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是不是被历史学家远远低估了?万历三大征现在看来彪炳千古啊!你认可吗?

万历三大征的确算得上是彪炳千秋的功绩,这三场战役对明朝疆土的维护有重要意义,可是不能说这三大征有如此重大作用,就认为万历是一位明君。江湖小晓生认为,万历皇帝是昏君,正因为做这三件事的时候,没有算好账,酝酿出了李自成和努尔哈赤这两个人,最终终结了大明王朝。

最解气的朝鲜之役,粉碎丰臣秀吉的阴谋。

万历三大征中,朝鲜之役是唯一对外的战争。当时的丰臣秀吉完成了日本大一统,这对他来说已经达到了人生巅峰。可是他觉得还是不够,所以带兵染指朝鲜。按照后来的说法是,他想通过朝鲜作为跳板,继而吞并整个大明朝。

八月丁丑,倭破朝鲜闲山,遂薄南原,副总兵杨元弃城走,倭逼王京。甲申,京师地震。九月壬辰,逮前兵部尚书石星下狱,论死。冬十月甲戌,安南黎惟潭篡立,款关请罪,诏授安南都统使。是年,琉球入贡。---《明史》

这简直就是痴心妄想,可能当时的他连后来的努尔哈赤都打不过。不过梦想还是要有的,丰臣秀吉就是带着这种梦想开始了入侵朝鲜的计划。行动进行的十分顺利,朝鲜基本被丰臣秀吉占领,在这种情况下大明王朝果断出兵,以麻贵和李如松作为代表人物,开始了对丰臣秀吉的反攻。最终日本节节败退,丰臣秀吉病死的同年,日本宣布撤离朝鲜。

最无奈的宁夏之役,养虎为患终被所伤。

宁夏之役是大明王朝内部的战争,宁夏这里本来是防备蒙古人的重要边防地区。后来蒙古人哱拜主动投降大明朝,被万历封为副总兵,算是对他非常不错了。等到他退休的时候,明朝特别照顾地让他儿子继承他的官位,这可是了不起的事情。毕竟只有爵位可以继承,哪有官职也可以继承的呢?

三月戊辰,宁夏致仕副总兵哱拜杀巡抚都御史党馨、副使石继芳,据城反。辛未,王家屏致仕。壬申,总督军务兵部尚书魏学曾讨宁夏贼。夏四月甲辰,总兵官李如松提督陕西讨贼军务。甲寅,甘肃巡抚都御史叶梦熊帅师会魏学曾讨贼。---《明史》

可见明朝对哱拜是恩宠有佳。但是哱拜最终还是反叛了,他联合了自己的儿子还有蒙古其他势力,一起反叛大明王朝。这个时候万历派遣了李如松麻贵等人出击哱拜,最终捣毁了哱拜老巢,他在无奈之下选择了自尽。这一战是非常无奈的战役,因为哱拜是明朝自己养大的,现在又要收拾他,对大明来说打击不小。

深入川贵之地的播州之战,山川中展现实力。

播州之战其实并没有前面两大战役有名,不过地位却依旧非常重要。因为这一战也是内部打仗。当时统治播州的杨应龙认为自己就是地方上的土皇帝,所以不断侵略周围的县城。这让明朝朝廷十分反感,不过因为他动作不大,所以也不想劳师动众。

二十八年春二月戊寅,京师地震。丙戌,李化龙帅师分八路进讨播州。夏六月丁丑,克海龙囤,杨应龙自缢死,播州平。---《明史》

杨应龙表面上听从明朝的调遣,可是背地里却偷偷出兵,连续攻占了四川和贵州大部分地区。这下子万历坐不住了,他连忙安排大家想对策来解决。一旦杨应龙打下四川和贵州,那他完全可以成为这里的一把手,做个土皇帝。所以万历最终决定还是要打,以李化龙和刘綎作为代表人物,发起了对杨应龙的进攻,最终大获全胜,杨应龙本人也为此自杀。

万历三大征,打出了国威,却也劳民伤财。

这三场战役的确是打出了大明朝的威严,是大明王朝保持一统的重要战役,在世界历史上也有重要作用。但是这三次战役,却几乎榨干了大明王朝的国库。据统计,三场战役消耗的白银是一千多万两,掏空了整个国库都不够,多少年的积累都为此毁于一旦。

