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曹魏降将的姜维, 为何能成为独掌蜀汉军权的大将军?

姜维本身并不是蜀汉之人,但是他也不是曹魏之人,他从出生开始一直都是大汉臣民,即使后来曹魏篡汉,难道说曹魏那边的所有人就都从汉民变成魏民了吗?即使形式上是这样,但是大多数人的内心,或许并不是这么想的,毕竟大汉已经存在四百多年之久,汉人的身份早就刻骨铭心。说不定曹魏只不过是第二个王莽而已,蜀汉应该会成为下一个刘秀政权。那么姜维成为蜀汉的大将军,理由就很充分了。

第一,姜维的老师是诸葛亮,学到了他的精髓。

最近很多人都在诋毁诸葛亮,说他没有什么军事才能,只是治国厉害。其实这些人是没有好好研究这段历史,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五千年来看,也属于佼佼者。他之所以没有复兴大汉有三个原因,第一关羽败光了荆州势力,第二刘备败光了益州势力,第三诸葛亮寿命不长。如果这三个原因都没有发生的话,以诸葛亮的能力,一统天下一定是在弹指之间。可惜这三件事都发生了,在诸葛亮的带领下,蜀汉凭借着老弱残兵,将曹魏数十万劲旅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只能防守抵挡,靠补给充足来消耗诸葛亮的大军。

可见他的才能有多强,这个时候姜维成为了他的得意门生,在马谡被杀了以后,姜维似乎成为了诸葛亮唯一的继承人。在军事上姜维完全继承了诸葛亮的才能,将弱小的蜀汉维持在诸葛亮去世之前的状态长达二十多年。姜维的才能是极为高超的了,在军事上,蜀汉后期没有人是他的对手,刘禅也只能依靠姜维。

第二,姜维在诸葛亮去世以后,找了一个好靠山蒋琬。

蒋琬在诸葛亮看来,就是自己在治国方面的传人。说传人不太恰当,因为蒋琬跟诸葛亮的岁数相差无几,属于同一代人。而姜维进入蜀汉大军以后,第一个拜见的是诸葛亮,第二个便是蒋琬了。他很会投靠山头,因为他发现蒋琬这个人在处事方面,跟诸葛亮相差无几,属于同一类型的人才。如果想要在蜀汉混下去,就必须要跟这种人打好交道。

所以等到诸葛亮去世以后,蒋琬果然成为了蜀汉的丞相,而这个时候的姜维,也得到了蒋琬的重用,成为了辅汉将军,统领蜀汉大军,随后又被加封平襄侯。等到蒋琬做了大司马的时候,姜维也跟着升迁,成为了司马,镇西大将军,并且得到了凉州刺史的职位。可见投靠一个好山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等到蒋琬去世的时候,姜维已经成为了可以跟费祎平起平坐的人了。

第三,姜维与费祎棋逢对手,然费祎被杀而亡。

费祎在蜀汉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因为他的出现,挽救了蜀汉濒临崩溃的局面。他似乎是上天派来延续蜀汉生命的人,因为他反对战争,尤其是反对对曹魏的战争。而姜维却是主战派,毕竟自己是武将,如果不打仗,那留着他们还有什么用呢?所以姜维一直要求北伐,完成诸葛亮的夙愿。其实姜维北伐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反对费祎的这种统治,诸葛亮最担心的事情,就是蜀汉偏安一隅。而费祎却正在让蜀汉逐渐成为一个地方小政权,失去大汉正统的地位。不过好在费祎在酒宴上被刺杀身亡,从此姜维掌握了蜀汉的所有军权,成为了蜀汉说一不二的人物。现在许多人都认为费祎的死跟姜维有关系,因为姜维圈养了不少死士,而杀死费祎的人,过去很可能就是一名死士。

第四,蜀汉后期人才凋零,姜维是唯一堪当重任之人。

姜维能够掌权,其实也是机缘巧合,主要是蜀汉真的没什么人才了。试想一下,当时的蜀汉政权跟中原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人才大多也都留在了中原。比如邓艾钟会这些人才,是蜀汉可遇不可求的。姜维在蜀汉后期,几乎成为了唯一既有资历,又有才能,还有忠心的将领。这样的人不做大将军,又能交给谁来做呢?所以说姜维成为大将军,是蜀汉的命数,如果没有他的坚持,或许蜀汉早就已经灭亡了。

我是江湖小晓生,不知道大家对我的看法有什么见解呢?欢迎评论。

身为曹魏降将的姜维, 为何能成为独掌蜀汉军权的大将军?

主要是姜维才华好,衷心……

身为曹魏降将的姜维, 为何能成为独掌蜀汉军权的大将军?

