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夷陵是东吴的最后一道屏障,过去就是一马平川,陆逊已经退无可退了,是天助陆逊,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我觉得的确是这样,因为孙权将都城从建康迁到了武昌,在此地兴建武昌城,也就是将东吴的身家性命都押在了荆州这块地盘之上。所以如果夷陵战败的话,那刘备大军便可长驱直入,直捣武昌,东吴随即便会灭亡。
夷陵是现在的宜昌三峡一带,属于荆州门户。孙权这个时候俨然已经将荆州当成了自己的固有领土,所以才会将夷陵看的如此重要。因为夷陵属于荆州的门户,而且可以从这里顺江而下,占领荆州各地。所以守住夷陵,的确是重中之重。并不是说夷陵守不住东吴就亡国了,而是孙权认为荆州是自己的地盘,让陆逊必须要守住。
这就有些恶心了,因为荆州从来都不是孙权独有的地盘,是他从关羽那儿活生生偷袭抢来的,而此前荆州是刘表的地盘,跟孙家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就是因为他想要这块地盘,所以才会做了那么多小动作。现在又厚颜无耻地告诉大家,我把都城设在武昌,荆州被人夺去了,那东吴就完了,你们看着办吧。
无耻的孙权,强行迁都,只是为了逼迫陆逊死守。其实东吴远远没有到那种,失去了荆州就失去了天下的地步。他们完全还是可以回到过去固守江东的局面。但是此刻的孙权已经不这么想了,他认为既然已经夺取了荆州,那为什么还要把这块地盘看得那么轻巧呢?荆州是孙权在位期间,唯一夺取的底盘,此外所有地盘都是他哥哥孙策打下来的,所以说孙权对荆州非常看重。
冬,魏嗣王称尊号,改元为黄初。二年四月,刘备称帝於蜀。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三国志》可是江东内部却不看好,主要原因是这些大臣们认为夺取了荆州,那就是彻底跟刘备决裂了,这对东吴来说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孙权才会选择强行迁都,告诉这些门阀世家们,只要荆州被刘备夺去了,那大家都要玩完。陆逊是在这种情况下死守夷陵的,自然是殚精竭虑,毕竟家族的命运此时已经跟东吴的命运捆绑在了一起。
刘备兴兵七十万,势力浩大,而夷陵是唯一可以阻挡他们的地方。在关羽和张飞相继被杀的情况下,刘备整个人几乎疯了。他登基为帝后,第一件事那就是兴兵伐吴。这是他一生中做的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因为他带走了这辈子所积攒的所有人马,号称七十万之众。当然七十万是虚词,指的是人数众多,不过最少也有四十万左右。
孙权听罢,收了二人,乃谓百官曰:“今刘玄德即了帝位,统精兵七十余万,御驾亲征,其势甚大,如之奈何?”百官尽皆失色,面面相觑。---《三国演义》这些人马对东吴来说是致命的,因为东吴大部分是水军,很少有人能够抵挡如此庞大的水陆两栖人马。所以当时孙权甚至希望送还荆州给刘备,也不想刘备打过来。整场战役之中,孙权的前期部队连连失利,而夷陵这里是陆逊亲自把守,是最后一道关卡。一旦夷陵失守,那七十万大军便会长驱直入,占领荆襄各地,最终导致东吴灭亡。
陆逊的人马不足以抵挡强大的刘备,真是老天帮了忙。光靠陆逊那点人马,真的没办法抵挡刘备的大军。他们之所以能够拖住刘备,第一个原因就是占据了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夷陵一带山川遍布,他们占据了荆州这一边的底盘,对刘备来说,是易守难攻的地方。
初更时分,东南风骤起。只见御营左屯火发。方欲救时,御营右屯又火起。风紧火急,树木皆着,喊声大震。两屯军马齐出,奔离御营中,御营军自相践踏,死者不知其数。---《三国演义》第二个原因就是天气太热了,当时士兵们只能选择躲在树林子里乘凉,谁能想到陆逊会狠心烧掉这漫山遍野的树林呢?刘备大军为此损失惨重,其实就是因为老天爷不成全他,天气太热才导致了这场灾难。如果换一个季节,刘备重新来过的话,那东吴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刘备驻扎白帝城,孙权依旧忌惮害怕。这里提到了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用火攻击败以后,他退守到了白帝城。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经被打败了,为什么孙权还是那么担心呢?其实主要原因就是刘备虽然被打败了,可是军事实力还在,对东吴依旧是非常重大的威胁。况且这个时候曹丕大军压境,孙权腹背受敌,他可不想被这两帮人合伙收拾了。
