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死后,朱元璋怎样处置他的妻儿?
陈友谅是元末的一代枭雄,要不是鄱阳湖水战败给了朱元璋,那他一定可以成为下一个曹操般的人物。
陈友谅是做过皇帝的人,建立了大汉政权,所以妻妾儿子必然不少,可是比较著名的其实就那么几个,我们看看朱元璋到底是如何对待陈友谅的妻妾儿子的。
陈友谅的贵妃娄玉贞,熟读兵书,堪称女诸葛。娄玉贞是比较传奇的一个美人,她原本也是将门虎女,可是父亲被奸臣陷害,导致家族蒙难。娄玉贞在乱世中也不幸沦落青楼之中。陈友谅在没有起义之前也是风流人物,所以跟娄玉贞结识。为了帮助陈友谅起义,娄玉贞甚至将这些年积攒下来的所有财富都给了陈友谅。陈友谅十分感动,在成就大业以后,封娄玉贞为自己的贵妃。
如果仅仅因为她的倾囊相助,陈友谅就如此感激倒也罢了。关键是娄玉贞在父辈的影响下,从小就十分喜欢读兵书,所以对作战的事情了如指掌,堪称女中诸葛亮。在陈友谅起义的初期,帮助陈友谅出谋划策,做了不少决断,是陈友谅的贤内助。
可是陈友谅这家伙太会玩了,为了给娄玉贞制造惊喜,居然把她给害死了。在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的过程中,娄玉贞为他出谋划策,并且两人相约如果打了胜仗就张旗扬帆,击鼓奏乐,陈友谅这次果然打了胜仗,但是为了给娄玉贞一个惊喜,他回来的时候,故意偃旗息鼓。娄玉贞站在望湖亭上看到这番情景,认为陈友谅战死,随即跳湖自尽。陈友谅痛恨不已,认为自己真是个傻缺。。。所以娄玉贞的死跟朱元璋是没关系的,是陈友谅害死了她。
陈友谅的妃子阇氏,被朱元璋纳入后宫。陈友谅最出名的妃子,应该就是阇氏了。因为她不仅是陈友谅的妃子,后来还是朱元璋的妃子,可见她应该是非常美貌。当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击败了陈友谅以后,告知天下,他起兵以来,从来都没有掳掠过别人的老婆,但是陈友谅太可恶了,所以他就将阇氏纳入了自己的后宫。这种理由实在是太牵强了,无非还是因为阇氏太美艳,所以朱元璋忍不住了而已。
阇氏到了朱元璋这里,也是比较争气,给朱元璋生了个大胖小子,朱元璋称帝以后,册封阇氏的儿子朱梓为潭王,封地在长沙。很多人都怀疑,阇氏所生的儿子潭王朱梓是陈友谅的遗腹子,这就有些扯淡了。因为朱梓出身于公元1369年,陈友谅在1363年就死了。除非历史记载有误,否则阇氏怎么可能怀了6年才生朱梓呢?
