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被十八路联军打败后,以袁绍为首的各路军都不愿追击,而急于撤回老家。为什么?

其实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本身就是天大的一个笑话。每个人出师的目的都不一样,不过几乎没有一个是为了匡扶汉室,准确说只有一个人是为了匡扶汉室。大汉朝已经到了危如累卵的时候,没有人愿意牺牲自己的力量,来帮助一个扶不起的王朝,董卓实力强大,十八路诸侯谁都不愿意全力以赴,散伙是迟早的事情。

袁绍为何起兵?目的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

最初袁绍只有渤海郡这一个地盘,实力极为有限,他也算是比较励志的人物了。当时的冀州牧韩馥正在公孙瓒紧紧盯着,因为冀州这块地盘物阜民丰,是当时中原地带最繁华的地方。如果能够拿下这里,那绝对是崛起的重要一步。所以韩馥选择跟袁绍结盟,而袁绍也不是傻瓜,他也想要夺取冀州这块地盘。

馥曰“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让,古人所贵,诸君独何病焉”从事赵浮、程奂请以兵拒之,馥又不听。乃让绍,绍遂领冀州牧。---《三国志》

问题是袁绍这个渤海太守,原来是受韩馥节制的,所以韩馥是他的上司。这回之所以要起兵讨伐董卓,其实袁绍就是想要以盟主的名声,掩盖自己地位的差距。甚至让厚道的韩馥认为,自己只有依靠袁绍,才能在北方站稳脚跟。没想到的是,韩馥在袁绍手下一帮人的怂恿之下,居然主动让出了冀州牧的位置,真的是太老实厚道了。正是因为夺取了冀州,袁绍才开始了自己的强大之路。

公孙瓒起兵也是想要夺取冀州,只是轻信了袁绍的诡计。

公孙瓒也是一位枭雄,只不过地方距离中原远了点,他想要夺取冀州的话,必须要强攻冀州才行。这不是最稳妥的办法,所以只能想计谋。恰好这个时候袁绍准备召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那公孙瓒就有理由带兵进入冀州了。

后馥军安平,为公孙瓒所败。瓒遂引兵入冀州,以讨卓为名,内欲袭馥。馥怀不自安。---《三国志》

他带兵入冀州其实是为了攻打冀州而已,这次的结盟他压根就不想去。不过有袁绍在这里,他想要拿下冀州是很不容易的。袁绍一边告诉公孙瓒,说自己要跟他结盟打下冀州,一边又去恐吓韩馥这个老实人,说公孙瓒兵强马壮,他马上要来打你了,恐怕你抵挡不住。所以韩馥就把冀州让给了袁绍,而袁绍独占冀州,没有给公孙瓒一点地盘。公孙瓒大怒,引兵前来攻打,却被袁绍数次击退。

陶谦两面三刀,一边攻打董卓,一边偷偷贿赂董卓。

陶谦早在黄巾起义的时候,就被册封为徐州刺史。不过刺史和州牧还是不一样的。刺史对徐州没有主宰权,而州牧拥有军队、经济自理权。所以这次陶谦讨伐董卓,无非就是为了给自己混一个徐州牧的名头来。刘焉在四川混了个益州牧,简直就跟做皇帝一样,陶谦看了当然眼红。

董卓之乱,州郡起兵,天子都长安,四方断绝,谦遣使间行致贡献,迁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三国志》

而十八路诸侯根本就是一盘散沙,没有办法夺取天子,发布诏令,陶谦这个徐州牧的名头也就没什么希望了。好在他脑子比较灵活,偷偷找关系联系上了董卓,毕竟董卓是挟持天子的人,他通过贿赂的手段,让董卓颁布了天子诏令,敕封陶谦为徐州牧。这么一来陶谦本人在徐州便拥有了绝对自治的权力,他的想法仅此而已。

袁术凭借打手孙坚,一路抢关夺寨,会盟是为了让自己的地位坐实。

袁术运气比较好,董卓十分信任他,给了他一个后将军的职位。然而袁绍跟董卓关系不好,袁术自己也害怕,就找来了一个打手孙坚,帮他抢夺地盘。他抢夺的第一个地盘便是南阳郡。这个地方人口上百万之多,财富就更不用说了。

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术得据其郡。南阳户口数百万,而术奢淫肆欲,徵敛无度,百姓苦之。---《三国志》

南阳是中原人口最多的一个州郡,不过这是抢来的,要想给自己正名,那必须要参与十八路诸侯会盟才行。会盟的时候袁术没有怎么出兵,只是让自己的部下孙坚打头阵,自己再出钱出粮,证明自己是合法的南阳太守。后来他更是杀掉了扬州刺史,夺取了扬州的地盘,甚至拿出了孙坚的传国玉玺,登基做了皇帝。

