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在弥留之际,留下三个遗愿,至今仍被人唾骂,到底是什么遗愿?

慈禧可谓是满清王朝祸国殃民的第一人,她的存在简直就是辣眼睛。就算是临死前,她都要花心思毒死自己软禁了近十年的光绪皇帝,这么一个恶毒的老女人居然还活了74岁,真的是苍天无眼。那么我们看看慈禧临死前都有哪些所谓的遗愿。

第一,慈禧让溥仪接替光绪做皇帝。

光绪皇帝当时已经被毒死了,再过不到20个小时,慈禧也要跟光绪到底下见面了。所以慈禧必须要安排好身后事才行。她认为大清朝还有千秋万代,所以必须要指定一个可以做皇帝的人来延续大清的未来。

其实光绪皇帝本身有很多堂兄弟,他们正值壮年,这些人都可以做皇帝。不过谁也想不到,慈禧会选中一个三岁的小孩儿溥仪来做皇帝。看起来临死前选接班人是负责任的态度,而实际上压根就是不负责任。当时的满清王朝已经到了危如累卵的时刻,必须要有一个有作为的人出来担当大任。

载沣虽然是摄政王,可是他毕竟不是皇帝,他的话手下人未必就肯听。三岁孩子当政,亏慈禧想得出来。其实主要原因是溥仪跟慈禧还是有些牵连的,至少有亲戚关系在这里,溥仪以后对慈禧不会清算。

第二,慈禧宣布以后禁止后宫女子干政。

真的是不要脸啊,不知道这种话是从哪儿传出来的。如果是真的,那慈禧就是真正不要脸。因为她自己就是后宫的太后,跑出来干政干了40多年,简直就是普天之下最会干政的一个人,现在反倒是不准其他女子干政了。

她说女子干政这种事情跟清朝的礼法是不相符合的,她自己出来干政实在是迫不得已,因为皇帝太小不懂事,所以不得不出来。而打她以后,再也不准有女子干政了。对这个遗愿,我是比较怀疑的。

首先慈禧她不会有这样的觉悟,如果真的有,那就代表她这辈子的作为都是错的,她有那么傻吗?所以我觉得这条遗言不靠谱,应该是那些想要给慈禧翻案的人,刻意编造出来的,而且《清史稿》里也没有收录这句话。

第三,慈禧不允许有太监干政的情况出现。

慈禧告诉大家,明朝之所以灭亡,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重用太监。这是非常不好的一件事,她不希望大清朝也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在现实当中,真正重用太监的人,就是慈禧本人。

她不仅一手栽培了大太监李莲英,而且还公然违抗清朝祖制,让太监出紫禁城。这个太监后来被沈葆桢给宰了,慈禧气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当年明朝的万历皇帝,重用太监,让他们遍布全国各地收矿税。

慈禧再发展下去,绝对也是第二个嘉靖皇帝了。所以她是最没有资格说这句话的人,自己犯了一辈子错,到死的时候,一句话就想弥补自己的过错?世上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情呢?所以我认为慈禧也不会说这句话,为了给她翻案,这些人也真的是煞费苦心了。

总结:慈禧就是一个祸国殃民、干政弄权的人,绝对不能给她翻案。

慈禧这辈子没做过什么好事,咸丰皇帝去世以后,她就对权力恋恋不舍了。先斩杀了肃顺那八个顾命大臣,成功拿到了朝政大权。

随后又甩掉了昔日的盟友恭亲王奕䜣,成功夺取了所有权力。在这之后,大清朝在她手里,一直被动挨打,不断割地求和。

老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这种人难道值得同情吗?她抢夺权力真的是厉害,可是治国能力一塌糊涂。临死之前还要害死光绪皇帝,就怕他不按照自己的套路治国,清算她的党羽,简直可笑。

慈禧在弥留之际,留下三个遗愿,至今仍被人唾骂,到底是什么遗愿?

1908年11月15日下午5点,慈禧太后病逝于中南海仪鸾殿,享年74岁。就在慈禧死前一天,她将光绪皇帝用砒霜毒死,并立三岁的溥仪为帝。

据记载,慈禧太后在临死当天病情突然加重,一度陷入昏迷状态。太医手忙脚乱之下,给她开了一个生津益气的方子,慈禧服下之后稍微清醒。

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慈禧太后自知时日无多,便留下了一句遗言,以此来警示后人: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不让女人干政,不让太监擅权,再加上慈禧死前一天决定立溥仪为帝,这就是慈禧死前的三大遗愿。

一、慈禧为何立溥仪为帝?

