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杀钩弋夫人做得对不对?

首先需要质疑一点,汉武帝到底有没有下令杀掉钩弋夫人。在褚少孙补充《史记》中,确实记载了汉武帝因害怕主少母骄从而杀害钩弋夫人这一出。而班固在《汉书》中却说钩弋夫人是因为被汉武帝责备后忧郁而死。这两者的差别非常大,那么到底谁的说法可靠性更高一点呢?

我认为褚少孙的说法更加靠谱,是汉武帝主动杀害钩弋夫人。

褚少孙是汉元帝时期,汉元帝是汉宣帝和许平君的儿子,许平君是被霍光的妻子霍显给害死的,所以汉元帝对霍家是比较痛恨的。褚少孙在补充这段历史的时候,曾经说,汉武帝有一天命人画了一幅周公抱着成王的画,他将这幅画送给了霍光。由此可以肯定汉武帝是要将皇位传给刘弗陵了,因为刘弗陵当时深受汉武帝宠爱,而且年纪又小。

上居甘泉宫,召画工图画周公负成王也。於是左右群臣知武帝意欲立少子也。後数日,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趣行,女不得活!”夫人死云阳宫。---《史记》

当时的霍光被汉武帝看成了周公一样的伟人。这么一段描写,其实是为了证明霍光辅政的合法性,而褚少孙并没有因为汉元帝跟霍光家族有仇,就闭口不谈这段历史,可见这段历史的确是太史公写的,褚少孙只是尊重事实将其收录而已。班固是东汉时期的人,跟那段历史差了一百多年时间,是很难考证历史的真伪的,所以可信度不高。

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原因。

当时的刘弗陵登基只有八岁,跟康熙登基的岁数是一样的。这么小的孩子做了皇帝,很多时候都只听从母亲的话。这对帝国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刘弗陵的母亲,极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吕后,让大量外戚入朝为官,从而使得整个大汉朝都陷入外戚掌权的漩涡之中。

帝曰:“然。是非兒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女不闻吕后邪?”---《史记》

汉武帝本人是吃过外戚的苦的,他奶奶窦太后家就有不少人在朝中做官,他老妈的弟弟田蚡甚至做到了大汉朝宰相的职位。所以他不想自己的儿子也经历如此痛苦的事情,刘弗陵的辅政大臣汉武帝已经找好了,那就是霍光。所以根本不需要这些外戚前来干政,为了杜绝这件事,汉武帝只能对钩弋夫人痛下杀手,所以说是吕后害了钩弋夫人。

汉武帝杀钩弋夫人,导致刘弗陵无人教导长大。

首先钩弋夫人是刘弗陵的生母,母亲对孩子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尤其是刘弗陵还只是一个八岁的孩子,霍光可以教导刘弗陵如何成为一位好皇帝,却不能在生活上给予刘弗陵任何建议。所以我们看汉昭帝刘弗陵二十出头就去世了,极有可能是私生活混乱所致。

钩弋夫人姓赵氏,河间人也。得幸武帝,生子一人,昭帝是也。武帝年七十,乃生昭帝。昭帝立时,年五岁耳。---《史记》

而这些事情霍光给不了刘弗陵任何建议,如果钩弋夫人还活着的话,那必然可以成为刘弗陵生活上的老师。有母亲的童年才是正常的童年,无父无母的刘弗陵,并不知道什么叫做节制,即使在史书上那段历史是光辉的象征,可是这些都是霍光的功劳,刘弗陵的影子却很少出现。

钩弋夫人去世以后,霍光一家独大。

汉武帝去世以后,霍光辅佐刘弗陵。而刘弗陵太小了,所有事情基本上都是霍光说了算,这个时候的霍光几乎成为了大汉朝最牛的人,比皇帝的权力还要大。那么这件事是谁造成的呢?当然就是汉武帝,如果钩弋夫人还活着的话,她就是汉昭帝的依靠。毕竟钩弋夫人是成年人,有足够的能力跟霍光平衡势力,至少不会出现臣子叛乱的情况。

