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战败后,诸葛亮为何感叹法正若在也许能阻止刘备伐吴?
谢邀!法正这个人确实很有才华,但是作为西川第二卖国贼,人品也不是一般的坏。可是刘备偏偏还就比较信任他,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刘备能够进入益州,离不开两个人的帮助。第一个自然就是献图的张松了,他是西川第一卖国贼。其次便是这位法正了,西川第二卖国贼。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看法正的经历吧。
第一,法正最初在长安做事,那个时候好歹也是国家公务员。拿着基本工资也能过日子,可是老板汉献帝成为了李傕郭汜的傀儡,这长安的日子也不好过了。法正只能去其他地方投简历碰碰运气,好在那个时候开公司的诸侯非常多,不缺汉献帝这一个,法正跟好友孟达合计了一下,还是投靠刘璋比较好,天高皇帝远嘛。孟达是什么货色大家都知道的,两面三刀的投机分子,跟他是好友,看来法正也好不到哪儿去。
第二,到了益州以后,法正并没有得到重用,只是做了一个小县令。这跟庞统遇到刘备时候的遭遇是一样的。我们知道,同样是怀才不遇,庞统做了什么呢?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刘备,自己是一个有才能的人。而法正干了什么呢?他天天找第一卖国贼张松,跟他一边喝酒,一边臭骂刘璋不是个东西。没错,这就是你们天天吹捧的牛逼货色,居然是这么一个家伙。人家发工资给他,还给他找了一份不错的公务员工作,他还天天骂人家,而且还在想各种办法出卖刘璋。
第三,真的找不出比法正还要厚颜无耻的人了,除了张松。我们都知道,张松去许昌,其实就是出卖刘璋去了。他带着西川的地图,也就是想要把西川献给曹操。他自己去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想为曹操立下功劳,以后可以得到重用。曹操不见他是有原因的,很多人说是丑,我觉得曹操是嫌弃这种卖国求荣的家伙,认为这种人不可能掌握什么机密。跟刘备比起来,其实曹操更像大侠一样。而给张松出这个主意的人,就是法正。为了卖国,他俩也是煞费苦心。
第四,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总之要把刘璋卖个好价钱才行。所以他们找到了刘备,并且邀请刘备进入益州,夺取了刘璋的地盘。可惜这个时候张松已经被杀了,无福消受这功劳了,那邀请刘备进入西川最重要的人物就只剩下法正了。我甚至怀疑,张松是被法正给出卖了,毕竟张松死了,法正是最获利的一个。如果张松不死,那法正永远排在他后面,现在刘备可算是最信任他了。
第五,跟刘备属于同一类人,所以臭味相投,自然聊的也就多了。法正一眼就看出了刘备是什么样的人,只不过是表现的比较仁义而已,其实跟法正自己是一样的。所以法正对刘备来说,就像是看到了另一个自己。这个时候法正的话就能够被刘备听进去。诸葛亮之所以叹息,其实不仅仅是叹息法正去世的早,而是叹息刘备跟法正都是一样的人,不听忠言逆耳,最终导致了失败。
夷陵战败后,诸葛亮为何感叹法正若在也许能阻止刘备伐吴?
