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的人皮在博物馆吗?蓝玉案朱元璋为何活剥蓝玉人皮?

蓝玉是朱元璋后期战功卓著的一员猛将,他还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常遇春不仅是开国元勋,更是朱元璋的亲家。常遇春的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朱标,所以蓝玉也算是朱标的舅舅了。这么看来,蓝玉跟朱元璋的关系应该是非常好的,至少是亲戚关系,又是器重的猛将。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活剥了蓝玉的人皮呢?蓝玉做了三件错事。

不听朱元璋调遣,私自占有了北元王妃。

蓝玉是朱元璋后期著名的将领,那个时候那些老将军们都死的死,老的老,大多数都带不动兵打仗了,所以这个时候蓝玉便以后起之秀的身份,成为了北上灭元的主帅。这是一场声势浩大之战,因为蓝玉带了15万人马,辗转数月都没有找到对手的踪影。

本来已经准备放弃了,没想到元军此刻也放松了警惕,结果蓝玉大军冲杀而过,俘虏了7万7千多人,除了元主以外,元朝的王侯将相基本被他全部擒获,当然也包括了元朝的公主和妃嫔。朱元璋得到消息以后,那叫一个高兴,但是他下了一个命令,不允许任何人动北元妃嫔。

这是最起码的尊重,毕竟她们都是元朝的贵族,必须留给朱元璋来发落。而蓝玉在知道这个命令的情况下,依旧对北元王妃下手了,结果人家不堪受辱就这么自杀了。朱元璋痛恨的不是蓝玉对谁下手,而是蓝玉开始不听从他的命令了。

蓝玉挥师南下,竟灭了大明喜峰关。

要么说蓝玉是找死呢!他带兵灭了北元以后,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居高自傲之下,就挥师南下了。可是在路过喜峰关的时候,因为守城的将士没有及时给他开门,他这就不高兴了,居然连夜攻打喜峰关,没一会儿功夫,就把喜峰关给灭了。

这可是一件大事,因为喜峰关是明朝的关卡,蓝玉因为自己的一时喜好,就做出类似反叛的事情,难道他是在试探什么吗?蓝玉后期的行为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他此刻觉得天底下就他的功劳最大,就应该无法无天。

所以他这次破关,其实是在向朱元璋宣示自己的功绩和能力。朱元璋硬是忍下了这件事,毕竟功大于过,而且蓝玉手握军权,需要慢慢收拾他。

蓝玉手下义子众多,跟当年的朱元璋一模一样。

蓝玉他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点,那就是处处跟朱元璋学习。人家是皇帝,你跟他学难道你也想着做皇帝吗?朱元璋当年打天下的时候,一路收养义子,这些义子基本都成为了朱元璋时期的大将。

而蓝玉现在自己也收养义子,如果只有十来个还能理解,毕竟上战场打仗需要这些义子卖命。可是蓝玉一口气收养了一千多个义子。这些义子都是军中的将领,只听从蓝玉的调遣。他们手里如果每人可以管辖一千人马的话,那就是十万大军!

蓝玉手里的权力似乎已经无法彻底解除,光靠杯酒释兵权是不可能将蓝玉的兵权给收回来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蓝玉的这帮义子,将是蓝玉登上皇位最重要的保障。朱元璋的杀心已经起了,就等着最后一根稻草。

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口述“铁证如山”之下,蓝玉惨遭剥皮。

锦衣卫是朱元璋创办的情报机构,他手底下的大臣前一天晚上在家打麻将输了多少钱,朱元璋第二天都能知道得一清二楚,可见锦衣卫情报工作做得有多好。洪武二十六年的这一天,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蓝玉当天就被抓进大牢。

第二天便被剥皮实草,宣告天下。并且受此牵连的人多大一万五千多人,他那一千多个义子是跑不了的了,蓝玉全家三族都被灭口。所有的这一切进行的十分顺利,可见朱元璋早就已经安排好了一切,将蓝玉的所有力量都给控制住了。即使蓝玉真的想要谋反,也没有这个实力了。

朱元璋的晚年非常不安,他担心朱允炆镇不住这些老臣。

据说朱元璋手下的开国功臣中,三十四个人就被朱元璋杀掉了三十个,而且大多数是抄家灭族的情况。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这些事情基本上都是朱元璋在晚年时期做的事情,朱元璋做了三十年皇帝,在洪武二十六年处决的蓝玉,距离朱元璋去世仅仅还有四年时间,他到底在忙碌些什么?