可能只有曹操是真心而来,也是令人心寒。

当时曹操还只是一个骁骑校尉,手里压根就没有几千人马,还都是自己从家乡招募来的,所以他算是十八路诸侯里最寒酸的一个。不过他却是真心前来搭救天子的,当时袁绍为了跟公孙瓒夺取冀州的地盘,方便自己管理冀州。所以他邀请曹操跟他一起,改立刘虞为皇帝,曹操听了连连摇头,拒绝了这件事。

其实曹操对汉献帝是忠心的,他知道只有解救了汉献帝,才能真正匡扶汉室。这次袁绍邀请他一起讨伐董卓,营救汉献帝,他立刻就来了。可见曹操当时是多么迫切地拯救汉献帝,他的每一步都是自己艰苦地走出来的,并没有为了夺取地盘而参与这次的会盟,所以只有他一个人是真心的,其他人都带着各种目的。不过幸运的是,这十八路诸侯中,最后也只有他一个人是成功的。

总结:十八路诸侯各怀心思,只有曹孟德是真心匡扶汉室。
  1. 袁绍为了夺取冀州地盘,蒙骗韩馥和公孙瓒,所以主动发起了这场讨伐董卓的战争。
  2. 公孙瓒占据幽州,本来就像要夺取冀州,现在会盟恰好给了他出兵冀州的好借口。
  3. 陶谦为了拿到徐州牧的头衔,前来参加会盟,后来发现没机会后,居然主动讨好董卓以此换取徐州牧的名头。
  4. 袁术派遣大将孙坚夺取了南阳郡,可是这里是拥有百万百姓的大郡,只有参加这次的会盟,才能证明自己真正拥有了南阳郡。
  5. 各路人马心怀鬼胎,只有曹操是抱着一颗赤诚之心,前来参加会盟,他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重新构建一个大汉王朝。可惜他当时的力量太薄弱,而这些有实力的人,却都有异志,所以曹操只能黯然离去,回家乡发展。

董卓被十八路联军打败后,以袁绍为首的各路军都不愿追击,而急于撤回老家。为什么?

最近在写作历史纪实小说《悠悠子衿女儿情---一代才女蔡文姬》和《史上男女那点事儿---三国篇》,因而查阅了较多的三国时期的历史资料,对这段历史较为熟悉。

对题主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期与大家交流,欢迎指正。

关于十八路诸侯,是《三国演义》的提法,作者只是为了把这次讨伐董卓的行动描绘的气势磅礴,正义凛然,以说明董卓作恶多端,以至于人神共愤,天下共诛之。

似乎是天下诸侯为正义而来,为正义而战。

在这里,没有必要去考证这十八路诸侯的提法是否确切,总之,讨伐董卓的声势是非常强大的,这是确定无疑的。只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而已。

从当时的情况看,各路诸侯占据优势,在击败董卓之后却没有乘胜追击,的确令人生疑。

但如果把三国这段历史,从后面往前看,一切就清楚啦,就不足以为奇啦。

01

三国鼎立

诸侯混战的结果,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曹魏、孙吴、蜀汉在这场淘汰赛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从这个结局,回过头来再看一下,十八路诸侯伐董卓就清楚多啦。

唯一一个战胜过董卓的是孙坚,是他斩了华雄,他的积极进取激励着他的后辈一路前行,最终开创了江东的局面。

第二个主动出击几乎丢掉性命的是曹操,最终是消灭了北方所有的诸侯势力,成就了一统北方的霸业。

这个状况,就显得老罗一直推崇的刘备有些尴尬啦。

于是,就把斩华雄这一节移花接木,安排在刘备的兄弟关二爷的头上。

其实大可不必,英雄不问出处,伐董卓的时候,刘备只是打酱油的穷屌丝,但这不会影响刘备在西川做皇帝,反而更说明刘备的非凡之处。

我确信,当时的刘备兄弟只是实力不够,否则绝不会等闲视之。

从三足鼎立的结果可以看出,当时各路诸侯的心态和作为,这是看点之一。

02

袁氏兄弟

《三国演义》说:

时袁绍得操矫诏,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万,离渤海来与曹操会盟。操作檄文以达诸郡。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 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 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 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 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 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 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瓚。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 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投洛阳来。

且不管是不是十八路,是不是这十八路,也不管这十八路诸侯当时的身份是不是与史实符合,就以这个说法吧。

十八路诸侯只有袁术是后将军,是带兵的统帅,其他都是行政官员,孙坚是追随袁术而出兵的。除了济北相鲍信,其余的都是郡太守和刺史。

还有一个曹操,尽管不受罗老先生待见,也给了一路诸侯的待遇。没个名分也不体面,曹操就给自己弄了个代理奋武将军,这是《三国志·曹操传》确认的身份。

所有的地方政府首脑都带兵打仗,这事不乱套也不行啊。这是看点之二。

袁绍,四世三公的家世,光芒万丈,就被推举为了盟主。

就这么一群乌合之众,却都是牛皮哄哄的大佬,各怀心态,如何成事?

