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司马昭誉为张良的钟会,为何会仓促谋反而身死?

钟会之所以会谋反,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得到了号称幼麟的姜维。有了姜维的支持,钟会的胆子才大了起来。

钟会手握二十万大军,加上姜维的加盟如虎添翼。

攻打蜀汉的时候,司马昭就偏爱钟会,给了他二十万大军,只给了邓艾八万,可见主力都在钟会手里。钟会手握重兵,在剑阁跟姜维对峙,却始终打不进蜀汉。可见蜀汉地理位置是多么适合防守,姜维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优秀军事将领。

早年姜维跟邓艾一直缠斗于两国边境,姜维凭借弱势的兵力,使得邓艾无法施展进攻,这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而且他是武侯诸葛亮的亲传弟子,是民心的象征。

所以钟会认为,得到姜维的支持,完全有可能占据蜀汉,成为第二个刘备。姜维投降的时候,还带了八万人马投靠钟会,在钟会看来,这八万人马就是他成为蜀汉之主的重要力量。

蜀汉地理位置特殊,易守难攻的局面让钟会浮想联翩。

钟会是亲自前往前线观察过地形的,他之所以长时间打不下剑阁,其实主要就是因为那里的地理位置太有利于防守了。而且曹魏这么多年攻打蜀汉的经验可以告诉他,蜀汉是真的很难攻克,因为地理位置易守难攻。

他认为任何人只要手里有个几万人马,就能够轻松地防守住剑阁地区,所以在蜀汉称王比在曹魏称王要容易太多。司马家族憋了两代,到了司马昭依旧还是不敢篡位,可见曹魏称王并不容易。现在天赐良机,让他来到蜀汉这块风水宝地,他认为是上天馈赠的机会,即使做个刘备也比作司马昭的张良要强得多啊。

邓艾被杀,能征伐蜀汉的大将暂时没有。

跟蜀汉斗争了这么多年,邓艾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加上他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得邓艾成为攻伐蜀汉的不二人选。可是这个时候邓艾已经被杀掉了,也就是说如果防守好蜀汉的几个要塞,压根就不会再次有人能够从阴平这样的小路杀进来,这是钟会心里最放心的地方。

邓艾不仅作战勇猛,而且精通地理知识,他能够带领大军从艰难的阴平杀入蜀汉,这是其他战将永远做不到的事情。既然其他人做不到,而邓艾又死了,那钟会在这里称王,岂不是非常自在?

司马昭本身也是要篡位,为什么钟会就不能呢?

钟会的老上级司马昭,那可是一个狠角色,他们司马家为了篡位做准备,甚至杀掉了曹魏的皇帝。所以钟会压根就是在跟着司马昭谋反,本身名声就不是很好听。既然司马昭可以篡位,为什么钟会自己不行呢?

他现在手握兵权,占有蜀汉要地,完全可以自立为王。而且到时候他可以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反过来对付司马昭,毕竟司马昭理亏。说不定可以引起曹魏旧臣一致愤慨,从而推翻司马昭的统治,到那个时候钟会极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司马昭了。

总结:钟会认为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其实一样都没占。
  1. 钟会手握二十万雄兵,认为得到姜维就能够得到蜀汉民心,其实他没有想到,姜维自己也复国的打算。
  2. 蜀汉的地形有防守的优势,钟会本人就是被阻挡在剑阁之外,所以他认为这是天利上的优势。
  3. 邓艾被杀了以后,再也没有人可以越过山川攻打蜀汉,所以钟会觉得司马昭也不可能再次打进来。
  4. 司马昭自己都是要篡位的人,跟着他能有什么前途呢?还不如钟会自己自立,再反过来讨伐司马昭,也算是师出有名了。

被司马昭誉为张良的钟会,为何会仓促谋反而身死?

按常理说,钟会不会谋反,也不该谋反。因为他跟随司马氏,算无遗策,甘当司马氏走卒,为司马氏一步步篡魏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司马昭亲切地称为“我之子房”,倚为心腹,摆在他前面的将是一条功成名就、位极人臣的光明大道。但他却偏偏谋反,而且是祸起仓促、仅仅三天就兵乱被杀,对他这样一位玄学大师、运筹帷幄的天才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笑料。

