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3万兵力打赢彭城之战,10万兵力为何打不赢垓下之战?

楚汉争雄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第一战就是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大军,击败了刘邦五十六万之多的联军。第二战是垓下之战,韩信以三十万大军,将项羽十万大军杀的片甲不留,项羽自刎乌江,结束了楚汉争雄。那么为什么两次战斗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呢?江湖小晓生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彭城之战,是项羽回援老家的战斗,军民一心。

三万人击败五十六万人,没有重武器的冷兵器时代,我怎么都想不通。所以我认为这一战的主要胜负关键在于,项羽所处的位置。彭城本身就是项羽的地盘,这里的老百姓都是项羽自己的百姓。项羽大军回援彭城,这些百姓难道坐等着项羽来解救?没错,他带来的只有三万人马,但是城中的百姓却有几十万之多,这些人如果在项羽出击汉军的时候,也对汉军发起了进攻,那结果自然是偏向项羽这边的了。人家是为了保卫家园,你刘邦是侵略者,本身就不占道理,现在这么多百姓都反抗你,你还怎么在这个地方混下去呢?所以刘邦在这一战失败,主要输在了不得民心之上。

第二,彭城之战中刘邦的人马是几路诸侯临时凑齐的杂牌军。

可能是为了赌气,刘邦认为自己的军事能力也是非常出众的,所以他跟其他几个诸侯商量了一番,不如组建一支联军,一起来对抗项羽。拿下了项羽以后,大家就可以共享富贵了。其他几个人一拍即合,可是在军队的指挥权上却出现了分歧。因为每一家的军队都只听从每一家的诸侯王掌管,这就让刘邦犯了难。他并没有及时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帮人看似浩荡,其实不过是五六家诸侯拼凑起来的杂牌军而已,根本没有所谓的战斗力可言。项羽的军队虽然只有三万,但是全都是自己的精锐骑兵,只听从项羽一个人指挥。这两支军队在战场上碰上了,谁都知道谁会赢。领导太多了,五十六万大军立刻就会慌乱,而且各自都想保存实力,不想冲在最前面,变成了五十六万大军,全都惧怕项羽三万大军。

第三,垓下之战,汉军全军统帅只有韩信一个人。

这是对韩信的极度信任,这个时候的韩信已经成为了齐王,手握汉军三十万,发起了对项羽的孟国平。吸取了之前的教训,这个时候的刘邦不让任何人插手这一战,他自己也不动手,甚至连一个建议都没有。这三十万大军摆出的阵型十分有规矩,基本无懈可击。所以项羽大军在这一战中连连吃亏,最终不得不退回到垓下修整。项羽本人也知道面对的对手,不再是之前一盘散沙的联军了,而是强大的韩信大军,只有一个统帅的大军。所以项羽这一次失败了,而且彻底失去了翻盘的机会,因为十万楚军,大部分投降,剩下的都被杀掉了,项羽本人也自杀了。

第四,项羽粮草供应不及,四面楚歌又蛊惑人心。

楚汉之争,其实到了后期,基本上都处于对峙状态,你灭不了我,我也灭不了你。

  1. 那就是要比粮草了,项羽大军虽然战斗力比较强,但是他们随身带的粮草却不够多,每次突袭以后,必须要找地方补给才行,这就是他们大军的一个弊端。可是现在他们被围在了垓下这个地方,韩信不让你出去补给了,那可就致命了。
  2. 韩信一直在等项羽钻进这个套,他终于是钻进来了。这个时候的项羽失去了粮草的供给,冲出去损失又比较惨重,军心在眨眼之间就乱了。再加上四面楚歌的惨况,楚国的士兵们听到了家乡的歌声,都感动的流泪,失去了战斗力。项羽在这种情况下,还想战争刘邦,恐怕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第五,楚汉争雄过后,刘邦迅速消灭其他诸侯,一统天下。

不少人都认为刘邦不太会打仗,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点,不是所有仗都是韩信打的,刘邦本人也是一流的军事家。不过他本人是皇帝,所以很少有人会提起这件事。出汉中的时候,就是刘邦自己指挥的,可见他有不同寻常的指挥能力。在垓下击败了项羽以后,刘邦并没有歇着,立刻转身拿下了淮南王和燕王的军队,这么一来他便可以一统天下了。刘邦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帝王,还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他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做哪些事情,而且他超级喜欢听建议,为之奈何?这种人不战胜只会打仗的项羽才是怪事。