法正是刘备的重要谋士之一。可以说,正是由于他的加入,才奠定了刘备蜀汉的基业。法正原本是刘璋的部下,和张松、孟达交好。他们这些人都是有才干而不得志的人。在刘璋的手下,他们感到没有出头之日,不能满足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所以思得明主。
在在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把目标放在了曹操的身上。张松在出使曹操的时候,就带着西川的地图,想把西川献给曹操。可是,曹操和张松三观不和,所以曹操根本就没有理会张松。张松见情势不对,便怏怏而归。谁知道在回西川的路上,张松受到了刘备的款待。张松对曹操和刘备做了比较,最后选择刘备作为将来的主公。
在张松的带领下,法正和孟达也投奔了刘备。法正和孟达各率领两千人马,奉刘璋的命令来迎接刘备入川。刘备让孟达率领全部人马留在宜都,帮关羽守卫荆州。法正则随同刘备一起入川,开始了他在刘备手下效力的生涯。
在夺取西川的战争中,法正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忠诚和才能逐渐获得了刘备的认可。法正以奇谋妙策见长,这大大弥补了刘备集团的短板。刘备在长期的征战中,有了一批忠心耿耿的文武群臣,也有了一批骁勇善战的军队,可是,就是没有可以出谋划策的奇能之士。后来虽然有诸葛亮和庞统,可是他们虽然各有所长,但在战场指挥上却还是有所欠缺的。
诸葛亮是以政务见长,他如同刘邦手下的萧何与张良的综合。诸葛亮既能够管好政务,能够筹措钱粮,组织训练军队。在战略谋划上和外交上,他都起到了他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蜀汉政权一建立,诸葛亮就被刘备立为文臣之首。
而庞统则是处理军事事务的好手,他看到荆州的情况,劝刘备早做准备,去夺取西川。不过,在奇谋妙策上,庞统是也有欠缺的。在刘璋来会见刘备的时候,庞统就要求刘备擒拿刘璋,夺取西川。这种不计后果的计策,当然被刘备拒绝。在夺取西川的战争中,庞统一个本该坐镇指挥的谋士,居然在前线中箭而死,这都显示了庞统的缺陷。因此,在《三国志》中,把庞统比做荀彧这样的人,是有道理的。
在庞统去世后,法正逐渐替代了他的位置,并发挥了自己的专长。到后来,以至于刘备出兵打仗必然要带着法正。在刘备一生中打得最好的一仗,也是刘备最大的一场胜仗,争夺汉中的战役里,法正更是发挥了自己最大的才能。
法正首先劝说刘备夺取汉中,然后在定军山一战中,又是法正出谋划策,采取反客为主的战略,迫使夏侯渊出战。在战斗中,黄忠阵斩夏侯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在战后,曹操问是谁为刘备出的主意,在得知是法正后,曹操酸溜溜的说,我就知道刘备想不出这种计谋,肯定是有人给他出的主意。还感慨的说,我收罗天才人才,怎么把法正给遗漏了。曹操也不问问当年是如何对待张松的。如果当年曹操容纳了张松,法正不早就成为曹操的手下了吗?
由于法正对刘备是事业居功至伟,而且刘备也十分的信任喜爱法正,所以在蜀汉政权中,法正的地位很高。法正这个人品德不是很好,他得志后,对过去的得罪他的人睚眦必报。有人报告给诸葛亮,诸葛亮说,“(刘备在公安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法正的功绩、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又想起了法正,他叹息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句话到底有什么含义呢?这句话包含着以下的这些含义:
一是法正深得刘备的信任,他的劝说刘备肯定会听。我们从上面法正的生平可以知道,法正是刘备最信任的谋士,而且两人的关系也非常好。在法正病死的时候,刘备为之痛哭流涕。在刘备生前,法正也是唯一一个得到刘备政权谥号的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对法正倚靠之深。
