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吕蒙杀了关羽,为何没有能留名青史?
吕蒙,小人尔。吕蒙除了无耻地偷袭荆州外,还有什么战绩?这种人如果都配留名青史的话,那青史上的人物可就多了。关羽正在对抗孙刘共同的敌人曹操,吕蒙却对自己的盟友下手,这种无耻的行为,我真的不想多说,契约精神就是被吕蒙这样的人给破坏的。
关羽镇守荆州六七年,吕蒙一个兵都不敢动。在没有选择北伐之前,关羽一直坐镇荆州。当时的吕蒙已经是东吴的大都督,他取代了鲁肃以后,正值壮年。如果真的有本事的话,那就主动找曹魏的麻烦,这个时候的曹操正在跟刘备争夺汉中,其实是北伐的最好时刻。
孙权也的确前往合肥北伐,可是情况有些差强人意。孙权所带的十万人马,居然打不过张辽八百人。当时的吕蒙也在场,如果他真的有本事的话,这场仗会打成这样吗?在跟关羽交涉荆州事宜的时候,刘备主动让出了荆州南部三郡给孙权,这也算不得吕蒙的功劳,最多是鲁肃的功劳。
白衣渡江,偷袭正在北伐的关羽。要么说当时江东人比较无耻呢!刘备和孙权是盟友,发誓一起对付曹操。可是在刘备大军夺取汉中、拿下上三郡的时候,孙权啥事儿都没干。现在关羽要北伐了,孙权却偏偏看上了荆州这块地盘,这块地盘是你盟友的地盘啊!孙权可管不了那么多,吕蒙作为大都督自然是设计夺取荆州,正面不敢打,那就只能偷袭。
关羽也不傻啊,本来对东吴是有所防范的。可是吕蒙自己装病躲回家,让陆逊来代替自己的职位。陆逊也是恶心,写了一堆对关羽崇拜的信给关羽,并且表示永远都是盟友,让关羽放心北伐。关羽看是一个书生掌兵,也就放心了。没想到吕蒙此刻已经偷偷潜入荆州城。等到关羽在前线打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吕蒙果断夺取荆州。
吕蒙以荆州士兵的家人作为威胁,使得关羽迅速垮台。吕蒙知道这么拿下荆州,一定会遭到关羽的报复。一旦关羽杀回来,他肯定抵挡不住。所以他想了个办法,那就是笼络荆州士兵的家人,这些人可都在荆州城内,已经被吕蒙所掌控。他就对这些特别好,然后放出去一部分人去荆州军内宣传。其实是一种威慑,表示这些士兵的家人都在吕蒙手里,知道他们敢攻城,那这些士兵的家人都要完蛋。
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於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三国志》这简直太恶心了,连吕布都知道,将刘备妻子送还给刘备,而吕蒙却拿人家一家老小作为自己获胜的筹码。他又不是一位文官,难道他不会打仗吗?这么做直接导致荆州士兵放弃了抵抗,关羽的天下第一军就这么被吕蒙给高垮台了。
狠心杀害关羽,还要嫁祸于人。吕蒙在搞垮了关羽大军以后,便要对付关羽本人了。多年来一直被关羽欺压,吕蒙觉得自己十分丢人,所以要报仇雪恨。即使当时的国家格局是不允许杀掉关羽的,孙权应该也不希望杀掉关羽,可是吕蒙心里的嫉妒和仇恨,迫使他必须要杀掉关羽。他觉得关羽活着就是自己的耻辱,所以他吩咐手下人在路上给关羽设伏,最终杀掉了关羽。
在这之后,孙权是大为恼火,但是压制住了愤怒,毕竟吕蒙是刚刚夺取荆州,立下大功。可是关羽的问题却成为比较棘手的事情,所以他们商量了一下,将关羽的脑袋送给了曹操,想要说明这是曹操指使他们干的。到了这个地步,还如此无耻,江东这边其实就是贪心却不敢承担责任。
总结:无耻吕蒙,有何颜面名留青史。- 吕蒙一直没有什么著名的功绩,在关羽镇守荆州的六七年里,吕蒙寸功未立,实在是丢人的很,所以吕蒙对关羽一直都比较痛恨。
- 吕蒙装病偷袭荆州,让正在北伐的关羽腹背受敌,所谓白衣渡江不过就是无耻偷袭罢了。
- 吕蒙将荆州将士们的家小都给控制了起来,以此作为要挟,瞬间使得荆州兵的战斗力化为乌有。
- 吕蒙因为嫉妒和仇恨,所以必须要杀掉关羽。而杀掉关羽以后,却又不想承担责任,所以卑鄙地将关羽人头送给曹操。
这样的人如果真的让他名垂青史的话,我觉得是对契约精神的一种侮辱。如果以后还想让大家讲究一点诚信,请大家不要把吕蒙作为正面教材来宣传。
东吴吕蒙杀了关羽,为何没有能留名青史?
