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联T34坦克是一个什么样的坦克?
T34坦克是在整个二战期间,苏方政府军队最主要的装甲作战武器之一,在历经几年的苏德战争当中,可以说是为苏方军队立下了汗马功劳。
该型坦克可以说是“Su联”自成立开始,最早决定试制一批国产坦克之一,这一型的坦克无论是在防护性能、机动、火力等方面,都无疑是一款很优秀的坦克。其中在T34坦克系列里,在当时又主要分为了T34/76型,以及T34/85等主要型号,前者装备的主炮为76.2毫米,而后者却装备了稍微大一点的85毫米的坦克主炮。
那么,在二战时期苏方军队的T34坦克各方面性能都怎么样呢?T34坦克是苏方政府在1938年开始,研制的一款中型坦克,全车在战斗时的最大重量达到32吨。于1940年正式生产出两辆原型车,装备一台500匹马力的发动机,在路况较好的公路上最大后将行驶速度飙至75千米每小时。
T34坦克装备的是一部12缸的柴油发动机,460升的坦克内部油箱容量,再加上两个挂在屁股后面容量各39升的副油箱,T34坦克的最大行驶里程达到了540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T34坦克几百公里的最大行驶里程,在当时是许多国家主战坦克所望尘莫及的,比如德国的虎式坦克在不加油的情况下,最大行驶里程也不过100公里而已)而说到火力方面,在世界各国坦克还在玩三四十毫米坦克主炮的时候,T34坦克就已经装备了76毫米口径的加农炮作为主炮,T34坦克的这款主炮,其威力可在1千米左右的距离上轻易击穿60毫米,厚的钢板。
这让当时还在“猥琐发育”的德国军队脸色也很不好看,因为德军当时装备的所有坦克当中,根本就没有哪一款能够承受T34坦克这样猛烈的火力。装甲防护方面,T34坦克车身装甲普遍达到45毫米厚,而在正面装甲上更是首先装备了32度角的倾斜装甲,这对于以后是这个国的坦克装甲布局研发,更是提供了非常大的意义。T34坦克所装备的45毫米厚32度角的倾斜装甲,其正面的防护能力甚至可以与130毫米厚的垂直装甲所媲美。
在炮塔防护能力上,T34坦克的主炮炮塔正面装甲为60毫米后,其炮塔又分为早期的简易炮塔,以及后期改进的6角焊接型炮塔。T34坦克在整个二战、甚至到了二战结束后的50年代初还在继续生产,总共生产的各种型号达到了84000多辆,仅仅在1943年这一年当中,苏方政府就生产了各型号的t34坦克近2万辆左右。
甚至到了今天,世界上还是有好几个国家,依然装备者T34坦克作为主要的装甲力量,比如咱们的邻国越南、老挝等等。
苏方政府所制造的T34坦克,可以说是整个二战当中最为优秀的坦克(别提“虎式,虽然优秀,但缺点实在不少),其各方面的性能都达到了一个非常均衡的状态。甚至在1942年之前,T34坦克的各方面性能可以全方位压倒所有的德军坦克,当然,这款坦克到目前为止也受到了全世界40多个国家的装备使用。
头条“军器战位”报道!
作者:牧小明
编辑:牧小明
发布:牧小明
作者 : 感谢我们生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愿世界没有战争。
声明:本文素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军器战位:关注每天为你讲解军事武器装备知识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军器战位”每天讲解军事知识
二战苏联T34坦克是一个什么样的坦克?
谢邀请。
二战时期的苏联T34坦克,是一款中型坦克,是苏联三十年代未在T32型坦克的基础上重大改进版,主要将威力更强大85毫来炮替换了76毫米炮,并在发动机作了强劲动力的改进,增加了炮弹的储存空间,提高前装甲的防御能力,在恶劣的低温气条件下,机动,越野方面优于苏联其它型号坦克,在二战苏联各大战役中发挥了出色的作用,苏军赞喻:移动的钢铁堡垒。
T34坦克车体采用焊接特种工艺融为一体,焊缝经的起剧烈撞击,地雷和炮弹炸后不开缝,确保乘员的安全。
T34型坦克战斗满载为32吨,乘员5人,行进速度为每小时55公里左右,爬坡58度,过墙高为73厘米左右,过壕宽为2,5米,发动机是柴油机,它的输出功率为367千瓦。
如比先进的高性能坦克,在二战苏境内的各大战役和攻克第三帝国巢穴拍林,发挥了史无前列的摧城拔寨先锋作用,与步兵协同作战更是摧枯拉朽,与喀秋莎多管火箭炮齐名威震敌胆。
二战苏联T34坦克是一个什么样的坦克?