历史的结局告诉我们,霍光是一位忠臣,可是如果他是一位奸臣的话,那大汉朝早就姓霍了。再说了,霍光之所以没有叛变,主要还是因为后来的汉宣帝刘询是个明君,他懂得如何安抚霍光这样的权臣,所以说汉武帝杀掉钩弋夫人给后代留下了非常严重的危机。

总结:汉武帝杀钩弋夫人是真,但这是不对的。
  1. 褚少孙补充的《史记》中,所描写的汉武帝主动杀掉钩弋夫人应该是真实的情况。
  2. 汉武帝杀掉钩弋夫人主要是为了防止出现主少母骄的情况出现,防止大汉朝再次出现吕后专权,外戚干政的事情。
  3. 但是汉武帝杀掉了钩弋夫人,导致汉昭帝刘弗陵无人抚养教导,极有可能让这位无父无母的汉昭帝成为一个荒淫无度的皇帝,最终提前消耗了自己的生命。
  4. 钩弋夫人去世以后,霍光俨然成为了大汉朝的掌权人,没有任何力量可以跟霍光达到平衡,所以杀掉钩弋夫人以后,霍光几乎可以颠覆整个大汉王朝,只是他没有那么做而已。

汉武帝杀钩弋夫人做得对不对?

汉朝后宫干政源于吕后,后宫干政致使外戚专权,外戚专权致使皇权旁落,然后是支持宦官专政。

汉武帝之前就有吕后干政、窦太后干政,汉武帝刘彻本人就是在窦太后的允许下才得以登基继位,直到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去世后,汉武帝刘彻才得以真正掌权。可以说,汉武帝对后宫干政从骨子里是忌惮的,他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帝国继承人最终被掌握在一个女人的手里。

汉武帝晚年在确定刘弗陵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时,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安排。首先,安排霍光为辅政大臣,并送“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于霍光;第二,为了防止吕后专政局面再次出现,就找借口处死了钩弋夫人。

其实,汉武帝处死钩弋夫人,从一个帝王角度出发,还是能够理解的。

①钩弋夫人自身所带的传奇光环。据说汉武帝当初在巡狩河间时,有“望气者言此有奇女”,于是找到了天生握拳不能伸展的钩弋夫人,可是见到汉武帝时竟然能够伸开了,而且握着一块玉。谁知道这能预示着什么。

②汉武帝最初就生活在窦太后的阴影中,对太后专政是十分敏感的。为了确保自己儿子刘弗陵能够独掌皇权,何况此时刘弗陵非常年幼,汉武帝有必要处死这位爱妃。

③其实汉武帝与前太子刘据及皇后卫子夫产生裂痕,固然有太子不讨自己喜欢因素,其实更大原因是后族卫青的军权过大、威望过高。汉武帝之所以选择立钩弋夫人的儿子刘弗陵,与钩弋夫人后面没有强大的外族势力也有很大关系。

汉武帝杀钩弋夫人做得对不对?

汉武帝杀勾弋夫人,《史记》中给出的理由是这样的,武帝患母壮乱政,立子杀母。而且为了褒扬汉武帝的英明和雄才大略,专门加了一段,说汉武帝闲来无事,问身边大臣,人们对杀死勾弋夫人有啥看法,大臣说,人们不理解你为什么立儿子还要杀掉母亲,汉武帝回答,“对。这不是一般人所能懂得的。从古到今国家起内乱的原因,是因为人主年小而母亲年壮。母亲独断骄横,淫荡放肆,没有人能阻止她。你们没听说过吕后的故事吗?”

这是《史记》补记褚少孙的观点,对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

自古以来,对皇权威胁最大的有三股力量,外戚、朝臣和宦官,其中任何一股力量做大都可能祸乱朝政。司马懿家族最后不就取代了曹魏嘛!