那么,为何钟会仓促谋反致死呢?性格决定命运。让我先从钟会的经历、性格分析,让大家认识一下才华横溢、精通玄学的钟会。

钟会,字士季,家中幼子。其父钟繇,官至太傅(总理级),其兄钟毓,官至青州刺史(省部级)。钟繇不仅跟随魏武帝曹操征讨天下,是曹魏元老重臣,还是楷书鼻祖,著名的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就以钟繇字为帖练习。受其父熏陶,钟会的书法也很是了得,与其父被后世称为“大钟”、“小钟”。钟家在朝廷上的威望很高。更何况,钟会的哥哥钟毓与司马家族的关系也非同寻常。钟毓是钟繇的长子,钟毓享受到了他父亲的人脉资源与政治资本,所以钟毓在朝廷中的地位不容小觑。

而钟会呢?年少聪慧,博览群书。四岁读《孝经》,七岁诵《论语》,八岁诵《诗》,十岁诵《尚书》,十一诵《易》,十二诵《春秋左氏传》、《国语》,十三诵《周礼》、《礼记》,十五入太学......博学而精练明理,攻学而不舍昼夜。这些行为为他赢得了很多的声誉,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对他非常赏识。

自幼才华横溢、声名鹊起的神童加上出身高干家庭、名门之子,钟会凭借自己的奇才和家族势力, 二十余岁便做了中书侍郎,在二十九岁的时候,便被赐爵关内侯。

在征讨忠于曹魏的地方实力派毌丘俭、诸葛诞期间,钟会屡出奇谋,立下大功,被司马昭比作西汉谋士张良,又曾为司马昭献策,阻止了魏帝曹髦的夺权企图,钟会得以成为司马氏的亲信、心腹死党。

司马昭执政后,接连铲除异己,对魏室的威逼日甚一日,而钟会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并因功不断升迁,历任黄门侍郎、大将军府记室、司隶校尉、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军事,封东武亭侯。 因为司马昭的上台与钟会密不可分,所以钟会在司马昭执政的前九年里可谓是位极人臣,一时风光无限。

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才华横溢、机智多谋的钟会很快就表现出他的年少轻狂、忌贤妒能、心胸狭隘、睚眦必报,喜欢玩弄权术。作为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插手朝廷大小事务和官吏的任免,凡对司马家不利者必极力除之,大名士嵇康等人的被杀,皆出于钟会的谋划。

《晋书》记载钟会当时因为不认识“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于是约了许多贤才一起去拜访他。到后嵇康在树下打铁,过很久也不与他们讲话。钟会自觉无趣,起身离开时嵇康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从此钟会对嵇康怀恨在心,后来嵇康因吕安案入狱时向司马昭进谗言,害死了嵇康,自此《广陵散》尽,钟会因此也备受士林届的憎恨。

司马昭的妻子王元姬曾对司马昭说:“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意思是钟会见利忘义,喜欢挑起事端,恩宠太过一定会作乱,不能委以重任。钟毓对弟弟的品性了如指掌,曾私对司马昭讲:“钟会才智过人,但喜欢玩弄权术,我担心他有不臣之心,请大将军加以提防。”司马昭听后,笑着回答道:“若将来钟会果真因此获罪,我承诺只治钟会一家之罪,而不会连累到钟氏一门。”果然没多久,钟毓一语成谶。

公元263年,钟会独力支持司马昭的伐蜀计划,从而被任命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主持发动伐蜀之战。邓艾、诸葛绪各带一部攻姜维;钟会作为主将统十万兵马由斜谷进兵,命牙门将许仪(许褚之子)在前修路,自己率领大军在其后。过桥时,战马蹄陷入坑中,钟会不顾及许仪之父许褚立下的汗马功劳,为树立权威将许仪斩首。诸军闻之,无不惊恐畏惧,这也为以后钟会谋反时将士离心离德、不服调遣埋下了伏笔。中间钟会为了独揽大权还参了诸葛绪一本,让他被人装上囚车运回京城了。结果打到剑阁难以再进一步,邓艾从阴平出奇兵直抵成都取得头功,蜀主刘禅率众出降,蜀汉灭亡。当年底,钟会作为主帅,因亡蜀之功晋升司徒,并封县侯,食邑万户。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亭侯,封邑千户。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有能力的人,野心也总不会小,钟会也是如此 。 灭蜀后,忌贤妒能的钟会首先诬杀灭蜀头号功臣邓艾,独统大军,威震西蜀。钟会征蜀时,当时的女中英才辛宪英就预判:“会在事纵恣,非特久处下之道。”意思是钟会处事恣意放肆,这不是长久为人下属的态度。钟会自己也说:“我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归乎?”他自认为功名天下无比,不愿再屈居人下,加之猛将精兵都控制在自己手中,在降将姜维的怂恿下,滋生不臣之心,于是假传郭太后遗诏,准备起兵灭掉司马昭,图谋割据四川称王。