前一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他最心爱的儿子太子朱标不幸病逝,这是朱元璋爆发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传位给自己的小孙子朱允炆,而朱允炆哪里能镇得住这些功高盖主的老臣呢?只有把他们全都杀掉,而且斩草除根,才能让朱允炆拥有一个太平盛世。蓝玉算是撞在了枪口上,前一年还要求给自己封个太师做做,简直不知死活了。

蓝玉的人皮落在了他女婿蜀王朱椿手里,世代供奉。

蓝玉的女婿是蜀王朱椿,朱椿是朱元璋庶出的儿子,所以基本没希望做皇帝。而蓝玉在朱标去世以后,应该就是希望让朱椿来做皇帝,以此控制朝中大全。而朱椿确实没这个心思,他一心寄情山水,喜欢诗词歌赋,算是正儿八经的文人,不想参与到争权夺利的事情当中。

而蓝玉的人皮正是被朱椿给请回去了,因为朱椿的王妃就是蓝玉的女儿,蓝玉的其他孩子都被杀光了,嫁出去的女儿不算蓝家的人,幸免于难,所以朱椿是唯一有资格供奉这张人皮的人。蜀王治理四川还是有些功绩的,当地很多古迹至今都有蜀王朱椿的迹象。

而蓝玉的人皮一直在蜀王府中供奉,流传到了最后一代蜀王的时候,四川被张献忠攻陷,而蓝玉的人皮也就落在了张献忠手里,张献忠一把火烧了这张人皮,也算是让蓝玉彻底轮回了。

总结:蓝玉确实功高盖主,可是谋反的证据却一丢丢都没有。

蓝玉案最大的疑点就在于,所有证据都是锦衣卫口述的,没有实实在在的证据拿出来。而且朱元璋消灭蓝玉集团的速度之快,简直令人发指。当天问罪第二天就杀了,随即诛灭三族,可见一切都是安排好的。

蓝玉的的确确是功高盖主了,可是他到底有没有谋反的心思,这一点谁也不清楚,或许就是朱元璋为了达到目的,自己策划了一场谋反未遂的案件吧。

蓝玉的人皮在博物馆吗?蓝玉案朱元璋为何活剥蓝玉人皮?

明初蓝玉案是朱元璋诸多暴行之一,虽然朱元璋也是有自己的考虑。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英明君主,但是人无完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祖圣祖这些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圣君都有污点,朱元璋自然也不列外。↑明太祖朱元璋当一个人站在权利的顶峰,面对自己创下的基业,下面是一众官员每日的歌颂奉承,献媚溜须,再谦虚的人恐怕都会飘飘然,特别是在那个君主专制的年代,天下大权被朱元璋一把抓,他的话即是法律,他的行为即是正义,洪武四大案以及恢复殉葬、庭杖、八股取士等都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也可以说底层出身的朱元璋所具备的不自信思想和对自己后继之君的不自信导致了他采取了最为极端也是最立竿见影的做法。

↓藏传佛教人皮唐卡

蓝玉人皮下落

回到原题,先回答一下蓝玉人皮的去处,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本来按照朱元璋是把蓝玉剁碎,但是念于蓝玉的功勋,又是自己的儿女亲家,朱元璋便“网开一面”改为剥皮(供参考),就这样蓝玉头颅被割,其余的皮被整张剥下来填充稻草去各地巡视展览,然后这张皮被送到蓝玉的女儿蜀王妃那里留作纪念。后来这张人皮被明末农民军张献忠发现,之后便销声匿迹了。当年战火蔓延又经过那么多年的时间即使蓝玉人皮没有腐烂恐怕也毁于战火,或许蜀王妃已经把他入土为安,但是空穴不会来风,蓝玉下场不会比这好多少,倘若是真张献忠可不会妥善保管一个和他毫无相干人员的人皮,或许他发现后便命人一把火烧了。

朱元璋为什么杀蓝玉?