小编不同意题主的看法,小编认为吕蒙早留名青史了!
1.年少怀大志。
还在少年时期,吕蒙(吴下阿蒙)就要跟着姐夫邓当去击贼,邓当担心吕蒙的安危就带吕蒙面呈吕母,希望他的母亲能阻止他,吕蒙就对母亲来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表达,摆明了自己要凭战功获得富贵愿望,吕蒙的母亲知道儿子是志向的人,思虑再三,就同意了他的想法。
吕蒙在邓当手下没有得到认可,邓当属下有一兵痞对吕蒙百般鄙视,说带着吕蒙去出战,无异于拿肉喂老虎。吕蒙听后,火冒三丈,抽刀宰了他。为此,吕蒙成了一个杀人逃犯了。
2.训兵建军功。
吕蒙后来在校尉袁雄的保举下去自首,袁雄见他仪表不凡就把他推荐给了孙策,孙策慧眼识珠,立即留他在自己身边做事。孙权继位后,急需整顿军务,吕蒙懂得这是自己脱颖而出的机会,他暗中下定决心,要操练出一支优秀的部队。
后来,吕蒙带出的这支军队得到了孙权 的高度认可,孙权认为吕蒙是一位可造之材,就给吕蒙增加了兵员,吕蒙非常开心,这个时候,他在孙权的心中就有点份量了
好好地看看,小吕很早就是一位励志哥,他懂得审时度势,凭业绩说话!
3.凭努力令人刮目相看。
孙权为培养吕蒙,曾经鼓励他多读书,吕蒙牢记孙权的话,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发奋读书,努力补自己的短板,他期冀在未来能有所作为。
鲁肃接任周瑜的大都督之后,孙权就让鲁肃关注一下吕蒙,鲁肃认为吕蒙是一介武夫,谈不出名堂,但又不能违背主公的意思,就试着与吕蒙接触了一下,没有想到的是,这位以前只有勇武的阿蒙弟弟,此时谈吐不凡,文韬武略方面已有了一定的造诣,鲁肃不禁脱口而出:
“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大都督这样夸人,也预示了吴下阿蒙光明的未来。
4.智取荆州,建立不朽的功勋
鲁肃死后,吕蒙出任东吴新一任大都督。此时的吕蒙已颇具战略眼光,上任伊始,他就千方百计地结交蜀汉方面坐守荆州的名将关羽,除了言辞谦恭外,还赠送大量的礼物,时人并不理解他的做法;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时的吕蒙心中就有大胆想法——取荆州,灭关羽。
吕蒙投关羽所好,就是为了麻痹关羽,待他放松警惕后,趁机战胜他。
关羽率军去攻打樊城时,也曾留过重兵防范吕蒙。吕蒙知道机不可失,他运筹帷幄后,对外称病,关羽得知吕蒙病了,就大意起来而抽调了防守东吴的重兵去樊城前线,吕蒙获悉后,立即上演了一曲“白衣渡江”,叫吴军利用商人的伪装,偷袭了荆州,最后导致三国时的风云人物关羽败走麦城,为东吴生擒。
吕蒙此功,无异于为东吴的建立了一道屏障,对国防建设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只可惜,这位文武双全的大都督天不延年,没有更多的机会来延续自己的人生传奇,除掉关羽后,不久也因病撒手人寰了。
总结:没受追捧事出有因。
在正史陈寿的《三国志》中,吕蒙与周瑜、鲁肃合传,纵使他算不上三国时的风云人物,但是青史留名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了。
吕蒙之所以建立了不世之功而没有大量的粉丝,主要原因是他战胜了强劲的对手——义薄云天的关羽.
