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废孙膑是如何手刃仇敌的?
两场大战,决定了庞涓必然要被孙膑所杀。孙膑跟庞涓本身是师兄弟,都是鬼谷子的弟子。但是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在孙膑下山投靠庞涓的时候,庞涓设计挖掉了孙膑的两个膝盖骨,从此孙膑只能坐着轮椅在地上摩擦了。此仇不报非君子,孙膑策划了两场大战,最终擒杀庞涓。
第一,桂陵之战,孙膑围魏救赵擒获庞涓。赵国和魏国素来就有些矛盾,所以赵国在收拾了魏国的小弟卫国以后,竟遭到了魏国的灭国之战。魏国大军在庞涓的带领下,已经杀到了邯郸城下,顷刻之间就能够打下邯郸城。赵军在死死抵抗的同时,连忙请求齐国支援。
齐国是东方大国,此刻孙膑正在齐国出任军师。孙膑认为这是一次报仇的好机会,所以策划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战役:
- 他吩咐手下两个平平无奇的将领攻打平陵地区,平陵本身是无关紧要的地方,但是平陵的战火必然会引诱魏国大军前来援助。其中最靠近平陵的大军此刻正驻扎在横、卷这两个地方,庞涓调动这两个地方的军力前往支援平陵,一会儿功夫就把齐军击溃了。
- 在庞涓沾沾自喜的时候,孙膑已经让大将军田忌连夜带兵直奔大梁而去。庞涓这才发现,原来孙膑的目的是魏国国都大梁,而不是平陵,可是横、卷地区的军队被派走以后,大梁这边可就没有防守的军队了,果然是太狠了。
- 所以庞涓亲自带队,立刻返回大梁。庞涓急忙回大梁,压根就没想到半路上会出现意外,其实孙膑真正的目的不是大梁,而是庞涓。孙膑在庞涓回大梁的必经之地桂陵这里,设下了埋伏。结果庞涓中计被俘虏。
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庞涓被捉以后,赵国的邯郸城也被攻陷了,所以围魏救赵本身还是失败了。攻陷邯郸以后,魏国依旧非常强大,齐王不得不送还魏国大将军庞涓,以此来化解这场矛盾。所以孙膑报复庞涓的第一次计划失败了。
第二,马陵之战,孙膑故技重施,围魏救韩擒杀庞涓。魏惠王在攻破邯郸以后,占领了赵国大片土地,所以实力不减反增。这是很多人都没有预料到的,甚至在这个时候魏惠王公然称王,这让旁边的韩国十分不爽。魏国跟韩国也是接壤的,所以魏韩战争爆发了,强大的魏国在五次大胜以后,直接打到了韩国国都。韩国早就向齐国求援,而齐国在韩国第五次失败后,才主动出兵。
又是齐国在捣乱,魏惠王对齐国非常不爽,决定这一次必须要打服了齐国才行。所以调转人马,直奔齐军而来。指挥齐军的依旧还是田忌和孙膑,他们自然已经设下了圈套等待魏军的到来:
- 齐军深入魏国之地以后,发现庞涓所带领的魏军已经赶来。所以他们赶紧撤退,在孙膑的策划下,他们在撤退的时候,不断减少军营灶具,给庞涓造成一种,齐军丢盔弃甲的假象。
- 一连三天追击,庞涓不断发现齐军减灶的现象。而且累计起来,减去的灶足有半数之多,所以庞涓武断地认为,齐军此刻已经处于溃不成军的状态。于是庞涓便丢下了步兵,只带着一帮骑兵追赶齐军而去。
- 在魏军追击到马陵的时候,其实孙膑的埋伏早就已经准备好了。孙膑集中了一万名善于射箭的弓弩手,埋伏在马陵道路两旁,庞涓人马赶来后,万箭齐发,庞涓当场死亡。
马陵之战,使得孙膑报仇雪恨。同时也让刚刚称王不久的魏惠王,彻底失去了称霸天下的实力。从此魏国一蹶不振,再也无力跟其他诸侯争霸。魏武卒当年的光辉,在经历了魏文侯和魏武侯以后,到了魏惠王这一代,终于衰败。
总结:孙膑在击杀了庞涓以后,似乎也觉得战争不过是你争我夺的事情,完全没有任何正义可言。围魏救赵的本来目的是为了救赵国,可是却造成了邯郸被攻破的惨剧。围魏救韩的目的本身也是为了救韩国,可是齐王迟迟没有出手,直到韩国支撑不住了,齐国才出手,其实也是为了消耗魏国和韩国。
孙膑算是真正看透了诸侯争霸的道理,所以他知道,不管为谁争霸天下,都是不义之举。老百姓是没有好日子过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孙膑已经深刻体会到了。所以在马陵之战以后,孙膑选择归隐山林,再也不问战国争霸的事情。
残废孙膑是如何手刃仇敌的?