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三国志》所以自然是要找刘备主动求和了,此外刘备的力量十分强大,这是不用说的。他驻守白帝城其实是想着找机会复仇,这个时候孙权的求和信送来以后,并没有打消刘备的念头,让刘备停止伐吴的主要原因是他生病了。夷陵之战直接导致刘备结束了一代枭雄的人生,这对东吴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总结:夷陵之战是天助陆逊,否则刘备必然荡平东吴。- 夷陵就是现在宜昌东一带,属于荆州门户,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一旦失去夷陵的庇佑,那荆州可就是一马平川的事情了。
- 孙权之所以将都城从建康迁往武昌,其实就是逼迫陆逊这样的江东豪族们拼死守住夷陵,因为夷陵一旦守不住,那荆州可就没了,荆州没了东吴就算是亡国了。
- 刘备带领七十万大军前来攻打东吴,声势浩大,不是陆逊那点人马能够阻挡的。陆逊利用夷陵地势上的优势,将这里变成了唯一可以阻挡刘备的地方。
- 老天爷为此也出力不少,当时天气炎热,导致刘备的军队只能躲在树林里休息,最终被陆逊一把火击败。
- 失败以后的刘备,驻守在白帝城不回成都了,这让孙权依旧十分害怕,赶忙求和,可以看得出,刘备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
有人说夷陵是东吴的最后一道屏障,过去就是一马平川,陆逊已经退无可退了,是天助陆逊,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为了替关羽和张飞报仇,以七十五万大军兴兵伐吴。东吴鼠辈见刘备大军前来,一味的向刘备乞降,表示只要刘备罢兵,愿意归还荆州和孙夫人。再被刘备义正言辞的拒绝后,孙权拼凑了二十万兵马慌忙迎战。仿佛,东吴对刘备的讨伐一点准备都没有。若是夷陵败了,东吴就完蛋了似的。
但是其实,历史上的夷陵之战并没有演义小说描述的那么夸张。这一战并不涉及东吴的兴亡问题!因为东吴偷袭荆州时,孙权就已经想到了刘备会兴兵报复。
他先是迁都武昌,将东吴的政治中心西迁至荆州,以示抗刘的决心;接着孙权又向曹操称臣纳贡,以换取曹操对他的政治和军事支持。当然了,即便曹操不支持他,只要魏国在吴、蜀对掐时,能表示自立,孙权也是可以接受的。
因此,孙权对刘备的进攻,他早有防备。仅夷陵前线他就布置了三道防线,夷陵之后还是南郡和江夏几道防线,刘备想一口吞下东吴,这必然是一场持久战。刘备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
再说刘备。其实刘备东征孙权,他的目地仅仅只是夺回荆州而已,也没想过灭东吴。如果战事不利,只拿下江陵或者夷陵,刘备也可以接受。毕竟关羽兵败,再加上上庸三郡丢失,刘备直接损失了几万精兵。仅仅一年半时间,让他拿出吞并东吴的兵力,他也根本做不到。
所以,历史上的夷陵之战,并不是一场一边倒式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蜀汉和东吴的兵力配置是一样的。
东吴的总兵力约五万人,蜀汉的总兵力也是五万人。并且蜀军还有一万人为了防御魏国,驻守在长江北岸,没有参加夷陵之战。因此,蜀汉的实际参战兵力,大约也就四万人左右。后期约有一万武陵郡的五溪蛮夷加入了蜀军,但是战斗力一般般。
五万人对五万人,很显然,这个兵力数字并不能决定东吴的兴亡,顶多就是决定夷陵和南郡的得失而已。
看了夷陵之战的兵力对比后,有朋友可能会很好奇:蜀军五万人,吴军也是五万,双方的兵力旗鼓相当,蜀汉并不占优势。是谁给了刘备勇气,让他自信满满得就带着这么点人马去找东吴复仇呢?