众所周知,关云长的过往在民间已经被传为神话,他现在是武财神的化身,人们相信,他能为民间带来祥瑞和富贵;再加上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严重的尊刘倾向,渲染了关羽的性格、能力与事迹,使得关羽受到了万民的敬仰;而吕蒙偏偏 除掉了高大上的关羽,这样在光彩照人的关云长面前,吕蒙就成了“奸人”、“小人”、“鼠辈”;因而,吕蒙的形象就没有办法在民间树立起来了。所以,人们才认为他青史无名,其实,在严谨的历史学家面前,吕蒙并不慢长的一生有很多可圈可点的事迹。
东吴吕蒙杀了关羽,为何没有能留名青史?
题主这个问题明显错了,吕蒙在史书上还是有一席之地的,倒是在民间名声不大好。
吕蒙虽然不如关羽有名,但是也是武庙的七十二将之一。纵观吕蒙的一生,他唯一出名的一件事也就是白衣渡江,偷袭荆州了。所以杀关羽一事,还是让吕蒙得以留名史书。
不过在民间,吕蒙的名气就不大好了,在《三国演义》里,吕蒙更是被关羽的英魂复仇杀死。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吕蒙偷袭荆州,是偷袭盟友,让人有些不齿。
自赤壁之战孙刘两家结成同盟以后,虽然彼此之间也时不时闹些矛盾,湘水对峙时还差点打起来。不过毕竟有个共同的敌人曹操,所以在《湘水之盟》之后,孙刘两家瓜分了荆州,彼此之间重归于好,大体上还是合作关系。吕蒙攻打荆州,大有背后捅盟友一刀的感觉。
二、吕蒙偷袭荆州,毁掉了击败曹操最好的机会。
关羽北伐襄樊先后击败了曹仁、于禁,威震华夏,逼得曹操差点迁都。加上之前曹操在汉中战败,这个个时候可以说是曹操最虚弱的时候,也是击败曹操最好的机会。如果此时吕蒙能够和关羽合作,共同对敌,那么曹操是很危险的。但是吕蒙偷袭荆州,导致关羽兵败,曹操得以成功躲过危机。
而且东吴在夺取荆州以后还是不思进取,偏安一方,最终被晋所灭。这种情况下,吕蒙偷袭荆州的价值就低了很多,也让人看不起。
三、关羽后世以忠义闻名,成为民众敬拜的对象,吕蒙的名声自然好不了。
关羽死后,很多人敬佩他的忠义,所以建庙纪念他。后世关羽名气越来越大,成为武圣和武财神,关庙遍布全国各地,为世人所膜拜。这么一来害死关羽的吕蒙自然就倒霉了,在民间的评书、戏曲里大多以反面形象出现。《三国演义》安排关羽英魂复仇,也是民众的一种普遍思维。
所以吕蒙虽然凭借偷袭荆州得以进入武庙,但是在后人口中的名声却一直不好。
东吴吕蒙杀了关羽,为何没有能留名青史?