孙膑与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由于庞涓妒贤忌能,把孙膑给搞残废了。但孙膑身残志坚,逃到齐国后,后来以军师的身份,为齐军出谋划策,终于在公元前342年的马陵一役中,报仇雪耻,杀庞涓于马陵坡。那么,孙膑是如何诱庞涓上钩,又如何射杀之呢?
第一,孙膑与庞涓的二度交锋其实,在马陵之战前,孙膑就曾打败过庞涓一次,那是公元前353年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那一战,庞涓被生擒。不过,后来齐、魏谈和,庞涓便被释放了。因此,孙膑与庞涓的较量,还没有结束。
桂陵之战后十年,由于魏、韩开战,韩国向齐国求援。公元前342年,齐国远征军大举出动,进攻魏国,兵锋直指大梁城。魏惠王任命太子魏申为统帅,指挥对齐战争。庞涓率部从韩国回师,撤回魏国本土以迎战齐师。
魏国是战国时代的第一个霸国,尽管曾败给齐国,但骨子里仍然轻视齐国军队。孙膑认为,应该利用魏国轻视齐师的心理,利以诱之,把魏师一步步引诱到陷阱之中。问题是,魏国军队素质高,将领指挥水平也不低,要怎么诱敌深入呢?
为了诱使庞涓上钩,孙膑设计了军事史上最著名的计谋,便是减灶诱敌之计。
第二,减灶以迷惑对手,诱敌深入孙膑的计划是这样的:当时齐国出动十几万大军,安营扎寨后,孙膑下令搭起十万座炉灶,这是做给魏国人看的,暗示齐国兵团实力雄厚。第二天,他下令把炉灶数量减少一半,只搭了五万座。大家都很纳闷,不知道孙膑用意何在。第三天,他又下令炉灶数量再减少,只搭了三万座。
这样做目的何在呢?正是要迷惑庞涓。原来庞涓与孙膑师出同门,经常以观察敌方炉灶数量的增减,来判断敌军的人数增减。庞涓一路尾随齐军,观察其动向,当然发现一条重要线索:齐军营地里的炉灶数量一天天地减少。
这意味着什么呢?齐军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庞涓判断,齐军中逃兵很多,仅仅三天时间,从炉灶的数量看,士兵应该逃了一半人了。庞涓对这一判断得意洋洋,但他做梦都没想到,这只是孙膑故意做给他看的。
自从桂陵之战被孙膑生擒后,庞涓引以为耻,一心想报复。在他看来,齐军不战自乱,真是天赐良机,于是他穷追猛打,以免让孙膑给逃了。庞涓他亲自率轻装骑兵、车兵,把步兵抛在身后,只带上少量的粮食,马不停蹄,追击孙膑。
从一开始,庞涓就被孙膑牵着鼻子走,而浑然不自知。这一场战争,是智者之间的角斗,师兄弟之间的内战。孙膑就象高明的棋手一样,从开局伊始,就牢牢地控制主动权,故意露出大大的破绽,诱敌深入,守株待兔,坐等庞涓送上门来。
第三,庞涓死于马陵坡庞涓轻兵疾进,孙膑已为他挖好墓穴。孙膑选择了一个地点作为预设战场,这个地方称为马陵(山东范县西南)。
据《史记》所写,“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这是一个非常适于伏击的地形,地形狭窄,多山谷阻隘。这种口袋地形,一旦钻进去,就很难出来。孙膑以逸待劳,盘计庞涓的行军速度,推测他将在黄昏时抵达马陵。
在马陵道路中央,有一棵大树,孙膑唤人把树皮给刮了,刻了几个大字:“庞涓死此树下”。他命令一万名弓弩手埋伏在马陵道的两侧,强调道:“只要看到有火把,就万箭齐发。”士兵们各自领命,埋伏到路旁去了。
果不其然,庞涓带着轻骑、轻车部队一路追击,到了马陵时天色已暗下来。这棵路中央的树很显眼,上面还写有字。庞涓吩咐取火观看,当火把点燃时,庞涓看清树上的字,分明是:“庞涓死此树下。”埋伏在暗处的齐国弓弩手见魏师燃起火把,想起孙膑的吩咐,便万箭齐发,魏国士兵纷纷中箭倒地,乱成一片。
此时庞涓情知中计,师兄弟斗了这么多年,终究还是孙膑棋高一着。庞涓自知智穷兵败,无可挽回了,他拔出利剑,骂了一句:“遂成竖子之名。”遂自刭身亡。
竖子,就是“小子”的意思。在临死前,庞涓说“竟然让这小子成名了”,很明显他还是不愿承认自己的军事才华不及孙膑,不是孙膑高明,而是自己粗枝大叶。实际上,马陵之战,孙膑始终占据先手,料敌制胜,从谋局都收官,环环相扣,每个步骤都相当清晰,充满智慧,故而庞涓之败,理故宜然。
断了腿的孙膑,最终报复成功,干掉曾陷害过他的庞涓。这则复仇传奇,传颂千古,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残废孙膑是如何手刃仇敌的?