潭王梓,太祖第八子。洪武三年封。十八年就籓长沙。梓英敏好学,善属文。尝召府中儒臣,设醴赋诗,亲品其高下,赉以金币。妃于氏,都督显女也。显子琥,初为宁夏指挥。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显与琥俱坐诛。梓不自安。帝遣使慰谕,且召入见。梓大惧,与妃俱焚死。---《明史》不过后来朱梓的下场有些悲惨,是引火自焚的,所以出现了很多猜测。其中比较可信的是,朱梓因为淫乱朱元璋的后宫,我认为应该是跟朱元璋的某个妃子有染,被朱元璋发现了,所以因为心惊胆战,所以引火自焚。跟他是陈友谅的遗腹子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
陈友谅的儿子陈理,被朱元璋封为归德侯,妥善安置。陈理是陈友谅的次子,不过他哥哥被朱元璋给捉了,所以在陈友谅战死以后,陈友谅的好兄弟张定边便将陈友谅的次子陈理拉到了武昌,奉为皇帝。张定边天真地认为陈友谅的大业还能继续进行下去,可是他在外作战的时候,陈理已经举旗投降,落在了朱元璋手里。
朱元璋看陈理还是个孩子,承诺陈理,自己是不会责备他的,甚至还给了他归德侯的爵位。而且陈友谅国库里的所有财宝,随便陈理取用,这么看来朱元璋对陈友谅的儿子还是比较大度的。可能是因为朱元璋敬重陈友谅是一条汉子,所以没有亏待他的儿子。
太祖乃遣其故臣罗复仁入城招理。理遂降,入军门,俯伏不敢视。太祖见理幼弱,掖之起,握其手曰:“吾不汝罪也。”府库财物恣理取,旋应天,授爵归德侯。---《明史》除了给陈理封官加爵,朱元璋还封了陈友谅的父亲为承恩侯,大哥陈友富为归人伯,二哥陈友植为怀恩伯,也算是告慰陈友谅在天之灵了。毕竟陈友谅和朱元璋都是乱世枭雄,两个人只能活一个,都敬重对方是英雄。后来陈理因为在南京生活的不是很自在,常常有怨言,所以被朱元璋打发到了高丽,吃喝不愁,过上了富家翁的生活。
总结:朱元璋对陈友谅的家小算是比较厚道了。跟其他军阀比起来,朱元璋对陈友谅的家小是非常宽容的了。不仅给陈友谅的父兄一定的爵位和官职,而且善待陈友谅的儿子陈理。
这是很不容易的,如果陈理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那朱元璋的大明王朝可是非常危险的了。所以朱元璋能这么做,就算是对陈友谅有个交代了。
唯一对不起陈友谅的,可能就是将他的妃子阇氏纳入了自己的后宫,不过陈友谅当时已经死了,夺妻之恨也不复存在。谁让阇氏长得那么漂亮呢?
陈友谅死后,朱元璋怎样处置他的妻儿?
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知道陈友谅大致有几个老婆几个孩子。通常情况下认为陈友亮有4个老婆:杨苕华、娄玉贞、陶氏、阇氏。当然这几个是比较出名的,毕竟陈友谅还做过几天皇帝,妃子肯定是少不了。那么陈友谅有多少儿子?最出名的有两个,其他不出名的资料比较少,我们就不多加介绍。
朱元璋霸占陈友谅老婆,没想到喜当爹自古以来成王败寇,这是放在任何时代都合适的说法。鄱阳湖一战结束之后,陈友谅战死战场,朱元璋顺理成章的可以处理他的战利品。陈友谅的老婆,自然也算做是朱元璋的战利品。
阉氏国色,为自诩“英雄惜美人”的元璋所迫纳。阁氏初不肯从,寻思身怀六甲,后日生男,或得复仇,遂忍辱屈从。后果得生子名梓,居朱明八皇子之列,被元璋封长沙,为潭王。潭王梓者,乃陈友谅之遗腹子也。上面我们说陈友谅的4个老婆,阇氏长得最好看。自古以来英雄爱美人,于是朱元璋就把她抓来准备充实自己的后宫。但是没有想到,这个时候的阇氏已经怀有身孕。
不过怀有身孕的事情,阇氏哪敢给朱元璋说。否则朱元璋知道之后,岂不是要将他们娘俩弄死。阇氏所幸忍辱负重从了朱元璋,想着有一天万一能翻盘,岂不是更好。从上面的资料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阇氏确实生了孩子。由于朱元璋也蒙在鼓里,他也不确定这是不是自己的儿子。因此后来阇氏的儿子被朱元璋送到长沙,封为了潭王。
后来等到他年长之后,阇氏年龄也比较大了,把身世告诉了潭王。然而当时明朝早已经平定天下多年时间,正处在国力鼎盛时期,哪还有报仇的机会?