总结:刘邦韩信和项羽都是当时优秀的军事将领。

非要给这三位排个名的话,我认为是项羽最厉害,韩信紧随其后,而刘邦则在韩信后面一百米左右的距离,离得不是很远,但总是赶不上。但是军事能力最弱的刘邦却成为了最后的大赢家,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直接说明了一个问题,争霸天下,可不光靠军事能力。光会打仗,不会治理天下,那就算天下被打下来了,也不过是给他人作嫁衣裳。一位杰出的领袖必然是一位军事能力政治能力双向优秀的人,而刘邦恰好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才能在三人当中脱颖而出,建立四百年大汉基业。

项羽3万兵力打赢彭城之战,10万兵力为何打不赢垓下之战?

感谢邀请!

十面埋伏为什么没有上演彭城之战的奇迹?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从彭城之战说起。

大多数人对项羽的了解主要集中在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以及令人绝望的十面埋伏,再有就是放虎归山的鸿门宴以及风华绝代的虞姬,而彭城之战在项羽军事生涯中的地位由于演义较少,知道的人相对也较少,在我看来,彭城之战才是真正体现项羽兵势大家的代表作,我们先来说说这场载入史册的经典战役!

公元前206年,项羽在咸阳会盟天下诸侯,一把火烧了阿房宫,杀了秦王子婴,宣告天下:秦朝完了.然后分封天下诸侯,刘邦捞了个汉王,而齐国的田荣什么都没有捞到,这两个人十分不满,所以项羽刚刚东归彭城,刘邦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兵占领关中;而田荣杀了项羽分封的胶东王田市,赶走齐王田都,自封齐王。

这让自诩武林盟主的项羽十分不爽,尤其是田荣,在眼皮底下作怪,项羽决定速战速决,杀掉田荣这只鸡给天下诸侯做榜样,于是亲自率兵,北击田荣。

但是田荣也不是好惹的,面对名满天下的霸王,沉着应战,项羽一时半会竟然拿他没办法,战事进入胶着状态。

刘邦一看到项羽被田荣缠住,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马上纠集一帮乌合之众,如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印,赵相陈余,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信,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以为楚怀王熊心报仇为名,讨伐老领导项羽。

反项联军以萧何作为后勤主管,坐镇关中,用韩信围住坐困愁城的章邯,以曹参、周勃、樊哙、灌婴为北路军,以薛欧、王吸、王陵、为南路军,以彭越为总预备队,刘邦自己亲自率领中路大军,以张良为军师,陈平为参乘,六十万人马分进合击,围殴项羽!

这阵容,简直就是星光璀璨,说是银河战舰都不为过!

三路大军势如破竹,一举攻破项羽防线,拿下彭城!

西楚霸王做了不到一年,老窝就被人端了!

项羽陷入人生第一次重大危机,此刻前方战事胶着,后方老窝被占,面临前后夹击的生死棋局。

就在此时,项羽的军事天赋充分展现出来,他制定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军事计划,在我看来这完全是可以媲美山本五十六偷袭珍珠港的经典案例,难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有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运用骑兵发动的闪电战:

项羽亲自率领三万精兵奔袭彭城。

三万对六十万,一比二十,置之死地而后生,玩的就是你想不到!

当夜,西楚军三万铁骑在鲁瑕丘首先击破刘邦连襟樊哙的防线,然后在胡陵至肖县一带捕捉到汉军中央驻地。拂晓时分,西楚军自西向东迎着朝阳发起总攻,中午时分即大破汉军,一战斩杀十余万人。

进了彭城开始花天酒地的刘邦做梦也没有想到项羽这么快杀回来了,大败逃走,项羽紧追不舍,在谷、泗水二水再次斩杀十余万汉军,杀的刘邦肝胆俱裂,打算逃入吕梁山躲避,被项羽再次斩杀数万人,完全是兵败如山倒。

刘邦一直跑,项羽一路追,一直追到今天的安徽灵璧,汉军溺水死亡无数,加上被大量收割屠杀,又损失了十余万人,刘邦借着诡异的大风,带着十来个贴身护卫逃命。

五六十万大军,一天消失殆尽,老爹,老婆全部被俘!

这就是彭城之战!