路过不谢邀!
(1)孙膑杀死了自己的仇敌,但是,孙膑却不能“手刃”仇敌,因为孙膑已经被仇敌庞涓挖掉了膝盖骨,一生一世只能够坐在轮椅上了。
(2)春秋时期,关于孙膑和庞涓的传说故事,说法比较统一的是,孙膑和庞涓二人是同学的关系--二人都是鬼谷子的学生。然后,庞涓还是孙膑的师兄。但是,庞涓这个人很小气,庞涓就非常妒忌孙膑的才能超过了自己。于是,庞涓在学成本事下山投奔魏国当上魏国的大将军之后,庞涓就开始着手算计孙膑了。
(3)终于在庞涓的阴谋诡计之下,孙膑的双脚就都被挖掉了膝盖骨,孙膑就成为了废人一个,孙膑一生一世都只能是坐在轮椅渡过上了。据说,后来孙膑就睡在猪圈里,吃猪食猪粪依靠装疯卖傻骗过了庞涓才逃脱了一死。然后,孙膑就辗转来到齐国了。接下来孙膑就顺理成章地要找庞涓报奇耻大辱了!
(4)孙膑在幕后出谋划策,指挥齐国等国的军队用著名的“围魏救赵”之计,几次三番地击败了庞涓之后。孙膑和庞涓这一对冤家的生死决战的时刻也终于来临了。据说某一次,孙膑在黄杨道(地名)事先用重兵设下了埋伏。然后,孙膑就用“减灶法”把狡诈多疑的庞涓,引诱进了自己重兵埋伏的黄杨道里了。据说是夜,庞涓拿着火把照见在一颗巨大的黄杨树上刻有:“马陵道黄杨树,齐兵密布如铁柱。三更三点过渭河,正是庞涓身死处!”的字,庞涓就大惊失色想要退兵了,结果孙膑一声令下,埋伏的齐兵万箭齐发,把庞涓射得像一只刺猬一样了……
所以说孙膑是用计谋杀死了宿敌庞涓。但是,孙膑并不是“手刃”大仇敌庞涓的,因为孙膑是一个残废,孙膑自己是不能够冲锋陷阵的。
残废孙膑是如何手刃仇敌的?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问各位一个问题,假设若你被人陷害,生生削去膝盖会如何?欢迎各位留言。
我想所有人都会恨之入骨,但如何才能报得此大仇,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完美的。现在我们来说说孙膑是如何报的大仇的。
孙膑的名字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是由于他曾经受过一种叫做“膑刑”的刑罚,后人便用孙膑来作为他的名字。“膑”是指人的膝盖,膑刑便是将人的膝盖骨生生挖去,听闻就让人觉得不寒而栗,那该有多么的痛彻心扉。而至于为何孙膑会遭到此等罪责,却是与他的同门师兄庞涓脱不了干系。孙膑,战国时人,祖上曾出过另一名著名军事政治家孙武。或许是有一丝骨子里的军事方面才能的遗传,多年之后孙膑也编写出了一本属于他自己的兵书流传后世。孙膑年轻时结识了一名与他年岁相仿的年轻人,名叫庞涓,两人对这乱世中的群雄争霸战火连天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共同拜当时的隐士鬼谷子为师,学习排兵布阵,各种各样让人眼花缭乱的战术。
鬼谷子为隐士,孙膑学艺之时自然随他一同隐居在山谷里,每当师傅考核时,孙膑皆使出自己全部所学应对,可这时候他还不知道,他的种种优秀表现已经被同门师兄庞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庞涓虽表面上和孙膑相处融洽,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心胸十分狭窄之人,明明还都是未出师门的小小弟子,他便已经开始防备日后孙膑做出一番事业掩盖他的光芒了。
随着庞涓到了出师的时候,孙膑还以他为唯一知己,为他的离去而大为不舍。他送庞涓数里,庞涓也貌不忍留他一人,只说若日后有一天他庞涓显贵,必然不会忘了孙膑这个师弟。孙膑自然十分感谢,果不其然,庞涓出事以后加入魏国,雄韬伟略用在带兵打仗上十分顺利,在魏国地位一路上升到了将军。他给孙膑送去信函,邀请他与自己一同来魏国,必然不会亏待了他。孙膑不疑有他,欢欢喜喜地踏上了去魏国的路,却不知,这一路有多少艰难险恶在等着他。