潭王深知报仇无望之后,拉着自己的妃子一同殉葬于火海。阇氏听到儿子做了这种傻事之后,死了丈夫又死了儿子,内心极度悲愤之下也生病而死。
陈友谅老婆托梦,要朱元璋照顾好陈友谅儿子。陈友谅最出名的那几个老婆。在陈友谅战死之后,有的人带着孩子跑了,有的人死在了乱军当中,还有的人像阇氏一样,被朱元璋收入后宫。
但是也正如我们上文所说,其实陈友谅肯定不可能只有这4个老婆。很早之前陈友谅还有个老婆,名字是陈氏,死在了这次战役当中。不过这个陈氏身份不简单,他早年就和朱元璋认识。当年朱元璋参加红军起义的时候,队伍路过安徽之时,陈氏就认识了朱元璋。两人还有一段时间的情愫,可惜后来没有成。
但是在机缘巧合之下,这个陈氏又认识了陈友谅,最后反而成为了陈友谅的老婆。虽然说已经嫁给他人,但是年少时期的情愫自己从来没有忘过,朱元璋也一直在脑海里面闪过过。
不过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他也从来没有想过再去找朱元璋。当年朱元璋和陈友谅打仗的时候,他也想过把两人劝和。但是一个小女子的力量,滔滔大势之下能有什么用?
也正是在鄱阳湖之战,陈氏死在了乱军当中。而就在鄱阳湖之战结束的第2天晚上,朱元璋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里面梦到了陈氏,陈氏告诉他第二天去湖边等他。
感到非常奇怪的朱元璋,在第2天早上便准备了祭祀的东西,来到湖边焚香祷告等待他。没想到一会时间功夫之后,水面上突然起了水雾。水雾彻底铺满湖面的时候,从雾里面走出来一名女子,那名女女子正是陈氏。不过他并没有开口说话,而是直勾勾的盯着朱元璋。朱元璋思考了一会儿,明白了她想表达什么意思:
你放心的走吧,陈友谅的孩子,我肯定不会亏待了。说完这句话之后,水面上的雾也散了,陈氏也跟着一起消失了。而朱元璋又如何兑现自己的这个承诺呢?
原来鄱阳湖之战结束之后,陈友谅的老臣背着陈友谅的尸体和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回到了大本营,并且推选陈理担任新皇帝。可惜皇帝并不好做,没多久并被朱元璋攻到城下。
陈理自知无力抵抗之后,大开城门跪在城门口迎接朱元璋。朱元璋也没有亏待陈理,把他接到南京之后好生照顾。然而陈理还是总感觉人在屋檐下低人一头,一次喝醉之后耍酒疯大骂朱元璋。
朱元璋得知之后并没有怪罪他,而是把他发配到了高丽。当时的高丽还是苦寒之地,不过朱元璋念及旧情,给了高丽王很多的金银财宝,让他好生照顾陈理。有一说法是在多年之后陈理逃回四川,改头换姓之后,重新过起普通人的生活。直到8代之后,才重新改回了陈姓。也有人说陈理直接老死在了高丽,再也没有回来过。
当然陈友谅后人不只是陈理,还有其他很多人。在鄱阳湖之战之后,这些人基本上逃的逃,死的死。逃走之后也是隐姓埋名,很多代之后才重新改回原来的名字。
陈友谅死后,朱元璋怎样处置他的妻儿?