尤其是对付丰臣秀吉这一战,更是消耗了七八百万两白银,死伤军士不计其数,击败日本的同时,自己也受到了重创。国家没钱了,自然是要向老百姓要钱,这就出现了万历年间增加的监税。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对万历来说也是致命的打击。

万历三大征,是李自成造反的诱因,也是努尔哈赤不好控制的导火索。

这三场战役都是战功赫赫,绝对可以彪炳千秋,不过对大明朝来说,又引起了另外两个巨大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宁夏之战中,消耗了大量宁夏、陕西甘肃的钱粮,使得当地老百姓一波又一波地饿死。这件事直接导致了后来李自成起兵造反,而李自成正是打进北京城,灭亡大明王朝的人。

此外当万历三大征打响的时候,关外的努尔哈赤却在不断攻城略地,一统女真各部落。大明在消耗力量,而他却在积蓄力量。他正是趁着大明王朝无暇顾及自己的时候,努力壮大自己的声势。最终努尔哈赤的女真军队进入山海关,他的子孙取代了大明王朝,成为了天下的主人。

总结:万历皇帝本人的确是一位昏君,没有被低估。
  1. 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几任首辅甚至都不知道皇帝长什么样子,大事小事他都不愿意管,基本上都让内阁给架空了。
  2. 不过他贪恋权力,关键时刻还要出来插两句话,所谓的对朝政掌控的十分严密,那简直就是屁话。
  3. 是因为当时没有想要篡位的奸臣,这才导致了万历皇帝得以稳坐皇位。如果换成曹操或者王莽这样有能力有野心的人,那万历老早就下台了。

昏君不代表他就不做什么好事,万历三大征的确是做了好事,而且出发点也是好的。但是方法上却值得商榷,因为这三场战役,直接导致大明王朝到了灭亡的边缘。国家的地盘是保住了,可是朝廷的经济却出现了崩溃的情况。所以万历并没有被低估,三大征是不得不征,可是万历却一直算不好这一比账。

万历皇帝是不是被历史学家远远低估了?万历三大征现在看来彪炳千古啊!你认可吗?

万历三大征堪称大明帝国的绝唱,雄壮绝伦,然而撑起万历三大征的并不是万历皇帝本人。真正撑起万历三大征的是东南沿海地区的海洋贸易,以及张居正的努力。

明朝的对外贸易是朝贡制,政治目的大于利益需求。在朝贡贸易中,明朝一般都是吃亏的一方,因此明朝朝堂对涉外贸易颇为抵触。再加上倭寇等原因明朝就一直实行海禁,严禁海外贸易的开展。

然而海外贸易的巨大利润,催生出民间大量的走私贸易。走私商从丰厚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做政治投资,让一批官员做走私贸易的代言人。走私贸易者和代言人能量很大,手段很残忍。

1547年,主张海禁的朱纨受命巡抚浙江兼管福建军务。朱纨是江苏人,对东南沿海地区是熟悉的。他一到任,就对从事走私贸易的各个势力严打,严重打击了走私贸易。

走私势力为打击朱纨,启动了朝堂中的势力。闽籍、浙籍官员纷纷以各种理由弹劾、攻击朱纨。

南宋以后闽浙都是考霸省,读书人众多,在朝堂上的势力是很大的,另外他们还有足够资金的支持,闽浙籍官员的攻击很快奏效。

朱纨先是被降职,后来又被迫自杀。朱纨从1547年上任到1550年就被迫自杀,期间只有3年时间。朱纨之事说明东南走私贸易之猖獗,也说明贸易这事情是堵不住的。

就在朱纨出任浙江巡抚的前一年,即1546年。西班牙帝国的美洲殖民地上,位于墨西哥的萨卡特卡斯银矿、位于玻利维亚的波托西银矿几乎同时投产。这两个银矿都是超级大银矿,产量都很高。它们出产的白银一船一船的从美洲运往出,西班牙帝国一下子成了爆发户。

富裕起来的西班牙人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各种奢侈品的需求急剧上升。当时世界上的奢侈品大多源自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等都是欧洲人梦寐以求的东西。