就袁绍这盟主,不必说他人,就连他的亲兄弟袁术都不服气,如何发号施令哪?

看看曹操攻占邺城之后,到袁绍坟墓前吊唁其老朋友、老同事时这个桥段吧:

《三国志》记载: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作为盟主,袁绍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调兵遣将,乘胜追击,击败董卓,匡扶汉室,而是先考虑好了退路,如果不能战胜董卓,自己就去冀州打游击,建立自己的根据地,然后出来争夺天下。

袁绍自以为是天下的领袖,就这气度还不服气。官渡一战,就彻底泄气啦,一蹶不振,忧郁而死。

从这一点看,就应了那句老话:一头绵羊带领着一群狮子在作战。

面对董卓这只猛虎,又何况这只猛虎带领的不是一群绵羊,而是穷凶极恶的豺狼。

董卓死后,看看李傕、郭祀、樊稠、张济等人的虎狼本性,各路诸侯不战而溃,也就顺理成章啦。

再看看作为第一镇的袁术,不知道从哪里捡来了个传国玉玺,就以为自己天命所属。197年,在寿春称帝,自己直接干啦。费劲巴力的去扶持一个小皇帝,还不如自己做算啦。

袁绍也不差,你董卓挟持献帝走啦,那就自己也立个皇帝挟持着,不也一样吗?于是就找到幽州牧刘虞,要拥立他为帝。可人家不干啊,也就罢啦。

等到袁术过了一把皇帝瘾,感觉不好玩,玩不下去啦。于是,要把皇位传给袁绍,把做皇帝的全套家把什给他,袁绍又高兴啦。不想半路里杀出个程咬金,这事被曹操探听到啦,就截胡啦,袁绍也没弄成。

找人干没人干,自己干还不许。于是袁绍就火啦,重新考虑跟曹操争夺献帝,在官渡就干起来啦。没想到没打过曹操,反而被曹操给折腾死啦。

抛开匡扶汉室不说,如果袁绍有一点战略眼光,奉迎天子到冀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话,局面就是另一个样啦。

天子到了跟前,你还不让进家门,作为盟主,联络十八路诸侯去讨伐董卓,究竟是去干嘛哪?不说自明。

03

打酱油的诸侯

除了曹操、孙坚和袁氏兄弟,其他的各路诸侯就是去打酱油的。

当时就没有发言权,其实也没想多管闲事。去溜达一趟,刷一下存在感,混个脸熟。运气好的话,就分一杯羹,弄个仨核桃俩枣的;不行的话,就树倒猢狲散,各自洗洗睡啦。

从以后这些土地爷的作为来看,事实也就是这么一回事。这是看点之三。

冀州刺史韩馥经过一番折腾被袁绍干掉啦;

北平太守公孙瓒被袁绍干掉啦;

山阳太守袁遗是由于袁氏兄弟相残而被杀;

徐州刺史陶谦、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西凉太守马腾、上党太守张杨、河内郡太守王匡、北海太守孔融等等,直接或间接地被曹操杀掉啦;

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战黄巾军而死,也是为了争夺地盘;

乌程侯孙坚与刘表抢夺地盘被刘表部将黄祖所杀;

豫州刺史孔伷据说是被董卓部将李傕所杀、东郡太守乔瑁在军阀混战中被兖州刺史刘岱所杀。

看看这帮兄弟们后来干的事,你能想象一群自相残杀的人,能合伙去干杀人的勾当吗?