依稀记得在数年前的一次团年饭上,不知道是谁突然问了一句:"我们这片现在怎么都见不到有哪家晚上吃年饭呢?"平日里几个健谈的长辈被这个问题问得哑口无言,热闹的聚餐瞬间冷场。就在这时餐桌对面传来一个声音:"嘿,你们还别说,我们老陈家很久以前就是大晚上吃年饭的。"所有人的目光都被那个人(我五叔)吸引,期待着他的故事汇。
醉醺醺的五叔一手搭在椅背上,另一只手开始比划,他说到:"当年啊,咱们陈姓差点就成国姓了,但是那个"不争气"的陈友谅竟然没打赢朱元璋,皇位拱手让人了不说,还把我们老陈家的地位给拉低了。"五叔抿了一口酒接着说:"登上皇位的朱元璋害怕陈氏还有人造反,就下令将全国所有陈姓人氏贬为乞丐,只能靠要饭乞讨为生。这也就导致当时年三十其他姓氏的人家吃年饭的时候,身为乞丐的陈氏只能眼巴巴地瞅着。下午稍晚一点,等别人吃完年饭后,陈氏的乞丐们成群结队地去讨人家吃剩的残羹冷炙,东拼西凑的才有了稍微"体面"的年夜饭……"
虽然五叔这人文化程度不高,日常饭局也爱吹牛,但当年听到他这样一番解释后,在场的每个人都无不佩服五叔的"博学多识"。时至今日,当我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时,都觉得啼笑皆非。五叔从哪听闻的野史,我无从知晓,不过陈友谅和朱元璋争皇位的那段故事在我们老陈家却广为人知。
今天笔者就和大家谈谈在陈友谅死后,朱元璋怎样处置他的妻儿的。和草根放牛娃朱元璋一样,渔家出身的陈友谅也有一番鸿鹄之志。元末随着阶级矛盾的加深,广大的穷苦百姓徘徊在死亡线上。全国各地农民不堪其苦,最终选择铤而走险,掀起一场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运动。朱陈二人也纷纷投入其中,为推翻残暴的游牧民族统治而入伍。随着二人杰出的领导能力不断彰显,很快就在部队有了一番话语权。伐元战役接二连三取得胜利,天下很快就被当时最负盛名的几人所占领。
可是一山不容二虎,历史上的刘邦、项羽以及近代的洪秀全、杨秀清等,他们都曾在权力之争中挨过刀子流过血。虽然当时陈友谅已经在采石称帝,但仍垂涎于剩下的江山,可不幸的是,陈友谅的贪欲最终害死了他。在鄱阳湖水战中,朱元璋巧妙发挥了小船灵活的特性,一举击败陈军。
朱元璋猜测陈友谅必战必亡,也没有亲自追击,但为了高枕无忧,也是煞费一片苦心,派部下在众多尸首中带回了陈友谅的那具以及他生还的家眷。
据史书记载,陈友谅一生共有四妻二儿,分别为杨苕华、娄玉贞、陶氏、阇氏和陈善、陈理。由于笔者查阅的资料有限,所以并未能清楚知道杨苕华和陶氏的宿命如何,所以下文就不做讨论了,将重点放在另外四人身上。
惊喜却成意外的结局——娄玉贞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但在我国历史上,也偏偏有那些不爱江山爱美人的"草莽英雄"。古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只博褒姒一笑,现有陈友谅佯败送娄玉贞惊喜。前者为这一笑付出了亡国的代价,后者也为这个看不到的惊喜而抱憾终身。
娄玉贞,作为陈友谅的第二位小妾,却有着非比寻常的身份。她本为将门之后,却因父遭奸臣所害,不幸沦落青楼,也正是在这花街柳巷中让她机缘巧合地遇到了陈友谅。在后来陈友谅投身于抗元大业时,娄玉贞解囊相助,帮其成就大业。陈友谅称王后,也就顺理成章地封娄玉贞为"贵妃",为其修筑行宫,建望湖亭。作为将门之后,娄玉贞无论是在察言观色还是出谋划策上都彰显着父辈们的品质。
据史书记载:一次,朱元璋为了离间陈友谅和张士诚,利用陈友谅故友康茂才写书信给陈友谅,叫陈友谅即日发兵攻打金陵,自己愿为"内应"。娄妃觉得有诈,陈友谅不听娄妃的劝阻,自认为兵精将勇,亲自率大军攻打金陵,不料在龙湾遭朱元璋的埋伏打击,被杀得大败而归。陈友谅深自懊悔之余,也打心底钦佩娄妃的深谋远虑。