初到魏国的孙膑,由于受到将军庞涓的提携,魏王也对他高看一眼,本立志要在军事上做出一番成就的孙膑对此不疑有他。可在暗地里,庞涓开始悄悄谋划派人伪造书信证据,诬陷孙膑预谋叛国投敌。以他的地位向魏王进言自然轻松地取得了信任,魏王大为震怒,将孙膑扣押起来,全权交给庞涓处置。露出本来的狰狞面目,庞涓选择让这个他早就无比嫉妒的师弟成为一个废人,他不要他死去,因为还想让他看到自己的一切成就和高高在上。他对孙膑施以了膑刑,要让孙膑从此只能在榻上度过屈辱的一生。孙膑受此劫难,方知庞涓为人险恶,对他恨之入骨。
孙膑知道自己若是想要逃离庞涓的掌握,只有让他认为自己已经彻底疯掉没有丝毫威胁才可以。于是他开始状若疯癫,甚至不惜冲到猪圈里捡猪食吃而不吃饭。目睹这些的庞涓内心得意的同时也认为孙膑已经彻底废了,他便打消了对孙膑所有的关注。孙膑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屈辱,只能在内心偷偷下定决心,今日所受种种,日后必将如数奉还。孙膑逃离了魏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齐国。孙膑虽然双腿残废,但依然有一双洞察一切战事的眼睛,齐王慷慨接纳了他为座下谋士。公元前354年,魏国对赵国发动了战争,作为第三方势力的齐国,齐王决定对赵国施以援手。纵然与魏国积怨已久,但孙膑还是没有失去理智。他冷静分析了目前的战况,提出了“围魏救赵”的策略。既然直接营救赵国会造成很大损失,不如趁此时魏国兵力空虚前去进攻,这样既解了赵国的燃眉之急,也可以在魏国主力到来之前全身而退。
齐王拍手称赞,依着孙膑的想法去做,果然这一战收获颇丰。庞涓也知道了此时孙膑已经在齐王手下得到重用,内心自是后悔不已。公元前342年,同样的历史又重演了,不同的是这次他需要救的是韩国。孙膑依然采取和上次相同的手段,效果如旧。庞涓一连在同样的陷阱里栽了两次,心中愤怒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孙膑的才能确实胜过自己很多,他更加起了让孙膑在这个世界上消失的念头。于是在攻打韩国失败以后,庞涓决定彻底解决掉孙膑这个心腹大患,他率领大军一路追随齐国撤军的路途。孙膑见自己还没有去找,庞涓便自己送上门来,心中冷笑的同时也毫不客气地准备收下庞涓的性命。他一面使军队小心前进,一面在每天安营扎寨时吩咐减少帐篷数量和埋下的火堆,是为了让庞涓以为齐国军队人马越来越少了。庞涓果然中计,以为齐军人心涣散,不足为惧。同时他又觉得自己的军队人马太多,若放过这次机会以后便很可能没有了,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愚蠢又大胆的决定——舍弃大批步兵,只带着所有轻装简从的骑兵来加速追上齐军。按照帐篷数量和火堆来推测,全歼齐军只需要自己的骑兵就绰绰有余了。
嫉妒和急躁蒙蔽了庞涓的双眼,他满心想着拿下孙膑这次一定要杀了他永绝后患的念头。直到追到了马陵,这个地方很有可能被设下埋伏。在明知齐军占据着有利地形的情况下庞涓依旧孤军深入。当时已经是夜晚,黑乎乎的看不清一个齐军的影子,惊疑的庞涓观察四周,只看到一棵老树孤零零地立着,不同的是这棵树的树皮似乎被人为地削去了。庞涓点起火把,先观察一下周围情况,只看到这棵树上写着此为庞涓埋骨处。
他只来得及大叫一声,视野里便充斥着万箭齐发的画面。孙膑早有安排,看到火光便令弓箭手放箭。庞涓聪明一世,最后却落了个如此下场,孙膑也算大仇得报。在最后,他看着庞涓面目全非的尸体,除了报仇的快感,也难得地感到一丝怅惘。在人生的起点,他本不愿如此同门残杀,奈何现实一步步逼他到了这个地步。
到了最终,孙膑为后世留下一本《孙膑兵法》便与世长辞,他的一生虽然有缺陷,但结局却是圆满的。
残废孙膑是如何手刃仇敌的?