欧洲需要大量中国的货物,中国却对欧洲的货物没有什么需求,中国处于严重的出超地位。恰好西班牙人有了巨大的白银来源,商人就以白银购买中国的货物。

欧洲商船源源不断的载着白银驶往明朝,再满载货物离开。白银的流入对明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白银的大量输入,原来铁质、铜质的货币逐渐被白银替代。白银作为货币是优于铜钱、铁钱的,白银货币体系有利于商业活动的开展。

另一方面,海外贸易刺激了工业的发展。采矿、冶金、造船、纺织、瓷器、蚕桑、棉麻等等都发展的如火如荼。大量的农民转为工人,商人等行业,社会结构的因此发生了变化。

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隆庆皇帝下令开关,给予远洋贸易者以合法地位。

有了明朝中央决策层的肯定,远洋贸易更加如火如荼,白银也加速流入。据专家估计,从1567年隆庆开关到1644年明朝灭亡,流入中国的白银是3.3亿两,有的专家则认为是5亿两。

不管是3.3亿两,还是5亿两,都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足以让明朝做很多事情。在这些白银的支撑下,张居正的改革闪亮登场了。

惟楚有才,张居正这个楚人很是妖孽。

帝王将相出生,都伴有异象。张居正出生前夕,曾祖父梦到一只白色的龟浮出水面。张居正出生后,就有了“白圭”的小名。

张居正于1536年参加童试,成为一个12岁的秀才。

第二年参加乡试,考得很好,本来是能通过的。因为湖广巡抚顾璘见张居正才13岁,觉得如此年幼做举人不好;为多磨练张居正,就出手废除了他的举人功名。

3年后,16岁的张居正终于拿下了举人功名。

23岁时,张居正中二甲进士,授庶吉士。

1567年,张居正入阁,进入中央决策的圈子。此时,明朝一方面阶级固化、土地兼并严重,流民日益增多;另一方面,东南沿海地区工商业发达,海外大量的白银流入境内。面对这种局面,张居正苦苦地思索着治国安民之道。

1571年,张居正平定漠北之患。

屡次三番侵略中原的鞑靼部,被张居正以软硬兼施的措施制服。于1571年,明朝封鞑靼首领俺答汗为顺义王,在边境三镇设立贸易市场。从此,蒙古高原不在是明朝的主要敌人。明朝得以剩下大笔的军费,腾出手来干别的事情。

1572年,万历皇帝继位,由母亲李太后听政。张居正在李太后、秉笔太监冯保的支持下做了首辅。张居正从此大权在握,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1573年,张居正颁布考成法,对官员队伍进行整顿。通过这次整顿,张居正打造了属于自己的行政班子,更提高了政府的办公效率。

1578年,张居正开始重新测量土地。1580测量结束,数据显示全国耕地面积为7013976顷,而1571年的耕地面积是4677950顷。也就是说1571年的耕地面积比1580年少了33.3/100。为了少交税赋,全国隐瞒了33.3/100的土地。

1581年,张居正下令推行赋役合一,摊丁入亩的“一条鞭法”。由此,明朝财政收入大增。张居正还设法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商业发展,农商并重。实行“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

在张居正的努力下,明朝境内贫富矛盾缓和、百业兴旺,国家府库充盈。

张居正在军事上启用戚继光,李成梁等镇守边关。外交上妥善处理与外邦的关系。

1582年张居正病逝,万历皇帝掌握了政权。

万历皇帝有张居正打下的雄厚基础,官员队伍行政效率高、军队训练有素,钱粮充足、军械精良、良将不缺。因此,万历皇帝才能发起三大征,并且每战必胜。

但是,我们分析万历皇帝的行为和成绩后发现。万历皇帝在张居正死后,毫无建树,完全是靠吃老本过日子。

万历皇帝花起钱来大手大脚。其次子福王朱常洵到地方上就藩时,各种赏赐十分丰厚,仅土地一项,就给了10000顷。

万历皇帝在张居正死后不久,为了立次子为太子,与朝堂众臣争执不下。竟然赌气不再上朝,懒政殆政长达数十年,降低了朝廷的行政效率,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比如,努尔哈赤从13副铠甲起兵,到逐渐一统女真各部,明朝中央居然一无所知。直到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万历皇帝才慌了手脚。中间历时(1583年――1616年)33年,万历皇帝居然毫不知情,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万历皇帝的三大征打得没有一点灵气,全是拼消耗打赢的。如果让张居正主持着打这些仗,恐怕会是另一种情形。具体的不好说,至少张居正不会消耗那么多的人力和物力。

万历皇帝的种种败家行为,使得张居正时期朝廷的蒸蒸日上,变得毫无生气甚至腐朽;掏空了张居正留下的财政底子,使得充盈的府库再次空空如也,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万历皇帝是不是被历史学家远远低估了?万历三大征现在看来彪炳千古啊!你认可吗?