除了开头说的那些原因还有蓝玉自身的原因,毫无疑问的是蓝玉本人的确是难得一见的帅才,战功林立且有勇有谋。蓝玉本是朱元璋打算留给太子朱标的辅臣,蓝玉和朱标的关系也十分好,更对朱标忠心耿耿。但是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担心皇太孙朱允炆不能驾驭住群臣,所以拿立国集团的功勋开刀,蓝玉自然也不列外。朱元璋给蓝玉定的最终罪名是谋反,还有几条是

居功自傲,任性妄为,炮轰喜峰关,和前元妃子有染。目无国法,居心叵测,蓝玉所收义子达几百人之多,家属利用依仗蓝玉侵占百姓民田,强买强夺,草菅人命。

太祖遇之厚。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假子,乘势暴横。尝占东昌民田,御史按问,玉怒,逐御史。——《明史·蓝玉传》

不忠不孝,贪得无厌大放厥词,嫌弃官职太小,朱元璋对自己的封赏也过于吝啬。

北征还,夜扣喜峰关。关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帝闻之不乐。又人言其私元主妃,妃惭自经死,帝切责玉。……玉不乐居宋、颍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比奏事多不听,益怏怏。”《明史·蓝玉传》

最后锦衣卫指挥蒋瓛(huán)终于找到了蓝玉谋反的证据把蓝玉逮捕下狱。

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玉谋反,下吏鞫讯。——《明史·蓝玉传》

蓝玉一案所受牵连者共一万五千余人,一公、十三侯、二伯,基本上全是无辜冤死之人。但蓝玉死的一点不冤,蓝玉本来就劣迹斑斑,要杀蓝玉朱元璋只需要随便收集些证据,罗列些罪名即可,也可以说,太子朱标死的时候,就注定了凉国公蓝玉的悲惨结局!

蓝玉罪过有该杀的罪过,但他死不死在朱元璋的想法,他的那些罪过在朱元璋眼里不值一提!

蓝玉的人皮在博物馆吗?蓝玉案朱元璋为何活剥蓝玉人皮?

先说背景,蓝玉案是明初的四大案之一,且牵连甚广,可谓对整个明朝的国势,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而后世所传“蓝玉被处以剥皮实草之刑”,至今仍然众说纷纭。

再说蓝玉是谁?

明初大将,开国功臣,之后由于常遇春妻弟的这一层关系,也算得是皇亲国戚。

在明朝开国之前,蓝玉作为一名出色的将领,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清剿北元残余势力中更是屡立战功。

等明朝内部局势稳定以后,蓝玉表现出了明显的政治倾向,因为常遇春的女儿是他外甥女,而这位外甥女又是太子妃,所以蓝玉自然是极力拥护太子朱标。

一旦朱标最终顺利的继承大统,当上皇帝,那蓝玉肯定是最大受益者之一。

但坏就坏在蓝玉本人的秉性上,他不但居功自傲,仗着曾经立下的战功嚣张跋扈,同时呢,蓝玉还是太子朱标的亲家,所以再加上这一层关系,朝中对他有怨言者虽然众多,却没人能动得了他。

而且还有一个最大的因素,太子朱标被朱元璋寄予厚望,从幼年时期就开始接受最高等的教育,明朝开国之后,朱元璋立马着手为其组建内阁团队,目的就是重点栽培这个最喜爱的儿子,所以能看到蓝玉这类有实打实军功的武将支持朱标,朱元璋即使对蓝玉的所作所为心知肚明,但也不会点破,只要不犯大错,从来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就是一种权术。

用人用的好,能带来莫大的收益,就算他在眼皮子底下小打小闹,也不痛不痒的,就不予追究。

那么本来就居功自傲的蓝玉,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最著名的几个事例,有蓝玉在云南私贩盐矿,以此谋取暴利,而与之不合的当地官员敢怒不敢言,这事儿朱元璋是知道的,但一直没跟他计较,毕竟说白了,蓝玉有军功,老朱家的江山,怎么着也有他几分血汗。