总而言之,十八路诸侯,各怀鬼态,其目的就是为了各自的利益。

即便是战胜了董卓,也面临着利益的再分配。如果将来分不明白,还不如就这么凑合着吃吧。碗里有吃的,肉在不在锅里不着急嘛。

真心着急的,只有那些碗里空着,等米下锅的,不努力打拼就饿肚子哦。

出兵的目的,就是想效仿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

能不能战胜董卓先不说,看看身边这些如狼似虎的战友,干活的时候没人上前,吃肉的时候都没有甘愿落后的。

如果真的战胜了董卓,谁是董卓第一,谁是董卓第二就分不清啦,还是一锅粥。

王允如是,李傕郭祀如是,杨奉董承韩暹如是。献帝就是烫手的山芋,谁接手,谁倒霉。捧在手里烫手,扔在地下天人共愤。

既然如此,打道回府,看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再说吧。

乌合而来,猢狲而散,就是一场游戏而已。

我是赞赏曹操的,但绝不贬低孙刘。

曹操是英雄,刘备也是英雄,孙氏兄弟爷们都是英雄。

但我不认为曹操就是奸雄,就是汉贼。其他的先不说,就说这十八路匡扶汉室的义士们吧,有几个是真心为了正义,为了汉室而来。

或许,在讨伐董卓的时候,是有人真心为了朝廷。朝廷在,蛋糕就在,就有吃的。

但随着局势的发展,已经没有人再去匡扶汉室啦。尽管献帝不停地给各路诸侯画饼,其实君臣都清楚,没有自己的地盘做基础,画再大的饼也不能充饥。

就如刘备,不停地换新马甲,最后跑到新野依附刘表,依然啥也不是。

因为董卓之后,汉室已经名存实亡啦,任何人已经无力回天啦。这一点,当时的人都清楚无比,反而是后世不断有人存有幻想。

至今还有许多人诟病曹操,认为他篡夺了汉室政权。

试想一下,曹操不奉迎天子到许都的话,恐怕早就改朝换代啦。山阳公刘协恐怕就混不到退休,更不可能寿终正寝啦。

曹操一生做了不少恶心的事,但我认为最最恶心的是:曹操说“天命在我,我愿做周文王。”

如果在孙权上表称臣建议曹操上位时,曹操借坡下驴,此时代汉称帝,或许就不会有后来 三百六十年割据分裂的局面啦。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曹操做都做啦,还顾惜那个脸干嘛呢?于其让子孙背黑锅,还不如自己直接黑到底算啦。

如果不是隋文帝杨坚接受禅位代北周,三百六十年的混乱能结束吗?

杨坚能做得,你曹操咋就不能呢?恶心的很哪。

董卓被十八路联军打败后,以袁绍为首的各路军都不愿追击,而急于撤回老家。为什么?

谢邀!保存实力,谋求霸业!

董卓被十八路联军打败后,以袁绍为首的各路军都不愿追击,而急于撤回老家。为什么?

袁绍好高骛远,志大才疏。在董卓强持朝廷的形势下,身为十八路诸侯联军盟主,竟然毫无一点进取之心,畏敌如虎,保存实力。

当时各路诸侯纷纷出战,争立头功,而袁绍竟按兵不动,坐看各路诸侯被华雄、吕布施虐。

袁绍将后勤大权交给同父异母的哥哥袁术手上,袁术扣克军粮,肥水不外流。而将前敌指挥官奋威将军交给发小曹操手中,前方吃紧,不问不顾。

在最严峻之时,关羽挺身而出,欲战华雄。袁绍、袁术等人竟百般嘲骂:"山野之人,敢抢风头,不是笑我无人吗?"

曹操如旱土逢上甘霖,连忙敬上美酒以壮行,关羽不辱使命"温酒斩华雄",解了曹操大敌当前的燃眉之急。

董卓又派吕布当关,各路诸侯争前一一落败。曹操又愁容满面,而袁绍却轻描淡写:"可惜吾颜良、文丑不在,要时在的话,何容吕布猖狂。"

众人羞愧,都低头长叹。曹操更是焦燥不合。

又是张飞挺身而出:"众人怕吕布,俺不怕!"

又惹得袁绍、袁术百般嘲讽"杀猪的,何出狂言?"

张飞不待命令,拍马而出,同吕布大战五十合,关羽、刘备和张飞,有桃园生死盟誓,也先后迎战吕布三十合和二十合。

众诸侯看的目瞪口呆,人中吕布竟也有大叫"三人斗豪强,不算英雄汉!"

张飞大叫:"俺大哥刘皇叔仁慈,不忍我独自杀你,三人只玩走马灯,还不下降,饶你不死!"

吕布看了刘备一眼:"算你有种,好汉不吃眼前亏,让你立头功了"。转身飞马逃得无影无踪。

曹操令旗一挥,同盟军全线进攻,打败了董卓。三英战吕布,让曹操前敌指挥官反败为胜,立下头功。才让曹操日后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当上豫州牧、让曹操厚待关羽汉寿亭侯、默认张飞做女婿,这是后话了。

曹操大喜之下,向盟主袁绍建议,向董卓发起总攻击。袁绍竟扭头而走:"等我命令。"

曹操一怒之下,竟赌气般,独率一军向董卓发起了进攻。终因势单力薄而全军覆没。

曹操一直逃到陈留县,找到堂弟夏侯淳、夏侯渊兄弟,再招五千人,东山再起。从此和袁绍分道扬镳。

最后在北方和袁绍进行了决战,官渡之战彻底消灭了袁绍。

董卓被十八路联军打败后,以袁绍为首的各路军都不愿追击,而急于撤回老家。为什么?