无论吕蒙杀不杀关羽,吕蒙都会青史留名,虽然吕蒙偷袭荆州这事干的不光彩,可那是战争,哪来的仁义道德,战争只讲胜负,战争只讲成王败寇,况且吕蒙好歹也是东吴继周瑜、鲁肃之后的第三任都督。
能够在青史上留名的,都不是小人物,我们知道吕蒙这个名字,就是因为他在青史上留名了,无论吕蒙的名声是好是坏,总之我们知道了吕蒙这个人。
吕蒙能够在江东孙权手下拥有一席之地,靠的是个人的能力,虽然吕蒙出来混,最早是依靠他的姐夫邓当的,但是吕蒙出名并受到孙权的重用,却完全是靠着战功从死人堆中打出来的。
正因为吕蒙出来是靠着姐夫邓当的,所以就有人嘲笑吕蒙,后来嘲笑吕蒙的人被吕蒙杀了,再后来,就没有人敢嘲笑吕蒙了。
没有人嘲笑吕蒙,是因为吕蒙靠着战功,一步一步得到孙权的赏识,吕蒙在孙权征黄祖时,亲手斩杀了黄祖的水军都督陈就,立下大功,之后又参与赤壁之战和南郡之战,数有战功。
吕蒙除了勇猛,还颇有计谋,在孙权与刘备的湘水对峙时,吕蒙凭着谋略兵不血刃的拿下了荆南三郡,在周瑜和鲁肃相继去世后,吕蒙凭借个人能勇猛和颇有谋略,成为东吴在荆州前线的第三任都督。
发生在吕蒙身上还有不少典故,比如“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吴下阿蒙指的就是吕蒙,吕蒙原本是个不读书的人,经孙权多次劝学,才开始认真读书,吴下阿蒙暗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后多比喻学识浅薄之人经过学习后,发生改变,如同吕蒙一样改变。所以就不能用老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人,人是会改变的。
吕蒙镇守的是东吴在荆州的领土,与之交界的就是关羽在荆州的防区,同时还要面对来自北方曹魏的威胁。
吕蒙是一个极其务实的人,镇守陆口期间,积极与关羽协调好关系,主动示弱,同时暗地里又与孙权密谋夺取荆州,寻找机会。
吕蒙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这也是吕蒙一生最著名的事件,就是策划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吕蒙先是装病,然后主动调离前线,让关羽放松警惕,将镇守荆州后方的兵力全部调往襄樊前线,导致后方兵力空虚。
吕蒙让东吴士兵化妆成商人藏在商船中,等待过了长江,这些士兵将关羽设在长江沿线的哨所全部端掉,并且兵不血刃的劝降了公安守将傅士仁和南郡太守糜芳,拿下了关羽的核心后方。
吕蒙并不是一介武夫,相反有着众多谋略,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为谋。而吕蒙在白衣渡江中,恰恰是利用了兵法谋略,在劝降公安和江陵城后,善待士兵家属,然后瓦解了关羽军队的斗志。
等到关羽南下麦城里,手下士兵斗志丧失,大部分逃离关羽,而投降吕蒙,关羽只得败走麦城,最后被东吴军队俘虏杀害。
关羽虽然不是吕蒙直接杀死的,但关羽之死的确是因为吕蒙导致,我们不能以道德的水准去批判吕蒙,在军事斗争中,原本就是兵不厌诈,无所不用其极,双方战争都是为了最后的胜利,至于用了什么手段,真的不重要。
吕蒙虽然靠偷袭关羽后方,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从来没有人认为偷袭不光彩,人们只会认为失败可耻,而不会认为胜利不光彩。
不要拿我们现有的道德水准去衡量吕蒙,那个时候不是现代,战争也不是讲理的地方,关羽之死,固然可惜,可谁又认为关羽本人没有错呢?虽然关羽在百姓的心目中形象非常的高大上,但关羽的失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已造成的。
从战略上讲,吕蒙偷袭荆州的战略也是一次失败的战略,正是因为吕蒙偷袭荆州,才真正导致孙刘联盟的破裂,三国鼎立正是因为两弱联合抵抗一强才维持相对的平衡,现在两弱打起来了,对于那个一超独强的曹魏来说,简直是天生的统一天下的好机会,有着天然的利益好处。
不得不说,孙权的运气太好了,在孙权和吕蒙走了偷袭荆州的险棋后,曹操去世了。导致曹魏随后进入政权交接,没有时间去考虑利用孙刘联盟破裂的当下,进行统一天下的战略安排,从长远眼光来看,吕蒙走了一步臭棋,仅仅靠着运气好度过了难关。
吕蒙能够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是东吴的名将,并不因为他是否杀了关羽。
东吴吕蒙杀了关羽,为何没有能留名青史?