还有违诏出征,蓝玉常年领兵在外,有时甚至仰仗身份地位,对朱元璋的诏书也敢违抗,而且提拔任免武将,从不走朝廷正式文书,都是擅自决定。

总之仰仗着太子妃舅爷和开国功臣这两层身份,以及拥护太子朱标,蓝玉干过不少忤逆的事儿,但也是这些背景和裙带关系,令他肆无忌惮。

可老话讲,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

蓝玉万万没想到,在最关键的问题上,自己犯了天大的错误。

可能很多人会说,蓝玉犯的就是谋反罪,其实不然,谋反罪一说自古争论不休,我不敢断言蓝玉到底有没有谋反,但蓝玉案中有个最大的漏洞,就是谋反的时间有很多个版本,其中互相存在漏洞。

暂且不谈谋反,蓝玉最关键的错误之一,就是得罪了燕王朱棣。

作为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同样出类拔萃,年纪轻轻就雄才大略,而且他很早就窥觑皇位,所以暗地里,朱棣跟太子朱标不合,那么蓝玉拥护朱标,自然也得罪了朱棣。

所以在洪武二十五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太子朱标不幸病逝,失去了最大保护伞的蓝玉,陷入到一种危险的境地之中。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最惧有军功者,和刘邦一样,开国功臣里头但凡数得上名号的人物,朱元璋都很忌惮,生怕自己活着的时候这些人安分守己,但等到自己一死就谋反夺位,所以诸如胡惟庸等人都不得善终。

而蓝玉作为最拥护朱标,同时也是开国功臣,而且还仰仗亲家关系与军功作威作福,朱元璋自然视其为眼中钉,可是之前儿子朱标还活着,且经常在重大事情上找蓝玉商议,可谓视蓝玉为心腹,所以即使朱元璋担心蓝玉会谋反,也碍于朱标的面子而不会动他。

但随着朱标的病逝,疑心重的朱元璋,终于不再有所顾忌,与此同时,始终视蓝玉为眼中钉的朱棣,又接连上奏,称蓝玉:

在朝诸公,有人纵恣不法,如不处置,将来恐成尾大不掉之势,应妥善处理。

朱棣当然不傻,这段话他没有明说是蓝玉,但朱元璋心里清楚,所谓“纵恣不法者”,说的正是蓝玉,相比较之下,他肯定更相信自己的儿子,再加上朱元璋年迈时疑心病重,对尾大不掉的蓝玉深感不安,于是乎,蓝玉就成了朱元璋肃清身边乱臣,为皇子皇孙铺就权路的磨刀石。

所以我们可以说,蓝玉的死,有很多复杂原因导致,一方面是他个人的骄纵枉法,另一方面还有燕王朱棣的挑唆,以及朱元璋的猜疑心,他听信了四子朱棣的话,加上蓝玉平常的所作所为的确太出格,朱元璋在保子孙龙椅的关键问题上,最终选择了对待蓝玉绝不手软,哪怕蓝玉不想谋反,也必须得给他扣上一顶谋反的帽子,名正言顺的杀之后快。

到这里,就衍生出一个传播很广的版本,朱元璋起了杀心以后,恰巧锦衣卫都指挥使蒋瓛(huán)揭发,实名举报蓝玉谋反忤逆,朱元璋当即龙颜大怒,将蓝玉以谋反问罪,先斩,后剥皮实草,传示各地。

这里给大家解释下“实草”,其实就是把人皮剥下来以后,再用草将皮填满,类似弄成一个血糊糊的草人,那种恐怖的画面简直不敢想象。。

此后,随着“蓝玉案”的爆发,所牵连者达上万人,举朝文武百官均胆战心惊,风声鹤唳,可谓明初四大案之首。

而蒋瓛看似实名检举,但要说背后没有朱元璋的授意,我个人是不信的。

至于是否当真被剥皮,至今仍是个谜,因为没有直接的明朝史料能够证明,朱元璋曾对蓝玉动用了剥皮之刑,但要说剥皮,朱元璋的确对一些贪官污吏使用过。

现藏台北故宫的《太祖皇帝钦录》中,收录有《明太祖敕谕诸王圣旨》,以及各函札106件,其种,《洪武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敕谕靖江王文》曰:

“朕尝设《祖训录》防奸臣愚弄我子孙。今广西布政司官张凤公然侮慢,按察司副使虞泰暗地搬说是非,及指挥章集,本等管军人员,却乃虚诈,惑我幼孙。今张凤、虞泰各得剥皮重罪,其指挥章集,内使到日,火速令人钉解前来处治。”