董卓从来也没有被所谓的十八路诸候击败,击败董卓的只有一路人马,就是孙坚所率领的人马,其他所有诸侯,包括曹操,都是被董卓吊打。

董卓的撤退本来就是计划好的事情,包括从洛阳迁都到长安的计划,董卓是最先派出手下护送汉献帝离开洛阳前往长安,相反董卓自已却是最后一个离开洛阳的人,如果董卓害怕,也犯不着自已断后。

董卓即使撤离了都城洛阳,但是在洛阳通往长安的所有交通要道和必经之路,都部署了重兵把守,董卓手下最重要的三个中郎将,牛辅驻守安邑(今山西运城市盐湖区),段煨驻守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董越驻守渑池(河南省三门峡市),即使所谓的十八路诸侯有胆子去追,也未必能够击败董卓的手下。

从这里看出,董卓的撤退不仅有计划,而且对于拱卫长安作了相当细致的军事部署,董卓将重兵全部布置在洛阳与长安之间的交通要道,关东联军要想攻击董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再来看所谓的十八路诸候。

反董联盟是袁绍发起的,袁绍仗着自已四世三公的名号,袁家门生故吏遍天下的优势,诛杀宦官的功劳,以及董卓灭门袁家的世仇,发起反董联盟,袁绍发起反董联盟没有一个目的是为了攻打董卓,相反袁绍的目的却是乘机扬名立万和争夺地盘。

从袁绍在反董联盟中的表现就能看出,十几路诸候联军并没有对董卓发起过一次攻击,相反驻屯在酸枣,整日设置酒会,无所事事,等到粮食吃完了,十几路诸侯就回家了,其中兖州刺史刘岱还因为矛盾杀了东郡太守桥瑁,要知道桥瑁才是正史中假传朝廷诏令,第一个号召反董的官吏,只是袁绍的名声更大,有了袁绍响应,反董联盟基本上也就成行了。

在所有诸侯中,只有曹操和孙坚敢于起兵攻打董卓的军队,不同的是曹操失败,差一点就送了命,而孙坚是先败后胜,还杀了董卓的部下都督华雄,击败了董卓手下的中郎将徐荣和吕布,并击败了亲自断后的董卓,而孙坚才是所有诸侯联军中,董卓最顾忌的人。

正因为十几路诸侯讨伐董卓,原来就是各怀鬼胎,所以谁也不愿意带兵攻打董卓,而消耗自已的实力,在东汉末年中央政府处于董卓控制,皇帝作为傀儡的情况下,各路势力想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抢地盘,有了地盘就有人口,就有粮食,就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

所以在董卓撤出洛阳后,十几路诸侯作鸟兽散,甚至连洛阳也没有去,就各自赶着回到自已的地盘去了,去忙着争权夺利,忙着争抢地盘,以发展壮大自已的势力,整个东汉天下进入群雄割据的局势。

在中央政府失去对地方上的控制之后,就必然就会出现群雄割据的局面,这样地方上政治就由这些军阀或者诸候来掌控,这些人自已抢地盘都忙不过来,还会去追击董卓的军队吗?包括袁绍在内,都是这种心态,何况其他人。

当然了,袁绍原来只是勃海太守,除了回去抢地盘,发展壮大,袁绍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另立皇帝。

自从董卓废除刘辩,改立刘协为皇帝时,袁绍就一直不承认董卓所立的皇帝,想通过另立皇帝,来确定自已的权威,如果自已立的人真的成了皇帝,那袁绍不就是成了开国功臣和权臣吗,就能和董卓一样分庭抗礼了,这就是袁绍幼稚的政治主张。

袁绍选的人是汉室宗亲刘虞,连刘虞本人都不同意,又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因此袁绍的另立皇帝计划破产了。

而与此同时,袁绍的弟弟袁术,却因为抢了孙坚从洛阳带回来的传国玉玺,自已就想着立自已为皇帝,袁术比袁绍更蠢,袁术是自已想当皇帝,却一点政治基础也没有,于是袁术最后就成了天下的笑话。

董卓被十八路联军打败后,以袁绍为首的各路军都不愿追击,而急于撤回老家。为什么?

董卓的老窝在关中。不是那么好打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