姜维天水人原是魏国将领,诸葛亮头次北伐时魏国郡地纷纷投奔,姜维按兵不动,他的上司马遵怀疑姜维领兵逃到上邽,姜维投奔他,马遵拒不开城门。姜维投奔其他城池也都拒收,万般无耐投奔蜀国。此时蜀国人才青黄不接马谡被斩正是用人之际,美维足智多谋又非常忠诚,诸葛亮把姜维收作弟子封仓曹椽,奉义将军,当阳亭侯。时年27岁和诸葛亮出茅庐时一样的年纪。,姜维一心一意效忠蜀国镇守一方,诸葛亮死后姜维回到成都担任右监军,辅汉将军封襄平候。大将军费祎被刺杀后姜维挑起蜀国重任,率军几次北伐和魏将邓艾,陈泰,郭淮都交过手,共大胜两次,小胜三次,势均力敌四次,大败一次,一败一次展现了较高的军事才能。由于北伐消耗了大量国力曹到群臣反对,宦官黄皓专权,姜维在沓中屯田避祸。263年司马昭伐蜀,美维在剑阁挡住钟会大军,邓艾从阴平小路偷袭成都成功,刘禅投降邓艾。姜维假装投降钟会,挑拨钟会叛魏再寻机光复汉室。后来姜维和钟会被愤怒的魏军杀死。姜维虽是魏国人,但那时候的人沒有国家观念,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美维在魏国被怀疑无立足之地。在蜀国位高爵显受到重用,出于感恩心里也得为蜀国效力。这和春秋战国时期一样,六国争战不休并不影响人材流动,比如秦国的丞相几乎都是客卿,但这不影响秦国对他们的重用。

身为曹魏降将的姜维, 为何能成为独掌蜀汉军权的大将军?

谢邀。汉未三国时期,人们对降将比较宽容,很多名将都有降将身份,比如张辽、徐晃、甘宁、魏延。姜维原本是魏国边疆的一个小将,名不见经传。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国时,姜维投蜀,受到诸葛亮赏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正是蜀国给了他放飞的平台,他本人也一直忠于蜀国。

诸葛亮去世后,蜀国除了蒋琬、费祎、董允,就是姜维了。随着这三人先后去世,姜维的作用显得举足轻重,他就能独掌军队多年。

身为曹魏降将的姜维, 为何能成为独掌蜀汉军权的大将军?

诸葛亮临终遗言

第五次北伐之时,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留下“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的遗言,以这个遗言看来,诸葛亮并没有将军权交给姜维,只是让姜维辅助魏延断后,而主持蜀汉军队撤退的,则是另一个人——杨仪。至于蜀汉治国的接班人,诸葛亮依次选择了蒋琬、费祎、董允,唯独没有选择姜维。

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诸葛亮就算再信任姜维,再赏识姜维,即便有民间传闻姜维是诸葛亮的徒弟,依然改变不了姜维是魏国降将的事实,作为一位刚刚投降不久的将领,也没用多少实际的军功,即使诸葛亮愿意,后主及蜀汉群臣怎么可能放心把军权交给他呢?何况姜维在军中资历不足,如果给予军权,势必引起蜀汉老将的不满,而且诸葛亮也会被人认为任人唯亲,这样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姜维最终掌握蜀汉军权,并非因为诸葛亮,而是他自身的努力。那么姜维又是如何一步一步掌握蜀汉军权的呢?

死诸葛走生仲达

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阵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汉晋春秋

在正史中,姜维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展现自己的军事才能是在诸葛亮病逝以后的断后途中,由于魏延拒绝断后,蜀汉军暴露在魏军追军之下,原本作为辅助断后的姜维,此时不得不承担了断后的任务,司马懿即将追上蜀汉军队,这时候是姜维想到了一个计策(演义中是诸葛亮遗计,正史是姜维自己想出的),让蜀汉军队得以全身而退,转危为安。他让场仪将旗帜反向,鸣起战鼓,假装要主动进攻司马懿,司马懿害怕中计,主动撤退,不敢逼近蜀军,于是蜀军得安然无恙的撤退,从此留下“死诸葛走生仲达”的谚语。实际上并非死诸葛走生仲达,是姜维妙计退宣王。

偏师入羌,郭淮破走

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维征行,衔持河右,臣当帅军为维镇继。——三国志

回到成都以后,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但是很快,姜维的机会来了。姜维面对的第一个对手,就是在汉中之战,在夏侯渊阵亡以后果断率领主力撤退,并且推举张郃为主将,避免了魏军更大的损失,多次西征横扫羌胡,北原之战和阳遂之战,两次识破诸葛亮的计策(司马懿都差点中计了,被郭淮识破了)的魏国名将——郭淮。姜维领军第一战,便是这个让诸葛亮都为之忌惮的郭淮,历史上并没有对这场战争的过程详细记载,但是我们依然从史书中看到了结果——偏师入羌,郭淮破走。姜维因此升任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蜀汉总兵力不过10万,既然三国志说的是偏师,证明兵力不会超过1万,而姜维以不到一万之偏师,居然能够深入魏境,打败魏国名将郭淮,可见其军事才能之强。