大多数时期,吕蒙都被认为是史诗级军事家。
当然,在一段时间内,尤其在明清时期,吕蒙成为了“妖魔”。
回顾这些不同时期的评价,颇有意思。
截至宋元时期,吕蒙都是史诗级军事家看看吕蒙获得的荣誉,就可知道他的地位了。
宋朝武庙七十二将,吕蒙赫然在列。一同入选的三国名将有:诸葛亮、邓艾、张飞、陆抗、张辽、关羽、周瑜、陆逊。
《十七史百将传》中,吕蒙也赫然在列。一同入选的三国名将有:张辽、张郃、徐晃、李典、司马懿、邓艾、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吕蒙、陆逊、陆抗。
可见,截至到宋朝,吕蒙依然被认为是一个史诗级军事家。
明清:对吕蒙的负面评价增多不过,到明清时,对吕蒙的评价开始负面起来。
丁日昌的《百将图记》中,收录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张辽、张郃、典韦、周瑜、甘宁、太史慈、邓艾。
与《十七史百将传》相比,添加了赵云、典韦、太史慈、甘宁,去掉了司马懿、吕蒙。
从名单变化中,我们能看出两个变化。
1、三国军事人物的知名度大幅提高。
《百将图记》比《十七史百将传》成书晚,前者收录的历史长度多了600多年,可是,其收录的三国将领数量却大幅增加。
可见,受到《三国演义》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影响,三国时期历史人物的知名度大幅增加。
2、评价标准发生变化。
从添加和删减的名单中,我们会发现:赵云、典韦等以忠义救主闻名者,逐渐开始得到更多的正面评价,而司马懿、吕蒙等人的评价开始降低。
事实上,这种变化也体现在历代大V的评价中。
明代之前,陆机、郝经、胡三省等大V,对吕蒙的评价都是正面的。
但到明代末期,画风急变!
晚明思想家李贽的评价十分简单粗暴:“吕蒙、陆逊,妖魔尔!”
蔡东藩的评价是:“···吕蒙虽胜,不能无罪;亲汉贼而仇汉裔,蒙心何在?···”
看来,明清时期,以蜀汉为正统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吕蒙偷袭关羽,自然“妖魔尔”了。
回归客观的评价随着时代的变化,后人对吕蒙的变化逐渐已趋向客观。
曾国藩就曾赞许“吕蒙诛取铠之人”,视之为严明军纪的正面例子加以推崇。
毛泽东同志也曾赞许道:“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解放军将士许多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
看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谁是正统”的问题已经不再被人纠结,吕蒙严明军纪、勤奋好学的精神逐渐得到后人的推崇!
吕蒙的相关作为被后世广泛借鉴吕蒙的经历,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
1、勤奋好学。关于吕蒙的成语有:“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等,这些都是鼓励活到老学到老的。
今天,在许多地方,都曾有吕蒙庙(也称白衣庵),有的地方的民间传说中提到:如果一个地方同时修了关帝庙和吕蒙庙,夜晚会有兵戈相交的声音(当然,其真实性不在本文论述范围内)。
国民党宿将胡琏认为:修建吕蒙庙,就是因为吕蒙对后世有崇尚学习、教育的意义。
2、军事思想。
吕蒙的军事思想,也曾常被后世借鉴。
(1)、对占领区的严明军纪。
前文提到,曾国藩推崇吕蒙对占领区的军纪严明。
事实上,吕蒙取荆州之道被司马师、钟会、李靖、赵匡胤、曹彬等后世军事家引用,以警惕自己不扰民,争取占领区群众的支持。
(2)、心理战思想。
吕蒙在夺南三郡之战中,通过心理欺诈,“计赚零陵”,这个战例被《中国战术史》等多种权威书籍广泛引用。
至于“白衣渡江”,更是被视为一次经典的袭击战例,被历代兵家所推崇。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假如您更多地看明清时期的作品,那么,确实会受到影响,认为吕蒙“不过妖魔尔”。
但在历史上大部分时期,对吕蒙的评价都是不错的。
今天,多元化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即使对诸葛亮、李世民这样的人物,都能听到截然不同的声音,何况吕蒙呢?