项羽以无所畏惧的勇气,百战金甲的精兵,出奇制胜的策略,上演了奇迹。

而到十面埋伏的时候,形式不可同日而语。

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项羽旗下大将英布反水投敌,第一猛将龙且在齐国被韩信斩杀,曹无咎,薛公等大将尽皆战死,大智囊亚父范增在鸿门宴抑郁而死,即使是本家,项襄等人也主动反水投奔刘邦,项羽已经陷入众叛亲离,四面楚歌。

大将凋零,兵力也以疲惫不堪,垓下之战前,项羽满打满算,手里不足十万兵马,且多数是残兵败将,又缺乏粮草,战斗力与当年的三万精兵不可同日而语。

反观刘邦,在萧何的有力支援下,关中兵力补给源源不断,北路汉军灭了魏国赵国齐国,补充了大量有生力量,南路有英布收拾旧部,不断扩大地盘,还有彭越这个游击队长,也是兵强马壮,汉军无论在数量质量上都占优绝对优势。

除此以外:还有一点是彭城之战无法比拟的。

汉军总指挥是兵仙韩信!

彭城之战的时候,韩信还在雍城围困章邯,四年过后,韩信已经是拥兵三十万,百战百胜的齐王,比起当年看似人多势众,实际各怀鬼胎的联军,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

天时地利人和,一条也没有,如何赢!

项羽很清楚自己的处境,龙且战死以后,他第一次开始感到害怕,于是派人拉拢韩信,希望他可以在即将到来的决战中保持中立,韩信谋士蒯彻也建议韩信拥兵自重,三分天下,进可攻退可守,但是韩信慎重考虑以后,拒绝了项羽的提议。

这一拒绝:决定了未来两大风云人物的命运!

天欲亡我,非战之罪!

以战术水平,战术素养而言,项羽的确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世出的天才,如果双方兵力补给旗鼓相当,即使有韩信,项羽也未必会输,但是垓下之战已经远远超出了战术的范围,多年的消耗战,楚国已经弹尽粮绝。

大厦将倾,纵然是霸王,也无济于事。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如果你喜欢历史,欢迎关注我的今日头条号!

项羽3万兵力打赢彭城之战,10万兵力为何打不赢垓下之战?

彭城之战,汉军的指挥官是刘邦。

垓下之战,汉军的指挥官是齐王韩信!武王英布!梁王彭越!

讨论一个人在一场战役中的成败,我们一定要看他的对手是谁。刘邦这个人,韩信早就有评价,说他的领兵上限就是十万人,超出了这个数字,他就玩不转了。

考虑到刘邦早期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以及韩信当时才刚投汉军,我觉得韩信说的十万还是故意往高了说的,要给刘邦留面子。

既然刘邦带不了那么多兵,而他当时又统帅了超出他统兵能力的人马。当项羽的三万精锐铁骑出现在诸侯联军的身后时,那么结果很显然就是灾难性的。

并且,由于刘邦占领彭城的过程太顺利,得意忘形,在心态上疏忽大意,以至于项羽开始突袭后,诸侯联军瞬间就变了溃兵。

这个时候人多有什么用?在溃兵的悲观情绪影响下,有战斗力的兵,士气也会泄掉。刘邦原本还能带几万兵,但这个时候,他的几万精锐也会跟着溃兵一起拼命逃命。

所谓一溃千里,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再来看垓下之战。

汉军六十万大军围困十万楚军于垓下时,汉军统帅是韩信,英布,彭越。汉军可谓是群英荟萃,能打的全来了。至于刘邦,他当时待在他最合适干的位置——统御诸将。

刘邦把自己位置摆正了,心态也摆正了,他没去前线瞎指挥,剩下的就看韩信、英布和彭越的发挥了。

英布和彭越首先出招,他们一个断了楚军的后勤,一个抄了项羽的后路,让项羽没办法顺利撤退。而接下来就看韩信的了。

当时韩信约三十万兵,分为左中右三部,其中的中路军由韩信统领。

韩信军与项羽军接触后,韩信亲自统领的中路军首先杀出。不过汉楚两军一交战,韩信就败退了。

淮阴侯(韩信)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刘邦)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史记·高祖本纪》

韩信的这次败退,这是所有的史料里,韩信一生,唯一的一次失败。当然,韩信的主动退却有可能是佯攻诈败。不过,以三十万兵攻十万兵,还要诈败才能拖住项羽,这说明韩信在优势兵力前提下,也没有一口吞掉项羽的能力。

逼退韩信后,项羽打算往东退却,但遂即他就被韩信军团两翼的孔熙、陈贺缠住,令他无法脱身。没办法,这就是兵多的优势。这些汉军在韩信的指挥下,都是有组织的。远非彭城之战时,刘邦指挥的那帮形同于乌合之众,一打就逃的诸侯联军可比。