而法正是不同意出兵东吴的人。在他劝说刘备夺取汉中的时候,就把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步骤告诉了刘备。那就是“〔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这个战略的目的就是,让刘备集中主力向北方的雍凉发展。刘备也为之做了相应的准备。不但将马超放在北方,还将主力机动兵团张飞也放在北方,待命北伐。
在关羽和他的荆州损失之后,曹丕又篡汉自立,这个时候刘备有东吴和曹魏两个战略方向需要选择。诸葛亮、赵云、黄权等人都不同意出兵讨伐东吴。可是,由于他们在刘备的心目中不是奇谋之士,难以起到作用。
如果是法正来说,那就完全不同了。法正为了北伐已经有了自己的方案。而且在刘备那里,两人本来就已经达成过预案,如果照着实施就能够取得战果。凭着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和他的才干,刘备会采纳法正的意见的。
可是,由于法正已死,刘备对北伐的方案失去了信心。没有了法正的奇谋,再加上对北方战场的不熟悉,北伐的难度立刻超过了伐吴,这使得刘备心中战争的天平很快就向伐吴倾斜。最终,刘备没有听取诸葛亮、赵云、黄权他们的建议,发动了夷陵之战。
第二个含义是对法正的才能的惋惜。我们知道,刘备在漫长的战争生涯中,基本都是依靠着自己的能力在指挥战斗。虽然他有火烧博望坡大败夏侯惇的战绩,可是遇到曹操是屡战屡败。这就是因为他的战场谋划有欠缺。法正的加入,弥补了刘备的短板,使得刘备在战场上得心应手,屡战屡胜。在史书上把法正比作曹操阵营中的郭嘉是比较恰当的。
在夷陵之战中,如果法正在的话,法正会用他的才干,为刘备出谋划策,打破僵局。在定军山之战中,法正就是面对夏侯渊死命凭险对峙的情况下,采取迂回穿插的战术打败了敌人。如果在夷陵之战中,法正采取类似的战术,水陆并进,陆逊是难以阻挡的。
就算是蜀汉军队打不破陆逊的防守,法正也会随机应变,想办法摆脱对峙的困境。绝不可能让蜀军出现连营几百里,被陆逊火攻打败的错误。这样,即便是蜀军无法取胜,再不济也可以全军撤回。
所以诸葛亮才会说,如果法正在的话,即便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话,如果法正在的话,刘备就算是不能取胜,也不会被打得大败。
可惜,天不假年,法正在刘备自立为汉中王的第二年就去世了,死的时候才四十五岁。如果法正不死的话,三国的历史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夷陵战败后,诸葛亮为何感叹法正若在也许能阻止刘备伐吴?
夷陵之战给蜀国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国主刘备病亡,蜀汉精锐尽失。身为托孤重臣的诸葛亮,身上的压力剧增。他自然悔恨为什么没能劝住刘备伐吴,这也就必然会想起已故股肱之臣---法正,法孝直。
法正是为数不多,深受刘备信任的人
法正原是扶风郡人士,因为避难,与孟达逃入蜀中依附刘璋。可惜刘璋并没看到法正的大才,因此只给法正安排了一个县令去干。这使得法正十分不得志。在加上常年受到当地人排外情绪的影响,导致法正虽在蜀发展多年,却始终有一种外人的感觉。
这一点与刘备很像。刘备自从涿县起义的最初时光里,先后遇到过太守刘焉、董卓,本想成就一番大业的刘备,却遭到二人的轻视与怀疑。后来,经过自己常年的努力,终于从草根变成了一地之主。刘备入蜀后,益州本土势力对刘备的排斥与不信任,也着实让刘备困扰。
二人都为外来户,本地无势力,历经坎坷,自我拼搏的这些共同点,让刘备对法正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刘备入蜀,也是法正起到的穿针引线的作用。建安十三年,法正作为刘璋特使,出使荆州,在与刘备一番攀谈后,法正觉得刘备是可以辅助的明主,便开始于张松暗中协助刘备入蜀。而刘备入蜀后,为了能帮助刘备巩固统治地位,法正力荐刘备迎娶吴懿的妹妹,以此结交益州世家。
所以,无论是从个人情感,还是入蜀功臣,刘备对法正的信任,都不逊于诸葛亮。
一内一外,诸葛亮与法正,成为刘备左右的股肱之臣
法正虽然有才,但重在谋略而轻内政。他可以轻松向刘备提出如何占取益州的良策,却做不好一任蜀郡太守。
但也正是这样,他反而与诸葛亮形成了一个互补的闭环。诸葛亮重政治而轻军谋,二人正好互补。
