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刘备为什么不先灭吴国呢,要不是吴国,蜀国早就统一中国了,感觉吴国就是蜀国的一个绊脚石,杀关羽,张飞也因吴国而死,夷陵之战更使蜀国军队几乎全军覆灭,从此蜀国一蹶不振,国力日衰。反正蜀国只要一强大,吴国就处心积虑的削弱你。先灭吴,再灭魏国不行吗?
刘备为什么不先灭了吴国呢?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势在刘备拿下汉中以后,基本成型。而孙权却在这个关键时刻出卖了蜀汉,杀了关羽夺取了荆州,可是刘备却一直倡导北伐,他如果在荆州丢失前先伐吴会怎样呢?江湖小晓生跟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刘备没办法提前伐吴。
第一,刚刚战败曹操,自身实力上不允许。汉中大战基本上消耗了刘备全部的精力和实力,除了关羽的荆州兵没有调动外,甚至连益州的女人都被派上了战场,可见这一战的惨烈。打完这一战以后,刘备虽然获得了汉中之地,可是并没有得到多少补给,因为曹操在此之前已经将汉中的老百姓全都迁走了,也就是说他这一战除了地盘以外,人口、赋税、兵源补充这些什么都没有得到。这对刘备来说是致命的,他根本就缓不劲儿来跟吴国再打一仗。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细节,东吴偷袭了荆州以后,刘备并没有立刻出兵伐吴,而是在两年后才动身,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就是因为打不动了,自己实力达不到那个水平,强行出兵只会给自己带来灭亡。
第二,当时还属于联盟关系,共同抵抗曹操。我们注意到,关羽在北伐的时候,基本上是倾巢而出,没有留什么人在荆州大本营里。由此可见,刘备集团对东吴这个盟友是多么放心。他们始终天真地认为,盟友关系在曹魏被消灭之前,是牢不可破的。刘备也是一样,在关羽北伐的时候,他一声不吭,跟东吴连个招呼都不打,似乎把东吴真的看成了自己家里人一样。他还指望着孙权出兵帮助关羽一起抵抗曹操,谁曾想无耻的孙权会撕毁盟约,成为那个背信弃义的人。其实他这种做法是十分愚蠢的,孙权压根就不想一统天下,他也不想让任何一方一统天下,所以他才会采取这种极端的行为。有人在骂刘备是反贼阻止曹操一统天下的话,那请转移阵地,过来骂孙权好了,毕竟真正不想一统天下的是他。
第三,孙吴交战,获利的永远是曹魏。刘备是有大局观的人,如果不是孙权偷袭荆州的话,他不可能主动伐吴。因为相对而言,蜀汉和东吴都是比较弱小的国家,别看他们的地盘也不小,其实地盘上的老百姓少的可怜。大多数人口都掌握在曹魏手里,这也是为什么曹操一直坚持一统大北方战略的原因。南方看似半壁江山,其实蜀汉和东吴加在一起,都比不上曹魏发达。这个时候只有结盟,才能共同对抗曹魏,一旦刘备和孙权发生了内乱,那对曹魏来说,可就是天大的喜事了。毕竟两个弱小的互相伤害以后,他们只会变得更加弱小。到时候这个强大的曹魏再出手,那可就没他俩什么事儿了。
第四,国内派系众多,尚未安定,刘备知道不是时候。刘备本人对东吴是没有什么好感的,因为他认为东吴总是在耍滑头。先是假途灭虢想要借道荆州夺取益州,其实是想夺取荆州。后来又用孙夫人作为诱饵想要困死刘备,这些都是孙权诡计多端的体现。两国之间并没有正式交兵,但是刘备已经预感到会有这么一天到来。而当时刘备带着荆州人马夺取了益州地盘,再打下了汉中地盘。这个时候国内存在三股力量:
- 第一股力量就是刘备从荆州带来的荆州派,他们以诸葛亮为代表,赵云黄忠为辅助,基本上成为了蜀汉上层势力。
- 第二股力量是以法正李严作为代表的刘璋旧部,这些人在归降刘备以后,也得到了重用,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职责,毕竟他们是益州掌权派。