汉武帝让霍光、桑弘羊和上官桀辅佐刘弗陵。霍光排挤掉桑弘羊和上官桀,独自掌握朝廷大权,刘弗陵亲政后,朝政基本上是放手让霍光去做。刘弗陵驾崩,无子嗣,霍光先选昌邑王刘贺当皇帝,刘贺揽权,结果当了二十六天被废,换一个没根没派刘病已当皇帝,汉宣帝刘病已很会隐藏自己,不然也会被废。霍光在位时建立的霍家势力非常强大,汉宣帝是个非常有韬略的皇帝,如果换一个能力差点的人当皇帝,刘家的江山很难说不会被霍家夺去。

而且据史记记载勾弋夫人,少好学沉静,性格内敛,不像吕后那样张扬跋扈,不见得一定会祸乱朝政。再说勾弋夫人跟随汉武帝将近十年,深受汉武帝宠爱,除了她的父亲在她入宫之前就在宫中当太监,其他亲人没有一个在朝廷当官的。她很可能就没有兄弟姐妹。勾弋夫人没有势力,能对朝政有多大危害,总比丢掉刘家江山危害小吧。

以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他能看不到是丢江山后果严重还是祸乱朝政后果严重。所以,立子杀母的说法不可信。

班固在《汉书》中的记载是这样的,汉武帝在甘泉宫休养,勾弋夫人随侍,因犯过错遭汉武帝斥责,忧郁而死在云阳宫。豫有得觉得这种说法比较合理。

另外从“忧郁而死”也可以看出,勾弋是内向性格的人,神经不像吕后那么粗壮,不是心狠手辣弄权之人。说她会祸乱朝政不太可能。

假如勾弋夫人是被汉武帝杀掉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后,应该是汉武帝想让她殉葬,或者担心她年轻会给自己戴绿帽子。

我是豫有得,欢迎加关注互动讨论!

汉武帝杀钩弋夫人做得对不对?

汉武帝杀钩弋夫人在历史上是存在争议的,褚少孙在整理、补充太史公《史记》散失篇目时补记:“汉武帝为防患女主乱政,立子杀母。”而班固在《汉书》中却记载:“钩弋夫人因犯错遭到汉武帝斥责,后来忧郁而亡,死于云阳宫。”换言之,在东汉初年,班固著《汉书》之时,关于钩弋夫人的死因就已经存在争议了,又或者说是班固出于“为尊者讳”的需要,采取了所谓“春秋笔法”、篡改了史实!不过,个人认为,褚少孙的记载应该更加可信一些,在其所处的时代,如此记载汉武帝刘彻和汉昭帝刘弗陵的生母是要冒极大政治风险的!如果真要“为尊者讳”,似乎褚少孙才更应该使用“春秋笔法”。但是,褚少孙并没有!因此,其记载应该更加贴近史实。而班固离汉武帝、汉昭帝已经非常久远了,并且东汉政权为了维护自身的正统地位,对官修史籍是作了很大“手术”的,班固“为尊者讳”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因此,个人认为,钩弋夫人应该还是汉武帝秘密处决的。汉武帝曾经受到祖母窦太后与窦氏家族以及生母王太后与王氏、田氏家族太多的掣肘,他对于太后、外戚干政是有切肤之痛的!而汉武帝临终之时,其继承人汉昭帝还是一个娃娃,面临的情况远比十六岁即位的汉武帝更加棘手。汉武帝为了避免儿子重蹈自己的覆辙,提前将可能掣肘、甚至威胁儿子皇权的钩弋夫人处死,顺理成章、一点儿不让人觉得意外!那么,汉武帝的这种做法到底对不对呢?