龙湾失利之后,陈友谅卧薪尝胆,不久便决定与朱元璋决一死战。娄妃再次献计,二人击掌打赌,如依计失败,娄妃从此不理国事,如依计取胜,则拜她为水军都督。临行娄妃嘱咐:"若是得胜,回时可张旗扬帆,击鼓奏乐。"陈友谅应允。从此娄妃日日怀着难以平复的心情在望湖亭上眺望,希望陈友谅早日归来。某日,娄妃远望一队战船驶来,发现偃旗息鼓,降下帅旗。回忆起先前的约定,娄妃脸色灰白,绝望呼喊:"大王你慢走,妾随你来了!"便跃身跳入湖中。
可陈友谅见状追悔莫及,急令水军打捞尸体。三天过去了,娄妃尸体毫无下落。不过据民间传闻,数日之后,在离吴城四十里的修河上游,有个叫王家渡的地方,住着父子俩人,这天清晨,父子俩下河打鱼,一网撒下,老头子怎么也拉不上来,儿子忙上前帮拉,拉上来一看,网中是个绝色的美貌女子,已经死了,却花容月貌,面目如生,浓装丽质,栩栩动人。
其实,陈友谅依娄妃计打了胜仗,这样做是想到岸给娄妃一个惊喜,谁料酿成大祸。随后,陈友谅将望湖亭改为望夫亭,抱憾终身。
开启另类的新生活——阇(dū)氏阇氏虽然没有娄玉贞如此强大的背景,却因倾城倾国的的姿色让陈友谅无法自拔。按照宋明理学中强调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妇道,在陈友谅死后,活的最不光彩的便是阇氏了。关于她和朱元璋的那段风流史,《明史演义》中有着这样的记载:
今幸友谅已死,才可无虞。于是告庙饮至,欢宴数日。元璋亦高兴得很,乘着酒意,返人内寝,偶忆着阇氏美色,比众不同,遂密令内侍召阁氏人室,另备酒肴,迫她侍饮。阇氏初不肯从,寻思身怀六甲,后日生男,或得复仇,没奈何耐着性子,移步近前。元璋令她旁坐,欢饮三觥,但见阇氏两颊生红,双眉舒黛,波瞳含水,云鬓生光,不由的越瞧越爱,越爱越贪,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蓦然离座,把阇氏轻轻搂住,拥入龙床。阇氏也身不由己,半推半就,成就了一段风流佳话。
这一段故事正史虽未载,但秘史独有此事,冶容诲淫,何怪元璋?失道丧身,遑问妻孥?
被世道埋汰的长子——陈善史书上对于这位太子也没有过多的记载,笔者观看的演义中对其描述也不过寥寥几笔,只说到:
元璋又追擒败众,共获得数千人,及一一查核,恰有一个美姝,及一个少年,问明姓氏,美姝系友谅妃阇氏,少年系友谅长子善儿。
陈善后来的命运如何,笔者无从知晓,但通过对比其他家眷的命运,我们还是可以推断出陈善虽然就得一命,但生活极有可能大不如前,在朱元璋的压制下草草度完余生。
流落他乡的次子——陈理相较于长子陈善,史书对于次子陈理的记载就格外慷慨:在陈友谅死后,张定边载着尸身,及友谅次子理,奔归武昌去了。安身之后,张定边等人立即在武昌立陈理称帝,改元德寿。次年,朱元璋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宅心仁厚的朱元璋并没有将陈理斩尽杀绝,而是封其为归德侯。
随着时间的推移,得知父辈遭遇的陈理也时常会埋怨不公,背地里对朱元璋说三道四,得知此事的朱元璋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管。洪武五年,陈理全家被流放高丽,据高丽史料,陈理无嗣而亡。
能将劲敌的家眷安排得明明白白却不失仁道,这样的朱元璋和我们在史书上见到的那个玩弄权术的人确实有着天壤之别。但也正是这种矛盾的人格,使得朱元璋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话题。
陈友谅死后,朱元璋怎样处置他的妻儿?