溥仪的父亲载沣是光绪皇帝的弟弟,载沣的老婆苏完瓜尔佳氏是慈禧的养女,苏完瓜尔佳氏父亲又是慈禧的宠臣荣禄,而溥仪的祖母则是慈溪以太后的亲妹妹。

这段人物关系不知道大家看懂没有,总而言之,溥仪和慈禧太后的关系很亲近,跟光绪皇帝的关系也很亲近。而光绪皇帝又没有儿子,所以溥仪是可以作为皇位继承人的。

但是溥仪当初只有三岁,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更不要说处理朝政了,那么慈禧为何要立他呢?其实这是慈禧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

首先,溥仪的血统好,跟光绪皇帝和慈禧都有血缘关系,而且还很亲近;

其次,为自己的名声着想。慈禧生前做的那些事,其实她心里都有数,如果他立一个跟自已血缘关系不亲近的人为皇帝,那么她死后能不能享受到好的待遇,能不能得到较为正面的评价都是问题;

第三,为自身利益考虑。因为慈禧不会预料到自己在光绪皇帝死后不久自己也会死去,所以她就想立溥仪这个三岁孩子为帝,将来如果自己病情好转,还可以继续垂帘听政。

二、慈禧为何要说不许后宫干政?

慈禧自己干政几十年,临走还不许后宫干政,难道是只许并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其实不是,这只是她对自己人生进行总结之后发出的感慨,未必是真的想阻止后宫干政。

纵观慈禧一生,二十六岁开始掌权,到七十四岁去世,在这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慈禧一直掌控着朝中大权。

在慈禧掌权的日子里,她的意志就代表着国家的意志,她的利益也可以高于国家的利益。她生活奢侈,为人残忍;囚禁皇帝,杀害大臣;在与列强的对话中败下阵来,使国家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这一切不都是因为慈禧干政造成的,但起码作为中国实际的统治者,慈禧的责任很大。慈禧心里也很清楚,所以她也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但现实情况是,光绪皇帝的皇后是隆裕,隆裕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如果慈禧死了,那么她的侄女隆裕就升级为太后,可以效仿她继续垂帘听政。后来事情的发展也是这样的,溥仪登基之后,由隆裕和载沣一起听政。

所以说,慈禧太后说的这话也就是空喊口号,不要以为她真是好心。

三、慈禧为何要说不许太监掌权?

慈禧太后一生当中,因为得到他赏识而权势熏天的大太监有两人,一个是安德海,一个是李莲英。

安德海因为慈禧的宠信,在其生涯中后期变得非所欲为,无恶不作,甚至还打着慈禧太后的幌子出宫招摇过市,欺负当地官员和百姓,最后被丁宝桢诛杀,搞得慈禧太后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而李英莲则是慈禧的好奴才和贴心人,把慈禧伺候地很满意,慈禧也因此十分看重李莲英。李莲英为人倒还低调,也很圆滑,但是由于他权势很大,来找他的人很多,也因此牵扯进了许多是是非非。

我们知道,清朝对于太监的打压比任何朝代都严重,在清朝前期和中期,很少有擅权的太监。但是到了慈禧太后这儿,太监却开始群体冒头,做出了许多不法之事,让人诟病。

慈禧太后懂历史,也知道自己对于太监过于放纵了,所以她才会说出不要让太监擅权这番话来,这也许是真的发自她肺腑的话。

慈禧在弥留之际,留下三个遗愿,至今仍被人唾骂,到底是什么遗愿?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日,74岁的慈禧太后走到了她人生的尽头。当日午后三点钟,这位垂帘听政、执掌大清最高权力 、统治中国长达47年的“老佛爷”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告别了她最眷恋的权力,而一命呜呼。在她死去的头一天,38岁的光绪皇帝“龙驭宾天”,慈禧太后闻讯面无表情,随后又故伎重施,立年仅3岁的的溥仪为帝。或许这位深谙权谋、恋权如命的老妇人还在做着继续操纵朝政的春秋大梦,却没有料到死神随即降临到她的头上。

慈禧与光绪的死,仅一日之隔,因此有学者怀疑光绪是遭慈禧毒手,到今天这仍被视为晚清一大疑案。

慈禧弥留之际,留下三条遗愿,其中两条大大出人意料

据英国人濮兰德·拜克豪斯在其著述《慈禧外记》中说,光绪崩逝(1908年11月9日)的消息传来,慈禧太后面色如常,无悲无戚。彼时的她早已病入膏肓,身体虚弱不堪。她召集军机大臣载沣、奕劻、世续、鹿传霖、袁世凯到福昌殿,降懿旨授时年25岁的醇亲王载沣以摄政王监国,宣布立载沣年仅3岁的儿子溥仪为嗣皇帝,入承大统,并即日抱入宫中教养。

