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重兵的刘牢之,为何会在一夜之间众叛亲离?

刘牢之为什么要自杀呢?这是一个关键问题,有人说是因为桓玄容不下他了,我倒觉得是因为他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羞愧,他认为自己一辈子都在做错事,已经丧失了生存下去的希望,所以才选择自缢来解决自己。那么刘牢之到底是怎么一步步将自己手里的一盘好棋给下的乱七八糟的呢?江湖小晓生带领您走进一个不一样的刘牢之。

第一,北府名将出身,手握重兵却不自知。

东晋时期的名将,有很多都是出自北府兵。这支军队是谢玄创立的,而刘牢之也是谢玄发现的。当时的北府兵是相对来说比较公平的军队建制,只要你有军功,那就会给你升官。刘牢之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为北府名将,跟这条制度是有关系的。我们要先了解一个人,创立北府兵的谢玄,他本就是大将军桓温的部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决定刘牢之未来命运的人,正是桓温的儿子桓玄。也就是说刘牢之上来以后,跟桓玄之间一定有某种关系。在对付前秦的战斗中,刘牢之屡战屡胜,所以得到了谢玄的推崇,成为了北府兵的灵魂人物。可是他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多重要啊,当时权贵们都想拉拢刘牢之,而刘牢之始终都想不通,这些贵族们为何放下身段跟自己套近乎。

第二,投入王恭门下,帮助他镇压司马道子。

东晋王朝的皇族一直以来都没有实权,这是非常残酷的现实。就算是开国皇帝司马睿,也是跟士族权臣平分天下,所以更加不要说后代皇族了。这个时候的王恭显然就是士族权臣的代表人物,他拉拢来刘牢之,希望他能够帮助自己平定皇族的势力。刘牢之这个愣头青,认为王恭出身贵族,是一个崇高的值得尊敬的人,所以就按照他的意思去办了。皇族势力果然被镇压下去,刘牢之本人都不知道,原来自己的力量这么大。这个时候的王恭却翻脸不认人了,他认为刘牢之智商有问题,毕竟是低等贱民出身,所以对刘牢之非常不尊重,像狗一样使唤刘牢之。

第三,调转枪头灭王恭,投入司马道子帐下。

王恭居然这么对待自己,刘牢之心里也十分苦闷,但是他不能做什么啊,因为王恭此刻已经成为第二个桓温,掌握了整个东晋大权,控制国家的命脉。他如果造反的话,说不定就会被王恭给灭了,而这个时候司马道子托人找到了刘牢之。那刘牢之果然思想动摇,将王恭给出卖了,最终司马道子杀掉了王恭,将士族势力击败,皇族权力得到了巩固。不过他们知道,这件事是刘牢之功劳最大,所以给了刘牢之非常多的赏赐。他们也知道刘牢之之前被王恭羞辱,这才背叛了王恭,所以司马道子对刘牢之十分尊敬,处处都要询问刘牢之的意见。这就让刘牢之有些不太舒服了。

第四,担心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出现,刘牢之背叛司马道子。

这个时候的刘牢之十分不舒服,你堂堂皇族代表人,居然对我这么一个带兵打仗的如此尊敬,这难道不奇怪吗?加上现在自己身上多了如此多的职位,统领的州郡名字连他自己都数不过来,难道这还不是功高盖主的表现吗?现在司马道子又跑来跟刘牢之商量讨伐拥兵自重的桓玄,这可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一来桓玄的老爸,那是他老上级的领导,是北府兵的元勋。二来自己出身低微,人家桓玄丝毫不计较这个,曾经跟自己称兄道弟。再说如果讨伐桓玄成功了,那刘牢之自己又将成为功盖盖主的人。刘牢之心里苦啊,而这个时候桓玄主动送来了一封信,直接导致了刘牢之背叛司马道子,成了桓玄门下之人。

第五,桓玄剥夺了刘牢之军权,从此刘牢之一蹶不振。

桓玄的来信使得刘牢之彻底动摇了,俩人的关系本身就不错,现在桓玄又给他陈述了现实的道理,刘牢之果然上当了,他出兵摆平了司马道子,桓玄彻底掌握了南方的军政大权。此刻的刘牢之才发现,自己上了当,因为桓玄将他的兵权给罢免了,给了几个空头衔他,从此他跟军队失去了联系。这是刘牢之所不能接受的,因为刘牢之本人一生都在带兵,此刻没了军权他还能有什么呢?这个时候的刘牢之选择了自杀,因为他已经众叛亲离,没有人再会出手帮助他,因为他背叛的人太多了。

第六,刘牢之到底做错了什么?他的一生有何教训?