陈友谅的妻儿的下场,官方资料和民间资料的内容差异性很大。
先说官方的。
陈友谅有两个儿子,分别叫陈善、陈理。陈善在鄱阳湖水战中被朱元璋军所俘,后来不知所踪。陈理也参加了鄱阳湖大战,但他的运气很好,逃过了一劫,被张定边等大将护送回了武昌称帝。不过继位的次年,由于抵挡不住朱元璋军的攻势,陈理开城投降,归顺了朱元璋。
PS:张定边是个猛人,鄱阳湖大战,张定边率部冲锋,几乎差点在万军之中取了朱元璋的首级。陈友谅死后,张定边收敛陈友谅尸身,拼死护陈理突围,与武昌扶其称帝。陈理开城投降后,张定边拒高官厚禄,率兵冒死突围,知大厦已倾,自感擎天无力,劝慰士卒,解甲归田,没有受明朝的恩惠。而是自力更生,隐居乡野,了此残生。
陈理投降后,为了拉拢人心,朱元璋就没有杀他。不仅没杀,而且还封他为归德侯,府库财物任凭陈理选取,然后就把陈理从武昌带到了南京。不过陈理虽然被封了侯,但他没有人身自由。
明朝建立后,陈理一直闷闷不乐,有时还口出怨言,说一些大逆不道的话。锦衣卫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朱元璋,朱对旁人说:“这只是小孩所犯的过错,恐怕他会受到小人的欺骗诱惑,不能牢记朕对他的恩典,还是应当让他远离京城为好。”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将陈理与明玉的儿子,归义侯明升一起迁居高丽,让元朝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护送他们,并赏赐高丽王罗绮,让其善待他们。(当时高丽和明朝的关系一般,虽然奉表称臣了,但与明朝的发展关系并不顺畅)
同年五月,陈理和明升一行二十七人到达高丽国都开城,受到高丽恭愍王的接见。
在高丽生活的时间里,陈理更郁闷了,他不仅继续受监视,而且生活条件也很一般。根据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虽然朝鲜王会曾经赏赐一些财物给陈理,但这些赏赐真的可以说是微乎其微。(陈理在高丽期间,朝鲜半岛改朝换代了。先是称高丽,后李成桂篡位,建立朝鲜国)
比如《李朝太宗实录》就有记载:永乐元年十一月初五日,太宗赐给陈理一名婢女以及若干米豆;永乐二年六月初七日,太宗赐给陈理米四石,酒十瓶。
这种规格的赏赐,太寒碜了。
永乐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408年),陈理病死于朝鲜。他有一子叫陈明善,其人具体事迹不详,只知道他无后而逝,没有留下儿子。所以陈理一支应该只有外孙。
陈友谅有四个妃嫔,分别是杨氏、苕氏、陶氏和阇氏。前三位夫人在陈友谅死后,都不见史料记载,只有阇氏有记载。
据明朝末年查继佐所著《罪惟录》一书中的记载,阇氏在陈理投降后,被明军所俘,朱元璋见她貌美,就纳为了妃嫔,赐妃号达定妃。龙凤十年(1364年12月23日),达定妃为朱元璋生皇七子齐王朱榑。洪武二年(1369年10月6日),达定妃为朱元璋再生皇八子潭王朱梓。
不过,《罪惟录》一书是私修史,诸多史料的真实性存疑。比如该书中称,潭王朱梓是陈友谅的遗腹子,达定妃从小就给潭王灌输为父报仇的思想。然而陈友谅死于1363年,潭王出生于1369年,年龄对不上。
PS:正史记载朱梓之死,给出的原因是因为朱梓的岳父牵扯进了胡惟庸案,朱梓害怕便自焚而死。
顺带一说,陈汉政策灭亡时,陈友谅的父亲叔伯有很多都还健在。对于这些人,朱元璋都予以了礼遇。比如陈友谅的父亲陈普才就被封为了承恩侯,陈友谅的大哥陈友富,二哥陈友直也都有赐爵,分别是归仁伯和怀恩伯。
PS:陈理被迁徙至高丽时,他爷爷陈普才等人也被朱元璋迁居至滁阳监视。
陈友谅的四弟陈友仁和五弟陈友贵在鄱阳湖战死,朱元璋追封陈友仁为康山王,并给他立庙祭祀,陈友贵随陈友仁陪祭。