汉军左右翼缠住项羽军后,韩信杀回,与左右两路汉军一起合进,三路围攻,这才终于大败项羽军,打破了此前项羽野战无敌、战无不胜的神话,会和英布、彭越一起把项羽围在了垓下。

此时,六十万汉军团团包围了不足十万楚军残军,而且楚军疲劳粮尽,无力再战。像这种情况,若是换一般人,早就完犊子了。就比如说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被围的水泄不通,士气溃散,赵括一点办法也没有。最后四十万人硬是被全歼。

但是项羽不是一般人,他在绝境之时,还能硬顶防线,让汉军不敢突击。而且他当时仍然还有杀出合围的可能性。

此时,汉军一号智囊张良献计,他以“四面楚歌”之计,瓦解了项羽军士气,这才让项羽失去了率整军杀出垓下的可能性。

不过项羽此时仍然没打算投降,他在绝境之时想到了断尾求生之计。为让汉军摸不透自己往哪个方向突围,他挑选了八百精锐,然后让钟离昧部、左右司马部、项伯部等分散突围,其实这些人都是引开汉军视线、掩护项羽突围的弃子。(后来项伯、左右司马部投降,钟离昧被击败)

突围开始后,汉军果然蒙圈了,摸不清项羽的方向。最后项羽率八百精锐在汉军的五重层层合围,十面埋伏下,居然冲了出去,这简直是奇迹。

六十万人合围,居然还让项羽跑了,仅从垓下之战来说,这很难说是汉军的完胜,是韩信的完胜。

当然韩信也不是吃素的。当项羽突围后,韩信很快就判定项羽精锐的突围路线,然后他派出灌婴率汉军最精锐的五千主力精骑,疾追项羽直至乌江。毕竟对汉军而言,如果不把项羽和他的精锐弄死,歼灭再多的楚军杂兵也没有意义。

不得不说,韩信的果断,稳!准!狠!彻底断绝了项羽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因为项羽虽然一口气冲到乌江边上,他所部八百精骑却已经损失殆尽,这些人如果大半逃出,都能成为项羽在江东重建军队的种子,都可以担任军官,替项羽重组军团。日后还能继续和刘邦相争天下。

而眼下如果只有自己一人逃回江东的话,徒劳无益,只是给江东父老带来兵灾罢了。

于是最终,项羽拒绝了乌江亭长的好意,没有过江,自刎而亡——六十万汉军合围,项羽居然还是自杀的。围他的汉军,没有一人敢上前取他人头。项羽,临死也鄙视了一把汉军。

总的来说,项羽在彭城之战和垓下之战面临的情况,完全是两码事。前一战的对手是当时骄傲得意的刘邦,如同乌合之众的诸侯联军。而后一战的对手则是汉初所有名将,所有的精锐部队。项羽以少打多,如果这样的情势都能让他打赢,他可就太逆天了。

项羽3万兵力打赢彭城之战,10万兵力为何打不赢垓下之战?

项羽曾两次以极少的兵力硬刚刘邦六十万大军,一次在彭城,一次在垓下,然而两次的结局却大不相同。

汉二年三月,刘邦趁着项羽陷入与田荣鏖战之际,以项羽杀了义帝楚怀王为由头,号召各路诸侯“尽发关中之兵”讨伐“大逆不道”的项羽,为义帝报仇。一众吃瓜群众各怀鬼胎,借着刘邦的话,举兵攻击项羽。汉二年四月,刘邦大军一路攻城略地,向项羽的老巢彭城进击。当时彭城所有精兵猛将都随项羽伐齐,只剩老弱数千留守城中,彭城几乎不攻自破。此时,项羽陷入了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面对如此险恶局面,霸王项羽亲率精骑三万疾驰南下,风驰电掣杀得汉军措手不及,汉军对项羽军的突然袭击,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自相践踏,乱作一团,被项羽军于彭城近郊斩杀10余万人。此役汉军元气大伤,几乎全军覆没,依附于刘邦的诸侯纷纷背汉投楚。项羽以区区三万之师攻克汉军五十六万之众,创造了古战争史上的奇迹。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识,但同时也是不可直视的残忍。公元前203年,楚汉之争进入了白热化,在项羽损兵折将的前提下,刘邦采纳了张良的意见,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挥军南下,同时刘贾联合英布挥军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同样是实力悬殊的一次较量,但此时的项羽已当年不再。公元前202年十月下旬,灌婴进占彭城,楚地多地丧失,另一方面,英布诱降了守将周殷,合军北上进攻城父,刘邦也由固陵东进,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至垓下。楚军拼死抵抗中再败与刘邦韩信的三面夹击,楚军士气崩溃,项羽也最终自刎于乌江水岸。