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当时的形势对东吴不利,对刘备有利。以公元221 年初的政治形势来看,刘备去打孙权,他是占了孙权两点便宜的:
第一个便宜:刘备不用担心曹丕会打他,但是孙权担心曹丕打他。
这一点,一直是东吴的痛点。由于汉末军阀混战的原因,与蜀汉接壤的关中平原,被杀的是一片狼藉,堪称十室九空。
没有了民力支持,魏国在关中的兵力部署非常有限。四个军团中,仅有曹真一路被部署在雍凉,用于对付刘备;而夏侯尚、曹休和张辽三个军团,则全部分布在曹魏、与东吴边境,用来对付孙权。
如果曹丕想打刘备,他就要把用来对付孙权的部队调到关中。这种大幅度的调度,先不说劳民伤财的问题。就怕魏军还没调完,刘备在知道消息后,就提前撤回去了。
所以,曹丕打刘备是不可能的!他唯一能打的只有孙权!
对于这个问题,孙权当然是心知肚明。当刘备出兵后,孙权很明白自己的处境,他一个劲儿地向曹丕称臣、进贡。虽然曹丕答应了他的臣服,但双方都是明白人,曹丕不会相信孙权是真心投靠他。双方还是会打。
同样的,孙权也不会真的对曹丕放心,这小子随时都可能撕毁盟约打劫他。
因此,夷陵之战时,刘备只要专心对付孙权即可。而孙权得一边要抵挡刘备,一边还要防着曹丕。若是孙权的心理素质不行,东吴早就向刘备求饶,双手奉还荆州了。
第二个便宜:刘备即使败了,孙权也无法威胁到益州。并且刘备手上还有预备队,孙权拿他没办法。
常言道:『未虑胜,先虑败』。
刘备手上不可能只有四万兵,起码十万人还是有的。他之所以要以四万兵出征,主要是为了将打孙权的风险尽量的可控。即使他在夷陵被打败了,也无非是损兵折将而已,蜀汉的根基还在,孙权绝不可能乘胜追击,威胁到他的益州本土。
毕竟,曹丕的大军虎视眈眈,就等着大战之后收割孙权。吴军就算战胜了蜀汉,也只能是“以战谋和”而已。事实上,后来的事态发展就是这么发展的。
陆逊在闰六月打败刘备,徐盛、潘璋等人觉得机不可失,还建议杀向白帝城,争取活捉了刘备。结果,曹丕在九月就出兵三路伐吴了。这一战,魏吴大战半年之久,吴军几次被打的惨败,急得孙权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难堪,赶紧派人屁颠屁颠地找刘备求和。
只不过,夷陵之战对刘备的打击太大,并且这一战,蜀军也败得太惨、太彻底。面对孙曹交兵,孙权无暇西顾时,刘备连趁火打劫的能力都没了。试想一下,如果刘备在夷陵没败那么惨。以他的流氓本性,可以变出花的好好得要挟一下孙权小儿,让他心甘情愿的把荆州地盘给吐出来。
只是很可惜,曹丕的智商异于常人。刘备和孙权死磕时,他忍着不出兵;等到刘备被陆逊打得大败后,他又贸然出兵。直接导致事态发展跳出了刘备的预估,正好中了孙权的下怀。他是左手持砖先拍了倒刘备,右手持刀再砍走了曹丕。在手起砖落之间,保住了东吴的基业。
最后做个总结:
历史上的夷陵之战并没有《三国演义》描述的那么夸张。这只是一场孙、刘之间的势均力敌的较量。刘备之所以敢出兵,是因为他的外部压力没有孙权大,军队气势也压孙权一头。有浑水摸鱼的嫌疑。
面对刘备的进攻,孙权原本不想打。因为曹丕对他的压力巨大。但是孙权也不是没有应对的手段。除了夷陵前线的吴军外,东吴在荆州还有相当数量的机动部队。即便是夷陵败了,东吴也还有缓冲区。
其实这一战,关键在曹丕。因为只要他趁火打劫,孙权必然要吃大亏。但是曹丕却选择坐视不理,眼看刘、孙死磕,不发一兵一卒趁火打劫。以至于夷陵之战后,魏军三路伐吴,孙权有了应对的时间。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最失败的一点,是他败的太惨了。损兵折将不说,连他自己也被打的没了斗志。后来魏、吴大战,刘备却没有抓住这个兴兵要挟孙权的机会。真的是折了兵马,又赔掉了自己的老命。
有人说夷陵是东吴的最后一道屏障,过去就是一马平川,陆逊已经退无可退了,是天助陆逊,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夷陵并不是陆逊布下的最后一道防线,陆逊守住夷陵并打败刘备靠的也不是运气,而是当时双方的战场形势决定的,刘备要想取胜几乎不可能。