钟会打算派姜维率蜀兵出斜谷,占领长安,再派骑兵经陆路、步兵经水路夺取天下。恰在此时,钟会收到了司马昭的信:“恐怕邓艾不甘心接受惩处,现已派遣中护军贾充率领步骑兵一万人直接进斜谷,驻扎在乐城,我亲自率十万人驻扎在长安,近日即可相见。”钟会接到书信大惊失色,叫来亲信之人对他们说:“如果只取邓艾,相国知道我能独自办理;如今带来重兵,必定觉察到我有变异,我们应当迅速发难。事情成功了,就可得天下;不成功,就可以退保蜀汉,仍可作个刘备一样的人。”这样,钟会不得不反了。

综上,我分析了钟会如何年少得志、功成名就,又如何一步步从司马氏的死党,渐生变逆之心,走上谋反道路的,那么占尽地理优势、手握重兵的钟会为何兵变三日而亡呢?

第一,叛乱尽在司马昭预料之中,失去先机。俗话说得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钟会是投靠了司马家,但是他太从聪明,不甘为人下,司马昭太清楚他司马家怎么有的今天了。司马家族是靠军事政变夺权的,钟会想班门弄斧司马昭岂能不察。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初,文王欲遣会伐蜀,西曹属邵悌求见曰:“今遣锺会率十馀万众伐蜀,愚谓会单身无重任,不若使馀人行。”文王笑曰:“我宁当复不知此耶?蜀为天下作患,使民不得安息,我今伐之如指掌耳,而众人皆言蜀不可伐。夫人心豫怯则智勇并竭,智勇并竭而强使之,適为敌禽耳。惟锺会与人意同,今遣会伐蜀,必可灭蜀。灭蜀之后,就如卿所虑,当何所能一办耶?凡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心胆以破故也。若蜀以破,遗民震恐,不足与图事;中国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若作恶,祗自灭族耳。卿不须忧此,慎莫使人闻也。”

由此看出,司马昭依据有二:其一,蜀国人心已散,这股已经衰微的力量不足以成为谋反成功的依靠;其二,魏国军队由于思归心切,不会同钟会作乱取祸。他的分析的确十分中肯,因为钟会正是死于魏国变兵之手。

第二,钟会自恃才高,但最大的悲剧恰恰出在他不自知上。钟会长期掌管府内事务,并负责出谋划策,却在伐蜀之役前从无独自带兵作战的经历,也从未像毋丘俭、诸葛诞一样出任过地方郡守,有着独当一面的基层阅历。做为“子房”,他是一个相当出色的参谋长。但要做“大将点兵、多多益善”的韩信,就显得能力不足了。

钟会作为主帅“西征”攻蜀是第一次指挥军队,正因为钟会在军中没有威望,司马昭需要用自己的威望帮助钟会建立起威信,这才有司马昭带着满朝文武亲自送钟会出洛阳,拜其镇西将军、假节钺。而为树威,仅因战马失足就斩杀先锋许仪,己失军心,将士离心离德。征蜀以来仅仅一年的军旅生涯,钟会还不足以建立起整支军队对他个人的绝对服从。虽然兵多但却非一心,有的急于回归魏国有的是降兵,剩下的也跟钟会没有过多的交情,钟会既没有强力的军威也没有足够信任的心腹部队。

第三,钟会多谋少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长期周密的内务工作在铸就了钟会高超的谋划能力,但只需谋划而无需决断的参谋工作导致其魄力严重不足,难以独当一面,缺乏当机立断的魄力。在关键时对坑杀诸将之事犹豫不决,反受其乱。

为实现自己的野心,钟会召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的将士以及蜀国的旧官,在蜀国朝堂为魏明帝郭皇后发丧。然后假借郭太后遗命,胁迫诸将随其起兵讨伐司马昭。诸将多是北方人,因家眷都被扣押在洛阳,所以都不肯从命,钟会把他们都关在益州各官府中,派兵严加看管。有人对钟会建议:“应把牙门骑督以上的官吏全都杀死。”姜维建议 “尽诛北来诸将”, 钟会犹豫不决,一方面怕激起兵变而不敢运用强硬手腕,一方面又担心无人统军,进退维谷而只能一筹莫展。如果钟会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雄心,有魏太武曹操“宁使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人”的魄力,将他们全部处死,既使后来军士兵变,但失去主将,也好镇压,则大功可成。

第四,风起青萍之末,所用非人,最后导致全盘皆输。钟会有一个器重的部下叫丘建,是胡烈旧属,他对钟会说:应派一名亲信为胡烈端饭倒水,诸牙门将也应按例备一员侍从。钟会竞然同意了。

