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顺等八辅臣,有兵权有人脉,为何会输给两个先皇嫔妃?
三国有关羽大意失荆州,满清有肃顺大意输太后。肃顺等一共八个人,都是都是咸丰皇帝钦定的顾命大臣。他们掌握军政大权,却因为一时疏忽,丧失权柄,被慈禧一网打尽。那么他们手握重权,为什么会输给两宫皇太后呢?
慈禧联合恭亲王夺取政权。慈禧是比较聪明的,从咸丰还活着的时候,就帮着咸丰一起治理朝政,所以她懂得如何跟这帮人斗争。不过光靠她一个人是不行的,她必须要找到盟友才行。
当时咸丰皇帝因为担心亲王篡位的危险,所以在选择顾命大臣的时候,恭亲王奕䜣居然没有入选,他可是咸丰的亲弟弟。
这就让人比较头疼了,咸丰皇帝的亲弟弟恭亲王奕䜣,那是出了名的有本事有能力。这样的人心里当然不会服气,慈禧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联络上了恭亲王。
得到恭亲王奕䜣的帮助,慈禧的胜率就提高了太多了。因为奕䜣本人能力强大,此刻在朝中也说得上话,足以抵抗八大顾命大臣。不等这八个人进京,奕䜣就已经开始下手布局,使得京城内部早就成了他们的天下。
八大顾命大臣,大意失荆州。这八个人以肃顺为首,肃顺是朝中的老江湖,自然是知道权力斗争的厉害之处。不过他认为当时没有人可以跟他们争夺权力,两宫皇太后压根就没有进入他的法眼。
如果慈禧像慈安一样没什么想法的话,那岂不就是被肃顺他们随便摆布了?所以肃顺压根就没有对慈禧他们有所防备。
自己是咸丰皇帝钦定的顾命大臣,只要拿着诏书回到京城,就能够顺利上任了。国家还有很多大事等着他们去处理,他们也不会想到会有人因为权力,而对他们下手。
肃顺还没走到北京,刚到密云的时候就被人给抓了,随后直接拖到了菜市口斩杀掉了。慈禧的手段雷厉风行,不得不让人叹服。
慈禧是同治皇帝的生母,又声称肃顺嚣张跋扈。慈禧太后那是咸丰皇帝的妃子,是同治皇帝的生母。她想要夺取权力,实在是太简单了。同治皇帝当时才不过六岁,慈禧手里攥着同治皇帝,那等于就是攥着权力。
而现在她声称肃顺等人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公然欺负小皇帝,意图不轨。这些说法都是说得过去的,再说了谁在朝堂上没有一两个仇家,一旦这些仇家们都起来指责肃顺,那么朝堂之中,必然要以慈禧马首是瞻。
一旦慈禧成为了这群人的核心,即使肃顺他们回来了,又能如何呢?光有咸丰皇帝的顾命诏书,是没什么用处的,慈禧只要说这是捏造的,那这就是一堆废纸。人家儿子是皇帝,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筹码。
慈禧做事不拖沓,整个政变过程不过六天时间。1861年11月2日慈禧和奕䜣发动了辛酉政变。六天后,政变结束,大权落在了慈禧和奕䜣手里。六天时间连一个星期都不到,慈禧已经完成了权力的逆转,从八位顾命大臣手里夺取了政权,从而成为大清国最有权力的人。
主要是因为她做事一点也不拖沓,她回到京城以后,立刻对肃顺的重要战友载垣下手,将其控制后,随即罢免了肃顺等八个人所有人的官职。不等肃顺得到任何消息的情况下,就吩咐人在密云将其抓捕归案。
所有事情处理得行云流水,丝毫没有任何拖沓的迹象。只用了六天时间,几乎没有动用任何军队,就将大清国的政权给夺了回来,慈禧实在是太厉害了。
总结:慈禧雷厉风行,肃顺大意失荆州。- 慈禧太后在咸丰帝死后,立刻联络恭亲王奕䜣,奕䜣掌握朝中大权后,才是慈禧夺权的关键一步。
- 八位顾命大臣认为两宫太后压根就掀不起巨浪,所以压根就没把慈禧放在眼里,从而错失了机会。
- 慈禧太后是同治皇帝的生母,而肃顺等人在朝中也有仇家,所以慈禧利用了这两点,从而击败肃顺在朝中的支援。
- 慈禧做事果断迅速,完全没有任何犹豫,整个政变只用了六天时间,没有动用军队力量,实在是厉害。
肃顺等八辅臣,有兵权有人脉,为何会输给两个先皇嫔妃?
咸丰皇帝病重之时,皇子载淳年仅六岁。为保清朝社稷,咸丰托孤于肃顺等八位国之重臣,史称“顾命八大臣”。这八人位极人臣,不仅手握兵权,而且人脉甚广,其地位难以动摇。但是令人大惑不解的是,这八位大臣最终输给了深居后宫的两位太后,这是何故呢?