从人性的角度而言,肯定是不对的!汉昭帝彼时还是一个娃娃,任何一个娃娃都是需要母爱的,毋庸置疑。但是,汉武帝出于政治原因,居然处死了幼子汉昭帝的生母钩弋夫人,这对于汉昭帝的成长而言,肯定是有害的。在缺乏母爱的背景下长大的汉昭帝,安全感缺失几乎是必然的。但是,亲情终究敌不过政治,钩弋夫人的死几乎是无法规避的。

但是,从防止太后、外戚干政、甚至乱政的角度而言,汉武帝此举无异于从根子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来的东汉政权不就是被太后和外戚们搞残的吗?那可是血淋淋的教训!汉武帝处决了钩弋夫人,等于是堵死了赵氏家族干政的大门。没有了钩弋夫人,不仅不会再出现吕太后、窦太后,赵氏外戚想要在朝堂上站稳脚跟,难度也是相当大的,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汉昭帝虽然年幼即位,但是终汉昭帝一朝,却始终没有出现太后、外戚干政的局面。当然,其皇后上官氏背后的上官桀和霍光算不算外戚干政,有待商榷。但是,没有再次出现吕太后、窦太后和诸吕、诸窦却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上天是公平的,凡事有一利则必有一弊!汉武帝处决钩弋夫人的确杜绝了太后、外戚干政,却也让年幼的汉昭帝失去了用以制衡辅政大臣的重要力量。在金日磾去世之后,面对剩下的三位辅臣为了政治、经济利益大打出手的局面,汉昭帝没有自己可以依靠的势力来制衡三人,只能利用三人之间的矛盾借力打力。最终,汉昭帝只得选择与霍光联手搞掉与自己哥哥燕剌王刘旦关系暧昧、不清不楚的上官桀和桑弘羊。在上官桀、桑弘羊被杀之后,霍光成为了唯一的辅臣,开始了一家独大的局面,对汉昭帝皇权的掣肘甚至超过了太后与外戚组合!而汉昭帝只能接受既成事实,尽力维系自己与霍光之间微妙的权力平衡。试想,如果有钩弋夫人这样的太后和赵氏外戚存在,汉昭帝大可以利用赵氏外戚与霍光形成新的权力平衡,而自己则超然事外,或许对于维护皇权更加有利。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汉昭帝二十出头便英年早逝,很难说与长期活在霍光的阴影下、心理压抑没有关系,不是吗?

在汉昭帝去世之后,汉武帝打击外戚、重用异姓外臣的弊端显现无疑,霍光失去了唯一的制衡因素——汉昭帝之后,更加无所顾忌,甚至公然废立皇帝!试想,如果不是生活在汉王朝的鼎盛时期,霍光改朝换代不得人心,很可能霍光就要行后来王莽、曹操之事了!而这一切,汉武帝难辞其咎。所以说,汉武帝杀钩弋夫人不能算错,但也算不得对!有利有弊吧。

汉武帝杀钩弋夫人做得对不对?

汉武帝“立子杀母”的做法,看似有些残忍,但站在一个帝王的角度来考虑,此举却极有必要。西汉建国以来,从吕太后到薄太后,再到窦太后、王太后,几乎就没有一个省油的灯,而西汉事实上最终也的确亡于外戚,汉武帝继位之初更是饱受外戚干政的摧残,为了防止“主少母壮”的局面出现,他只能处死钩弋夫人。

△汉武帝刘彻影视形象

西汉之初外戚干政现象极为严重,汉武帝为此差点皇位不保

自西汉开国以来,便一直饱受外戚干政的影响,吕太后自不必多说,汉惠帝刘盈、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完全就是傀儡。“诸吕之乱”后吕氏被诛,汉文帝刘恒继位,其母薄太后虽然没有扶持外戚,但却也是福荫家族,并将本族侄孙女立为了太子妃。汉文帝之后汉景帝继位,太后窦漪房便再度利用外戚开始干政,并一直持续到汉武帝继位初年。

△西汉之初的太后就没省油的灯

从西汉开国到汉武帝继位,为了恢复国力,汉朝一直采取“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然而此举虽然使得国力得到极大提升,但也同时导致朝廷百官暮气沉沉,朝气蓬勃的汉武帝对此极为不满,因而在继位之初便准备推行改革,却不想此举差点搞的自己皇位不保。