表面上来看,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就是不断反叛,三次反叛让他众叛亲离。其实我个人倒是认为,他最大的错误是没有认清自己的实力,也没有看懂当时的局势,甚至有一种自卑情绪隐藏在他的骨子里。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当时已经是北府兵第一领袖,手里掌管着东晋大半的兵马,那是战斗力非常强悍的兵马,可是他却不断地被贵族和皇族玩弄于股掌之中。他从来没想过自立门户,在那个纷乱的年代,桓温想过自立门户,桓玄自立门户了,甚至王恭也想过自立门户。可就是刘牢之没想过这么干,为什么呢?我认为刘牢之的骨子里,藏着一种东西,叫做自卑。他认为自己的出身低微,所以不可能自立门户成为一方诸侯,所以就算兵强马壮,他依旧需要依附士族或者皇族。而这些人恰好是抓住了刘牢之的这一缺陷,才导致了刘牢之一生的悲剧。

手握重兵的刘牢之,为何会在一夜之间众叛亲离?

刘牢之的众叛亲离是因为自身身份认识不足造成的,也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关。

历史进入东晋,皇权衰落,朝廷大权主要由世族掌握,军权外重内轻,朝廷控制力弱。处在历史演变关头的刘牢之,并不理解历史将向何处发展。刘牢之以北府兵起家,征战一生,目光是非常短浅的。北府兵由组建者谢玄控制,后数度易主,最终被朝廷派王恭所掌握。他既不能综观时局,也就无法自如地运用手中有可能决定时局的北府兵。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刘牢之的行动并不只是个人晕头转向、进退失宜问题,而是反映了本来是门阀士族的工具的伦荒武将转化为社会统治力量时必然出现的曲折。《东晋门阀政治》

手握重兵的刘牢之,为何会在一夜之间众叛亲离?

刘牢之之所以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是他的眼界局限和性格弱点导致的。

刘牢之是东晋时期的名将,曾在淝水之战中充任先锋,首先在洛涧大败秦军,此战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不久后的苻坚大败,也是洛涧大捷起到了巨大作用,这之中作为前锋指挥的刘牢之更是功不可没。当时,南北朝人称颂勇将惯用“虎”字,所以当时江南人称刘牢之为“江北虎”,而北人则称之为“江东虎”。后来逐渐成为东晋实力最强的“北府军”的实际掌控者。


魏晋时期,高门士族日益腐朽衰败,其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也日益激化,其中士族集团与皇族势力的斗争尤为激烈,朝堂之上的各种权力转换让人目不暇接。在各方争斗中,手握“北府军”的刘牢之就成了各方争相拉拢的对象,也就使得他“一人而三反”,三次反叛自己依附的势力,而最终导致了人生悲剧。

他先是依附门阀世族的代表前将军、青兖二州刺史王恭,帮助王恭压制了皇族代表司马道子,后又因为出身士族名门的王恭,对出身一般武将家庭的刘牢之甚为藐视,只把他当成走狗爪牙,“礼之甚薄”,使得刘牢之在人格上感到极大的侮辱。

而此时正被压制的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父子,看准这个机会,趁机策反了刘牢之。

公元398年,王恭再次兴兵,刘牢之行军途中发动兵变,袭击王恭,王恭被俘,为司马道子杀害。刘牢之背叛王恭,使高门士族同皇族势力的斗争中遭到失败。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任命刘牢之都督兖、青、冀、并、徐、扬、晋陵诸军事,成为凌驾于门阀社会之上的武将代表,成为司马父子稳定权势的王牌,刘牢之的人生也达到顶峰。