顾命八大臣仰仗手中权势和自身地位,轻视后宫女人。肃顺本身是历经风雨的老臣,极有手腕。他认定慈禧慈安两太后对政事知之甚少,翻不起风浪,也就对她们极为轻视。慈禧虽为女流之辈,却颇有执政手段。咸丰病重,而当时满清又有内忧外患,他便允许慈禧代为批阅奏章。咸丰本是看重慈禧习得一手好字,并无让她干预朝政之意。时间一久,慈禧在国家大事上颇有见地,咸丰也就听之任之,采纳过不少她的建议。慈禧本就聪慧,加之在帝王身边耳濡目染,绝非一般女子可比。肃顺等人轻视于她,以致没有早下手为强,最终被反噬。
慈禧慈安两位太后虽然处于劣势,但她们却深谙借力打力之道。朝堂之上,除顾命八大臣外,还有亲王派。咸丰去世后,托孤重臣大权在握,宗族亲王却被排斥在外,这本就令他们心生不满。两太后深知恭亲王奕䜣与顾命大臣矛盾重重,便暗中同他商议,结成联盟。奕䜣身居高位,又在京城中人脉甚广,不容小觑。慈禧与奕䜣联合,无疑让政变成功的几率大大增加。
慈禧慈安手中握有代表皇权的印章,又是皇室正统,不少坚持正统的老臣都会维护两位太后。慈禧回京后,曾向文武百官哭诉,指责肃顺等人嚣张跋扈、欺君罔上。慈禧与皇帝载淳本就孤儿寡母,惹人同情,加之她又是太后之尊。此言一出,让不少保皇派大臣义愤填膺。大学士周祖培更是直言,应当治罪于肃顺等人。既然已经有人出头,其余臣子也就见风使舵,纷纷附议,加速了辛酉政变的到来。
除此之外,两位太后的办事效率也值得惊叹,让八位大臣来不及防备。慈禧慈安回京的第二日,便发动辛酉政变,先解除掉八人的官职,让他们无所凭借。然后将已在北京的载垣等人逮捕,使他们无法与尚在归京途中的肃顺通风报信。如此一来,毫无防备的肃顺果然成为慈禧的彀中之物。兵贵神速,仅仅六日之内,慈禧就将顾命八大臣处理妥当,让他们几乎无还手之力,不禁惊人惊叹!
当然,顾命八大臣的迅速倒台也有其自身原因,他们行事肆无忌惮,树敌太多。譬如肃顺,他曾被指派整肃官场政风。朝堂之上官官相护,盘根错节,肃顺虽然借此而备受嘉奖,但也得罪了不少人。肃顺炙手可热之时,他们不敢下手,却能在两宫太后有意推翻顾命大臣时顺水推舟。
说到底,辛酉政变只是一场权力之争,对于国家无甚好处,毕竟顾命八大臣多可用之才。曾国藩甚至还感叹,此为冤狱,是满清自坏长城之举。
肃顺等八辅臣,有兵权有人脉,为何会输给两个先皇嫔妃?
一方面粗心大意,另一方面咸丰把最终决策权给了慈禧。
咸丰驾崩,慈禧才26岁,而且是女流之辈,八大臣没把她当回事,根本没意识到慈禧会有那么大能量。
咸丰驾崩,给慈禧一个“同道堂”印章,八大臣下达政令必须由慈禧盖章才生效。实际上就是把最终决定权给了慈禧。
肃顺等八辅臣,有兵权有人脉,为何会输给两个先皇嫔妃?