- 第三股力量则是以谯周为代表的益州本地土生土长的官员团队,他们在刘禅执政期间,一直倡导着投降曹魏的理论,其实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在蜀汉内部是最没有地位的一个阶层。
这三股力量想要维持一个比较良好的合作关系,还需要很长一段磨合期。刘备心里清楚,此刻如果贸然出兵的话,内部首先会打起来。因为他们谁都不服气谁,这需要刘备居中调和才行,所以没办法伐吴。
总结:刘备是乱世枭雄,他一心想要一统天下,可惜时间不允许。总的来说,无论是自身实力不允许,还是当时处于联盟关系,无论是获利的是曹魏,还是国内派系众多的原因,刘备都没有可能提前伐吴。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东吴也为他疯狂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从此他跟蜀汉决裂,虽然刘禅执政后名义上还是盟友,但是关系远不如当初,失去了蜀汉的相助,东吴寸步难行,最终只能搞搞内部斗争,潦草收场。
三国时期的刘备为什么不先灭吴国呢,要不是吴国,蜀国早就统一中国了,感觉吴国就是蜀国的一个绊脚石,杀关羽,张飞也因吴国而死,夷陵之战更使蜀国军队几乎全军覆灭,从此蜀国一蹶不振,国力日衰。反正蜀国只要一强大,吴国就处心积虑的削弱你。先灭吴,再灭魏国不行吗?
首先你这样的想法是不错的,但是蜀国实力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强大。虽然刘备在夺下西川后,又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但是蜀军整体实力在魏蜀吴三国中最弱的。曹魏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加上河北多壮士,屯田制的实行,魏国实力最强。东吴虽然偏于江东,但是水师实力强劲,当然也有骑兵,更有长江天险,可谓易守难攻,所以后面司马氏伐吴,也是在东吴内乱时候,才一举攻下东吴。
再说蜀国,虽然几次重要战役都获得胜利,但是损失也不小,何况蜀国的内部也不是很团结,分为李严为首的川派,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两者时常有矛盾滋生。刘备在世时还可以制压,后期诸葛亮北伐,李严在粮草上动手脚,直接导致一次北伐破产。
回到正题,因为关羽、张飞被杀,也让刘备认识到这是攻打东吴的一个好时机,尽起蜀军攻伐东吴,结果被陆逊在夷陵一把火烧完了,刘备自己也命不久矣。所以诸葛亮是比较清楚蜀军的情况,他一贯的方针就是联吴抗曹,因为蜀军整体实力不强,地盘大了,需要名将镇守,因为你伐吴,北方还有曹魏虎视眈眈。总之在三国那个时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东吴既是盟友,也是敌人。
三国时期的刘备为什么不先灭吴国呢,要不是吴国,蜀国早就统一中国了,感觉吴国就是蜀国的一个绊脚石,杀关羽,张飞也因吴国而死,夷陵之战更使蜀国军队几乎全军覆灭,从此蜀国一蹶不振,国力日衰。反正蜀国只要一强大,吴国就处心积虑的削弱你。先灭吴,再灭魏国不行吗?
基本上自己先死了,刘备夺益州,张鲁看刘备夺同是汉室刘璋地盘,觉得刘备恶心就投降曹操,曹操得汉中,孙权攻打荆州从关羽手上夺三郡。
刘备五万人马从益州赶过来要和孙权打,加上关羽三万人马,一共八万。而东吴只出动两万,孙权援军多少不明,这种情况下刘备选择求和,因为曹操要打益州。
这种情况下刘备继续攻打孙权一个结果,益州要丢,大军缺粮不战而逃,刘备基本上已经是死人了,当时刘备在荆州只有武陵郡和南郡根本没能力养八万兵马,益州被曹操攻打也不可能有粮草往荆州送。不死也得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