胡烈趁机欺骗亲兵并让他传递消息给儿子胡渊说:“钟会已挖好大坑,想把将官一个个打死,埋在坑中。”众牙门将的亲兵们也把这个谣言口口相传,人心浮动。于是,胡渊趁乱率领其父的兵士擂鼓而出,各军也都不约而同地呐喊着跑出来。当时钟会正在给姜维铠甲兵器,报告说外面有汹汹嘈杂之声,好象是失火似的,一会儿,又报告说有兵跑往城里。钟会大惊,问姜维说:“兵来似乎是想作乱,应当怎么办?”姜维说:“但当击之耳!”钟会派兵去杀那些被关起来的牙门将、郡守,兵士们像蚂蚁那样乱哄哄地涌进来,那些牙门将、郡守都从屋子上爬出来,与他们手下的军士汇合在一处。姜维左右拼杀,亲手杀死五六人,众人格杀了姜维,又争相向前杀死了钟会。

陈寿评价:“王凌风节格尚,毌丘俭才识拔干,诸葛诞严毅威重,钟会精练策数,咸以显名,致兹荣任,而皆心大志迂,不虑祸难,变如发机,宗族涂地,岂不谬惑邪!”

被司马昭誉为张良的钟会,为何会仓促谋反而身死?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人都是有野心的,而且他的野心往往会随着地位和实力的增长而变大,钟会也一样!

当时钟会已经有了谋反的资本,作为灭蜀主将,他手中有十数万大军;同时姜维投靠,他又得到了蜀中大军的支持,这是他造反的最大资本。而且钟会这个人原本就非常自负,不甘屈于人下!

钟会的家族在魏国比较显赫,其父亲是当朝太傅,著名书法家钟繇。而其兄长又同时担任青州军政长官,有这样背景的他,从一生下来就注定不会平凡度日。

在随后的成长过程中,钟会也表现出了过人的能力。

在他五岁之时,朝中的许多大臣都夸他气度不凡,根据历史记载,幼年的他确实格外聪慧,不是一般人可以比得上的。一个在夸奖中成长出来的孩子,其内心一定有着强大的自信,可这份自信过度的话,很可能就会变成自负。

在帮助司马昭拿掉蜀汉以后,钟会就变得有些膨胀了。

战功赫赫,手握重兵的钟会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取代司马昭,他从心底里认为自己的能力绝对可以担当大任。

所以心态的变化是他谋反的直接动机。

当然还有一点,那就是司马家的位置“苗头不正”,在当时许多魏国旧臣的观念中,司马家的政权是有着不正当的,是通过“阴毒”的手段发动政变才最终获得。

基于这样的动荡思想,很多大臣都是为形势所迫才屈服于司马氏!

自高平陵之变后,造反的先例可以说事一件接着一件,其中最著名的“淮南三叛”,那就是明指着司马家篡权。

所以钟会的谋反完全没有任何的思想压力,他可以做到“师出有名”,因为发动兵变总需要有一个正当的名义,碰巧原先的郭太后有讨伐司马家的遗命(可能是钟会杜撰的),所以钟会就以奉诏讨伐的名义反抗司马家族。

当然了,其实他就是想取司马而代之,他认为司马家可以以政变得到权利,自己的能力和功绩都不落下风,自然也可以通过政变得权。

从当时的环境来看,钟会可以说是非常有机会的,前面说过,他手中握有蜀国和魏国数十万的大军,且占据蜀中大地。进可攻,退可守,而且他有着“奉诏讨伐”的圣旨,站在道德制高点。

完全能以一个救世主的形象,去夺取天下,这也是姜维给他“规划”的美好蓝图。

这是可惜,钟会此番兵变没有计划好,虽然搞定了邓艾,但对于军中诸将的处理并不妥当。

因为这些魏军将领大都来自北方,家眷基本都是被司马昭控制。所以要想兵变成功,这些北方将领必须要搞定。当时姜维建议:“尽诛北来诸将”;这种快刀斩乱麻的办法虽然可能会有误杀,但绝对是最快最有效的。

可钟会犹豫不决,最终导致风声走漏,魏军大乱,钟会与姜维二人死于乱军之中,想来也是可惜!

被司马昭誉为张良的钟会,为何会仓促谋反而身死?

钟会,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市)人。三国时期魏国军事家、书法家,太傅钟繇幼子、青州刺史钟毓之弟。

按理说此等人物如若谋反完全可以学司马懿那样谋而后动,为何匆匆谋反而被镇压呢?