第二天,慈禧太后又令军机章京拟好懿旨并当众宣布:“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指隆裕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 ”。当时在场的有光绪皇后(隆裕太后)、监国摄政王载沣、军机大臣等。

濮兰德写道,彼时的慈禧太后神志清醒,虽已至弥留时,但仍持续谈话,思路清晰,态度安详,和平日无异。读完遗诏后,她向侍从们做永远告别之语,听者无不伤心落泪。之后她逐渐昏沉,大家都以为大限已至。忽然又清醒过来,作回光返照状。慈禧太后执掌清国大权近50年,她人生中的最后一句话,让听者无不大出意料之外。她说:“以后勿再使妇人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说罢闭目而逝,时当下午三点。

慈禧太后权谋狠辣,手段阴毒,权势欲望强烈,她牝鸡司晨,成为彼时大清的实际掌权者,时间跨度长达数十年。

不料这位权欲勃发、生性强悍的“老佛爷” 临死前却留下“不能让女人干预朝政”的遗言;她当朝时重用太监小德张、安德海、李莲英,使其参预政事,势焰熏天,临终前却叮嘱“不得令太监擅权” ,以免重蹈晚明覆辙之言 。这确实让人匪夷所思,大跌眼镜。这大概就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吧。

三个遗愿,并非全是因循守旧之言

在此前的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一,慈禧太后病重,外间谣言甚多,太后见朝野訾议汹汹,言论激烈,大都与立宪有关,于是在这天下谕,宣布九年立宪期限。欲效法当年日本的明治维新。其中有这么几句话:“......自本年起,务在第九年内,将(立宪)各项筹备事宜,一律办齐,届时即行颁布钦定宪法,并颁布召集议院之诏......总期国势日臻巩固,民生永保升平,上慰宗庙社稷之灵,下答薄海臣民之望。将此通谕知之” 。

由此可以看出,慈禧临终前留下的遗愿不止三条,而是四条:(一):立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嗣皇帝,载沣为监国摄政王;(二):不得让妇人参预国政;(三)严禁太监擅权干政;(四):预备立宪。

临终前疑似良心发现,因何仍留下滚滚骂名?

慈禧临终前留下的遗言,不乏明智之语,但为何她仍然在浩浩青史上留下滚滚骂名,成为千夫所指的历史罪人呢?

纵观晚清历史,慈禧太后所代表的是官僚地主阶级内部最守旧、最顽固的势力,是皇权意志的维护者以及极端体现者;锐意改革的光绪皇帝以及依附于他的开明官僚群体则是适应社会进步趋势的较先进势力。但由于“帝党”力量弱小而每每被实力雄厚的“后党”所压制,所以它的进步性在还未完全充分发挥出来之前就被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势力所扼杀。正因为如此,整个晚清朝廷的统治实质上是慈禧个人专权。由于这种专治靠血缘氏族制来维系,便造成慈禧太后这样一个顽固愚昧的半文盲得以一言九鼎,她只知计较细微得失,根本不懂治国方略,却三度垂帘听政,遂造成实际把持晚清朝政40多年的吊诡局面 。她自私卑劣,盲目排外,镇压戊戌变法,造成了晚清接踵而至的内忧外患与积贫积弱,因而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即便临死前疑似良心发现或幡然悔悟,仍然难逃历史罪人的万世骂名。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请勿搬运】

慈禧在弥留之际,留下三个遗愿,至今仍被人唾骂,到底是什么遗愿?

慈禧这个女人,心狠手辣,说她心狠一点儿也不为过,在她临死之前,用砒霜毒死了光绪帝,光绪帝可是她亲妹妹的儿子,也是咸丰皇帝的亲侄子啊!正是因为光绪皇帝的维新改革,认为光绪皇帝不听他的话,才对他喝也很在心。慈禧杀害了多少大臣,在她弥留之际,说出了三个遗愿:立溥仪为皇帝;不许女人干政;严禁太监掌权。 说完三个遗愿之后,于1908年11月15日下午5:00,撒手人寰,结束了她荣华富贵的一生。

那么慈禧为什么要溥仪为皇帝,因为溥仪与她有血统关系,慈禧为了维持叶赫那拉家族对清朝的统治,能够继续延续下去,才选择了三岁的溥仪,溥仪的祖父是慈禧的妹夫,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和慈禧一条心,即使自己死了,也能有正面的评价。

不许女人干政,清朝有两个女人,孝庄和慈禧,她们两个干预朝政的方式不同,因为时代背景不同,孝庄管理朝政把清朝治理的井井有条,她辅佐皇帝,至皇帝能独立掌管朝政。而慈禧却不一样,垂帘听政40多年,她独断专行,不让皇帝有真正的实权。

严禁宦官掌权,清朝鉴于明朝太监干政事,给国家带来的损害,甚至规定太监的官级不得超过四品。慈禧身边的两个太监,一个是安德海,一个是李连英,他们权倾朝野,安德海最后被丁宝桢诛杀,而李连英的官级已达到了二品,已违背祖制。慈禧自己立下的遗愿自己已经违背,真是厚颜无耻,不遭后人唾弃才怪呢?