汉武帝为了推行改革,先是组建了自己的执政班子,以魏其侯窦婴担任宰相(太皇太后窦漪房的侄子),武汉后田蚡担任太尉(太后王娡的同母异父弟弟),赵绾和王臧人分别任御史大夫和郎中令(两人为汉武帝老师)。从这个人员组成来看,显然更像是几方互相妥协后的结果。

△继位之初的改革差点让汉武帝皇位不保

此后,汉武帝便开始了试探性的改革,主要以“议明堂、巡狩、改历、服色事”等制度改革为主,为的便是试探朝堂反映,结果却不想此举立即遭到了以太皇太后窦漪房为首的保守派反对,他们认为汉武帝的改革乃是违背祖制,应该继续推行“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治国策略。

更为可怕的是,汉武帝此举竟然动摇了自己的皇位。建元元年(前141年)四月,淮南王刘安入京朝拜,太皇太后竟然给予了超高规格的接待,这一举动立即让朝臣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于是太尉田蚡便暗中拜见刘安,竟然说道“上无太子,王亲高皇帝孙,行仁义,天下莫不闻。宫车一日晏驾,非王尚谁立者!”

△窦太后差点废黜了汉武帝

汉武帝的改革虽说还未涉及到实质内容,却已经导致改革派和保守派陷入了剑拔弩张的地步,赵绾更是公然上奏“毋奏事东宫”,结果彻底激怒窦太后,最终导致赵绾、王臧被迫自尽。此后,太皇太后窦漪房又任命李广、程不识二人为宫中卫戍司令,任命柏至侯许昌为丞相,废除一切改革事项。直到太后王娡请来馆陶公主刘嫖(汉武帝的岳母),这才说服窦太后,保住了汉武帝的皇位。

为摆脱外戚干政的局面,汉武帝处死钩弋夫人实乃无奈之举

在太皇太后窦漪房的坚决反对之下,汉武帝此后再也不敢轻举妄动,直到窦太后去世。然而,窦太后虽然去世,王太后却又利用田蚡开始插手朝政,直到田蚡、窦婴矛盾爆发,两人全部身死之后,汉武帝才算真正掌握大权。

△窦太后之后王太后又开始插手朝政

可以说,继位之初的汉武帝饱受外戚干政的影响,他自然不希望这种局面再在自己的儿子身上重演。为此,我甚至怀疑汉武帝晚年爆发的“巫蛊之祸”都是其有意为之,目的便是为了彻底瓦解朝中的卫氏势力。

“巫蛊之祸”后,太子刘据身死,皇后卫子夫被迫自尽。汉武帝最终从仅剩的几个儿子之中,选择了体格健壮、聪明伶俐的刘弗陵,并于征和三、四年(前90年、前89年)间,意欲立其为太子。

△刘弗陵太小,而钩弋夫人却正值壮年

然而,此时的刘弗陵不过五六岁的年纪,而汉武帝却已经是六十多岁的高龄,他不得不考虑自己死后将会出现“主少母壮”的不利局面,《汉书》有载,汉武帝“心欲立焉,以其年稚母少,恐女主颛恣乱国家,犹与久之”,可以看出汉武帝对此极为犹豫。汉武帝最终虽然还是选择了立刘弗陵为太子,却也为此处死了其生母钩弋夫人。

关于汉武帝杀死钩弋夫人的原因,《史记·外戚世家》有着详细记载。汉武帝在杀死钩弋夫人后,曾问身边之人,大家对此有何看法,左右侍者回答,“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汉武帝随即说道,“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女不闻吕后邪?”

△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只能处死钩弋夫人

因此,对于汉武帝“立子杀母”的做法,其实并非不能理解,虽然此举造成了权臣霍光的出现,但并不能说他做错了。毕竟,西汉事实上最终也是亡于外戚之手(王莽为孝元皇后王政君的侄子)。

汉武帝杀钩弋夫人做得对不对?