司马父子专权,士众对她们非常憎恨,政治上已久失人心,而作为“打手”的刘牢之,名声也跟着受损。


402年,司马父子打算讨伐拥兵自重的桓玄,任命刘牢之为前锋都督、征西将军,兼任江州刺史。司马元显派遣使者同刘牢之商议讨伐桓玄的有关事宜。刘牢之因为世家出身的桓玄从小享有英名,如今又凭仗江南之众,担心无法制伏他,又考虑到消灭桓玄之后功盖天下,司马元显一定不会容忍自己,内心犹豫不决。

桓玄派刘牢之的族舅何穆劝他:自盘古开天地以来,拥有足以使君主震动的声威,建立无法封赏的大功,而能被昏暴君王所宽容的又有谁呢?如今足下与桓公为敌,败了会遭灭族之灾,胜了同样危险,与其头足异地,身败名裂,为天下俗人所耻笑,不如调转戈矛,保住自己的富贵,这样就可以使自身高位固若金石,英雄美名如天长地久。

就这样,既厌恶司马父子作为,又对士族贵族有敬畏之心的刘牢之,又一次被策反,投靠了桓玄,使得司马元显被杀,司马道子被流放。

桓玄掌握大权后,并没有真正信任刘牢之,以刘牢之为征东将军、会稽太守,免除其徐、兖二州刺史,剥夺其对北府兵的指挥权,并将北府兵进行分解,编入诸桓统领的军事系统。

刘牢之深感大祸临头,与部属商量对策,欲北奔广陵,以图再起。刘牢之手握强兵而无明确的政治主张,一味乘隙投机,其行为在北府集团中早已引起了不满,在他降附桓玄前,其外甥何无忌和刘裕等人便明确表示反对。此时他想重新组织军队,其参军刘袭便说:“事不可者莫大于反,而将军往年反王兖州,近日反司马郎君,今复欲反桓公。一人而三反,岂得立也。”语毕,趋出,佐吏多散走。众叛亲离的刘牢之绝望之极,自缢而死。

刘牢之的悲剧,首先在于他的眼界不高,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已握有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已经成为了皇权和士族门阀之外的新兴势力,他原本可以依靠这支军队开辟新的天地和政治格局。

但可悲的是,由于长期以来高门士族垄断社会文化与舆论,造成了整个社会无不崇尚士族社会的名士风度,以与名士交往为荣,这势必也强烈影响了刘牢之,使得他拥有兵权在握的资本,却不断选择投靠新的主子,缺乏基本的政治素养和足够的勇气,甘为门阀驱使,想凭此跻身社会上层,以致成为政治斗争中的工具。

正是由此,部下们看清了刘牢之优柔寡断、反复无常等性格弱点,主动脱离了他,以寻求新的历史机缘。可以说,刘牢之最终也为自己的部属所抛弃,这是其人生最残酷的悲剧。所以,刘牢之的失败在于政治而不是军事,失败于性格和眼界,而不是时运和潮流。

手握重兵的刘牢之,为何会在一夜之间众叛亲离?

不懂政治的武将,必定是历史的牺牲品!!

历史上,能征善战,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名将枚不胜举,但真正具有文韬武略,文武兼备,出将入相本领的名将又是那样的凤毛麟角。一将功成万骨枯,作为武将的他们踏着敌人的尸骨成就了自己的千古功业。他们只知道战场上的冲锋杀敌,刀光剑影,却不懂得背后扑朔迷离的政治运作。因此,“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往往成了他们最后凄惨的结局。

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敌国覆灭,新朝初建,刀剑入库,马放南山前景光明的初创时期,更容易出现在群雄四起,风云交际,四方混战,刀兵相接的黑暗灾难时期。

国家内乱,将才困顿

刘牢之名起淝水之战,史称其“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之。”从此成为北府军中小有名气的将领。北府军虽几易其主,刘牢之都能在北府军中站住脚,并一步步成为北府军的主要将领。太元九年(384年)刘牢之带领北府军进行北伐。在与后燕慕容氏的交手中虽各有胜负,但也凭着自己的指挥才能在北伐中取得了一定的胜利。由于朝廷虽树北伐之名,但实际上却安与享受,无决心北伐。所以,刘牢之的北伐始终受到朝廷的牵制,最后,也是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从此,作为一名武将却陷入了国内各种势力的争权夺利之中。