说起孙膑,就会想起战国中期兵家,他是伟大的思想家和军事家。据传,他年轻的时候和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徒弟,后来庞涓成为了魏国的将军以后,觉得自己不如孙膑,于是就将孙膑骗到了魏国,对他实施了膑刑,所以后来人们才会叫他孙膑。
最终,孙膑幸运的得到了齐国使臣的帮助,成功的逃到了齐国。公元354年的时候,魏惠王派庞涓去攻打赵国的邯郸,赵国自知敌不过庞涓,于是就向齐威王发起了求救,齐威王想要让孙膑当将军去打仗,孙膑知道以后拒绝了,他说我是一个残疾人,当不了大将,您还是让田大夫当吧。
于是齐威王就让田忌当了将军,孙膑则是军师,在去往赵国的路上,孙膑对田忌说,现在魏国的壮士青年都出去打仗了,剩下的人都是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所以咱们不如先去攻打魏国,庞涓听到消息以后肯定会赶回来救魏国,咱们就在半路上埋伏好,等他出现。
这时的庞涓听到魏国被攻打的消息以后,急忙撤兵赶回魏国,结果半路上遭到了孙膑的袭击,最后,齐国取得了胜利,齐威王交给孙膑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公元前342年的时候,魏国又去攻打韩国,韩国自认实力不敌魏国,于是又向齐国发起了求救。
齐威王又派了孙膑和田忌前去救韩国,孙膑又使用了跟上一次相同的办法。没有直接去韩国与庞涓面对面硬碰,而是去攻打魏国,果不其然,庞涓撤兵回去救魏国。孙膑了解到魏国的军队存在一种轻视的心理,于是他就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来对付庞涓,以退为进,让庞涓以为他们因为害怕退缩了。
最后庞涓落入了孙膑布好的圈套,全军覆灭以后自己也自杀了。孙膑两次在同魏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再加上他又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所以从此他的名声就传开了,他用了两个计谋就将与自己师出同门的庞涓逼得自杀,足以可见他的厉害。
残废孙膑是如何手刃仇敌的?
战国时期产生来了很多的有名的人,他们有将军,有谋臣,也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是其中孙膑绝对是其中最完美的一个,他不但懂得军事,还懂得政治,是一个很全面的人才。
孙膑,山东人,著名的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的祖上是卫国的国君,算是出身富贵,但是经过几代人相传到了孙膑的这一代已经不是贵族了,但是孙膑并不贫穷。
相传孙膑早年曾跟随传说中的人物鬼谷子学习,他的师兄就是庞涓。
庞涓在和孙膑一起学习的时候,深知孙膑的才学在自己之上,知道以后学成,各自寻找明主投奔,将来肯定会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后来庞涓早孙膑出师,到当时最强大的魏国做了上将军,而孙膑出师的时候,庞涓就假意的将孙膑骗到魏国,并且陷害他,使得孙膑遭受到了膑刑,就是将膝盖剜去,使得孙膑成为了残疾人,一辈子不能站起来。
当时齐国的使者看到孙膑不同凡响,就偷偷的将孙膑救回到了齐国,孙膑就在齐国做了丞相田忌的门客。
并且不久就帮助田忌在赛马中获得胜利,这就是著名的田忌赛马的故事,孙膑的田忌赛马,被视为中古代最早的“对策论。”
后来田忌见到孙膑十分有才能,就像齐国的国君齐威王推荐孙膑,齐威王和孙膑交谈之后,认同了孙膑的才能,想要授予他齐国上将军的官职,但是孙膑坚决不答应。
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孙膑提出了避免和魏国正面交锋,绕过魏国的主力,直接去攻打魏国的都城,这就是围魏救赵。
后来魏国忌惮韩国变法逐渐强大,派庞涓出击韩国,韩国不敌,也向齐国求救,孙膑依然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庞涓只能放弃韩国,回国救援。
孙膑三番两次的攻击魏国,使得庞涓十分气愤,这一次特发誓要将将孙膑活捉,他带领军队在齐国的军队后面紧追不舍,发现齐国留下的土灶越来越少,料定齐国的军队出现了逃兵,急于铲除孙膑的庞涓贸然出击,结果这是孙膑的圈套,庞涓被孙膑包围,战死沙场。
孙膑完成为复仇,再也无心战事,他将自己的毕生所学所著的《孙膑兵法》送给齐威王,以报答知遇之恩,然后悄悄的离开了齐国,归隐山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