以上都是官方史料的记载。下面说说民间史料的记载。这个就“厉害”了!(以下都是陈氏族人的一家之辞,真实性未知)
根据民间传说(如陈友谅家谱),陈友谅的儿子有十几个,这些儿子后来都隐居了。
比如据传说,陈友谅长子陈善被俘虏后,当时没死,他趁乱又跑了。陈理投降后,陈善不投降,他带着四个儿子陈岱、陈岳、陈平和陈建逃到了重庆奉节四马桥隐居,一直住了好几十年。陈善病死后,他的四个儿子均迁居至四川酉阳下街谢家寨,改为谢姓。一直姓了六代谢姓后,才改回陈姓。
还比如陈理,据说陈理被遣送到高丽国十多年后,他偷偷潜回了大明。潜回后,他与嗣袭皇后李氏夫人携二子陈全忠、陈全惠隐居于四川涪陵龙潭镇的李度大山之下。后长子陈全忠移居重庆酉阳,次子陈全惠移居重庆朝天门。
再比如,民间传说陈友谅还有十几个儿子也都隐居了。
如二皇妃张凤道携陈必通、陈必达、陈必道和陈必远兄弟四人隐居在湖南吉首堡子界大山坪窝;
四皇妃周氏携陈公旭、陈茂逃至湖南靖州铺口乡同乐大山隐居,因遇到恩人张俊伟的帮助,遂改张姓(后改回陈姓);
五皇妃何氏在陈友贵及堂弟陈遂保护下,携二子陈伯能和伯通改为夏姓,逃奔至陕西转山西洪洞县南郊原二里七甲居住(后来也改回了陈姓);
六皇妃张氏在家臣陈积富等的保护下,携二子陈赤毛和陈白毛隐居在广东龙川义都,为了避免追杀,都改了姓氏。
九皇妃蒋氏怀有陈友谅遗腹子,为躲避朱元璋的追害,便在河南宜阳隐居下来,后生下一个男婴,取名陈义。
总之,根据各地陈氏族谱的记载,陈友谅的后裔广泛遍布于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河南等地,总人数十几万人。
至于真实性,我没考究过,不太清楚。
陈友谅死后,朱元璋怎样处置他的妻儿?
一三六三年,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展开大战,当时陈友谅说自己手底下有六十万大军,可实力如此强劲的陈友谅还是败了,败得一塌糊涂。陈友谅本来趁着人荒马乱逃跑,可没有想到,陈友谅这时候突然中了一支流箭,一代英豪就这样死去了。陈友谅是死了,可他的老婆孩子会有怎么样的下场呢?当时朱元璋很快就俘虏了陈友谅的妻女,他没有把这些人全部杀死。而是说道,他从起义以后,没有霸占过别人的老婆孩子,现在陈友谅这厮三次攻打金陵城不说,还四次进犯太平,简直是忍无可忍,所以我决定要把他的老婆放到掖庭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朱元璋把陈友谅的老婆纳入了后宫。
陈友谅的妻子进宫以后,没多久就生了一个男孩。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和史册,特别是正史,大多肯定这个孩子是朱元璋的。但也有专家认为这个小孩是陈友谅的遗腹子。但笔者还是倾向于正史是正确的,因为这个孩子是一三六九年出生的,而陈友谅在一三六三年就去世了。朱元璋给这孩子起名字就叫朱梓,是朱元璋的第八个儿子。过了几年,朱梓被封为谭王,封地在湖南长沙。
朱梓长大成人,该去封地了,他的母亲含着眼泪把他叫到身边,告诉他,“你的爸爸是陈友谅,是被朱元璋害死的,我之所以忍辱偷生,全是为了你,你千万不要忘了给你爸爸报仇。”朱梓把母亲的话牢牢记在心里,一到封地,就开始招兵买马,为了激励自己,他还特意准备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宁愿看到阎王,也不愿意见到贼王。朱梓的动静儿太大了,很快就被朱元璋瞄上了,朱元璋根据他的种种行为,判断他可能是有了二心,于是就派出手下的一员大将徐辉祖,去征讨朱梓。但源源不断的部队来到长沙以后,朱梓把城门一关,抱着自己的小儿子登上了城楼,把那块激励他的牌子扔到楼下,然后回到自己住的地方,点了一把火,把自己和家人都烧死了。得知这个消息的朱元璋愤怒异常,把他的爵位剥夺了。
陈友谅死后,朱元璋怎样处置他的妻儿?