我认为绝对是被所谓的历史学家低估了,其实历史学家低估他的主要原因就是长期不上朝导致明朝由兴转衰,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明朝其实在万历年间就已经灭亡了,这就是对万历皇帝的一种无耻的污蔑。万历即位之初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辅佐之下实行了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万历年间发动的三次战役更是巩固了明王朝的版图,同时继续维护了明王朝在东亚的霸主地位。

万历皇帝亲政之后生活节俭,励精图治,改革社会弊端,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国家很快强盛,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万历中兴”。而到了后期万历皇帝虽然长时间不上朝完全是因为明朝完备的政治制度决定的,在明朝后期上早朝其实就是一场礼仪活动,并不是处理具体政务的国家事务,偏偏就是万历皇帝对文官集团制定的这种礼仪方式十分不满,就不参加,甚至连祭天等重大活动也只是交由其他官员主持而自己也不参加,只要是不关国家大事其他的活动在他的任期内很少看到有关由他主持的重大活动。

但是万历皇帝虽然对繁复的礼节活动不屑一顾但是在面对国家事务方面却是绝对不含糊,特别是面对周边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的侵略或是国内叛乱上万历皇帝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他的任期内总共发起了三次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著名战役,分别是:播州之役,宁夏之役和朝鲜之役,这三次战役在历史上被称为万历三大征。其中播州之役和宁夏之役都是平定国内的反叛势力,而朝鲜之役则是因为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之后野心迅速膨胀想要以朝鲜为跳板入侵明朝并定都北京,后来万历皇帝任命李如松两次进入朝鲜,在明军先进装备和英勇顽强的进攻之下彻底击败日军,维护了明朝在东亚的统治地位。

仅仅从万历皇帝为了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以及反抗外国侵略这一点来看他的功绩就可以彪炳史册了,特别是朝鲜之役更是打破了日本企图改变东亚政治版图的企图,致使日本300年都不敢染指朝鲜和中国。在后来清朝所编撰的《明史》中对明朝皇帝的评价都不高,甚至进行了抹黑,这就导致后人对明朝皇帝的评价产生了严重的误导行为。

万历皇帝是不是被历史学家远远低估了?万历三大征现在看来彪炳千古啊!你认可吗?

成为伟人,除了功绩,还需要有实实在在的政绩。

派系斗争自古都存在,不会动摇统治基层,而鞑子之所以能入关,恰恰由万历三大征引起。

万历三大征亏空了国家银库,耗干了国库存量粮。

先看万力二十年的宁夏之乱,造成陕甘宁大量人口死亡,良田荒凉,瘟疫横行,再加上天灾造成人民的粮食减产,促发了李自成的起义。

再看同年发生的文禄庆长之役,改变了朝鲜和东北的格局,间接促成了后金鞑子的做大。

最后是播州杨应龙,也改变了四川的人口自然分布和民生状况,为张献忠入川割据创造了条件。

万历三大征,每一次胜利都为明朝最终的灭亡,乃至汉民族被满清鞑子涂炭种下因果。打仗是要花银子,花粮食。没有强大的国力,即便打赢了,也是祸根。

万历皇帝是不是被历史学家远远低估了?万历三大征现在看来彪炳千古啊!你认可吗?

太认可了,人那是抗日援朝。而且是胜利。

万历皇帝是不是被历史学家远远低估了?万历三大征现在看来彪炳千古啊!你认可吗?

万历三大征虽然带来了国力衰退的不良后果,但是三大征是必打之役,通过三大征稳定了明朝的内外部局势,延续了明朝良好的国际地位。明朝的衰落是士大夫阶层整体腐化的结果。万历皇帝在谋略、手段上都是极高的存在。现在清兴明黑较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