汉武帝杀钩弋夫人我们很难用一句话来说明是非对错,在其位谋其政既然坐到了皇帝的位置上眼光就必须放得长远为了给八岁的太子刘弗陵未来顺利接管皇权铺路要除掉一切障碍;由于吕后专权造成了国家动乱再加上后来窦太后推行黄老之学与汉武帝亲政后积极作为实行儒家政策背道而驰隐忍了多年才雷厉风行施展才华;钩弋夫人年轻貌美风华正茂耐不住寂寞效仿秦国赵姬嫪毐淫乱后宫对西汉王朝将会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汉武帝杀钩弋夫人也是说得通的,但是从母子亲情人之常情来看汉武帝的所作所为有些冷酷冷血甚至是残忍这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缺陷决定的。

汉武帝冷酷无情

1.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在位期间不断开疆拓土丞相换了十多位,到晚年的时候由于江充的巫蛊之祸波及数万人,太子刘据兵败被杀皇后卫子夫上吊自杀。当汉武帝幡然醒悟已经铸成大错无法挽回了,国家机器还要继续运转为了扭转国力衰败的局面下罪己诏调整国家战略恢复民生。汉武帝外出巡游遇到了身世传奇的钩弋夫人她的双拳紧握谁都打不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皇帝掰开了所有的大臣都称赞这个奇迹,于是就被带入后宫宠爱至极怀胎十四个月生下皇子刘弗陵。汉武帝其余几个儿子都难当大任不能托付国家,而这个小儿子却聪明伶俐要立他为太子派了以霍光为首的八位顾命大臣。深谋远虑的汉武帝想要给儿子留下一个高度集权的太平盛世为他处理好一切钩弋夫人是未来皇帝唯一的制衡者留下来后患无穷。

避免前车之鉴

2.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嚣张跋扈的吕后胡作非为打击元老忠臣分封吕氏诸侯王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刘姓江山差点改姓。汉武帝初登大宝想要建立不朽基业集中皇权让整个帝国都围绕皇帝运转,却触及到旧臣的利益找来窦太后打压新兴阶层的势力。汉武帝听了母亲王皇后的话隐忍不发韬光养晦没有与窦太后,馆陶公主以及皇后陈阿娇撕破脸皮,西汉帝国经历了这么多以尊卑资历压制皇帝的女人怎么可以再出现这样的事情呢?汉武帝害怕自己百年之后被带绿帽子,钩弋夫人要是一个不安分的女人尽情挥霍手中的权力出现嫪毐那样大的政治集团没有人可以节制想想都后怕现在的男人都害怕老婆红杏出墙更何况是皇帝呢?

钩弋政治智慧不足

3.钩弋夫人若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就应该表现的恭恭敬敬对汉武帝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且要表现得想要为汉武帝陪葬打消他的顾虑,以退为进说不定还会被网开一面继续活下去。年轻气盛的女人最沉不住气若是精明的吕后一定会想法设法为自己开脱,无依无靠的钩弋夫人背后没有一个强大的家族支撑汉武帝下手没有后顾之忧。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看似非常完美但权力过度集中由一个人掌控实际上存在非常大的漏洞皇权交接稍有不慎就会动摇国家根基,古代才不敢轻易换掉太子。钩弋夫人不过是一个皇权交接的牺牲品。

汉武帝杀钩弋夫人很难说出对错来,他不是先知不可能预测到未来发生的事情只是最大限度的保证国家的稳定,杀掉钩弋夫人也实属无奈之举。假如钩弋夫人不死,刘弗陵英年早逝皇位空缺就有可能改变历史走向,八大顾命大臣的权利得不到有效发挥。太后的权利和权臣一直是威胁皇权的两大因素慈禧太后与八大顾命大臣之间的矛盾以至于发生了辛酉政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