首先,看一下刘备的出兵情况。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7月,刘备整合人马,出兵伐吴,刘备的具体部署是:
刘备亲自率4万人马由成都出发东进,任命吴班、冯习为左右领军,相当于前敌正副总指挥,任命张南为前锋,偏将黄权以及赵融、廖淳、傅肜、杜路、刘宁、陈式等分别统领各部;
车骑将军张飞率所部1万人马由巴西郡的阆中南下,两支人马相会于江州。
其次,看一下陆逊的迎敌情况。
孙权本不想打,但刘备出兵后,孙权知道再多也已无益,只能迎击了。孙权马上做出部署来迎击蜀军,任命38岁的镇西将军、右护军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统一指挥在荆州的各部人马拒敌。
孙吴的这些人马大约有5万人,包括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诸葛瑾、步骘、鲜于丹、孙桓等部,他们在陆逊的统一调度下,沿长江由西向东摆下了四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在最西边的是振威将军潘璋,他负责守固陵郡,这个郡是孙权私设的,包括巫、秭归、兴、信陵、沙渠等5个县,与益州接壤,是荆州的西大门,构成第一道防线,潘璋兼任固陵郡太守,统一指挥本郡防务,郡内几处重要据点也都分兵把守,其中李异守巴山,刘阿守兴山。
第二道防线:如果这道防线被突破,下一道防线是夷陵,这里由陆逊本人防守,陆逊命宋谦督水军驻守于枝江,命安东中郎将孙桓守夷道,与夷陵互为外援。
第三防线:由夷陵沿长江再往下是江陵,也就是南郡郡治,由虎威将军朱然防守在这里,朱然自己坐镇于江陵,偏将军韩当兼任永昌郡太守,辅助朱然,成为夷陵的后援。
第四道防线:由江陵沿长江往下就是刘备、关羽之前在荆州的大本营公安,由绥南将军诸葛瑾负责防守,诸葛亮瑾这时还兼任着南郡太守,协助他守公安的是周瑜的次子、兴业都尉周胤,在公安附近还有建忠中郎将骆统率领的3000人马守在孱陵,归诸葛瑾指挥,构成第四道防线。
除了这四道防线,为防备蜀军由长江北岸发起迂回进攻,命建威将军徐盛驻守当阳,徐盛同时还兼任着庐江郡太守。为防备蜀军由长江南南岸偷袭,任命鲜于丹为武陵郡都尉,守备在武陵郡,又命平武将军步骘率万人屯驻在长沙郡,以防不测。
最后,看一下实际作战情况。
从陆逊的部署看,夷陵是此次防卫作战的重点,围绕着夷陵,在其以西、以东分别组建了若干道防线,布防的层次很清晰。
孙吴的人马并不算多,但占据了有利地势,再加上指挥得当,抵挡住刘备大军的进攻还是有把握的。
刘备率领的大军已经进入三峡地区,来到了蜀汉控制的最前沿白帝城,刘备在此设立总指挥部。
刘备命前锋张南以及吴班、冯习等部继续进军,双方的军队最终在巫县、秭归一带相遇,此战蜀汉军队获胜,吴班、冯习在此击破吴军的陆议、李异、李阿所部,分别占领了一些地方,孙吴的第一道防线被突破。
但这并不意味着孙吴的溃败,因为在第二道防线,刘备率领的蜀军遇到了顽强抵抗,战事隐入到焦着状态。
其实这很正常,不是刘备和蜀军打得不好,而是他们的人马并不占绝对优势,而孙吴一方是防守,只要不犯错误,蜀军很难得手。
刘备最后败在了孙吴的第二道防线前,孙吴后面还有两道防线并没有用上,可以想像,即便刘备运气好,最后攻克了夷陵,但为此也会付出惨重代价,到那时,以刘备的力量,未必能连克后面的江陵和公安。
所以,夷陵之战的胜负并没有多少运气成分,结果并不意外,这是战场形势和双方实力所决定的。
有人说夷陵是东吴的最后一道屏障,过去就是一马平川,陆逊已经退无可退了,是天助陆逊,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并不是退无可退,夷陵才算个什么呦~
用这张图可以大概感受一下夷陵之战对东吴究竟有多么“重要”。刘备从四川出发,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与陆逊相遇。此时别说离东吴建业(南京),就是离江夏(武汉附近)都远着呢,哪里就退无可退了?