在三国演义中,钟会可以说在三国后期顶级智将了!而其父钟鹞,更是曹操时代的重臣。早期就与司马家交厚!在司马家夺取大魏政权后,更是紧跟司马家的脚步,而司马昭此人多疑,野心勃勃!头号心腹只有贾充,并不信任钟会。钟会本人更是有野心,有能力,在司马家不信任他的情况下,能从司马家手中要出兵权伐蜀,其能力可见一斑!

再说伐蜀过程中,收姜维,杀邓艾,灭蜀国,而在蜀国被灭,钟会还没有反意之时,司马昭已经派出了大军,给钟会去信解释平邓艾之乱。其实是在防钟会,这个举动让钟会知道司马昭不会容他。再有司马昭已经五十多岁,司马炎刚刚20多岁,而钟会四十左右,年富力强又功高震主!再有就是姜维的功劳了!姜维是诸葛亮的徒弟,更是三国末期顶级智将,可惜幼主刘禅不给力,一心想投降,所以蜀国被灭后,姜维委身于钟会之下,更是想为蜀国报仇,便怂恿钟会谋反!而钟会认为姜维是自己的心腹,过于信任,这才急于谋反而未经缜密思考!其实钟会就是为了自保而匆匆谋反,内忧外患之下,焉有成功的可能性?!

被司马昭誉为张良的钟会,为何会仓促谋反而身死?

钟会,字士季,颍川长社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长葛,长葛位处中原,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发生,往往是为了争夺人口和财富,这在人口密集的中原,尤为明显,有史以来,第一场发生在长葛的著名战争,叫繻(读 ru)葛之战。

平蜀后,钟会有谋反之心,因为邓艾承制专事,于是上书说邓艾有反状。同时,卫瓘、胡烈和师纂上书指正邓艾所作悖逆。正月初一,朝廷下令用囚车押送邓艾回京。司马昭怕邓艾不服命令,命令钟会进军成都,监军卫瓘打前阵,拿着司马昭手书押邓艾进囚车。

钟会忌惮的只有邓艾。邓艾被押后,钟会马上赶到成都,统率大军,威震西土。自认为功名天下无比,不愿再屈居人下。加之猛将精兵都控制在自己手中,于是举兵反叛。钟会打算派姜维率蜀兵出斜谷,占领长安,再派骑兵经陆路、步兵经水路夺取天下。钟会收到司马昭的书信说:“我担心邓艾不服命令,今派遣中护军贾充率步兵和骑兵万余人入斜谷,驻扎在乐城。我亲自率十万大军驻扎在长安。我们不久就可以相见了。”钟会得信后大惊,对亲信说:“仅仅抓获邓艾,相国知道我一人就能做到,他领大军而来,必是发现异状,我们应当迅速出发。如果顺利,可以得到天下。如果不顺,还可以退回蜀地学刘备偏安一隅。自以淮南之战以来,我从未失策,已远近闻名。我这样功高名盛的情况,哪能有好的归宿呢?”

钟会于正月十五到成都,先送走邓艾。十六日,召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的将士以及蜀国的旧官,在蜀国朝堂为魏明帝郭皇后发丧。并假借郭太后遗命,起兵废掉司马昭。钟会让众将士在版上写下同意作为凭证,委派亲信率领各路军队。而手下的将士并不跟从。于是,钟会把他们都关在益州各官府中,派兵严加看守。钟会有一个器重的部下叫丘建,是胡烈旧属,他对钟会说:应派一名亲信为胡烈端饭倒水,诸牙门将也应按例备一员侍从。]胡烈趁机编造谎言说,钟会已挖好大坑,想把将官一个个打死,埋在坑中。”众牙门将的亲兵们也把这个谣言口口相传,一夜之间大家都有所耳闻,人心浮动。[41]有人对钟会建议:“应把牙门骑督以上的官吏全都杀死。”钟会犹豫不决。

十八日中午,胡烈部下与胡烈的儿子出门敲鼓,各路军士也没人统领,都涌向城门。当时钟会刚给姜维铠甲兵器,听外面有兵作乱,钟会惊问姜维如何是好。姜维说:“但当击之耳。”

与邓艾这种百战老将不同,钟会是第一次带兵打仗,统帅军队,没有经历过战场上的腥风血雨,在胜利垂手可得的时候,钟会放松了警惕,于是在最后一股势力的煽动下,军队出现了叛乱,此后全军陷入一片混乱。

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八日,钟会与姜维死于兵变,终年四十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