隆安元年(397年),王恭集结大军起兵讨伐王国宝(谢安女婿),以刘牢之为司马,加拜其辅国将军之职。刘牢之不负众望,一路过关斩将,攻破城池。此时,朝廷只能斩杀王国宝暂缓北府军的讨伐之势。王恭此时手握兵权,居功自傲,全然不把刘牢之放在眼里,只是把其看成是一介武夫。刘牢之看在眼里,气在心里,但又不好发作。不久,野心勃勃的王恭又一次,发兵锋芒直指国都建康,此举是为铲除朝廷重臣相王司马道子。这时,王恭又想到了战无不胜的刘牢之,并对其说“事成之后,就把北府军交还他的手里”。刘牢之虽不愿与朝廷为敌,但也没有违背王恭的命令。先是在他的带领下,北府军轻而易举的占领了竹里。朝廷已看出,能消弭此次灾难的胜券实际掌握在刘牢之的手里,于是,派庐江太守高素游说刘牢之倒戈,答应事成后,许他代替王恭的官职封号。刘牢之在权力的而诱惑下,投靠了朝廷。刘牢之的脱离,注定这次王恭是必败无疑,从此之后,刘牢之在北府军中的地位陡然上升,成为驻京口地区的军事首长。桓温之子桓玄以诛杀刘牢之为王恭报仇而兵锋直指京师。此时,刘牢之也率军入京师以应付时局。最后,朝廷下召让桓军回师,事情平息之后刘牢之也退守京口,经营着自己的地盘。阴险狡诈,野心勃勃的桓玄曾使手握重兵的父亲都对其畏惧三分。随着桓温的去世,桓玄接收了父亲的军队,又经过自己的苦心经营,招兵买马,训练兵士,自己的势力强大起来,野心也随之膨胀起来了。此时,朝廷的司马道子也无视君主,骄奢淫逸,把持朝政,权欲熏天。兵强马壮的桓玄于是起兵讨伐司马道子父子。面对桓玄的大军,司马道父子想到了在京口手握重兵的刘牢之,司马道子之子司马元显随派使者与刘牢之商议征讨之事。

桓玄也并非等闲之辈,他也同样想到刘牢之才是自己真正的对手,因此,也派遣使者劝说刘牢之归顺自己。刘牢之因此又陷入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人生的抉择。令人吃惊的是,他又一次背叛了主家投靠了敌方,虽然外甥何无忌与部将刘裕极力劝阻,他也置之不理。

众叛亲离,自缢而亡

卸磨杀驴的历史悲剧又一次重演了,桓玄当然不会放过与之相匹敌的刘牢之,于是,把刘牢之调离北府军的老窝京口。这一释兵权的举动,让刘牢之悔之晚矣,预知大祸将要临头。因此,与儿子商议对策,其子主张立即率兵袭击桓玄。此时,刘牢之又陷入了抉择当中,困顿之时,他不得不询问自己的部将。当他询问刘寄奴(刘裕)时,刘却回答道:“当初将军以劲卒数万而望风降服,如今桓玄刚刚得志,威震天下,人心归附于他,你怎么打得过他呢?如你要打,我也只有回京口去当百姓了。”刘裕的回答着实使刘牢之的心口如刀刺一般痛。于是,他又召集僚属商议,没想到他们的回答却似在伤口上撒盐。参军刘袭站起来说:“天下最不能干的事就是犯上作乱,将军往年反王恭,前些时反元显,今又要反桓公,一人三反,还能在世上做人吗!” 牢之见人心已散,遂恐慌起来,忙派儿子敬宣去京口把家小接来,约期至而未归,牢之以为事情败露,敬宣已被桓玄所杀,想想这一生虽作为武将战功显赫,功绩无数,但却始终看不清形势,立场不定,作为别人的棋子任其摆布。最后,一代骁将找了根绳子,往脖颈上一套,两脚一蹬,自杀了。悲哉!悲哉!

终其一生,刘牢之虽有干略,但实无远志。一生游离在当权者之间,终无定心。可能处在历史的转折点上,都会有迷茫和不知所措,一而再再而三的迷失,有自己的原因,同样也离不开政治的因素。可能像田余庆先生所说的,刘牢之之所以最后彻底失败,他不是败于军事,而是败于思想理念,败于政治。

手握重兵的刘牢之,为何会在一夜之间众叛亲离?