夷陵之战东吴胜利,基本就是让刘备出了家门口就被爆锤了一顿,一寸土地都没有得到。
实际上,历史中的夷陵之战,并不是像《三国演义》中说的刘备七十五万,陆逊五万,可能罗贯中觉得刘备一辈子不容易,临了想让他阔一把。实际上刘备一辈子从来没打过以多打少的仗,夷陵之战也一样。
关羽死后,刘备足足休息了两年才出兵。为什么?因为之前他刚刚与曹操打完汉中之战,长达两年的拉锯战把蜀中的人力物力耗的精疲力竭,刘备就算再愤怒,也必须等自己恢复一下实力再去报仇。
即使这样,刘备东征也不过只有四万军队而已,后来又收买了一万武陵蛮夷(战斗力很差),而且刘备军队中还有黄权带领的一万人在江北防御曹魏,不能直接参战。
而陆逊就拥有五万正规军,对刘备形成优势。在陆逊背后,东吴还有数十万兵力。所以刘备根本就没打算灭亡东吴,因为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做到!
那么既然不能灭吴,兵力又处于劣势,是谁给的刘备自信出兵的呢?
答:大局。
刘备的自信是——自己的基本盘是稳的,而孙权的基本盘是很虚的。
曹操在于刘备打完汉中之战后,将雍凉一带的百姓全部迁往关东。为什么?为了防止刘备北伐,没有百姓就没有粮草,没有粮草就没有补给。而且汉中之前也没有了百姓,所以蜀汉集团后来每次北伐都因为没有粮草而功亏一篑,问题就出在这。
但刘备不能北伐,曹操也不能南征。搬空雍凉以后,曹魏在西线很难驻守大军,加上蜀道凶险,根本无力对益州发动进攻。所以对于蜀汉政权来说,他的根据地是很安全的。
孙权则不同了。对于他来说,最大的威胁不是远在天边的刘备集团,而是眼前的张辽!
熟悉地理的人,都知道合肥离南京有多近。而合肥一直是曹魏的地盘,东吴进攻数次都没有成功,对于东吴来说,近在眼前的张辽比刘备要危险的多。
客观来讲,如果让东吴单独对付刘备的话,是没有问题的。要反对对付曹魏,也没有问题。但如果让东吴一起对待魏、汉两家的群殴,东吴一定是搞不定的。
对于自己的劣势,孙权是很清楚的。所以他对曹丕称臣纳贡,希望曹魏不要趁火打劫,孙权的心里是很没底的。
这就是刘备出兵的原因所在,他知道东吴怕,所以他希望要挟东吴。就像当年自己和孙权湘水划界一样,因为曹操进攻汉中,所以刘备不得不吐出荆州三个郡给孙权,自己去防御曹操。刘备希望通过这次东征,也从东吴要来地盘。
问题出在哪呢?
问题出在曹操死了。
曹丕的战略水平,放在整个历史上,都是很惊人的。
当然了,是烂的惊人。
当时的情况,如果放到曹操手里,肯定嗷嗷叫的去趁火打劫了!曹刘联手一举灭掉东吴,到时候曹魏哪怕拿到一半的东吴,也将对刘备集团形成压倒性优势,胜利必然属于曹魏。
而曹丕居然选择了坐山观虎斗!
事实上,曹丕也出兵了。在刘备一败涂地以后,曹丕兴冲冲的去“趁火打劫”,结果被东吴打的大败。要不说这个人脑子真是有毛病,趁火可以打劫,刘备都退兵了,火都灭了你去打劫谁?
曹丕成功的利用自己神一样的操作,让东吴成功做到的先集中力量对付刘备,再集中力量对付曹魏的无缝衔接,孙权真的要感谢他啊~
所以说,刘备这一仗败的,不怪自己,只怪北边的猪队友带不动啊!
有人说夷陵是东吴的最后一道屏障,过去就是一马平川,陆逊已经退无可退了,是天助陆逊,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还有人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根本不可能取胜?
刘备是什么人?身经百战、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百折不饶、坚韧不拨的一代英雄,在刘备远未成气侯时已是藿操眼里真正的敌人,天下英雄唯操与使君尔,你们觉得刘备会发动一场没有胜算的战争?
官渡之战,当绝大多数人认为袁绍必胜,争相联系袁绍表功时,结果袁绍败了;赤壁之战,当很多人认为曹操挟百战之威、朝廷之名肯定必胜,甚至荆州、东吴诸多重臣投降声一片,结果曹操输了!
战争不到最后谁也不敢言胜,实力是战争取胜的主要因素,但不是绝对因素,谁说刘备不可能取胜,但万一呢?