我认为:读史是为了明智,不是为了撕逼。我们不必纠结别人怎么看,觉得他好的地方,学过来就好了。
东吴吕蒙杀了关羽,为何没有能留名青史?
吕蒙,三国时期的名将,在三国中期占有一席之地。
吕蒙是一位三国时期的“励志哥”,从小就勇武过人。
十几岁时就偷偷跟着姐夫邓当击贼,给邓当吓坏了,带着吕蒙去见了他的母亲。吕蒙的母亲听说了这件事儿之后,非常的生气,说是生气,其实更多的是担心吕蒙的安危。
吕蒙虽然是一位有名的大孝子,但在这件事情上,吕蒙没有轻易低头,而是说出了自己的一番想法。吕蒙认为,现在这样穷苦的日子他不想过了,他想出去凭借战功获得富贵。吕蒙的母亲也是一位通达之人,听了吕蒙这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思想后,尽管非常担心吕蒙的安危,但她深知“好男儿志在四方”的道理,就让吕蒙出去闯荡了。
不过,吕蒙虽然有志气,但是他的本事却没能得到邓当手下的认可,有一位仁兄就对吕蒙极为看不顺眼,对吕蒙百般鄙视,说带着吕蒙去出战,那和拿肉喂老虎没啥区别。吕蒙年轻气盛,哪受得了这样的侮辱,一怒之下,抽刀砍将出去,抬眼看时,竟然没了呼吸,也正因为这一刀,吕蒙成了一个杀人逃犯了。
"彼竖子何能为?此欲以肉喂虎耳。"可能是吕蒙贵人自有天助吧,他后来在校尉袁雄的保举下去自首,还推荐给了孙策,结果孙策一眼就看中了吕蒙,不仅没有被判刑,反而留在了孙策身边做事。后来孙策死去,孙权上位,孙权第一件事儿就是整顿军务,他开始将军队进行整合,一听说这个消息,吕蒙着急了,一旦部队合并之后,他吕蒙想出头岂不是难上加难,于是,吕蒙决定利用自己练兵的本事,操练出一支优秀的部队,利用这样的视觉冲击,来为自己赢取一次保住兵员的机会。
当孙权看到吕蒙操练的军队时,极为认可,他认为吕蒙是一位可造之材,削减兵员的事情不仅没有落到吕蒙身上,反而给吕蒙增加了兵员,吕蒙非常开心,从这以后,他在孙权的心中也赢得了一席之地。
“权见之大悦,增其兵。”阿蒙不甘人后
在东吴的地界,有个习俗,称呼别人名字的时候,喜欢在名字前面加一个“阿”字。如此一来,吕蒙自然也就叫阿蒙了。
尽管吕蒙在东吴继承了姐夫邓当的官职,算是正式在东吴“出道"了,如果和今天的我们比,那也是高级军官,人生巅峰了。但是他的地位与周瑜和鲁肃比,显然还是差距太大,在他们的眼中,吕蒙还是小阿蒙,只是一个“弟弟”。
吕蒙在年轻的时候,因为被别人看不起甚至动手杀了人,此时的他虽然早已今非昔比,但是却依然没能摘掉“被瞧不起”的帽子。与当年不同的是,他虽然不能得到周瑜、鲁肃等人的认可,但是他却不能再动手杀人了。
孙权似乎看出了吕蒙此时的迷茫,曾经也因为此事约谈了吕蒙,孙权语重心长的和吕蒙沟通,希望吕蒙多多读书,弥补他在学识上的不足,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尽管觉得自己很忙,没时间学习,但还是听了孙权的话,发奋读书,希望能够通过读书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能够在未来获得更高的成就。
等到周瑜死去,鲁肃接任大都督之后,一次与孙权探讨东吴未来方针的时候,谈到了吕蒙。孙权就让鲁肃平时没事的时候,多去和吕蒙聊一聊,这样可以拓展一下思路,也好为东吴制定更好的发展规划。鲁肃一听,孙权竟然让自己去找一个只会蛮力的武夫去谈策略,这不是胡闹么?但是鲁肃却没有违背主公的意思,勉为其难的去见了一下吕蒙,本来打算应付了事的鲁肃,见了吕蒙之后却大为吃惊,他竟然没有注意到,这位勇武过人的阿蒙弟弟,此时居然文韬武略造诣不俗,不觉之间,两人竟然相谈甚欢,在这次谈话之后,鲁肃承认吕蒙早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因此二人的关系也亲近了许多,沟通也逐渐多了起来。