慈禧在弥留之际,留下三个遗愿,至今仍被人唾骂,到底是什么遗愿?

1908年11月14日至15日,这二日对于已是强弩之末的大清王朝来说注定是落寞的。此时大清的两位最高统治者都相继死去。

14日18点,光绪病逝于瀛台涵元殿。15日17点,慈禧病逝于中南海仪鸾殿。

谁也想不到,光绪会死在慈禧的前面,但这却已成为事实。在后世的考古中,光绪被证实死于砒霜中毒,这似乎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光绪这位还是而立之年的皇帝,会死在已是迟暮之年的慈禧前面。而对于杀害光绪的真凶,目前史学界尚无定论,有说慈溪,也有说是袁世凯,甚至还有人说是李莲英,终之是众说纷纭,让人眼花缭乱。

当然光绪即使死在慈禧的前面,那也只是间隔了一天,这点我想也是慈禧自己想不到的。在光绪驾崩后,年仅3岁的溥仪被立为帝,直到此刻,慈禧想的还是继续做她的老佛爷,继续掌控着这偌大的大清国。

可是慈禧万万想不到,在刚定下溥仪继承大统不久,也就是在傍晚4点多,慈禧的身体开始恶化,并已出现病危之象。此时慈禧深感自己已命不久矣,恐无力回天,于是并抓紧为自己的身后之事做准备,而在一切准备妥当后,慈禧传下一道遗言。

她说道“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这道遗言包含着两条内容:第一、女人不得再干涉朝政。第二、不能让太监干涉朝政。

按理说这两条规矩并没有什么错,历朝历代向来就忌讳后宫干政、宦官弄权。清朝自定鼎中原后,就颁下严令后宫不得干政,违者严惩。

而对于宦官的限制,清朝则更为严格,其规定:

1.“太监品级以四品为限”。太监品级不能超过四品。

2.“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太监若没有皇帝、太后、皇后等委派,不得出内城。

3.“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太监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事,其他事情不得干涉。

4.“不许招引外人,不许交接外官”。太监不得招门人,也不许私自于朝廷众臣交往。

5.“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接,不许假弟侄名色置买田产,从而把持官府,扰害民人”。太监不得让自己的家人以权谋私,也不得让家人在地方上干扰政务,更不得欺压百姓。

可以说在清朝,太监的权力显然已经被压制至冰点,他们几乎已无再祸乱朝政的能力。而且因清朝皇帝对于后宫的管控,在清朝中晚期之前几乎没有发生过任何一件后宫干政的事情。

但是这些几乎被清朝历代皇帝严格遵守的规矩,却恰恰就坏在了再次提起这些规矩的慈禧手中。首先后宫干政一事,自慈禧与慈安这两位太后垂帘听政开始,就已经被破坏,而且更别说慈安死后,慈禧不但大权独揽,甚至在皇帝册立一事上,都被慈禧一手遮天。

可以说此时清朝自顺治就定下的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就已被慈禧是破坏的“体无完肤”。

而对于太监不得干政的事情,慈禧更是一条条的破坏,立在交泰殿的那块警示着太监不得干政的铁牌那是被弄的“伤痕累累”。

先是“太监品级以四品为限”的规矩,被慈禧最宠爱的太监李莲英所打破。当时慈禧为了以示对李莲英的宠爱,就直接册封他为正二品总管太监。

此后“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不许招引外人,不许交接外官”、“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接,不许假弟侄名色置买田产,从而把持官府,扰害民人”这些规矩都被慈禧宠爱的另一个太监安德海所打破。

可以说就单凭慈禧的这些所作所为,她真的没有这个脸面在临终前去提及这些规矩。我想她心里其实也很清楚,只是她最终还是提了。

慈禧之所以会在临死前提及这些被她自己是破坏的“遍体鳞伤”的规矩。无他,慈禧想为自己的身后名留下个善名,她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势必会让自己的身后留下一个恶名,所以她想在临死前做出一些“流芳百世”的事情。