另包括明初红军老兵俞本的《纪事录》记载:

“都督毛骧近侍左右,凡驾出,骧披金甲,悬宝剑,执戟侍卫,出入掖庭无禁。至是,掌选受贿坏法。事露,上亲于中书堂谕日:‘汝之恶极矣。’遂以骧之胸背刺“奸党毛骧”四字,剥皮贮草,置于都府堂上以警后来。”

通过上述两则史料可以看出,朱元璋的确是对深恶痛绝的贪官使用过此刑,即剥皮实草之刑,但是否对蓝玉用过,因记录明初的史料中未有明确记载,所以我个人持怀疑态度,大概率是以讹传讹,故不可全信也。

至于很多人引用的那段明末清初描写蓝玉被剥皮的记载,试想过了整整两百多年,都快三百年的时间,中间几经传播,在无官方正史与人证物证的前提下,恐怕多有曲解了。

张献忠入蜀王府,见端礼门楼上奉一像,公侯品服,金装、人皮质,头与手足俱肉身。讯内监,云明初凉国公蓝玉,蜀妃父也,为太祖疑忌,坐口谋反,剥其皮。传示各省,自滇回,蜀王奏留口口口楼。

可是大家仔细看这段史料,我怎么看怎么感觉写的拧巴,处处都是疑点。

咱先不说一张人皮能不能保存两百年,单是这段史料的来源真实性,是写于《蜀警录》中,此书本来就是记录明末起义领袖张献忠反明的笔记,作者欧阳直也是明末清初人,距离蓝玉生活的时代超过两百年,所以无法确保该史料的绝对真实性。

何况书中记载的张献忠亲眼所见蓝玉被剥下来的人皮,是在蓝玉身后两百年,这可是整整两百年,不是一年半载,一张人皮说白了全是胶原蛋白,而且还是挂在城楼上日夜风干,就算不碎,也早就面目全非了,怎么可能还保留完整?

咱们就不说人皮,你挂一张猪皮在城楼上试试,我敢打赌,不用一年,半年就基本风干的不成形了,更别说披上金甲戴上官帽,而且古代还没福尔马林,日夜大风吹着,太阳暴晒,到最后轻轻一碰要不碎,那才真是见鬼了。

所以我个人认为,蓝玉被剥人皮之事,疑点颇多,以讹传讹的概率很大,不应予以全信,或许的确对蓝玉动用剥皮酷刑,但未在明官方正史中记载过,究其原因,要么是朱家后人也得知蓝玉是冤死,经过仔细调查认为是朱元璋疑心病重,纯属诬陷,所以脸上无光才没写,要么就不是剥皮死的,而是直接问斩夷三族。

至于传说中的蓝玉人皮存世长达两百年,这就有违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了,谁要全信,那就当我没说吧。

还有网上传的这类人皮图:

这都是“密宗唐卡”好吧,真不是朱元璋剥下来的谁的皮,跟古代的剥皮之刑还是两码事儿,大家要有兴趣就去搜搜密宗唐卡吧,相信你肯定会被震撼的语无伦次。

蓝玉的人皮在博物馆吗?蓝玉案朱元璋为何活剥蓝玉人皮?

关于蓝玉人皮的下落,曾有这样一段记载——

“初献贼入蜀王府,见端礼门楼上奉一像,公侯品服,金裴,人皮质,头与手足俱肉身。讯内监云:"明初凉国公蓝玉,蜀妃父也,为太祖疑忌,坐以谋反,剥其皮,传示各省。自滇回蜀,王奏留之。”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蓝玉剥皮而死后,朱元璋将其皮传示天下各省,后被留在蜀地,直到明朝末年还存放在蜀王府端礼门楼,之后才消失在历史的烽火尘埃中。

诛杀蓝玉,活剥其皮,是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的代表作,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有一个漫长的心理演化过程。

洪武三年,徐达大败明王朝最后一个劲敌扩廓帖木儿,元顺帝也病死在蒙古草原,明朝天下大定,朱元璋在奉天殿举行盛大仪式,大封开国功臣,一口气封了六公,二十八侯,而且还赐给这些公侯免死铁券。