“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完成东吴的梦想
提起东吴,它有一个做梦都想完成的梦想,那就是取得荆州全地,掌控长江之地。东吴的最大依仗,正是长江天险,而荆州之地在关羽手中,如一双大手扼住了东吴的喉咙,让东吴难受之极,只是苦于关羽的实力和三足鼎立的局势,东吴一时间无法夺取荆州。但是东吴的将领们却无时无刻不惦记着荆州,他们恨不得吃了关羽,来为自己的故乡达成所愿。
鲁肃死后,吕蒙成为了东吴新一任大都督。吕蒙一上任,就开始疯狂的结交关羽,除了讨好之外,还送礼物,如此谄媚之相,让东吴本来就憋屈的将领们十分愤怒,他们都觉得这个吕蒙简直不可理喻,不想着为国效力,居然去巴结关羽。
其实不然,吕蒙可能是东吴历任都督之中,野心最大的一个,他在任期间,提出了一个推翻之前国策的大胆想法——灭关羽,取荆州。其实这个想法在东吴每个人心中都有,只是他们武力打不过关羽,局势又受到牵制,这才没有执行。
吕蒙自然也明白其中的玄妙,但是吕蒙依然认为关羽可灭,荆州可取。巴结荆州,讨好关羽,这正是吕蒙灭关羽的第一步棋,对关羽进行麻痹。
终于让吕蒙等到了时机,关羽去攻打樊城,但是却留兵防范吕蒙。吕蒙知道机不可失,他先来一招假装称病,使关羽大意而抽调了防守的重兵去樊城战场。吕蒙见状,喜出望外,随后来了一手“白衣渡江”,利用商人的伪装,偷袭了关羽镇守的荆州,拉开了灭亡关羽的序幕。
关羽得知吕蒙对攻占城池秋毫无犯时,他也知道自己必败无疑了,因为家人并未受到迫害,关羽手下将士战意不足,他只能败走麦城,最后被吕蒙生擒。
吕蒙之功,完成了东吴一直以来的梦想,也成为了东吴的一个屏障。只是他没能延续自己的传奇,不久也就一命呜呼了。
青史留名
不过,在正史《三国志》中,吕蒙与周瑜、鲁肃合传,即便他不算什么旷世英雄,但是也算是青史留名了。
他一生最高光的时刻,便是白衣渡江,灭关羽,完成了吴国领土上的再一次突破。吕蒙在东吴如此功盖环宇,为何在后世,与其他三国人物相比,谈到他的时候却要少了很多兴致,似乎吕蒙的功劳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之功,反而是周瑜、鲁肃的名气更大呢?
吕蒙“罪孽深重”
吕蒙之所以有大功而不受追捧,其实不是他本身的过错。这样的情况形成,主要是因为一些历史原因造成,使得吕蒙没能被广为赞扬。
在民间,吕蒙“罪孽深重”。因为关羽的忠义成为了民间的神话,他化身武财神,为民间带来祥瑞和富贵;他化身忠义守护者,受到民间百姓的敬仰。而如此忠义之人,却被“奸人所害”,这个“奸人”正是吕蒙。为了“替关羽报仇”,民间甚至编出了“关羽死后索命吕蒙”的传说,足可见关羽的形象在民间多受欢迎,反之,吕蒙的形象自然无法在民间高大起来。
在皇权,关羽“奉若神明”。关羽的忠义,正是三国之后各个皇权需要的精神,他们通过对关羽忠义精神的宣扬,达到使臣下忠君的目的,这样的宣扬在清朝达到了巅峰,关羽最长的谥号居然到了88个字之多,如此忠良之士,杀害他的人自然就是“坏人”,由此看来,吕蒙不被抹黑已是万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