夷陵之战陆逊真的是退无可退吗?天助陆逊吗?
夷陵之战陆逊的表现堪称完美,讲三个小故事:1、刘备起初从白帝城打到夷陵,进展顺利,除了刘备战争准备充分和士兵士气高昂,再一个原因就是陆逊是战略撤退,并非败退,东吴除了丢了土地,没有大的损失,将军和士兵都没有损失;
2、刘备围宜都太守孙恒,而陆逊不救,孙恒可是孙权的侄子,按正常来说,就是一般的将领,也会派兵来救,何况孙恒,但陆逊有自已的计谋,战后陆逊曾说过,只要计谋实施,孙恒之围自解;
3、刘备派出将领在空地上挑战,另在山林中设下伏兵,陆逊手下将领大多请战,但陆逊不为所动,没有中刘备的计。
可以说,要不是陆逊,东吴真的会败于刘备之手,至于孙权权谋还行,打仗就是渣。陆逊取胜完全是人谋,又怎么能说是天助呢?
至于说陆逊退无可退则更是胡说,整个荆州都是东吴偷袭得来的,没有荆州时,东吴不是照样过的好好的。
陆逊以名不见经传击败名扬天下的枭雄刘备,是谁也没想到的,这也是陆逊才能的体现,刘备败于陆逊,是计谋不如人,非天意。
有人说夷陵是东吴的最后一道屏障,过去就是一马平川,陆逊已经退无可退了,是天助陆逊,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夷陵之战和官渡之战以及赤壁之战并称为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确立了曹操北地霸主的地位,赤壁之战成就了天下三分的大势,而夷陵之战让可以说让蜀汉在争霸天下的舞台上基本出局,那么这场战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情况呢。
公元221年,为了报关羽被杀之仇,昭烈帝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劝阻,倾蜀汉之兵大举进攻东吴。前期蜀汉所向披靡,兵锋所指,东吴皆尽败退,蜀吴两国的国境一路推到巫山附近,最终对峙于猇亭附近,猇亭在如今湖北宜都北,靠近三峡之一的西陵峡,郦道元的《水经注》里面对三峡的地形有过很形象的描述: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往西是云贵川连绵的横断山区,地势崎岖险要,往东则是一马平川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可以说如果猇亭失守,东吴恐怕很难抵挡蜀国的兵锋了。当时的情况就是,蜀军在极其险要峡道中扎下了连绵七八百里的营寨,期望打通峡口进入东吴腹地。
然而蜀军虽然连战连胜,但是也有很多隐患,首先就是主将刘备被仇恨和胜利冲昏了头脑,在峡道扎连营明显是昏招,满营将校都看出了问题,向刘备进谏,但刘备并未重视和采纳。而且对于东吴诸将非常轻视。
其次是兵锋已疲,从开战到猇亭对持,蜀军劳师远征长达数月,本身出师全因为刘备的一人之气,士卒未必很支持。虽然屡战屡胜,但是士卒精力有限,已经不复最初的锐气,否则也不至于在猇亭相持如此之久。再就是地利方面,蜀军占据的峡道易守难攻,但是太过狭窄,既不利于后勤和兵力的调动,也不利于大兵团展开作战,导致蜀军的优势兵力无法发挥,而东吴有坚城为依凭,背后又是大平原,支援可以轻松抵达,对比之下,高下立显。
而陆逊洞悉到蜀军的弱点之后,得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拖。拖得越久,那么蜀军就会更疲,锐气更无,反正有大后方,打起持久战来吃亏的只会是蜀军,而且坚守不出,更会让蜀军轻敌,认为东吴无胆,同时陆逊深知手下的诸位老将都坚毅勇猛,自己不许出击只会让锐气一直积攒下去,直到出击的时候完全爆发出来,事实上刘备有心速战,遣人于关下脱衣骂战,东吴一干老将确实血气冲头纷纷求战,但是却没有影响到陆逊,他禁止所有人出战,让老将们都攒着了锐气。
最后,陆逊的拖,拖到了有利于自己的天时,夏季正是盛行东南风之时,和峡道的方向一致,而且是吹向蜀军的营寨方向,而且树木茂盛,这两点是陆逊能够火烧连营的重要原因。
可以这么说,陆逊之所以能胜,在于蜀军自己问题很多,而且能够审时度势,等待天时地利人和都有利于自己的时候闪电出击,一击制胜,并非是只依靠天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