刘牢之是东晋时期北府军著名的将领,字道坚,生于晋陵郡京口,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身于尚武世家。其“曾祖羲,以善射事武帝,历北地、雁门太守。父建,有武干,为征虏将军。

刘牢之的发迹与北府军的创建有关。晋太元二年(公元377年),晋孝武帝因前秦军力强大,诏求文武良将镇御北方。其时谢安当国,他深知世兵制下的东晋武装力量早已腐败不堪,根本无力对抗北方强敌,便选派“有经国才略”的侄子谢玄为兖州刺史、监江北诸军事,北镇广陵,组建新军。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刘牢之应召入伍,并以参军之位供职军中。不得不说,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的,刘牢之性格沉稳,足智多谋,谢玄以他为先锋,战无不捷,百战百胜。尤其是淝水之战中,淝水之战时,率五千精兵在洛涧大破梁成,夺得首功,更是令他名声大噪。后在苻坚败后率军攻陷谯郡,因功晋升龙骧将军、彭城内史。等到反叛王恭,投身朝廷,刘牢之实际上已经取得北府军的领导权。

只不过,在讲究出身的魏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公族”。而低等士族出身的刘牢之,虽手握重兵,内心是没有政治自信的。在皇族和门阀世家的争权夺势中,他最终选择了政治投机,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和牺牲品。他一次次投机,一次次反叛,一点点儿失去的人心。最后为桓玄夺去兵权,他心中不忿,又思反叛,只是再也没人跟他起事了!众叛亲离之下的刘牢之,又担心阴谋败露,最后选择了自杀!可悲!可叹!

手握重兵的刘牢之,为何会在一夜之间众叛亲离?

在东晋历史上,刘牢之是非常出色的一名将领,北府军的伟大历史,一半归功于谢玄,一半归功于刘牢之。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淝水之战中,刘牢之是历史功臣之一。然而,刘牢之的悲剧,也是东晋的悲剧。我们常说东晋是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偏是偏了,安却未必。东晋三天两头内斗,朝廷与地方大吏斗个不停,一言不合就见血。在这种背景下,军事将领的站队就成问题,站对了,飞黄腾达,站错了,人头落地。

刘牢之有过三次背叛。

第一次背叛王恭,投靠朝廷;第二次背叛朝廷,投靠军阀桓玄。桓玄能轻而易举地颠覆执掌朝政的司马道子父子,与刘牢之的背叛有直接的关系。然而,桓玄对手握重兵的刘牢之怎么放心呢,只是任命他为会稽内史,明摆着要削夺其兵权。在此之前,刘牢之曾都督七州诸军事,可谓是权重天下,区区一个会稽内史,着实与其身份、地位不相匹配。

这口气,他当然咽不下去。可是,如今桓玄已经全面把控朝廷,威震天下,如日中天,刘牢之没有把握打得赢。他决定将部队从京口撤离,向广陵方向转移,打算联合驻扎在广陵的高雅之部众,共同举事。刚刚投靠桓玄,马上又起兵相抗,这是他的第三次背叛。这次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便是最能干、最有才华的部将刘裕。当初桓玄起兵时,刘裕便进劝刘牢之进兵击之,刘牢之却选择投降。刚刚投降,又要起兵反叛,如此反反复复,试问将士们会支持吗?百姓会支持吗?刘裕看清一个事实:刘牢之必败无疑。既然如此,为什么要陪他去送死呢?他洞观全局,决定与老上级刘牢之分道扬镳,返回京口,以观事态变化。

刘裕离去后,刘牢之召集军官们开会,商议割据长江以北之地以讨伐桓玄。这个决定惹恼了部将们,参军刘袭反对道:“最不可做的事,莫过于背叛。将军以前背叛王恭,最近背叛司马元显,如今又要背叛桓玄。一个人三次背叛,要如何立于天地呢?”说完后,他拂袖而去。将佐官吏们见刘袭退席,也纷纷跟着离去。这位曾经为东晋帝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名将,终因政治投机的失败而命丧黄泉。当桓玄得知刘牢之谋反之企图后,对死人亦不宽恕,剖棺斩首,暴尸于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