德国陆军元帅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称T34坦克是“世界上最好的坦克”
苏联中型坦克T-34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的局势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且,T-34坦克对后来的坦克设计也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力。后来苏联在冷战期间研发的一系列主战坦克在某种程度上都延续了T-34坦克在设计的一些理念。
1940年推出的T-34坦克,在火力、机动、装甲防护等各方面性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均衡。T-34的76.2毫米(3英寸)高速坦克炮比同时代的坦克都要强大,特别是它60度斜面装甲为坦克抗击反坦克武器提供了坚强的防护。T-34的斜面装甲以及克里斯蒂悬挂系统都是采用了美国沃尔特·克里斯蒂M1928坦克的设计。
著名的克里斯蒂悬挂系统和M1928坦克的开发者、美国工程师和发明家约翰·沃尔特·克里斯蒂(John Walter Christie)的性格很孤傲,在关于如何正确运用他的设计理念方面,他与美国军方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最终,美国陆军部部长以采购成本过高为由,拒绝了M1928坦克的大规模生产。
这种结果使得克里斯蒂的情绪相当激动,他认为自己有权将其发明卖给出价最高者。他开始寻求外国政府来购买其开发的,当时算先进的底盘和悬架系统。波兰,苏联和英国都对他的设计表示感兴趣。随后,克里斯蒂与一些外国政府进行了漫长而艰难的谈判。从技术上讲,这些行为对于美国政府来说属于非法的,因为克里斯蒂从未获得美国国务院,陆军军械部或战争部的批准,因此无法将其设计专利转让给美国政府认为的潜在的对手。
当时,尽管苏联与美国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也被禁止获取相关军事装备或武器,但苏联安托格贸易公司(AMTORG)里面的OGPU(苏联人民委员会国家政治保卫总局)特工利用一系列手段,设法获取了1930年克里斯蒂M1928坦克底盘的规格和有关详细设计方案。
1930年4月28日,美国车轮履带公司同意出售给苏联AMTORG公司两辆克里斯蒂设计的M1931坦克,总价为60000美元。这两辆坦克在货单上被错误地注明为“农用拖拉机”,并且是在没有事先经过美国陆军以及国务院批准的情况下出售,坦克没有炮塔就被运往苏联。随后,在苏联境内生产、销售的专利授权长达十年之久。
后来,苏联在克里斯蒂M1931坦克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进,如苏联BT系列坦克中就采用了它的前斜面装甲。而BT系列又经过进一步改进并完善后,最终演变成著名的苏联坦克T-34,并保留了前斜面装甲设计,现在一般被用于侧装甲。
整个二战期间,T-34坦克一直是苏联装甲部队的中坚力量。直到1944年末,它的总体设计规格几乎保持不变,除了在火力方面得到升级,并开发了经过改进的T-34-85。在生产制造方面,T-34坦克经过不断完善,以满足东线战场上的需要,从而产量高,成本越来越低。苏联最终建造了80000多辆T-34,尽管在与德国国防军作战时损失了成千上万辆,但依旧可以源源不断的满足苏联军队的作战需求。
T-34坦克的发展背景
1939年,苏联装备最多的是T-26步兵坦克和BT系列快速坦克。这两种坦克都是苏联于1930年代初期在国外坦克设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中BT系列坦克是基于美国工程师克里斯蒂的设计。由于这两种坦克的作战能力不佳,因此苏联装甲部队理事会主席巴普洛夫建议苏联红军开发一种新型坦克。
1937年,苏联红军指派坦克设计师米哈伊尔·伊里奇·科什金带领KB-190设计局负责开发BT坦克的替代品。最初设计的原型是以BT-1S为基础,编号为“A-20”,A-20坦克装备45毫米火炮,采用轮履两用式行走装置,但由于装甲和火力弱而被淘汰。