同样悬殊的兵力对比,截然迥异的最终结局。可以说,项羽在彭城之战的最终胜利,除了要归功于他过人的英雄胆气的军事谋略以外,汉军六十万内部的松散也为项羽送上了一记绝妙的助攻。到了垓下之战,一方面项羽损亏了当年的强将谋士,加上亲信部署的反水叛投,让项羽丧失了当年的战力,另一方面汉军联盟较彭城之战更加紧密,刘邦谋略得当,杀伐果断更是为在人数上占尽优势的汉军加了分。可以说彭城之战是楚军创造了奇迹,垓下之战则是军事战场的一般必然。

项羽3万兵力打赢彭城之战,10万兵力为何打不赢垓下之战?

了解这两场战役的前后形势发展,就比较容易理解战役胜负的原因了!首先这两场战役发生时间一前一后,地点一个在楚国都城,一个是江边垓下。

彭城之战是发生在项羽率军平定齐地田荣之乱时,刘邦率军进攻楚国都城彭城,项羽率精锐骑兵千里驰援。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刘邦大军分北中南三路向彭城进攻,刘邦坐镇中军,在肖、砀地区,中、北、南三路皆会师。刘邦将肖、砀地区楚军的抵抗击溃后,进至彭城。

当时彭城,守兵寥寥,所有精兵猛将,都随项羽伐齐,只剩老弱数千留守城中,听说刘邦军进城,纷纷逃散。刘邦进彭城后,一面令昌后兄周吕侯驻军下邑(今河南夏邑),同时拜彭越为魏相使驻梁地。又令樊哙北攻邹鲁、瑕丘(今山东磁阳西二十五里)、薛(今山东腾县东南),令樊哙率军在今山东峄县、枣庄、邹县、曲阜、滋阳一带驻守,以掩护彭城之安全。一面在楚宫住下,收项羽美人,贷赂。将士日日置酒高会,欢呼畅饮。当时,刘邦及诸侯军守备各地及樊哙守邹鲁之兵外,在肖砀及彭城,约三十万人。

此时,项羽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中。

一、面临两线作战。齐国尚未平定,回师救楚,则腹背受敌。

二、兵力的极大悬殊。刘邦诸侯联军56万人,规模空前宏大。项羽此时全部兵力不详,但是必然远远少于50万人。

三、后方沦陷,孤军深入。此时项羽楚地尽失,没有根基的孤军只能速战速决。

四、远离战场,长徒奔波。敌人则以逸待劳,利用防御工事抵抗回师楚军。

五、盟友背叛,政治大环境陷入极度孤立的状况。

面对如此险恶的政治、军事环境,项羽制订了一个大胆的战略计划。留下诸将攻齐,自率精骑三万疾驰南下,由鲁瑕丘击破樊哙等军后,即在胡陵至肖县采取包围闪击。肖县东南有刘邦军数营驻扎。项羽军夜间抵肖,利用拂晓,由西向东反击汉军侧背,早晨开始进攻,与汉军展开大战,中午便大破汉军。汉军对项羽所率楚军的突然袭击,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自相践踏,乱作一团,被项羽军于彭城近郊斩杀10余万人。

总得来说,楚军虽有种种不利,但此时楚军正值鼎盛时期,兵多将广,文有范增,武有季布、钟离昧、龙且等猛将助阵,只有三万楚军驰援是因为时间紧迫,情势危急,来不及等大部队。决战地点是楚国都城附近,楚军战意坚决。再看统帅军力方面,楚军是项羽亲自统帅最擅长的骑兵,用来对阵以步兵为主的刘邦军具有兵种的战略优势。

最关键的一点是项羽战略实施得当,战术运用正确。战略上采用以精锐骑兵为主突袭闪击,战术上在拂晓时刻由西向东进攻敌军侧背,皆以攻其不备为主要原则。

反观刘邦军方面,本来是诸侯联军,各方势力鱼龙混杂,心思各异,人心不齐,指挥协调方面和楚军的精诚协作差的是一个百战精锐的距离;军队占领彭城之后,刘邦进驻楚宫,收美女钱财,既没有出榜安民,稳定民心,更对楚军的快速回援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统帅方面是刘邦,相比较于项羽这位骑兵战术天才,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这样看来刘邦输的一点也不冤了。再说一下垓下之围,这次的统帅是韩信——项羽终于有了够对头的统帅。