此时的朱元璋年过四十,年富力强,对驾驭群臣信心十足,且有布衣天子富贵共享的义气,因此,这一阶段是他和开国功臣的蜜月期,并不像有些阴谋论讲的那样,朱元璋始得天下就埋下了诛杀功臣的阴暗心理。

历代以来,大明的这一批开国功臣大概是平均素质最低的,他们全是草莽出身,胸无点墨,既无文化,也无修养。一朝成了开国元勋后,这一些公侯在某些方面确实不像话,侵占土地,私纳奴婢,侵夺民财,欺压良民,驱役士卒等等违法乱纪的事没少干。

眼见到这些,朱元璋用心还是很良苦的。洪武六年,朱元璋命工部铸造铁榜,要开国功臣们约束好身边人,不要因为身边人无法无天,最后弄出个君臣各生疑心,最后拔刀相向的惨剧。

除了外围立规矩,朱元璋还特意为这些公侯办了高级干部学习班,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道德操守。

即便到了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收拾文臣集团,大办胡惟庸案的时候,开国功臣们也都没有受到株连,全被刻意回护过去了。

此外,朱元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希望用制度来约束住开国功臣,而不是屠刀,撤销大都督府,改设五军都督府便是个鲜明的例证。

但随着朱元璋年龄越来越大,心弦越绷越紧,他对开国功臣的心态渐渐地就起了变化,尤其到了洪武二十三年,他的两个儿子燕王朱棣和晋王朱棡独自领兵北击蒙元残兵获得巨大成功后,他觉得拱卫大明江山以后可以靠自己的儿子了,开国功臣可以靠边站了。

但如果太子朱标有雄主气度,朱元璋可能还不会酝酿对开国功臣的诛杀。然而,朱标的仁弱已成定局,为求万全,他便有了对开国功臣杀大半,留一些的谋划。

于是,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一案被重新翻了出来,并很快牵连到了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

在开国功臣毫无心理准备,也无反抗能力的情况下,朱元璋这一屠刀下去,被杀戮和死后追究的公侯高达二十二个。

算算账,此时开国功臣还剩下几个。

如果此后宫中无事,朱元璋对开国功臣的诛杀也许就到此为止了,剩下的诸如傅友德、蓝玉、冯胜、李景隆等人,是留下来为太子朱标保驾护航用的。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洪武二十五年,年仅三十八岁的太子朱标竟死了。六十五岁的朱元璋对太子投入了太多的心血,因承受不起这个沉重的打击,第二年便“患热症”病倒了,至于为保大明江山万世永续的那根心弦崩的就更紧了。

更糟糕的是,朱元璋坚决恪守立嫡以长的原则,不顾现实地将朱标十六岁的儿子朱允炆立为了皇太孙。

朱允炆比他爹还仁弱,而且又是弱龄,到这个份上,此前留下的那一些开国功臣也就不能留了。

于是,蓝玉案首当其冲,爆发了。

蓝玉,在近乎难以自保时,却偏偏走上了取死之道。

蓝玉是安徽定远人,为人勇悍有才略。常遇春、徐达死后,他算得上大明头号大将,“数总大军,多立功。”

洪武二十一年,是蓝玉的人生巅峰。这一年他率领十五万大军,追击蒙元,一直追到捕鱼儿海,大获全胜,一举抓获脱古思帖木尔的次子地保奴、嫔妃公主等一百二十三人,又追获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以及平章以下官属三千人、男女七万七千余人,并宝玺金银牌诸物,牛羊马驼等十五万头。

但此一胜仗也将蓝玉推到后洪武朝后期第一功臣的危险位置,加之他恃功自傲,飞扬跋扈,屡次有僭越之举,因此他也就成了晚年朱元璋最欲拔出的那根大钉子。

朱元璋下手极快极狠。洪武二十六年正月,蓝玉被召回南京。二月初八,蓝玉入朝,朱元璋即下令将其逮捕,第二天投入锦衣卫大牢,第三天以“谋反”罪将其处死,夷灭三族。之后,朱元璋借机扩大诛杀范围,整个蓝玉一案,大约杀了一万五千人,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明初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淮西勋贵势力几乎被完全铲除。

蓝玉死的冤不冤?