因此,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亮常年坐镇成都,负责对蜀汉的治理,粮草的调度,前线部队的补给等综合性的工作。而法正则常伴刘备左右,作为随军军师出征前线。
汉中之战,就是法正为刘备献的计策。
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法正的这个观点,和诸葛亮《隆中对》中的“保其阻岩”的意思一样,都强调了汉中的重要性。占领汉中,不但能增加人口与粮产,更能守住益州北部的要道。
法正之才与诸葛亮不相上下,刘备也正是听取了法正的意见,才最终夺下了汉中,并在汉中封王。
法正若在,即便不能阻止刘备伐吴,也会随军出征,最差的结果,也不会让刘备败得体无完肤
夷陵之战,既有家仇又有国债,法正虽得刘备信任,但以刘备于关羽的感情来说,法正不一定能劝住刘备。所以我认为这场仗一定是会打的。
只不过按照汉中之战的惯例,刘备一定会带法正随军出征。我们没有办法分析法正与陆续孰高孰低,但我们可以分析夷陵之战为何会败。我认为,夷陵之战的失败点,是刘备心态的问题。
夷陵之战的时间点,是在刘备称帝之后。这时候的刘备,急于趁着蜀国上下刚刚打了“鸡血”,万众齐心的时候,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而陆逊也正是看准了刘备急于就成的心态,因此仰仗主场作战的优势,打“托”字诀,迫使刘备犯错。
如果法正在,他没有痛失关羽的那种切肤之痛,可以用第三者的眼光,冷静的看出夷陵之战中的危机,及时纠正刘备错误决策。
退一万步讲,即便法正不如陆逊,他也不会让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也不会让刘备败得体无完肤。
夷陵战败后,诸葛亮为何感叹法正若在也许能阻止刘备伐吴?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叹息:法正若在,必能劝阻刘备东征;即使不能劝阻,他跟着刘备一起去东征,我们也一定不会败得这么惨。
诸葛亮的话,道出了他当时的无奈,也道出了夷陵之战惨败的原因。
诸葛亮的无奈:劝阻伐吴之事上,诸葛亮不如法正。1、攻战之事,诸葛亮的话语权不如法正
与传说中的“言听计从”不同,尽管早年的《隆中对》成为刘备集团的发展纲领,但在具体的攻伐之事上,诸葛亮的话语权很小。
在襄阳城下,诸葛亮劝刘备趁机夺取襄阳,刘备未纳。
到了要夺取西川后,征三巴,夺汉中,刘备也是采纳黄权、法正之谋,诸葛亮似乎没有发言。
看来,在攻伐方向上,法正的话语权,是要大于诸葛亮的。
2、劝谏之力,诸葛亮不如法正。
作为丞相,诸葛亮需要尽可能保持与刘备的一致,不可能公开与刘备唱反调。
同时,由于“海外关系”(诸葛瑾在吴),他也不便过于强烈地反对伐吴。
因此,我们会发现,诸葛亮通常是好好履行刘备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很少劝阻刘备。
相比之下,法正、赵云在劝阻刘备的事情上,就有力得多。
法正曾以“燕昭王用郭槐而广纳人才”的典故,劝刘备重用许靖;也曾以“你都不避箭,我也不避箭”的说法规劝刘备撤军。
就是赵云,也曾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劝阻刘备分封过多的益州财物给功臣。
看来,诸葛亮在劝谏一事上,不如法正,甚至不如赵云。
法正如果在,能不能劝阻刘备东征呢?
诸葛亮也说不好,否则,何必加上“即使劝阻不了,一起去东征,也不会败得这么惨”的话呢?
既然诸葛亮都不知道法正劝不劝得住,我们又如何知道呢?只能说:法正如果在,劝阻刘备东征的可能要大很多。
夷陵之败,在于刘备身边缺乏有经验的良将谋士法正若在,必不会败得这么惨,此言不虚。
刘备东征,身边带的是张南、冯习之类的将领(暂时忘掉小说中的关兴、张苞吧),所带谋士中,马良不长于军伍,黄权虽强,却早早别领一军。
因此,他处置失当,是难免的。
那么,为什么说法正若在,不会大败呢?
在攻取汉中的战役中,“本谋”皆出黄权,但具体谋略的实施,都仰仗法正。连曹操也叹息:我很了解刘备,这些事情刘备是干不出的,后面必有高人相助!
这个高人,既是法正,也是黄权。
对于避免大败的方法,黄权也提出了“本谋”:东下之路,顺流而下,进很容易,退很难。所以,我先带军去探其虚实,您领大军在后,相机而动!