而再次申明不得宦官干政、后宫弄权的规矩,甚至可以说是重立这些规矩,就恰好可以满足她想要留个善名的想法。

毕竟此时清朝末亡,如果重立这些规矩,然后后世之君如果能重振清朝,那么慈禧势必就能流芳百世。可惜,慈溪没有想到的是,在她死后的第3年,清朝就灭亡了。而这原本慈禧妄想博个“流芳百世”之名的遗言,最终却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当然其实个人觉得慈禧之所以会留下个这么一个遗言。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自己在九泉之下对清朝的列祖列宗有个交代。清朝因她而亡,祖制因她而破,所以不管如何,她都得做些什么让自己死后对清朝的那些先祖们有个交代。也就是如此,最终他她说出了那些让人看起来贻笑大方的临终遗言。

慈禧在弥留之际,留下三个遗愿,至今仍被人唾骂,到底是什么遗愿?

慈禧是有清一代三百年间继孝庄太后之后,第二位“人气超高”的女性历史人物,风头甚至比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孝庄闻名后世的原因是她接连辅助顺治、康熙两代帝王数十年如一日,对他们的德行有着深刻影响,并且在稳定政局方面一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止一次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而慈禧的出名却是因为她牝鸡司晨,祸乱朝政,据说临终还留下了百般耻辱的三大愿望!

咸丰帝驾崩不久他就联合东太后慈安、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把权力夺到了手中,此后统治中国长达48年之久(从公历1861一直到公历1908)。在她当政期间清政府对外极尽谄媚之能事,她为了使自己的地位稳固不摇,一再出卖中华民族的合法权益,并为此与列强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是她最高的政策纲领。

而对内,为了满足她穷奢极欲的生活,清廷不断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弄得是民不聊生,百姓们都是敢怒不敢言。这样的人又岂能不让人心生恨意,刻骨铭心呢?

不过据说慈禧在临死的时候突然回光返照,硬是留下了三个遗言之后这才两腿一蹬撒手人寰,此遗言也让她激起了举国之义愤,更加为天下人所不容,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慈禧在弥留之际究竟留下了什么愿望。

载沣之子溥仪继承皇位

其实在慈禧垂死之际,宫里就传来了光绪皇帝的死讯,年仅38岁的光绪居然没有熬过慈禧这个70多岁的老太婆,这让外界纷纷猜疑光绪是死于慈禧之手。慈禧一得到这个“噩耗”之后就立即开始着手安排皇位继承人的相关事宜。因光绪去世的时候并没有留下一儿半女,要想皇家血统不断就只能在近支宗室里过继一个孩子给他做儿子继承皇位,最终慈禧选中了醇亲王载沣3岁的儿子溥仪。

慈禧选择溥仪作为继任皇帝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私心:一来载沣是光绪帝载湉的亲弟弟,血缘关系与他最为相近,选他的儿子来继承帝位最是恰当;二来溥仪作为载沣与荣禄之女苏完瓜尔佳·幼兰的儿子,将来即便他长大之后亲裁大政也会顾及自己母家的面子,不会给光绪翻案,这样一来慈禧的颜面自然也就得以保全了。

但是她却从来没有想过选择这样一个尚在冲龄的小孩子接替皇位对这个千疮百孔的王朝以及天下的臣民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也许在她的脑海里根本就没有家国的概念。一个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直到死时想的都是自己的私利,却丝毫没有为国家、人民着想,这也难怪天下人都要唾骂她了。

从今以后后宫不得干政

后宫不得干政这本来就是清朝皇家的祖制,而慈禧自己越俎代庖“垂帘听政”,亲手破坏了这一铁则不说,在这生死交关的时候却还重申一遍,要求子孙后代遵循不移。她自己做了的事情却不许后人来做,慈禧真是不知羞耻为何物了!

宦官不得涉权

其实自从清朝入关以来,就吸取了明朝阉党之患的教训,对太监的权力限制的很严重,让他们完全没有了干涉朝政的机会。但是自慈禧宠幸安德海、李莲英开始,这个局面逐渐发生了变化,太监们开始通过对慈禧这个“女皇帝”施加影响来渐渐地掌握对国政的控制权。这一点从安德海利用御史上奏弹劾军机处的机会,就解除了奕訢 “议政王”的地位便可见一斑。但慈禧这个时候却又说宦官当权误国,命后人谨记要限制宦官的权力,足见慈禧之可笑,自己接连啪啪打脸。

虽说慈禧其人在历史上确实属于一个负面人物,但是她留遗言的事在正史上却并无提及,真实性还是有待商榷,此事是后世他人所杜撰出来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