。
明朝洪武十九年,江苏淮安发生了重大的旱灾,百姓的粮食颗粒无收。就在这一年,有人举报淮安官员私扣赋税,朱元璋专门派出都察院御史官员刘志仁、周士良前去调查。
这两位御史到达淮安后,没有接受当地官员准备好的酒宴,而是迅速封存了当地的账目,昼夜查阅寻找线索。果然,他们很快就查到了淮安地方官员犯罪的事实。
这时候周士良对刘志仁建议说:“我们尽快把此事奏明皇上,将这些人绳之以法。”
刘志仁却笑着说:“周兄,你我寒窗苦读,千里求官,不就是为了钱吗?今天是个大好的机会啊!”
周士良有些为难,他带着颤抖的声音说:“这……这可是大罪啊!”
刘志仁拍着胸脯说:“这事你放心,我保证没问题。”
就这样,他们向淮安的涉案官员索取了白银一百五十两,黄金三十四两,钞二万五千二百贯。可是赋税的事还是要交差啊,于是他们就把短缺的赋税转嫁给当地百姓,还以追赃为由,把平民夏良等人关进了监狱,造成冤案。
刘志仁以为这件事可以瞒天过海,然而明太祖朱元璋的手段更加高明,很快这件事就传到他耳朵里。
朱元璋派出锦衣卫千户蒋福前去淮安调查,两位御史听到后马上和蒋福套近乎,想要贿赂他,结果被蒋福拒绝。此案被一查到底,刘志仁不仅收受了贿赂,还隐藏案情、欺压百姓,甚至还诱奸良家妇女。朱元璋听到后大为愤怒,下令将刘志仁、周士良判以重罪。
以上就是朱元璋查处都察院御史刘志仁的经过。
至于说朱元璋假扮乞丐是不可能的事情,他非常注重自己的人身安全,还给子孙后代留下祖训:
“凡帝王,居安常怀警备,日夜时刻不敢怠慢,则身不被人所窥,国必不失……如元朝英宗遇夜被害,只为左右内使回避太远,后妃亦不在寝处,故有此祸。”这是朱元璋告诫后代要注意警备,不要像元朝英宗一样被害。所以明朝的王子们是不可以离开皇城居住的,就是为了预防不测。
朱元璋有这么高的警惕性,他怎么可能离开皇宫去扮乞丐?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