这个本谋,无疑是争取的。
三峡水险,如果找到了突破的方法,刘备再顺流而下,可以“千里江陵一日还”。但如果没有找到突破方法,就是大军齐进,也是进退两难的。
刘备不听,大举东下,旷日持久,连营百里,连曹丕都看出刘备的败相了,何况陆逊呢?
以法正的军事才能和说服艺术,即使他不能找到突破陆逊的方法,他做出更稳妥的处置,应当是可以的。
除了“法孝直若在”的叹息之外,诸葛亮对法正还有另一段描述:“当年刘备在公安时,曹操、孙权夹击,孙夫人在内跋扈,真是狼狈不堪,得了法正为羽翼后,展翅翱翔,不可复制”。
这段话,更显示出法正对当时刘备集团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法正是少有的一个能以一己之力,对蜀汉政权的发展起到颠覆性作用的人物,他的过早去世,确实是刘备集团的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
夷陵战败后,诸葛亮为何感叹法正若在也许能阻止刘备伐吴?
我是西域大都护,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希望大家指正:
1.刘备时代诸葛亮的定位纵观历史上刘备从荆州时期开始,到白帝城驾崩是蜀汉实力最强大的一段时期。
与演义上不同之处在于,这段时间内刘备的首席军事参谋并非诸葛亮,分别是庞统,法正和马良。
而诸葛亮的定位则是当年汉三杰中萧何的位置。
这不是诸葛亮不受刘备信任,相反,刘备出征时期都是以诸葛亮留守,如果不是收到绝对信任,不会担此重任。
这是由于诸葛亮在此一阶段的定位是进行后方留守,粮草转运以及根据地建设,这一工作一直是刘备集团的软肋。
因为刘备集团一直缺乏士族的认可和投效,因此一直无法有自己的稳固地盘。
诸葛亮的出现填补了这块短板,因此在诸葛亮加入后,本来军事业务能力就强悍的额蜀汉很快走向了辉煌。
2.刘备时期的三大军事参谋在军事方面,我们首先要认清一个问题:蜀汉做出色的俄军事将领是谁?
有人会说:五虎上将!赵云!关羽!等等
错了,蜀汉做出色的军事将领只有一个:刘备!
在刘备集团内部,所有的作战几乎都是刘备亲自指挥,在需要分兵时则是刘备和关羽各领一军。
刘备是蜀汉最出色的军事将领,率领着军队打下了蜀汉江山。
他不需要演义里那种替自己做主的军事参谋,他自己就可以决断!
如果蜀汉统一天下,刘备会成为李世民,朱元璋,最差在评价上也不会低于曹操。
而他全盛时期的军事参谋依次是庞统,法正,和马良。
可惜这三个人运气都不好,入蜀时期庞统被流矢射死,汉中之战后法正病故,夷陵之战中马良战死
3.为何法正能够劝阻刘备前面已经说了,法正若在,他是刘备的首席军事参谋,在军事上的见解得到了刘备的信任,有足够的发言权。
汉中之战的胜利证实了法正的能力,全程作战中法正一直在刘备的身边,帮助刘备取得了这次重要胜利。
法正是蜀中士族的代表,他的态度也就代表了蜀汉集团内部最大的一股势力:蜀中世家。
如果蜀中世家全部反对刘备东征,则刘备也就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了。
最后是诸葛亮的出身是荆州,他的战略构想是隆中对,实质上在刘备崛起之后已经认识到了隆中对的战略构想是有缺陷的。
刘备后期的战略已经不再是隆中对战略了,因此在这个事情上诸葛亮不好说话。
夷陵战败后,诸葛亮为何感叹法正若在也许能阻止刘备伐吴?
若无彝陵之败,刘备死后,诸葛亮乃有复汉的希望(此战消耗了蜀汉一半的有生力量)。法正辅佐刘备夺取了汉中,刘备比较信服法正。伐吴诸葛亮是不同意的,但刘备没听诸葛亮的。如法正活着,同诸葛亮一起劝刘备停止伐吴,蜀国可能免此一劫。所以,诸葛亮才那样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