肃顺在朝中处于位高权重的地位,跟随过咸丰帝,辅佐过同治皇帝,在朝中是相当当的人物。
(两位嫔妃剧照)
后面在慈禧发动了政变之后,朝中就没有人拥护肃顺了。
一:咸丰帝整顿官员,委派肃顺由于雍正对官吏的整改,出现繁荣的局面,直到乾隆的后期,朝中出现官吏的不良之风。咸丰帝为了坐稳皇位,便派自己的得力大臣肃顺,肃顺为人嫉恶如仇,执法公正。
这个差事让肃顺开始走了,不能回头的标靶,说白这就是一件烫手的山芋。面对的是众多的官员,要树立很多死对头的,让他也陷入了困难之中。
二:肃顺为人正直,严查严办由于清朝的不良之风太多,地方的文人学士奋起抗议,咸丰帝下令要求肃顺严办此案。因此这次肃顺便查出了大小官员几十个之多,肃顺要求咸丰帝一定要严办。
(肃顺要求咸丰帝赐死慈禧)
在加上肃顺为人刚正不阿,开始调查账目,查出了几百人的嫌疑犯,不管是满族还是贵族,以及大小官员都进行查抄的行动。
从此之后肃顺开始树立了很多敌人,让肃顺与大臣之间产生矛盾激化的导火索。由于肃顺的秉公执法导致,自己的惹来杀人之祸。
三:肃顺得罪慈禧肃顺在查办案子的时候,与满族人树立了对头,由于自己权力大,在加上满族打仗不行,所以肃顺喜欢能打仗的汉人,比较讨厌满族人。
这就与满族人产生了矛盾,随着事情的发展,时间长了矛盾更加激化了。对于慈禧来说,也看不惯肃顺的做法。之前慈禧因为一碗肉汤就与肃顺结下了梁子,在咸丰帝临死的时候,要求赐死慈禧,这样的做法慈禧更加不满了。
(慈禧)
此事之后,导致了咸丰帝死后,很多大臣不拥护肃顺为八辅大臣,反而拥护了慈禧。
这些种种事情让他惹来了祸端,最后让他输给了几个先皇嫔妃。
品史公曰:从肃顺的性格,以及为人刚正不阿,执法公正严明,让他与众大臣和慈禧等人结下了矛盾;直到最后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如有看法,请多多评论。
文:长城品史
图:来源网络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历史,请多多关注
肃顺等八辅臣,有兵权有人脉,为何会输给两个先皇嫔妃?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此时为咸丰十年,为避开英法联军,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留恭亲王在北京和谈。
在英、法议和退兵之后,咸丰帝一度有回銮的打算,但一想到要亲自面见洋人,而洋人不行跪拜礼,无办法接受,最后在承德纵情酒色。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命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八大臣控制了政局;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顾命大臣拟旨后要盖“御赏”和“同道堂”印章。
咸丰帝的安排中出现两个重大的政治失误:
一是安排的八个顾命大臣中只有载垣是属于近支宗室,而且是比较远的康熙的儿子,对于比较亲的嘉庆、道光的后代没有一个入选,造成这些亲王的不满。其中以能力较高的恭亲王为代表。
二是将内阁大学士基本排除(肃顺只是协办大学士),而根据清朝政体皇帝的圣旨需要经军机处或内阁才可派发出去。顾名大臣以军机处的为主要。此时皇帝的权力分为两宫太后盖印,军机处处理政务及制定圣旨。
肃顺与慈禧是不和的,这就造成了双方面的挣权。肃顺等八辅臣做了一系列的错误,令其最后覆亡:
一、恭亲王奕䜣获准赶到承德避暑山庄叩谒咸丰皇帝的梓宫。奕䜣获准同两宫太后会面约两个小时。恭亲王奕䜣同两宫太后密商决策与步骤后,返回北京,准备政变。
二、醇郡王奕譞为正黄旗汉军都统,掌握了实际的军事权力。
三、,郑亲王端华署理行在步军统领,醇郡王奕譞任步军统领。先是,两宫太后召见顾命大臣时,提出端华兼职太多,端华说我只做行在步军统领;慈禧说那就命奕譞做步军统领。奕譞做步军统领就掌握了京师卫戍的军权。不久,奕譞又兼管善捕营事。
四、同意两宫太后和同治皇帝先回北京。
最后两宫太后回京后发动政变了,使用内阁名义出圣旨,将八为顾名大臣拘捕。
肃顺等八辅臣,有兵权有人脉,为何会输给两个先皇嫔妃?
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病故于热河行宫。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瑞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等8人受遗命总摄朝政,辅佐6岁皇太子载淳为帝。定第二年改元祺祥。慈禧对于载垣等人反对她垂帘听政早已怀恨在心,10月,她与奕訢在热河密商政变,并拉拢在北京、天津掌握兵权的兵部侍郎胜保同谋。一切准备就绪后,慈禧于11月1日回到北京,次日与慈安、奕訢一同发动政变。8个"顾命大臣"有3人被杀或被迫自杀,5人被革职或遣戍。两太后垂帘听政。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的奕訢被任命为议政王。慈禧通过“辛酉政变”走向了历史的前台。
1慈禧鼓动咸丰帝皇后慈安与八大臣争权,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奏请由皇太后垂帘听政,随即遭到八大臣抵制。
2另一方面,宗族中比较最近的恭亲王奕䜣与咸丰朝顾命大臣僧格林沁和军机大臣文祥等人被排斥在最高权力之外,亦极为不满。于是慈禧与奕䜣等人联合,发动政变
3英法联军撤出北京之后,慈禧先下手为强,争取主动权,先一步带着小皇帝赶回北京,一切都布置妥当之后,刚到京就下令派人抓捕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肃顺轻敌,没想到会下手这么快,被慈禧打了一个凑手不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