难逃一死的冤。

第一点,蓝玉从被抓到被诛,没有招供,这个姿态表明他至死没承认自己有“谋反”之实。

第二点,朱元璋在《逆臣录》中颁布的蓝玉谋反过程,夸张到近乎荒诞的程度。

怎么个荒诞法呢?蓝玉自从得知朱元璋要召他回去,他是逢人就说,怎么样,跟我一起反了,好歹一起做一场,怎样?

朱元璋派来的钦差,他要说;从四川到南京,沿途几千里,上至侯爷、督爷、指挥,下至千百户、总旗小旗,乃至奴仆家丁、贩夫走卒、流氓无赖,他不分场合、不讲身份,统统要说。

就跟生怕别人不知道他要谋反是的。

蓝玉的人皮在博物馆吗?蓝玉案朱元璋为何活剥蓝玉人皮?

蓝玉的人皮如果真的在博物馆的话也许就不会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了,所以答案很显然,蓝玉的皮应该不在博物馆,至于具体下落,也无从考证了。但是关于蓝玉的皮有一段历史的记载:坐以谋反,剥其皮,传视各省,自滇回蜀,王奏留之。大概意思是,谋反的罪名将其剥皮,而后实草传视各个省份,最后蓝玉的人皮被送到了蓝玉的女儿蜀王妃那里,就保存在了蜀王府中。但是明朝不是一直没有改朝换代的,在明末时期,因为农民起义人皮被人发现之后便无影无踪了。

那么蓝玉究竟是干了什么惹的朱元璋要剥蓝玉的皮,剥皮之后还要实草然后传视各省呢?

要知道,蓝玉可是朱元璋除了徐达和常遇春最喜欢的将领了,而蓝玉本身也是勇猛过人,深受朱元璋的器重,在《明史蓝玉传》中曾记载:蓝玉,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之妇弟也,初隶遇春帐下,临敌勇敢,所向皆捷。蓝玉打起仗来那可是一点也不含糊的,当然除了帮助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后来的巩固领土,收复边境,平定叛乱的时候也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洪武四年时,蓝玉出征西川,攻克成都。洪武五年,雁门关打破扩廓帖木儿的游骑。洪武十一年,和沐英一起征讨西番叛乱。洪武十四年,征讨云南,大胜而归。洪武二十一年,拜为征虏大将军,大破北元凯旋而归,而后朱元璋亲自褒奖蓝玉,并且把蓝玉比作当初的卫青等人。

蓝玉的战功肉眼可见,而且他所做的一切似乎无人可以代替,但是往往也就是这样的人最后的下场才是最惨的,原因是这样的人不可代替的能力,甚至有皇帝都嫉妒的能力。所以朱元璋在抓住了蓝玉的把柄之后才以谋反的罪名将其处死,在古代谋反是很大的罪名,原本是要凌迟处死的,但是朱元璋选择了将其剥皮实草,然后传视各省,目的就是杀鸡给猴看,让那些有异心的多长长记性,不然结果很惨。

其实蓝玉的死,他自己也需要负很大的责任,因为朱元璋是很不愿意杀死蓝玉的,朱元璋原本是让蓝玉辅佐太子朱标的,但是因为朱标突然离去,只能让年幼的朱允文继承皇位,而年幼的朱允文怎么管得住蓝玉呢?而在朱元璋正在考虑要不要废掉蓝玉的时候,蓝玉曾经很多的掠行就出现在了朱元璋的眼中,在《明史蓝玉传》中记载:尝占东昌民田,御使按问,玉怒,逐御使。北征还,夜扣喜峰关,官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帝闻之不乐。

蓝玉霸占了东昌的民田,御使追查这件事情,但是蓝玉却发怒把御使赶走了。北征回来,官吏没有及时开门,但是蓝玉居然让士兵把门破坏之后直接进入,朱元璋知道之后很不高兴。后来朱元璋得知蓝玉有谋反迹象,而朱元璋派出的锦衣卫还拿到了蓝玉企图谋反的证据,终于在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将蓝玉等谋反的人一网打尽,相关人员居然达到了一万五千多人,而蓝玉则被剥皮实草,以儆效尤。

蓝玉的人皮在博物馆吗?蓝玉案朱元璋为何活剥蓝玉人皮?