接着,又通过对A-20进行改进,开发了A-20的加强版“A-30”。“A-30”安装了一门火力更强的短身管型76.2毫米坦克炮。可是,由于A-30的炮塔太小,安装大型武器操作起来相当麻烦,而且它的炮塔座圈也承受不了76.2毫米火炮的后坐力,最终导致该方案被淘汰。
在经过1938年7月的张鼓峰事件,1939年5月的诺门罕战役后,科什金说服斯大林批准他继续开发新型坦克,这种新坦克是装备了全副武装装甲的“通用坦克”,由于其正面装甲厚度为32毫米,因此被命名为“A-32”。重型A-32坦克装备76.2毫米坦克炮,V-2-34型柴油发动机。经过测试,A-32的机动性能与A-20一样。最后苏联选中了A-32,并将其进一步发展为T-34坦克。
T-34其实就是加重的A-32,其前装甲加厚到45毫米,履带更宽,火力更强。其实早在1934年,科什金就提出设计名为“T-34”的新型坦克,以纪念1934年苏联发布“大规模发展装甲部队”的命令。
新型T-34坦克在装甲防护,机动性,焊接质量和主炮武器方面都有重大改进。1940年4月和5月,两辆T-34坦克的原型建成。科什金带领团队将这两个原型坦克从卡尔可夫/哈尔科夫一路开到莫斯科,然后再驶往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并经过明斯克和基辅返回哈尔科夫。经过长途试验,发现了坦克动力传动系统的一些问题并最后将其改进完善。T-34动力传动系统的首席设计师是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莫罗佐夫。
T-34坦克的性能
1940年9月,第一批T-34坦克下线,完全取代了T-26,BT系列和多炮塔T-28中型战车。T-34的全倾斜式装甲令反坦克武器,例如穿甲弹和火箭难以穿透。其前装甲和侧装甲厚达45毫米,后装甲厚达40毫米,顶部装甲为20毫米。
动力部分,T-34坦克由一台500hp(约373千瓦)的V-2-34型38.8L V12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最高时速为53公里/小时,爬坡角度上限最高为40度。由于坦克安装的是克里斯蒂悬挂装置,这种悬挂系统能使T-34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依旧保持高速行驶。而比较寛的履带又使坦克不易陷入积雪和泥泞中。
装备76.2毫米F-34主炮的T-34(通常被称为T-34/76),在正常作战范围,可以穿透德国早期生产的所有坦克的装甲。如果发射BR-350P式硬芯穿甲弹(APCR)的话,能在500米处击穿92毫米的装甲,而1941年德国最好的坦克“装甲III”和“装甲IV”的正面装甲也不超过50或60毫米。
从1943年开始,T-34坦克改为装备85毫米火炮,这就是T-34-85型。与76.2毫米火炮相比,这种炮管长达4.645米的85毫米ZiS炮可以对付德国“虎I”和“豹式”这样的重型坦克。
最开始T-34坦克没有配备无线电台。苏联装甲兵只能用旗语进行互动。1941年开始,连指挥车和少量的排指挥车陆续搭载了一台71-TK-3式无线电台。到1942年,苏军开始大量引入9R式无线电台,作战情况进一步得到好转。9R式无线电台的通信范围为24公里,移动中是8公里。1943年,大部分T-34坦克都配备了无线电台。
T-34的另一特点是造价低,它由最初的每辆269500卢布,最后降到135000卢布。1943年,T-34的平均产量达到每月1300辆,相当于装备三个满编装甲师。
不过,T-34还是有一定的缺陷。各坦克之间的协调能力差,寻找目标和开火的速度很慢。由于炮弹放置的位置设计不合理,填装手要从炮塔爬到车底取炮弹,为此要浪费不少时间。另外,坦克生产质量比德国坦克要差,这是由于加速生产造成的。
二战后,苏联以T-34坦克为基础,研发出了更加先进的中型坦克T-44和T-54。T-34坦克对后来苏联坦克的发展其意义重大,并被苏联及盟国誉为“现代坦克的先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