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预言“福建出天子,三山做战场”是什么意思?

福建出天子,三山做战场。这很显然是封建社会,为了起义或者煽动老百姓作乱而编造的一种说法,跟刘伯温扯不上什么关系。尤其是在明末清初时期,这种说法流传甚广,这是为什么呢?

郑氏家族击败清军,取代南明称霸福建。

在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朱由检自尽以后,大明朝已经失去了复国的可能。此刻的南方也建立了南明小朝廷,可是影响力和号召力完全不能跟崇祯时期相比。所以各地军阀就有了自己的心思,尤其是盘踞在福建一带的郑氏家族。当时他们也扶植起了一个傀儡皇帝隆武帝朱聿键。但是福建这个地方,本身就是郑氏家族的地盘,隆武帝虽然有心匡扶社稷,却没有实实在在的权力。

他也知道自己调不动郑芝龙,因为郑芝龙之所以崛起,完全没有依靠明朝的扶持,他是自己做了很多年海盗,才积累起如此大的家业。所以隆武帝自己募兵跟清兵死磕,最后被抓饿死。这个时候福建一带还有庞大的郑氏家族,却已经没有了南明政权。所以这句话传出来是有道理的。

郑成功取代父亲,称霸东南亚。

郑芝龙是没有心思做皇帝的,他自己也没有这么想过。所以他主动投降了清朝,但是郑成功的心思跟他不一样。虽然现在大部分史料表明郑成功是想要光复大明,可是他并没有采取和南明永历政权合作的任何行动。他所有的行动都是自己孤军奋战,只有一个可能会导致他这样,那就是他想独立。他完全是有独立的资本的,郑氏家族的战船,当时号称天下无敌,水军中没有人是他们的对手。

所以郑成功本人想要一统天下,成为下一任皇帝,是有可能的。不过终其一生,都没有完成这个梦想。但是他做了一件十分牛的事情,那就是从中国的领土上打跑了荷兰侵略者。从此他的战船称霸整个东南亚,只要想要在东南亚贸易,那就要给郑家交钱。

郑成功的儿子郑经,是正儿八经想要做皇帝了。

郑成功早早就被儿子气死了,气死老爸以后,延平王郑经成为了郑家第三代接班人。不过这个时候已经进入到了满清康熙年间。康熙是有作为的皇帝,他想要一统天下,自然要收复郑家集团。不过郑家集团实在是太强大了。郑经时期基本上延续了父亲郑成功在位时候的格局,只是有部分亲信投降了满清,整体实力并未大范围衰退。

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十分神奇的现象,在郑家的官邸之中,完全没有任何明朝的迹象,全都是自己的一套班子,所以他们压根也没有想过依附什么明朝,他们就想着自己干。郑经是想做皇帝的,他最想战领的就是福建,因为这是他们的老家啊。所以传出这句福建出天子,三山做战场,也就不奇怪了。

陈永华和郑经相继离世,郑克爽绞杀其兄郑克臧。

陈永华其实就是小说中陈近南的原型。早在郑成功还活着的时候,就受到了郑成功的重用,被认为是当代的卧龙。既然陈永华被郑成功称之为当代卧龙,那么郑成功的志向其实大家也就能够明白了,这个时候说出福建出天子,三山做战场的谣言其实就是为了给他们郑家造势的。陈永华是支持郑经长子郑克臧的,因为他是长子也是陈永华的女婿。

可是郑经的小儿子郑克爽却想要夺权,等到郑经和陈永华相继离世以后。郑克臧接手了父亲的延平王印信,可是郑克爽和岳父冯锡范联手绞杀了郑克臧,夺取了延平王的爵位。这个时候的郑克爽,也是想要做皇帝的,不过他空有野心,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在康熙的打击之下,他只能选择投降,从此郑家王朝宣告覆灭。

说起来郑家男儿寿命都太短,这或许也是他们当不起天子的原因。

从郑成功开始,郑家三代人,几乎成为了海上霸主。可是这三代人都是十分短命的。郑成功只活了三十九岁,就被自己的儿子活活气死了。郑经活了四十岁,也郁郁而终。最后一位郑克爽,只活了三十七岁,再无人沿袭郑家爵位。

所以说福建确实出了这三个有可能成为天子的郑家子孙,可是没有一个是超过四十岁的。他们在建功立业的好年纪,却英年早逝,这就是为什么这句话只是谣传,而不能实现的主要原因。再说了,流传这个谣言的时候,满清出现了一位康熙大帝,这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的对手,只能惨遭失败。

总结:郑氏家族立足福建,四世而亡。
  1. 从郑芝龙开始,郑氏家族就已经称霸了福建沿海一带,是非常有实力的军阀力量。郑芝龙是海盗出身,却愿意投靠大明,其实是投机主义。
  2. 后来郑芝龙主动投降了满清,而他儿子郑成功却接手了他的生意和位置,成为了郑氏集团的领袖。在郑成功手里,郑家集团称霸整个东南亚,是一个庞大的帝国。
  3. 可惜郑成功早早离世,儿子郑经上台以后,完全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制度,跟大明朝完全不同,俨然就是一个新王国,此刻的郑经是想要做皇帝的。
  4. 等到郑经和他的得力助手陈永华相继去世以后,原本被郑经指定继位的郑克臧,遭到了弟弟郑克爽的绞杀,其后郑克爽继位成为延平王接班人,随后投降了满清。
  5. 福建出天子,三山做战场的谣言由此而落下帷幕,郑氏家族的男儿都在四十岁左右英年早逝,这或许是他们没有成为天子的主要原因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