费袆制约下的偏师北伐

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倖而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汉晋春秋

延熙十年(247年),姜维迁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表面看来,姜维的军职进一步提升了,但是实际上,姜维么军权反而降低了。因为费袆,是反对北伐的,费袆认为,我们的军事才能远远不如丞相,丞相暂且不能恢复中原,何况我们呢?但是姜维认为就算这样也不能坐以待毙,还是坚持要北伐,费袆只好同意姜维北伐,但是,费袆每次允许姜维出征用的兵力不超过1万。在费袆制约之下的偏师北伐,虽然取得过打败夏侯霸、接应胡王的小胜利,但对于魏国而言,只不过是蜻蜓点水式的骚扰袭击,自然也没有取得什么大的战果,但是姜维以不到1万的偏师,竟敢在魏国境内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而且也取得过一两次小胜利,已经很了不起了。

洮西大捷——姜维的巅峰

复出陇西,守狄道长李简举城降。进围襄武,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维乘胜多所降下,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后十八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於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三国志

费袆被刺杀以后,姜维终于能够率领蜀汉主力进行北伐了,兵力增加到数万的姜维取得了接二连三的胜利:降李简、斩徐质,取河关,破王经。姜维最终取的了北伐以来的最大胜利——洮西大捷,姜维也因此功,被任命为大将军。

因此,姜维最终能够担任大将军,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努力,不是因为诸葛亮。

参考文献:

《三国志》

身为曹魏降将的姜维, 为何能成为独掌蜀汉军权的大将军?

谢谢邀请:

在刘禅时代,诸葛亮去世后,独撑朝廷大局的就是尚书令蒋琬、费祎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延𤋮十九年春,姜维在费祎去世三年后被任命为大将军,与蒋琬共克时艰。

不错,姜维是天水冀县人,幼时失去父亲,随母生活,喜读郑玄经学。在乡政府仼公务人员,州里征召他任从事,知其父姜冏生前(姜维像.清)

为郡中功曹,后平叛时死于战场,属于根正苗红的正统后代,朝廷赐与姜维中郎官职,跻身天水政界。

后主建兴六年,诸葛亮进军歧山,天水一把 手与姜维等人巡视城外防务,此时太守闻报四乡纷纷响应诸葛大军,于是怀疑姜维二心,天水不让他进城,冀县同样拒绝,走投无路下的姜维等人只好投奔诸葛亮。马谡街亭失守后,诸葛亮攻克西县,带领西县1000多户人家和姜维等人回师。此时姜维仅二十七岁。诸葛亮去世前曾写信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姜伯约对当今大业忠诚勤勉,思虑精细,⋯是凉州的上等人才啊"!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去世,姜维上调中央,任右将军辅汉将军,征西将军。𨒂熙十六年,蜀汉军政权失一臂,费祎去世,三年后,姜维任最高军阶大将军。

景耀五年,姜维出兵汉城、侯和,被邓艾打败,姜维是天水人,客居成都,由于连续败绩,宦官黄皓勾结朝官右将军阎宇,以后者取而代之,姜维于是不再返回成都。

黄皓对于姜维要求严防钟会进攻的要求压下不报,百官朝臣均不知此事,直到钟会进军骆谷,邓艾进军沓中才派廖化后援姜维,却输掉战役,退守阴平,钟会偏师另攻阳安关口,蜀将蒋舒投降,牵动全局,蜀军全部退至剑阁抵御钟会,钟会兵临城下,写信与姜维,称"公侯你文武全才,有超世之谋⋯"姜维没有回应。邓艾却从一条小路进攻川中绵竹,诸葛赡战死,刘禅降邓,邓艾占成都。姜维举兵从广汉、郪县(是否是三台郪江古镇?)回成都打探消息,却接到刘禅命令:举起手来,放下武器!到涪县(今天绵阳市涪城区)钟会营投降,蜀军将士大哭,举刀砍石泄愤。

钟会十分优待姜维,并对左右说,中原名士公休,太初也不能超过他。

钟会到成都后叛乱,想据益州而翻版先主榜样,欲与姜维5万兵马作先锋,事与愿违,魏国军士杀钟会,姜维不能幸免,与妻儿同赴刑场。

陈寿点评认为:姜维错误估计蜀汉是小国的现实,没有像蒋琬,费祎一样沿着诸葛亮的谨慎治国的既定方针办,而是轻率出兵,滥用武力,对形势进退失据,最终身亡,巜老子》一书说:"治大国者犹烹小鲜"。更何况此时的蜀汉已不是当初的鼎盛时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