垓下之围前韩信已经灭魏、徇赵、胁燕、定齐,一统北方,战略后方稳固,粮草资重源源不绝;连战连捷之下军队战斗力得到提升加强,军心稳定,战意高昂,这就是刘邦和韩信的差距。楚国却因战火绵延导致民不聊生,后方又有游击战大师彭越骚扰,后方不稳,粮草不继,兵员越来越少;楚军连年征战,士兵苦不堪言,将士百姓皆厌战,身边当初一起起兵的将领都不在了,楚军整体战力每况愈下,项羽没有做到以战养战,导致国力空虚,兵困马乏,这是项羽和韩信的差距。

了解了这些,就不难理解楚汉之争中项羽先胜后败了

项羽3万兵力打赢彭城之战,10万兵力为何打不赢垓下之战?

彭城之役,项羽以3万大破刘邦56万,兵力比为1:19。垓下之役,10万楚军面对60万汉军,兵力比为1:6,却全军覆灭。为什么后者兵力比远远小于前者,结果却有天壤之别呢?据有书君夜观天象,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汉军主将不同

俗话说,打仗打将。一头狮子率领的一群绵羊能打败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彭城之役,刘邦亲自上阵,刘邦是杰出的政治家,但军事嘛就呵呵了,打臧荼、英布还行,但要想和楚汉第一猛将项羽对阵还差得远。

而垓下之役,汉军主将换成了上下五千年拉通算也可以说是最优秀的军事家韩信,想输都难。

二、战术运用得当

项羽的作战风格是勇猛,正面破敌,擅长利用骑兵的机动性打运动战。彭城之役,他利用刘邦攻入彭城,一方面被胜利所麻痹,另一方面认为自己远在齐国、不可能出现在彭城,率领3万精锐骑兵远程奔袭,绕到刘邦背后趁夜进攻,汉军根本来不及布阵迎敌,更何况在那种混乱情况下,刘邦根本不知道楚军的实际兵力只有3万。

垓下之役,韩信深知无人能在兵力对等的条件下正面击破项羽,因此故意选择了一个五军之阵,其特点是厚集中军,防止自己的阵线被项羽打穿,正面最前方是自己的30万,后面是刘邦主力,再后面是周勃、柴武,而左右两翼是蓼候孔聚、费候陈贺。

这样一来,项羽直接进攻韩信的阵地中央,攻得越进去,就越陷入三面包围,这种阵型用现代军事观点来讲就是大纵深战略,在敌军主要突破方向上布置多条阵线消耗对手的攻击动能,直到其再也无力前进而停止,然后战略反攻。

坎尼会战时汉尼拔就是用这种布阵大败罗马军团。之后的战役发展也完全按照韩信的设想,《史记.高祖本记》说,“淮阴先合,不利,卻。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三、汉军兵力占据绝对优势

两次大战,汉军都是诸侯联军,但兵力的构成却大相径庭。

彭城之役尚处群雄并立,刘邦并不比其他诸侯地位更高,只是借为义帝报仇的名义出师伐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纠集了陈馀、魏王豹、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彭越等绝大多数诸侯和势力出兵。

因此,56万实际上是个拼凑的杂牌军,人数虽多但各有所属,号令不齐,受地理、交通以及联络通讯方式等客观限制,部队指挥非常困难,历史上凡是这种拼凑的军队,数量越多,越容易造成大溃败,符坚在淝水、洪承畴在松山,莫不如此。

到了垓下之役,天下形势已经明朗,汉军虽然也是诸侯联军,但其构成却简单得多,韩信30万,刘邦20万,彭越、英布各数万。正式作战时,韩信也考虑到指挥不一的问题,所以仅以自己30万嫡系为中军主力,辅以刘邦的军队为后备及两翼,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了兵力优势。

彭越、英布参加了对项羽的合围,但却没有直接参与最后的决战。

四、士气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一旦作战方略已定,在战场上就全凭一股血气之勇,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士气和作战意志对于战役胜负影响很大。

当时天下大局基本已定,90%的国土都已归属或从属于刘邦,项羽虽然还有10万军队,但被诸侯联军绝对优势兵力合围,补给线被切断,缺衣少食,士气不振,最终刘邦一战定乾坤,开创汉家四百年基业。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