朱元璋建国前最大的劲敌就是陈友谅,这家伙不是运气差点,保不定天下就是他的。他有一妻三妾,正妻杨苕华,三妾是娄玉贞、陶氏、阇氏。陈友谅共有两个儿子,陈善与陈理。
鄱阳湖之战中,陈友谅被射杀而死,其太尉张定边在夜色的掩护下,把他的尸体背到一条小船上,又带着陈友谅小儿子陈理,驾船逃到武昌;被陈友谅立为太子的大儿子陈善被生擒,当了朱元璋的俘虏。朱元璋灭了陈友谅的势力后,曾经踌躇满志地说:“陈友谅屡次犯我,我要将他的妻妾置于庭掖之间。”,也就是说,朱元璋要收编陈友谅的老婆。
陈友谅的小妾阇氏,被朱元璋纳为妾以后,为老朱生下了皇八子朱梓。洪武二年出生,一岁的时就被封为潭王,15岁时封藩长沙。后来,潭王卷入了胡惟庸事件,畏罪自焚了。不过,朱元璋对朱梓是没有话说,后边的路自己走错了,怪不得谁!母以子贵,以此推测,老朱对阇氏应该说得过去。
杨苕华,娄玉贞、陶氏在陈友谅死后,史料没有她们的记载,是死于乱军之中,还是流落民间,没有定论。不过相信老朱是没有收编她们的,否则,一定会有记载!
陈善被押到老朱面前时,老朱看着21岁的陈善儿许了诺言:“我不会杀你的”。
陈善却一心想东山再起,卷土重来,为老爹报仇,在一个夜晚,陈善借方便之机,偷偷逃跑了,看守他的士兵发现他遛了后,便大声喊叫,众士兵从睡梦中爬起来追赶。
人家睡得正香,现在被喊起来追赶俘虏,自然都憋了一肚子气,追上陈善后,大家也记不不得老朱的诺言了,趁机发泄满腔怨愤,对着陈善一阵拳打脚踢,竟将这位太子活活打死了。
陈友谅的二儿子陈理被带到武昌后,也开始做东山再起的梦,竟然登基称帝了;碍了老朱的眼,朱元璋不容分说,派来了浩浩荡荡的讨伐队伍,陈理不经吓,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氛围中,果断投降,以后被封为归德候。本来他可以高枕无忧,养尊处优一辈子了,可他管不住自己的嘴,喜欢指点江山,妄议朝政。
按照大明律和朱元璋的个性,他应该被剥皮充草了,朱元璋可能是想为老“战友”留条根吧,并没有要他的命,为保全了陈理,将他移居到了高丽,高丽当时是大明王朝的属国,看在朱元璋的面子上接收了陈理;到李朝太宗李芳远时,还给陈理一些土地,他成了高丽国的地主。陈理一直活到永乐六年,寿终正寝。
朱元璋与陈友谅二人都是红巾军出身,都来自下层贫苦家庭,都想建功立业,让天下百姓吃饱肚子,尽管后来成为了政敌,在战场上刀锋相对,但老朱仍有惺惺相惜的的情愫,所以,老朱对陈友谅并没有斩草除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