蓝玉的人皮在博物馆吗?蓝玉案朱元璋为何活剥蓝玉人皮?(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朱元璋后期,开始大肆屠杀功臣宿将,正所谓“文有胡惟庸案,武有蓝玉案”。

蓝玉大将军

蓝玉号称是洪武年间最后一位大将,带领15万远征军一直打到元朝的发源地,实际上元朝最后灭在蓝玉手中。

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除了有常遇春的本事,还继承了他的脾气:极度骄躁,喜欢杀降,但是他又不完全依靠常遇春,常遇春40岁就死了,蓝玉有勇有谋、能征惯战。

所以蓝玉有名将的本事,更有名将的脾气。

常遇春是太子朱标的老丈人,所以,蓝玉也是坚定的太子党,甚至是太子党武将的首脑人物。

蓝玉有几件事让朱元璋很不满意

一是闯关:蓝玉北征南返时,晚上大军到达喜峰关,要求进程,守城官员为安全起见要辨别敌友,蓝玉等得不耐烦,自持功大,命令手下破门而入,结果被人告到朱元璋那里。

二是戏妃:北征时,蓝玉俘获北元王妃,夜里趁着酒兴侮辱了元妃,元妃羞愧自杀,明朝对武将在外征战要求很严,朱元璋知道后非常生气,因为战时就没有发作,封蓝玉梁国公时,特意把“梁”字改为“凉”。

三是要官。蓝玉功劳巨大,为明初政权稳固立下汗马功劳,朱元璋封他为太子太傅,蓝玉仍不满意,对外宣称“我不能做太师吗?”。

四是纵奴。蓝玉家中养有很多庄奴,收了很多义子,这些人仗着蓝玉的势力,横行乡里,占人田地,御史查问,蓝玉就把御史给赶走了,这些人给蓝玉惹了不少祸。

蓝玉是一个名将,却不是一个聪明人,他的外甥女是太子朱标的妻子,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朱元璋之十一子蜀献王朱椿为妃,皇亲国戚这个角色是非常敏感的,稍微不慎就可能大祸临头,偏偏蓝玉又是一个高调的人。

蓝玉被剥皮实草

朱元璋对蓝玉忍无可忍,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瓛(huán)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立即命人将蓝玉拿下,打入地牢,严刑拷打。

谋反是大罪,按律要凌迟处死,但考虑到蓝玉功劳大,且是儿女亲家,朱元璋决定宽大处理,将活刮改成活剥。

活剥虽然不是朱元璋的原创,但是在他手里发扬光大,就是从脊椎处下刀子,将背部的一分为二,然后再把皮肤和肌肉慢慢分开,明朝还规定,剥皮时,一定要确保犯人要活着,如果被剥皮者早死了,享受不到被剥皮的痛苦,那么“有即毙者,行刑之人坐死”,行刑的人要一块处死。

以蓝玉如此高的级别,剥皮者的手艺也是相当的高,他完整的把蓝玉的皮剥了下来,非常完美,蓝玉总算是落了个全尸。

蓝玉的女婿蜀王朱春向朱元璋请求,要回了这张人皮,朱元璋最后同意让朱春收藏,其实也是对朱春的一个警告,因为他一家人是唯一逃过蓝玉案的人。明末农民军起义时,攻破蜀王府,在王府的祭堂里发现了这件“文物”,据说还是栩栩如生,后来就不知所踪了。

蓝玉成了朱标的陪葬品

太子朱标1392年去世,蓝玉案1393年爆发,其实,蓝玉就是朱标的陪葬品,如果朱标不死,蓝玉必将位极人臣。

太子朱标是朱元璋苦心孤诣培养的接班人,朱元璋为他配备的强大的班底,蓝玉就是这个班底中军方的领头人,虽然朱标没有朱元璋心狠手辣,但是通过姻亲关系,这批武将足以保证朱标江山永固,可惜朱标一死,打乱了朱元璋的全部计划,此时朱元璋已经65岁了,而这帮文臣武将还很年轻,而且武将飞扬跋扈,自己在还能压得住,自己死了,皇太孙年龄太小,绝对无法驯服这群武将,主弱臣强,定然要出事,与其让他们成为祸患,不如痛下杀手。

由此可见,蓝玉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武夫,他就是个政治上的牺牲品,是朱标的陪葬品而已。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